第二十二章   教会大大骚动(1517一1521)
字号:A | A

1. 路德被传到罗马

2·迦耶坦无法对付路德

3·米尔提次较有成就

4·厄克向路德提出挑战

5·来比锡之辨

6·风暴云集

7·革除教籍

8·三份伟大的改教论著

9·路德焚毁教皇诏谕

10. 皇帝传唤路德

11·沃木斯国会

12·政治问题解决

13·路德第二次出席国会

14·路德被带到瓦特堡

    1·路德被传到罗马  从此以后,路德好像住在玻璃屋中,他的一言一行,均在敌人和朋友严密的监视之下。路德善于演讲,又正处感情激动、脾气暴烈的年龄;每当和对手争辩到高潮时,双方都易于夸大;因此,在对他们的言行加以评论时,必须格外慎思明辨。路德在餐桌上所讲的话,有许多被他的学生记录下来,后来出版成为“桌上谈”(Luther’s  Tab1e  Talk  )。

    路德所做的事,正好打击到教皇的两个要害:他的权威和他的钱包。当教皇发现奥古斯丁修道院院长无法制服路德时,他决定自己来处理。公元1518年七月,他发出了传票,将路德传到罗马,到他本人面前。路德假如真的去罗马,必定是死路一条;因为在当日,传讲异端是极严重的罪,何况路德是其中的罪魁,火刑必定是难免的。

    然而,路德有一位忠实而有大权的朋友——选侯腓勒德力。多年来,德国人对“教廷官史”早已不满,选侯腓勒德力不许帖次勒在撒克逊境内贩卖赎罪券,因他不愿自己国家的钱流进教皇的财库。腓勒德力最宠爱威登堡大学,而路德是大学中最出名、最负众望的教授。因此,腓勒德力尽他最大的影响力,要罗马取消对路德的传票。

    当时局势刚好有利于腓勒德力,因为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良(Maximilian)已经又老又病,显然需要选一位新皇即任。当时有三位可能的人选:一位是西班牙王查理,一位是法王弗朗西斯,第三位就是撒克逊选侯腓勒德力。教皇盼望腓勒德力能成为皇帝,因为他认为腓勒德力比其它两位容易操纵。为此,教皇听了腓勒德力的话,取消了对路德的传票。

    2·迦耶坦无法对付路德  这时,教皇的代表迦耶坦(Cajetan)正在德国奥斯堡参加国会。教皇写信给迦耶坦,特别授权给他,命令路德到奥斯堡。迦耶坦的职责是审问路德,并且要他公开撤销言论。假如路德不肯撤销,他将被解送到罗马。假如迦耶坦捉不到路德,他会把路德及其附从者都逐出教会。在此以前,教皇只说路德有可能是异端;现在,他宣布路德是个恶名昭彰的传异端者。

    对路德而言,前往奥斯堡是非常冒险的事。还好他的王族朋友再度出马相助,几经周折,终于获得年迈老皇帝马克西米良对路德的安全保证。

    公元1518年十月,路德和迦耶坦在奥斯堡见面三次。他们的讨论,好几度进入火爆情况。路德的朋友们劝他放弃,以便能平静地解决事情,但路德绝不撤回他的看法。最后,他在夜间秘密地离开了奥斯堡。

    迦耶坦发现自己毫无能力处理这个局势,便要求教皇对争论的各点发布正式宣告,以求一劳永逸。于是,教皇下了一道公开的诏谕,诏谕中没有提到人名,只说:“某修道士所发表有关赎罪券的言论,责为异端之说。”这样一来,路德就不能说,教会没有正式处理这些问题了。

    3·米尔提次较有成就  教皇的下一步,就是派一位特使,前往德国捉拿路德。到这时候,教皇利奥终于看清,除非他得到撒克逊选侯智者腓勒德力的合作,他绝对捉不到路德。因此,他挑选一位自己认为是最能被腓勒德力接受的人,这人名叫米尔提次(Charles Von Miltitz)。此人与选侯的私人秘书施巴拉丁(Spalatin)非常熟,施巴拉丁也是腓勒德力派驻罗马的代理人。

    米尔提次尚未向腓勒德力呈递荐信之前,已经寻机会要见路德及帖次勒。他没有见到帖次勒,却和路德有一次私人会晤。这次晤谈的结果,路德答应只要他的敌手不开口,他就不再讲赎罪券的事;路德也答应给教皇写一封屈服的信。这封信使教皇极其欢悦,公元1519年三月廿九日,教皇给路德回了一封非常友善的信,不但称路德为“我亲爱的儿子”,并答应负担路费,邀请路德到罗马认罪。

    4·厄克向路德提出挑战   假如教皇支持米尔提次,假如双方都保持缄默,路德和罗马之间的和好,也许可以延续。

    然而,这时教皇的注意力,却从与路德之间的歧异转到别的事上,而且这件事深深地吸引了他。公元1519年一月,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良逝世,必须选出一位新皇帝。教皇极其关心这次选举,他竭力要使腓勒德力当选。选情占据了他整个心思,使他忘却所有其它事情;因此,有十四个月之久,他完全没有推动控告路德是异端的事。而这同时,在德国方面,路德和反对者,双方都不肯保持缄默。

    路德在威登堡大学的一位同事迦勒斯大教授(Car1stadt),挺身而出,写了一套反对厄克(Eck)的论文;因为厄克写过一本反驳路德九十五条的小册。而厄克又写了一些驳回迦勒斯大的论文;在论文中,他进一步对教皇的至高权柄提出极端的看法。于是路德再写了十二篇论文,极力争辩;在第十二篇论文中,路德宣告说:“罗马教会超越其它教会的要求,只是根据近四百年来教皇的颁令,在这以前的一千一百年间,教会中根本没有这种至高无上权威的存在。”

    这种对教皇的攻击,过去从未听说过,因此引起了激动的情绪。厄克无法容忍,他向路德提出挑战,要和他辩论“教皇的至高权柄”。

    事实上,路德自幼就相信教皇是至高无上的。在孩提时代,他母亲教导他说:“教会是教皇的家,在教会里,教皇是一家之父。”与厄克辩论的日期为1519年七月,在九个月的准备中,路德拼命研究,他必须找到有力的论点,以反对那些他过去一直以为是真理,而于最近才发现是错误的事。他钻研“教会历史”及“教会律例”(教会律例包括历年教皇与大公会议的决定与教谕),研读之下,路德很沉痛地发现,有许多教谕是伪造的。这一来,他看到罗马天主教中,另一个支柱在崩裂。

    5·来比锡之辨   整个来比锡(Leipzig)都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辩论会场(公爵宫廷)中有武装的卫队;在旅店中,用餐时间每一张桌子都有卫兵守住,以防止威登堡学生与来比锡学生打架。

    公元1519年七月,厄克与路德彼此面对;以学识和辩才而言,这次辩论差不多可以造成平手。但厄克用巧计对付路德,把路德逼进死角,使他不得不在最后宣称:君士坦斯会议对胡司的某些教导作了不公正的定罪。这样,厄克便达到了目的,因为他使路德公开承认,自己与一位被教会正式指责为异端的人站在一边。当路德宣称胡司并没有什么错时,听众激动了起来,撒克逊公爵乔治大声喊着说:“ 神啊,帮助我们,这真是可怕的瘟疫”!

    路德的论点都是根据历史:他提醒大家,东方希腊教会本是基督教会的一部份,但他们从未承认罗马主教有至高权威。此外,基督教历史中,许多早期大公会议也根本不知道所谓教皇至尊的事。然而,由于路德已经和被定罪的异端者胡司站在一边,他便得不着任何支持。

    来比锡之辩的一个结果是:路德与他的附从者更加团结,他们深信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路德同时赢得更多跟从者,其中的一位是布塞珥(Martin  Bucer),这人后来成为改教运动的主要领袖,也帮助加尔文建立他的观点。

    恰如一般情况一样,没有一位辩者可以改变对方的看法。无论如何,这场辩论倒使路德本人更清楚自己的理想,这点无疑是来比锡之辩最大的收获。

    此外,这次辩论在整个改教运动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经过辩论后,所有人都看清,要使路德与罗马天主教会再度和好,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6·风暴云集   借着反对“教皇的至尊”及反对“会议的无误〕,路德正式和罗马天主教的圣品阶级制度一刀两断。现在,他卷入了战争的火力中心;从此以后,路德和罗马教会之间的冲突,进入了生死攸关的严重局面。来比锡之辩以后,厄克立刻赴罗马,要求教皇利奥发出革除路德教籍的诏论;教皇对此事当然再乐意也不过了!

    在路德方面,他第一件事是,出版一份“来比锡之辩的报告”。接下来,又发行大量的小册与书信。公元1520年五月,他出版一本小册,题名为“论善行”,虽是一本小书,却带来远大的影响。在书中,他很实际地将“义人唯独因信得救”的真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他说:“在所有善行中,最尊贵的一件,就是相信那稣基督。”他也强调信徒必须在自己每天的岗位上,忠心地事奉神。鞋匠、管家、农夫、商人,若在自己的工作中荣耀神,比修士、修女更能讨神喜悦。

    这是路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导之一:这个观点使信徒脱离了古代及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同时,这也成为后来复原教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自公元1519年七月来比锡之辩,到公元1521年四月沃木斯国会期间,是路德最兴奋的时期。这段日子中,每一件发生的事、每一位他结交的朋友以及每一本他阅读的书,都把他从一个境界带进另一个境界。

    这期间,有两本书影响他很大:在辩论会中,来了几位胡司派的人,其中两位于事后寄给他一本胡司的著作。当时路德没空阅读,直到公元1520年初才开始读;路德发现他所讲的和胡司所写的完全一致。从此,路德以波希米亚门徒自居。

    另一本影响路德很深的书,是意大利杰出人文学家瓦喇(Lorenzo Val1a)的作品;该书揭发了“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为赝品的事实。这项发现,大大激怒路德,以致使他不再怀疑教皇就是“敌基督”。

    7·革除教籍   公元1520年六月十五日,教皇利奥签署了革除路德教籍之教谕。教谕一开头写着说:“主啊,兴起!为你自己而辩;请纪念愚昧人如何每日玷污你,狐群如何破坏你的葡萄园,这园早已赐给你的代理人彼得;然而森林的野猪践踏了它,田间的野兽吞吃了它”。

    教谕中提出四十一点路德的教导,并斥为“异端、邪说、诽谤、虚假、冒犯敬虔的耳朵、引诱简单的头脑、拦阻教会的信仰”。

    教论中也呼吁所有人焚毁路德的著作,并要路德及他的跟从者于六十天内公开撤销看法,否则,他们都将以异端定罪。教论中也命令地方政府捉拿路德及其跟从者,把他们一一下监。所有窝藏路德派的城镇,都将遭到“教会禁令”的处置。

    此教谕在德国的颁布工作交由厄克全权办理。但他立刻发现,写教谕比颁布教谕容易多了,因为只有很少地方准许他颁布。在耳弗特,学生们尽力去搜教谕的印本,把它们统统投进河里。

    路德则又出版一份单张,题名为“驳敌基督可咒之教谕”,以示对抗。

    8·三份伟大的改教论著   全德国的百姓都屏息恭听路德所说的每一句话。路德的著作在各地广传,人们如饥如渴地抢购阅读。当时还没有报纸,因此,他大量发行的小册及小本书籍,就像文章或社论一般流传。路德以文字塑造众人的看法,藉文字工作,他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不但在自己的国家,甚至遥远的国外地区也有支持者。

    为了减低教皇教谕所造成的震憾,并为了发动全德人民反对罗马的圣品阶级制度,路德于公元1520年下半年,出版了三份论著,这三份著作,被称为“三份伟大的改教论著”。

    第一份名叫“致德国基督徒贵族书”,文中呼吁他们远离罗马所助长的恶习。第二份是“教会被掳到巴比伦”,在此文中,路德揭露教会宣称必须经由神甫及圣礼才能得救的错谬。第三份叫“论基督徒的自由”,虽然只是一本三十页的小书,内容却包括了基督徒生活的各层面。

    9·路德焚毁教皇诏谕   仅仅写书反对罗马还不能满足路德的心愿,既然教皇下令焚毁所有路德的著作,路德也决定烧毁教皇所写的东西。

    公元1520年十二月十日,成群的学生、教授与市民,聚在威登堡城外;一位教授将薪柴点燃,路德把教会法令集放在烧着的柴上;然后,他严肃地将一份教皇诏论投入火中,说道:“你既毁弃神的圣者,愿永恒的火也将你毁弃。”直到火焰将法令集和诏谕焚烧成灰,他才和朋友及同道们回到城内。

    数百位学生仍留在现场,在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围着火烬同唱“神啊,我们赞美你!”年轻淘气的一群则在那儿大唱挽歌。

    10。皇帝传唤路德   这时教皇几乎走到尽头,他用尽所有的权柄要使路德屈服,都没有成功;最后只剩一条路可走,就是向属世的最高权位人物——皇帝求助。

    教皇在促使腓勒德力当选皇帝的努力上,遭到败绩;而腓勒德力本人也认为他无法担负皇帝职任的庞大开销,因此使西班牙王查理在竞选上占了优势。往来比锡辩论会期间,查理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这位查理,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查理第五(charles V)。他承继了奥国与西班牙的领土,又统洽荷兰、意大利的大部份,及刚于廿九年前才发现的美洲的一部份。现在,他被选为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使他成为继查理曼大帝后,领土最大的一位君王。

    教皇利奥就是向这样一位有能、有势的皇帝声援,请求他设法将路德屈服,不然就将他置于火刑。查理第五是虔诫的天主教徒,因此,利奥占了优势。皇帝立刻下诏,传唤路德,出席第二年在沃木斯(Worms)召开的国会。

    11·沃木斯国会(The Diet  of  Worms)   在皇帝的“安全通行保证”下,路德于公元1521年四月二日首途前往沃木斯。他知道此行是面向死亡,因此在临行前,对他的同道墨兰顿(Melanchthon)说:“亲爱的弟兄,如果我不能回来,如果我的敌人将我置于死地,你必须继续努力,在真理上坚定不移。只要你能活着,我的死就算不得什么了”!

    一路上,路德的行程好像凯旋的游行。凡他所到之处,群众夹道而立,瞻仰这一位敢于为德国人民站出来反对教皇,且正为着他的信仰坚毅地面向死亡而行的人。

    四月十七日,礼拜三下午四点,路德出现在国会。在壮观、华丽的情景中,在最高权位的皇帝宝座前,站着一位贫穷无助、出身农家的神甫。这是查理第五和马丁路德第一次面对面相会。

    这时的查理第五是一位廿一岁的青年人,而路德则为卅七岁的壮年人。路德穿着奥古斯丁会黑色修士长袍,在路德身边,站着他的法律顾问耶柔米谢夫(Jerome  Schurf)。一位官员指着桌上的书,质问路德说:“这些书是你写的吗?你要收回这些书,还是继续维护?”

    路德回答时,先很正确地重复这两个问题。然后以肯定的口气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至于第二个问题,他恳求皇帝开恩给他时间思考,使他的答案不至伤害到神的话,也不使自己的生命处于险境。

    国会议员们经过一段磋商,然后宣布皇帝批准路德的请求,只是他必须在廿四小时内提出他的答案。于是,国会暂时休会。

    12·政治问题解决    路德第一次在国会出现,虽然简短,对历史却有重大的意义。

    过去二百年中,教皇和属世权柄相争,教皇制遭到严重败绩。如今,教皇利奥十世提请沃木斯国会处理路德案件,使早期教皇“属灵权柄超越属世权柄”的宣称,再度被肯定。换句话说,教皇利奥十世所努力的正是“一箭双雕”的目标,他利用沃木斯国会对付路德,平息异端的同时,将教皇的权势提升到皇帝的权势之上。

    教皇已经革除了路德教籍,他希望国会(其实就是皇帝)也能毫不费力地定路德为异端,并把他置于刑罚之下;他希望属世统治者(皇帝)成为属灵统治者(教皇)的工具;他希望皇帝毫无异议地执行教皇的命令。从另一方面说,假如国会审问了路德,就算路德后来被定罪,这还是国会自己的判决,并非出于教皇;所以,教皇决不希望皇帝给路德听审的机会。

    路德要求皇帝给他时间思考,看起来合情合理,也非常单纯;其实并不单纯,因为他的要求,事实上包括了第二天在国会前的听审,所以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性的请求。在路德出现之前,国会已经开了很久,教皇这一边的人,在能干的亚良德(A1eander)领导下,日夜辛劳,防止路德从国会获得听审的机会。当国会决定批准路德的请求时,教皇输了!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症结是:“到底是教皇优越,还是皇帝优越?”于是,皇帝、德国君王及贵族们都站到路德这一边来反对教皇,因此,这位默默无闻、被革除教籍的贫民路德,在那短短的一刻,成为皇帝与全德国反对教皇权势的门士。

    当路德第一次出现在国会的那一天,政治问题就已成定局,所余只是宗教问题。

    13·路德第二次出席国会  第二天,四月十八日礼拜四,路德第二次出席国会。日近黄昏,火炬点燃,在昏暗的大厅中,投射出怪异的影子。

    现场多数人都记笔记,但所记的都是路德演讲的综论,没有一份是完全的记录。首先,路德用拉丁文讲,后来他们要他以德文重复一遍。

    整个大厅都挤满了人,巨焰增高了室内的温度,加上通风不良,空气闷热到无法忍受的地步。

    当路德演讲完毕,官员说他并没有讲到问题的重点,这问题是“到底要不要撤销所说的话?”而且皇帝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于是路德说:“如果皇帝所要的只是简明的答案,我可以给他。对我而言,决不可能撤销,除非圣经证明我错了,我的良心持守神的话,昧良心的行为既不诚实,也不安全。我站在此,神啊,帮助我,我无其它选择!”

    火炬烧尽了,厅里越来越黑,皇帝示意会议结束,他步下宝座,回到私人住处,其它与会者也陆续散去。

    路德转身离开法庭之际,有些西班牙人叫嚣起来,霎时间,许多德国贵族及镇代表们,将路德团团包围,把他护送到下榻之处。

    接下来几天中,一连开了好几次会议,最后发现,双方永不可能达成协议。

    14·路德被带钊瓦特堡(Wartburg  Cast1e)   后来路德被命令离开沃木斯回到威登堡,而且不准再讲道。他们计划,等到皇帝的“安全通行保证”失效后,就将路德逮捕,以异端罪名处死。

    在沃木斯城有一个小门,四月廿六日夜间,路德从这个小门离开了沃木斯。这门就是今天观光客所看到的“路德之门”。

    几天以后,谣传路德失踪,没有人知道到底路德出了什么事。他的敌人非常高兴;朋友却极其惊恐。当日一位名画家杜勒耳(Albrecht  Durer)在日记中写着说:“路德被教皇和神甫们杀害,正如当日主那稣在耶路撒冷被祭司杀害一样。神啊,如果路德去世,谁来将神圣福音向我们解说?”沃木斯城内群情激昂,皇廷之中喧嚣动荡。教皇大使亚良德被人警告说:“即或你躲进皇帝怀中,也会遭人谋杀!”

    而路德失踪的真象,却是这样:四月廿八日,路德来到法兰克福;五月一日抵达赫斯非得,并在那儿讲道:五月二日进入埃森纳,第二天在城中讲道;五月三日他骑马驰骋在美丽的莫拉森林;五月四日上午他露天讲道,晚餐过后,继续行程。这时,在森林深处,突然跳出五个蒙面骑士,将他自马车中拉出,挟持着往埃森纳方向飞奔。

    原来这是路德的朋友,智者腓勒德力的命令。他下令骑士们将路德劫持到他安全的藏身之所一一一瓦特堡,这是一间俯瞰美丽小城埃森纳的古堡;在堡中,路德不再受到风暴的搅扰,写作占据了全部的时光。

    路德好像一座火山,在公元1517到公元1521年问爆发,引起强烈地震,震撼整个教会,首先在德国,后来很快地,西欧所有国家均被波及。

研讨问题:

1·根据本章的内容,继续研讨第廿一章第1、2两题。

2·当时有什么政治问题,影响教皇与马丁路德间的关系?

3·来比锡之辨的结果如何?

4·解释以下名词:迦耶坦、米尔提次、瓦特堡、路德的“桌上谈”。

5·路德为什么用文字来达到目的?百姓对教皇制的态度如何?

6·列出路德三篇伟大的改教论著,并说明每一篇的主要思想。

7·路德焚毁教皇诏谕的意义为何?

8·沃木斯国会本该讨论什么事?到底这是个宗教会议还是个政治会议?

9·为什么路德向皇帝请求“给他时间考虑〕这件事如此重要?

10·为什么智者腓勒德力认为必须劫持路德并将他隐藏?假如这件事公开出来,会有什么牵连?

──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