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部 中世纪教会
教会丧失领域
教会组成联盟
教皇权势的发展
教会被政府控制
教会分裂
修道主义与克吕尼革新运动
教会为自由奋斗
教会继续为自由奋斗
教会被迫妥协
教会发起十字军运动
教会权势顶峰时期
教会权势衰微
教会内部的困扰
第贰部 中世纪教会导论
——本书第二部份将自回教徒的征伐叙述至改教前夕。
——这段时期称为中世纪。教会分裂成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我们将集中注意在西方拉丁教会。
——在这时期中,令教会领袖倍感痛惜的是教会被政府操纵。教会一次又一次地想挣脱政府的控制,甚至希望反过来控制政府;教皇与皇帝互争大权,若有一方俯首认输,历史舞台上就出现十分戏剧性的场面。
——十字军东征是圣战,是西方教会为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圣地之战。由于十字军东征,接触到东方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刺激了西方的思想与学习。教皇们对异教文化的兴趣甚至超越对信仰的维护。人们开始对教会的教导和行动产生怀疑。有些人开始散布非基督教思想。有些人则持守信仰,但高呼改革。
本段结束之时,可以看出教会与世界都面临了大改革的契机。
1·灾祸的序幕
2·穆罕默德
3。许多省份被征服
4·都尔之役
5·沦入回教的失地
6·失败的原因
1.灾祸的序幕 东罗马帝国逃过了蛮族的肆虐,得以保持一段时期的太平。但在西罗马亡国后五十年左右,东罗马也必须为生存而战。起初她忙着抵御自北方南侵的日耳曼民族,乱定之后,皇帝犹斯丁年(Justinian)甚至自东哥德人手中夺回了意大利,又从汪达尔人手中华回了北非之地,使它们均成为东罗马帝国的省份。
五十年之后,皇帝赫拉克留(Heraclius)发动对波斯人之战,于公元627年的尼尼微之役中消灭了波斯军队,挽救了东罗马帝国。可惜太平的日子十分短暂,灾祸不久又临到东罗马,虽然她未像西罗马般全然覆亡,但也损失了不少省份。
征服西罗马的是从北方下来的日耳曼部落,与帝国居民同属印欧民族,而且大部份相信基督教;而占领东罗马帝国省份的,是来自南方的亚拉伯人,在种族及宗教信仰上与罗马帝国居民完全不同。亚拉伯人属闪族,相信的是回教。
前文中,我们看见西方教会在日耳曼蛮族入侵时,不但得以生存,而且继续增长。本章中,我们却将看见东罗马教会遭亚拉伯民族入侵后,面临毁灭。
2·穆罕默德(Mohammed) 亚拉伯人是以实玛利(Ishmael)的后裔,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之子,以撒的同父异母兄弟。他们原是异教徒,相信多神、崇拜偶像,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生于亚拉伯的麦加城(Mecca),年轻时是个牧羊人,稍长,成为商人,随着骆驼队到不同国家经商;在旅行中接触到犹太人和基督徒,知道一些他们的信仰。他喜欢隐退到安静的地方默想,在那儿,他宣称从天使加百列获得启示,而创立了一个新的、错误的宗教,称为回教。穆罕默德的教导,后来经收集、编写而成可兰经,直到今日仍为回教徒的圣典。他的基本教导是:只有一位神,而穆罕默德是这位神的先知。亚拉伯文的“神”称为“阿拉”,回教徒将他们的信仰总结成一句话:阿拉真伟大,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
穆罕默德起初召到一些信徒,然而麦加城大部份人相信多神,不喜欢他的教导。反对势力非常强大,以致公元622年,他必须带着跟随者逃往麦地那(Medina),此次逃亡称为哈及拉(Hegira)。在麦地那,他的教导广为接受,在许多信徒的支持下,十年之内他就成了亚拉伯的统治者。
3·许多省份被征服 穆罕默德死于公元632年,他的影响却流传后世。他的跟随者却是凶猛好战的骑兵,在往后的一百年中,他们横扫亚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贯穿印度,弭平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省,围攻君士坦丁堡两次未成,却夺占了帝国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与北非。
亚拉伯人的征讨并未停在北非。公元711至718年间,他们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了西班牙。
他们又继续征伐,越过庇里牛斯山,穿入高卢中心。高卢曾隶属于罗马帝国四百年,此时已由法兰克人占据了二百年。
回教的徽号是一个新月形,到这时,新月的一端已经横越北非,尖端触及小亚细亚;另一端则贯穿法国,似乎有扩成“全月”的趋势,全欧洲都可能成为回教地区,这正是教会及全世界的危机时代。
4·都尔之役(Batt1e of Tours) 公元451年,欧洲曾面临一次极大的危机。那是在西罗马灭亡之前。阿提拉统领的蛮悍匈奴人在迦隆之战被打败,迦隆也座落在法国境内。如今,大约三百年后,教会及全欧洲,甚至全世界,部处于极其危急的情况:回教即将吞噬基督教。
读者应仍记得,法兰克王克洛维在公元496年信主,以致法国成为基督教国家的经过。这是件极其重要的事。现在,法兰克人成为护卫基督教的勇士。
法兰克王查理(Char1es)呼吁境内所有百姓投入战争。到这时,人人皆可感到情势岌岌可危。因此,不但法兰克人,连莱茵河东的弗立斯兰人也响应了这项呼吁。
公元732年,在查理的指挥下,这支“基督徒”军队与回教大军相通在都尔平原。双方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关键战役,两军对峙了七天之久,没有一边敢先出兵。终于在十月的一个星期六,双方摆开阵势。亚拉伯军队大部份是骑兵,法兰克军队则全是步兵;回教军团拥有一百多年常胜的纪录,一个接一个地征服列国,又何惧这次战役?
法兰克军队严阵以待,士兵列队成墙,不留间隙。整整一天之久,亚拉伯军队发出一次次攻击,凶悍精锐的骑兵冲向法兰克军队,新月形旗号在他们头上飞舞;然而,看来这个“新月”注定是不会发展成“全月”了。亚拉伯骑兵屡次进击,却无法攻破法兰克军队的坚墙。十字架旗帜坚毅地飘扬着。入夜以后,双方都力竭回营,都尔平原血流成河,尸首遍地,然而亚拉伯人最猛烈的攻击终于被挡住了。法兰克军队离开战场时,手中仍挥舞着利剑。
第二天一早,法兰克军队再度摆阵,却不见亚拉伯骑兵出现。为了提防埋伏,法兰克军队分小队出去搜寻,数哩范围内都找不到一个敌兵,在亚拉伯人所弃的营内,却发现成堆自别处掠夺的战利品。原来亚拉伯人已撤退到庇里牛斯山后,进入西班牙了。
都尔之役是回教泛滥的最高水位线。曾经是异教蛮族的日耳曼法兰克人,却为基督教挽救了西欧。
至于都尔之役的法兰克大将军查理,则被誉为“马特尔”,“马特尔”是“铁槌”的意思,他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查理马特尔”(Charles Martel)或“铁槌查理”。
5·沦入回教的失地 回教大军的征伐虽然被阻止在都尔,但他们铁蹄所踏之处,留下许多教会的残骸。
由于回教势力的得胜,使基督教失去许多可能宣教的工场,以致今天在印度有好几百万回教徒,波斯完全成为回教国家。此外,亚拉伯人在基督教欧洲及异教东方之间筑起一条回教的界线,数世纪之久,它一直是一堵无法跨越的高墙。
教会本身也惨遭撕裂。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与北非,被亚拉伯人从东罗马帝国夺走,这些地方原来都有无数兴旺的教会。西班牙也曾是基督化地区。(参第79页地图)。我们且来思想这一系列的损失: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曾经是教会的摇篮,西方最伟大的学者耶柔米曾在伯列恒将圣经译成拉丁文;叙利亚的安提阿是保罗将基督教西传整个罗马帝国的通道,也是初期教会最伟大的讲道者屈梭多摸展露才华之处;埃及的亚历山大是革利免的家乡,也是东方教会最伟大的学者俄利根以及尼西亚信经之父亚他那修的家乡;北非的迦太基与希坡城,曾出过初期教会的伟大教父特土良、居普良与奥古斯丁;西班牙的塞维尔曾有教会领袖依西多尔,以丰富的学识向受过高等教育的希腊人、罗马人工作,又向中世纪日耳曼蛮族传福音。
到如今,叙利亚、巴勒斯坦及埃及仍然是强烈回教化的地方,只有几间衰弱的基督教会勉强生存。埃及的开罗是今日回教大学所在地,也是回教的知识堡垒:基督教宣教工作在这些地方好像开垦岩地一般。
在北非,教会有数世纪之久全然被铲除,蛛丝不留;一直到上一世纪,才借着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的殖民活动,基督教才重新引入,但教会既弱小又变形,回教仍然是当地人的信仰。在北非及西班牙,亚拉伯人的后代被称为摩尔人(Moors)。
在非洲大陆,基督教向异教的黑人部落的宣教工作,与回教的宣教工作之间竞争激烈。至今回教仍在扩张中。
今天,西班牙半岛复为基督教地区已有四百年之久,然而其间曾经历八百年的奋斗,才收回这块失土。摩尔人在西班牙最后一个根据地是格拉那达(Granada),一直到公元1492年,十字架的徽号才取代了西班牙堡垒上新月形的标志。
6·失败的原因 回教对基督教的暴行,是教会历史中黯淡的一页。基督精兵在第七世纪头一次遭到惊人的惨败。
是什么原因造成教会如此羞愧的失败?
“文明”软化了帝国中的基督徒居民,而“旷野生活”却硬化了回教徒。修道主义使成千上万原来可以捍卫国家的人隐退,而回教却应允争战而死的人可以在来世获得特别的权利与享受,这种信念激励了凶猛的亚拉伯骑士,所以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不惧死亡地争战。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日的东方教会大部份已经失去盐味(太五13),变成形式化的宗教,忽略将福音传到后来接受回教信仰的地区。教会不仅因内部的争论而力量削弱,基督徒更浪费许多精力对付其它基督徒,不能同心面对共同的敌人。有些被逼迫的基督徒团体,反而因被回教势力征服,而松了一口气。但在回教的铁蹄下,教会遭到残暴的蹂躏。
研讨问题:
1·哪些地方被回教徒征服?请叙述回教国度的扩展经过。
2·以下年代发生什么重要事件?公元732年,公元622年。
3·回教的征伐对教会有何影响?
4·请查出回教的五条信仰要素。
5·回教的神观如何?
6·为什么回教神学成为回教徒接受基督教的拦阻?
7·为什么克洛维的信主是一重要事件?
8·回教近日在哪些地区扩展?为何它扩展的速度似乎超过基督教?
9·都尔之役有什么重要性?
──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