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与以弗所教会
字号:A | A

徒十九1-7又弗三14-21

  今有些领袖见所在教会不好,便要离开跑到别的教会去,这对不对呢?我们所在的教会冷淡,腐败……当求主复兴她,洁净她;不应弃之不顾,这不是好领袖的作为,更不是父母儿女们的存心。在以西结时代,耶和华见那些为民领袖的牧人,光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却不牧养群羊,瘦弱的没有养壮,有病的没有医治,受伤的没有缠裹,被逐的没有领回,失丧的没有寻找,因无牧人羊就分散,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耶和华自己乃大发热心说:“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们得以躺卧,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结卅四1-6,11)耶和华的心肠,与当日主会领袖的心肠,是何等的不同呢?保罗在以弗所书也说:“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五25-27)同工们我们当学效基督凭着爱心为教会舍己竭力去造就她不当抛弃她。

  我们作工必要找好教会,不愿在不好的教会里,这虽是人的常情,然而一个得蒙主之选召,受主的重托的人,则不如是,他必要如以西结之对枯骨,以利沙之对死孩,靠主之力竭力使之能复生起来。(结卅七1-10王下四32-37)

  保罗初到以弗所,见那里的信徒软弱幼稚非常,不只没有受过圣灵,连圣灵赐下来的事也未曾听见,保罗到那样的教会作工,有表示失望否?没有。经载:保罗即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知道了他们的灵程,便指导他们当进行的道路,为他们祈祷得圣灵充满的,一共约有十二人。这十二人就做了以弗所教会复兴的种子。求主亦藉着我们,为主教会做如此根基的工作,以复兴主的教会。

  今看保罗的祈祷便知道主由教会得荣,必须做到两件事:

  (一)有基督在信徒心中居住,(17节)

  (二)有圣灵大能在信徒心中运行。(20节)有基督,有圣灵,则此教会,此信徒,能令真神得荣了。此并非我们能建设什么,或能改革什么,乃完全是赖主在我们心中运行所成的事,我们只尽分求,就可得着。

  基督住在信徒心中,第一表现的是有受,不能改变之爱,今日教会最大的欠缺就是爱。林前八1下说:“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这里所谓知识,不但指世界的知识,或更指着圣经的知识,有此知识如无爱也不算得甚么。我们试一检讨保罗的爱──“有谁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后十一29)今日教会的领袖,能如保罗有对教会如此深切之爱便可得成功了!我们得不着,是因未有基督住在心中。

  更进一步在弗三19说:“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 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可见有爱则可得着一切充满的充满。今日教会不是欠缺金钱,人才…….乃是欠缺主之爱。莫测之爱,若教会里充满主之爱,则金钱,人才……都不愁欠缺,试看使徒时代教会有欠缺吗?没有。金钱,有人源源献来。至后因处置失当发生了多少问题(参看徒六1,2)但一觉悟立即选出“七个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来分任重责,那么人才问题亦立即解决了,所以一个教会如充满主之爱,可以说甚么都不致欠缺。

   神由教会得荣,第二就要有圣灵在信徒心中运行,(20节)今日教会里工作有时真是忙个不了,但结果竟如哈该所说:“你们撒的种多,收的却少。”(一6)所得不偿所望,何以故?是因今日教会作工,多是靠金钱,知识,势力,计划,……以人为主,并不是专靠主的圣灵运行在信徒心中的大力。我们须知想“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大事,断非人力所能的。求主不要使我们做所能做,做所想做,乃要使我们做所不能做,做所不想做!世界事物,日新月异,教会在如此之时代,岂可平常度过么?以此吾人如欲为主作大工,便当追求此运行在信徒心中的大能力。使徒时代所做的,许多事是那“充充足足成就一切超过他们所求所想的。”比方使徒行传第五章所记亚拿尼亚夫妇的事,若在今日,教会将如何处理?吾恐他们俩不是做长老便做执事了,但彼得竟责备他们说:“亚拿尼亚为甚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骗?”“你们为甚么同心试探主的灵呢?”圣灵听彼得的祈祷,将他们都击死,便保存了教会的圣洁,又再看他们应付教会的困逼,也是超然耶路撒冷的领袖,将使徒放在监里以待审判,但主使教释放他们,并且叫他们进殿去教训人,他们也遵行了。(徒五17-25)这一切非常的事,都是照着 神运行在他们的大力,行出来的!

  在梧州建道女圣经院有两位姊妹,在十日的旅行布道到广西岑溪去作工,那里没有教会,只有一位信徒,他愿意借他的屋子作布道之用,不料此十日间,那两位姊妹,把全城都震动起来,因有许多病人,或是癫狂的,藉着他们的祈祷,主都医治了他们可见主至今仍不改变,不过找不到合用的器皿,以运行他的大能罢了。

  所以我说:我们不要做一平常的工人,乃要求主使我们做一非常的工人,去造就主所托于我们的教会,如保罗造就以弗所教会一般!──  赵柳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