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十一13
扫罗从耶路撒冷回到大数四、五年之久,等候在神面前,使他逐渐清楚神为他一生所定的计划——他必须作外邦人的使徒。他初获新生的时候,天上的声音即宣告他要奉派到外邦人中间(徒二十六20)。主也告诉亚拿尼亚说扫罗是神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面前宣扬主名(九15)。在圣殿所见的异象更以主清楚的呼召作结束:“你去罢,我要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二十二21)。多年来在外邦人麇集的城市作工的经验,也让他感受到推动教会往新方向前进的潮流。到那时为止,基督教会的门只向犹太人开启;从此以后,信心之门也要接纳未受割礼的外邦人。他自己的话中就带有这样的暗示:“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他,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二十六19~20)。但是真正清楚其使命,还有待一连串的事件逐步向他启示。
一、奉召到安提阿。使徒行传第十一章以后,叙述的重心已由耶路撒冷的教会,转移到新兴的安提阿教会。安提阿是个美丽、繁华的都市,借着欧隆提斯(Oroutes)河与西方世界的商道相连,而从美索不达米亚及亚拉伯来的骆驼商队,也把东方世界的商品穿过黎巴嫩的山道运到此地来。所以安提阿市成为新旧世界交会的商业、文化中心,号称为“东罗马”,因为罗马帝国形形色色的文化都可在此城市看到。它在基督教历史中亦享盛名,只因几个名不见经传的使徒,在扫罗的逼迫下,逃离耶路撒冷,而到希腊人当中去传福音。悔改得救的人即组成了教会,不再墨守犹太教的繁文缛节。而且这批“道”的信徒是最早被冠上“基督徒”的头衔。这新名称意谓安提阿的百姓意识到有一新的宗教团体正在成形。第一次宣教差传就是从安提阿起始的。在使徒时代后期,安提阿亦因伟大的圣徒、殉道的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Ignatius)而闻名于世。
安提阿市的人种复杂,但以希腊人居多,因此社会风气开放自由,文化学术气息浓厚,艺术、竞技、戏剧的活动繁多。整个城市充满充沛的活力、朝气,但道德方面则流于淫迭放荡,很需要生命之泉来涤清其浑浊堕落的泥沼,可是教会的领袖们没人敢带头率先行动。在耶路撒冷的彼得及其它使徒,从哥尼流家发生的奇事,才刚悟知神准备给外邦人悔改蒙恩的机会,不可能立刻采取什么行动。因此就靠几个希利尼的犹太人,居比路和古利奈人,突破几世纪来的障碍,开始向安提阿的希利尼人传讲耶稣基督。圣灵大大祝福他们的话,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徒十一19~21)。
这新的发展消息传到耶路撒冷,教会即派巴拿巴——他本身也是个居此路人——去视察一番,并回来报告。他的看法是肯定而令人振奋的,认为那毫无疑问的是神恩典的工作,那儿的庄稼众多而成熟,他去支持了一些日子,又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但是这突然的奋兴却给当地教会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难题。外邦人大批的涌进教会,与犹太人平起平坐,共享圣餐与爱宴,使一些保守的人士大为不满。单纯的巴拿巴面临这问题也深感棘手,不知如何处理才妥当。猛然间,他想起他的同窗老友扫罗来,记得他好像特别蒙主呼召,从事外邦人的福音工作,也许他能帮忙解决难题。于是巴拿巴前往大数去找扫罗,带他到安提阿。“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
这一年在安提阿事奉的经验,对扫罗是极重要的关键。从巴拿巴的口中,他了解耶路撒冷教会对外邦人福音工作的结论,也听说彼得见证神在哥尼流家的工作(十一18);他清楚看见圣灵的印证,也从环境的变化发展悟知外邦的信徒也是教会的肢体,同蒙应许的子民。神既不给他们差别待遇,人为什么要这么作呢?在这段期间,他的视野开阔了,信心增强了,对神的旨意认识也加深了,他后来要向外邦人传的福音也在他心中逐渐成形(加二2)。
一年的事奉结束,他和巴拿巴返回耶路撒冷,将外邦基督徒捐献的钱财送去供给有需要的犹太弟兄。此举证明新旧教会之间并无分歧仇视存在,大家在基督里都合为一体,互相帮补。这次短暂的停留,他可能没见到其它使徒,因为当时希律王正在耶路撒冷大肆杀戮基督徒(第十二章)他们可能都躲避起来;所以他们把捐项都留在众长老那里(十一30)。扫罗的心志已清楚而坚定,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了。
二、被圣灵差遣。保罗和巴拿巴从耶路撒冷回到安提阿教会,他们和其它三位弟兄聚在一起禁食祷告,这在教会历史上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至于他们为什么事而聚在一起,我们不甚清楚。有意义的是这三位先知和两位教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在祷告的时候,是否心里都挂念着自己的同胞,希望把福音传给他们?也许吧。无论如何,那是现代宣教诞生之始。圣灵与他们同在,并吩咐他们差派巴拿巴和保罗出去,至于往那里去,他会一步步启示,条件是他们必须愿意顺服。
他们也毫无犹豫或耽延,教会立刻差派他们出去。而此趟旅程将解答长久以来困扰他们的问题。
他们先到居比路去,那是巴拿巴的出生地和家乡。他们走遍全岛,在各犹太会堂讲道,一直没什么结果,直到有一位罗马官员召见他们,要听他们讲的信息。他一听就信了。
离开居比路,行船至旁非利亚的别加,保罗和称呼马可的约翰离他们返回,保罗坚持要离开海岸线,深入到内陆的高地去,希望在大数经小亚西亚往以弗所的商道上建立一连串的教会。如果这条贯通东西世界的福音桥能搭建起来,对基督福音的传布是一大推动力。
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犹太人排斥他们,外邦人却欢迎他们。事实上,他是迫不得已,被同胞弃绝,才把救恩之光传给预言中所谓“地极”的外邦人,如此神的道才能传遍全地。
犹太人挑唆当地的人逼迫保罗和巴拿巴,将他们逐出城外,二人来到以哥念。在那里遭到类似的待遇,虽然信的人不少,犹太人的态度仍充满敌意,甚至危及他们的性命。他们只好到吕高尼附近一些外邦城市去传福音,那儿没有犹太会堂,福音广传,造就训练了不少使徒。
几乎每到一处,犹太的势力都是一大拦阻,他们顽固而充满敌意,反倒那些外邦人都乐于接受信从他们所传的道。神也藉他们行神迹奇事,证明他的恩道,并为有心寻求的人开了通道的门(徒十四3、27,十五12)。
保罗从这种种迹象,默默思索神的旨意,渐渐觉悟以色列人是硬心的,不肯听神的话,救恩因而临到外邦人,以激动他们因嫉妒而发愤。他看见原先的枝子被折下来,由野橄榄枝所取代。盲目的以色列人将继续冥顽不灵,一直到外邦人的教目添满了(罗十一8、17、25)。他对同胞的爱仍没减损,他们仍是他的弟兄、手足,但他必须遵从神的计划行事。
这次旅行布道,最珍贵的经验,恐怕就是初次与热心的加拉太人接触了,在使徒行传第十四章第二十四节隐约提到保罗路过那个地区。在加拉太书里,保罗清楚提示他见到加拉太的信徒,是在他结束第一次旅行布道,奉命返耶路撒冷去为自己在外邦人的工作辩解之前(徒十五;加二)。很可能他在加拉太作了短期的停留,是因为他痼疾复发,加上水土不服,身体十分虚弱。在加拉太书中,保罗回忆当时的情景:“你们知道我头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疾病。你们为我身体的缘故受试炼,没有轻看我,也没有厌弃我,反倒接待我,如同神的使者……。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这是我可以给你们作见证的。”由此可见他受加拉太人爱的程度了。保罗在他们中间的工作是十分有果效的,因此也更激励他持守神给他的神圣呼召,致毕生之力将福音救恩传给外邦人。
三、他的使徒身分为其它使徒所肯定。关于加拉太书第二章所提到:保罗与巴拿巴再往耶路撒冷,时间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两种说法。一派认为即是保罗、巴拿巴第一次带外邦人的捐项回去周济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弟兄;另一派则认为这是另一次的任务,就是他们按众门徒所定规的,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教会去,见使徒和长老。在斟酌这两种论证的长短之后,我们认为加拉太书第二章所追述的这件事,即是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所记载的:保罗与巴拿巴奉派往安提阿去到耶路撒冷的事。保罗对使徒及犹太人中有名望的人,陈说他在外邦人中所传福音,是从启示而来,以免外邦各地的教会,因受从耶路撒冷下去的律法派或假弟兄搅扰,致使自己为主所作的归于徒然。在多次的交谈讨论之后,雅各、彼得、约翰逐渐确定这位以前迫害基督徒的扫罗,确实奉神的差遣,从事外邦人的工作,传免受割礼的福音。特别是彼得,更肯定那差遣他作犹太人之使徒的神,也同样差遣保罗作外邦人的使徒。这些教会的属灵领袖都不得不承认保罗的工作大蒙神的赐福,因此也就和他行相交之礼,支持他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自己则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
这次保罗更深地肯定那早已在他心中成形的计划。他知道自己蒙拣选作开荒的先锋、外邦人的使徒,教导他们通道的真理。他深以这个神圣的职分为荣,也常称颂神施恩给他这个在使徒中最微不足道的,叫他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虽然他每到一地,总不遗余力地挽救一些同胞;但他知道自己最高的职责,还是在带领那些未受割礼的人通道。
他十分清楚是复活的主亲手授予他这使徒的职分,因此他在各方面都不逊于那些为首的使徒,凡是使徒能行的神迹、奇事、大能,他都能行(林前九1,十五9;加一1)。
因此,那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教堂,如今仍设立在最大的外邦大城中心,经过几番烽火战乱仍带着基督十字架的标记——也是这位外邦人的使徒为主劳苦服事的印记。──迈尔《圣经人物传──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