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隐多珥和基利波
字号:A | A

撒母耳记上第二十八章;历代志上十13

自从大卫用甩石击毙歌利亚,非利士人在以色列人追杀之下逃到以弗大悯,已经有许多年了。如今非利士人重整旗鼓,欲雪前耻,并且企图恢复他们对以斯德伦平原的控制权。这平原位于伯拉河谷诸富庶城市,和尼罗河丰饶产地之间,是联络两地的枢纽。握有这条通道,就有权对往来货物征税,因此非利士人极欲收复此地。他们集中火力,纠合大军,在耶斯列以北三哩的书念扎营,后来接待先知以利沙的妇人就是住在这城中。

扫罗仓促之间整军,安营在基利波山麓,距离敌军约四哩。有一位学者描述道:“青绿的平原从基顺河延伸向基利波山麓,进入较低的高原地以后就逐渐扩展,但多是石地,草木不生。在平原后面,突起许多尖锐的山丘,大约有五、六百呎高,表面灰白色,尽属不毛之地,仅有的植物就是巴勒斯坦春天常见的灌木丛橡树,和山藜,以及野花。”

扫罗放眼望去,只见遍山遍野都是敌军,不禁吓得魂飞魄散。他将非利士人的精良装备和以色列的矛、机弦作一对照,就“惧怕,心中发颤”。从前他由信心而来的勇气已不复见,因为神已经撤回他的同在。他的灵魂笼罩在一片绝望的阴影里。他可以像约伯那样说,“我往前行,他不在那里;往后退,也不能见他。他在左边行事,我却不能看见;在右边隐藏,我也不能见他。(伯二十三8~9)。我们不久将看到一连串的悲剧发生,都是导源于此。长期以来他一直藐视、抗拒神的管理,如今神离他而去,他落入“管辖这幽暗世界”者的手中;因着某种奥秘的目的,这些邪灵被允许去攻击人。

他确实先向耶和华求问,或许这是多年来头一遭,但他没有认罪悔改,只是出于恐惧、绝望而发的哀鸣。因此“耶和华却不藉梦,或乌陵,或先知,回答他”。“我若心里注重罪孽,主必不听。”

一、隐多珥。稍早我们看见,“扫罗曾在国内不容有交鬼的和行巫术的人。”他这样作,或许是因他意识到神的灵在催逼他,或者是因他想安抚里面的良知——人们犯罪而不安时,往往会企图藉别的激烈行动来作一番弥补,以安慰自己的良心。扫罗如今自己也去找交鬼的人,他似乎一点不觉得自己在触犯法纲;他想,既然他向天求救无门,那么转向阴间求援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书念以南二哩,就是非利士军营的背面,有一小村庄——隐多珥。玛拿西人曾企图将这一带的旧有居民赶逐出去而徒劳无功;这些人是古代迦南人的后裔,其中有一个妇人,自称能将死去之人的灵魂招上来。她这样声称是毫无依据的。她可以借着腹语术或戏法,来模仿那些似乎是从另一世界上来之人的声音和姿态。除此之外,我们也相信在任何时代,包括现代通灵术,魔鬼都与行巫术和通灵的人有来往,答应他们的召唤。

扫罗在心力交瘁之下,由两位心腹陪同(传统上都认为是押尼珥和亚玛撒),夜里出发,穿过平原,绕道小黑门的东边,最后平安来到交鬼妇人的家。在黑暗中,那妇人一下子认不出这个形容枯槁、要求为他招魂的人是谁。

起先他对此要求颇感犹豫,还提醒扫罗,她的行业所冒的风险,如果她依言行事,可能为此丧命。“你知道扫罗从国中剪除交鬼的和行巫术的;你为何陷害我的性命,使我死呢?”(撒上二十八9)。

扫罗立刻指着他所背叛的耶和华起誓,她必不致受罚。“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你必不因这事受刑”(撒上二十八10)。

妇人得到保证之后,就询问他要招谁上来。当王用疲惫、嘶哑的声音低沉道出撒母耳的名字时,她一定大吃一样。

她要扫罗退到一旁,就开始喃喃念起咒文来。她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之前,似乎神已经介入了这事,将他忠心的仆人从另一世界送回来,所以这妇人无法为此事自居其功。“妇人看见撒母耳。”

她看见撒母耳的同时,就立刻认出了扫罗的身分。在惊慌失措之际,她冲口对扫罗叫道:“你为什么欺哄我呢?”或许她在情绪激动下,被赋予某种超自然的洞察力;我们称之为“能看到异地事物的能力”(clairvoyance);或许撒母耳的外表有某些鲜明而实际的特征,使她将这位先知与王连想在一起;或许王在急切之下趋身细看,而不慎将脸上的遮巾和掩饰的服装掉落地上。不论如何,扫罗的身分暴露了,那妇人惊恐地喊道:“你是扫罗!”

扫罗再一次向她提供保证,并要求她道出所见的实情。

“我看见有神从地里上来,”她回答说。

扫罗催促她作更详细的描述,因为她虽然与扫罗同处一室,却看见了扫罗所无法看见的神秘景象。她说,“有一个老人上来,身穿长衣。”“扫罗知道是撒母耳,就屈身,脸伏于地下拜。”

接下去的对话相当令人震惊和感动。我比较倾向于相信这段对话并未经交鬼妇人作中介。神允许先知和扫罗说话,正如后来摩西和以利亚与我们的主谈论将在耶路撒冷成就的事一样。似乎这段交谈是王和他先前的朋友之间实际发生的。你认为即使在那时刻,扫罗若流泪向神认罪,神仍然会动慈心回答他吗?当然会;但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他有一丝悔意。

撒母耳不待扫罗开口,就悲戚地告诉王,即使他已离世,王仍用不当的举动使他的灵不得安息,他似乎无法忍受再被召回与王谈话。“你为什么搅扰我,招我上来呢?”

扫罗的回答充满绝望。“我甚窘急,因为非利士人攻击我,神也离开我,不再藉先知,或梦,回答我;因此请你上来,好指示我应当怎样行。”

但先知嘴里未吐出任何安慰之语。如果主人已拒绝伸手相助,向仆人求救亦无济于事。一味逃避神站在大卫一边的事实,抵挡神所赐福的王,是徒劳无功的。接二连三临到扫罗的不幸只是因为他在亚玛力人的事上不听从神。如今他又行交鬼的事,更是罪上加罪。这时刻,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最终的败亡。他既种了,就必收割;既失败了,就要灭亡。因此撒母耳对他明言,耶和华要将以色列和他一起交在非利士人手中,明天扫罗和其众子都要进入诸灵的世界;希伯来大军必惨遭溃败,全国将陷于极悲惨的境界。

扫罗闻言,惊惧而仆倒在地。他已因前几日的禁食、守望而软弱无力;这一晚的事件更使他六神无主,神经濒于崩溃。那交鬼妇人原本硬如铁石的心肠都因他而生出怜悯。她眼见王所遭受的打击、痛苦,不禁动了慈心。她请求王进食。如今她不是求王的怜悯,而是反过来怜悯王“容我在你面前摆上一点食物;你吃了,可以有气力行路。”

起初扫罗拒绝进食。他似乎永远不能从地上爬起来了;他所有人性的光荣和尊严都已倾倒在那里了。“但他的仆人,和妇人,再三劝他,他才听了他们的话,从地上起来,坐在床上”。(撒上二十八23)。当他坐在那里,等候妇人备饭的时候,他心中浮过怎样的回忆啊!他岂不还记得他登基的那一日;基列雅比事件;非利士人连连的侵扰;百姓对他的爱戴?但一步一步的,他看见自己如何从阳光普照的山顶,走向阴暗的谷底,那里只有急湍奔流,岩石交错。他好像一个即将溺毙的人,前尘往事历历在目。他和仆人吃了牛犊和无酵饼之后,就起身连夜赶回营中。

二、基利波。次日,两军的布阵略有改变。非利士人将军营向西移至亚弗;以色列军则从基利波高地下来,安营在耶斯列的泉旁(撒上二十九1)。

不久两军交手。希伯来人非但未奋力对抗披坚执锐的敌人,反而弃甲曳兵而逃。历史家记载基利波一带伏尸遍野,血流成河(见撒上三十一1旁注)

扫罗和约拿单犹作最后的挣扎:

约拿单的弓箭,非流敌人的血不退缩,

扫罗的刀剑,非剖勇士的油不收回。

但大势已去,无可挽回。非利士人“势派甚大”(撒上三十一3)。扫罗四周的兵士一一仆倒;以色列全军覆没。然后非利士人开始集中火力来追杀扫罗;由于他铜盔上仍戴着冠冕,手臂上闪耀着王家的镯子,所以目标明显。“扫罗被弓箭手追上,射伤甚重。”他知道如果自己被生擒,会面对怎样的命运。非利士人会对他百般凌辱,使他受尽折磨而死;与其这样,他倒不如速求一死。扫罗“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刺我,凌辱我”(撒上三十一4)。

但拿兵器的人不敢伸手加害他的王,于是扫罗将自己的刀紧紧插在地上,然后伏在刀口,尖锐的刀刃直刺入他的心脏。

根据后来那个亚玛力少年人向大卫所作的报告,似乎扫罗并未立即毙命;他要求这少年人再给他致命的一刀。“他说,请你来将我杀死,因为痛苦抓住我,我的生命尚存。”当然也有一个可能是,这亚玛力人的话都是一片胡言,目的在讨大卫欢心;因为圣经又记载说,“拿兵器的人见扫罗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撒上三十一5)。

基利波的这一日,是以色列历史上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号。“扫罗和他三个儿子,与拿他兵器的人,以及跟随他的人,都一同死亡。”次日非利士人来剥死者的衣服,发现扫罗和他三个儿子的尸体,就割下他们的首级,剥下军装,抬尸游街,最后将尸身钉在伯珊的城墙上。消息传开之后,附近城镇、村落的以色列人立刻抛弃家园,渡约但河逃亡。盗匪四处横行,全国一片烽火。消息传到基比亚,导致了米非波设的意外事件。“扫罗和约拿单死亡的消息从耶斯列传到的时候,他才五岁;他乳母抱着他逃跑,因为跑得太急,孩子掉在地上,腿就瘸了”(撒下四4)。

这时,一件英勇的行动稍减了这场灾难带来的沈郁色彩。基列雅比人没有忘记扫罗早年曾如何解救他们;因此他们现今略施回报,其中有些勇士连夜赶路,去将扫罗及其三子的尸体从城墙上取下,送到雅比,用火烧了,将骸骨埋在“雅比的垂丝柳树下”,并且为这个曾灿烂一时的王朝之凋落而举哀。

一个人若像扫罗或犹大那样抵挡神到底,是很可怕的事。我们或许也觉得他愚不可及;为他的鲁莽吃惊;为他的执迷不悟叹息;但我们也可能陷入同样的迷途,被恶所胜。我们同样可能重拾以前曾严禁自己去作的事,或习惯,友谊。我们很容易后退,自取灭亡。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贪婪的邪恶,而决心抵挡对金钱的贪爱之心,但没有多久又容许它侵入他的灵魂;如果一个人曾经被口腹之欲所奴役,他了解到个中的危险性,而开始节制自己,但过一阵子又逐渐故态复萌;如果一个人决心脱离不敬虔的生活,开始诚恳去考虑到自己的灵魂,但不久之后却又堕入歧途——这些人岂不是和扫罗一样吗?他明明严禁交鬼,却又出现在交鬼妇人的家中向她求助。这样的人就像无水的井,和暴风前的云,借用使徒的话说,只有永远的黑暗为他们存留。“倘若他们因认识主救主耶稣基督,得以脱离世上的污秽,后来又在其中被缠住制服,他们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不好了。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彼后二20~21)。── 迈尔《圣经人物传──撒母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