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以色列被毁与被救(十四1-15)
(第二次描述)
本段的描写与十二1-14的略同,皆指以色列被围时的情形。可是前段着重在神拯救的保证方面,而本段出则显出神如何具体地拯救他们。上文看不到选民国的危急,本段则活生生地启露出来。
学者们对本段及下段(十四16-21)采不同的解释:
(1) 因本段缺乏任何历史的证据及发生的可能性,于是将全章灵解,指作是神的子民或教会,在历代历世备受反对者逼迫,但至终胜利,这是大部份无千禧年末世论者的立场(读者若有兴趣,可参T. Laetsch的灵解天才,(注44)可配称裴罗(Philo)再世,蔚为奇观!其他学者在此处追随灵解之路者不乏其人,如Keil,Wright, Hengstenberg, Pusey, Leupold, Henderson等)。
(2) 本段如灵解者所言,在过毫无史证,但这是预言,不需在史实上找应验,况且神是神迹的神,一切预言皆可按字意应验,这是有千禧年末世论者的解释。
a、 弥赛亚再临前的情形:耶京被毁(十四1-2)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据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本段接续上文(十三9)的情形。这时耶京被攻陷,一切与战争有关的罪恶显露无遗。本节也显出以色列的仇敌早有歼灭他们的存心。
一些学者将本段指作巴比伦灭犹大(主前596年)或罗马毁耶城(主后70年)的事迹,可是尼布甲尼撒王与提多将军,两者皆非万国的首领,而两次城毁均没留下一半居民。B.W. Newton称,“万国”非指世上所有国家的军队同到来之意,而是指他们政府的参与或是代表的兵团。(注45)
b、 弥赛亚再临时的情形:耶京被救(十四2-15)
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亚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住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榨,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囗中溃烂。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般。
(1) 弥赛亚救主的降临(十四3-11)
(i) 降临之情形(十四3-8)━━在这选民国命危在旦夕的关头,又因他们全国性的恳求神恩(参十二10-14),神遂“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参十二9)。于是他亲自出去与各国争战。神是战争的神(参出十五3),在为选民争战上,神经验丰富(十四3)。他从天而降(应验以赛亚的呼求,参赛六十四1-2),脚踏橄榄山(这山名在旧约此处首现,应验徒一11),叫这山四方分裂(十四4),形成一极大的山谷,延至亚萨,叫逃命的人有路可逃(十四5a)(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是一个约四百尺的深谷,若非地理形势有神迹性的变移,否则逃命是不可能的)。(注47)
“延至亚萨”一语亦引起学者们表达不同的意见:
(a)将“亚萨”(Azal)改为“极近”,“延至亚萨”遂变成“直达很近的地方”,即容让逃难者易觅躲藏地(如Jerome,Synmachus, Wright, Dods)。
(b)“亚萨”即弥一11的“伯以薛”(Beth-Azel)(如Pusey, Keil, Leupold, Laetsch)。
(c)“亚萨”指一当时极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现今遗址不明(如Feinberg之主张)。
当神降临时,“一切圣者”与他同行(十四5b),这一切圣者是谁?
(a)有说他们是天使(Leupold, Henderson, TOTC, Wright, Keil, Von Orelli, Chambers等)。
(b)其他说他们是天使与圣徒(参太廿五31,帖后一10)(如Feinberg,Unger)。此说较为准确。
圣经虽没有说明神的降临是否带给选民国胜利,但结果是那样明显,故作者不用赘述,因争战对神来说是“小儿科”了。
神降临后(预写法)的世界是前所未见的,先知在此处提出两个特点(其他的特征参大小先知书各卷的记载):
(a) 三光退缩(十四6-7)━━当“世界之光”在地上时,光的供应源源不绝,故天上的光不需存在,三类光体也必退缩(参赛十三10;珥三15;摩五18;太廿四29)。“退缩”(yiqqaphea)意“溶化”(Keil)或“暗淡”(Hengstenberg, Baron)或“缩短”(Kimchi)或“衰微”(BDB)。此字在出十五8,伯十10皆译作“凝结”,故是较准的意义。这时世界的三大光体凝结起来,好像披了一层厚厚的物质如牛奶面层的奶油(参伯十10),叫光不能透出,像收缩在内般。“这时候”(中译“那日”会产生误解,原文是“一日”ehadYom,即是三光退缩之日,可译作“那一日”或“这时”)的光不像白昼的光,亦非黑夜时星月之光,而是像到了“傍晚”(ereb,中译“晚上”)才有的光,即暮色之光,非耀非暗,介乎日夜间之光,亦是介乎神的本体与世界惯见的那种光(参赛六十19),但这光究竟如何,只有神才知道。十四7的译句需加数字进去才免误解;“白昼的光,黑夜的光,而是到了傍晚才有的光”,字下有点是补字)。
(b) 活水长流(十四8)━━在弥赛亚降临后,从耶路撒冷(即神的宝座,参结四十七1-2;珥三18;启廿二1-2)有活水不绝地流出,滋润选民国土,注入东海(死海)及西海(地中海)去,长年如是,畅流无阻,绝不枯竭,不受季节的影响,也不受雨水的支配,其供应源源,不需储藏。
(ii)降临之目的(十四9-11)━━弥赛亚神降临是要作以色列的王,亦作全地之神。他是独一无二的(只他作王),他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只他是神)(参申四35、39,六4;赛五十四5,四十五5等的应验)(十四9)(应验主祷文之“愿你的国降临”)。
当神作全地之王时,其掌管万国的枢纽地(即应许地,“全地”具有约束性的涵意,指选民地,如Feinberg, Leupold, Chambers。亦有学者将之解作全世界,如Unger,Cashdan。因下文论述的地理似乎特指神的产业地经历改容,故第一解释较合),多处产生极大的变动:
(1) 选民地从迦巴至临门会变成“亚拉巴”(“亚拉巴”是犹大地最大的平原,由黑门山贯穿加利利海直至红海,号称全地最大的深谷地。(注48)要知加利利海是海拔下652尺;而死海则是1300尺,(注49)其陷度之深另人咋舌)字意“平原”,此处是一个相关语,即由迦巴(耶路撒冷东北六哩)至临门(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五哩),横贯耶京约四十哩之地均变成平原。迦巴乃犹大支派所分之地,是最北的一城镇(参王下廿三8),而临门则是最南方之城,故“由迦巴至临门”可作“由南至北”之意(如Leupold);现今由南至北之地理形势皆有变动,叫耶京更突出(十四10a)。
(2) 耶路撒冷本身仍居首(参赛二1-3;弥四1-5),此城本是一座山城,海拔2593尺(Westminister Historial Atlas),现今附近夷为平原,更显其“高人(山)一等”,其城围由北门便雅悯(参耶卅七13,卅八7;耶卅九3称之为“中门”,亦即王下十四3之“以法莲门”)至第一门处东北(即古门,参尼三6)至西北边的角门(参耶卅一38;王下十四13)至南的哈楠业楼(有说是东北,如Unger, Laetsch)至东南边王的酒酢等处皆拥高地势,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十四10b),可是人在其中却安居乐业。神当初因人犯罪而加上的咒诅(创3)现今也拿掉了(参罗八20-23)。此“咒诅”(harem)亦涉及无人能居方面(约六17、18),亦指不再遭毁灭之意,此时可充满乐居之圣民。(注50)
(iii)以色列仇敌的被歼(十四12-15)本段在时间次序上接连十四3该节,这是因为“一枝秃笔不能写两件事”之故。按以色列被围攻事,十四1-2是处在战役之首期,而本段则是后期。(注51)
(a)仇敌的灾殃(十四12)━━神解救选民的危难透过三个方法,他先用“灾殃”(maggaphah,意“瘟疫”,如出九14;民十四37)攻击仇敌,叫他们肉体“消没”(hameg,意“腐化”,是指“活着的死”,这是一件神迹性审判以色列的仇敌。
(b)仇敌的内哄(十四13)━━神又使用内哄之法叫仇敌自相残杀,这亦是一件神迹性的审判,是神主动的(参结卅八21)。
(c)仇敌的败亡(十四14-15)━━神最后以犹大作为灭敌的途径,以收聚胜利品表征完全的胜利,又以牲畜受灾殃形容仇敌彻底的败亡。
B. 弥赛亚国建立的情形
(十四16-21)
在全书最后一段落中,先知以全地都来敬拜大君王为结束,表示国度已建立,神的权柄“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到地极”(参九10)。这是一幅祥和平安的图画。
1. 万民来朝拜(十四16-19)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以色列的仇敌中仍有敬畏神的人,他们称为“剩下的人”(参赛廿五6),在此时亦来年年参加敬拜大君王,并守住棚节(十四16;参赛六十六23)。此时提出这节日是极富意义的。
有些学者认为这时要全地人上来耶京朝拜弥赛亚王是匪夷所思的,故主张此处不能按字面直解,可是此处按字直解亦不算难,因上殿朝拜者只是各国的代表人,因以前以色列人本身也不是全体去守节的(参申十六13-17;利廿三33-44)。(注52)
住棚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回顾性(retrospective),纪念选民在飘流时期蒙神保守,是时他们住在帐棚内,随地迁移,每处蒙神恩顾。另一是前瞻性(prospective),遥窑将来他们在自己地方(应许地)享受不需迁居搬移的安息。在以色列七节期中(利廿三),此节期亦表征弥赛亚国建立之时。(注53)
在大君王统治全地时,若不顺服而上耶京敬奉他(守节代表顺服,亦代表对神的感恩),可谓胆大包天,神也不会轻看此事,以无雨赐下他们地土代表惩罚(无雨降下是审判工具之一,参申十一16-17;王上十七16)。在古时各国皆以农业为主,雨水是不可缺少的,旱灾的滋味与痛苦他们早已饱尝,再者,如Laetsch言,雨代表神的祝福,(注54)故此警诫对当时的背景颇具威力(十四17)。
埃及是以色列最早及最大的仇敌,国家每年雨量胜越其他,(注55)他们有此靠山便可能不照大君王的吩咐而前来朝拜,在此时给先知特别抽样加以警告,顺便也警示其他国家(十四18-19)。
2. 选民重为圣(十四20-21)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在国度建立时、各处均有朝拜君王的活动(十四20a)。圣殿内的物体(锅代表俗物,碗代表圣物)不再有圣俗之区别了(十四20b)。
此时各方面的生活表现皆显为圣:民众的(马的铃铛)、宗教的(殿的器皿、家庭的十四21a)(连家庭的器皿也可作献祭煮肉的用途,这可能因朝圣者太多之故!!)。
从消极角度看,此时在神的殿中不再有“迦南人”(代表一切拜偶像及不道德的人,参申七2,九4;利十八24)的存在。Leupold称他们为不配入神国之神的子民。(注56)如在新约时,被称为“哥林多人”就是指世俗化及不道德之意。
“迦南人”(kenaeni意“商贸之人”;参箴卅一24;伯四十30),原指在沿海一带在贸易上与选民接触的迦南人, 后来此语用作形容那些以狡诡欺骗之法在朝圣者身上发财的人(参耶稣洁净圣殿之事),故这是一个多隐喻的字汇,亦可暗指在此时的崇拜是最纯朴的人。可见这时在弥赛亚之国度内,一切都是分别为圣的。全国百姓都是祭司,完成神选立以色列国的目的(参出十九6)。
本书最后一章开始是黑暗、绝望、以色列危在旦夕;结束时却是光明、圣洁、以色列再度分别为圣,皆因其弥赛亚为王之故。甚愿地上的人都“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诗七十二11、17)。
第四章 书注
1. H. G. Mitchell, "Zechariah,"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12(C), 1971, p.218(以后简称此书为ICC)。
2. M. F. Unger, "Zechariah," The Gloryof The Messiah,
Zondervan, 1963(C), 1970, p.151.
3. M. F. Unger, Israel and The Armeans ofDamascus, Baker,
1957(C), 1980, p.166.
4. 关于此方面的细论可参H. W. Armstrong, The Proof ofthe
Bible, Ambassador College, 1958, pp.6-20。
5.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Press, 1965(C),
1979, p.123;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Kregal, 1918(C), 1972, p.294.
6.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169.
7. 关于这次事件的详情,参Josephus, Antiquities, IX,8, 3-
5.
8. 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91.
9. D. Bron, p.323.
10. H. C. Leupold, pp.178, 182-183.
11. J. A. Thompson, "Nuzi," The New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ical Archaeology, ed. E. M. Blaiklock,R. K. Harrison, Zondervan, 1983, p.342.
12. TOTC, p.171.
13. R. K. Harrison, "Zechariah,"Zondervon's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V, ed. M. C.Tenney, Zondervan, 1976, p.1046. 有学者将这三名字解作玛喀比家族的三勇士,即马提亚的三儿子,见旧约释义全书,第17页。
14. H. C. Leupold, p.195.
15. 如D. Baron, p.299(但此人在第355页内却说这样的解释是违
反希伯来文法的);T. Laetsch, Bible Commentary: The Minor Pophets, Concordia, 1956(C), 1970, p.463.
16. 参D. Baron, pp.366, 369,估计历代犹太人归回圣地的人囗及
地土的扩张。
17. C. L. Feinberg, P.1530.
18. C. L. Feinberg, The Minor Prophets, Moody, p.325;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58表同感。
19. 如唐佑之着,复兴的前景,证道出版社一九八0年版第81页。
20. M. F. Unger, p.194.
21. 参D. Baron, p.393-399;ICC, .p.303-308引列各派学者的释
法。
22. D. Baron, p.402.
23. Thomas J. Finley, "The Sheep merchantsof Zechariah 11,"
Grace Theology Journal, Vol. 3, No 1, Spring,1982, pp.51-65.
24. M. F. Unger, p.199表同感·详研此问题,参M. F. Unger,
pp.199-200。
25. H. C. Leupold, p.220.
26. D. Baron, p.414.
27. C. L. Feinberg, p.165.
28. 唐佑之着上引书第90页。
29. 如Baron, p.425;C.L. Feinberg, p.171;Hengstenberg,
p.55, H. C. Leupold, Keil。
30. 如T. Laetsch 上引书第479-481页提出甚多超人意料的灵解举
例。
31. M. F. Unger, p.216;T. Laetsch, p.483.
32. C. L. Feinberg, p.179.
33. 如ICC, p.331。
34. 参TOTC, .193。
35. 同上,第194页。
36. ICC, p.337. 旧约释义全书则谓“假”字是误加上去的,见第19
页。
37. M. F. Unger, p.225.
38. C. L. Feinberg, p.189.
39. Keil, p.139; Baron, p.476表同感。
40. 唐佑之在上引书第101页一面将“反手”解作“抚慰”,一面解
说余民受害。
41. C. L. Feinberg, "Zechariah,"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ed.
C. Pfiffer, E. Harrison, Moody Press, p.910.
42. G. C. Luck 称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毁时,约有一百五十万
犹太人死在刀下、饥荒或瘟疫。见氏着上引书第114页。
43. 如苏佐扬着小先知精华,天人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第94页,及
M. F. Unger上引书第236页。
44. T. Laetsch, pp.494-506.
45. 引自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194,1983年黎巴嫩
贝鲁特事件的“各国”参与,那只是数百兵士代表。
46. T. Laetsch, p.493.
47. N. Glueck, The River Jordon, Philadelpheia, 1936, p.3.
48. Denis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 NY,1956,
pp.210-216.
49. D. Baron, p.514;TOTC,p.204.
50. 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p.343.
51. Ibid; M. F. Unger, p.265;D. Baron, p.520.
52. 有关此节期在犹太人中重要的地位,参D. Baron着上引书第
521-528页。此段的介绍异常具有价值。
53. T. Laetsch, p.503.
54. J. H. Breasted, A History of Egypt, NY:Scribner, 1969,
pp.7-8.
55. H. C. Leupold, p.277. M. F. Unger, p.270表同感。
── 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