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第二章
字号:A | A

(2)赞美(二1-9)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说:”(二1)

约拿发现在那特殊的遭遇中,自己没有丧命,竟有安全,就开始祷告。这是感恩的祷告,与其说感恩的祷告,不如说因感恩而歌颂。第二章实在是赞美诗,是一首很美的诗篇。关于这首诗篇是否是本书完整的部分,还是出于以后编者的手,在绪论里已有详细的讨论。但是有这首诗篇确使约拿书更加完善,也说明约拿心路的历程更加具体。内中赞美的话,确可从一个受苦者所发出的心声。从深洋中得蒙拯救,就会有这样颂赞的情意。

这首感恩的赞美诗,共有四大因素:首先是一个概括的引言,说出在急难中神怎么应允他的祈求。接着是描述当时危急的苦境与困情。以后就有神的慈怜与拯救。最后因感恩而颂赞,并许愿。这首诗篇共分为三大段,第一段与第二段都是各有六行(2-4、5-7节)。第三段只有三行的短诗(8、9节)。第一、二段都以“你的圣殿”为结语,所以形成极美的对句。另外的内容着重被神驱逐以及重得新生,所以构成很完美的诗章。

当约拿在船上被船主叫醒,受催促祷告,他可能没有真的祷告。现在是在鱼腹中,他祷告是没有人催促的。

“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你就应允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2节)

这是概要的引言,神应允他的恳求。这两行诗句也说出这首诗篇的主题。他将患难看为阴间的深处,所以这二者是同样字。“求告”与“呼求”也是同义字,所以都只是说这一件事,神俯听他祷告的声音。这节经文可与诗篇第六十九篇比较,因为在内容方面十分相似。“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过我身……我是在危难之中,求你速速应允我”(2节下、17节下)。但是约拿与诗人不同。诗人尚在困苦之中,而约拿已经出来了,不再在患难里。所以诗篇第六十九篇是哀歌,而本章的诗篇是颂词。

“阴间的深处”,深处原意为“肚腹”,那么这里大鱼就被视为阴间,大鱼是来保护他呢?还是使他坠落在死亡之中?阴间是死人之居所,这是每个人最后的结局。死亡是没有生命,却仍有存在,只是那里存在是在蒙眬与模糊之中,是幽影般的存在(Shadowy Existence)。根据约拿书第二章四节与诗篇第八十六篇十三节,神是不会与阴间的人同在。但是神仍可从阴间将人救出来(诗九十五4;箴十五11;摩九2)。4所以约拿虽在阴间的深处,仍有希望。

本节可比较诗篇第十八篇四至六节,第三十篇三节及第一二○篇一节。那些经文都提到死亡的威胁,而在急难中神应允那些受苦者的呼求。

“你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大水环绕我。你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3节)

约拿是水手将他抛在海中,但水手只是执行者,实际上是神丢弃他,将他投下深渊,就是水的深处,是在汪洋的深渊之内。海也成为神刑罚约拿的工具。别的诗篇也有类似的经验:“你的忿怒重压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八十八7)

“大水”常有混乱与不安的涵义,但是神将地建立在大水之上,是神将秩序建立起来(参阅诗廿四2)。“波浪洪涛”也与大水同义。约拿原在船上,波浪洪涛打击在船身。但他在海洋之中,他身体直接受打击,就无法经受了。“波浪洪涛”是取于诗篇第四十二篇二节,也是象征灾祸。

有人为了韵律的均衡,认为应除去“深渊”,但是在内容方面似乎没有甚么不同。“深渊”可参照弥迦书第七章十九节以及诗篇第六十八篇二十二节都译为“深海”,与海的深处有相似的含义。

第三、四节不仅为诗篇的引言,也是又描述又反映内心的惧怕。海是在希伯来人观念中,十分可怕的现象,又神秘,又无常,变幻莫测。在他们邻邦,都对洋海与深渊,有很多神话的说法,是恶者的居所,罪恶的渊薮。所以约拿在余悸之下,说出这样的话来。

“我说,我从你眼前虽被驱逐,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4节)

“我说”意思是“我心中自忖”,照我所估计所猜测的。在这样情形之下,我可以下断语,神已经完全离弃了我,我已经被神驱逐出去。“从你眼前”是从活人之地,因为活人之地是神所看顾与管理的,这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我说,我必不得见耶和华,就是在活人之地不见耶和华,我与世上的居民不再见面”(卅八11)。神是活人的神,不是死人的神,因为死亡使人与神隔绝了。约拿以前因违命,躲避耶和华的面。现在不是他躲避,而是神走开,把他赶走。

这可以说是极大的失望。但是下一句话仍带着希望。那连结词(Conjunction: EK)可作“我怎可仰望你的圣殿?”是以一种问句表明愿望。但是这连结词也可作“然而”(~ak):“然而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有一种希腊文译词(Theodotian)作“当然”、“一定”,在语气方面当然更加肯定了。5

圣殿是神的居所,所以有神的同在。约拿提圣殿,是指天上的,还是地上的?他在失望中,看见天上透出光来,神并没有离弃他,所以他仍可仰望,求祂再与他同在。但是约拿是以色列人,相信耶和华是以色列的圣者(以赛亚书常提说的),祂就住在以色列人中间。仰望圣殿,就是渴望在圣殿中敬拜神,祷告、献祭,又有感恩赞美,与神交往(三9)。这是以色列人的愿望,表达在诗篇第八十四篇一节起:“万军之耶和华阿,你的居所何等可爱!

  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

  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

  永生神呼吁!”

约拿蒙神拯救,已变成一个新人。他不再逃避耶和华,却一心一意想亲近神。他现在需要神的恩典,他展望着面前,只要他可从鱼腹中出来,他必遵照神的命令,他一定不再违抗,愿承受使命。他仰望着神的圣殿,因为他切求早日到神面前,献上感谢与赞美。所以第一段祷告以希望作结。

这节经文可联想诗篇第三十一篇二十二节:“我从你眼前被隔绝,然而我呼求你的时候,你仍听我恳求的声音。”在失望中仍有希望。

“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5节)

这首诗篇第二段在此开始,共三节,每节两行,也都是一律的。约拿再描述灾祸之严重,更显出救恩的奇妙。

诸水环绕我,好似诗篇第十八篇五节,诸水像“阴间的绳索”,困住我,使我完全不得自由,“几乎淹没我”原意是“到我性命”的尽头,正如诗篇第六十九篇二节“漫过我身”,所以“淹没我”是极好的翻译。这也有涵义,表明“直到我透不过气,几乎窒息至死。”生命已受着直接的威胁,无法忍受了,6深渊与诸水是同义字。这里的“深渊”与第三节的“深渊”并非同一个字,虽然在意义上是雷同的。这里的用字是与创世记第一章二节相同,是近东人在神话中描述的混沌之神(Tehom: Chaos God)。这里有否神话的观念,是无法臆断的,但是希伯来人对洋海深渊那种畏惧及憎恶的心态却呈现出来。深渊好似是恶者的居所。

提到有海草缠绕他的头,好似头巾包在头顶上一样。海草往往在海底,约拿可能已沉到海底,才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是这样,那么当约拿被抛在海里,并没有大鱼立即将他吞下。他是一直沉到海底,诸水与深渊都围住他。他真是快被淹死的时候,然后在最危急的时刻,大鱼来吞了他,保全他的性命。但是这也可能是诗意的描写,不是实际有海草,只是他头昏脑涨,好似被甚么绑着一样。这里形容他心理的状态。所以实际的与心理的都有可能,甚至两者都有。

“我下到山根,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耶和华我的神阿,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6节)

他再沉沦下去,甚至在山根。照希伯来的宇宙论,山的根基是在深渊,就是在海底。所以地的根基在海中(参阅弥六2)。他是走向阴间,地下最低层的深处。他已堕落到极点,都是因为他叛逆了神。

“地的门有永远的门闩。”是原有的词句,“关住”是中译词附加的。约拿发现他在死亡的门,好似地狱的门开了让他进去,门一关上,就闩住永远不能再开,这是最可怕的结局。他去了无法返回,难道死亡真是无可逃避的吗?于是耶和华向他施行救恩的神迹。这正如诗人所说的:“耶和华阿,你是从死门把我提拔起来的”(九13)。他也好似使徒保罗的体验:“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林后一8-10)。现在神把他从坑中救出来。照诗篇第三十篇四节(参阅撒上二6),坑就是阴间,这两词是同义字。所以神的拯救是救拔,提拔他上来,不致再堕落下去。

第五、六节实际是重复第三节的涵义。约拿可能实际先在深海中,于最危急的时刻,才有大鱼来吞他,但是这也有可能是指鱼腹中的经验。在鱼腹中固然不受淹死的危险,但其中所经受的仍是十分难堪的。他实际是被囚禁在内,几乎窒息。在大鱼的胃里,说不定还有海草,也是十分恼人的,可能海草更缠绕着他的头。他在鱼腹中,好似在深渊,在坑中一般。他仍没有真正的自由。

“我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达到你的面前。”(7节)

现在浪子回头了,是在他无助到了极处的时候,就悔改,因为他醒悟过来,想到他的父亲。约拿也在最困苦的时候,想到只有一位可以帮助他、拯救他出离死亡的危险。惟有神能救他,因为神是创造沧海,又是管制海浪的。事实上,他有艰困、灾祸,就是因为他不肯想念神,注意神对他的要求。现在他在祷告中想念耶和华,这是他祷告最主要的内容。7这也是本章这首诗篇的内容,他的祷告已蒙应允,约拿的祈求已得着神的悦纳,从海底要达到高天,在神天上的圣所,神垂听并且施恩眷顾。

从经文的用词比较,“我心发昏”,使人联想诗篇第一四二篇三节,第一四三篇三节“我灵在我里面发昏”。因此有的古卷将“心”改为“灵”,其实这二者涵义是相同的。“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可参考诗篇第五篇八节,第十八篇七节,第八十八篇三节。在此处是重复第四节的结尾。耶和华的能力是随时成为祷告者的力量。这正好似希伯来书第四章十六节所说:“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8节)

第八、九节是最后一段诗文,着重信心的敬拜。第八节尤其是联系第七节与第九节。第七节深信神垂听祷告,施行拯救。第九节着重祷告蒙应允后的感谢。在这两节之间提到迷信者的虚妄,成为十分尖锐的对比。“虚无”是指偶像,所以加上“神”字,是中文译词的批注。偶像根本是无用的,也无价值可言,因为是不存在的。可能这里有意与第一章水手的祷告来比较。水手们各人哀求自己的神(5节),显然是亳无功效的。只有耶和华是掌管海洋的主,才可施行拯救。所以当风浪平息的时候,水手看出耶和华公义的大能,就大大敬畏祂。

这里也可能是指以色列人。他们有耶和华在历史中向他们施恩。但是他们背弃了圣约,竟然去敬奉假神。这使先知们十分痛恨。诗人也有这样的感慨:“我恨恶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我却倚靠耶和华”(诗卅一6)。另有经文也是取自诗篇的:“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十六4)。这些都反映在约拿的诗篇里。那些离弃怜爱他们的主,是向耶和华失信的人,耶和华却仍是“怜爱”的,“怜爱”原意是信实的爱。人纵然失信,但是神不会失信,祂是始终信实的主。8

“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救恩出于耶和华。”(9节)

约拿许愿在他回去时,必到神的圣殿去敬拜,而且为感恩而献祭。他现在已经将祷告化为歌颂。许愿通常是在危难与困苦之中,还愿往往在圣殿中有敬拜与献祭的行为。在许愿时往往深深体会信心的实际与果效,知道神必施恩,不会落空。诗人说:“我拿甚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我要以感谢为祭献给你……”(诗一一六12、16)。

现在约拿只能以感谢的声音当作祭品献上,以后才可以实际的祭牲,在献上的时候,敬拜耶和华。第一章与第二章都以献祭与许愿作结。第一章是水手的敬畏,第二章是约拿的敬畏。二者都是在危急中,同是在海难里,呼求耶和华,信靠这权能的神。他们都得到身体的拯救,也因此内心感动,敬畏耶和华。现在约拿才到达水手的信心的地步,完全感谢与奉献。外邦人原不认识耶和华,但他们的信心竟然那么迅速而完全的成长。反观约拿却因违背神,须走一条艰困的路,才完全回复。但是神并不偏待人。凡诚恳祈求神的,必蒙眷顾与保佑。9

诗篇最后一句话:“救恩出于耶和华。”也是欢乐与感恩的呼喊,正如诗篇第三篇八节:“救恩属乎耶和华。”本节也可参阅诗篇第四十二篇五节下,五十篇十四、二十三节。

(3)释放(二10)

“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二10)

耶和华吩咐鱼,没有话语记述,神的话语是鱼能明白吗?神又怎样来吩咐?这些似无答复的必要,因为鱼是在耶和华的引导下,把约拿吐出来。鱼是耶和华所使用的器皿,曾及时运载约拿,使先知的性命得以保全,完成了一项非常重大的使命。现在鱼也必乐意将这不消化的容纳物吐出来,一定倍觉轻松,扬长而去。

那旱地究竟在甚么地方,是在巴勒斯坦的约帕?还是在他施?都没有说明。约拿必须跋涉而行,甚至听到耶和华第二次的话,就向着尼尼微城走去。

 

1 Allen,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213.

2 J.B. Bauer, "Drei Tage," Biblica 39 (1958) 356.

3 G.M. Landes, "The Three Days and Three Nights Motif in Jonah2:1," JBL,86 (1967) 446-450.

4 Allen, op. cit. 216.

5 Allen, Loc. cit. 提及Bewer,Sellin, Wade, Weiser, Robinson, Aalders都认为 ~Ek: how,而希腊文译本Theodotian, 以及以后Calvin, Rudolph接受该字为 ~ak: however,是表明一种愿望。

6 Bewer, Jonah, 46.

7 B.S.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Israel (1962) 49, 65.

8 Allen, op. cit. 219参阅N.Glueck, "Hesed in the Bible" 1967, 67. L.J. Kuyper, "The Meaningof  Isa. 6" VT, 13 (1963) 490.

9 G.M. Landes, "The Kerygma of the Book of Jonah," Interpretation,21 (1967) 26.

本章概要

本章是一首诗篇,为蒙拯救而感恩,却不是只为危急时求助的祈祷。在诗句中,显示危险已经过去,现在已有安全。神的安排有权能也有计划,目的往往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性的;而且是积极的。最终要达到救赎的后果。所以神的安排显示了祂的公义和慈爱,信实与恒忍。在大海中狂浪怒涛,是创造主的伟大,也是公义的神之忿怒。当约拿落在深海,由大鱼吞了之后,神的安排又显露祂的信实与救赎的大爱。

主耶稣以“约拿的神迹”来说明祂自己的经历,尤其从第一章来看,可作很有兴趣的对比:

(一)约拿为受命向尼尼微传道,而有以后的经历。主耶稣为向以色列甚至普世传道,有非常的经历。

(二)约拿被水手抛弃,主耶稣被犹太人弃绝。

(三)约拿埋在海里,主被埋在地。

(四)二者被抛弃之后,就带来平安。

(五)约拿需要救恩,而主完成救赎。

(六)罪在约拿里面,罪在耶稣身上,祂来担当。

(七)约拿救了全船,主却救了全世界。

约拿因违命而受苦,但主耶稣为顺命而受苦。约拿知道救恩出于神,耶稣经历十字架,因为祂作成救赎,使人可以从神得着救恩。救恩确出于神。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这是多么重要的启示。在创世时,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的能力在大水之上。挪亚在洪水,摩西在红海,约书亚在约但河。当人面临大水的力量,他必失去一切。如果他能经过,能够出来,那是因为神的灵奇妙地作成拯救的神迹。他们都是经历死亡的危险,约拿也体验到了。

大鱼当然是恩典的记号。神救约拿,就以大鱼来接取他,使他不至丧命在大海中。所以约拿得以存活,不至灭亡。他被大鱼吞下,好似囚禁在鱼腹中。鱼腹对他是避难所,但也是监牢。约拿已经被定罪,大鱼是审判的象征。鱼腹在他也成为阴间的深处,使约拿真正经历死亡,与神与一切都隔绝了。但是约拿现在才真正体验神的恩典。重新认识他与神的关系。这就表现在这首诗篇之中。

如果照着有些学者的看法除去这首诗篇,认为这是以后编者所增添的,那么就不能看见约拿与神的关系。这却是本书所着重的。约拿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是他对神的恩典有新的认识与体验。这是他在危难中的发现。

在这首诗篇里,恩典是永久的。当耶和华的话临到他,并不是恩典的开始。约拿是恩典的对象,在这以前已经存在了,甚至在一切经历之先,他还没有决定顺服或违背,他还没有听见神吩咐他的话,他没有明白自己有选民的身分,连他还没有生命之前。现在他于鱼腹里甚么都看见了。在死亡的经历中体验生命,在幽暗中看见亮光。

当约拿还在鱼腹中,还没有出来,确知完全的救恩,他已经知道救恩必定实现,甚至以“过去”的动词时式。他知道神以往的作为,就使他足够确信神的爱,后果是可预期的,因为一切都是恩典。

约拿的挣扎,也是每个人的挣扎。他的痛苦成为每个人的痛苦。正像约拿一样在洋海上波浪中浮沉,人却无力挣脱死亡的威胁。在每一时刻,人必须面对生命的危机。但是在神的安排与拯救之后,约拿看见神的恩典,就从哀求化为赞美。他曾被弃绝,定罪,竟然仍旧可以向神说话,神也肯垂听,与他同在。我们都可有这样复兴的经验。

约拿的神迹本身就成为预言的信息,实现在人的得救经验之中。主耶稣先经过死亡而复活,使人与神联合。所以人人都可因信,经受死亡,如从水里上来,受了洗,与主联合。

学者们认为本章的诗篇──第一至九节是单独的。最合适的地位,是在第二章十节后。约拿被大鱼吐出来,回顾起来,恍如隔世,逐渐在劫后余生的感受中,说出他内心的话,是祷告,也是感恩的祷告,是歌颂,因感谢而颂赞。

在这首诗篇里,没有提到大鱼或鱼腹。这里只是一个几乎被淹死的人,在危难中蒙受拯救。难道他只向拯救者感恩,却不提神拯救的方法──大鱼吗?为甚么他描述怎样下到山根,又怎样被海草缠绕,使他发昏,却不提被大鱼吞下的感觉?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就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作者自选这首诗篇,插在其中。另一个可能是编者或读者附加,作为解释。第二章十节如加上几句感谢的话,更能表达约拿的心态。因此有人以为这首诗篇应列于第二章十节之后。但是任何古卷都是将这首诗列在第二章十节前。当然另外有一个理由,诗文所描述的,未必是实际的,可能是表象的。有例可援的,在诗篇第六十九篇一、二、十五节,作者所描述被众水淹没似指疾病或其他危险。约拿虽曾在海中,也可以诗意描述他一切困苦。譬如“海草”只是一种心理的困扰,并非他真的沉到海底。再说这首诗篇有许多词句,与其他诗篇有不少相同之处。10

这确与不同的释经见解有关。通常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实际的,就是描述的全部是事实,约拿确在鱼腹中,献上感恩的祷告。另一种说法是看这诗篇的描述是表象的,可能指心情或其他的困苦。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首诗篇应作寓意的解释:约拿是以色列人,因为“约拿”其名为“鸽子”,以色列是愚蠢的鸽子(何七章)。鱼是巴比伦的权势,这也符合巴比伦的神话。大鱼吞了约拿,是以色列人被掳的经验。这样说来,这首诗篇成为以色列民族的感恩篇。他们违背耶和华,被世界的权势所侵。在被掳中十分困苦,却因此保全性命,得以存活。最仍蒙神拯救。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篇是以色列会众敬拜礼仪中所念诵的(A National Liturgy)。11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寓意的解释似乎很合理了。

关于这首诗篇是以后附加的说法,虽然这样说法不无理由,但是这样的解释,否认了本书的合一性,反而失去本书的连贯内容,再看本书之结构,似乎不可将第二章剔除。这首诗篇确有其独特性,但在本书的地位却很重要,几乎不可或缺,这一点应该是读者公认的事。

 

10 Bewer, Jonah, 22.

11 Bewer, op. cit. 24.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