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对我说,人子阿,要吃你所得的,要吃这书卷,好去对以色列家讲说。”(三1)
这节只是重复二章八节,但重复或者是为加重语气之用。事实在三节上又再重复这命令。
吃书卷,是彻底吸收所领受的,就是神的话,向以色列人所说的话。“吃你所得的”,先知的传讲是毫无选择的余地,他自己没有话可说,完全是从神所得着的。这是耶利米的经历(十五16),他说:“耶和华万军之耶和华阿,我得着你的言语,就当食物吃了。祢的言语,是我心中的欢喜快乐。”
这书卷单是为以色列家所预备的信息,吃了就彻底地领受,也是承受了神所授予先知的职事,来传扬出来,是亲自经历,而可现身说法的。先知的工作决不是客观的,站在第三者的立场。那是主观的,身历其境,完全介入,有神的话语,溶入在他生命中,再表达出来。
吃书卷一定是十分艰难的书,但先知必须顺服,不容推辞。所以以西结必深感信息本身的困难,也是以色列人难以接受的。但是先知的工作无论怎样困难、艰巨,他必须接受,必须遵照神的旨意。他受命作神的发言人,就得忠心地切实行出来。
“于是我开口,祂就使我吃这书卷。”(2节)
神对先知的命令是双重的(1及3节上),而顺服的动作也是双重的(2及3节下)。这双重的语气为加强这里的重点,是否也反映先知的挣扎,究竟这不是容易顺服的事。他好似感到困惑,想提出他的疑难:我真该吃这书卷吗?看来实在无法推辞,必须接受,才顺服,开口,祂就使我吃,似乎是喂他,不是他自动取来。
“又对我说,人子阿,要吃我所赐给你的这书卷,充满你的肚腹,我就吃了,口中觉得其甜如蜜。”(3节)
在这节,有命令之外,另有解释,说明这书卷要充满先知的肚腹,使他有饱足与满意的感受(参阅七19)。神的话必须完全充满,不然必无法表达与传扬出来,这是先知应有的经验。
犹太拉比学者(Kimchi)意译为:“不致呕吐出来”,说明这书卷实在深入肚腹,不易反胃而呕吐,是切实已经容纳而且消化。10
“我就吃了。”先知不是勉强吞下去,而是细心品尝与咀嚼,才会真的吃出味道来,是十分甘甜的味道,其甜如蜜。书卷难以吞吃,因为内中是十分苦涩的审判的信息,但审判之后,有救恩的应许。神的恩典究竟还是甘甜的。11
这时诗篇中的用语:十九篇十一节:比蜜更甜。一百十九篇一百○三节:“你的言语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当耶利米书十五章十六节说,神的话是他心中的快乐,并没有以蜜为喻,却说出甜美的经历。以西结是否受耶利米的影响呢?二者确以神的话为中心,是他们先知的意识中所感受的。他们同样感到耶和华话语的力量,使他们无法拒绝,不能漠视。
神的话语向先知启示,应是个别的,也是直接的。但这里是以书卷的方式。神的话在书卷中,信息是有书写的形式,也得追溯耶利米的职事。耶利米有文士巴录为他记录。在耶利米书卅六章记载约雅敬王将书卷割破扔在火盆中烧毁。那时可能在主前六○三年冬,正是在以色列人第一次被掳(五九八年)前四年左右。也许以西结那时在耶路撒冷城任祭司。当时一定使祭司们十分震惊,那书卷的内容可能也都是些哀号、叹息、悲痛的话,因为神的审判即将来临,多么可怕的信息。这信息无疑是先知必须接受而且传扬的。
但是神的话是甘甜的,因为先知的心中仍有一种喜乐。他已成为神真理的导管,输送神公义的救恩、救恩必带来喜乐!
“祂对我说:人子阿,你往以色列家那里去,将我的话对他们讲说。你奉差遣不是往那说话深奥,言语难懂的民那里去,乃是往以色列家去。”(4、5节)
先知在蒙召之后,立即受命从事话语的职事。神不厌其烦地再重复先知服事的对象,不是对外邦人,只是向以色列家,神的选民那里去,只忠实地传说耶和华的话语。
先知奉差,不是到外邦人那里去,外邦人的话不容易明白。以赛亚书卅三章十九节,先知描写那些外邦人是强暴的民,就是说话深奥,不能明白,言语呢喃,不能懂得。
以色列家的叛逆,似乎在此处更加强调。他们不可推辞,说他们不能明白先知的话。先知是他们同胞,与他们说一样的话。所以这就使读者再想起二章七节,“他们或听或不听,你只管将我的话告诉他们,他们是极其悖逆的。”主对以色列说话,他们是故意拒绝。所以主告诉以西结,叫他在心理上有准备,不必失望。他只要忠于神的托付,尽量去作。他传讲了,反应如何,他无法负责。神并不要他来承当。这是神的事,神预知他们可能的反应,所以先要先知以西结明白他职事的性质,虽然明知不良之果效,仍应始终忠心。
“不是往那说话深奥、言语难懂的多国去,他们的话语是你不懂得的。我若差你往他们那里去,他们必听从你。”(6节)
以西结在被掳的以色列人中,他深切明白他们的艰苦,因为他们在异地,在外邦人的环境中,的确不大懂得他们的话语。但是言语的阻拦,还不如心理的阻碍大。人因不信而拒绝,不是不明白,却因心硬不接受,那情形更严重。外邦人甚至还不如以色列人心硬,这是令人失望的事。以西结与以赛亚一样,都先由神预告工作的失败(参阅赛六9起)。虽然如此,他们仍应勇往直前,不可却步。
“我若差你……”(本节下),“我若”虽是假定的,但在文法上是一种肯定的说法,所以中译词在以下加上“必”字。在誓言中也表明肯定的申明(Affirmative Oath)。在以西结书这样的用法也不少(卅四8,卅六5,卅八19),可译为“必”、或“真的”这样的语句。
从本书廿五至卅二章以及卅五章,以西结曾向外邦人,尤其对埃及,宣告神审判的信息。那时他是在异地,却未受外邦人的逼害,似乎他的信息多少得着外邦人的接受,至少也受着尊重。
“以色列家却不肯听从你,因为他们不肯听从我。原来以色列全家是额坚心硬的人。”(7节)
这里的话似乎反映以赛亚书的信息:“他们却不肯听。”(廿八12,参阅三十9):以西结书也有重复的话:“他们却悖逆我,不肯听从我。”以色列家不肯听从先知,是因为他们不肯听从耶和华。
以色列人是心里刚硬的,在二章四节早已提说。这是以色列人在历史一直犯的错误(申卅一27,九6-13),早在出埃及记提说得很多(如卅二9,卅三3、5,卅四9等)。
在本书二章四节,提到心里刚硬,也说到他们面无羞耻。这正如耶利米书三章三节所说“娼妓之脸,不顾羞耻。”五章三节“脸硬过于盘石”。这也是以赛亚书四十八章四节所描述的“顽梗”。
前额坚硬表征着铁石心肠,亚兰文译本作“眉宇眼角之间”(原意为“两眼之间”),表明十分狂妄与傲慢。内里的顽梗已经表露在脸部的表情,完全拒绝的态度,必使先知十分难堪,但是传道人必有勇敢面对这样的反应,而不可感到挫折而失望。他必须坚持下去,决不气馁,决不放弃,再接再厉,一定不可放弃。
“看哪,我使你的脸硬过他们的脸,使你的额硬过他们的额。”(8节)
这里仍在重复二章六节神给先知的鼓励,要他不要怕悖逆的以色列人,可比较耶利米书一章八、十七节。以色列人对神的顶撞,实在可怕,他们眼中既没有神,怎会对先知有什么忌惮。但是神要使先知比他们更利害,硬过他们,使他们无法还击与抗拒。在耶利米书第一章,神还给先知确据:“我与你同在!”这里神对以西结没有这样的话。叫他完全对抗那些悖逆的人,毫不怜恤。
“我使你的额像金钢钻,比火石更硬。他们虽是悖逆之家,你不要怕他们,也不要因他们的脸色惊惶。”(9节)
金钢钻十分坚硬,比火石更硬。火石是为割礼所用(出四25;书五2起)。耶利米书中是用坚城、铁柱、钢墙来描写,表明神的保护。以西结有神的能力,坚硬到无法对抗。他传出的信息是最不留情,毫不留丝毫余地,使人无能有缓冲之处,比耶利米更加利害。
那些叛逆的以色列人脸面刚硬,完全不肯听受耶和华藉先知所传的话。但当他们毫无感应,只一味拒绝,并且想除掉先知,他们那种可怕及狰狞的脸色,不仅使人寒心,甚至惊惶。但是神有无限的安慰。
“祂又对我说,人子阿,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要心里领会,耳中听闻。你往你本国被掳的子民那里去,他们或听或不听,你要对他们讲说,告诉他们,这是主耶和华说的。”(10、11节)
神虽然已经赐给先知以书卷,仍对他有面授的话。这样对他所说的一切话,直接或间接地要他听受,是他必须领会的。先知在没有传话之前,必须成为聆听者,专心听取神的命令。以后的篇章内,先知应该继续聆听神的话语,正如以赛亚书八章十一节,不住的指教;也得好似耶利米书(廿八11起,四十二7)所说的,耶和华的话不住的临到他。
以西结传道的对象十分分明,是本国被掳的子民。他们已经受了审判的苦楚,他们应该明白神的公义,但是先知的信息决不只在他们身上,而是对以色列全家,包括那些仍遗留在耶路撒冷城的居民,他们还未真正经历审判的事。
这里又再重复二章五、七节的话,“他们或听或不听,你只管将我的话告诉他们,他们是极其挬逆的。”
1 Paul Jou/on, Grammaire de L~hebreu biblique, 1947, §129j, G. Ho/lscher,Hesekiel, 10, G. Fohrer, Die Hauptprohleme des Buches Ezechiel,1952, 239.
2 L. Du/rr, Die stellung des ProphetenEzechiel in der israelitisch-Judischen Apo-Kalyptik, 1923, 40.
3 G. Ho/lschen Hesekiel, gf. 论巴比伦洪水的记载 (Gilgameshix, 38) fa 这神明称呼那英雄为“人” (amelu).
4 Moshe Greenberg, Ezekiel 1-20, 62 引用犹太解经家 Rashi 的 话:"The Shekinah the immanent divine presence speaks in itsmajesty to itself; its messengers only overheard it."
5 神的圣言常以多数出现(Dibbrot)参阅上述的数据。
6 W. Zimmerli, "Der Prophet im Alten Testament und imIslam," Kreuz und Halbmond 5 (1943)3-8.
7 Leonhard Rost, Israel bei den Propheten, 1937.
8 J. Lust, "Mon Seigneur Jahweh~ dansle texte hebreu d~Ezechiel," De Mari a& Qumran: Hommage a& J. Coppens, ed. H. Cazelles, 1969, 167-73.
9 Mashe Greenberg, Ezekiel 1-20, 67.
10 Lac. cit., 68.
11 K.F. Keil,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rophecies of Ezekiel, 2vols, tr. J. Martin.
五、异象的总结(三12-15)
“那时灵将我举起,我就听见在我身后有震动轰轰的声音说:从耶和华的所在显出来的荣耀是该称颂的。”(12节)
神的灵将先知举起,这样类似的话也在本书八章三节,十一章一、廿四节,四十三章五节。在列王纪上十八章十二节,以色列王亚哈的仆人俄巴底对先知以利亚说:“恐怕我一离开你,耶和华的灵,就提你到我所不知道的地方……”
灵也可作“风”,好似一阵旋风,就将先知举起,“旋风”在以赛亚书(四十24及四十一16)都有这样的描写。事实上,在第一章当神的宝座来临的时候,也都有狂风与大云。但是自然界一切,包括风与云,也都是神的灵运转的力量。神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诗一○四4,为来一7所引用)。
神的灵举起先知,使他听见异象中的声音,也让他看见活物,是在第一章已有详细的描述。在他身后有震动轰轰的声音,好似有地震的现象。地震常发生在巴勒士坦的南端吉甲及耶利哥地区。从地理的变迁研究,约但河与死海就是地震崩裂的后果。在利巴嫩山区的低谷也可作为凭证。先知是从巴勒士坦被提到迦巴鲁河边。但是第一章的记述,先知是已经被掳到那边,在被掳的人中间。本章十五节说明他来到迦巴鲁河边,是他再来到这里,还是初次来到,就无法臆断了。如果神的灵随时提先知至各处,并非不是事实。
先知所听到的声音,是称颂耶和华的荣耀,着重神的显现。这声音不是说话,而是地震的。所以在本节下可译作:“当耶和华的荣耀在祂的居所显现。”这是没有称颂的话。“称颂”是在希伯来文,但该字(brwm)改成“上升”(brwk),是若干学者对经文评鉴的见解。“当耶和华的荣耀在原处上升,就有轰轰地震的声音。”12
耶和华的荣耀是指祂的宝座,“在廿三节说:耶和华的荣耀,正如我在迦巴鲁河边所见的一样。”这就是第一章所描述的。
本节的中译词与亚兰文译本完全相同。
“我又听见那活物翅膀相碰,与活物旁边轮子旋转震动轰轰的响声。”(13节)
活物翅膀相碰,是在一章廿四节已经描述。活物旁边轮子旋转震动的向声,是在一章十五节起也已描写。耶和华的荣耀怎样来临,也以同样的方式离开。耶和华的荣耀要离开以色列。
“于是灵将我举起带我而去,我心中甚苦,灵性忿激。并且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大有能力。”(14节)
在十二节,灵将先知举起,现在带他而去,到被掳的人那里。先知心中甚苦,因为他看到耶和华的荣耀离去。心中的苦楚,是先知的经验,正如廿七章卅一节:“苦苦悲哀”。
“灵性忿激”希伯来文原意为“玛拉”(m-r),与“悖逆”(m-r-y)一词(9节),有谐音之用意。但是七十士译本的亚历山太钞本(Alexandrian Codex)作“超越”(meteores: aloft),似乎将希伯来经文加以修改(由 m-r改为r-m)。这样灵性忿激是指心灵的泪动甚至高昂,都是神的灵在以西结身上而大感能力。心灵不是在忿恨中激动,而因神的灵加力有兴奋亢进的情绪。13
这是先知另一个属灵的经验,是先知意识(Prophetic Consciousness)所特有的。这里所描写的可谓神的激情(Divine Pathos),是先知体验的那种迫切的心肠。这无疑是一种艰苦的感受,在十五节再提及,忧闷的苦楚。灵性的忿激仍可能是一种高昂的情绪,却不是高兴,而是激动,是热切的,十分兴奋,却有无限的忧苦与伤感,知道神要离开以色列。以色列人不再蒙保守,得恩惠。神要将先知带到被掳的人那里去,宣告审判的信息。
“我就来到提勒亚毕,住在迦巴鲁河边被掳的人那里、到他们所住的地方。在他们中间忧忧闷闷地坐了七日。”(15节)
先知到那被掳的人那里,是在提勒亚毕。在以斯拉记(二59)及尼希米记(七61)是特米拉与特哈萨。特米拉可能是亚甲文的“水手山”或可称为“盐山”。14提勒亚毕照希伯来文的字意,可译为“穗山”。但照罕莫拉比钞本(十七卷七十九行起)以及提革勒比拉撒三世的年册(Annual of Tiglath-pileser III,第二○八行起)。是十六地区之一,早经洪水所毁,成为荒废之地,久无人。巴比伦政府就画出这个区域给被掳的人居住。那是离开迦巴鲁河边不远。
他忧闷地坐在那里,是过分震惊的原因。他所看见与听见的,使他感到十分忧苦。他的身体几近瘫痪,手足不知所措。他坐在那里七日,好似约伯的朋友来为他哀恸(伯二13)。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先知的职事,并非先传讲信息,而是先保持缄默。他在静默中忧苦,担当他同胞们的苦楚。他也在静默中痛伤,因为看着神的审判临到他们同胞,他们怎么担当得起呢?他就这样肩负着民族历史的重担,而等候着神对他进一步的命令。
12 William H. Brownlee, Ezekiel 1-19, 36.
13 J. Ziegier, Ezekiel : Septuoginta, 26; M. Dahood, "Qoheleth andRecent Discoveries," Biblia, 39 (1958) 308-10.
14 W.F. Albright, "Seal of Eliakim and Latest Pre-exilie history of Judah,with Some Observations on Ezekie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1(1932) 77-106.
六、守望的职任(三16-21)
自三章十六至廿一节,神叮属先知以西结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16节)。祂再详细告知他守望的职责(17-21节)。这些话在卅三章七至九节再经重复。三章二十至廿一节与十八章又有关联,都是强调个人责任。可见此处的经文在十八及卅三章再加解释与补充。
神差遣祂的使者,作紧急的宣告,关切每个罪人的悔改,因为这是有关生死的事。先知要表达的,是神热切的爱。罪人必须转离恶行,义人不可离善犯罪。
“过了七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16节)
先知在被掳的人中间忧忧闷闷的坐了七日之后,耶和华的话才临到他。“耶和华的话临到我”,在本书共有四十一次。在十二章八节,特别将时间附带写出。廿四章二十节是在先知答复他们的时候。有七段信息,是专对外邦的预言(廿六1,廿九1、17,三十20,卅一1,卅二1、17)。这些都是在信息的开端。
这方式在旧约中共有一一三次,但在以西结书出现,比其他书卷多。耶和华的话临到他,好似祂的灵或祂的手降在他身上(八1)。
先知承受耶和华的话,这话是信息、嘱咐与使命。在列王时期提说最多,耶和华的话临到撒母耳(撒上十五10)、拿单(撒下七4)、迦得(廿四11)、伯特利的先知(王上十三20)、耶户(十六1)、以利亚(十七2、8,十八1,廿一17、28)、以赛亚(王下二十4;赛卅八4)。在着作的先知之书卷中也屡见不鲜,耶利米书中比较少,没有以西结书那么固定。
本节上:“过了七天”,可并在上节。那么本节下为这段的开端,是希伯来文圣经特以阅读的记号(P: Pethohah)分开。本节下成为这段的中心信息。
“人子阿,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听我口中的话,替我警戒他们。”(17节)
先知成为守望者,他必须有一种紧急感来传递信息。他的儆醒与忽略,关系别人生死的事,可见这是多么严重的责任。
守望者是站在高处,或在城楼的顶(撒下十八24),或在堡垒之上(王下九17)。他们站得高,才可看得远,及早提出警告。这是秉承神的旨意。听神的话之后,替神警戒。“听”与“警戒”二词均为完成式,肯定而确切。
神口中的话是审判与灾祸,在本书中常有这样的涵义(六3,十三2,十六35,廿一3)。先知的责任,就是预先并及早警戒他们。
“我何时指着恶人说,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劝戒他,使他离开恶行,拯救他的性命,这恶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18节)
守望者的工作,说明在撒母耳记下十八章廿四至廿七节及列王纪下九章十七至二十节。他应站在城墙,预早警告灾祸的来临。先知是守望者,特别呼喊人悔改与相信。假先知只宣告和平,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其实先知的工作并未说出后果,即应及时提出警告。先知若忽略职守,没有及时拯救恶人,与杀人无异,先知就得偿命,其严重可想而知。
在卅三章有类似的话,但比较起来有些不同,因为“拯救他的性命”是在那里没有的。但是涵义仍在这里,因为恶人若真实悔改,他就不致死。究竟神不喜悦恶人之死,他们若肯回头,必可存活(十八32)。但是神的公义却不能容让恶人在罪中,他们必死于罪孽之中。因此,先知守望的职责更加重大了。
“倘若你警戒恶人,他仍不转离罪恶,也不离开恶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却救自己脱离了罪。”(19节)
这节经文只是重复地说出守望者的工作,他可能忠于职守,却未必有显著的功效,恶人仍不转离罪恶,并且变本加厉,更加不法。“不法”是七十士译本的用词。这也在卅三章九节重复。
当先知尽责去警戒,他已尽了本分,不需负其他的责任,他可免去刑罚,等于有自救的力量。
“再者,义人何时离义而犯罪,我将绊脚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没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来所行的义不被记念,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20节)
义人可能只是徒有外表,他似有义行,其实不是真有义的素质。此处的义人表明他有外表的虔敬,他的行为似遵守神的律法。其实他的义只是一时的。以后他仍露出真面目来。这可用新约中保罗致加拉太书信的话:那靠律法称义的,却没有真与神有关系,是从恩典中堕落了(五4)。
这样的人,神将绊脚石放在他面前,就是容许他,甚至任凭他犯罪,罪必导致他死亡。他是无法逃罪的,但先知有责任来劝戒他、警告他。
他的堕落,离义而犯罪,不因他以往所行的义就得着赦免。他却有更大的责任。他犯了罪,以前素来所行的义就不再被纪念。先知有责任,负责那人的安全,神必向先知讨丧命的罪。
“倘若你警戒义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脱离了罪。”(21节)
这里指义人与恶人不同。恶人不肯受警戒,先知无法为他担罪。但义人总应受警戒,真的不犯罪。神仍愿意他活着。他可以存活,先知尽了责,恶人死亡不再是他的过错,义人的生死也不是他需担当的了。
神愿意人因悔改而存活,祂不愿人因罪孽而死亡,所以祂严责先知守望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先知的信息中语多责备,无非在严责中给予重重的警戒。在神向以西结提出守望的职任,必特别强调先知信息的紧急感。
有关绊脚石,在旧约有十四处提说,但以西结书中竟有八次之多,在七章十九节,十四章三、四、七节,十八章三十节,四十四章十二节。绊脚石是令人跌倒,神放绊脚石,表明他必除去犯罪的机会,他甚至任凭他们犯罪而不顾。所以主耶稣教导的祷文中:不叫我们遇见试探。原意为除去我们面前的绊脚石,使我们不致犯罪跌倒。
本段概要(一1-三21)
本书一章一节至三章十五节有关以西结蒙召的经验,正如其他先知的蒙召,见证神的话语临到个人,成为神信息的传递者。先知有卓越的思想,对历史的发展有明确的认识。他们既受命传话,就忠于职守,为当代的见证人。
先知是虔敬的人,不随意发言,却站在时代的尖端,默察现实的世界,等待神的启示。他看见神的显现,在狂风之中,有无限之光耀(可参阅出十九1起,廿四9-11),神在呼唤着他。耶和华向以西结启示,差遣他到以色列家,因为神仍旧关怀他们,从旷野漂泊的时期,直到现在,神不住以特殊的恩典看顾着他们。这历史的赓续性是显然的,在先知的信息中表达出来(16、20、23节)。神始终信实,为保全祂的子民,就差遣以西结,甚至带他到被掳之地。神保留那些余民,近处在耶路撒冷,远处在巴比伦。神的百姓分散了,却没有因此失去神的看顾。在他们新的环境中,看见神仍旧信实。
在先知蒙召的经验中,神启示祂的自由。以色列人只知道巴勒士坦是神的地土(撒上廿六19;王下五17)。阿摩司说外邦是污秽之地(七17)。以西结身为祭司,心更加看被掳为沾染污秽的事,只有在耶路撒冷及圣殿才可算为洁净。但是现在这来自耶路撒冷的祭司,竟在被掳之地看见耶和华的来临。在以赛亚书第六章以色列的圣者出现在圣殿中。但以西结蒙召中,看见神出现在污秽之地,神的自由就足可说明一切。耶路撒冷仍是神所选择立为圣所的地方。但是神有自由,甚至在外地,在死亡的平原(卅七1起),神可以显现,在祂没有限制,祂也不必局限在圣地。在异地,神却向祂的百姓彰显祂的荣耀。
神的自由更启示祂的权能,祂的话语有极大的权能,祂的信实更显出以色列的叛逆,因此在极大的光中,使幽暗更加深沉,而这些当传的话就成为哀号、叹息与悲痛的话了(二10)。以色列人比其他的人民更加顽梗(三6),他们是悖逆之家(三9,二5-8)。
因此,传话的使者之生平,就成为以色列人可认识的见证,先知实际住在蝎子中间,有荆棘和蒺藜围困着他,刺伤他。但是神仍与他同在,神的话在他口中会觉得其甜如蜜(三3)。
先知的生平成为历史的见证,使后世的信徒在教会中,认识主耶稣受苦的意义。
提勒亚毕在迦巴鲁河边
在三章十五节,以西结来到提勒亚毕被掳的人那里。他不是首次去到,而是回去,因为他原在“他们中间”(在本节外,还有三25)
这是在平原(三22、23,卅七1起)附近,有住屋,屋有墙,是用土砖造的,可以挖通(十二5、7)。从那地可通往亚扪的拉巴以及犹大的耶路撒冷(廿一18-20)。看来离耶路撒冷不远,因为在耶路撒冷陷落的那日,逃脱人立即来通报(廿四25-27,卅三21-22)。
迦巴鲁河为大多学者作为现在的Wadi Nu'eimeh,水流由西北地区注入。有三处的水源,即'En Dajani, 'En Nu'eimeh, 'En ed-Dotf,以中间之一处为主流。这是巴比伦极大的灌溉之运河,有一名称为Naru Kabaru。15
提勒亚毕这一地名,在本书之外无可稽考。原名可能为tilabubi,即洪水的山阜,为洪水荒废之地的遗迹。被掳的人将这名稍为更改,称之为Tel-Abib,即麦穗山。亚毕原为第一个月份,那时大麦生穗,是逾越节的期间(出九22-35,尤其是在31节)。
有人将“被掳”以音译作吉甲,认为吉甲为到提勒亚毕必经之地。吉甲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过约但河的第一站,并以石块为纪念。这是以色列历史中之重大事件,甚至以后仍旧纪念,每年守节,以过约但河为节日的礼仪。16这节日应与逾越节合并,因为他们过约但河是在正月初十日(书四19),过了即守逾越节,为同月十四日(五10)。于是有人猜想,“亚毕”为第一个月,以色列人被掳之后在外地,以迦巴鲁来代替约但。他们过迦巴鲁河,为守逾越节及无酵节。同时这是否也可成为守节行割礼,因为男婴在出生后第八天行割礼,仍在第一个月。以色列人在吉甲行割礼,将羞辱辊去,正如其地名的涵义(书五9)。这些都是甚有兴味的假设与臆想,却说明一件事,以色列无论在何处,在甚么的境遇中,仍不忘记历史的前事,也不失去原有的身分。近年考古学家遍寻吉甲的遗迹,认为吉甲荒癈后在被掳之后有重建的迹象。17这些是否可以证明迦巴鲁河的地理确址?
15 William H. Brownlee, Ezekiel 1-19, 41-42.
16 H.J. Kraus, "Gilgal," Vetus Testamentum, 1 (1951) 181-91.
17 J. Muilenburg, "The Site of Ascient Gilgal," Bulletinof American Society of Oriental Research, 140 (1955) 11-33; B.M. Bennett, "The Search forIsraelite Gilgal," Palestinian Exploration Quarterly 104 (1972) 111-22.
二、民族的败亡(三22-七27)
一、受苦的仆人(三22-五17)
二、为结局悲叹(六1-七27)
第七章结构与内容
第四至第七章概要
一、受苦的仆人(三22-五17)
三章廿二节至五章十七节,是汇集不同的数据,描述以西结是一位受苦的先知。他又再看见华丽的异象,有耶和华的荣耀。他受命回到屋子里去,保持缄默。这使我们联想到受苦的仆人(赛53章)。以西结且将被人捆绑(三25),并且瘫痪。又以象征的行动,说明被掳的时期(四4-8)。但是他所关念的,是犹大与以色列得从被掳之地归回。他屡遭反对,如以赛亚书五十章四至十节所描写的。他的信息有哀号、叹息、悲痛的话(结二10),他为百姓受一切的苦。这里又可比较利未记六章十六、廿六、廿九节,七章六节,尤其是十章十七至十九节,如祭司需吃赎罪的祭牲,以担当以色列人的罪孽。以西结需为以色列家与犹大家担当罪孽(四5、6)。
在先知的象征动作中,都说明他以神的仆人受苦,他传出的信息,必需以身作则,以身说法。以西结好似在以赛亚书中的仆人,要作外邦人的光(赛四十二6,四十九6)。以西结是新出埃及的领导者,好似以赛亚书中的仆人,领导以色列人有一次新的出埃及。在本段(即三22-五17)。就是说明先知的使命,如以赛亚书中仆人的篇章。
以西结书与以赛亚书中的仆人之诗究竟是否有直接的关连?但在以色列的传统中,有摩西、大卫、以赛亚、约伯以及耶利米,都是与仆人有关,所以二者都采取这传统,而有异曲同工之秀丽,使以西结先知的使命十分明确。
(a)受命受苦(三22-27)
在本书中屡次叙述以西结的经历,如“耶和华的话临到我”(三16,六1)。在此处(三22)有“耶和华的灵降在我身上”先知承受受苦的仆人,在不同表象的行动中,带出神的信息。
“耶和华的灵在那里降在我身上。祂对我说,你起来往平原去,我要在那里和你说话。”(22节)
这段又可分为两项:异象(三22-24上)与使命(24下-27节)。本节开始再说明异象的启示。他受指示往平原去,这平原必是在提勒亚毕附近,是容易到达的地方。这地方竟成为先知得着异象的所在,卅七章他看见枯骨遍满该处,这里只看见神的荣耀。
在八章四节,记述所看见耶和华的荣耀,“形状与我在平原所见的一样。”必指着三章廿二节。神的启示有指定的地点,祂可以在任何地方启示,但祂所以指定,可能使先知先有顺服的心,专一地来接受神所指引与启示的,听命是仆人必有的动作。
“于是我起来往平原去,不料,耶和华的荣耀正如我在迦巴鲁河边所见的一样,停在那里,我就俯伏于地。”(23节)
这里使读者比较一章四节与三章十二节,先有暴风,才有神的荣耀显现。但耶和华的荣耀停在那里,为等候先知来到。先知的回应正如一章廿八节及二章二节所记述的。先知俯伏在地,然后再听从耶和华的嘱咐,站起来等神启示。如果参阅十章十五节以及二十、廿二节,四十三章三节,前后对照,都是十分符合的。
廿三节应与廿四节上相连,因为俯伏后再站起来,这样的次序也与原来的一样。
“灵就进入我里面,使我站起来。耶和华对我说,你进房屋去,将门关上。”(24节)
灵就进入先知心中,他才有体力站立起来,也可说是他心力更新振作,专心聆听神的叮嘱。
现在有神的信息。他应进入房屋,将门关上,使他有完全独处的机会,安静的等候神。他必须在家中,以后必有长老来访(八1、14,二十1,再参阅卅三30起)。先知的职事在家中,也可说是极不寻常的,以利沙有这经验,他也在家中作先知的事(参阅王下六36)。
他在家中等候的信息,事实上是有关耶路撒冷被围的事,神要他以象征的操作表达出来。这似是先知生活的动态,在以下几节叙述。
“人子阿,人必用绳索捆绑你,你就不能出去在他们中间来往。”(25节)
人们将先知捆绑起来,并不是将他软禁在家中,而是不许他活动,使他不能向人们公开传出败亡的讯息。可见人心多么刚硬,完全拒绝神审判的话,遮掩他们内心罪愆的不安。
在四章八节先知是神要他捆绑起来,那是表明以色列人被困,与这里不同。这里是人给予的限制,但是这并不因此使先知的工作停顿,他虽不能出去,与人们来往,他却在家中尽先知警戒的责任。他的工作似是在私下的情况下,但他一有机会,仍继续为神说话。事实上,他不能走向人群,仍有人来他的住处询问与求教。他受捆绑,但是神的道不被捆绑。这样,先知并不失望,他也未曾陷在孤独无助的情况中。在他受苦的经验中,他仍仰望神,由神奇妙的带领。
“我必使你的舌头贴住上膛,以致你哑口,不能作责备他们的人,他们原是悖逆之家。”(26节)
这是先知受苦的经验,他也许在想说话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哑口了。他想明白原因,才知道神不要他出声、发言。神已经任凭以色列硬心拒绝,认为他们这悖逆之家已经无可救药了。先知怎样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已经无法挽救他们的厄运。这是他们自己拒绝,他们肆意逼害先知,限制他的行动,也不顾他善意的警告。神立先知为守望者,守望警戒的话却已经失效了,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说话,再说责备的言词。
在廿四章廿七节及卅三章廿一节,耶和华要开他的口,他完全在神的控制之下,身不由己,不能有自己的选择。因为神的仆人没有自己的自由,绝对由神支配与带领,在神的灵的安排与指引之下,作顺命的仆人。
在先知蒙召之后七天,他是受命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现在哑口,是否也从这时开始呢?可能他屡次受神支配而哑口。他真正可开口讲话,是在耶路撒冷城陷落之后。在未败亡以前,他仍有当传的信息。可见他不是一直哑口的,只是他时常受着说话的限制,在廿七节再有清楚的解释。
“但我对你说话的时候,必使你开口,你就要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听的可以听,不听的任他不听,因为他们是悖逆之家。”(27节)
这无疑是神对以西结安慰的话,保证他不会长久哑口,神必使他再开口。这句话的原意:“我必向你再说话。”以西结纵然不能开口,向人不能表达,向神仍可祷告。他仍可不住地对神表达他的心意(四14),甚至有时先知大声呼求神,以后果然可以这样行(十一13),这节上的经文可作:“无论何时”,只要我向你说话,必开你的口,给你信息可以传出。但是看来,平时大多是哑口,一直到耶路撒冷城被毁的时候(卅三21、22)。
当先知传出信息时,必须强调耶和华话语的权威:“耶和华如此说”。这是传信者的语气方式,说明信息的来源。至于听不听,不是对先知的反应,是对神的反应。先知不必负责,听者必须负责。
事实上,先知传出毁灭的信息,不仅令人震惊,而且引起反感与敌对,如耶利米(26章)、主耶稣(可十四57-58),及司提反(徒六8-七58)。所以先知以西结必须承受哑口的痛苦。如果开口传犹大的噩耗,不是更受反对吗?
三章廿五至廿七节自成一个单元,以“人子阿”开始,说明先知在听命之后(24节),必有受苦的遭遇,不是自己可以处理的,也全由不得自己。在受苦中,受人的捆绑,又遭神的手封住他的口。这两件事几乎是同义的,都是不准他说话,虽然前者是人为的,后者是神为的,但这两件事都是给予他限制,使他无能为力。
看来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四面楚歌,先知在困境中只有静候灾难的来到。偶然神也解除他的口哑,让他发言,但是这些也都是哀号、叹息、悲痛的话(二10),如不先申明这是耶和华如此说的话,他更无法站立得住。
这段哑口的时期很难确定,如果蒙召后七日,一直到耶路撒冷被毁,似乎他先知的功能全消失,恐怕未必尽然。但是这一定成为先知受苦的时期,他只得默默无声专等候神,因为他的盼望只在于神。
在这段简短的记述中,耶和华的言词两次提出以色列是悖逆的家。一方面神必须使用先知为祂发言,但另一方面祂已预知任何话语都不会奏效。这是神内里的矛盾,也为先知所能体会的。先知的痛苦也是在此,使他在艰苦中无法表达他的情怀,必更加增他的苦楚。神是知道他的心情,所以给予安慰。──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