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二章
字号:A | A

Ⅱ 第二首哀歌(二122

  这首哀歌对于降临南国的浩劫,有更详尽的描述。它的生动和有力显见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实录。

A 神对子民的忿怒(二19

  神的忿怒就像乌云般笼罩犹大,准备要倾全力而出。神的忿怒必导致锡安城全然衰落,这里的比喻有些改变,以“锡安女子”来喻锡安城。这比喻常见于以赛亚书和耶利米书,且在哀歌中亦颇常出现(参:赛一8,四4,五十二2,六十二11;耶四31,六2、23,等等;和合本有时作“锡安女子”,也有作“锡安城”或“锡安的居民”)。以色列以为她和神立了约,所以享有特权地位,但对这地位在道德和属灵上的重责大任,却似乎浑然不知。如今她的降卑既突然且彻底,令她难堪地降到甚至低于其他民族。一度荣耀万分的京城不仅被夷为平地,而且一直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所,亦遭仇敌玷污。耶和华神圣的居所(参:诗一三二7)已经毁坏,为要突显神对选民的忿怒到了何种地步。RSV 的住处指的是牧羊人和羊居住的处所,所以应该就是犹大空旷的村落区域。这些没有防御的住处和下一句固若金汤的城池,成了一大对比。以色列在神的旨意中,原被命定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却因纵情声色和拜偶像而玷污了自己。现在神已给予犹大最后的羞辱,祂废止了她特有的地位,并把她降卑至低于其他的国家,而这些国家正是以色列费尽心血想要仿效的对象。在新约时代,迦百农被警告她的命运将如同哥拉汛和伯赛大(太一21及下),因为她和这二城一样抗拒神的救赎。

  马索拉经文在3节提到 qeren(角),角是旧约最常用以形容能力和力量的象征,意指当神的忿怒如席卷而来的潮水般横扫南国时,即使防御最完善的堡垒,都无力抵抗。神不再以大能阻隔在祂的子民和其仇敌之间。结果,阿摩司所预言的烧灭的火(摩二4、5)果然吞灭了雅各的住处。作者接着将神拟人化(4节),描述神是祂子民强大的仇敌,因他们长久以来陷溺于罪恶和拜偶像中,所以祂和他们敌对。过往屡屡为以色列成就奇事的大能,如今却用来审判她。这里帐棚的意象反映出,前来劫掠的征服者尽情抢夺悦其眼目的一切物品;然而,在这已遭掠夺的国家内,已鲜有值钱的东西。基督在马太福音十八8,二十五41,十三42等处,亦将火用为审判的象征。

  神的子民不断地背道,使得神极其不满,所以让他们受到应得的处罚。RSV 的悲伤哭号(5节),未能贴切地以英文表达出两个希伯来文同义字 ta~niyyah(哀伤、悲痛)和 ~nniyyah(悲伤、哭号)的押头韵和尖锐感。神的帐幕(AV、RV、NEB:会幕)虽然并非坚固的建筑物,但却是神圣的,代表着神与祂的子民同在。但如今因全民作恶,这神圣的建筑被毁,就像它是园中毫无价值的窝棚一样。故而,律法中规定的节庆不再被记念,因为敬拜的仪式被突然中止。长久以来,相信神的人得以在祭坛与神和好,但如今这已成了往事。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外在的仪节并无法阻止神的审判降在不断拒绝神爱的民族身上。

  7节形容耶路撒冷在最令人惊恐时所遭的劫掠。甚至宏伟壮观的所罗门圣殿,亦即几世纪以来全民的骄傲,也无法幸免于难。从前面提到的祭坛和圣所得知,宫殿的墙垣即指围绕圣殿及附近建筑物的外墙。圣殿只是一群建筑物其中的一栋,共花了七年的时间建造;而王宫则花了十三年。这时间的差异,或许是因为圣殿可能原本是建来供王室敬拜之用。然而,这里所描述的喧嚷(参一15)来自于得胜的敌军,而非以色列敬拜者欢乐的喊叫。

  8节的城墙是一转喻,以围墙代表它所围的,亦即耶路撒冷城。神所定意的毁灭,惊人地见证了犹大的创造者满有主权的作为。正如盖房子的人在建造时仔细地丈量,神在毁坏的工作中亦同样精确,以确保拆毁之彻底。这样的命运在基督教时代初期又再次临到耶路撒冷(参:太二十四2;可十三2;路十九44,二十一6)。该城所有的防御都被破坏殆尽,好像地将一切吞灭了。在申命记五14,十二15和十四27、28,saar(门)一字均用以指该城本身而言。

  犹大的神藉耶路撒冷的倾覆,表明自己的公义。祂完全恨恶罪,这点是长久以来的众先知所急切警告的。如今祂的公义已切实执行,世人均可有目共睹且心领神会。一旦祭司和大臣都被掳,便无人能将摩西的律法教导给留下的少数余民(参结七26;摩八11、12)。祭司通常负责决定摩西五经中有关宗教的事宜;而王和其他官员则执行民法。对宣称要遵守摩西五经的以色列人而言,剥夺了其生存的基本规范,不但在属灵的层面上,是对士气的一大打击,而且势必同样严重地使社会陷入瘫痪。百姓既已失去属灵的异象,他们就只有灭亡(参箴二十九18)。基督徒必须定睛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基督(来十二2)。

  由乌利亚的例子得知,并非所有耶利米时代的先知都是假先知,不论他们是否参与敬拜的事奉(耶二十六20~24)。就算是被耶利米抨击的那些先知,至少在社会上有其一定的地位。他们被斥责主要不是因为自称是先知,乃因他们是假先知。被掳一事,终于向众人显明了神的旨意,也使得对平安昌盛抱持虚妄安全感的人哑口无言。同样,那些可能支持耶利米责备假先知的人,此刻亦闭口不语。

B 饥荒造成痛苦(二1013

  在由族长统治的文化中,长老很可能就是家族的领导人,虽然在民数记十一25,七十位长老被指派和摩西分担管辖百姓的责任(参:出二十四1)。在刚进迦南地初期,每个城市都设有长老,负责管理当地诸般事宜(参:申十九12,二十一2;士八14,等等)。被称为“以色列长老”的全国性团体,无论在被掳前后都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曾要求立一个王(撒上八4),而且他们的地位亦得到以色列和犹大诸王的认可,包括所罗门(王上八1~3)、亚哈(王上二十7)、耶户(王下十1)、希西家(王下十九2),以及约西亚(王下二十三1)。如今地既已荒废,长老们亦无必须履行的责任。他们对被掳之灾束手无策,哀痛逾恒。扬起灰尘落在头上,是表示悲哀的举动(参:伯二12;结二十七30)。穿上粗布(和合:麻布)则象征为死者哀悼(创三十七34;撒下三31等等),以示为罪悔改(王上二十一27;拿三5,等等),或代表为个人或国家之不幸而哀伤(斯四1;伯十六15)。这种布通常由山羊毛制成,且是黑色的。

  AV 在11节提到肠和肝(NEB:肠,胆汁),意指情感的搅扰纷乱(参一20)。特别是肝(马索拉:kabed,“沉重”),事实上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古时被认为是掌管心灵的处所之一,所以和深刻的情感反应息息相关,且通常是郁闷的情感。RSV 在此将“肝”译为有类似作用的心。这里描述的悲伤,乃因追忆起耶路撒冷被围时,孩童们遭到的可怕命运而引发。这主题在19~21节和四4、10又再度重复。此处描写的悲惨景象,显然是目击者的实录,且这目击者似乎因此不寒而栗,无法将其从记忆中抹去。当孩童可怜地奄奄一息时,仍在乞求食物,马索拉经文的榖与酒指的是基本维生之物(参:申十一14)。他们甚至在匍匐于乱石堆寻找剩余的食物之时,便当场倒下毙命。在困境中,孩童寻求他们婴儿时曾有的安全感,但他们却在此无助的光景中饿死。这等悲惨的景象,和无忧无虑的孩童在耶路撒冷街头玩耍,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是神应许以色列复兴后的情景(亚八5)。

  耶路撒冷倾覆的原因乃在于西乃之约,因此作者不可能借着与别人相比较,来安慰耶路撒冷此刻的痛苦(13节)。神的报复已临到锡安,同样地,海亦强行进入护城墙之间的缝隙。人类受苦可悲的一面在于,无辜者经常要和犯错者一起承担罪的后果,耶稣基督便是最佳的例证(参:彼前二22及下)。若将耶路撒冷陷落一事,抽离历史因果的相关事件,或许会觉得神杀害这么多人是不公义、不道德,或不慈爱的。但若整体来看前后事件,犹大的亡国便成了神针对以色列人任意且公然犯罪,实现祂有关审判的多次预言。因此,引发神的报应的那些行为,本就是神不容许的。虽然在理论上是可以将吃奶的和孩童当作无辜的,然而他们也是这邪恶、背道的国家的一部分。就像所有的孩童一样,他们的命运亦和父母息息相关,并且毫无迹象显示,这些父母依照西乃之约的道德和属灵标准抚育下一代。犹大的父母在另一方面亦要为子女的不幸而负责。古时近东的战争规则,允许投降城市的居民免于一死。但以色列人顽强地抵抗巴比伦人,正如他们从前抵抗神一样,所以全民的命运已定。西乃之约整体为一的特性,要求全体的责任,然而公元前七世纪的犹大人,却似乎对此重要事实出奇地漠不关心。因此,就算有些人或许比较无辜,但他们所属的团体却无疑罪孽深重,所以落在神的审判之下。这些妄行、自私的父母对子女命运的漠视,突显出犹大人败坏的程度。父母没有教导子女敬畏神,使子女在神的喂养中长大,反而把子女出卖给巴力,使子女在情感和灵性上都成了巴力的奴隶。为人父母的基督徒责任实在重大,他们必须将基督徒的属灵价值灌输给子女,而子女则须听从并体贴父母(参:弗六1;西三20;提前五4)。

C 真假先知(二1417

  作者在此指责当代的先知,这也是耶利米信息的重点。作者在这里指出,先知应为国家的命运负大部分的责任。他们非但不提醒百姓西乃之约的意义,反倒宣告完全错误的平安和繁荣之信息(参:耶二5,十15,十四13,十六19,等等),完全漠视阿摩司、何西阿和其他人所发出的严重警告。这样,假先知就等于在鼓励犹大的居民陷溺于荒淫的巴力敬拜之中,而忽视了西乃之约的公义和道德标准。由于假先知并未揭发及斥责全民的罪,因此他们要为全国走向毁灭和被掳这无法扭转的趋势,承担大部分的责任。作者形容假先知所说的话引导人误入歧途,并以最严厉的批评加以斥责。假先知的言辞毫无实在的价值,这点已藉由事情的演变得以证明。如今,犹大在伤痛之余还要被人羞辱。耶路撒冷的仇敌恶意的欢喜快乐(15节),正借着各种轻蔑的操作表现出来(参:耶十九8,二十五9,等等)。大卫的京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其居民的骄傲(参:诗五十2),但现在他们对自我的称许却害得自己被耻笑。犹大的仇敌积压已久的憎恨,此刻趁着犹大无能为力、落魄潦倒之际表露无遗。

  希伯来文字母正常的次序是 ayin 先于 pe,但全书的离合诗结构,在这首诗的16节和之后的两首哀歌中,却不明所以地颠倒过来。被掳之前先知的神学思想早已阐明,神的属性或作为并无善变之处(17节)。耶利米的神谕特别强调神的宽容,并显明预言是有条件的,意指人自己其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来决定神的作为究竟是福是祸。这里提到神所命定的,就是摩西五经中有关违背神旨意神必施罚的警告(参:利二十六1~45;申二十八15~68)。既然犹大不断弃绝神的约,那么将要临到这国家的命运,当然毋庸置疑了。仇敌的军事力量是神所使用的工具,必然会达到神的目的。

D 流泪的祷告(二1822

  18节的主题突然改变,而这种情形亦见于本书他处。作者呼吁这痛心疾首的城市向神哀求。马索拉经文的18节一开始是他们的心哀求(RSV:大声哀求;NEB:全心哀求),这里指的是百姓全体,接着是锡安的城墙啊(AV、NEB亦同;RSV:锡安啊)。此处马索拉经文将“城墙”作“主”的同位词。有关将神当作保护的墙,参撒迦利亚书二5。耶路撒冷现正在令人不忍卒睹的悲伤中哀哭,因为她没有使“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摩五24)。她被指示要继续哀哭(RSV:愿你的眼,泪流不止)。马索拉经文作“愿你眼中的瞳孔,泪流不止”,这里以“瞳孔”(AV、RV:瞳人)来代替整个眼睛。瞳孔形容了眼睛部分或全部的功能,并将其视为极为敏感的器官。在情感遭受巨大压力时,哭泣是深具疗效的行为;而那些刻意抑制眼泪、把不安情绪深藏不露的人,只有让自己陷于更严重的情感或甚至身体的反应之中。参:基督在拉撒路坟墓边之举止(约十一35)、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路十九41),以及保罗在罗马书十二15的劝告。

  更(19节),是时间的单位,整个夜晚十二个小时分成三更,每更各有四小时(参:士七19),因此这里指的是在夜晚每隔一定的时间便发出悲叹,目的显然在于打断余民的睡眠,并提醒他们,他们的悲痛其实就是对他们先前所犯罪行的惩罚。中断睡眠在近代被用作心理武器,用以引导人供出思想上或其他方面之不轨,成效甚高。

  这悲切、哀伤的书卷诗意盎然,所以有一些意味深长的描述。其中倾心如水一词,指的是诚摰的祈祷,意境格外动人心弦。再一瞥这惨剧,仍可看见孩童因饥饿而垂死的悲惨景象。这些可怜的人在耶路撒冷的断垣残壁中昏倒、垂死,却无人加以援助,这一幕显然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相信任何拥有如此敏锐之创作力的人,都会有一样的感受。垂死的孩童似乎是在绝望中寻找食物,因此从家里爬到城中心的街上,却仍毫无所获。拟人化的锡安在惊愕中,从这可怕的一幕转而绝望地向神呼求(20节),提醒神受苦的正是祂的选民。作者鼓励同胞们充分地表达其纷扰的情感是对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抒情感会让他们好过一点。结果在这样倾吐哀伤之后,他们便得到了精神上的发泄。如果他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懊悔来,以致他们最后可以得救(参:林后七10)。结尾的这些经文并无非难或斥责,只是承认随着耶路撒冷倾覆而来的悲惨事件,都是因国人长久以来违反西乃之约所导致。但作者隐约认为,锡安即使受罚,却仍还是在神的怜悯之中,因为在遥远的未来国家仍有复兴的希望。首都沦落的程度在此似乎借着同类相食来表达,而这是对同类所能犯下的罪中,最应严加谴责的。犹大人只有在其他食物都用罄了,才会诉诸此途(参:王下六26~29)。祭司和先知经常随便地贬低了圣所各样高尚的属灵传统,如今却丧命于他们的犯罪现场。绝无任何敬拜的用具、仪式的程序,或有关的仪节,比所敬拜的神更重要,因为敬拜的意义在于神自己。神要求的是人心以最高的道德及属灵形式来敬拜祂,因此祂持续地坚持内心真正动机的重要,而非在敬拜的场合机械化地追求礼仪的程序。神的祭司就像神自己一样,必须以公义为衣(参:撒上十五22;摩五21,等等),而分别为圣的仪式和祭司所穿的外袍,都只是外在有形的记号而已。基督徒都是有君尊的祭司,而圣洁是主要的要求。

  如上所述,处女和壮丁被杀戮的后果尤其严重(21节),因为这使得下一代无法延续。虽然毁灭临到百姓,无人幸免,但作者体认到迦勒底人不过是毁灭的工具,他们在神的许可之下运作,用以惩罚顽梗的以色列人。锡安现今学到了痛苦的教训,亦即他们所种的是风,所收的必然是暴风,而且这因果关系完全基于神的永恒不变和前后一致。因此,作者在此并无责难或不公平感,是极为恰当的。作者将围攻犹大的仇敌,比作在猎物上空盘旋的大鸟,让人尤其惊悚(参:太二十四28;路十七37)。马索拉经文 moed(参一15)意即“指定的时间”、“聚会”、“指定的地方”,用以指神圣的节期和会期,以及在指定地点的参与者。以赛亚书三十三20同样称锡安为“我们守圣节的城”,且 moed 一词在诗篇七十四4亦用以指圣殿。而耶利米似乎曾以“四围的惊吓”,来强调在仇敌手中受围堵和被灭的恐惧(参:耶六25,二十3)。耶路撒冷自认是居民的母亲,她所用的描述,是一位母亲会用以提到自己下一代的字眼(22节)。人们对孩童──尤其是男童──有极高的期望,但这只有让他们的灭亡更觉悲惨。──《丁道尔圣经注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