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责假先知(廿七1-廿九32)
自廿七章至廿九章为一单元。耶利米面对假先知,尤其要对付哈拿尼雅。廿七至廿八章记述的事,大约在西底家王第四年(594 B.C.)。廿九章可能也在那一时期。这些内容与二十章相同。耶利米奉命说预言,必遭假先知拒绝。但犹大目前的情况,都受假先知所控制,可参考十四章十一至十六节,廿三章十六至四十节。
1.警戒反叛者(廿七1-22)
本章的历史背景,是在一至十一节。来自以东、摩押、亚扪、推罗、西顿等地的各国使节,到耶路撒冷与西底家一同商议对抗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事,结果他们采取行动,在595年十二月至594年一月。在巴比伦年事表上有这样的记载。“在第十年,亚甲王在他本土,从基西流月至提别月,曾有叛乱……死伤甚重,终于平息。”102耶利米一定知道他们的策动,而从耶和华明日当传的信息。
第廿七章一至二节 “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敬登基的时候,有这话从耶和华临到耶利米说,耶和华对我如此说,你作绳索与轭,加在自己的颈项上。”
“约雅敬”是在希伯来文译本,但七十士译本却省略了。此处可能是照抄录廿六章一节。由于叙利亚译本作“西底家”,这就符合下文第三节与十二节。这是在西底家王的时候,先知从耶和华得着当传的话。
耶利米传道的方式,在此处用象征的动作。他受命作绳索与轭。绳索是否为捆挪之用,此处及下文均无说明。轭的用途却十分明显,因为这是为驾御动物(尤其是牛)之用。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译词,拉丁通俗文译为“锁链”,亚兰文用字不同,仍指“轭”。希腊文作“套颈之物”,是木制的,套在狗颈上,不致张口咬人。这种轭通常有洞,可用绳穿起来,使轭在牛头上牢靠,不致移动或脱落。103
第廿七章三节 “藉那些来到耶路撒冷见犹大王西底家的使臣之手,把绳索与轭,送到以东王、摩押王、亚扪王、推罗王、西顿王那里。”
耶利米可能预备了多套绳索与轭,每位使臣有一份,由他们带去见各自的王;又或者耶利米向每个使臣表演一番,希冀使臣将目击的事,回去禀告国王,以这样的方式,将先知的信息带去。
这些国家是在约但河东及腓尼基的滨海城市。推罗、亚扪、摩押均在阿摩司书论外邦预言中列出,那是一个半世纪之前的(摩一9-二3)。只有西顿没有在阿摩司书中提及。有关非利士城邑,可参考廿五章二十至廿二节。在主前604年十二月,尼布甲尼撒王已经夺取了亚实基伦,把它并入巴比伦的版图。有关亚扪,在九章廿四至廿五节已经提说。
这些国家在亚述时代已经联盟,是在撒缦以色的时期(858-824 B.C.),包括大马色、以色列,以及亚拉伯,以后在西拿基立的时候(704-681 B.C.)尤其在主前701年,曾制服这些国家,包括以色列、西顿、亚扪、摩押、以东等。104这次是否由西底家主持这会议,来策动叛变呢?但看来一无所成,因为他们未能达成协议,可能认为过分冒险,先知耶利米的话十分明确,并且毫不妥协,可见事态的严重。
第廿七章四至五节 “且嘱咐使臣,传与他们的主人说,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膀臂,创造大地和地上的人民、牲畜,我看给谁相宜,就把地给谁。”
耶利米的信息传给邻邦的君王,强调耶和华至高的权能。这是以色列的神,祂不仅是以色列历史的主,也是普世历史的主,祂又是自然的主,万物都是属祂的,万族也都是祂的,因为他创造大地和地上的人民并且包括牲畜。
神的大能且用“伸出来的膀壁”来描述祂无可抗拒的能力。其他的神根本不存在,更无能力可言。神可以利用外邦君王来成就祂的工作,彰显祂的大能。神的能力和祂的旨意也是无可抗拒的。“我看给谁相宜,就把地给谁。”神的权能有绝对的自由。
第廿七章六节 “现在我将这些地,都交给我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手,我也将田野的走兽给他使用。”
耶和华在此处表明祂的旨意,祂愿意将这些地给巴比伦王,甚至称尼布甲尼撒是祂的仆人,表明这王完全在祂权能的管理之下。所以凡向巴比伦王叛道的,就是违背神。
田野的走兽,照出埃及记廿三章十一节与何西阿书二章十四节所载,是指野兽。在耶和华的许可下,尼布甲尼撒尚且可以使用牠们。一切都无可抗拒,诸王也必无力叛变。这些君王已经戴上牛轭,还不及家畜呢!
外邦王可成为神的仆人,除尼布甲尼撒外,以后还有古列。以赛亚书四十五章一节,古列竟成为祂的受膏者。古列为神的仆人似乎是积极的,因为神籍着祂促使以色列人从被掳之地归回,成就以色列民族复兴的大业。相形之下尼布甲尼撒只是消极方面的,因为他是使以色列败亡,实现神公义的审判,但是万邦都是在神的权能之下,这两个外邦君王更受神的支配,实现神在历史的计划。
第廿七章七节 “列国都必服事他和他的儿孙,直到他本国遭报的日期来到,那时多国和大君王,要使他作他们的奴仆。”
本节在七十士译本是省略了的,这是否以后编辑者的加注,似不必特别研究。事实上,这预言是切实应验了。巴比伦遭报的日子是可计算的,在廿五章十二节及廿九章十节,已经注明“七十年”。
“他和他的儿孙”其实不是指他的家族,而是指他与一切随从他与继承他的人。这里可能不是指着尼布甲尼撒以后的衰落,而是着重列国对他的服事。105
第廿七章八节 “无论那一邦,那一国,不肯服事这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也不把颈项放在巴比伦王的轭下,我必用刀剑、饥荒、瘟疫,刑罚那邦,直到我藉巴比伦王的手,将他们毁灭,这是耶和华说的。”
这是特别警告不肯服事巴比伦王的列国,且预言这些不降服的列国必有的命运。
刀剑饥荒瘟疫三者,在十四章十二节已经描述,也可参考约书亚记三章六节。在耶利米的眼光来看,神不但藉着巴比伦刑罚以色列民族,也刑罚其他外邦。耶和华是历史的主,祂的公义在历史的危机中彰显,巴比伦强盛时期的史事足以说明这点。
第廿七章九节 “至于你们,不可听从你们的先知和占卜的、圆梦的、观兆的,以及行邪术的,他们告诉你们说,你们不至服事巴比伦王。”
在廿三章十六节,只提到先知。但在本章十四节对西底家王的警戒中,却特别提醒切不可听从那些“先知”,那些是假先知。
假先知与那些外邦的术士并列,他们是属于所谓“先见”,这是先知以前的称谓(撒上九9)。在外邦甚为普遍。106
“占卜的”,常与“先知”一同提及,在约书亚记十三章廿二节,称为“术士”,尤其在弥迦书三章六节,照以西结书廿一章廿一节:占卜、摇签、求问神像、察看牺牲的肝,都是异教的迷信。107
“圆梦的”,可参考廿三章廿三至卅二节以及申命记十三章二至四节,这习惯在古代近东也极盛行。108
“观兆的”在利未记十九章廿六节及申命记十八章十、十四节特别提及,并且严加禁止。在以赛亚书五十七章三节及弥迦书五章十一节,神要除去这一切的邪术。在用词上通常有“眼”一词,所以译为观兆的。但阿拉伯的用字有发低哼之声(ganna)以引鬼魂出现('anna)。109
这些假先知与迷信邪术的“告诉”人们的话,似以十分肯定的语句:“你们不至服事巴比伦王”。可参考十四章十五节,可见他们的恶行只有引人走向歧途。
第廿七章十节 “他们向你们说预言,要叫你们迁移,远离本地,以致我将你们赶出去,使你们灭亡。”
上节与十四章十五节相似,本节与十四章十四节也可对照。“预言”实际是“谎言”,为叫他们迁移,远离本地,正如廿四章十节所说的。
第廿七章十一节 “但那一邦肯把颈项放在巴比伦王的轭下服事他,我必使那邦仍在本地存留。得以耕种居住,这是耶和华说的。”
这节可与八节对照。第八节是反面的,而本节却是正面的。那一邦国愿意顺应历史的环境,降服巴比伦,似是奇耻大辱,但这是神所安排的,人不可违拗祂公义的旨意。神对那些顺应的邦国,却施以恩惠与保守。这是甚难想象的,却是事实,有历史的见证。
在本地存留,得以耕种居住,说明他们不会全然灭绝,而且日后还有复兴的希望。这是神的恩惠,在神的审判之下,公义中仍有慈爱与怜悯,“这是耶和华说的”也带有安慰与鼓励的语气,原意为“这是耶和华的低语。”
第廿七章十二至十五节 “我就照这一切的话,对犹大王西底家说,要把你们的颈项放在巴比伦王的轭下,服事他和他的百姓,便得存活。你和你的百姓为何要用刀剑、饥荒、瘟疫死亡,正如耶和华论到不服事巴比伦王的那国说的话呢?不可听那些先知对你们所说的话。他们说,你们不至服事巴比伦王,其实他们向你们说假预言。耶和华说,我并没有打发他们,他们却托我的名说假预言,好使我将你们,和向你们说预言的那些先知,赶出去一同灭亡。”
在此处,耶利米声明他已尽责将这一切的话说清楚。这一切话其实是指五至十一节的话,不仅指以色列,而且多指列国万邦。耶利米在说这些话,是传耶和华的信息,但以后在十五节是耶和华的言词,“耶和华说,我……”
服事巴比伦王,服事他和他的儿孙(7节),在此处是“服事他和他的百姓。”(12节)
在整个分段中,大多是重复八至十一节。此处十五节提到假先知会被赶出去,与十节用法不同,但涵义仍无改变。
假先知那样谎言惑众,实在是罪大恶极,因为他们叛逆耶和华的恶,已经影响到一般的人民。耶利米所传的真信息,反而被讥为无稽,以致耶利米无法挽回这样的颓势。
第廿七章十六节至十七节 “我又对祭司和这众民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不可听那先知对你们所说的预言。他们说,耶和华殿中的器皿,快要从巴比伦带回来,其实他们向你们说假预言。不可听从他们,只管服事巴比伦王便得存活。这城何至变为荒场呢?”
圣殿中的器皿已经被巴比伦的侵略者掠去了,这必是祭司最关心的事,因此耶利米特别向祭司与众民如此说。这些器皿照列王纪下廿四章十三节所记是金的。根据本书廿八章三节所述,尼布甲尼撒王确掠去许多器皿,虽未说明那些是什么器皿,但却是宝物,使众民十分痛惜。
假先知如哈拿片雅说些极为乐观的话,认为二年之内必可归还。但这毫无根据的预言,几成无稽之谈。此处说这些器皿快要带回来。在七十士译本是省略了的,却加注:“我并没有将这些器皿送走。”
祭司与众民所听到的,全是假预言,他们听信这些假预言,无疑是拒绝耶和华而冒受审判的危险。他们也许真的诚心盼望一切会好转,被掳的事很快会改变。但是这并非凭感觉的,而是耶和华的话成为最重要的关键。可惜人们不肯面对现实,只一味自欺欺人,尽力逃避。但是无人可以逃脱神的审判。
第廿七章十八节 “他们若果是先知,有耶和华的话临到他们,让他们祈求万军之耶和华,使那在耶和华殿中,和犹大王宫内,并耶路撒冷剩下的器皿,不被带到巴比伦去。”
他们若果是真先知,他们就应该祈求耶和华。此处可与廿三章廿二节对照。在该处耶利米说:“他们若是站在我的会中……”也许把这二者综合起来,指那些先知若果与耶利米一同祈求。可见一个先知的真假,在于他是否肯真正向耶和华祈求。
“祈求”一词,可参考七章十六节。在该处祈求是无功效的,因为耶和华已经定意要刑罚他们。此处他们若真的向耶和华祈求,是否可挽回这情势,剩下的器皿就不致被带走呢?耶利米似乎也极为怀疑。
第廿七章十九至二十节 “因为万军之耶和华,论到柱子、铜海、盆座,并剩在这城里的器皿,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掳掠犹大王约雅敬的儿子耶哥尼雅,和犹大耶路撒冷一切贵冑的时候所没有掠去的器皿。”
有关圣殿的一切(19节),在七十士译本并无此一记述。“柱子”在列王纪上六章十五至廿二节。“铜海”在列王纪上七章廿三至廿六节。
巴比伦王首次来掠走的器皿,记述在列王纪下廿四章十三节。其他还有剩下的器皿,被第二次掠去在主前586年,记述在列王纪下廿五章十三至十七节。那是在主前597年掠走时所剩下的。
这些实际的史事是无可否认的,就说明假先知的乐观不仅毫无根据,他们的话更是欺人之谈。
第廿七章廿一至廿二节 “论到那在耶和华殿中和犹大王宫内,并耶路撒冷剩下的器皿,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必被带到巴比伦存在那里,直到我眷顾以色列人的日子。那时我必将这器皿带回来,交还此地。这是耶和华说的。”
耶和华最后的话,是有关所余剩的圣殿器皿,以及王宫内的宝物,必被巴比伦王掠去;这是假先知无能为力的。他们无论怎么说,都于事无补(参十六章)。
神的时间是人所不能左右的,当神眷顾以色列的日子来到,才会将器皿带回来。可见这是对将来的盼望,留下一些重要的索。
假先知与真先知都有乐观的看法,只是假先知只看目前,会取悦于人们。真先知却等候耶和华眷顾的日子。耶利米看目前只有审判,但他看见公义中有慈爱,刑罚中有恩惠,耶和华是有大能与智慧,必须顺服与盼望。
归纳言之,耶利米将绳索和轭加在自己的颈项上,是以象征的行动,表明尼布甲尼撒的轭,必加上以色列与列国。先知这种象征的动作,也在以赛亚身上作过。他露身赤脚行走,说明埃及和古实的预兆奇迹(赛二十2-6)。耶利米预言列邦来耶路撒冷联合策动叛变的事,必引起巴比伦的屠杀,那是不可设想的灾害。他在蒙召时明白,耶和华呼召他作列国的先知(一10)。他实在有责任向列国提出警告。
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解释这段经文,认为本章的中心人物为西底家王。当时各国使节代表前来,耶利米传这样的信息,可能会触犯这些外交人员。因此西底家与百姓对耶利米十分不满,反应强烈。耶利米乘机对那些人传耶和华的话,的确需要有极大的勇气。110
当时在犹大必有不少人希望597年耶路撒冷被攻击,是耶和华刑罚的极限,以后不再有了(参十24)。但是他们从耶利米所听见的信息,更坏的情形似乎还在前面,尼布甲尼撒还会再来掳掠,更会变本加厉,这当然是他们无法承受的,这是他们对耶利米的反对更为激烈的原因。
102 British Museum 21946, rev. 21-22, Donald J. Wiseman, Chronicles ofChaldean Kings (626-556 B.C.) 1956, 72-73; John Bright, A History of Israel,329; Abraham Malamat, "The Twilight of Judah", Congress Volume,Edinburgh 1974, 123-145.
103 Gottlieb Schumacher, "Der arabische Pflug",Zeitschrift des deutschen Pala/stina-Vereins, 12 (1889) 157-168;Lucian Turkowshi, "Peasant Agriculture in the Judaean Hills", PalestineExploration Quarterly 202 (1969), 21-33, 101-112;Kurt Galling and Dorothy Irvin, "Pflug", Biblisches Reallexikon,ed., Kurt Galling, 1977, 255b; Augustin-GeorgesBarrois, Manuel d'archeo logie bibligue I, 1939, 311; C. Umhau Wolf, "Yoke", The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4, 924b.
104 D.J. Wiseman, "The Vassel-Treaties of Exarhaddon", Iraq. 20(1958) 1-100.
105 J. Gerald Janzen, Studies in the Text of Jeremiah, 1973,101-103.
106 John C.L. Gibson, Textbook of Syrian Semitic Inscriptions 2,1975, 8, 9; Jacob Hoftijzer and G. Van der Kooij, Aramaic Texts from Deir 'Allo, 1976, 173, 179; Herbert B. Huffmon,"Prophecy in the ANE",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Supplement, 697-700.
107 Isaac Mendelsohn, "Divination", The Interpreter's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856-858.
108 Jan Bergman, Magnus Ottosson and G. Johannes Botterweck "Halam",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Old Testament, 4, 421-432.
109 Franz Zorell, Lexicon Hebraicum et Aramaicum Veteris Testament,1962.
110 T. Crouther Gordon, The Rebel Prophet, 1932, 67; WilliamL. Holladay Jeremiah, 123.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耶利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