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七章
字号:A | A

第七至第八章

  本章是由一系列箴言及谚语所组成的。传道者是智慧的教师,熟悉当时流行的谚语和智慧语录,在他编辑箴言以表达他的思想和观念中,他常引用俗俚,加上个人的批评或反省(四9~12,五9~10)。七1~14用“强如”〔或“胜过”〕(1、2、3、5、8节)作为全段的开首语(参考希伯来原文),这词可代表传道书思想的特征。传道者采取对比手法解释相对的价值观(参二24,三12、22,四6、9、13,五5),可能基于他对人生的体会:谁知道甚么与他有益呢?(六12)传道者肯定悲哀与死亡的正面意义,教导世人接纳客观的环境,不要惧怕死亡,因为完整的人生乃包括诞生与完结,没有死亡的“生命”就不是生命; 神使生与死,祸与福并列,人要以严肃与慎重的态度面对生与死、祸与福。智慧虽有局限,但仍然对人生有益处的。

  七1~14以强如(或“胜过”)说明甚么对人有益,用意在显示人不能绝对找出甚么是对人最有益的;传道者劝勉人在亨通的日子要喜乐,遭患难的日子当思想。七15~24指出赏善罚恶的信念与经验之不协调,传道者提出中庸的原则:过分的公义与绝对的智慧是不可能获取的,也不应成为人生的追求目的。七25~29强调人找不到万事万物之理,传道者只可以肯定 神造人原是正直的,也接纳传统智慧文学对妇人之看法。

一 以智慧慎思生死 七114

七1~2

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名誉与膏油的原文是谐音字,第一节上下文本没多大关连,却因强如一词而连结起来。声誉虽是美好的,但却是不稳定的,人所作所为都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只有到死的日子,名声才可得到确定:有的流芳百世,也有的遗臭万年。从建立名声而言,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传道者明了人生的变幻与终局,且认同悲伤者的心境,往遭丧的家去,提醒他们有关人的局限和终局,人人都有一死,这是无可避免的,活着的人应不忘死亡的事实。“因为活着的人应该常常提醒自己,死亡等着每一个人。”(现代本)

七3~4

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

  忧愁与喜笑相对,智慧人与愚昧人对立。愚昧人追求喜笑,流连于快乐之家;智慧人经常想及死亡的事实,并能接受它,再没有死亡的恐惧。一个人面带愁容,不过是暂时的,愁云过后,必有喜乐和欢笑。而且两者可能同时出现,“因为愁容能使心灵舒畅”(思高本),或说“面上虽带愁容,却使心智更加敏锐” (现代本)"When the face is sad the heart grows wiser" (新美本),"A sadface may go with a cheerfulheart" (新英本)。使心喜乐:喜乐原文是“好”或“舒畅”,或译作“心就好些”(吕译本);若心解作“明白”或“理解”,则可译成“增加认识”。

七5~6

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的歌唱。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这也是虚空。

  智慧人的责备 可能是忠言逆耳,却对受责者有益,出自爱心的管教,指向生命的道路,“训诲的责备,是生命之路。”(箴六23)聆听智者的教训和责备,胜过听愚昧人歌唱。歌唱应解作“赞美”(参赛四十二10;诗一四九1)。愚昧人的赞美虽悦耳,但对寻找人生方面,则毫无裨益的。

  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 也是当时流行的谚语。古代近东社会,常用炭作为燃料,不但耐燃,而且热力旺盛;荆棘却容易烧尽,热量少,且发出很大爆声,好像愚昧人的赞美一般──声音大而毫无价值。锅与荆棘,原文是谐音字。这也是虚空:这句话跟上文不大衔接,并混淆传道者在七1~6推举的正面生活准则,故此,有些学者认为这句话应与第七节相连。

七7

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

  第七节开始讨论新主题。勒索与贿赂妨碍司法公正,旧约律例明文禁止这些事,审判官“必按公义的审判,判断百姓,不可屈枉正直,不可看人的外貌,也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智慧人的眼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申十六18、19;参出廿三8),先知也曾严厉指斥这些事(参摩五7、11、12)。勒索,有“压榨”的意思,与四1“欺压”同字根。人的慧心,原文作“人的心”,心即人的悟性、理解力和德性的所在。

七8~9

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

  为甚么事情的起头不及事情的终局?传道者没有详细解释,一般而言,万事起头难,开创新基业,必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事情,不禁令人焦虑,事情的终局也就是一切都被揭露出来,大势已定,人不用为事情焦虑了。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若要事情成功,就要按部就班,心平气和,持续下去,放弃急躁或目中无人的心态。聪明人处事的秘诀或原则,就是克己节制,急躁或恼怒是愚昧人的表现,“胸中怀恨是愚蠢人。”(现代本)该两节中的心字,原文作“灵”。

七10

不要说,先前的日子强过如今的日子,是甚么缘故呢?你这样问,不是出于智慧。

  缅怀过去的日子,怨尤现在,这是对生命失却智慧,不明了人的限制。上两节与这节是传道者对智慧人的劝勉,在患难和不幸中,智慧人要忍耐与谦卑(第八节),不可急躁与恼怒(第九节),更不应怨天尤人,埋怨自己、别人、命运、际遇与 神。在下两节,传道者重新肯定智慧的益处(第十一、十二节),他的肯定不是天真和不切实际的;相反地,他考虑过和衡量过智慧的限制(第十三节),才作出这正面的劝勉。

七11~12

智慧和产业并好,而且见天日的人,得智慧更为有益。因为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

  智慧和产业并好 若果有智慧的人拥有产业,就更好了,含有嘲讽的意味。智慧要加上产业,才有好处(参考九13~16所举的例,结论是:“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而且见天日的人,得智慧更有益:智慧对有生命或生活着的人有一定的益处,因为智慧如同日光下的遮蔽所,荫庇人,保障人的生命,倘若拥有智慧和财富,生命便得到双重的护庇。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传道者最后也认为智慧才能给与生命真正的保障或安稳。这种思想在传道书下半部再三重复出现(七19,八5,九17~18)。

七13~14

你要察省 神的作为,因 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遇亨通的日子,你当喜乐,遭患难的日子,你当思想,因为 神使这两样并列,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后有甚么事。

  传道者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从不放弃对 神的信仰,而且他重视 神的作为。因 神使为曲的,谁能变直呢(参一15)──说明人类的局限,无法改变 神的计划和作为,具有浓厚的决定论或命定论意味(参三15,六10)。遇亨通的日子和遭患难的日子,皆在 神手中,祂使这两样并列。人应当在亨通日子享受幸福,在患难日子反省自己,吸取生活的教训。 神命定一切,目的何在?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后有甚么事。为的是叫,这是亚兰文的结构方式。身后的事,指死后的事或将来的事。 神是一切生命的主宰,人不能与 神相比,人类有一定的限制,不能完全把握人生的真正目标和意义。传道者十分用心选取适当的辞语,在希伯来文中,亨通与喜乐是同字根的,遭患难与当思想是同音字。

二 以中道面对善恶 七1522

七15~17

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传道者怀疑道德律──赏善罚恶。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传道者的见解来自真实的人生经验,就是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智慧诗篇也有相近的经历和描述(诗卅七,四十九,七十三等)。传道者将行义与智慧,行恶与愚昧并列,劝导世人不要行义过分,不要自逞智能,故意显示自己较别人优胜,不然必会走向败亡之路;另一方面,也不要行恶过分,作恶多端。无法无天的行为是愚昧人的行径,必引致死亡。何必不到期而死呢?人的死期早有定时。传道者是否容许人行恶?祇要不太过分,人所作的恶是可容许的吗?抑或传道者看见世上恶人行恶,无奈只有劝他们不要太过分,并指出恶人的结局?经文没有明显的指示,但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七18

你持守这个为美,那个也不要松手,因为敬畏 神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

  这个 即不要行义过分。那个,即不要行恶过分。谨守中道,不是极端之途,就可保身、养生。因为敬畏 神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经文的意思,不易捉摸,其他中文译本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敬畏 神的人,必须把两样都掌握得好”(吕译本);“因为敬畏天主的人,二者兼顾并重”(思高本);“因为敬畏 神的人,所做的一切都会顺利”(现代本)。思高本的“二者兼顾并重”较合经文之意。有学者认为出来一词有“留意”的意思。敬畏 神是正统智慧文学所用的词汇,表现出智慧人的宗教敬虔,他们谦逊地接纳 神的权能,承认 神的主权,而且以这虔信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这些对 神有敬畏之情的人,必不致走极端。有学者认为这节的下半部,不是出于传道者,而是正统智者后加的,为的是抵消该书的反叛思想,若这是事实的话,则必从这两样出来的最合适翻译是:“必须避免该二者”。

七19~20

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

  智慧的力量能胜过十个有权势的官员,易于解决各种人际纷争和问题。但是,表面上这种对智慧的赞赏不符合上下文的脉胳。传道者引用智慧传统的箴言,表达他的观点;虽然智慧给予智慧人能力,但它不能保证智慧人永为义而不犯罪。时常行义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人基于自己的限制,故无法追求完美,而且人人皆为罪人。“地上实在没有一个义人,时常行善而未尝犯罪的。”(吕译本)(参王上八46)从积极层面而言,世上实在找不到一个完全行义的义人;从消极层面而言,世上亦找不到一个不犯罪的人。从本章中传道者常用“强如”、“胜过”……等字汇,可知他的相对观念,反对绝对的价值,世上是没有至善的义人。

七21~22

人所说的一切话,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听见你的仆人咒诅你。因为你心里知道,自己也曾屡次咒诅别人。

  人所说的一切话,你不要放在心上 没有清楚指出人所说的是甚么话,思高本认为是指别人的闲言闲语:“你不要倾心去听人说的一切闲话。”这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原则,心平气和,优悠自得地生活,不理别人的闲言闲语,不因闲话而烦扰,只要问心无愧,堂堂正正地生活,便能心安理得,愉快地生活下去。恐怕听见你的仆人咒诅你,主仆之间,最容易知道对方不是之处。主人不要刻意打听仆人对自己的批评,免得听到咒诅的言词,使自己作出不理智的决定,违反一贯的处事原则。而每一个人都得承认,自己也曾屡次咒诅别人,谈论别人的长短,甚或指控和诅咒别人。

三 智慧不能测透万物 七2329

七23~24

我曾用智慧试验这一切事,我说,要得智慧,智慧却离我远。万事之理,离我甚远,而且最深,谁能测透呢?

  人常希望追求完美,却遇到不少限制;想追求智慧,测透万事,但智慧却是难求。传道者想用智慧探索人生的奥秘,结果智慧却离我远,意思是智慧不受人的控制或掌握。最深,原文是重迭词,可译作“极为深奥”。叹道:谁能测透呢?(参罗十一32、33)测透:原文字根解作“发现”或“寻觅”(Matza),在七23~29共出现八次(七24、26、27、27、28、28、28、29),和合本用了五个不同的中文词语来翻译同一个希伯来的字根:“测透”(七24),“得知”(七26),“找到”(七28、29),“寻求”(七27),“寻找”(七27)。

七25~26

我转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寻求智慧,和万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恶为愚昧,愚昧为狂妄。我得知有等妇人,比死还苦,他的心是网罗,手是锁炼,凡蒙 神喜悦的人,必能躲避他;有罪的人,却被他缠住了。

  我转念 或译作“我心里转来转去”(吕译本),意即反复思量,与四7“我又转念”的希伯来文不同。传道者专心考察事物,寻求智慧和事理。万事的理由,可译作“万事的总和”(吕译本)。理由,属晚期的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用语,指“总数”、“结算”。万事的总和包括正面和负面的事情,所以又要知道邪恶为愚昧,愚昧为狂妄。邪恶与狂妄的例子很多,就以女人为例(七27),有等妇人,比死还苦。传统智慧对妇女,尤其是淫妇的评价十分低劣(箴五3~6,七5~27,廿二14),劝人远离她们,因她们比死亡更厉害(有学者认为苦应解作“更甚”,参新英本),她们成了人的网罗与锁炼,她们的圈套和陷阱不是容易逃避的。智慧不能助人逃脱淫妇的陷阱,只有那些蒙 神喜悦的人,才得幸免。蒙 神喜悦的人,原文是“在 神面前蒙福的人”或“在 神面前为善的人”,与有罪的人成对比(参二26)。有等妇人到底是指谁?原文有指定冠词在“妇人”前,可以指“那女人”或“所有妇人”。后者是一概而论,没有例外的,每一个妇人都比死还苦(思高本),但这意思与传道者在九9的劝勉不协调,他认为人应当与所爱的妻子,快乐度日。若经文是指前者,则“那女人”可能是指拟人化的“愚昧”。在智慧文学中愚昧是淫妇,智慧是贤妇。中文圣经译本以“有些女人”(现代本),“有一种妇人”(吕译本)和“有等妇人”(和合本)了解该节的意思。在这整段中(七23~29),传道者讨论智慧的功效,他发现一件事,就是智慧极有限制,它不能保证智慧人躲避妇人的网罗。

七27~28

传道者说,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我将这事一一比较,要寻求真理,我心仍要寻找,却未曾找到。

  这两节经文需要重新翻译如下:

27 传道者说:看哪,这是我所发现的,是在探求万事之总意时,一点一点发现出来的。

28 但我心里还寻找,而未发现出来的:一千人中我找到一位男子,但却未发现一位女子。

传道者经过深入的探讨,发现了另一事实:找一位正直的女子比找一位正直的男子还要困难。和合本正直人是从七29 神造人原是正直来的。一一比较应译作“一点一点累积下来”或“一一加起来”。

  这两节经文与上下文的关连,不十分清楚,七26说明传道者发现的第一件事,妇人比死还苦;在七27~28他发现了另一事实,他找不到一位正直的女子;七29又明言他找到只有一件事,人的诡计是人发明的,与 神的创造无关, 神造人原是正直的。七23~29的主题是智能的功效,智慧虽然使人明理,但它有很大的局限,它不能使人脱离妇人的诱惑,而且正直的女子难寻,智慧人又怎能逃避呢?还有智能也是许多巧计背后的原因。

七29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 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巧计 原文是众数的(参代下廿六15),也曾以单数形式出现(七25、27,九10),属晚期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的词语,中文译本用不同词语翻译该词,“理由”或“理”(七25、27),“谋算”(九10),或作“总和”、“设计”(吕译本)。此外,其他译本道出经文另一种含意,“我所学到的只有一件: 神造人原是很单纯的,但是他们把自己弄成这么复杂。”(现代本)正直有“单纯”,“良善”之意,人许多的诡计是人自己的发明,不是创造主 神的本意,这一点是智慧文学的普遍观念(伯五6~7)。 神所创造的人,原都是良善正直的,一切的诡计都是从人而来,而且该节虽然使用“男人”或“人类”,但没有将男与女分开。纵使传道者在上节比较男女时,发现正直的女子比男子难寻,但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最终所发现的,只有一件,他们寻出各样的巧妙诡计。──《中文圣经注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