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1~2
本段是智言第十九则。有关羡慕恶人可参考廿三17。至于为何人会羡慕恶人?可能是他们常享安逸,财宝加增(诗卅七12)。智慧师非常肯定地警告这种羡慕要不得,对这种恶人避之惟恐不及,因为他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且图谋奸恶强暴的事,他们的下场必无好结果(参十一5~6,廿二25)。
廿四3~6
这是智言第二十、廿一则。针对着上则恶人的下场,此处提供智慧的建设性效果(三节):
(一)智慧建造而且立稳在坚固的根基上,这是建立房屋、家庭甚至整个人际关系的原则(参九1)。
(二)它提供房屋适当的家具,并在其中充满最理想的灵性气氛和态度(四节)。
(三)智慧使人强壮,大有能力,超过恶人的奸谋(五节)(这是根据一些古译本)。
(四)智慧产生优胜的谋略,因此攻城略地,必操胜券(六节)。此处下半段与十一14下同,请参其注释。另参十五22,二十18。
廿四7
本节经文自成一智言第廿二则。
智慧 原文作 hokmoth,在一20,九1,十四1为希伯来文 hokmah 的迦南语形式,此处的智慧为希伯来文的强意复数,意指“明智的话”。在箴言中的迦南语形式,显然都是拟人化的智慧。
极高 指曲高和寡,超过了解的程度。另一解认为亚兰文的高(ramah),其实应为“粉碎”(ramiah)之误,故曰:“智慧粉碎了愚昧人”,指智慧的陈义过高,愚昧人望尘莫及,所以也不加珍重。
城门 这是长老们聚集议事的公共场所,参廿二22及得四1~4;王上廿二10。那时没有广场和公园,街道又太狭窄拥挤,只有城门口最适合及足够这种性质的集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愚昧人也有资格列席在长老当中不敢开口,那他就已经不算是愚昧人了。智能师拟在城门内展现他的知识才华,因在此地所讲的话,很快地广为流传,遍及城市及乡下,再被智慧人辗转传诵。在这种场合,自然没有愚昧人置喙的余地。
可能智慧师在这里的意思是愚昧人的程度有限,下里巴人无法体会阳春白雪的奥妙,所以无法提供长老们商讨议事的数据,就是列席其中,也是哑口无言。
廿四8~9
本段是智言第廿三则。与第十九则智言(一、二节)合起来同观,得到的结论是:公共舆论及道德都谴责奸恶的行为。
思念 原文的意思为“计谋”。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筹划作恶的人,可称为阴险家。愚人的计谋只是罪恶;狂妄的人为人所憎恶”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为非作歹的人要被当作阴谋家。愚昧人的计谋就是罪恶;侮慢别人的,为人憎恨”。
廿四10
这又是自成一则的智言第廿四则。此处似乎是警告没有预备的危害。
若胆怯 可能较接近的翻译为“若放松”。
微小 原文为“狭窄”。
在个人或国家的危机当中,若松弛戒备,很容易削弱自己,予敌人以可乘之机。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你若萎靡不振,到灾难的日子,必然气竭力尽”。
现代中文圣经译为:“在患难的日子胆怯,就真是弱者”。
廿四11~12
这是智言第廿五则,对于见死不救的责任,已经无法推诿,就是说,这事我未曾知道,也不能够免除“不作为的罪”(sins of demission)。
人被拉到死地……人将被杀 指那些无辜受死的人,后者特指那些即将横尸沙场的人。
衡量人心 参阅十六2的注释及廿一2。
有时候人的无知是故意的,若然,就是罪。智慧师提醒我们:无论我们不帮助那些被草菅人命者的理由多么堂皇,我们仍是责无旁贷, 神要我们为“作为”或“不作为”的罪负全责(参斯四14)。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对无故被拉去处决的人你要伸手援助,不可踌躇。你也许以为事不干己,但 神却要按照你的动机审判你。他鉴察你,洞悉你的内心。他要照你的行为来定赏罚”。
廿四13~14
这是智言第廿六则。吃蜂蜜有利身体健康,这是过来人的经验谈。但智慧师在这里只是举例说明智慧对人心,亦即全人格的好处(十三节)。
蜜 通常喻为“甜蜜的语言”。智能的语言给智能人的耳朵听来甘甜,正如蜜给味觉的感受甘甜一样。又蜜对古以色列人很宝贵,他们那时还不会使用糖。人们对智慧的寻求和欣赏,正如对蜜一样(十四节上)。
十四节的下半句与廿三17一样,找着智慧就是常存敬畏耶和华的心,前途必大放光明。此处经文放在这里可能是无心之错,因成为迭架屋的三行智言,形式化较特殊,但又未增加本来如何的新意。
总而言之,蜜在口中香甜,又为身体有益;智慧能叫灵魂得益,又能使身心愉快。
廿四15~16
这是智言第廿七则,警告那些以为义人是好欺负的,应该再思。恶人虽然绞尽脑汁想害义人,而使义人跌倒许多次,他仍将再起,卷土重来。然而,恶人没有倚靠的来源,可据以面对征服灾难,终将被环境的灾难(天灾)及直接的敌人(人祸)所击倒;义人有 神同在,天灾人祸,其奈他何?
跌倒 原文不是犯罪的意思,乃指遭遇灾难而言(参诗卅四19;徒十四22)。
七次 七为完全的数目,此指无限次的遭难:“你六次遭难, 神必救你;就是七次,灾祸也无法害你”(伯五19)。
旧约里面对于义人遭难的事实,从约伯以次的智慧文学都肯定这项经历──“义人多有苦难,但耶和华救他脱离一切”(诗卅四19),不过,否极泰来的保证,也足以安慰正在受苦的义人呢。
廿四17~18
这是智言第廿八则,警告人不可幸灾乐祸,包括仇敌的遭殃,这是世间少有并且适得其反的态度,但是智慧师知道报仇雪恨决无法建立或加强生命。当别人有难,再落井下石,将会受其怨恨。即使是嘻皮笑脸或哈哈大笑都会使得遭殃的人,变得更加睚必报,结果冤冤相报无了时。
看到敌人遭报不可以幸灾乐祸的原因是: 神不喜悦;暗示 神转移方向来对付这种幸灾乐祸的人,因为他们过早以为 神站在他们这一边,参廿五21~22;出廿三4~5;太五43~45。
最后一句话:将怒气从仇敌身上转过来,并不是说因为有人幸灾乐祸, 神就不刑罚仇敌。许多解经家认为作者暗示原本倾倒在仇敌身上的怒气,转移阵地,到报仇心切的幸灾乐祸者的身上来。换言之, 神将怒气从仇敌身上挪开,是筑基于对那人的怜悯,而非对另一人的报仇迁怒所致(参阅诗七十八38;赛十二1;何十四4)。
两本中文圣经译本只说到 神的怒气挪开,移向那里并未有交代。
思高圣经学会译本:“你的仇人跌倒,且不要高兴;他若失足摔倒,且不要心喜;免得上主看见而不快,因而撤销对他的忿怒”。
现代中文译本:“看见敌人遭殃不要高兴;仇敌跌倒不要欢喜。上主鉴察你,他不喜欢你存这样的心;或者他因此不再惩罚你的敌人”。
廿四19~20
这是智言第廿九则。十九节很像诗卅七1,二十节乃提出本则智言的理由,二十节下与十三9下一样。
心怀不平 乃为恶人的得意,这与 神的赏罚教义似有冲突,参三31~32,廿三17,廿四1。
所谓恶人兴旺,不过是过眼烟云,一下子就要过去,诗篇卅七篇详述这种过程。本集智言中有三次警告不要羡慕恶人,另一次在廿三17。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不要因作恶的人得意而心怀不平;不要羡慕他们。邪恶人没有前途,没有盼望”。
廿四21~22
这是智言三十则最后一则。动机精明,语气很像传五1~2、4~6,八2~5。在那里 神与君王同为世人须服从的权威。
君王是 神的代理人,即所谓:“替天行道”的人,故此处与 神相提并论,参罗十三1及拙注释彼前二13(本丛书第四十卷)。东方古版本译为:“我儿,你要敬畏耶和华并提供良好的谋略”。亚兰文的 amlikh 为动词,意指“参谋,统治”。如果作者是所罗门王,他在此乃劝告其子,当他统治百姓的时候,要敬畏耶和华。亚兰文的君王意指“谋士”。在起初,君王乃为部落的酋长,他们提供谋略,带领部落民族在流浪的时候走出幽谷而迁于乔木。没有智慧和敬畏耶和华,统治者不会执行公义。当君王与王子敬畏耶和华,他们就不会任意行恶,压迫人民。
抑有进者,所罗门劝告他的儿子不要与朝秦暮楚的人打交道;然而,他的儿子罗波安接续他作王,拒绝他父亲的老臣之良谋,反倒接纳了和他一起长大的年轻人的献策(王上十二13~14),结果弄得众叛亲离,国土四分五裂,灾难从天而降。
反复无常的人 指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人,他们想推翻现存的秩序,其惩罚即为来自 神和君王突然的毁灭。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年轻人哪,要敬畏上主,尊敬君王。不要跟叛乱的人一伙;这种人转眼灭亡。你不知道 神或君王会施刑罚,又能降灾吗”?
三 尾声:附加的箴言 廿四23~34
这是智慧师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附加的箴言,意即智言三十则以外的语丝。这段经文以廿三上作为开始:以下也是智能人的箴言,包括单一的警句(27节),一些有关正义的原则(23~26节、28~29节)和类似七6~23的故事训诲(30~34节)。
廿四23~26
以下也是智慧人的箴言 原文是:“以下也是从智慧人来的”。可能意指以下的经文来自另一部箴言集,故意地加在此处箴言的主要部分。
审判时看人情面,是不好的 原意指:“偏袒徇私是不好的”。此处的警语乃是法庭上的格言,与十八5和廿八21结成一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抗议并非筑基于不公正的立场所作的偏袒徇私,而是着眼在不公正的法官可能得到的后果。当他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是非不明的时候,他要受到社会的咒诅和厌弃。这种公共的反应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法院的不公,受损害的永远是一般大众;大众如此受害乃是由于法官的徇私,颠倒黑白,故一定要群起而攻之,非强烈地抗议不可。廿四至廿五节的经义,可以在十七15看到,只是后者增加 神对扭曲正义的定罪。智慧人同时也肯定地赞美那义正词严,责备恶人的,又为他祝福。
应对正直的,犹如与人亲嘴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词组,意指一个忠心的朋友,诚实回答,提供证据。这是在旧约里面唯一提到“亲在嘴唇”的说法,因为其他地方只说:“接吻”,而通常是吻手或脚,表示敬意,尤其是对贵族、亲王、圣人等(参诗二12);接吻也表示赞同的意思,如此处:“发言适当,犹如吻在唇上的盖印”。按中文圣经一律翻为亲嘴,容易引起混淆。
现代中文译本翻为:“智者又说了下面的话:当法官的,不可有偏见。如果他判有罪的人无罪,要受天下人咒诅、憎恨。惩罚罪犯的法官自然亨通,得享美誉。诚实的应答表示真挚的友谊”。
廿四27
本箴言符合古语:“凡事预则立”的说法,许多解经家认为是指成家立业以前所需作的准备,其实可适用于任何一种伟大而重要的工作。
房屋 原文为:bayith,当然也可指“家庭”,故乃为治家创业的一句格言。
从另一角度看这一句话是说:“计算代价”,或“先捉兔子以后才能烹食”;亦即:“开工以前要有周详的准备”。参路十四28~32。这些都是象征的说法,应用在不同的情况。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要先有谋生的把握,又预备好田地,然后再建造房屋,成家立业”。
廿四28~29
这两节经文禁止作假见证陷害人,包括对作恶的人;再进一步禁止报仇雪恨,包括对那些作恶的人。智慧人在这里超越他的时代一般人的道德标准,并为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铺路(见太五38~48)。
无故作见证 指没有好的理由去作见证。旧约许多地方谴责“假见证”,意即由证人作不公正的指控,或提出莫须有的证据来诬陷人;参六19;出二十16;申十九16~19。
廿九节劝人不可报复(例如参孙的故事,见士十五10~11),成为“黄金律”的消极形式。有关“黄金律”的不同姿态,比较二十22,廿五21~22;太五38~45。另参廿四17~18的注释。
所罗门王登基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长治久安,深切了解以暴易暴,比起以德报怨亏损更大,他在此的宣告与摩西的律法:“……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申十九21,及出廿一24)已有距离。
箴言的作者劝人将复仇的事(利廿四19)加以限制,只有长官可以执行,私人不能随意报复。许多希伯来先知发现以恶还恶乃是以色列与外邦世界长期斗争的原因。他们也不赞成某些摩西的律例及人为的法律。耶稣进一步废除复仇的律例,劝告他的跟随者不要硬碰硬抵制邪恶,而是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人打:“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咒诅你们的祝福,要以德报怨……”(太五44东方古版本),参二十22;罗十二17、19,一个好人是但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将复仇的事交托给 神,只有祂是唯一真正的审判官。
廿四30~34
本段经文是附加的箴言最后部分,以一种比喻的形式出现,卅三至卅四节乃是六10~11的重述,请看后者的注释。这个故事实在是教导学习智能的功课:
(一)一个人的眼睛和心思漫无涯际,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并观察别人的经验(三十节)。我们若不愿面对现实的快乐或悲伤的处境,而一味闪避人生的难题,就无法学到功课。
(二)别人经验的影响,通过我们的眼睛,耳朵或心灵,临到我们(卅一节)。我们必须小心观察同遭事情发生的细节:荆棘、刺草、石墙坍塌。除非我们见微知着,我们就无法从这些错误中学习。
(三)我们需要留心思想,才能从其中领了训诲。这些功课含有为何?如何?何去何从?等待回答的问句,设身处地之后,洞察力就变得很敏锐。
(四)面对问题之后,有所宣告,即懒惰无可避免地带来贫穷和苦难。当然正面的功课是:懒惰和漠不关心绝不能取代努力工作。无人可以同时事奉两个主人。
按东方古版本的最后一节(卅四节)作:“你的贫穷,就必来到,你的缺乏,彷佛快跑的人忽然来到”。意指懒惰人至终会被贫穷缺乏在一定的时刻抓到。在圣经的时代,信件和朝廷信息都是差快跑的人递送的,好像我国古时的“驿使传书”。
这首田园小品道出智慧人的观察心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原来居停的主人是懒人一个。智慧人见微知着,随即领悟了人生的道理:懒惰只有让贫穷加速来到。
廿二17~廿四34
箴言第三集这一段内容都是智慧人的言语,主要帮助人过正直的生活,提纲挈领,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跟随 神的智慧人,会热烈鼓励别人正直过一生──他们不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找机会兼善天下。因为正直来自敬畏或信靠 神,他们会热切地敦劝别人信靠 神,领受 神的力量与指引。他们会继续不断地向人保证:跟随 神,正直度日是最上算、最幸福及最有价值的人生。智慧人是布道家,他们会热烈地与人分享他们在 神的公义里找到的福气与喜乐。
(二)过正直的生活包含躲避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活动──正直是积极的人生观,使人一生增加真善美的活动、兴趣和能力;也提供人能力躲避受伤毁灭的活动。不管是伤害自己或他人,后遗症都是一样,都是由于不正直的行为所致。正直的生活绝不会带给人忧愁和伤害。
(三)伤害自己人格的行为包含与不信者的狎昵,与酒肉之徒花天酒地,羡慕恶人得意,借酒浇愁以及睚必报──这些活动可能让人享受一时的罪中之乐,但是越陷越深,以致沉沦。智慧人先受警告,预知这些活动至终面临的结果。他们受装备来抵抗这些诱惑,企盼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直人生。──《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