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1
此处经文特为贪爱“杯中物”的“饮君子”戒,那些声称“酒能悦人心”者定会大量引用九2、5,卅一6~7;伯一13;约二1~10;太廿六27~29的经文来支持他们的论点,甚至古人也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见李白:将进酒);不过此处责备酗酒,但并未说要完全禁戒。无论如何,酒能使人乱性,则是有目共赌,喧哗扰嚷,不在话下。
下一句说到喝酒误事的胡涂人,在圣经历史中俯拾即是:挪亚(创九21),罗得(创二十36),拿八(撒上廿五36)都是性情中人,但因喝了酒,酩酊大醉之后,就干下了胡涂事,虽然在当时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作了些甚么。
大部分的东方人,特别是游牧民族,很少喝清酒、浓酒,就是有酒瘾的人,也没有西方人喝得那么凶。但当东方人参加宴会的时候,就非喝得酒酣耳热,玉山颓倒不可。有时甚至走在街上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口出污言,詈人无状,还有的赤身裸体,丑态毕露,无以复加,自然就让人围观看笑话并受讥诮。
智慧师反对酗酒,因为酒使人变成愚昧不智,参看廿三19~21,卅一4~5,以及生动描绘丑陋醉态的廿三29~35。但是酒的刺激麻醉功用也被肯定(卅一6~7),就是大摆筵席的时候也不能无它助兴(九2、5;传九7;诗一○四15;伯一13)。大体说来,酒是一种兴奋剂的饮料,少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温,对身体健康颇有益处。但是喝得太多,会刺激脑细胞,而使神经错乱,能使人精神恍惚,失去理性,因酒醉而惹祸误事的例子不胜枚举,先知特别谆谆告诫不得酗酒(赛五11~12、22;廿八1、7~8;耶廿三9;何七5;摩六6),祭司行礼之前不得饮酒,恐怕他们醉后失态,贻笑大方(利十9);拿细耳人也要禁酒,清酒浓酒一概不准(民六3);祭司和先知被酒所困,会错解默示,谬行审判(赛廿八7)。
二十2
参阅十九12的注释,有类似的说法。
下一句好像俗谚:“太岁头上动土”,自找苦吃,自害己命。
害 英文钦定本翻成“犯罪”,与不道德的行为无关,乃指惹动了已在发怒的君王,危险性增加,会害了自己的性命。
二十3
远离分争 远离的原文与“安息”同字,故此处原意为“静坐离开分争”。此处消极地避开分争,似乎不比积极地“使人和睦的人”(太五9)高明;但若长期间有爱争闹的人常相左右,有时候最好的应付办法是根本不与之一般见识,因为“一个铜板不响”,分争也就不会继续下去了。
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人性的光辉,只有愚妄人才斤斤计较,喜爱吵闹。参阅十七11,十八6;雅三13、16。
二十4
冬寒 或作“秋天”。巴勒斯坦只有两季,即从五月到九月炎热干燥的夏季,及从十月到四月的凉爽适度的雨季。在创八22特别提到“稼穑,寒暑”,一俟早雨到来,把干燥的土地松软了之后,就开始耕种,大约在十、十一月的开交就是冬雨初临的时候。
古以色列的农夫,在秋收之后立刻耕田,播种冬麦。当耕田的时候,冬寒料峭已经开始。这时在寒冷的天气下工作很不舒服,懒惰人会因天气寒冷而延迟耕种,直到时间过了无法再播种。在收割的时候,人家累累满筐,自己却两手空空,只好厚着脸皮,沿门托钵。懒惰人自作孽不可活,因他没有付上必须的精力和代价,来应付自己的需要。其实这就是最普遍的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荆棘得刺,连懒惰人也不免。
讨饭 原文为“希冀”或“祈求”(sha'al);意为:他希冀在收割之时亦有斩获,却一无所得。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懒惰人一寒冷,便不耕作;收获之时,他必一无所获”。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懒惰的农夫不知道适时耕种,在收获之时一无所获”。
二十5
深水 指井水,参看十八4的注释。
智慧并不都存在于表面上,必须要靠“聪明才智”才能把它汲引出来,这也是箴言一直在教导的原则。
谋略、知识、聪明、能力都是智能的化身或属性(见八14)。与时下的教育理论不同,并非每一个人都像一座深不可测的井水,待人汲引资源,而是明哲人饱受训练,才能认清那一座是智慧的深井水,加以汲引出真、善、美的物藏来。
二十6
本节的经文语气有些悲观,却是一幅现实的浮世绘,好像俗语所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一般人都说自己好,乐于助人,一到真正需要他的帮忙,却推三阻四,言行不符。虽然如此,却也有人像孔夫子乐观地相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邑之内,必有忠信”,但愿如此。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自以为忠信的人很多,货真价实的,有几个?”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自命为仁者,比比皆是;但有谁找到忠贞的人?”
二十7
在旧约时代,对于为善为恶的继承后果是非常实际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且福气绵延到子孙,或者祸延到三四代(出二十5~6)。
近代社会学最出名的例子,显示这项真理:美洲第一位伟大的神学家爱德华滋(Johnathan Edwards, 1703~1758),四百位以上的子孙家世曾被追。同样地,另外一位罪犯名叫邱克斯,原为一八七四年一个罪犯家庭的虚构名字,他的一千两百名后裔也被对照研究。在爱德华滋的子孙中:有一百名牧师、宣教师或神学教师;一百名教授;一百名以上律师和法官;六十名医师;十四位大学校长。而邱克斯的子孙中有一百三十名定谳的罪犯;三百一十名职业贫民;四百名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而造成重伤或身体退化;六十名惯窃和扒手;七十名谋杀犯;只有二十名学会技艺,其中一半还是在狱中学到的。
这个例子多么有力说明了福祸延及子孙的后果:人类过失最深的烙痕,可能是父母加在子女身上的;反之,今日安和乐利的生活,也是由于先人行为端正的遗荫而获得的福气,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也。
二十8
驱散 意为“吹散”,如同糠被风吹散(诗一4~5,五5)。
君王因为他的地位与天纵英才,能够明察秋毫,分辨善恶是非。所罗门王著名公断两妓,他的眼目洞悉一切奸计,故能当机立断,吹散恶氛。
二十9
按早期教父的讲解,本节经文暗含原罪的道理。
本节经文根本不需要回答,因为每一个人经常在心中回答这样的问。当然没有一人能说我洁净了我的心,我已脱净了我的罪;只有通过 神的赦免和能力, 神单纯恩典的赐予。
这句双韵的对句依靠承续第八节而来,可能藉此来澄清前者的意义,参看廿六节及十六10的注释。又本节发自真诚的告白与十六2的自以为“清白”不可同日而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世人不能多置喙,惟有 神能判断,也惟有祂能赦免(参看五21;诗十九12)。
二十10
两样的法码 原文作“一样的法码,和另一样的法码”;意即一大一小的法码,买时用一种,卖时用另一种,从中取利(利十九36;申廿五15;结四五10)。法码是标准的干燥量器,等于五分之三美国蒲式耳(bushel)升斗。详参十六11的注释,另本章23节,十一1。
欺骗的法码和升斗,人可能不知,但为 神深恶痛绝。
二十11
这是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箴言。智能师在此观察入微,提出个性发展的特征如下:
(一)人类个性的特征在很早期就可发现;
(二)既然早期就可能分辨是非曲直,最有可能是在家庭中学习到的;
(三)儿童或少年、成年在一切的生活、行动、游戏、玩耍表现他的基本个性;
(四)一个人的真个性无法长久隐藏或伪装;
(五) 神关心小孩或大人的个性发展,一视同仁。
二十12
本节不但表达传统的以色列“创造论”,并且超越事实,申论到创造的意义。以耳朵和眼睛当作人类所有器官的象征,智慧师意指:
(一) 神创造每一个人;
(二)每一个人都属于 神;
(三)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恩赐和才干;
(四)这些恩赐都为发挥每一个人的至善而使用;
(五)这些恩赐为讨 神的喜悦而使用。
切记许多诱惑是通过耳目的情欲而临到我们,更不可忘记是 神造了它们;所以应当使用耳朵求知识(十八15),并睁开眼睛,努力观察(13节)。
二十13
从前警告懒人的箴言(六9,十九24,本章4节)都是讽刺和责备,此处先警告一番,再加殷勤努力工作的挑战。努力工作者不会浪费时间贪睡,他会起早睁开眼睛,立刻上工。通过殷勤的工作,就能逃避贫穷,提供足够的衣食之需。智慧师将会同意:“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
有一首讽刺人贪睡的诗说:“吾在此静睡,起来常过午;便活七十年,止当三十五”(语见笠翁偶集)。这是说人贪睡,每天总在中午以后才起的光景。
二十14
这是与第十节,廿三节同类谴责不诚实的商人;买方也不见得诚实,因他假装:心中想买的东西没有价值。这种形式是以“甲对乙说”,“如何如何”的形式表现的。
本节经文的背景是近东的大众市场,在那里买东西的人尽量贬低心中想买的东西,直到商人杀价卖出。等到价廉物美的东西买到手了,顾客就开始夸张他自己的购物技巧了。这种顾客心理,于今犹然。为了捕捉顾客心理,帮助推销,大众心理学列出下列几项要点:
(一)顾客一出现,就已产生先天性的优越感,必须好生侍候,笑容就是征服他的最佳武器。
(二)顾客提出询问时,已表示他对物品的兴趣;当他表示意见时,正是“友谊的开始”。
(三)顾客说:“不!不!”,反应语应为“是!是!”而非“不!不!”他们无理取闹正给予锻炼容忍和涵养的最好机会(参看箴十五1)。
(四)顾客讨价还价时,已经是一条上钩的鱼了,不要再浪费精神在小零头的争执上。
(五)顾客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他能够上当一次,但绝不会上当一辈子,故不可欺骗他。
(六)顾客有新旧之分,没有贫富之别,讽刺顾客是自掘坟墓的人。
(七)顾客是你最有利的推销员,等到他“尝到甜头”了,替你推销,比你登巨幅广告更为有效。
(八)顾客永远都是对的!与顾客争辩,是最愚蠢的行为。对于顾客的误会,要作委婉的解释,而不是剧烈的争辩。最能争辩的店员,往往是最失败的店员。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顾客常说:‘不好,不好!’但一离去,赞不绝口”。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顾客购物,往往埋怨价昂;及至离开,连连称赞便宜”。
二十15
请参阅三14~15,八10~11的注释。
金子和许多珍珠是贵价的东西,但当粮食缺乏时,这些都不能充饥。正是:“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值?”
从生活急需而言,斗粟贵重过黄金;但是斗粟只供肉体生活的需要,不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以知识的言语比斗粟更为贵重。
诗人说:“你口中的训言,与我有益,胜于千万的金银”(诗一一九22)。
二十16
本节经文在廿七13里面重复了一次。在六1~5警告为人作保的危险性,此处乃向债权人劝告,要严格执行拿外人的衣服在手上作当头,如此就与摩西律法仁慈对待邻舍的作法相违背(出廿二26~27);那里规定即或拿邻舍的衣服作当头,黄昏以前要还给他,免得他在晚上寒冷受冻,因这是他仅有御寒的盖身之物。
另外,也可解作对作保的吓阻作用,谁为外人作保,就拿保人的衣服作当头,谁为外人作保,他就须负担全部费用,让作保的人知难而退。
生人 可能指“旅行的商人”。
外人 原文及英文版本皆作“外女”,与廿七13同,参看二16的注释。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谁为外方人作保,拿去他的衣服;谁为异邦人作保,以他本人作质”。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为陌生人作保的人愚不可及,他得用自己的衣物作抵押”。
二十17
此处提到短暂的快感,会带来后来的痛苦。这种罪中之乐,先甘后苦,先乐后忧。
上一句可参考九17的注释。以虚谎而得的食物会觉甘甜,其实是自欺甚于欺人。这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硬吞下去,初觉甘甜,终究不能下咽。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骗来的食物特别好吃,过些时候却变成满口泥沙。”
东方古版本读作:“那为得不义之财者作保的人,后来他的口,必充满尘沙。”
有时候一些贪婪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就为强盗、凶杀犯、和声名狼藉的人作保,将来的下场非常可悲,可能与之玉石俱焚,同归于尽。虽然他们明知这样作是冒着极大的危险,他们因为收到一大笔钱,或是为着政治上的理由,还是贸然作了。等到这些坏人到时候不认账,作保的人只好自认倒霉,自掏腰包,暗偿损失。时至今日,仍然如此,“君子可欺之以方”,作冤大头的,仍然是那些老实敬虔的人。若然,本节经文仍为上节讨论作保的延续。
尘沙 指“为恶行无法自圆其说或原谅自己的人”。在东方的食物当中,经常发现有小石头和泥沙,有时令人哽住不能下咽。这是因为从打麦场来的麦子当中含有泥沙、土粒、灰尘和其他的杂质。另一说:因为跪在地上之故,难免“蒙尘”(见哀三16)。
二十18
上一句请到预先策画的重要性,请看十一14的注释,强调“凡事预则立”。
下一句提到打仗用兵的战术,主要仍靠策略,才能打胜仗。
耶稣延用这项主题在门徒训练的事工上,他说一个人盖楼,要先坐下计算花费多少,能否盖成?打仗必先酌量,能否以寡击众?否则当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先遣使者求和缓冲一下(路十四28~32)。按学者研究耶稣的门徒训练共可归纳为八大计:
(一)挑选门徒(路六13),(二)形影不离(太廿八20),(三)绝对服从(太十一29),(四)赋与能力(约二十22),(五)以身作则(约十三15),(六)分派工作(太四19),(七)勤加监督(可八17),(八)开花结果(约十五16)。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运筹帷幄,必先要商讨;进行战争,必该凭智谋”。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有计划的事必然成功;无策略的仗绝不可打”。
二十19
参阅十一13,十八8的注释。
此处的重点不在禁与往来传舌的作朋友,免得听到旁人的秘密,而是要谨防这些飞短流长的,泄露了我们的秘密。不要以为这些信口雌黄的人能为我们保守秘密,最好的方法是不要与他们作朋友。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游荡闲谈的,必泄漏秘密;张口饶舌的,别与他结交”。
现代中文译本翻为:“飞短流长的,难保机密;好饶舌的,不可结交”。
二十20
重述违反十诫中孝顺父母(十九26;出二十12)的人所面临的审判:“咒骂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出廿一17;利二十9)。
灯 亚兰文为sherga,用作隐喻,意为“后裔或后嗣”。在亚兰文里,儿子或后嗣常被称为灯:“然而耶和华他的 神,因大卫的缘故,仍使他在耶路撒冷有灯光,叫他儿子接续他作王”(王上十五4)。在旧约或古近东表达个人和家庭灾难的意象,或甚至国家民族的灾难以灯灭来表示:“当日跟随大卫的人向大卫起誓,说,以后你不可再与我们一同出战;恐怕熄灭以色列的灯”(撒下廿一17)。另参看十三9的注释,廿四20;伯十八5~6。佛家称人死为“涅盘”或“圆寂”,亦即是梵文“灯灭”的意思。
上主不喜悦狂妄的眼,骄傲的心以及恶人的后裔。当主拒绝了邪恶的君王,他们的后裔王孙也要断绝。那些咒骂父母的,被列在恶人当中,他们的后裔也要被灭绝。这是古以色列社会最严重的刑罚之一,使犯罪的人“其无后焉”,绝子绝孙。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咒骂父母的人,他的生命要像一盏灯在黑暗中熄灭”。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凡是辱骂自己父母的人,他的灯必在幽暗中熄灭”。
二十21
本节经文有点像谚语所说的:“来得快,去得也快”“悖入悖出”或“速兴速亡”。
起初与终久对照,包括好像暗示尽速投下的行动后果,终久仍会被找出来:“要知道你们的罪必追上你们”(民卅二23)。许多一夜致富的暴发户,终久不能守成。
产业 不单是财富,也包括继承的产业。
终久 指人生的结局,参看十九20的注释。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财富得来越容易,对你的益处越微小”。
因此,不管是突然继承的产业,或投机成功的财富,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最后得不到祝福。
二十22
拯救你 或作“使你得胜”。
因为恶行已经成立,亡羊补牢,静待 神伸冤,使冤曲得直,故译为:“得胜”较近经义。由所谓该隐、拉麦的倍数报复的“沙漠复仇”事件(创四24)开始,宗教道德首先以公义的原则限制复仇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廿一23~25),以后以私人报复取代 神的报应,如此处的公报私仇,以恶报恶(参看申卅二35;诗九十四1),最后责成不抵抗和爱心作为恶行的最有效响应(廿五21~22;利十九18;太五38~48)。参看廿五22的注释。
本节经文最佳的脚注,见罗十二17~19;彼前二19~23(请参阅本丛书第四十卷)。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不可自行报仇,要信靠上主,他必为你伸冤”。
二十23
本节重复本章第10节,十一1和十六11的说法,请详参十六11及本章第10节的注释。
善 此处希伯来文具有深沉的道德性的分量,指 神所喜悦又期待人作到的行为,如先知弥迦所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 神同行”(弥六8)。
思高圣经学会翻为:“不同的衡量,为上主所恶;不同的天秤,实属不道德”。
二十24
参阅十六9的注释。
一个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和作法交托给 神的人,就会经历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耶和华阿,我晓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脚步”(耶十23)。
这是“ 神的主权支配人的一生”之主题的重现。正如诗歌所说:
我不知明天将如何,每一天只为主活;
我不借明天的阳光,因明天或不晴朗,
我不要为将来忧虑,因我信主的应许,
我今天要与主同行,因祂知前面路程。
有许多未来的事情,我现在不能识透,
但我知谁掌管明天,我也知谁牵我手。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上主决定我们人生的道路,谁能知道自己的行程呢?”
按基督信仰中强调 神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宇宙的主宰,祂掌管一切,在一切事上祂有最后的决定权。这教义否定人类“一切皆操之在我”的自信,否定“人定胜天”的观念,否定无限制的“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而指出人力的有限,与人文主义的论点对立。
但这不同于世俗的“运气论”, 神的作为有固定计划,而非变幻不定,无可捉摸;其运作方式也不是让世事的祸福循环作自动的更迭交替。
其次, 神的作为也不同世俗盲目无情的“宿命论”。那是不留余地的。反之,祂提供希望,就算今天的情况很差,我们虽不知道明天的道路如何?相信明天会更好,遂把明天的道路,交托在 神的手中,而有了笃定的安全感。
二十25
本节经文在原文里属于困难的经文,其意义是良好的宗教包含头脑的正确功能,或良好的常识。如此才能防止宗教上的“走火入魔”,避免走上理性的自杀。
故事的背景似为描写某人糊里胡涂献祭给 神,事后检讨,才觉得不必要或不适当,有点后悔。但许愿之后才查问许愿的涵义,已太迟了!记取耶稣引用旧约最大的诫命时多加理智在“你要以全部的心志、情感和力量爱主你的 神”(可十二30~32,现代中文译本)上(比较申六5)。基督徒的服事生活和见证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我们的理智能和情感双管齐下的话。
这是圣物 古时以色列人向 神许愿的时候,便说:“圣”,意谓:这东西已全属于 神,成了圣物。见可七1~12。
才查问 或作“想不认账”。
许愿 亚兰文为nader,意为发誓或许愿。指向圣殿应许奉献谢恩的奉呈物,作为铭谢馨香祷祝之后,蒙 神应允的恩典。参看申廿三21;士十一30~31;利廿七1~25;诗一一六18~19。
自陷网罗 参看一17,三26,七23,十二13等,指作法自毙,自投罗网。
圣经吩咐以色列人要尽快还他们许下的愿。就是今天,东方人也怕拖延或取消他们的许愿。一般说来,人在生病、困难、旅行或祈子的时候许愿,所承诺的动物或金钱将献给祭司,或分给穷人。所发的愿是提醒人 神在需要的时候之恩惠和赐福。 神不需要许愿的东西,但是穷人晓得这项愿言之后,引颈以待,盼能分到一杯羹,不管是一块肉或一片面包也好。
“你向 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他不喜悦愚昧人;所以你许的愿应当偿还。你许愿不还,不如不许”(传五4~5)。
“你要祷告他,他就听你;你也要还你的愿”(伯廿二27)。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人若冒然说‘圣’,许愿后才反省,这是自投罗网”。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向 神许愿前必须三思,以免后来懊悔”。
二十26
本节经文与第八节很近似。
碌碡 可能是指一种打谷机的轮子,用来辗过以弄松稻堆的谷类,然后以干草叉挑出分开谷类和糠秕。这种过程暗示一种严厉的刑罚(参看摩一3)。这个中文名词,则是指一种农具,长约三尺,用木或圆柱形的石头做成,用以碾谷类或碾平场地。宋元诗云:“疲牛病喘饿桑间,碌碡闲眠麦地干”。
另一种解释指“置于车轮下”,为“刑罚”的修饰用语,源自凯旋归来的君主,驾着他的战车,耀武扬威地压过俯伏在地的敌人。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智慧的君王簸扬恶人,且用车轮来压轧他们”。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贤明的君王要追究作恶的人,严厉地惩治他”。
二十27
人的灵 希伯来文为 neshamah 含有“气”、“空气”、“蒸散性”、“风”的意思,因为人类为了生存都需要呼吸,因此自然而然这个字在广义上也可代表人类最基本的原则。紧跟着创二7的意义则指“良心”,此处乃描绘人性深处,无可捉摸,直透本心的浩然之“气”。
耶和华的灯 灯经常用来象征“光亮”、“启蒙”、“后裔”或“后嗣”(见二十节,六23,十三9)。先知以赛亚提到“他的救恩如明灯发亮”(赛六十二1)。
在耶路撒冷和近东其他古城市,人于夜晚走在狭窄弯曲的街道上,需要一灯在手,才不会跌倒。故有“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一一九105)。
此处把人的浩然之气比为耶和华的灯,照耀四面黑暗的角落。应注意灯光的来源是 神自己, 神是以色列的光,祂的典章、律例帮助祂的百姓出幽谷而迁于乔木,走在康庄大道上不跌倒。人的良心可能属他自己,却是 神赐给他的, 神成为人的监护人,检验人的肺腑心肠,使他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参看耶十七10)。
思高圣经学会译成:“人的灵魂是天主的灯,探照肺腑的一切隐密”。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上主赐给我们心智和良心,谁也无法隐瞒自己”。
二十28
又多一节安邦定国的箴言。仁慈和诚实不仅可为个人造福(十四22,十六6),也是江山巩固的基础。
仁慈 重述了二次,包含“忠心”的意念,与希伯来君王的立约本质(见申十七15~20)有关,君王对他的臣子负责,他们也对他忠心,君臣的关系水乳交融,政权就能持续。
二十29
少年人的强壮与老年人的成熟(白发)成为比较,应是春兰秋菊,各有高下。少壮的喜乐乃为旧约常被忽略的主题(见诗十九5;传十一9)。
白发 参看十六31及十九20的注释。
少壮生命的特征是不断的行动,精力充沛,勇往直前,满眼是繁花绿叶,风光明媚的春天。此时生命的乐章,奋进高昂,步步高升,青云直上,空手而来,却是满载而归。人生有一连串不断的获得,使生命弥漫着喜剧的气氛。
白发使人有迟暮之感,但是“春秋虽富朱颜在,岁月无凭白发新”,老年人自有成熟的生命,及智慧的加增作为一连串不断的丧失之补偿,老境虽然无奈堪怜,生命却也平添一分悲凉的尊荣。
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它们的快乐和痛苦,也都有它们的安慰和困难。实际的年龄不一定固执在某一个人生的临界点上:因为有人少年老成,有人未老先衰,有人老当益壮,有人返老还童。要紧的是知道如何自处。大体说来,人人都盼望年富力强及智慧老练,来走完这条天路历程;若果不如己意,则两者取一,也是慰情聊胜于无了。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少年人的光荣,在于他们的魄力;老年人的荣耀,在于他们的白发”。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年轻人的活力可佩;年老人的白发可敬”。
二十30
参阅十九25的注释。
以刑罚来洗清坏纪录的事实,已经有根深蒂固的历史背景,虽然近代的“刑罚学”有量刑偏轻的现象。
除净 原文比较罕见,通常用为典礼或仪式上的清洁行为(见利六28;斯二12),与赎罪无关,但可除去社会性的污点。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斋戒沐浴,以表敬慎(参孟子离娄:“斋戒沐浴,则可以祀 神”)。
一般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鞭伤与责打必会临到作恶的身上,届时但愿一掴掌,一条痕,痛苦没有白受,而能痛改前非,收到顽廉懦立之效。
思高圣经学会翻成:“见伤的鞭打能清除邪恶,杖击能触及肺腑的深处”。
现代中文译本说:“痛苦的经验往往会改正人生的方向”。当为意译,却是一目了然。
十九1~二十30
在这段箴言集里分别讨论穷人、懒人、王者之道及其他。在十九章第四、七、十五、十七和廿二节中讨论贫穷的课题。智能师教导智能和正义帮助克服贫穷,但也认清义人并不自动地变成富有。他们看贫穷为重担和咒诅,但强调贫穷有智慧胜过愚昧的有钱人。总之,富足人有责任帮助满足贫穷人的需要。时至今日,贫穷的问题仍然到处存在,甚至每下愈况。有时因为(一)经济的因素:许多开发中的贫穷国家贱卖原料却贵买加工物品,增加喂饱人民食品的价格,饥贫一增加,盗贼和革命就兴起;(二)政治的因素:内部政治情况不稳定,加上国际间的冲突,使得土地、金钱和人力资源分配不均的结果,战争与人权的蔑视皆有以致之;(三)文化的因素:某些国家的人民背上沉重的文化包袱,对于食物,劳动的观念,有许多习俗和禁忌,使得提升生活质量的努力益形困难,事倍功半。为了实际协助穷人脱离困境、提高教育、多加关怀、教导自我抑制过简朴生活,避免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局面,减轻贫富冲突的可能性于最低限度。
再者,十九章的15、24节等也提到懒惰的课题。智能师看懒惰为愚蠢与邪恶的特征,他们教导劳工神圣的价值与重要性,强调 神赐福给殷勤工作的人五谷丰登,五世其昌。懒惰与贫穷只隔一层薄纸张,如果工作与饥饿之间作一抉择,一般人大概会选工作,除了那些由于文化上特殊禁忌的人以外,在此又看到教育的重要性。
至于其他提到理想君主的“王道精神”、“王者之风”,注意到公正、公平、公义、公开的司法原则;重述从前教养儿童的方式、旁及“发展心理学”、“大众心理学”、十诫、献祭、语言的暴力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