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一百廿三篇
字号:A | A

第一二三篇 渴望的眼

  这些朝圣者之歌就像诗篇本身一样,存留了各式各样的情绪,反映出锡安多变的历史;这个历史已透过教会继续下去。此篇发自内心的呼喊,仍然可表达本世纪受逼迫之人的心声,也让我们知道用什么话与他们一同祈祷。

  1. 倘若一二一篇的那位行人需要学习望向比山更高之处,这位备受围困的受苦之人,则也已在这方面得胜。他的话语飞升,超越四周的环境,从更大的范畴来看困难。神在天上坐于宝座(和合:坐在天上)“随自己的意旨行事”(一一五3),他信实的爱与智慧,过于我们所能计算(三十六5:赛五十五9)。主祷文的开头也是如此向上看;本诗可以修正因太熟悉这祷文,而对其意义轻率欠思的弊病。

  2. 第1节的焦点定在无穷远之处,而本节则全神贯注于近处的某一个点,仆人的眼目已经十分精练,对最微小的手势都会有反应。这个比喻无需多加强解,因这些仆人所仰望的,是神的释放,而非工作的命令;然而他们仍是仆人,必须忠心、顺服。他们不肯背弃祂,解脱等候祂的压力;也不肯加入“骄傲人”的阵营,藉贿赂来除去他们的“藐视”(4节)。有一首诗歌,将这篇与主耶稣对仆人的教训相连,要仆人儆醒等候祂回来,其精神与本篇十分吻合。

  “留意祂手的第一个动作,

   全然预备,配合行动。”561

  3、4. 此处唯独举出藐视;颇发人深省。其他事情或会带来皮肉之伤,但这却使人心底冰冷。它能进入灵魂的深处,比任何拒绝更甚;登山宝训中指出,它比忿怒更具杀伤力(太五22)。即使是语出偶然,或不经意,业已十分伤人;而若是当受的,又是不可更改的,则成为地狱般的痛苦(但十二2);参诗十四4~6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89,Name=盤算大為錯誤(十四4~6)}所提及鲁益师的话562

  然而对基督徒而言,这是我们必有的遭遇,可是其中的毒刺已被拔除,以致可以成为一种荣誉(徒五41)。基督曾亲自承受,以致使它产生救赎的功用。

  本篇有好些重复的话,加强了迫切感;其中之一是“已到极处”。本篇结尾很突兀,并未得到答案,但是另一位受苦者在类似状况下,则定意接受这个字(RSV 译为“满”),并回答道(哀三30、31、33):

  “他当由人打他的腮颊,

   要满受凌辱;

   因为主必不

   永远丢弃人……

   因祂并不甘心使人受苦,

   使人忧愁。”

 

561 P. Doddridge, 'Ye servants of the Lord'.

562 见105页。──《丁道尔圣经注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