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王后被贬
字号:A | A

经文:以斯帖记一:1—22

在圣经的分类中,以斯帖记是一本被归类为“圣书”的经书之一。但有时也会被归类在“历史书”的部门。无论是在“历史”或是在“圣书”,这本书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解释为甚么有个节日叫“普珥节”(九:28)。在圣经中,有几本经书与以色列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密切关系,除了这本以斯帖记谈的“普珥节”外,另外就是路得记描述“收获节”,和传道书一样,都是收割的季节,描述“住棚节”,庆祝葡萄丰收。还有雅歌是在纪念出埃及的喜悦,含有“逾越节”的内容,表示以色列人民和 神之间亲密关系如同夫妻、情人那样的恩爱。耶利米哀歌,是在纪念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巴比伦攻占,圣殿被毁灭的惨痛历史,节期活动是在亚笔月九日。因此,上述的路得记传道书雅歌耶利米哀歌,以及此书以斯帖记等五本,也被称为“米基路”(Megilloth),表示和以色列人民的节期活动有关系。

由于以斯帖记所描述的“普珥节”这个节日有外邦人的文化背景,因此,当这本经书直到主后九十年被列为正典时,还有不少犹太经学教师表示不能同意。不过,这本书有它别具价值的地方,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有甚么能力可以位居重要的地位,或是在事业上有甚么成就,这些都是经过 神特别的安排,为的是替受难的人民说话、解决问题。这本经书最主要的中心主题是在第四章十三至十四节:

“你不要幻想,以为你在王宫里就会比其他的犹太人安全。你在这样的时候不说话,犹太人自会从别处得救援,而你和你的家族必将灭亡。谁知道, 也许你被安排作王后正是为了这时刻!”

圣经的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他得自 神特殊的才能,这些才能不是用来自己享受之用,而是要让更多人认识 神的拯救。换句话说,以斯帖记告诉我们, 神是历史的主,在人类的历史中, 神有祂奇妙的安排, 神会用祂奇妙的手带领人类走历史的脚步。有很多时候,人认为自己在创造历史,其实,是 神借着人的手改变了历史的轨道。因此,先知耶利米就说过这样的话:

“上主这样说:
智者不可夸耀自己的智慧;
勇士不可夸耀自己的力气;
富人不可夸耀自己的财富。
人若要夸耀,应该夸耀认识我,明白我;
因为我是上主,我有不变的爱。
我执行公道,伸张正义;
我喜爱的就是这些。
我—上主这样宣布了。”(耶利米书九:23—24)

在圣经,所谓智慧的意思是指认识 神。一个人若不认识 神,即使拥有最高的学历也是枉然,并不是真正的有智慧。相对的,一个没有受过甚么高深教育的人,却对 神很有信心,这样的人,圣经说是有智慧的人。箴言的作者说:“敬畏上主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就是明智。”(箴言九:10)

再者,以斯帖记也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长久以来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当我们读以斯帖记时,请不要忘记, 神就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每个工作的场合。用这样的基础来读以斯帖记,会更容易明白这本经书的内容和信息。

现在让我们来看所读这段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四节:1-2下面的故事发生在亚哈随鲁王的时代。亚哈随鲁从首都书珊的宝座统治,版图由印度古实,共一百二十七个省份。
3亚哈随鲁在位的第三年,他为所有的贵族和行政官员举行了大宴会。波斯米底亚的将领、各省的省长,以及贵族们都参加了。4整整六个月,他向他们炫耀王国的富有、昌隆、威严。

当我们读圣经的时候,有些经书会提到历史人物或是时代背景,但是所描述的故事内容却不一定和当代社会相符合,原因之一,是作者借用历史编写信仰的见证,主要的目的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作者的信仰告白,这样的认识非常重要。例如约拿书,历史背景用的是亚述帝国,但写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发生在亚述帝国时代。又例如但以理书,作者写的历史背景借用的是主前第六世纪,犹太人民被俘掳到巴比伦的时代,发生在巴比伦尼布甲尼撒身上的事,以及后来取代巴比伦帝国政权的波斯帝国米底亚大流士王的时代。像约拿书开始的时候说的,故事是以亚述帝国时代为背景,但是,并不一定是有这样的事件,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作者借用这些背景述说信仰上的见证。

第一节一开始就提到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亚哈随鲁王的时代”。亚哈随鲁王就是波斯大流士王一世(Darius I. Hystaspes, 522-486 B.C)的儿子,这位大流士王就是在就任初期,协助犹太人回去重建家园和耶路撒冷圣殿的王(哈该书二:1—9)。亚哈随鲁是在主前四八六年继承他父亲的王位,直到主前四六五年。亚哈随鲁王希腊文的名字是薛西斯一世(Xerxes I )。这个名字在波斯文的意思是:王族英雄。表示他在过去的许多战争中,多有表现。

第二节提到他统治的版图从印度古实,多达“一百二十七省份”。在中文比较正确的了解是“县”,不是“省”,因为“省”的范围比“县”要大许多。这里的“一百二十七省”,其行政区的范围就和台湾的“县”一样大小。在亚哈随鲁王父亲大流士的时代,曾将行政区划分为二十个,那才是“省”的范围,也就是历史上出名的“波斯总督制”(Satrapiae)。巴勒斯坦就是当时行政区中的第五个省。再者,这一节提到“首都书珊”不太正确,应该是王宫,或是国王的一个行宫。

我们不清楚国王亚哈随鲁为甚么要在他上任的第三年,也就是主前四八三年举行大的庆祝宴席,且在第四节说这个庆宴长达整整六个月的时间。他主要目的是透过这个庆典向所有代表,包括了将领、省长以及贵族们“炫耀”国家的富有、昌隆、威严。也很有可能是借用这样的方式展示国力给他的邻国知道,或是在向当时的世界表示,波斯是一个可以攻击他国的国家。这就好像咱国家每年在十月十日在举行国庆阅兵大典一样,展示许多新颖科技军事武器,主要目的不但是要让人民知道,政府和军队很强,可以攻打来侵犯的敌人,也同时在向全世界表示,台湾是一个强国。不过政府近几年来已经不再展示军事武力了,倒是中国—这个一直主张不放弃用武力统一台湾的大国,今年十月初一又扩大举行国庆阅兵大典,展示最现代的军事武器,特别将他们最近完成试射成功的洲际弹导飞弹,大事排场供所有的来宾观赏。但是,请大家记得,拥有最现代的科技武器,并不表示国家就很强,或是可以随便攻打别的国家。一九六四年大量派兵入侵越南美国,在打了将近十年的越战之后,终于在一九七二年宣布“失败”撤退,且至今还没有从越南战争“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因为在那场战争中,他们确实是败得相当惨重。想想看,美国拥有全世界最新、最尖端的科技武器,且是世界最大国家,却输给弱小、落后的越南小国。同样的,一九八六年,苏联派兵入侵邻国阿富汗,结果也是伤痕累累地撤退出来,不仅是伤亡惨重,也拖垮了它原本的经济基础,导致后来苏联崩盘,连带的整个共产世界的制度也告瓦解。这些都在说明一件事实:战争不仅是武器的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信心问题。诗篇的作者这样说:

“君王不倚强大的军旅获胜;
兵士不靠强大的力量保命。
靠战马不能保证胜利;
马的威力救不了人。
上主看顾敬畏他的人;
他看顾仰赖他慈爱的人。
他救他们脱离死亡,
饥荒时保留他们的生命。”(诗篇三十三:16—19)

如果还有人以为只要拥有最尖端的科技武器,就可以战胜他国,那是很愚蠢的想法。特别是在今天的世界,战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武器问题,还牵扯到整个世界秩序的问题。古时候如此(参考创世记第十四章),今天的世界更是这样。

第五至八节:5接着,王又为首都书珊全城的男人,无论贫贱富贵,在王宫的花园里举行宴会,为期一周。6这花园用蓝色和白色的幕帘装饰,用紫色的麻纱带子把幕帘结在大理石柱子上的银环。金银制成的躺椅放在铺着白色、红色、绿色大理石和珍珠贝壳的地上。7喝酒用的杯子是各式各样不同花色的金杯。王慷慨地供应王家用酒,8并且吩咐宫里的仆人,让每一个人随意喝。

从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当时波斯帝国在亚哈随鲁王统治下的时代,社会景况可说是相当有活力,经济很发达,国势强盛,才可能举办这样花费的庆祝活动。在前一段是为国家的将领、贵族、高级官员举行庆祝活动。现在这段是说为全首都书珊城的男人举行,且是不论贫贱富贵都可在王宫花园里参加酒会活动,时间长达一周。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即使是在现今要有这样长时间的活动庆祝国家大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这样铺张,表示国家财库很充裕,经济能力很强才有办法。考古学家曾在书珊这地方挖掘出一份文件,文件中记载亚哈随鲁王的父亲大流士王当政的时候,建造王宫的整个蓝图甚为详细,亚哈随鲁王是继续其父亲未完的工程。因此,也有学者说,很可能此次就是为庆祝王宫建造落成而举行的大宴会,才会邀请王公贵族,以及社会中的各阶级来观看、欣赏,并且连一般贫民也受邀请欣赏王宫的美。不过,在“次经以斯帖补篇”(The Rest of the Chapters ofthe Book of Esther)第一章里,并没有说邀请对象包括贫贱的人民,而是在长达六个月的庆典宴席之后,国王“又举行酒会,招待住在本城(指书珊)的外国人。这个酒会持续一个星期,设在王宫庭院里。”(参考“圣经后典”,以斯帖补篇,页六五)。

第六节描述使用的颜色包括蓝色、白色、紫色等,都是当时波斯王朝的“御用”色调,表明高贵、尊严的意思(参考八:15)。

第九节:9同时,在王宫里,王后华实蒂也为妇女们举行宴会。

王后华实蒂这样的举动有点奇怪,因为依照当时波斯社会的传统,女人是不会单独自己举办宴会请客的,都是和男人在一起。她当王后的年代是在主前四八四年(或四八三年)。华实蒂这个名字有可能就是出现在希腊历史中的另一个名字叫“爱美翠丽斯”(Amestris)。她曾设计害死亚哈随鲁王情妇的母亲。为了此事,曾使亚哈随鲁王大为震怒。但却因为她曾随王四处去战争,在王的心目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和份量。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她表现出越来越强势的姿态,当国王在宴请达官显要来参加庆典时,她也邀请国内的妇女代表参加由她主持的宴会。

第十至十二节:10在盛会的第七天,王喝酒喝得很畅快,就吩咐伺候他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哈波拿、比革亚拔他西达,和甲迦11去请王后华实蒂戴着后冠进来。王后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王想向臣民贵宾炫耀她的美貌。12可是,当太监向王后华实蒂传达王的命令时,她拒绝了。这事使王非常气愤,怒火中烧。

这里所说的太监,是当时波斯帝国的高阶政府官员,除了常常陪伴在国王身边外,更重要的是也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我们不清楚为甚么王后华实蒂会拒绝国王的命令,她这样的举动确实有违当时社会的常理。第十一节说国王之所以要王后出席在众人面前,主要原因是想让全国来宾看到王后的美丽。有人猜测王后之所以拒绝,是因为那时她怀孕了,不好意思见太多人,或是觉得自己怀孕凸凸的身躯不好看。但这种说法似乎和她邀请全国妇女代表参加自己举办的宴席又不太符合。不过也有人说,王后华实蒂本身拥有实力,并不将国王的命令当作一回事。而国王此次想要她出来和来宾见面,只是想借着机会“羞辱”她而已,亚哈随鲁王本有意要损她,此次是找到泄怒的机会而已。又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在他所写的“犹太古史”一书里,曾提到说:“按照波斯的法律,人的妻子不可随便给人观看,所以王后不肯到王的面前。但依照迦勒底人的解释,国王亚哈随鲁是要王后华实蒂裸体给他的宾客看,所以王后才会拒绝。”

第十三至十五节:13王有一个惯例,每遇到有关法律和社会秩序的问题,常征询专家的意见,所以他召集了熟悉这些问题的几个顾问来。14他最亲信的顾问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慕干。这些人是波斯米底亚的七个大臣,常常接近王,在王国内居最高职位。15王问他们:“我—亚哈随鲁王曾经派太监传令给王后华实蒂,她竟拒绝听从。根据法律,我们该怎样处理?”

这里又出现“七”的数字;前面是在盛会的“第七天”,国王请“七个太监”去邀请王后华实蒂来与大家见面。现在则是邀请“七个大臣”来共同咨商有关国家大事。从第十三节看,这些人很可能就像是我们的“国策顾问”之类的。他们被国王看为是“专家”(台语汉字圣经用“识时事,有智慧的人”),指的是当时社会最受尊崇的星象学者。他们能为社会、国家的大事占卜。这种例子在圣经中很多,例如替国王解梦的人(创世记四十一:8、马太福音二:1、7)。他们可以很自由地出入王宫面见国王商讨国事,或是其它事务。

第十六至二十节:16米慕干对王和其他官员说:“王后华实蒂不但侮辱了王,也侮辱了王各省的臣民!17国内的女人一旦听到王后所做的事都会开始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她们会说:‘亚哈随鲁王命令王后华实蒂去见他,她竟拒绝了。’18波斯米底亚的贵妇们一听到王后这种行为,很快就会把这件事告诉她们的丈夫;这样一定会有数完不完的藐视和不满。19如果陛下认为合适,请下一道御旨:从今以后,华实蒂不准再见王,并且把这御旨写下来,定为波斯米底亚的法律,永远不得更改。也请陛下把王后的地位赐给比她好的女子。20陛下的御旨公布到王国全境以后,每个女人,不管丈夫是贫贱、是富贵,就会好好地尊敬自己的丈夫了。”

对于这一段记事,在“圣经后典”的“以斯帖补篇”是这样记载的:

“有三个最接近国王的官职最高的人,过来告诉他,对于王后华实蒂违抗他通过伺者传达给她的命令,法律要求甚么,就应该做甚么。然后国王又告诉米底亚波斯的官员和总督,王后如何藐视他。因此木丘斯米慕干?)在国王和众人面前说道:“王后华实蒂污辱的不仅是你一个人,而且包括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内了。我们的妻子们一听说王后干了甚么,就马上会胆气十足地藐视她们的丈夫,并以华实蒂对待你的同样手段放肆起来。是不是请国王陛下发布一道诏书,宣布华实蒂永远不准再到国王的面前,并将其写进米底亚波斯的法律。然后将她的王后送给更好的女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你的诏书在整个帝国发布以后,就会使每个妇女都尊重自己的丈夫,无论他是富人或是穷人。”

将上述“圣经后典”这段记事相比较来看,就会发现后段部份是一样的,但前段部份是有些差异,在圣经后典是说有“三个”比较亲近的顾问只提原则性处理的方案。他们没有说“对”或“错”,只说法律上规定该怎么做,就怎样办理。在前面我已经提过,以当时波斯的惯例,国王的活动,王后都必须出席参加。因此,现在王后拒绝国王的命令,显然这当中有原因。因此,这三个顾问只提原则性的处理方案。但是这样的提议似乎并不是亚哈随鲁王所要的,他要的是具体的、明显的处理方法。

在后段的部份,可从米慕干提议的方式比较一下这位“木丘斯”所提的内容,并没有甚么差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化了王后所犯的过错是,她这样拒绝国王的态度,等于是污辱了国王,以及所有男人(丈夫)。这是扩大了王后的罪状。再者,他所提议的方法中,废王后华实蒂,并将这项命令写在法律上,而且还是“永远不得更改”。为甚么他要提这样的建议?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这样的说法,就是王后华实蒂其实也拥有一些实力,这就是为甚么亚哈随鲁王不太敢随便废后的原因。再者,即使王后不是拥有实力的人,但是国王很可能现在因为酒喝得太多,命令执行不下去,心中有些不愉快。不过王后华实蒂实在是太漂亮了,或许等国王酒气过后,清醒一点,后悔了废后的事,说不定会再改变心意,重新再立华实蒂为王后。因此,如果现在没有将废后的命令写在法律上,明订“永远不得”再成为王后,万一国王真的更改心意,恢复华实蒂的后位,那这些提议献策的顾问,恐怕就会遭遇到报复之灾。在当时波斯的法律是有这样的规定,只要国王颁布正式的法律(明文写出来的法律),怎样规定,就是怎么样,不得随意更改。类似这种由国王颁发诏书给人民的事件,也发生在但以理时代的波斯王朝,有人献策略要杀害但以理,因为嫉妒他在国王面前受宠爱。陷害他的人提出的策略是“无论甚么人,在三十天内不得向任何神明祈祷,或向任何人求甚么,只准向陛下(国王)祈求。谁违犯这禁令,谁就得被扔进狮子坑。”结果国王大流士同意了,且颁发诏书。没想到违反这道诏书命令的人,竟然是但以理。国王即使想要救他也困难(参考但以理书六:8、15)。

第廿一至廿二节:21王和他的大臣都认为这意见很好,就照着米慕干的建议做了。22王下令用各省不同的语文通告各省:每个丈夫在家里应该作主;他的话有绝对权威。

这项诏书的主要内容,就是第廿二节所记载的—每个丈夫在家里应该作主;他的话有绝对权威。我们今天看这样的诏书必定会觉得不伦不类,哪有这样的法律。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是古老的波斯社会文化,其实圣经作者所反应的是当代社会的景况。作者用这样的社会背景作故事题材,主要是要写以斯帖这位女子是怎样的机会得以进入波斯王宫,且后来成为王后的历史背景。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所带给我们的信息:

一、美丽是 神赐给人的财富之一,如果不知道妥善运用,它带给人的不一定是幸福。

王后华实蒂确实很美丽,连亚哈随鲁王都以她的美丽为荣耀,想要向人民炫耀她的美。但是,美丽如果使她心中有骄傲,连国王的命令都拒绝时,那样的美丽恐怕带来的已经不是荣耀,而是灾祸。华实蒂就是因为美丽,才会被国王征选为王后,就像往后我们会谈到的以斯帖,就是因为美丽而使亚哈随鲁王喜爱一样。因此,华实蒂的美丽,为的是要服侍国王的,国王有命令,就必须要服从。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 神所赐的各种不同的财富,除了美丽之外,也包括我们的学识、经历、才能,以及可数的财产等等。但是这些财富都是来自 神的赏赐,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好好地运用这些财富,那是糟蹋了 神的赏赐。而如果我们拥有这些财富,却也同时累积了骄傲的心,这样的财富对我们是很危险的。我常常告诉兄姊的一句话:财产多不一定是福气。意思就是在这里。

同样的,一个基督徒更应该有这样的了解:我们的才能、智慧、财富等等,全都是来自 神的赏赐。为的是要服事福音的事工,而不是用来自己享受,或是夸耀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不知道将所拥有的才能、智慧、财富等等投入在福音的事工,有一天我们所拥有的,都将会因被 神收回而失落掉,且是失落到谷底,不会再拥有。

二、不要在酣醉的时候决定重要的事务,总要保持清醒的心看事情。

在第十节说亚哈随鲁王是在盛会的第七天,“喝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吩咐他的太监七人去请王后“盛装”出来会见客人。结果是遭到王后拒绝,然后就进行废后的决定。虽然圣经没有写明说这些举动是经过多少天之后才决定的,不过我们知道,无论是太监,或是国家的顾问等等这些高官,他们都与国王尽兴地喝酒。国王会喝到“很畅快”,这些臣仆也必然是如此,甚至很可能有的人已经是酩酊大醉了。当国王在愤怒的时候,他们不但没有劝解国王冷静下来,相反的,却是做出最残酷的决定:废掉王后华实蒂!这些虽然是历史的故事,也许背景并不是如此单纯。不过我们知道,酣醉时,或是酒意浓厚的时候,若要作决定,就必须非常的谨慎和小心。

圣经的作者告诉我们,酒,往往使人做了不该做的事。创世记第九章二十至廿七节,记载第一位喝醉酒的人就是挪亚,结果因为这样使得他的儿女做了不该做的事。先知以赛亚这样描述以色列人民:

“你们要遭殃了!你们一早起来就喝烈酒,整个晚上喝得酩酊大醉。在宴会上,你们欣赏竖琴、铃鼓、箫笛,消耗大量的酒,却不明白上主的作为。”(以赛亚书五:11—12)

箴言的作者这样说:

“君王不可喝酒,不可贪杯。他们喝了酒就忘记国法,忽略穷苦人的权益。”(箴言卅一:4—5)

“谁酗酒,谁遍尝各色的美酒,谁就过悲惨的生活,为自己哀叹,常常有纷争,不断地埋怨。他的眼睛赤红,无故遍体伤痕。不可贪杯!酒在杯中发红闪烁,诱你一饮而尽。但第二天你会觉得像被毒蛇咬了。你眼中出现怪异的景象;你失掉了思想和说话的能力。你好像漂荡在海洋中,躺卧在桅杆顶上。你要说:‘我一定是挨了打,人家狠狠地鞭打我,但我记不起来。我为甚么醒不过来呢?我要再来一杯!’”(箴言廿三:29—35)

使徒保罗也说酗酒的人不能承受 神的国(哥林多前书六:10,加拉太书五:21)。这些都帮助我们明白,酒,喝得过多,往往使我们失去了判断事务的准则。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注意的事。──卢俊义《以斯帖记信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