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第三十章
字号:A | A

逾越节(三十1-27

(一)

希西家计划把犹大的敬拜再次置于适当的位置上,他在第二个阶段的措施,是大事庆祝逾越节。逾越节是有重大意义,从历代志作者的观点来看,有两个理由。第一,纪念以色列民族当初从埃及逃出来(出十二至十三章),这个节已成了全族从奴役中获得释放的象征。当作者续叙与被掳巴比伦的命运有关的故事时,他着重表示这事不是该民族的结局。从埃及逃出来本身,至少为从超级强国奴役下获得解救树立先例。希西家的逾越节变成从巴比伦获得类似解救的一种预兆。在历代志作者的时代,这个故事已经播下以色列将会从波斯轭下再度复兴的希望。在我们今天,如果有时福音真理似乎已被无数古代和现代的哲理所掩盖,这应许同样对我们表明将来必定会有一个胜利的日子。

历代志作者从希西家的逾越节引出的第二个要点,是关注到以色列的性质。要注意:王的吁请不单是对犹大,而是对‘以色列和犹大众人’──这个要点藉着那些写给以法莲和玛拿西的信来加以强调。在这里把大卫和所罗门治下另一方面的景况,即百姓的统一,恢复过来。希西家向北边人士的吁请,和从亚设、玛拿西和西布伦(11节)的响应,虽然微乎其微,确是可信的,因此时北国已不存在,北国的许多百姓已被掳到亚述帝国其他地方了(6,9节;请比较王下十七1-6)。在残留下来的以色列人看来,与他们的历史传统唯一可能的连系,乃是透过耶路撒冷。纵使希西家诉诸两国的祖先与宗教遗产都相同(6节),企图消除多世纪以来彼此的疏远,对以色列人,尤其是此时在宗教方面己变成像周围列国一样,从他们对希西家微乎其微的响应,便知道到了甚么程度。虽然如此,他指出北边人士的不妥协的存在。在本质上,全以色列都前来聚会,大事庆祝逾越节。有些人没有来,那并不是由于 神缺乏怜悯,而祗是由于他们不肯握住那只伸出来的手。

(二)

虽然有些字眼到现在已耳熟能详了。然而稍停片刻,思想一下那些呼吁的辞句是值得的。六节的‘转回’一词,往往被译作‘悔改’(repent)。圣经中悔改的概念,并非祗是指懊悔,而更正确地乃是指人离开旧的意向,进入新的生活形态中。第六节有双重的意思。以色列人若转向 神, 神便会转向他们。按照他们转向祂之程度,祂会同样对待他们。他们被掳,是祂收回祝福的结果。祂能够再赐下福气,而且在他们作出正确的响应时,祂便会这样行。

第九节有类似的双重意思,在那里作为道德行动的‘转向’,会产生掳民得以‘归回’(这地的结果译按:‘转向’与‘归回’原文相同)。这里再度强调响应与祝福之间的密切连系。耶和华愿意为献身的民行事。第八节的‘归顺’(英文是yield yourselves),按字义是‘保证履行’(give your hand。译按:直译是‘把你的手伸出来’)的意思。‘手’字在旧约里面往往意味着‘力量’。这样看来,那意义是 神子民对 神的要求不但要作出某种理智上的同意,也要把他们的力量,他们的活力,他们的才能摆在祂面前。对 神的服事不单是为儿童,残废者和年老者。(据云,有些地方,当一家之主开门欢迎传道人时,他可能会说,‘呀,我要叫妻子来’!)‘人生的七个阶段’(译按:古时候把人一生分为七个阶段或时期)都得向 神求助(或作都需要 神)。人拖延,直到不中用时才想到宗教,这是悲剧──而且常常是迷失。

(三)

纵令北国大多数的人都抗命,在犹大,人的心境却不同。圣经告诉我们(12节),犹大人在他们众首领的号召下,都同心合意来顺服 神。的确,他们大发热心,摧毁敬拜假神的设施,热烈庆祝逾越节,祭司和利未人都感到惭愧(15节)。诚然,民众的热诚,往往胜过宗教权威──甚至与宗教权威处于冲突的情况。这就是亚西西的佛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i)所包含的和所输送的(编按:佛兰西斯是方济会的创始人,跟从基督,本身生活艰苦,却使人充满喜乐)。而卫斯理(Wesley)却不能。明智而又属灵之领袖的表记是:能认识并适应那真正、纵令不是传统的──甚至似乎是无知的──由爱 神而起的民众运动。祭司在这里的响应是后来许多法利赛人未能作到的。希西家显示他的智能,直觉获知并恳求 神宽恕百姓因长久缺乏宗教教育,而存在于敬拜中的偏离正统的情形(18-20节,另一个‘逾越节’!)。这里是回答那些认为旧约的宗教、徒具外表而不属灵的人(虽然还有其他情况,例如赛一10-17所记)。甚至在那苛求的历代志作者眼中,祷告的实际并不依赖外表的宗教仪式。

那种再造的心境,显然是幸福的而又充满活力,以致大家都自发而又普遍的赞成再守节七日(23及以下各节)。廿五节把在那里的各种人都列举出来(‘寄居的’是个术语,指那些居于以色列、接受以色列之宗教的非以色列藉人士)。使人感到以色列已再次复原,而且在耶路撒冷的喜乐,感染一大批人归向 神。――《每日研经丛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