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结束和新开始(五1-六11)
在历代志这一段经文之中笼罩本丢彼拉多向革老丢謮安成就的气势。圣殿已经建成了。现在这个敬拜的地方,连同与正确使用它分不开的平安、安全、以及繁荣,为 神赐的一个最后印记──约柜被带到它旅程的最后阶段。
约柜舁入圣殿的记载,很能显示历代志的结构是多么紧凑。这里没有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史实。相反地,与历代志上十五、十六章密切相关,使它清楚表明,现在所报导的,是在那里所开始的工作的完成。这两段文章的结构是相似的。每一段都有实际运送约柜的记载,强调礼仪的正确性(代上十五1-十六3;代下五2-10);每一段都报导有赞美和庆祝的行动伴随着约柜的到来(代上十六4-36;代下五11-14,而代下五13下半节回应代上十六34所记诗歌的迭句);每一段都按不同的形式反映 神的计划,是要所罗门,而不是要大卫兴建祂的圣殿(代上十七1-15;代下六1-11)。两段记载之间关系的密切,是历代志作者最后表明的,只有所罗门才能合法地把约柜奉祀到它最后安置之处。
完成的意义进一步地在所用的一些言辞中表明出来。译作‘作完了’(五1)的那个字是wattishlam,在语言学上它近似所罗门的名字。两者都强烈地暗示‘平安’(shalom)的概念。所以,‘作完了’按目的的意义而言,祗是一个结束。它给新的东西有个开始,给好事有充份的机会──因为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见,平安(shalom)暗示一切的丰富与喜悦,是 神布创造人类时最深切的目的之一。在六章十节的另一双关语,暗示了类似的概念。在‘现在耶和华成就了祂所应许的话’与‘使我接续我父大卫坐以色列的国位’这两句话中,用楷书刊出的词语希伯来文是同一个动词(意思是‘出现’〔rise〕或‘站立’〔stand〕。肤浅地诵念一下,这话看起来可能在所罗门方面是自负之辞。然而,这决不是这节的意思。其要点及在于藉着重复来强调耶和华现在已建立了环境,在这环境里面祂的子民能享受祂愿意赐给他们的一切,同时能按真理敬拜祂。甚至五章十三节那个诗句中,历代志不同于列王纪上八章,其罕见的更改之一,似乎是审慎地指向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将来。这一章最后一段经文使人联想起摩西,在会幕建成时他不能进去,因为会幕被彩云遮盖,而且会幕里面充满了耶和华的荣光(出四十34-35)。现在,当约柜进入它的安息之所时,圣殿中充满了云彩,众祭司像摩西一样,不能在其中供职,因为耶和华同在的荣光充满了圣殿。这种对摩西的联想,其要点是暗示所罗门时代与摩西时代一样, 神子民是在那同样新的而又伟大的事件边缘了。
因此,这一段里的一切事都集中在一起,表明一个要点:即所罗门的登基是以色列新时代来临的预告。现在,像惯常一样,历代志作者并不兴趣于描述所罗门王朝的伟大本身。所罗门给当日的以色列带来的财富,是他带给他后来的社会能够延续的保证。的确地,他的工作本质上就是使新的一代都有机会,藉着顺服 神而获得‘美好生活’。为了这个里由,我们可以说当前这一段经文是一个开始同时又是一个结束,因为它不但是 神对以色列发出计划已完成的讯号,也变成其后那些君王故事的一个参照点。对于他们每一个人的问题都是:他们是否能藉着顺服而获得 神的祝福。而且,历代志作者的目的,是向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提出这个挑战。
对于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约柜的真正意义,从历代志看来,正如五章十节清楚表明的,是代表 神和以色列之间在西乃山所立的约,和在那种立约关系中,对以色列要求的标准。历代志就是这样对我们今日的教会发出挑战。教会和以色列认识的是同一位立约的 神;不过教会终极地是仰望加略山,而不是回顾西乃山。教会在偌多方面类似以色列,约柜这样安排也许主要倾向于假定 神的委身。当然,每逢我们想到教会像‘它’,这信息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使人得慰藉的。然而,教会是‘我们’,是‘你和我’。摆在我们面前那些改变人──我们和别人,使成为适合于为 神的国而活的可能性是无限量的。我们若爱我们的主,就要遵守祂的命令(约十四15)。懂得 神祝福的可能性──按属灵的意义被里解为那‘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7),而非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平安──也是无可限量的。(约十四提供了与当前这一段饶有意味的相应经文,把顺服与平安的概念连结在一起。)
这样看来,在这里一方面是圣经中似乎自相矛盾的话,而在另一方面却是对 神为人类所定旨意的认识,认识到它最后要在‘新天新地’(启廿一1)中才能完成。现在没有必要去解答这似非而是的隽语。但是历代志作者主要要向我们表明的,乃是:对现代人而言,这是经历和顺服必经之途。
所罗门的祷告(Ⅰ)(六12-42)
(一)
约柜已来到它最后的安息之所,圣殿现在便按一种强有力和模范方式,为它首要的目的──祷告──所使用。在一种意义上这是一幅画,画中的所罗门像巨人一样跨越了这一段。诚然,在他担任的代祷角色和准祭司的身份中,使我们再次联想到摩西。(请比较出卅二章摩西为刚愎的以色列人所作的代祷。)然而比这人的伟大更重要的,乃是他这伟大的委身祷告行动。我们已注意到在历代志以前那些极具决定性场合的祷告(代上十七16-27;廿九10-19)。所罗门的这篇祷告也许是这两卷书里面中心的祷告,因此它在这两卷书中确实是最具重大意义的,甚至还包含了历代志之救恩神学的本质。
祷告在这个时候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关于祷告,有两点可以概括的说一说。
(甲)祷告的主体,按某种意义而言,是祷告的本身(19-21节)。我们称所罗门的祷告为‘模范的’祷告,就是这个理由。这个祷告设想以色列在将来的世代,而且照习惯在圣殿里祷告寻求 神。祷告是 神与祂子民之间维持不断的关系的最紧要的工具。祷告使那些已存在的应许活跃起来。请注意所罗门的第一个祈祷(16-17节),是怎样的要求 神遵守祂已经作出的那些应许。不错,所罗门能证实 神确实已开始遵守那些应许(15节);而且他所说的那种情况,也许是遵守那些应许凭他所能想象的一个高的状态。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恳求 神继续遵守祂那些应许。这一段极多言及祷告在 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觉得 神是至高无上,而且无论如何都会照祂所喜悦的而行,我们便觉得祷告没有价值,便没有理解到祷告是 神为人类所定的基本目的,就是我们应与祂愿意我们做的事认同并乐意做那些事。当所罗门在祷告中提及将来的世代,便是再次想象到那些老早所应许的事情(26-27节)。
与观察这个模范祷告的特性有关的最后一点,是它的热切性。祷告的特性并不是藉着许多不同的思想或是极合逻辑的程序来表明的。它专注于一个伟大的主题(那主题更常是无名的)。但引人注意的正是这种专注。这个祷告表达一种渴望,就是将来的世代必须找到 神并得到祂的祝福;而那种渴望在所罗门不肯放弃他的主题,或用模糊或含混措辞祷告时,充分表明出来。在我们的祷告中,准备把多少──我们的情感力量和我们的时间,摆在 神的面前呢?可能这是衡量我们对所祷告的真正渴望的程度。
(乙)本章关于祷告的第二个要点是,观察建殿的真正目的所看到简单事实。请注意一再出现的词组:‘他们若向此处祷告’或‘他们在这殿里向你祈求祷告’(20,24,26,29各节)。这是设想那些想祷告的人将要寻找祷告的地方。然而把这点当作旧约宗教的外表主义的一个例证是误导的,因为它的用意适得其反。它含蓄地表示,是祷告,而不是献祭,才是圣殿的基本功用。而且这里所称赞属灵的活动,是由多次提及圣殿非 神真正居所这事实证明的,诚然,甚至天尚且不足祂居住。这个事实通常都或多或少同时暗指以色列人是‘向这殿’祷告(例如29,30节)。
这样看来,人与 神的关系这里完全是属灵的。固然有外的机构,但机构本身决不能产生 神与人之间有意义的关系。 神‘知道世人的心’,而且希望他们能真正诚实的响应(31节)。
所罗门的祷告(Ⅱ)(六12-42)(续)
(二)
因此,这是论到祷告的神学。那基本的前提包括在十四节里面,那里说, 神向那些‘尽心行在你( 神)面前的’人守约。这种关系,在这里及别处都表明完全是双方的,而且不准有权宜的办法。 神的委身已证明出来,而且仍然愿意这样。二十节(请比较40节)表明所罗门要 神的眼睛张开日夜看顾这殿。目的是要祂经常留心祂子民的祷告。(这种想法通常由‘张开’这词组的形式所强调,这词组在原文是用被动分词──‘被张开’──暗示习惯地、而且无间断的准备听。)所罗门知道, 神就是像这样看顾圣殿。而且祂赐给人的圣殿,就是祂那方面的保证,用祂已经立祂的名在那里的意义来表明(20节),也即祂必定时常都会接纳。但是这种情形,是必须由以色列方面相应的经常行动来满足的。圣殿充份象征的价值,乃是作为 神和以色列相互寻找的焦点(请比较代上廿八9)。
然而,祷告更明确的主题,是和以色列人犯罪的结果相关联。以色列经常忠实祷告这幅图画(21节),很快便让位给一幅以色列人悔罪祷告的图画。在所罗门对后世与 神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这是一种暗示,或许是一种预感;即后世的特性是不忠,而不是它的反面──一种由那些世代之记载所带来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历代志下其余大多数节所专注的,而且是历代志作者心目中的所罗门的祷告所密切关注的。所以,所罗门再三复述的一个特殊的剧情说明是:以色列犯罪, 神便除掉立约上所列举的那些祝福(结果在战争中失败并且被掳,见24节;干旱,见26节;饥荒,瘟疫等等,见28节)。以色列回心转意(或悔改)并且祈求──所罗门对此加上他的祈求,要求 神赦免并恢复祝福。在这种模式中有一种规律,就是在一再出现的语句中似乎有一种颇机械性的重复:例如‘你的民因得罪你,……使天闭塞’(26节)。在这里所罗门的祷告又是与历代志下其余的经文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将要看见国家的命运,在这个或那个王的统治之下,怎样经常与王的公义或邪恶有直接的关联。这是不是那形成新约的背景之犹太教的律法主义的开端呢?
要答复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历代志在旧约的圣约神学的框架内是守正不阿的。(当前这一段与王上八22-53相应的经文,在详情上差异很小,而且列王纪与申命记的神学近似是众所周知的。) 神和以色列之间任何关系的基础,最终都只能是 神的守约和施慈爱(14节)。 神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行动之先,必须有以色列的顺服。正如我们已经特别提及的当顺服出现时,它是以响应的形式出现的,那响应是十分个人的,所以顺服是不能由一系列指定的行动构成的。我们能够藉着思考廿三节的‘判断’和‘义’的概念所指意思,进一步明白这种思想。
旧约的审判神学,也许在诗篇中有最好的例证。审判的概念,在现代的读者看来是充满本丢彼拉多向革老丢謮安可怕的预感,却是诗人所确信而又欢乐地去寻求(诗七6-8;十七2,标准修订英译本的vindication〔辩句〕代表同一个字──mishpat──这个字通常都译作‘审判’judgment)。这是因为在旧约的圣徒看来,审判有拯救的含意。拯救往往是脱离仇敌,不过对我们的论点来说是附带的。它所包含主要意义是:拯救是基于圣徒与 神之间一种已经存在的关系──由 神的约所厘定的关系。标准修订英译本在诗篇十七篇二节译的vindication(译按:中文和合本译作‘判语’是企图捕捉这个意义。mishpat一词,有时也能译作right(公义,或正直),甚至译作cause(原因或使之),正如在我们的经文中卅五节和卅九节的情形(译按:中文和合本分别译作‘使他们得胜’和‘为他们伸冤’)。这最后两节显示:所罗门在他的祷告中想到这种审判。 神必定会垂听悔罪的以色列的祷告,不是因为藉着祷告,他们便值得获得祂的恩宠,而是因为祂回到祂最初对他们的‘约’中。
关于义的概念也能作类似的观察。旧约的人,我们往往发现他们为自己的(公)义辩护(正如我们已引证过的诗七和十七篇)。然而,我们若考虑旧约的整体,便清楚可以看出他们意思不是指他们拥有与生俱来或固有的义,使他们蒙 神接纳。诗篇一四三篇把这要点作了很好的说明。在那篇诗二节写诗的人承认──与我们当前这一章卅六节的语调很相似──‘在你面前凡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义的’。他的义是基于 神的公义(1节),仰赖祂垂听他的恳求(这个词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点相似之处)。这种视 神的公义为拯救的概念,对了解旧约有高度说明的作用,并且十分接近新约关于 神对待人类的观点(罗三21-22)。在诗篇一四三篇写诗的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功劳向 神求助,而是根据他立约的身份,正如他靠求助于 神的信实和祂的公义(1节)所表明的。约伯也论到他的义,而且确实是藉着他的mishpat(right,权利),来到 神面前。即便如此他也深深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伯十四16-17)。他的义也(含蓄地)是基于‘约’。这不但是了解诗篇第七和十七篇最好的方法,也是了解义,就是所罗门恳求 神当以色列人在祷告中向祂转回时加以承认的。
(三)
四十一、四十二节所罗门最后的话语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在这里所记载的祷告与列王纪上有所区别。正像在历代志上廿八章(请参阅注释──重提所罗门之受命(Ⅱ)),我们发现那里参照诗篇一三二篇,那篇诗说到 神进入祂的安息,正像约柜在圣殿中找到它的居所。在这里引进这几节的作用,是表明所罗门并不认为,历代志作者也不认为,由于约柜的到来 神的应许便终于应验了。那里仍然需要有一个祷告,就是祈求 神继续记念祂对大卫坚定的爱,意思是祂应当把这种爱也向他的子孙表明出来。反过来说,在大卫和所罗门时期,再没有相同的和平与公义时期,这事实也许是要充份指出,而且作为暗示历代志作者描绘在所罗门时代, 神在锡安‘安息’的图画已经有某种末世论的意义(威廉逊〔Willamson〕的见解);那就是说,仍然有一种 神与祂子民盼望的‘安息’,有某种在他当时尚未实现的事实。
‘你的祭司’和‘你的圣民’(41节)要分别地‘披上救恩’和‘蒙福欢乐’。‘祭司’和‘圣民’之间暗示这时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出十九6已经说明全以色列为‘祭司的国度’。)其要点毋宁说是整个国家都应展现 神的救恩和良善。这一点与祷告中所强调外邦人的地位(32节及以下各节),和我们已经看见及将要看见(代下九章)论及以色列对万国的见证互相关联。‘信实之民自然和不可避免地说到他们的 神的卓越和美好(请参阅林后五14)。――《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