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胜过北方联盟(十一1~11)
这一段与第十章征服南方直接相连,其中出现类似的动词和说法,还有好几大段的写法,与第十章的结构很接近。内容讲到另一些城组成了联盟,由一位有名有姓的王作统帅。他们被以色列人击败,全军覆没,所有的城市和其郊野都被征服。最后也有一段相似的神学说词:神应许约书亚会得胜,也吩咐他如何行;约书亚顺服了,去带领以色列人;他们也顺服了,于是便大获全胜。
这章本身也有一些特色,其记录比第十章短。只有一座费了较多的笔墨,至于追赶敌军或神迹,则没有刻意的描述。由此可见,整个故事的速度加快,彷佛快马加鞭,迅速记完了整个征服事件。资料是都提到了,不过却没有多耽搁在血腥的毁灭细节上。或许因为这一段比较短,它的文学结构很简单,不像第十章有一系列的“画面”,只分成三部分:北方联盟的威胁、失败,和夏琐的毁灭。每一部分中,主要的成分都采重点在中、外有框架的结构:联军组成的地区与团体,以色列的胜利中神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夏琐的重要性。这个联军并不是共同领导的,指挥只有一位,其他的人都跟着他。这块地区和第十章的山地不同。战场移向低地与山谷,战马和战车在此能发挥功效。最后,这个记录既将主要的征服之役交代完毕,便预示以下将有地业的分配。
i. 北方联盟的威胁(十一1~5)
1. 这一章的开头与第五章和第十章相同,都是不吉祥的“当某人听见……”表达法。这个短语的意思也像前几章一样,是指以色列人前面的胜利;其主词(某人)便将是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的主要对头。因此,战事即将登场,又有一次机会让神来建立以色列人的信心了。与以色列人作对的,是夏琐王耶宾。耶宾是西闪族人的名字,在主前二千年左右,这名字在夏琐可以找得到。405至于夏琐的大小和重要性,请参十一10~11的注释。耶宾听见消息之后,主要的行动便是打发人去见他的盟友或藩属,正如亚多尼洗德的反应一样(书十3)。
盟军中惟一提到的另一个王是约巴。这又是一个西闪族名字,不过比较少见。406约巴的城玛顿究竟何在,令学者困扰不已,圣经只在约书亚记十二19再提到这个地名。有些重要的古经文不是用 d,而是用 r,读为玛伦(Maron),这或许与米伦(Merom)是同一个地方,407而圣经中以及圣经之外的文献,都可以找到米伦。由经文看来,这座城是夏琐最主要的藩属,因为这里首先提到它,和其中王的名字。既然别处找不到玛顿,而有些古经文中又记着是玛伦,最好的办法,是视第1节的玛顿为米伦。408
伸仑和押煞的王也都列在这里。伸仑是参木尼亚废墟(Khirbet Sammuniya,等于欣伦废丘,Tel Shimron),拿撒勒的正西方,在耶斯列谷西边尽头以北的丘陵中。409押煞是在更西北边,位于亚割平原上,或许在科参废丘(Tell Keisan)。410在晚铜时期的文献中,这两个地名都曾出现。411这两个城的位置既可确定,便可以估计玛顿或米伦何在。根据圣经中和圣经以外的文献,最符合的地点是瓜纳希丁废丘(Tel Qarnei Hittin),在现今的提比哩亚(Tiberias)以西约五哩的地方。412这个遗址在一座山峰之上,俯瞰耶斯列谷到夏琐和北方的主要通道,晚铜时期曾有坚墙,在主前十三世纪中叶被毁,与夏琐的毁灭时间大致相同。413若是如此,玛顿/米伦便成了西方欣伦国、北方夏琐和东方的边界。这些乃是北方的主要重阵,其他小乡镇的领袖都追随他们的带领,如第2节所述。
2. 这里所记的地区,可与约书亚记十40所描述的南方地带作比较。这两段都是用四个词来总括整个地区,而一开始都提到山地。这里包括的区域,后来划归以法莲和玛拿西,就是南到耶斯列谷,北到加利利的高地。南边(Negev)一词曾在约书亚记十40出现,这里用作普通名词,意思是十一2的南边,即,基尼烈南边的亚拉巴。基尼烈,就是乌瑞玛废墟(Khirbet el-Ur-eima = 金洛特-加龙省废丘,Tel Kinrot),它俯瞰加利利海的西北岸。南边是古哇珥(el-Ghuwayer)平原,或许就是这里所指的地方。414不过,这里更可能是指整个北边的约但河谷,在加利利海(= 基尼烈海)以南。第三个提到的地区是沙斐拉,正如约书亚记十40对南方的描写;这是撒玛利亚山以西的低丘陵地。在对南方的描述中,界定最后一个地区所用的一个词,听来像几座滨海的城之一,亚实突。这里第2节也是一样。没有人知道拿弗(Naphoth;合和:山岗)在拿弗多珥一词中是指什么,不过也许它与滨海的多珥城有关系。415因此,经文乃是强调整个北方一带都与约书亚为敌,正如第十章所描述的南方一样。
3. 南方的联盟被称为是亚摩利人,但北方则不同,是由不同的种族组成。416这些种族曾出现在约书亚记三10。最后两族人又加上地理位置的说明。这里的耶布斯人是住在山地的人,有关这些人,没有进一步的资料可寻。至于黑门山根、米斯巴地的希未人,参东边米斯巴的平原(8节)和黑门山下利巴嫩平原(17节)的说明。这是指黑门山西边坡地的一些山谷平原带。417不过,黑门山可以包括利巴嫩前山(Ante-Lebanon)的草场,就是今天的黑门山北方的一片地区。418所以,米斯巴应当含括里他尼河(Litani River)的东部,419这条河是从贝卡(Beqa)平原的南端,沿着玛迦云(Marj Ayyun)平原,经过呼勒(Huleh)盆地的北端,然后再转西,流向推罗。
4. 这些众军组成的联盟,军容壮大,而马匹车辆为数也不少。这个说法在希伯来圣经还出现在八个地方,420所描述的,是当时最可怕的战争工具。例如,埃及人追赶以色列人时,马匹车辆都进入海中(出十五1、21)。申命记二十1则提到,以色列在面对这样的状况时,神会保护他们。
5. 北方联军在米伦水边安营。瓜纳希丁废丘的北边是哈曼溪(el-Hamam),这可能就是米伦的水边所在。421这些军队在夏琐以北的路上会合。这里和第十章开头的结构很相似,显明与夏琐的战争并不是零星的小战役,就像第十章最后征服的那些小城一样。这场战争的规模与南方联盟之役旗鼓相当。北方诸首领也像南方联盟一样,以联军来对付以色列,不过这群军队更可怕,因为拥有马匹和车辆。
405 这个名字和希伯来文字根 byn,“分辨”,或 bny,“建造”,可能有关联。虽然从文法上来看,前者比较接近,但是以它作为人名的例子甚少。若耶宾之名是源于字根 bny,“建造”,有人便将他与马里文献里的一个夏琐王亚比尼阿杜(Yabni-Addu)相比。它也可与 ib-ni 参照,这是在夏琐找到的旧巴比伦楔形文字版中一个名字的一部分。参 R. S. Hess, 'Non-Israelite Personal Namesin the Narratives of the Book of Joshua', CBQ,待出版。它在士四2再度出现,由此可见,这或许是在夏琐某个王朝的名字。C. R. Krahmalkov, 'Exodus Itinerary Confirmed by EgyptianEvidence', BAR, 20/5, September/October 1994, 61页,主张兰塞二世一份出巡记录上,耶宾的戚雄(Qishon)就是士师记四至五章的耶宾。若它们的确是同一个名字,便可显示那个王朝对整个加利利都有影响力。
406 R. S. Hess, 'Non-Israelite Personal Names in the Narratives of the Book of Joshua'。
407 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都读作 r。不过,七十士译本在第5和第7节也作“玛顿”,而未用米伦。参 Barthelemy, 18页。加利利一带的地名,最后的结尾有时作 -on,有时作 -om,是相当常见的现象。参 Na'aman, Borders, 121页,注6。
408 请注意,这个结论不需要改变经文,因为可能这两个名字是指同一个地方。
409 地图号码为170234。有关这个地名,和它与其他文献中的 Shimon 是同一个地点的说法,参 A. F. Rainey, 'Toponymic Problems: Shim'on - Shimron', TelAviv, 3, 1976, 57~69页;Kallai,417页。有关晚铜时期有人居住的证据,参 G. E. B. Caessens, A Historyof Northwest Palestine in the Middle Bronze II - Late Bronze I Perio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Cambridge, 1990), 276页。作者感谢 Dr. Caessens 让他运用她的重要研究。
410 地图号码为164253,在亚割平原的东边,约在古亚割以南四哩半的地方。参 Na'aman, Borders, 123页。这座城相当大,又有晚铜时期居住的证据,这都有利于如此的辨认。不过,Aharoni, Land, 429页建议,它应当是 Khirbet el-Rabaj =Tel Regev(地图号码159240),在迦密山脚下,是往耶斯列谷 Jokneam 的关道入口。这两个遗址都找到晚铜时期有人居住的遗迹。参 G. E. B. Caessens,前书,274~275页。
411 它们在 Thutmose 三世出巡记录中的位置,参 Aharoni, Land, 160页。在主前十四世纪,两者的王都曾与法老通信,可参见 El Amarna 书信225和367。
412 地图号码为193245。有关晚铜时期有人居住的证据,参 G. E. B. Caessens,前书,294页。这个地名和附近的 Khirbet Madin 相关,是 Garstang, 189页的建议。虽然也曾有人提出在上加利利的一座城(参 Aharoni, Land, 224~227),不过那里似乎不适合用战车打仗。参 H. Ro/sel, 'Studien zur Topographie der Kriege in denBu/chen Josua und Richter', ZDPV,91, 1975, 159~190页,尤其179~180页。
413 Z. Gal, 'Tel Rekesh and Tel Qarney Hittin', Eretz-Israel, 15, 1981, 213~221页,希伯来文;同作者,Lower Galilee During the Iron Age, ASOR Dissertation Series 8 (Winona Lake, Indiana: Eisenbrauns, 1992), 44-45, 89页;Na'aman, Borders, 120~127页。
414 地图号码为200252。有关晚铜时期有人居住的证据,可参 G. E. B. Caessens,前书,281页;V.Fritz, 'Chinnereth' in ABD, I, 909~910页。
415 “多珥山岗”的翻译,是出于猜测。Na'aman, Borders, 184~185页,及注26,认为它代表从迦密山南边到雅公(Yarkon)河的沿海地带。
416 由这里可看出,到了主前第一千年左右,北国中种族杂居的情形比南国普遍。耶斯列谷将该地区一分为二,它本身成了国际长廊,在所有历史记载中,它都是军队和商旅的过道。
417 Aharoni, Land, 239页的建议为玛迦云,或 Hesbani 河的溪谷。
418 这是根据申三9所言,黑门就等于西连和示尼珥,并视它为主前十九世纪埃及数据中的利巴嫩前山。参 Mazar, 194~195页,注27。
419 Na'aman, Borders, 43页。
420 出十五1、21;申二十1;王上二十1、25;王下六15;耶五十一21;结三十九20。主前第九世纪但地的亚兰文石柱(Aramaic stele)也提到车辆和骑兵,见 A. Biran and J. Naveh, 'AnAramaic Stele Fragment from Tel Dan', IEJ, 43, 1993, 81~98页。
421 Na'aman, Borders, 126页。
ii. 胜过北方联盟(十一6~9)
6. 神向约书亚说话。这里的劝勉,不要惧怕,和从前在艾城与南方联盟作战之前的劝勉一样,一天之内他们就能取胜。神对这次威胁的每一方面都有清楚的指令。砍断马的蹄筋,乃是要确保以后的战争不能再用到这些马。
7~9. 第8b~9节详细记载他们如何实践这些命令。描述这场战争的笔法,是重点居中的结构,而命令和实践成了外围的封套。最当中的核心是第7节,讲到约书亚的突袭,这节与第8节的动词击杀和追赶相呼应。外围的封套则是讲述这场战争之前和之后的事。当中的核心说明,约书亚如何与敌军交手,如何胜过他们。这段话的中心则是以色列得胜的秘诀,耶和华将他们交在以色列人手里。正如从前一样,胜利惟赖于神。这里惟一的神迹是,一支装备不如人的军队竟击败了为数众多的强敌。
8. 这里的追赶,似乎是指以色列军队沿着加利利的边界顺时针方向走。422假定西顿大城(= 西顿)是各支派地业的西北界,而米斯利弗玛音是东北界(位于里他尼河旁),便可以看出这次的追赶起初是向西到耶斯列谷,然后顺着通道往北(或许是在汉那顿废丘 Tel Hannathon),行经亚割平原,绕着“推罗之梯”,略过推罗,向北直到西顿。然后,军队再朝东南走,经过米斯利弗玛音来到玛迦云谷,又向南沿着里他尼河(= 米斯巴溪谷),直到能进入呼勒谷,继续向南到夏琐。他们侵入了盟军每个国家,把未来以色列北方的地业周游了一遍。
422 前书,47~51、126页。
iii. 胜过夏琐(十一10~11)
就地理而言,以上的大纲解释了约书亚和他的军队如何转回(10节),来到夏琐。当时表示,夏琐的征服乃是同一战役的一部分。接着所描写的,是类似约书亚记十28~39的一连串行动:他夺了夏琐;将城中所有的人用刀击杀,尽行杀灭,凡有气息的没有留下一个(不留人存活)。这个模式显示,夏琐的征服,正如南方所有的城一样,是在神的指示之下。在征服夏琐的记载中,有一些说明是以前的征服记录中所没有的:夏琐的重要性,动词灭的一再出现,以及夏琐的焚烧。
夏琐(科达废丘 Tell el-Qedah)是晚铜时期巴勒斯坦最大的一座丘,其底部约有26亩。423这里称夏琐是在这诸国中为首的,可以由其规模来证实,而从珀拉(Pella)、推罗、埃及、马里(Mari)、和夏琐本地所收集到主前第二千年时代的文字记录,也可证实它的确享誉一时。424另外,它位于耶斯列谷通往利巴嫩贝卡谷、直达叙利亚和米所波大米各大城的南北交通要道上,这位置也可以为证。考古学发现那是一座有坚固城墙之地,与各国都有接触,可说明它在主前二千年左右必居领导地位。
动词灭425的重复,强调了夏琐的命运。而名词刀的重复,也有这意味。这两个字重复出现之间,有一句话说明夏琐在加利利诸城中何等卓越。因此,这两个重复语将这句话框住,显明约书亚的胜利何等重要,他胜过了北方最坚固、最重要的营垒。
最后一句话讲到约书亚将城焚烧,强调夏琐被全然毁灭。它也为13节的话铺路,那里提到这件事,视为此次征服之役中极独特的一个行动。最后,这个说明成了从耶利哥和艾开始的南征北讨详细记录之尾声。前面对耶利哥的毁灭作了生动的描述,而夏琐也同样经历了被焚的命运;这样的形容总共只用在这三座坚固城上(书六24,八8、19)。这些描述框住了征服的记载,暗示:凡抵挡以色列人的城,都遭到毁灭。夏琐的毁灭符合上丘(Upper Tell)地层13的焚烧层,这是考古挖掘者亚丁(Y. Yadin)所辨认出来的。426晚铜时期的城占据了整个丘,它的毁灭非常彻底,日期为主前十三世纪中叶。
以色列在北方得胜的详细经过,以这件事作为结束。以下继续显明,他们的成就可归功于怎样的领导,即,神向约书亚启示祂的旨意,而约书亚则全然照办。民众跟随约书亚,和他一样顺服,因此以色列人才能成功,达到占领迦南地的目标。这几节为以下的第十二章铺路,那里为征服作了摘要报告。这段话也为十三~十九章的地业分配作了预备,尤其是以色列所征服的北方一带。
对基督徒而言,夏琐的毁灭,一如耶利哥的毁灭,代表了神对抵挡祂旨意的不悦。耶稣教导门徒祷告,要求“愿祢的国降临,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太六10;路十一2)。违背神的旨意会遭到可怕的后果,这对现代的读者而言,或许不那么明显,但其实一直是如此。战争、饥荒和疾病不断折磨人类,而其来源便是罪和悖逆(罗一~五章)。基督教并没有提供简易的解决之道,反倒坚持,惟有推展神的国度,才是社会需要的最佳解药。
423 地图号码为203269。参 G. E. B. Caessens, A History of Northwest Palestine in theMiddle Bronze II - Late Bronze I Period, 288页;Y.Yadin, Hazor. The Head of All Those Kingdoms, The Schweich Lectures ofthe British Academy 197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13~17页;同作者,'BiblicalArchaeology Today: The Archaeological Aspect' in J. Amitai et al. (eds.), Biblical Archaeology Toda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Biblical Archaeology, Jerusalem,April 1984 (Jerusalem: IES,1985), 21~27页。
424 从珀拉和推罗发现的证据,是主前十四世纪的亚马拿书信 EA148和364,这两封信是写自这两个地方。西方的推罗和南方的珀拉都说,夏琐是他们的威胁。参 W. L. Moran 的翻译,The Amarna Letters (Baltimor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235、362页。至于马里的证据,参 A. Malamat, Mari and theEarly Israelite Experience, 55~68页。至于巴勒斯坦的夏琐是否就是马里的夏琐,请参持怀疑看法的 M. C. Astour, 'The Location ofHasura of the Mari Texts', Maarav, 7, 1991, 51~65页。夏琐本身保存了各种楔形文字的证据,包括一个肝模形的咒文,一份法律文件,一片字典残片,一段管理的文献,和一封信的片断。参 B. Landsberger and H. Tadmor,'Fragments of Clay Liver Models from Hazor, IEJ, 14, 1964, 201~217页;W. W. Hallo and H. Tadmor, 'ALawsuit from Hazor', IEJ, 27, 1977, 1~11页;H. Tadmor, 'A Lexicographical Text from Hazor', IEJ, 27,1977, 98~102页;W.Horowitz and A. Shaffer, 'An Administrative Tablet from Hazor: A Preliminary Edition', IEJ,42, 1992, 21~33, 167页;同作者,'A Fragment of a Letter from Hazor', IEJ,42, 1992, 165~166页。亚马拿文献中,有两封信,EA227和228,是夏琐“王”所写的。参 W. L. Moran, The Amarna Letters, 288~290页。亦请参 Y. Yadin, Hazor. The Head ofAll Those Kingdoms, 7~9页,他观察到,巴勒斯坦一座城的首领用了一个尊贵的头衔,可翻译为“王”,使夏琐的首领显得格外突出。当然,埃及在主前二千年的许多文献中,也都提到夏琐。参前书,1~2、6~7页。
425 nkh 的 Hiphil,使役形。
426 Y. Yadin,前书,126~128、198~200页。这个毁灭十分配合以色列人在主前十三世纪征服该地的日期。不过,这样的结论还要依赖后来第12层之证据的解释,那里没有城墙,也没有大型的公众建筑,另外还要考虑它与士师记四到五章的关系,因为那里又提到夏琐有坚固的城墙。Yadin 认为,士师记第四章所提到的夏琐,是后人所写,不符合历史(129~132页)。Waltke 认为第12层可以作为反对将日期定在十三世纪的证据(参 B. K. Waltke, 'The Date of the Conquest', WTJ, 52,1990, 199~200页)。不过,请注意,第12层尽管很贫乏,却显然覆盖整座丘。目前在夏琐的挖掘,是由 Ben-Tor 在进行,要查验 Yadin 的地层学,并要扩大挖掘的范围。这些努力可能会产生新的资料,可以解决这里的问题。参 A. Ben-Tor, 'The Hazor Tablet:Foreword', IEJ, 42, 1992, 17页。
M 整个征服的摘要:靠神的命令得胜(十一12~23)
i. 标题:约书亚遵行了神一切的吩咐(十一12)
第12~23节是总结式的摘要,这可以由整段的特殊形式看出。在前面几节,句子中的文字顺序为希伯来文常用的模式:每一句都以动词起头,而主词和附属子句跟在其后。但在12~23节中,附属子句都在每一句的动词之前。这种结构强调头一个子句的重要性,并让两个或更多的动词连在一起,以重复代表加强。以第12节为例,在英文的翻译中并不清楚,但希伯来文经文的开头为,这一切的城邑和他们的王;而约书亚的动作,则是以一连串的字表达,他夺了,用刀击杀,尽行杀灭。这种笔法留下的印象是:整个征服的过程快速又有效。文中提到摩西,让人想到本书开头的几章,那里的重点是将约书亚描述为摩西合法的接班人。约书亚一切的成功,都可归于这点,约书亚胜利的秘诀,便是他对神的顺服。
ii. 征服的城邑(十一13~17a)
这一段分为两半,前半交代以色列人如何处理所征服的城邑,后半为征服区域的列表。这两部分之间,则是本段的焦点,其中重复强调约书亚的顺服(15节)。
13. 约书亚只烧毁了夏琐,山岗上其他的城邑都没有被烧。第十章没有提到任何一座城被烧。只有耶利哥和艾城被烧毁,经文假定读者已经知道这些事。这节的焦点,乃是将夏琐特殊的处理和约书亚记十~十一章的各城作个比较。427
14. 其他各城都被掳掠。居民则像耶利哥和艾城一样,全被杀死。这个行动用了三个动词来描述,似乎要清楚说明(如12节)毁灭的彻底。
15. 为什么这些城要毁掉?因为摩西曾忠心地将神的命令交付约书亚,要他去得迦南地为业。请参照申命记三十一7~8,在那里,摩西吩咐约书亚去征服迦南地,并分配给以色列为业。本节的五个子句构成简单的 A - B - B' -A' 模式:
A. 耶和华怎样吩咐祂的仆人摩西,摩西就照样吩咐约书亚,
B. 约书亚也照样行。
B'. 约书亚没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A'. 凡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
其中 A 和 A'的内容相仿,显示约书亚所作的,都是神所指定之摩西的接班人当作的事,约书亚的顺服非常完全,这是整个文学形式的中心。
16~17a. 约书亚的顺服,可以由完全征服了南方(参:书十40~41)和北方(参:书十一2~3)来说明。接着,约书亚转向边界,从南边的哈拉山,直到北边的巴力迦得。哈拉山出现在约书亚记十二7,那里说是以色列和以东的分界。可能是现今的哈拉山(Jebel Halaq),在加低斯巴尼亚和死海南端的中间。428巴力迦得是北方的边界,位于利巴嫩平原内,也在黑门山下(书十二7,十三5),这个地方至今无法明确辨认。利巴嫩平原通常被视为贝卡平原,但也可能包括南边里他尼河的平原。这是第3和第8节所提到的米斯巴平原,巴力迦得应该就在这一带。429这段也像约书亚记十40~41一样,先讲地区,再说明边界(书十一21~22)。这种笔法为十三~十九章地业的分配铺路,在那里将提到许多支派所属区域的特定地方(城邑而非地区),以及其边界。
427 参导论对灭绝令的探讨:“神学”A “圣战与灭绝令”{\LinkToBook:TopicID=115,Name=A 聖戰與滅絕令}。
428 字根,hlq,意思是“平滑”,指一片光秃秃的山。参 Har Haluqim,地图号码为133035。
429 这似乎比较实际;而若认为它在更北方,深入贝卡,甚至到巴力贝克(Baalbek;如:Eissfeldt),或认为它在东边,到班尼雅斯(Banias;如:Wright and Boling),则似乎比较离谱。前者将北方联盟之役延长(十一7~8,其实米斯巴和巴力迦得很靠近,因为都是在“黑门山下”),这与士师记三3的边界描述不太吻合,那里以巴力黑门山取代了巴力迦得,而所包括的区域应该比十三至十九章所分配的范围还要大得多。班尼雅斯的建议应当作一些修正,要参考前面所观察到的可能性,即黑门山是指利巴嫩前山的牧地,不单是指谁克山(Jebel esh-Sheikh)而已。在班尼雅斯的挖掘,还有待举出晚铜时期或铁器第一时期有人居住的证据。另一方面,贝卡山谷一带,也可能包括贝卡南面的里他尼谷,已经有证据可证实这些时期有人居住,而根据主前十四世纪的亚马拿书信,那里好几处遗址都已扮演重要的角色。参 R. S. Hess, 'Cultural Aspects ofOnomastic Distribution in the Amarna Texts', Uf, 21, 1989, 209~216页。
iii. 征服的王(十一17b~22)
这一段也和前面一样,可以分为三部分:诸王的命运(17b~19节)、神的旨意和藉战争的实现(20节),以及地区与边界的概要说明(21~22节)。
17b. 这句也像第12节的摘要一样,受词在先,接下来则是连串的动词。两处经文的头两个动词完全相同:约书亚擒获(希伯来:lkd)并用刀击杀(动词字根 nkh)。第三个动词则不一样。在12节,约书亚将他们尽行杀灭,该动词的意思,是交付于灭绝令(hrm)。而第17b节则改为用将他们杀死(希伯来:mwt)。第12节的动词比较常用,可以用于城市和首领;而17节的动词则单指诸首领的遭遇。这两处经文都是用三个连续的动词,来强调这些行动的勇猛和毁灭的彻底。
18. 这里与前面快速的行动正成反比,讲到这一切的争战花了许多年日,意思是说,除了前面所讲的争战之外,还有其他的战役。这一点在十二章中很清楚,那里所列被征服之王的清单中,有一些没有出现在约书亚的争战中。这里的重点是领导人,诸王,而不是城邑。与约书亚作对的,是领导群。而这些城的居民和他们的态度,则没有说明。430
19. 只有基遍人的领袖和以色列人讲和。在约书亚记的前文,这个动词只出现于亚多尼洗德听见的消息,就是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十1)。第九章的注释曾经提到(208~209页),基遍人可能不是由王统治。这种治理的模式究竟多普遍,则无法得知。这里的重点是,以色列和约书亚要去得神所赐给他们的地,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过程也很复杂。
20. 是耶和华亲自一语也出现在诗篇一一八23,两处经文都是讲神为以色列作了特殊的事。使他们心里刚硬,曾出现在出埃及记四~十四章,讲神如何使法老和他下属的心刚硬(一方面是出于神,一方面也是法老本身使然)。迦南人的心在以色列人和他们的胜利面前消化(参:书二11,五1的注释)。迦南人的心既然因惧怕而消化,就需要刚硬起来,才能下定决心,来与以色列人争战。这是迦南人被毁灭的原因,这次的毁灭不蒙怜悯,因为敌人并没有投降的表示。对以色列人而言,这都是顺服神给摩西之吩咐的过程。所以,以色列的顺服与迦南人的悖逆、不顺服,就成了对比。这段经文显明,约书亚毁灭迦南人的理由,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败坏,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受到咒诅(创九),而是由于他们抗拒神为以色列人所定的旨意,并以武力来抵挡。431
21~22. 前面没有提到与亚衲人的争战。申命记九1~3的应许中,特别预言他们会击败可怕的亚衲族人,这话在此得到应验。432亚衲的众子与尼腓林人(Nephilim;和合:伟人;民十三33)有关,另一处记载,这种人与利乏音人有关(申二11),暗示他们是大能的战士,为以色列人所杀。433希伯仑和底璧,是为下文中迦勒夺得希伯仑(书十四6~15)、俄陀聂征服底璧(书十五13~19)铺路,在十三~十九章地业分配的记录中,只提到这两则独个征服的故事。亚拿伯或许是乌拿伯艾斯西葛废墟(Khirbet Unnab es-Seghir)约在希伯仑西南方约十五哩。434至于亚衲族人起源于主前二千年的初期之说,参导论 Ⅲ “古老性”{\LinkToBook:TopicID=108,Name=Ⅲ 古老性}。有人认为,这些早期的亚衲族人住在非利士地南方的沿海地带。435在约书亚记中,他们住在巴勒斯坦南方沿海的城市,如迦萨和亚实突。
第17b~22节与第13~17a节的结构类似。先记载如何对待所征服的各个城邑或王,其中提及一个例外,或是夏琐,或是基遍,然后再说明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对神与摩西的顺服,最后,是描述所征服的地区和边界。前面描述征服不同城邑时,所重复加强的要点,这里所用的笔法也具同样的功效,强调出以色列人已将该地完全征服,并且完全顺服了神藉摩西所赐下的吩咐。
不过,这里也提到了征服并不完全。第21~22节的焦点放在待征服的一个种族,就是亚衲人。以色列人打败亚衲人的地方(21节),和以色列人胜过仇敌的地区(16节)雷同。这两处都没有提到的,是沿海地带和耶斯列谷。一方面,以色列人的地不再有亚衲族人;另一方面,这些人还留在迦萨、迦特和亚实突,这三个城后来成了非利士人的城。迦萨就是现今的迦萨。436迦特最佳的辨认,是沙斐拉之内的撒非废丘(Tell es-Safi),在伊矶伦东南十哩。437亚实突的遗址被视为在现今特拉维沿岸的一个地方,由地中海往内陆约2.5哩之处。438这一段的结语,为约书亚记十三1~7和士师记一章所讲征服并不完全铺了路。在分配地业以前先说明这点,便不致让人以为,以色列已经拥有了约但以西所有的地方。对这个事实,这里并没有作出道德评价。因此,以色列人的地并不包括未征服之地,约书亚记所描述的征服,并不是约但河以西每一吋土地都已被拿下。439
430 参 Gottwald, 512~534页;Mitchell, 123页,他注意到,当地住民(希伯来:yosbim)乃是指领导者。十二2~3也有此含意,这个字在那里指西宏和噩。
431 参 L. G. Stone, 'Ethical andApologetic Tendencies in the Redaction of the Book of Joshua', CBQ53,1991, 25~36页。
432 Butler, 130页,观察到亚衲人原是主要的敌人之一,他们令探子恐惧,不敢要以色列人去占领迦南地,见民十三28、33;申一28。
433 R. S. Hess, 'Nephilim' in ABD, IV, 1072~1073页。主前十三世纪,埃及蒲草卷 Anastasi I 中,提到迦南地的游牧民族,“有些人从鼻到脚有四到五腕尺之高,面容可怖”。参 E. Wente, Letters fromAncient Egypt, SBL Writing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Series (Atlanta: Scholars Press, 1990), 108页。埃及的五腕尺约为2.7公尺。
434 原书缺此条随文注。
435 D. B. Redford, Egypt, Canaan, and Israel in Ancient Tim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90~91页。
436 Tell Harube,地图号码为099101。
437 地图号码为135123。A. F. Rainey, 'The Idenfitication of Philistine Gath', EretzIsrael, 12, 1975, 63~76页。
438 Tel Ashdod,地图号码为117129。
439 参增注:“征服是全面,还是部分?”{\LinkToBook:TopicID=247,Name=增註:征服是全面,還是部分?}。
iv. 总结与转接(十一23)
第23节重复了本段头一节的话,框住了全段。这一节有两个中心主题:完全的征服,和完全顺服神藉摩西赐下的吩咐。从22节看来,全地不可能指约但河以西所有的地方都已征服。23节接着讲到以下数章所要陈述的地业分配。这里的转接,用了同一个主词,约书亚,和两个不同的动词。440起初,约书亚夺了全地,然后,他将地分给以色列人。头一个词组出现在约书亚记十一16,那里描述全地的那些地方被征服。第二个词组回应了约书亚记十8和十一8,在那里耶和华应许将联军交在以色列人手中。不过,这里要交给他们的礼物,是土地本身。
这个说法,是为地业的分配铺路。加上为业一字(希伯来:nahla),这一节就可以转接到以下几章了。“地业”这个字是首次在约书亚书中出现,但是它总共出现了42次,指神所赐给以色列各家的地。等到神让以色列人得胜之后,他们才能真正得到地业。如今征服已经实现,这件事就成了神与亚伯拉罕和其子孙之圣约的焦点。441
这块地再没有战争,是指到此为止,以色列的征服已经完成。土地还是有待他们去得为业,但从今以后不必作战了。这句话在约书亚记十四15再度出现,成为迦勒征服希伯仑的结语。在那里,它也是表明战争已经结束,先知所应许的和平之地,如今已得实现;尽管为期相当短暂,但以色列人分配到了地业,也重新与神肯定了圣约。442对基督徒而言,基督已经赢得了与黑暗权势的“争战”。约书亚所能带给以色列人的安息,最多只是暂时的(来四8),在基督里则有永恒安息的应许。这种安息是由称义而来(来四10),被称为神子民的安息(来四9),他们可以永远享受自己的产业(彼前一4~5)。
440 字根是“拿”(希伯来:lqh)和“给”(希伯来:ntn)。
441 创十二1~3、7,十三14~17,十五18~21,十七8,二十六3~4,二十八13~15,三十五11~12。参 E. W. Davies, 'Land: Its Rights and Privileges' in World ofAncient Israel, 349~369页;C.J. H. Wright, God's People in God's Land. Family, Land, and Property in the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chigan: Eerdmans; Exeter: Paternoster, 1990)。
442 动词“安息”(希伯来文 saqat),主要出现于先知书。期待土地得享安息,是先知教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参,如:赛二4。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