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第廿四章
字号:A | A

五 在西乃立约 廿四118

  要了解以色列人在西乃的立约,便须先明白约的涵义。约的原文,berith,可能是来自古代的亚喀得文(Akkadian)biritium,就是分开或劈开的意思(参看创十五10);也可能来自 beritu,就是约束或羁绊的意思。如果是源于希伯来文的 barah,便有吃的含义。但也可能与这三个字词都有关联。因为立约是一件严重的事,双方是在神面前起誓共同遵守的有约束的行为,若不遵守便要受罚被劈开(由人执行或愿神惩罚),立约后双方就在神前吃饭,表示结盟或同心守约的意思。

  旧约所讲的立约有两大类:(一)人与人的立约(如创廿六26~33,卅一43~55等);(二)神与人的立约(如创九8~17,十七1~21等)。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当然就是神与人立约的事。

  从原则上讲,诫命也是西乃立约的一部分。但是,从文献上言,廿四章所讲的立约,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约书原本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十九3下~6和二十22是这文献的导言,二十23~廿三19是这约书的内容,廿四3~8是这约书追认的立约仪式。

1 立约的礼仪 廿四38

廿四3

  摩西下山 按照约书独立文件的记述,这叙述是接续十九3下~6的。但按现有的神典,这叙述则为接续二十21。

  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 原文命令是复数的“话”。卅四28的“十条诫”的原文,也是“十句话”。典章也可翻成“律例”。因此,按现有文字的含义,这立约的仪式,似乎是包含接受十诫和约书内的律例的。

  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这是完成立约的第一部分── 神将祂的要求和应许,藉摩西口述出来,百姓接受并应许会照着遵行。

廿四4

  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 这是这份约书的独立文件由来的说明──是假托抑实际,现代的人当然无法确定。有一件可以确定的,是这里的写上只包含约书,而不包含刻在石版上的诫命。因为石版是 神自己写的(廿四12,卅一18,卅四28)。

  在山下筑一座坛,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十二根柱子 这是进行立约仪式的部分。这里所筑的坛,当然是照二十24~25所吩咐的筑造。我们无法知道是土坛抑石坛。但可知道的,是那十二根柱子必是石柱,类于廿三24所说的柱像。但这不是用来敬拜的对象,乃含有纪念、标志和见证的意义(参看创卅一45~52)。按以色列十二支派而立十二根柱子,不但在纵的方面,见证 神与他们十二支派立约的证据,也在横的方面,标志他们之间彼此立约同为上主子民,正如有血缘关系之亲的见证。在这横的方面来说,便有中国人之金兰结义的含意。

廿四5

  打发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去献燔祭 献燔祭是将祭牲全部烧化,表明“完成感恩”,以讨 神喜悦的祭祀(利一章)。所以首先献上燔祭,表明百姓接纳此约,以讨上主悦纳。但在这里,并不是祭司或亚伦执行献祭,乃是少年人去献祭。一方面显出此时还未设立祭司的职制,另方面也显出这文件的古远。

  又向耶和华献牛为平安祭 按后期的规定,平安祭也是燔祭的一种,但只将祭牲的某些脂油烧化,部分祭肉归祭司,部分祭肉由献祭酬恩的人分吃(参看利三,七两章),表示分享团契的意思。这里提到的牛是复数,表明当日他们“在 神面前吃皈”,以表彼此立约的人数为颇多(参看十八12的注释)。

廿四6

  摩西将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 在这里,摩西也负起祭司的角色。他将血一半盛在盆中,是留为念约书之后洒在百姓身上之用,另一半则洒在坛上。洒在坛上的,是象征 神的临在作证。

  洒血是立约常见的事。中东一带的民族,有些在立约时,是彼此将自己的血滴在共同的容器中混和,有如中国人所说的插血为盟;有些则将手一同插入在盛祭牲的血的容器中,又将血涂在石柱(柱像)上,表示神、人共证此约。

廿四7

  又将约书念给百姓听 这约书,就是第4节所写的。现有的仪式所表达的约书,乃是指二十23至廿三19的律例,而原来在西乃立约的传统所讲的,却可能是指十条诫(参看下段1~2、9~11的注释)。

  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这话虽然和3下完全相同,用场却完全不同。3下是立约前对百姓征询意见时,百姓对摩西的答复;这里是在庄严肃穆的立约聚会上,百姓对和 神立约的应许。

廿四8

  摩西将血洒在百姓身上 这样的洒血,包含有丰富的属灵意义:这表明众百姓已经和 神立约了,也表明获洒血的人,彼此间也立了约要生死与共的互相关顾;血是生命,因着这立约的血,他们已获得了新生命,这是主耶稣在施发圣餐时所指出的(太廿六28);祭牲的血,有代赎罪恶的含义,所以蒙洒血的人,罪得赦免了(来九22;太廿六28);洒血使罪得赦的人,已经得成圣洁,因此与上主立约的人,也要在生活上分别为圣,不沾染罪恶,羞辱主名。

廿四3~8

  这是追认约书的立约仪式。原来以色列人对西乃山立约的传统,所讲的可能是指十条诫,但在这段经文所讲的,却只是指追认二十23~廿三19之律例的仪式。这就是廿四章经文里面之所以有矛盾的原因。这段经文是接续十九3下~6的部分,摩西下山来将上主的律例讲给百姓听,百姓同意后他就写在约书上。第二天他便筑坛,叫年轻人在其上向上主献燔祭与平安祭。摩西却把祭牲的血一半留着,一半洒在坛上以表示 神的临在和见证,然后便将约书念给百姓听,并在获得他们向上主应许遵行此约时,就将留着的血洒在他们身上,表示向上主立约和彼此立约,从此新生成圣,要以此新生命来在 神面前遵守其律例行事为人了。

2 立约的吃喝 廿四12911

廿四1~2

  耶和华对摩西说 这句话的原义是接续二十21的,但却不是出于神典的。因为约书的律例,原本是独立的文件给神典作者编纳在其文献中,而以廿四3~8为追认其神圣地位的立约仪式,所以一般学者就把1~2和9~11节列入耶典,而其实却是出于游典的。这意思是说,前段经文(3~8节)的立约,和本段经文的立约,在传统上都概称为西乃的立约,而前段所讲的是律例,本段所说的乃诫命;前段所讲的是已写下的约书,本段所说的是未写下而只在口述了的十条诫,因为 神自己所写的刻在石版上的两块法版,在这时候还没有交给摩西。

  亚伦、拿答、亚比户 有关亚伦,请参看四14的注释。拿答的原文意义是“大量的”或“乐意的”,他是亚伦的长子(六23)。亚比户的原文意义是“他是我的父”或“上主是我的父”,为亚伦的次子(六23)。他们被召上山,是含有尊重他们的意义,因为其后他们将要被立为祭司(廿八1);但不知何以亚伦的另两个儿子,却没有受召上山,而撒玛利亚抄本却把他们加上去了。

  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 有关长老,请参看三16的注释。这七十长老,究竟是十八12所指的,抑十八25所拣选的,就无法确定。后期祭典所提的长老中的七十人(民十一16、24等),却是另有所指,并在被掳回国后,逐渐形成为三合林(Sanhedrin),即新约所称的公会的组织。这些属于以色列族的“统治”阶层的人,也被邀请上山。

  远远的下拜 未来的祭司和现今统治阶层的人,虽都被邀上山,但却不能亲近上主,而只能远远的下拜;惟有摩西才可以亲近上主。

  百姓也不可和你一同上来 这些百姓只能在山下所画定的范围之外,不能上 神的山,更不能亲近 神。这可能也是形成日后以色列地所有的城──凡有城墙建筑的,城内除神坛外,所居的是祭司和统治阶层的人,以及他们富有的亲属,至于百姓(就是原文作(女子)者),便必定居于城外的原因。

廿四9~10

  他们都上了山。他们看见以色列的 神 这些尊贵人士和摩西一同上了西乃山。看见以色列的 神的说法,固然适合耶典和游典的着重拟人化的形容,但在卅三20却告诉我们,见 神面的人不能存活(参看创卅二30),而摩西亦在其后只能见到 神的背(卅三23;这亦是属于耶典的经文),何以这里能说看见以色列的 神呢?原来七十士译本却在这句话后面仍有“所站的地方”之字句。也许七十士译本并不是擅加,乃是依据较古的抄本。这也和第1节所说的相符合。当这些人上山去“远远的下拜”时,他们头也不敢抬起,就只能看到以色列的 神所站的地方了。下面的话也证明七十士译本为正确。

  他脚下彷佛有平铺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 他们既是远远下拜,头也不敢抬起来,所以没有看见 神是怎样的,因此就没有描写 神的样貌,而只能说及祂脚下的情况。蓝宝石是最贵重可爱的宝石。按考古学家的考证,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代,在塞浦路斯岛已有这种天然的蓝宝石,而埃及则已有加工雕琢的蓝宝石了。 神的脚下,彷佛有平铺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则不但形容 神的尊贵,也表达看的人甚是“养眼”的觉得可贵可爱。

廿四11

  他的手不加害以色列的尊者身上 在以色列的传统观念中,与 神在一起,乃正如中国人所说“伴君如伴虎”的(参看创卅二30;出卅三20;撒上五11~12,六19;撒下六6~7等),现在这些领袖则毫无伤损,所以被当作奇迹地描写出来。

  他们观看 神,他们又吃又喝 这里的观看,原文的字根是 hazah,可以当作默示(赛一1)、异象或看见异象般的观看(结十二27)。因此,就不是用 ra'ah 字根的那种实质的看见。但是,他们却的确是在 神面前又吃又喝。这一方面是形容他们的欢乐,但更要紧的,乃是说明这些代表在西乃山上,是代表百姓与 神立约(请参看十八12的注释)。

廿四1~2、9~11

  这段经文是出于南方游典对西乃山立约的传统的记述。这传统所了解的,是 神颁布口述的诫命的立约,有未来的祭司和当时百姓中的长老七十人,受邀陪同摩西一同上 神的山,在那里远远的敬拜 神,并体会到 神的临在。他们虽然无法形容出 神的形像,只知祂脚下有如平铺的蓝宝石,像晴天无云般的明净可爱,又不加害这些领导人,所以他们欢乐的与 神立约,并在祂面前又吃又喝。

3 摩西领受石版 廿四1218

廿四12

  你上山到我这里来住在这里 原文的含义是更上山上,且要停留在那里一段时间的意思。

  石版并我所写的律法和诫命 这石版是 神自己写的,而且是两面有字的两块石版(卅二15~16)。因此,这里的律法就不会是二十23~廿三19的约书,乃应按原文原有的意义,作“教训”解。这“教训和诫命”,应该就是卅二19摩西所摔碎,而后又在卅四1复赐,并由摩西自己写上的“十句话”(中文译为“十条诫”的;见卅四27~28)。

  使你可以教训百姓 赐给这些诫命的目的,为的就是要教训百姓。教训的原文,字根和前句的律法的字根相同。

廿四13

  摩西和他的帮手约书亚起来,上了 神的山 在十七9~13的叙述中,约书亚是位战士,是军事将领。这里却说是摩西的帮手(参看卅三11;民十一28;书一1)。这帮手的原文含义,可包含很广,但主要的是与公务和宗教事务有关。和合本在这里是跟从七十士译本的翻法,使人认为摩西和约书亚都再上更高的 神的山。原文却是,“摩西和约书亚起来,摩西上了 神的山”(见现代中文译本)。意思是,上了一段路后,惟有摩西再上,约书亚却在一处等候。这含义是和15节相连接的。13和15节的头句,均是取自游典的,原本是“摩西起来上了更上的山”。其余12~15上的文字,是来自神典,并夹杂了少许后期的加笔。

廿四14

  摩西对长老说,你们在这里等着…… 这明显的是说,要长老和众百姓在山下等着,和卅二1~6的神典记述是能衔接的。因为那里提到百姓见摩西延迟不下山,就向亚伦要求作神像。但是,何以廿四1~2和9~11又说,这些长老和亚伦并他两子又在山上,并在 神面前又吃又喝呢?原因是前面经文是五经编辑者取自游典的,而这里却是源于神典的。

  等到我们再回来 这我们,所指的当然是摩西和约书亚。按神典的记述,七十长老及亚伦和其两子,是没有上山去的。神典是取用所得的独立文件中,现记于3~8节中的在山下的追认约书的立约仪式,为其西乃的立约。只有游典(有些学者把游典并入耶典),才记述了在山上的立约之吃喝。

  有亚伦与户珥与你们同在,凡有争讼的,都可以就近他们去 神典的记述,明显的是把这节中的长老,当作是十八13~26(也属神典)所记述的选择出来的领导人,所以才叫他们在争讼的事上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就近亚伦和户珥那里求解决。有关亚伦,请参看四14的注释。有关户珥,则请参看十七10的注释。

廿四15~18

  云彩、荣耀、云中,形状如烈火 这些词汇,都是祭典的。15~18节,除了头一句是游典和祭典的合编,末一句是属神典的以外,其余均取自祭典。这里形容 神在山顶上的显现临在的景象,和神典的描绘迥然不同,后者是令人惊惧发颤的(见十九16,二十18),祭典的描述却在威严中有祥和的气概。耶典与神典合编的记述,是云柱火柱(十三21~22,十四19、24),而祭典的描写,却是云彩、荣耀、荣光、日间为云彩,夜间云中有火(廿九43,四十34~38)。这些特色,是祭典强调在山顶上显现出来,而在山下的以色列众人是眼见的。

  云彩遮盖山六天,第七天衪从云中召摩西 数字是祭典的另一特征。经过漫长的工作天──六天之后,在特归为上主之日──第七天, 神才在云中召摩西,并在这一天,摩西进入云中上山(18节)。

  按照神典的记述,摩西上山去四十天,为的是要领受 神所手写的两块石版(见本章12,卅二15~16)。但按照祭典的记述,摩西上山去,是要获得 神的指示,知道如何建造会幕和其中各项的对象,并知道如何膏立亚伦和其众子作祭司的方法(见廿五至卅一章)。所以,按祭典的记述,这几节经文是廿五至卅一章的导言。这也是五经编辑者,会将廿五至卅一章接在这几节之后,而将神典、耶典和游典所记有关以色列人违约及其后果的记述,放在卅二1~卅四28的原因。

廿四12~18

  这段经文来源复杂,但除了13节上和15节上有游典的词汇外,12~14节和18节下是出于神典,主要在记述摩西带着约书亚上 神的山去,有四十天之久,而将山下的事务,特别是与争讼有关的,叫众长老可以到亚伦和户珥那里求解决。15下~18节上却是来自祭典的资料。祭典叙述西乃山上 神临在的威严中有祥和的气概,以色列众人眼见并渴望崇拜祂,所以摩西被召,进入云中上山,藉以领受建造会幕和其中的对象,以及膏立亚伦并其众子为祭司的方法。──《中文圣经注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