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道原则(三1-2)
这一段经文里面,彼得很清楚地表达出他对宣道原则的了解。
(一)重复的重要性:他深信若要人紧记某些信息的话,不断重复该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保罗写信给腓立比人的时候曾表示,他重复地将某些话告诉他们,于他并不为难,对他们却是妥当(腓三1)。不断地重复教导,是使孩童能紧记某知识的最佳方法。这里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反省的地方,就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倾于好听新奇及新鲜的信息,将那些重要应不断重复的永恒真理,却置之度外,不闻不问。对某些食物,人可百吃不厌;这些养生的食物是身体必须的,人每天皆吃而不厌,如米饭等是。同样地,有某些重要的真理是必须重复的,不应将之置诸九霄云外而忽视之。
(二)提醒的重要性:新约圣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宣道与教导的重心不在于介绍新约的真理,而在于提醒信徒已知的真理。摩法特引用尊信博士的话说:‘人应多被提醒过于被传授新知识;这意见经常被忽视。’希腊哲人谓:‘时间会冲淡一切。’这就将人类的头脑看为如一石板,而时间就如一块海绵,将石板上的资料慢慢地擦去。我们千万不要忽略提醒信徒们已知真理的重要性。
(三)嘉奖的重要性:他要激发信徒们诚实的心。诚实一词的希腊文是eilikrines。意义有二。第一,筛去糠使谷物不含杂物。第二,某物清纯无任何杂质。柏拉图用同一个词语──eilikrines dianoia──来指清纯的理智,即不受感官所影响的理智。彼得用这话来鼓励其信徒们那未受异端所污染的心思。这就如他在对他们叮咛谓:‘你们真是热心的好信徒──你们只要紧记这事实便足够了。’传道人应时常嘉许其信徒;别经常以他们为败坏的罪人而严苛之。相反地,应时常嘉许他们,使他们觉得前途光明而努力向前迈进。千万别使他们觉得自己有如垃圾,只配被焚烧;应使他们觉得自己为陷落泥泞中待救的珠宝,充满希望。韩奇(Donald Hankey)谈及一位‘受人爱戴的队长’,人皆乐意追随他。他与追随他的群众之间有一股不可抗拒的默契,即他们深信自己的潜质必能实践,因为队长也对他们具如此的信心。信任他人比轻视他人,更能获人拥护而有事半功倍之效。
(四)经文连贯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文有一个固定的型态;圣经是一本以基督为中心的书。旧约预言基督;福音书则记载耶稣基督的言行;而使徒们就是一向人宣扬基督福音的使者。
否认主的再来(三3-4)
最令彼得担心的,是异端人士不信耶稣的再来,他们质问道:‘耶稣再来的应许在那里呢?’这是希伯来人用以表示被置疑之事物根本不存在的语句。玛拉基先知时代的恶人问道:‘公义的 神在那里呢?’(玛二17)。外邦人向诗人讥诮地间道:‘你的 神在那里呢?’(诗四十二3;七十九10)。耶利米的敌人凶猛地说:‘耶和华的话在那里呢?’(耶十七15)。以上的例子皆明显地表示问题中被置疑的人或事皆不存在的事实。彼得那时代中的异端份子不相信主耶稣仍会再来的事实。以下我们会讨论他们不信的理由,及彼得的反驳。
彼得的对手们不信主再来的理由有二(第4节),他们问道:‘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他们不信的第一个理由乃是:主再来的应许迟迟未得应验,或许这事永不会成为事实。第二个理由:他们的列祖已经逝去,但万物与起初被造的时候仍是一样,这便引致他们强调宇宙是静止平稳的,任何不寻常的事件,如主再来,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宇宙中发生。
彼得的反驳也有两点:他先针对上述第二个不信的理由(第5-7节)。他反驳的理由乃是:这宇宙根本不是平稳安全,静止的,因其一度曾被洪水所毁,而第二次遭火焚的刑罚行将降临。
彼得反驳的另一个据点则记载于第八至九节。敌对者认为主再来既迟迟未得应验,便宣称耶稣必不会再来。彼得的反驳有两个重点:
(甲)我们应以 神的立场来看时间:在 神看来,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
(乙) 神迟迟末有行动并不表示祂已经忘怀一切。事实上,这正表示 神的恩慈。祂耽延日期,为的是要让罪人有机会悔改及寻获救恩。
彼得在第四节写出其结论,主的再来即将降临,届时恐惧与毁灭必速临,整个宇宙将会被火熔化。
最后,他又向其信徒们作出实际的要求,若我们知道主耶稣即将来临,恶人即将遭毁灭,那么,我们过圣洁的生活,使我们免受将来的浩劫。主再来是鼓励人行善,过优美基督徒生活的动机,也是预备人迎见 神的动力。
这便是本章经文的大概,以下让我们仔细地逐段分析。
洪水灭世(三5-6)
彼得第一个论点是说这世界并不是永恒不变,永远保持现状的。他的意思乃是古代的世界被洪水所毁,现今的世界行将被火焚化。这段经文的详尽内容却很难解释。
彼得说,这地是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根据创世记的记载,在起初的时候,渊面黑暗,即到处都是汪洋一片,而‘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创一2-6)。世界乃是从一片混沌的汪洋中而出。再者,这世界也是藉着水而得延续,因为生命要靠天雨维持得生。彼得的意思乃是说世界乃是从水中被造,也靠水而维生;故此,古代的世界也被水所毁灭。
再者,为了要澄清本段经文,我们要稍微了解洪水故事的演绎流传。彼得后书及犹太书中记述洪水故事的数据,并不是直接从旧约而来,乃是从以话书而出。在以诺书八十三章三至五节中记载以诺看见一个异象:‘我在异象中看见天倒塌到地上,而塌陷了的天地则完全被地狱深渊所吞噬。’洪水故事后期的增添则谓洪水不单灭绝了恶人,更将天地也毁灭了。故此,彼得的警告或许可以改写如下:‘你说世界现状与古代没有两样,故此,将来没有甚么变动吗?你的概念完全根据一个不改变的宇宙观,这想法是完全错了,因为古代的世界从水而出,藉水而维生,尚且被洪水所毁灭。’
或许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古代的传说而已,对今人毫无关系,这样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当我们将一些古老的犹太传说,后代所增添的数据删除的话,我们便可以获得一项真理:假如我们以雪亮的眼睛读历史,在其中我们一定可以看见道德律运行不息,及 神如何与人交往的过程。著名的历史学者佛路德(Froude)说历史有如从远古传来的声音,到头来恶人遭恶报,善人得善报。当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为其子理察(Richard)安排教育课程时曾表示:‘我要他念一点历史。’事实上,历史的课题清楚地表示宇宙中有道德律,凡破坏这律的,必自取其咎。
烈火焚世(三7)
彼得深信古代的世界既被水所毁灭,而现今的世界必被火熔化。他说一切‘还是凭着那命’,意思是说旧约论述过去洪水灭世,也警告今人谓现今的世界将被火焚毁。有许多旧约先知所说的话必定荡漾在彼得的脑海中,如约珥看见 神将来必降血、火、烟柱于地上(珥二30)。诗人也看见一幅图画,即在 神降临以先必有烈火出现(弗五十3)。以赛亚论及吞灭的火焰(赛廿九6;三十30)。耶和华必在火中降临;祂在一切有血气的人身上,必以火与刀施行审判(赛六十六15,16)。那鸿则描述山被熔化,地也在祂面前被焚毁; 神的烈怒如火般倾倒而出(鸿一5,6)。玛拉基则以烧着的火炉来形容耶和华降临的情形(玛四1)。若以字面的意义来看这些先知们所说的,那么,彼得预言世界将被火焚化的资料则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呢!
斯多亚学派也有世界被火焚的说法;整个过程是非常冷酷无情的。他们认为宇宙是有周期性的循环;就是一切皆会被烈火焚化,而一切皆从开始,与以前的模式毫无两样。他们更有一个很古怪的想法,就是在周期循环的末期,各行星的位置刚巧与世界开始时完全一样。屈西坡(Chrysippus)表示‘这现象便产生烈火和毁灭一切存在的物质。’他继续说道:‘事后,宇宙又重新被立,与先前的绝无二样……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及每一个人都会再一次与其亲友共同生活。他们将会尝同样的经历及活动。各城乡皆被重建,与先前的一样。宇宙如此的重造,并不只是一次,而是继续不断重复的──甚至是永恒无限的……因此世上并无新事物,一切皆是旧事物的绝对翻版。’历史有如一永不止息的巨轮,罪恶的重现,人类的悲苦及错谬连绵不断──这是人类头脑所思考出来的最冷酷的历史观。
我们必须紧记,虽然犹太先知们及彼得皆深信这世界将被 神的烈火焚化,但结果并不如斯多亚学派所主张的那般无情冷酷,及永恒的重复;相反的,圣经深信在毁灭之后,有一新天新地出现,因为有一个世界是永不会被毁灭的;这便是上主的新创造。先知们所想象的,并不是旧世界消逝而带来的悲痛,而是新生所引致的一阵痛苦。
神的耽延──恩慈彰显(三8-9)
本段经文中记载了三项使人心灵得喂养的真理。
(一) 神对时间的看法与人的看法不同。正如诗人所说:‘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诗九十4)当我们想到世界千百年的存在时,我们很容易便陷入一切事物皆虚幻的感觉之中;当我们想到人类进步的缓慢时,我们便很容易壮志消沉,嗟叹不已。当我们想到宇宙中有一位 神,在永恒中工作,这无疑令我们心灵顿畅,趋向安泰。只有以永恒的眼光衡量一切,才可看见事物的真相与价值。
(二)时间使是机会:正如彼得所说的, 神宽容等候,为的是让世人再有悔改的机会。每一个新的日子都是 神恩慈的彰显,这是装备自己的良机;是服务大众的好时光;也更是亲近 神的绝佳时刻。
(三) 神不愿一人沉沦,就是新约一贯的信息。保罗说:‘ 神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怜恤众人。’(罗十一32)提摩太前书宣称‘ 神愿意万人得救。’(提前二4)以西结听见 神如此问道:‘恶人死亡岂是我喜悦的么?我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么?’(结十八23新译本)
圣经不断地将光明的盼望照耀在人间,我们不难相信这位爱世人的 神,总会设法使全世界最终归属于祂。
惊惶的一天(三10)
毫无疑问的,人总是以本身所熟知的数据来论述或评论其它事物。这正是彼得所做的,他以旧约中耶和华的日子的教义,来论述新约有关耶稣基督再来的教义。
主耶和华的日子是先知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犹太人将时间分成两个世代──就是现今腐败,无可救药的世代;及将来 神荣耀辉煌的世代,两者间的转变是如何形成的?首先要了解的,乃是这转变绝不是靠人为的努力,或不断进步发展可达,因为这世界正在迈向灭亡。犹太人认为达到转变的途径只有一条,即直接的介入。 神介入的时刻,他们称为耶和华的日子。这日子是如贼一般悄悄地来临;当那日宇宙必被粉碎,罪人的审判、毁灭也必迅速施行;故此,这是一个充满恐惧的日子。‘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赛十三9)‘耶和华的日子将到,已经临近。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珥二1-2)‘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番一14-18)‘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珥二30,31)‘天上的众星群宿都不发光;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我万军之耶和华在忿恨中发烈怒的日子,必使天震动,使地摇撼,离其本位。’(赛十三10-13)
彼得及许多新约的作者们,皆以旧约中描述耶和华日子的数据,来解释新约中耶稣基督再来的概念。
他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字眼,来描写天必大有响声(roizedon)废去,这字是形容飞鸟在空中飞翔的声音,利箭在空中划过的声音,或火烧森林时火焰啪的声音。
我们不必以字面的意思来了解这些画面,因为从彼得的描述中,我们已经体会了他对主再来的观感:对那些敌对基督的人来说,那日是大而可畏之日。
我们必须紧记另一事实,就是有关主再来的概念充满很多难题。虽然如此,但有一点事实是绝对真确的:有一天, 神会介入每一个生命之中;有一天,我们都会悄然逝去。为了那一天,我们应该不懈地预备自己。我们或许会想主再来是将来必成之事;又或许将之束之高阁而不闻不问;但,我们绝不能逃避 神进入我们存在之中的事实。
道德的动力(三11-14)
彼得非常着重主再来所引起的一股道德的鼓动力。如果这一切事情必定会发生,而世界正在迈向审判,很明显的,人应该过一个敬虔圣洁的生活。如果将来有新天新地出现,而且只有义人可居住其中,毫无疑问的,人必定会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预备自己,使自己能居住在新世界之中。摩法特认为彼得的想法乃是:‘放弃主再来的盼望者,道德必日趋腐败。’彼得这想法是对的,如果没有主的再来,如果万物及整个创造皆漫无目的地飘浮,那么,生命也如浮萍之飘流不定。这正好是异教徒的观点;如果世界及个人的生命除了死亡之外而毫无其它目标的话,某些生活的态度似乎是绝不可避免的;这些态度也成了异教徒众的标语。
(一)如果没有将来,人便可随意尽情享乐,因此便产生如下的铭言:‘你我皆虚无,有生气者则应尽情吃喝享乐。’
(二)如果生命无寄托,人便会变得对事事皆漠不关心。如果生命的尽头是完全的毁灭,人又何必斤斤计较呢?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些人或许觉察不到自己被灭绝的境地。因此便产生如下的铭言:‘过去我并不存在,现在也是虚无;我根本觉察不到甚么,为何又要劳心费神呢!’
(三)如果生命毫无寄托,至终只有死亡灭绝,世界如浮萍之飘流,人便有一种迷失的心态。如此,人不再以自己是一旅客自居,因为他没有方向,只有在迷失中飘浮,不知道从何处来,也不知道将往何方。这样便产生了如迦立马库(Callimachus)所说的铭言:‘迦利达(Charidas),下面到底有甚么?’‘只是一片幽冥而已。’‘是否有通往上面的路呢?’‘谎话连篇。’‘普卢托(Pluto)又在何方?’(普卢托是冥府之神)。‘一切都是空谈而已。’‘这样可糟透了,因为我们已经失迷了。’假如生命中毫无目标,连异教徒也感到一种难忍的煎熬。
假如我们将一切直喻从主再来的教义中挪去的话,一项感人的真理便摆在我们的跟前:生命是有方向的──假如生命中缺少这一个信念,生命中便毫无寄托而死气沉沉。
促主再来(三11-14)(续)
这一段经文还有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真理,彼得认为基督徒(不只)可以热烈地等候主再来,更可以促使主快快再来。新约也教导信徒应如何行,来促主快再来。
(一)藉着祷告,耶稣教导我们祷告说:‘愿你的国降临。’(太六10)基督徒诚心所发的祷告可以促使王老早临。这样的祷告起码有一个果效,就是那诚心祷告的,必定会打开心门,让王进入其中。
(二)藉着宣扬福音:马太福音记载耶稣曾如此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廿四14)末日来临之先,世人应有机会听福音及信靠耶稣。教会对外宣教的活动也是促使主快再来的动力。
(三)藉着悔罪及顺服:这是彼得最着重的信息。犹太拉比们有两句谚语:‘人的罪拦阻了弥赛亚的来临,如果犹太人肯诚心悔罪一天之久,弥赛亚必定来临。’另一句话的说法不同,但意义却一样:‘如果以色列严谨地遵行律法一天之久,弥赛亚必定来临。’藉着诚恳悔罪及完全顺服的心,人便向主打开心门,让祂进入掌权,这便在全地上促使主快再来。我们应紧记:正是我们冰冷的心肠,和不肯顺服,拖延了主的再来。
谬解圣经的人(三15-16)
彼得在这里谈及保罗所传的正好与他不谋而合。他或许是指保罗同意他的说法,就是主既然快要再来,基督徒应过圣洁的生活以预备自己。更有可能的,乃是他指保罗同意他所倡导的,就是 神忍耐不施刑罚,并不是 神漠不关心,相反的, 神乃是给人机会悔改相信耶稣基督。保罗评击一些人,说他们藐视 神的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 神的恩慈是领人悔改的(罗二4)。保罗三番四次地谈及 神的宽容忍耐(罗三25;九22)。人绝不可利用 神忍耐等候的宽大心肠作为犯罪的借口,应以之为悔改归正的机会,这一点事实是彼得与保罗两人绝对同意的。
这一段经文曾提及保罗及对他的评语,故此,在解释上引起非常的难题。加尔文也根据这一段经文来强调本书并非出自彼得手笔的说法,他认为彼得绝不会如此批评保罗。以下让我们仔细思考这一段经文。
(一)我们知道在那个时候,保罗的书信已被教会广泛地传诵,甚至已经被收集,且出版成书,留传甚广。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保罗的书信在主后九十年在以弗所被收集,出版成书。这也就表示彼得后书不可能在主后九十年以前成书,故此,彼得绝不可能是该书的作者,因为彼得在第一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已经以身殉道了。
(二)我们知道保罗的书信已被认定为圣经的一部分,谬解经文的人则无耻地加以歪曲。这便证明彼得后书的时代背景,正值早期教会的历史已经踏上稳定成熟的时期了,因为保罗的书信一定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期才会被教会接纳为圣经的一部分,与旧约圣经一般地带有权威。
(三)我们很难根据这段经文来衡量本书作者对保罗的态度。比格认为这话带有嘉许或警惕的意味!事实是不可抹杀的,即保罗遭受其它闻人一般的命运,被他人猛烈抨击,也与那些无视危险而宣扬真理的人同受无情的逼害。有些人则认为保罗是一位伟大的危险人物。
(四)保罗书信中有些数据令人难以明白,故此,有些不学无术的人便加以曲解。‘难以明白的’希腊字是dusnoetos,是用来指发布神谕的意思,希腊的神谕是很难明白的。有一典型的例子,谓有一君王在出征之前求特尔菲神谕指示前途,而他所得的神谕乃是:‘如果你出征的话,你将会摧毁一大国。’这王便看这神谕为佳兆,预言他会克胜敌人;但,结果却大败而退,使自己的国家遭遇毁灭。这便是古代神谕因混淆而引起的危险。彼得正是用这一个字来描写保罗的书信,他的意思乃是其中有些资料有如混淆神谕般难以解释。
彼得不只说保罗书信中有难以解释明白的地方,他更表示人会因曲解而有自取灭亡的危机。保罗对恩典的教义,则被人曲解为犯罪的借口(罗六)。保罗对基督徒自由的教义,却曲解为胡作非为的借口(加王13)。保罗对信心的教义,却被谬解为基督徒的行动是无关重要的,这可以由雅各书中可见一斑(雅二14-26)。
彻斯特顿(C. K. Chesterton)曾比喻正统有知行在狭窄的山脊上一般,只要向任何一个方向踏错一步,便会粉身碎骨。耶稣是 神,也是人; 神是爱与圣洁;基督徒同时活在今生与来世之中。过份强调任何一面的真理都会使异端乘机而起,一发不可收拾。生命中最悲惨的,莫过于人曲解圣经真理以作妄行非为的借口,而不以真理为 神带领前途的明灯。
根基与成长(三17-18)
彼得以基督徒生活的特色作全书的总结。
(一)基督徒是已经预先被警告了:这句话的意思乃是说他不能再以毫不知情为借口。他知道正途并知道它的赏赐;他也知道谬道及往其中直奔的危险。他不应该以为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已经事先被警告,谓基督教是一十字架,备受多人攻击及误解。事先被警告,是使人预先准备妥当,这便给我们带来无比的责任,因为那知道正途而偏行错谬的,必受加倍的刑罚。
(二)基督徒有生活的基本原则:他必须被建立在信仰上,有某些事情是基督徒必须确知的。艾基(James Agate)曾表示他的头脑并不是一张铺盖,日复一日地被整理折迭:相反的,他的头脑对某些事情的了解已经根深柢固,不可更改。基督徒生活中有一些不可妥协之处;有某些信仰的根基是绝不可更改的。基督徒应永远相信‘耶稣基督是主’(腓二11);再者,他更不应忘记其生活与信仰必须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三)基督徒的生命应不断地成长:基督徒生活中不可妥协之处,并不表示是僵死的,相反地,基督徒必须每日皆能经验恩典的奇妙,在恩赐上不断迈向成熟之途。基督徒必须每日更深入基督的奥秘之中;高耸的大厦必须有稳固的根基;树之能结果,枝叶繁盛,皆因其有粗壮深扎地下的根。基督徒的生命必须稳立在坚固的根基上,如此才可往下扎根,往上结果。
全书以荣耀永归基督作结。──《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