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第五章
字号:A | A

教会的长老(五1-4

圣经中很少篇章如此清楚地讨论长老职分在早期教会中的重要性,彼得特别写这段文字给长老们,他虽身为使徒行列中的领导人物,却毫不犹疑地称自己是‘同作长老的’。以下,我们要讨论这在教会中最古老及最重要的长老职分的历史背景。

(一)犹太背景:长老的设立可追溯于当以色列人飘流旷野,往应许之地进发的过程中;当摩西感到独自管理以色列人的重任,使他心力交瘁时,他便设立七十位长老来帮助他, 神的灵也降临在他们身上(民十一16-30)。自此之后,长老使成为犹太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长老是先知们的挚友(王下六32);是君王的谋士(王上二十8;廿一11);与王族中人共同管理国事(拉十8)。每一城乡都设有长老;他们坐在城门口施行判断(申廿五7)。长老也管理会堂的事务;他们虽不司讲道之责,却负有使会堂的管理制度正常发展的责任;不单如此,长老也负有惩治会友的责任。公会中大部分的成员都是长老,这公会是犹太人的最高法院;他们经常与大祭司,首领们,文士及法利赛人等相提并论(太十六21;廿一23;廿六3,57;廿七1,3;路七3;徒四5;六12;廿四1。)在启示录所记载的异象中,在天上有廿四位长老环绕着宝座四周。长老与犹太教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论在民事与宗教事务上,都是如此。

(二)希腊背景:特别在埃及的小区里,长老是当然的领袖,也兼管公共事务,正如今天的市议员一般。据记载,当地某一妇女因受袭击而向长老投诉。当一省长莅临参观时,有专司‘耕务的长老们’,负责收集谷物以作礼品。在公布告示,租赁牧地,征集税款等事上,长老们都直接参与。在小亚西亚地方,议会的成员被称为长老,即或是异教世界中的宗教小区也有‘长老祭司’,或‘高级祭司’专司管教之责。在索诺培(Socnopaeus)的神庙中,有一高级祭司在审理一祭司的案件,因该祭司被控蓄长发,及身穿毛织衣物──这都是被认为太女人气,太奢侈的表现,是所有祭司皆应避免的恶习。

由此可见,在基督教远未采纳长老制度之先,长老在犹太及希腊世界中,已经扮演了非常重要且受人尊敬的角色。

基督教的长老职分(五1-4)(续)

基督教会也以长老为其最基本之职分。

保罗通常在他传福音的地方,及他所建立的教会中按立长老。在他第一次的旅行布道所建立的每一个教会中,他都接立了长老(徒十四23)。提多被留在革哩底,为要在各城中接立长老(多一5)。长老有管理教会财务的责任,保罗与巴拿巴将耶路撒冷赈饥的金钱,交给长老们(徒十一30)。长老也是管理教会行政的人员。在耶路撒冷所召开的教会会议,长老们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这会议中,教会决定向外邦人大开门户;在这会议中,长老与使徒被认为是教会的权威人士(徒十五2;十六4)。当保罗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的时候,他向长老们报告其所经历的困难,他们也给他意见,提议他所应采的行动(徒廿一18-25)。新约中诸多令人感动流泪的篇章,以保罗向以弗所的长老告别的话,是最感人心坎的经典之作。保罗称他们为 神群羊的监督,信仰的维护者(徒二十28-29)。从雅各书中我们知道长老可以藉抹油及祈祷,使病者痊愈(雅五14)。从教牧书信中,我们更知道领袖及教师在那时已经是受薪的职分了(提前五17;加倍的敬奉应被译为加倍的报酬。)

当一个人领受长老职分的时刻,是多么光荣啊!因为他进入了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职分,这职分的历史可以说是与犹太教及基督教一同成长,具有四千余年辉煌的历史;再者,长老所肩负的责任也非常重大,因为他被接立为 神群羊的牧者,信仰的维护者。

长老职分的荣辱(五1-4)(续)

彼得在本段经文中列出了作长老应该避免的危险,及该职分所带来的权利;其次,彼得所说的不单鼓励作长老的,而且对在教会内外事奉的基督徒,也产生极大的鼓励。

长老不应勉强地接纳此职分,而是出于甘心乐意的事奉。这并不是说他攫取此职分,或漫不经心,毫不思考便接纳此职分。其实,每一个基督徒要担当教会任何职分时,都应谦虚自省,因为自己是不配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基督徒接纳某项职分,或晋身事奉行列,皆有一点被促使的意味。正如保罗所说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责任已经托付我了。’(林前九16)他又说:‘ 神的爱激励我。’(林后五14)假如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些基督徒却是在被别人勉强的情况下而接纳某项职分,他使整日勉强地执行其职务,这种情形在今日的教会中,层出不穷。彼得并不是说一个基督徒应该不惜一切而获得教会某职分,相反的,一个基督徒应处处热衷于提供事奉,但同时却深深地自觉不配。

长老也不应该因贪财而接纳此职分,而是甘心乐意的来事奉。贪财这词语是由一希腊文的助动词aischrokerdes翻译而来。这字的名词是aischrokerdeia,这正是希腊人所嫌恶的品行。狄奥菲斯都(Theophrastus)是一位伟大的希腊人像素描大师,他曾以aischrokerdeia为题画一人像。卑鄙吝啬──或可如此翻译──是利己的低下情操。吝啬的人从不以羊肴奉客,而私底下,自己却饱天下之美食。他狂饮美酒;假如没有赠券的话,他也不上戏院。他在乘车买票时,总以忘记带腰包为借口而要向朋友借钱买票。他总以欺诈的秤来作买卖。晚餐时吃剩的萝卜也要数点,以防下人偷吃。朋友结婚或喜庆,他总离家走避,好省下送礼物的钱。

吝啬是人所憎的品性;很明显的,在早期教会里面,有些人却抨击传道人或宣教师,因贪财而事奉。保罗再三表白,他并没有贪任何人的财物,总以双手劳力赚钱,以供自己生活之需而不用负累他人(徒二十33;帖前二9,林前九12;林后十二14)。早期教会中受薪职分的报酬一定很微薄,故此新约的圣经再三警告他们不得贪婪;再者,由这警告可知早期教会中也确实有人贪婪无度(提前三3,8;多一7,11)。彼得所强调的──到现时还是正确的──在教会中事奉的任何人,绝不能利用其职权而牟利。

长老也不应该好像霸王一样,相反的,应该以身作则,作群羊的好牧者。人类的天性皆好追求名誉、权力,金钱则次之。有些人硬是喜爱权力,即或是很有限的权力,他也拼命追求。米尔顿(Milton)诗中的魔鬼即有如此的思想,他认为在地狱作王,总比在天上作仆役来得更好。莎士比亚曾说及一骄傲万分、但拥有细微而短暂权力的人,他能在天上玩弄瞒天过海的欺诈技俩,以使天使们哭泣为快。牧者最大的特色,乃是对羊群那份无私的牺牲的爱。任何人若以获取权力为重而拼命得一教会职分,这人是本末倒置。耶稣曾对祂的门徒如此说:‘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的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可十42-44)

长老职分的理想(五1-4)(续)

本段经文中被译为所托付你们的译文带有很宝贵的信息,这译文在希腊文中是很特别的,希腊文的写法是ton kleron,这字所有格的众数却是kleros,而这字的涵义甚广,也颇吸引人的兴趣。

(一)这字有骰子或签的意思:在马太福音廿七章卅五节便出现这字,在十字架下,兵丁拈阄(Kleroi)分耶稣的外袍

(二)这字也有因拈阄或抽签而得的职位,在使徒行传一章廿六节,便有如此的作法,使徒们拈阄决定谁可以填补犹大所遗下的空缺。

(三)或可以指预先安排好要赐给圣徒的基业(西一12)。

(四)在古典希腊文中,这字是指大众所拥有之分,或所拥有之房地产而言。这些公有的东西,是政府划定给予大众公民的,通常以抽签形式定那些地可作如此用途。

即算以这有限的意思来说,长老职分或教会中任何一项圣务,都是 神所特定、所分派的,绝不是人的本领而赚得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我们所配得的,完全是出于 神的恩典。

尤有进者,kleros有托付给人的东西的意思。在申命记九章廿九节提及以色列人是 神的产业(kleros);这也就是说以色列人是 神按自己的意思,特别拣选的受托者。以色列人是 神的kleros,会众是长老的之kleros。以色列人被托给 神;同样的,教会中的责任也是如此被托给长老。这也就是说:长老应以 神对教会的心来对待其会众。

我们再提出另一项真理,在第二节的希腊文中,有一句话,在英文钦定译本,及标准修定译本中并没有被译出来,和合本的译文如下:‘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 神的群羊,按着 神的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按着 神的旨意’的希腊文是kata theon,而这希腊词语也可被译为‘好像 神一样。’以色列是属于 神的;教会中的会友是 神所托付我们的;我们对群羊的态度,应该好像 神对我们的一般。

这真是一项崇高的理想啊!千万别忘记,这也是一项无比的控诉!我们有责任向众信徒显明 神的忍耐、宽恕、永不止息的爱,及祂永远无限的关怀及扶持。 神将责任交了给我们,我们则应全力以赴,好像 神待我们一般,忠心地完成任务。这就是教会事奉的最高理想。

回想耶稣(五1-4)(续)

彼得在这段经文中所表达的态度,是很令人欣赏的。他起初以‘同作长老’的同工身份发言,他并没有自以为了不起,反而与他们一同分享经验。但他有一独到之处;他脑海中充满了以往跟随耶稣的美丽回忆,而这回忆也洋溢于所写的经文之中。就算他在讲话的时候,这美好的回忆也荡漾于他的思潮中。

(一)他形容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见证:骤眼看来,这句话似乎有点疑问,因为根据记载,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捉拿之后,‘当下,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太廿六56)。但是,假如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话,我们发觉彼得比任何人更清楚了解耶稣的受苦。他跟着耶稣进了大祭司家的院子里,在这个场合中,因为他的软弱,他曾三次不认耶稣。审判告一段落,耶稣被拉走;就在这个时刻,新约中最悲惨的语句便被记下了:‘主转过身来看彼得:他就出去痛哭。’(路廿二61,62)在四目交投之下,彼得看见一位领袖的伤痛,在祂最需要支持鼓励的时刻,祂的门徒却都逃生他去。彼得确实见证了基督受苦,特别是当人离弃祂的时候,这也就是彼得勉励信徒们忠心至死的原因。

他称自己是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这句话有回顾与前瞻两重意义。彼得在耶稣登山变像的时候,已经尝了荣耀的甜美。三个在睡梦中的门徒被惊醒:‘……既清醒,就看见耶稣的荣耀。’(路九32)彼得已经看过 神的荣耀;同时,他晓得他要看见将来的荣耀,因为耶稣曾应许祂的门徒,当人子降临,在荣耀宝座上的时候,他们会与祂同享荣耀(太十九28)。彼得未曾忘怀他过去的经验及将来的应许。

毫无疑问的,当彼得谈及牧养 神的群羊的时候,他不期然地想起耶稣交付给他喂养小羊的重任(约廿一15-17)。爱的酬报乃是立他为牧者;彼得对此终身难忘。

当彼得说耶稣是牧长的时候,他脑海中一定思潮起伏。耶稣曾比喻自己是一位牧人,冒生命的危险来挽救一只迷途的羔羊(太十八12-14;路十五4-7);祂也差遣门徒出外工作,拯救以色列家的迷羊(太十6)。祂看见众人如无牧的羊群而生怜悯之心(太九36;可六34)。再者,耶稣以自己是一位为羊舍命的好牧人(约十1-18)。耶稣为牧者是一幅极美的画像,而彼得能成为 神群羊的牧者,那是多么有福气啊!更美的,凡身为基督的仆人的,都可享此权利。

谦卑的外袍(五5

彼得现在讨论舍己是基督徒的不二表记。他以旧约一节经文作为其论点的根据:‘祂讥诮那好讥诮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箴三34)

在这里,彼得又想起往日与耶稣同处的情形,他劝勉信徒们应穿上谦卑的衣服:彼得所用‘穿戴’一词的希腊字非常特别;egkombousthai是由kombos引申而来,该字是指凡是打了结的东西。与此相关地的是egkomboma,是指凡打结而穿在身上的衣物。通常这衣物有保护的作用;如护袖等。也可用这作奴隶的围裙。约翰曾记录在最后晚餐的时候,耶稣拿了毛巾,束了腰,给门徒洗脚(约十三4-5)。耶稣以谦卑束腰;祂的门徒也应效法。

egkombousthai也可用以描述另外一种袍,即穿上长及脚跟的长袍,这是达官贵人的表征。

若要了解这段经文,我们必须将上述两项表征联合起来。耶稣曾穿上奴仆的围裙,甘心从事最谦卑的工作,就是替门徒洗脚,故此,我们也应穿上谦卑的围裙以服事基督及社会大众;但那谦卑的衣物也是使我们得荣耀尊贵的衣物,因为凡甘心作众人仆役的,必成为天国里最大的。

基督徒生活的原则(Ⅰ)(五6-11

彼得在这段经文中,列出基督徒生活不可少的原则。

(一)要谦卑在 神面前:基督徒必须服在 神大能的手下,这是旧约中很常用的术语;特别是用在 神将其子民从埃及地拯救出来的情形之中。摩西说:‘因为耶和华曾用大能的手将你从埃及领出来。’(出十三9)‘主耶和华阿,你已将你的大力大能显给仆人看。’(申三24) 神用大能的手,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申九29)。这话的意思乃是表示 神的手在掌管其子民的前途,如果他们顺服,忠心地领受祂的引领, 神必定领他们到自由之地。约瑟在经历各种生命的苦况之后,能够向那以往欲置他于死地的哥哥们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创五十20)基督徒绝不应抗拒生命中的任何经历,因为 神的手在安排一切;对我们的生命,祂有美好的安排。

(二)在 神里面的安宁:基督徒应该将一切忧虑卸给 神,诗人也说:‘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诗五十五22)。‘不要为明天忧虑。’(太六25-34)我们能如此行,因为我们深信 神必定照顾。正如保罗曾说, 神连独生子也赐给我们了,祂还保留甚么不赐给我们呢?(参罗八32)。我们既然深信 神顾念我们,那么,生命不再是矛盾、挫折,而是不断的磨炼。我们可以用此心志,面对生命中任何挑战,因为知道 神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 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

(三)谨守儆醒:将一切忧虑卸给 神并不使我们有袖手旁观的权利,克伦威尔(Cromwell)对其部下的勉语乃是:‘相信 神,及保持弹药干爽。’彼得深深礼会儆醒的不易为,因为他想起客西马尼园的一幕,他与其同伴应该与主一同儆醒,但他们却睡着了(太廿六38-46)。基督徒应谨守儆醒,同时,应充满信心,为基督而活。

(四)抵挡魔鬼:魔鬼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得一定想起他本身的经历,魔鬼如何胜过他,及他曾三次不认主的天大罪过。基督徒的信仰必须如铜墙铁壁,魔鬼猛烈的攻击皆徒劳无功。魔鬼有如一欺凌弱小的恶棍,若靠耶稣基督的力量,勇敢地抵抗,魔鬼使会落荒而逃。

基督徒生活的原则(Ⅱ)(五6-11)(续)

(五)经历苦难:彼得表示,一个基督徒在经历苦难之后, 神便会刚强、复苏他的心灵。彼得所用的每一个字,都有很生动的背景,告诉我们 神藉着苦难所要成就的。

(甲)经历苦难之后, 神要成全我们:‘成全’一词的希腊字kartarizein是很难翻译的,这字通常用以表示接驳断了的东西,马可福音一章十九节中补网便是用这个字。有弥补缺口,修补的意思。因此,若以谦卑,及信爱之心接纳苦难,便有修补人格弱点之功,收使人成功伟大之效。传说艾尔加爵士(Sir Edward Elgar)某次聆听某年轻的女歌者独唱他的一首作品。这女子的歌喉美妙,音色纯正,技巧纯熟,但她演唱完毕之后,艾氏便说:‘若经历伤心事,她会唱得更出色。’巴利(Barrie)谈及他母亲失去了她最心爱的儿子时,曾如此说:‘这就是为甚么我母亲拥有慈祥的眼神,及其它失去儿女的母亲们来到她那里的原因。’丧子之痛使她受了磨炼,是其它事物无法办到的。 神使苦难临到人,为要使人的生命充满更美的乐章。

(乙)经历苦难之后, 神要坚固我们:‘坚固’的希腊字是sterixein,意思是使之如花岗岩一般坚硬。身体的苦痛,心灵的煎熬会产生下述两个后果的其中一项:苦难若不是使他倒地不起,便是使他有更坚强的性格,这训练是没有办法从他处获得的。如果他不断以信靠基督的心志面对一切苦难,他便如经火炼过的钢铁一般精纯、坚强。

(丙)经历苦难之后, 神要赐力量给我们:希腊字sthenoun有‘加添力量’的意思。这与刚才所讨论的有一共通点。一个没有挑战,没有自律的生命,必定是一个淡薄无味的生命。一个人对信仰的态度,只有看他是否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而定。信仰要透过痛苦,煎熬及无数的挫折才可达到理想的境地。轻风可以吹灭一盏微弱的灯火;但却可使旺火变成烈焰。信心的成长也是如此。

(丁)经历苦难之后, 神会坚稳我们:希腊字themelioun有打好根基的意思。苦难与煎熬使我们扎根于信心稳固的根基上,到那个景况时,我们才晓得甚么是牢靠与肤浅。只有在试炼中,我们才会体悟人生的真谛。

这理想的境界,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在实际情况下,苦难使人饱尝苦涩、挫折;也许会破坏他原拥有的信心。假如以信靠 神的心而接纳一切,深信父 神绝不会使祂的儿女受无端的苦痛,那样,透过苦难,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使徒的亲信(五12

彼得见证谓他所写的都是 神的恩典,而且更劝勉其信徒虽身陷诸般苦难中,仍要在这恩典上站立稳固。

彼得说他藉西拉而写这封信,希腊文的句子是dia Silouanou,意思是西拉是代他写信的人。Silvanus是Silas(西拉的全名,这与保罗书信中及使徒行传中所提的西拉很肯定的是同一个人)。假如将有关西拉的资料加以搜集、整理,我们会发觉他是早期教会中的重要人物。

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后,使徒们作了一突破性的决定,即教会的门也应向外邦人打开;于是巴撒巴的犹大和西拉便被选出来,被差传往安提阿的教会报告此项决定;他们被称为‘在弟兄中作首领的’(徒十五22-27)。西拉并不单是带信的,更是一位宣讲满有能力的先知(徒十五32)。第一次旅行布道时,因马可半途离开保罗和巴拿巴,由旁非利亚回家去了(徒十三13);故此,在计划第二次布道的时候,保罗坚决不带马可同行。于是巴拿巴与马可,保罗和西拉两队分道扬镳(徒十五37-40)。自此之后,西拉一直是保罗的左右手,他与保罗一同在腓立比被捕下狱(徒十六19,25,29)。地他保罗在哥林多汇合,一同在该地宣扬福音(徒十八5;林后一19)。因为他与保罗有如此亲密的关系之故,因此,在写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时,西拉的名字与保罗、提摩太同被列为发信人之一(帖前一1,帖后一1)。很明显的,西拉是早期教会中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

在序言中我们曾说西拉不单是一位文书,只代彼得写这封信,及传递这信给教会。研究彼得前书的其中一个困难,就是其希腊文用字优美,本书中的希腊文带有浓厚的古典希腊文的气息,这似乎是身为加利利渔夫的彼得无法可达的境界。西拉不单是早期教会中的出色人物,更是一个罗马公民(徒十六37),可能比彼得受过更好的教育。在写本书的过程中,西拉功不可没,在中国的宣教士,假如要向信徒宣扬信息的时候,他首先尽力,以本身所知的中文,书写信息,完成之后,再请一位中国信徒加以修改、剩写;或者,西教士将大意告诉其中国籍文书,由他全权负责拟稿,然后由西教士复核批准。这很可能是彼得的做法:他要不然就是将原稿交给西拉,请他修正其中的希腊文,就是将自己的意思告诉西拉,让他拟稿,然后自己亲手执笔加上最后的问安。

西拉是早期教会不可缺少的人才,他甘心屈居次位,默默无言地在幕后苦干,只为了要完成 神的工作。虽然保罗名气大,而他却寂寂无名,但他却以能为保罗的副手而自足。虽然在全信中只有在结束的时候提到他的名字,他却甘心作彼得的代笔人。这一切,都表示西拉可无愧地称为彼得和保罗的亲信。教会极需要好像西拉这样的人才,许多人虽然不能成为好像彼得和保罗一般的伟大,但却能担当帮助彼得和保罗大工的无名英雄。

问安(五13

这似乎是一节很简单的经文,但却已包含人难以解释的问题。

(一)这问安到底是谁发的呢?钦定本译文是:‘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但‘教会’一词在希腊文中却付之阙如。希腊文的直译是‘在巴比伦与你同蒙拣选的’,但这句话的主词却是阴性字。这有下列两个可能的答案。

(甲)钦定本的译文可能是正确的:摩法特的译文采用此解释而译为:‘你在巴比伦的姊妹教会。’这译法的根据是教会被称为基督的新妇;而本段经文也可能有这个意思。总之,大多数人仍接纳这是指教会而言的说法。

(乙)有一点不能忘记的事,在这一节圣经里的希腊文,‘教会’一词却付之阙如,而阴性主词很可能是指一位人尽皆知的基督徒女士而言。假如这说法能成立的话,那么这女士并非他人,正是彼得的贤内助。我们晓得彼得和他的太太一同周游各处,宣扬福音(林前九5)。亚历山太的革利免(Stromateis七章、十一章、六十三章)曾记述她在彼得跟前殉道而死,在行刑前,彼得鼓励她说:‘将主谨记于心。’她的确是早期教会中的闻人。

我们不愿意对这问题下教义式的答案,上述两项说法都有理由,实难取舍。

(二)本书信在何地写成呢?问安是从巴比伦发出的,故有下列三个可能:

(甲)在埃及,离开罗不远的地方有一巴比伦城,这城是由亚述来的巴比伦人所建,为了要记念家乡的巴比伦城。在写这信的时候,该城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军营;无论如何,彼得的名字不可能与埃及拉上甚么关系。这一个说法可以暂置一旁。

(乙)在东方有一巴比伦城,犹太人曾一度被掳于此:许多犹太人便以此为家,定居该处,同时,也发展该城为犹太学术中心。阐释犹太律法的巨著,即巴比伦的他勒目(Babylonian Talmud)也在该处成书。巴比伦的犹太人地位显著的事实,可由约瑟夫写犹太古史,要特为他们出一特别版而可见一斑。在该城中有庞大的犹太殖民区,这是无容置疑的事实,而身为专向犹太人传福音的使徒彼得,到该城宣扬福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彼得的名字从来未曾和巴比伦连在一起,也没有任何文件支持他曾到该城工作的记载。加尔文及伊拉斯穆皆以本文中的巴比伦城即是此古代名城,但却显示他们的决定是错误的。

(丙)基督徒及犹太人称罗马为巴比伦:在启示录中,巴比伦被描述为一大淫妇,喝醉了圣徒与殉道者的血(启十七,十八)。古代称为无神、及奢侈淫逸的巴比伦,再次出现于罗马,而彼得与罗马有不可分的关系;故他很可能在罗马写这一封信。

(三)彼得所称为他儿子的马可到底是谁呢?他又向谁问安呢?假如上文那女子是彼得的太太,很自然的,马可很可能就是他的儿子。但这马可更可能是写马可福音的作者。传统总将彼得与马可连在一起,他将其经历告诉马可,而后者则将之记诸于福音书中。第二世纪末叶的帕皮亚(Papias),是早期传统的搜集者,他曾如此描述马可的福音:‘马可是彼得的传译,他正确地,却不是按先后次序;将基督的生平言行按其所能记忆的纪录下来。因为他没有亲自听过及跟随耶稣;他在后期曾跟着彼得,正如我所说的,彼得为了要使其教训实用化,并没有把耶稣所说的话按先后次序,作有系统的解说。故此,马可凭记忆写出来的数据也不算不正确,因为他的主旨并不在于略去或谬解他所听见的一切。’按照帕皮亚的意见,马可的福音纯粹就是彼得讲道的数据而已。同样地,爱任纽也说,当彼得和保罗在罗马逝世之后:‘马可身为彼得的门徒及传译,将彼得所传讲的,记录成书而流传后世。’这些传说都很一致地表示这位传福音的马可,的确是彼得属灵的儿子,这问安也非常可能有他一份。

让我们将上面的讨论作一总结‘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很可能是指教会,或者是彼得那殉道而死的贤内助。巴比伦或许是古代东方的名城,或指罪恶满盈的罗马城。马可可能是彼得肉身的儿子,若这假设能成立的话,我们对他的一切毫无所知;但马可更可能是马可福音的作者,彼得属灵的儿子。

和平共处(五14

以爱心彼此亲嘴问安是本段经文中最能引发兴趣的讨论。多个世纪以来,这习尚已成为基督徒团契和崇拜不可少的部分;其兴衰的历史也颇有兴趣。

对犹太人来说,身为门徒的,应吻其老师的面颊,及将双手搭在其肩头上,以示尊敬。这正是犹大向耶稣所行的(可十四44)。亲嘴是欢迎及尊敬的表示,我们可以想象耶稣是多么珍贵此一举动。因为祂曾因人不给祂亲嘴问安而难过(路七45)。保罗书信在结束时,大都劝信徒应以圣洁的吻彼此问安(罗十六16;林前十六20;林后十三12,帖前五26)。

到早期教会的时代,亲嘴已经成为教会崇拜中一个主要部分。特土良曾问道:‘假如祷告与圣洁的吻分开的话,祷告那能完美?假如在献祭后离开时没有平安,他所献的祭又有何作用呢?’(Dex Oratione十八章)。在这一段文字中,亲嘴又被称为‘平安’。守圣餐时也不能少了这一项,奥古斯丁说,当信徒说话以先,‘他们必藉外表的亲嘴,表达内在的平安。’(De Amicitia六章)。通常,在慕道者离开以后,只有会友在场,祷告以后,在圣餐的饼与杯还未领受之先,他们便互相亲嘴。殉道士游斯丁也说:‘当祷告完毕以后,我们便互相亲嘴问安。然后才将饼与杯交给领会的主席。’(一65)祷告以后才互相亲嘴:‘因为平安的果子,真挚的爱,不被虚假及欺诈所玷污。’这乃是‘我们心灵溶汇贯通,忘怀旧恶’的不二表征(耶路撒冷的区利罗,Cyril of Jerusalem, CatecheticalLectures 25.5.3)。亲嘴是不念旧恶的表记,也表示凡领受圣餐的人都在主里回合而为一了。

这原是一很可爱的习尚,但慢慢却被人误用了。这可由许多教父曾对此行径严加警告而可见一斑。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强调亲嘴的习尚必须小心执行,因为‘在亲嘴时,若有任何丝毫不洁的思想渗入,我们便会被拒于永生之外。’(Legatio Christianis 32)俄利根则强调亲嘴必须以‘圣洁、纯真、真挚’为原则,千万别像犹大亲嘴卖主那般卑下。亚历山太的革利免曾严峻地指控亲嘴的卑下作用,他的说法显然带有神秘性,因为透过亲嘴,‘某些人使教会之名不胫而走,致使谣言处处,恶讯屡屡。’(Paedagogus 3:11)特士良也谈及某些未信的丈夫,不太愿意其妻子在教会中被基督徒亲嘴问安(Ad Uxorem 2:4)。

由于种种的难题,这个颇有意义的习尚在西方的教会中渐渐失落,到第四世纪时,使徒宪典规定亲嘴只局限于同性之间的基督徒──教牧人员应亲主教,男与男,女与女的亲嘴问安。这种亲嘴问安的形式一直流行于西方的教会中,直到十三世纪时才停止。其间,教会也采用一些代用品,比方在某些地方,他们制造一些木或金属的小片,在上面刻了基督被钉十架的图案,首先由教士亲吻,然后传给会众,而个别会众亲吻之后,再传给他旁边的会友。如此一直传下去,直到每一个会友都吻了这图案。这举动是代表他们对基督的爱,及他们之间的互爱。在东方的教会,这习尚依然流行;希腊东正教仍然如此行,而阿美尼亚的教会则以屈身鞠躬取代之。

早期教会中亲嘴也有其不同的用场,在洗礼的时候,领洗的人首先由施洗者,然后由全会众所亲吻,作为欢迎他加入 神的大家庭的表征。新接立的主教接受一个‘主内的亲吻’。婚姻也以一亲吻而宣布生效,这全是由异教风俗所采用过来的作法。临终的信徒首先亲吻十字架,然后在场的都亲吻那即将离世的。逝者在埋葬前,必被人亲吻。

这亲嘴问安的习俗对我们来说似乎格格不入,但这习俗超源于教会以家庭及团契为重的时期,在那个时候,基督徒互相了解,彼此相爱。很可惜的,现代的教会信徒人数众多,多数的会友互不相识,也不愿意去了解对方,怎能谈到亲嘴问安呢?亲嘴只是一形式上的动作。当教会不再着重团契和爱心渐失时,难怪亲嘴问安的习尚会被淘汰。

彼得说:‘平安归于你们在基督里的人。’他将他的信徒交托在 神的平安之中,世界上的困苦绝无法加害他们。──《每日研经丛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