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第一章
字号:A | A

伟大的继承(一1-2

新约中伟大的信息,并不单单在乎表面的词藻,而是在于文字背后的意念与信仰,这是屡见不鲜的事实。这个篇章则是此说法的绝佳明证。

很明显的,本书是专为外邦人而写的,他们已经脱去祖宗所流传下来虚妄的行为(一18);他们以前并不能算是子民的,现在却成为 神的子民(二10);以前,他们也顺从外邦人的心意、欲念行事(四3)。有关这篇章最独特之处,乃是其中的用字和概念等。原来只用来形容犹太人,即被 神所选上的民族,而现在竟转用于那以前在 神怜悯之外的外邦人身上。从前曾有人说:‘ 神创造外邦人,作为地狱之火的礁料。’另有话说:蛇无论如何狡猾,终必被击毙;外邦人无论如何善良,也必被毁灭。再者,另有人说:在世上众多民族中, 神唯独钟爱以色列人。由这个篇章可见, 神的怜悯、特权、恩典等竟临到全世界上的人,连那些从未曾梦想能得 神恩宠的人,也沐于 神浩瀚的恩典之中。

(一)彼得称他的读者对象是被 神所拣选的,是 神的选民。这样的称谓,以前只属于以色列人:‘因为你归耶和华你 神为圣洁的民,耶和华你 神从地上的万民中拣选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七6;参十四2)先知也谈及‘我所拣选的以色列。’(赛四十五4)诗人也说:‘祂所拣选雅各的子孙。’(诗一○五6,43)

但以色列民却令 神大失所望,因为当 神差祂的儿子到世界上的时候,他们竟拒绝祂,且把祂钉在十字架上。当耶稣说那凶恶园户的比喻的时候,祂提及以色列的产业将要被夺去而转赐予他人(太廿一41;可十二9;路二十16)。这正是新约圣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基督的教会是真以色列,是新以色列,是 神的以色列(参加六16)。很多特权以前只属于以色列,现在都归属于教会。 神的恩慈现在已经普及万人,世上所有的人已经看见 神的荣耀,及尝过了 神的恩典。

(二)这段经文中有另外一个以前只用于以色列人的字眼。本书卷首语的直译乃是‘给那被 神拣选,分散及寄居于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的。’分散(diaspora)是一个专用名词,独指那些由于被掳的缘故而流放定居于巴勒期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而言。在犹太人的惨痛历史中,他们因战败而被逼离乡背井;有些时候则为了谋生之故,而自愿迁往外地,这些人通常都会在当地飞黄腾达、生意亨通。这些在外地寄居的犹太人则被称为diaspora,但现在那真正的diaspora并不是犹太民族;而是那分散于罗马帝国及其它各地的基督的教会。以前,犹太人是与其它人身份迥异的民族;现在却为基督徒所顶替。基督徒是一群有 神作王,有一永远的家乡,现在只不过是世上寄居的人而已。

 神的选民的寄居(一1-2)(续)

(一)我们是 神的选民,这是何等光荣的事啊!世上有那一件事能比称为 神的选民更光荣的呢?eklektos这个字可以指任何特殊被选的事物;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特选的水果,或一些用具,或一些特选出来远征异域的军队。我们既有此光荣,能成为 神的选民,但千万不能忘了跟着这身份而来的挑战责任。 神拣选我们有祂的目的,我们能被 神使用,这便是 神赐给我们的光荣。犹太人正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我们应小心谨慎,千万别让他们的失败也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特写。

(二)我们是世上寄居的:成为 神的选民,绝不是要脱离尘世;相反的,我们乃是入世而又超世的,这句话是很真确的。被流放的犹太人无论到甚么地方,眼睛总是朝向耶路撒冷。身在异乡,他们仍然建立会堂,每当崇拜者进入时,他乃是面向耶路撒冷。犹太人在其侨居地无论如何成功,他们的心仍是忠于耶路撒冷。

希腊文用paroikos来形容这一群在异乡寄居的人。Paroikos是形容一个虽身处异乡,但心却无时不想家的人。如此的寄居,希腊文是用paroikoa来表达,英文中‘教区’(parish)一词也由这字引申而出。基督徒也是如此,无论身处何方,眼睛总是朝向 神,心也永远忠于 神。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我们在这里本没有长存的城’(来十三14)。

我们再强调说,基督徒不是脱离尘世的人,应该用永恒的慨念来衡量一切事件,更应该知道生命是迈向 神的旅程。这种观点与对生命的态度,正是基督徒对事物轻重衡量的标准,及生活行为的准则。这是基督徒生命的试金石及动力。

有一则未经记载的耶稣语录谓:‘世界有如一座桥梁,智者只会踏过去,而绝不会建屋其上。’这个思想也是致丢格那妥书(The Epistle to Diognetus)其中一著名篇章的中心主题,这书是延续使徒时代著名作品之一:‘基督徒并不因为其国家、语言或风俗不同,而与世界上其地的人画分出来……他们居住在希腊化或野蛮人的城市中,他们随遇而安,入乡随俗,在衣看、食物及外在生活形式等方面,皆与其所住地区人士相若;但他们却处处皆表现了与他人相异的特色。他们以寄居者的身份,居住在其出生地,对各种不便有出奇的耐性,有如置身度外的异乡人一般。异域为乡居,乡居皆异域……他们虽在地上度日,但家乡却在天上。’

千万别以为基督徒在其侨居地一定不是良好公民,正是因为他以永恒的眼光衡量一切事物,他应被称为最佳公民,因为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在永恒的眼光下才可以显露出来。

我们身为基督徒的是 神的选民,同时,也是世上寄居的。这正好表明我们无比的特权及不可推诿的责任。

基督徒生命的三项事实(一1-2)(续)

这三项真理在本章第二节已经清楚地阐明了。

(一)基督徒是照 神的先见被拣选。格兰斐(C. E. B. Cranfield)对这篇章曾作出了如下精警的评语:‘如果我们只专注于由世界而来的攻击,漠视,或定睛于我们在基督徒生命中微不足道的进展时,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沮丧。在那种情况中,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是照着父 神的先见被拣选的。教会并不单单是一个人为的组织──这当然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其根源并不在于肉体的旨意,人的理想,伟大的情操或计划,全在于 神永恒的目的。’当我们灰心丧志时,我们应该谨记教会的存在完全是由于 神的目的与计划,假如这一切皆由 神作主,那么,教会必不会失落。

(二)基督徒被拣选,更藉圣灵而被献上。路德说:‘我相信我绝不能靠自己的理智或力量,而相信及投靠我主耶稣基督。’对基督徒来说,圣灵是基督徒生活每一部分绝不可缺的。圣灵首先在我们心中挑起了一丝渴慕 神的心意与敬虔,圣灵揭露我们的罪,又领我们到十字架下得洁净;圣灵使我们脱离罪恶的捆锁,使我们结出圣灵的果子;圣灵也给我们赦罪的凭据,向我们证明耶稣是主。基督徒生活的起点与终结,都是圣灵的工作。

(三)基督徒被拣选,以致能顺服及被耶稣的宝血所洒。在旧约的记载中,在三种情况之下必须洒血。在写这个篇章时,这三种情形可能都荡漾在彼得的脑海中。

(甲)当一个患痳疯的人得洁净之后,必须滤以鸟血(利十四1-7)。故此,洒血乃是代表洁净的意思;藉耶稣的被献上,我们的罪便得以洁净。

(乙)洒血是分别亚伦与其它祭司仪式的一部分(出廿九20-21;利八30)。这代表了为着事奉 神而分别出来。基督徒是特为事奉 神而被分别出来的一群,不单在圣殿中是如此,在世界中也一样。

(丙)在 神与以色列立约的时候也有洒血。在立约时,由于 神的恩慈,祂要求以色列作祂的子民,那么, 神就可以作他们的 神。但这种关系完全基于以色列人是否接纳立约时所定的条款,及服从律法而定。顺服是条约不可少的规定。没有顺服即代表了 神与以色列人之间立约关系的中断。故此,立约的书要向以色列人念诵,他们也要表示赞同:‘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为了要表明 神与以色列人之间立约的关系,摩西便将献祭所用的血,一半洒在坛上,另一半则洒在以色列人身上(出廿四1-8)。故此,洒血代表顺服

藉着耶稣的舍身流血,基督徒便与 神有了一个崭新的关系,过去的罪完全被洁净,且立志顺服 神。

基督徒之被召,完全是出于 神的旨意;其生命也藉着圣灵而得成圣洁。藉着耶稣的血,基督徒过去的罪完全被赦免,以致在将来的生活中完全顺服于 神。

基督徒的重生(一3-5

这一段经文的内容太丰富了,因为在新约中很少有这一类的经文,在短短几节经文中却一连提及了几项基督徒信仰的基本信念。

以赞美 神为开始──这赞美颂词却有不同之处。对一个犹太人来说,祈祷最常用‘愿颂赞归于 神’来开始,基督徒虽然采用这祈祷文,但却加上特殊的意义。基督徒的祷文乃是:‘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 神’?显然可见,基督徒并不是向一位身居远方,未知之神祈祷;他乃是向一位好像耶稣一般的 神祈祷,不单如此,他更可以藉着耶稣而完全信赖这位 神。

这段经文也涉及重生的慨念:基督徒是一个已经重生的人,乃是被 神所生而拥有新生命的人。除这意义之外,更表明身为基督徒的,其生命已经历一个彻底的改变,生命中的一切旧事物都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新约中满了这重生的信念,兹列以下数则为例:

(一)基督徒的重生完全根据 神的旨意与作为(约一13;雅一18)。这与人由母腹出生完全不同,因为在重生的经历中,人根本无能为力,一切都是 神的作为。

(二)重生也可以说是圣灵的工作(约三1-15)。这完全不是人的作为。当人向居住于其心中的圣灵降服时,圣灵便将他再造。

(三)重生是藉着真理的道(雅一18;彼前一23)。 神用话语创造天地万物。 神只说一声,混沌使成世界,有生命之物也充满其中。重生完全是基于 神藉着耶稣所说具有创造力量的话而成功的。

(四)重生的结果:被重生的人使成了万物中初熟的果子(雅一18)。这便使他脱离时空的限制,不会朽坏,没有玷污与挫败,使他能身在人世,却可触及永恒,享受永生的福乐。

(五)重生的人也拥有活泼的盼望(彼前一3)。保罗形容外邦人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盼望的世界(弗二12)。沙孚克理(sophocles)曾如此说过:‘最好不要出生到这个世界里来;若不然,只好尽速回到出处,这是次好的安排。’对一个异教徒来说,世界是一个渐渐老化,充满衰残及朽坏的地方,在这境况中可能很快乐,但这一切却导往虚无及无边的黑暗。对古代世界来说,基督徒是以其盼望为特色。这盼望是根据于两个信仰的经历。

(甲)基督徒是由不朽坏的种子所生(彼前一23)。有 神的种子在他里面,故此,他所拥有的生命是永不朽坏的。

(乙)耶稣基督已经复活(彼前一3)。基督徒有一位胜过死亡的耶稣基督永伴身旁,故此,他甚么也不会畏惧。

(六)基督徒的重生就是生入公义之中(约壹二29;三9;五18)。藉着这重生,他已被洁净,不再被众多恶习所捆绑;他更获权柄能行在公义中。这并不是说重生的人便永不会犯罪了:乃是说每逢跌倒的时候, 神赐下能力与恩典,使他能再次站立起来。

(七)基督徒的重生也就是生入爱中(约壹四7)。因为 神的生命在他里头,他不再被那以自我为中心,不肯饶恕的苦涩所控制。相反的,在他里面却充满了饶恕之心,及 神牺牲的爱。

(八)最后,基督徒的重生乃是生入得胜的生活中(约壹五4)。生命不再充满失败,乃是满了得胜的凯歌,胜过自我,胜过罪恶,胜过环境。因为 神的生命在他里面之故,他体会了得胜生活的秘诀。

伟大的基业(一3-5)(续)

再者,基督徒承受了伟大的基业kleronomia),这是一个充满辉煌历史背景的字;这个字在旧约中经常被用来指 神赐给以色列人为业的迦南地,即应许之地。旧约也经常说 神赐给祂选民为业之地(申十五4;十九10)。对我们来说,产业或基业是指将来我们所承受的东西;但圣经用这个字的意思,乃是指已经获得的产业而言。对犹太人来说,应许之地乃是他们的产业。

但基督徒的产业比这个更丰富。彼得在这段经文中,用三个字来描写这产业。这产业是不朽坏的aphthartos),这字除了有不朽坏的意义之外,也可以指不能为军队所蹂躏的。根据历史的记载巴勒斯坦曾多次被外敌入侵、攻占,且被夷为平地,片瓦不留的荒场。但基督徒所拥有的平安和喜乐,是任何侵略者所不能蹂躏及破坏的。这产业是不玷污的amiantos,这字是由动词miainein引申而来,意思是被不虔的污秽所玷污。巴勒斯坦曾多次因敬拜假神而被玷染(耶二7,23;三2;结二十43)。不洁之物总在应许之地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但基督徒所拥有的纯洁,世界的污秽不可触及而至污染的。这产业是不能衰残的(amarantos),正如在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应许之地的美艳花朵也会衰残,但基督徒却被提升入一个没有朽坏的境界中,其平安与喜乐根本不被世界的变迁所影响。

这产业到底是甚么呢?这问题的可能答案很多,但主要的答案只有一个── 神本身就是基督徒的产业。诗人说:‘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分……我的产业实在美好’(诗十六5)。 神永远是他们的产业(诗七十三23-26)。先知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哀三24)

因为基督徒拥有 神,又为 神所拥有,难怪其产业是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的。

今生无忧,来世无虑(一3-5)(续)

基督徒将来要承受的产业,属 神的喜乐等,都存在天上,等待着基督徒领受;彼得对这盼望有以下两点阐释:

(一)在我们从这个世界通往永恒的旅途中,我们是藉着信心而被 神的能力所保守着的。彼得所用保守(phrourein)一词,是军事字眼。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被 神四面安营严密保证而获绝对的安全。有信心的人,虽然看不见 神,但也绝不疑惑,相信 神在暗处必保守凡属祂的人。这并不是说 神救我们脱离一切生命的难处与痛苦,而是 神加我们力量胜过一切苦难,使我们能再吹向前迈进。(二)救恩将要在末世被显现出来。我们要讨论以下两个新约很基本的概念。

新约经常谈及末世或末日,这概念是由于犹太人将时间画分为两个阶段之故──即现在的世代,这世代完全被邪恶所控制;及将来的世代,那世代却由 神掌权。在这两个世代之间夹有一个主的日子,那时,世界将要被毁灭而重造,审判也接踵而至。在现今及将来世代之间的日子,即被称为末世,因为世界将要到达旅程的终点而结束。

圣经没有告诉我们末日何时来临,又没有详细解说末日临到时所发生的事。但我们可以搜集新约中论述有关末日的资料,使我们对末日有些了解。

(一)基督徒相信他们已经活在末世的时代之中。约翰对其会众说:‘……如今是末时了’(约壹二18);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表示 神的启示已经在末世透过主耶稣向世人显示出来(来一2)。对初期的基督徒来说, 神已经介入时空,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

(二)末世的时候, 神要倾倒祂的灵于人的心中(徒二17)。初期的信徒相信这事已经在五旬节时获得应验,在圣灵所充满的教会中而获得证实。

(三)初期的基督徒们深信,在末世来临之先,罪恶的权势必作垂死拚命地挣扎,故此,敌基督的到处皆是(提后三1;约壹二18;犹18)。

(四)死人必要复活。耶稣曾应许说:在末日,祂要使凡属祂的人,从死里复活(约六39,40,44,54;十一24)。

(五)无可避免的,那也是 神审判的日子;到时, 神要彰显公义,使其仇敌获得公平的审判及刑罚(约十二48,雅五3)。

以上乃是新约作者用末日或末世一词时,荡漾在他们脑海中的意义。

很明显的,对许多人来说,这日子是一个充满恐惧的日子;但对基督徒来说,这却是一个得解脱的日子。救赎sozein一词不单包括丰富的神学意义,更包含实际的涵义,因为这个字通常是用以表达‘由危难中被救出来’,及‘病得医治’。比格在其注释中曾表示,在新约救赎(sozein)及救恩(soteria)有四个紧密关系的意义:

(甲)从危难中被救出来(太八25)。

(乙)从疾病中得医治(太九21)。

(丙)从 神的定罪中被解脱出来(太十22;廿四13)。

(丁)从罪恶的权势中被释放出来(太一21)。救恩的涵义极广,包含由急难,疾病,定罪,及罪恶之中被释放出来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基督徒在将来所要获得的。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

忍耐的秘诀(一6-7

彼得在这段经文中,谈及其读者们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难处。他们所坚信的基督教信仰不合时,更惨的是他们现在又面临逼害。风暴即将来临,生命必受严重威胁而痛苦难当。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彼得提醒他们,且根据下列三个理由谓他们必能得胜有余。

(一)因为有将来的盼望:在苦难的尽头有伟大的产业,就是永恒的生命,与 神永远同在。这正是魏斯科对末世(en kairo eschato)的了解。而我们对末世的解释乃是:目前的世界到最后结束的时候,但希腊文也可作‘愈来愈坏’的意思。根据这一点魏氏表示:当世事万物坠落到一极限的时候,基督拯救的大能必要彰显出来。

姑勿论我们采取任何解释,最终的盼望都是一样的。因为对基督徒来说,逼迫与困苦并不是终结,在这一切苦难的尽头,有荣耀的赏赐;因为有这不能毁灭的盼望,基督徒便能忍受生命中一切的煎熬。正如病人接受手术或其它痛楚的治疗,因他深深知道在这一切痛苦之后有痊愈的盼望。生命基本的事实乃是:人若知道苦难尽头有着无比的盼望,他便会咬紧牙根,忍受一切痛苦。基督徒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他盼望着将来的荣耀。

(二)因为每一个试炼皆为考验:金子要在火中熬炼才能成为纯金,临到基督徒的试炼,都是为要考验其信心,使信心更坚强。运动健将们努力苦练,并不是要弄坏自己的身体,乃是要使自己更坚强有力。我们所遇到的试炼并不是要消耗我们的力量,相反的,乃是将力量注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在这方面,彼得所用的字眼很有意思。他说基督徒或许暂时落入百般(poikilos)的试炼中,这希腊字有‘多种色素’的意思。彼得也用这字来形容 神百般的恩惠(彼前四10)。我们的苦难或许色彩多多,但 神的恩典也是一样;人类生命中的每一色彩, 神的恩典都可以完全配合。 神有恩典配合每一个不同的试验,我们应紧记,每一个试验都带有 神的恩典。

(三)因为在苦难的尽头,即耶稣显现的时候,他们会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在生命中,我们尽力而为,并不是为了工价或利益,乃是为获得别人嘉许的眼光,及一句赞赏的话。在这个世界上,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基督徒也深深领会这一点,因为知道在苦难的尽头,主会赞说‘好极了!’

这便是帮助我们胜过生命及信仰历程中各样难处的秘诀。我们能面对试验,经历试验,胜过试验,是因为有将来的盼望;因为每一个试验都加强我们的信心;因为当主再来的时候,耶稣会称赞凡属祂的忠仆。

眼虽未见,却心领神会(一8-9

在这一段经文中,彼得用含蓄的手法点出他与读者间的相异之处。他表示他以认识肉身的耶稣为荣,但他的读者却没有办法享受这份殊荣;虽然如此,他们却是爱耶稣;虽然未曾亲眼看过耶稣,但却满心相信祂。正是这种信仰给也们带来不可言喻的喜乐,及无比的荣耀,因为这信仰为他们将来的福乐作出铁一般的保证。

萧文在其注释中曾论及人如何体会基督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盼望。历代以来人们热望着一位君王的来临。正如主耶稣曾对其门徒说:‘……从前有许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路十23-24)有一段很长的时期,人们虽然殷切地盼望,但盼望却一直未得实现。

(二)第二阶段:认识肉身的耶稣。这正是彼得在这段经文中所表示的,也好像他对哥尼流所说的一般:‘祂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徒十39)有很多人曾跟随过耶稣,他们的见证是我们认识耶稣生平言行的重要因素。

(三)第三阶段:在各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用信心的眼睛看过耶稣的。耶稣对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二十29)这种以信心的眼睛能看见耶稣的原因,完全是因为耶稣不是一位曾活过,死了而现在只存在于书本中的人物,而是一位曾活过,死而复活且永远活着的主。曾有人如此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使徒只在记忆中记得耶稣。’这话的意思乃是表示耶稣并不单是信徒头脑中的记忆而已;我们更可与祂建立一个个人的关系,可以常与祂相会。

第四阶段:有福的看见。约翰确信在将来我们可以看见主的真体(约壹三2)。保罗也说:‘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楜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林前十三12)如果信心的眼睛能忍耐到底,有一天,我们必能亲眼清楚地看见,面对面相见。(正如以下一首诗所描述)

主耶稣,我们的肉眼虽未见过你荣耀真体;
只因那幔子黑影,阻隔了你我的面颜。
虽末见你,未闻你声,
我知你愿和我同住;
地上最珍贵的地点,
就是我和你相聚之处。
虽末见你,但我全凭信心,
我爱你,亲爱主,永爱你,
因为末见,并非不知。
死亡来临、肉眼朽坏,
但我心灵跳起,
你曾裂开幔子,
必显你的荣耀真体。(编者注:本诗由刘道新翻译)

将来的荣耀(一10-12

这又是一段意义非常丰富的经文。那将要临到人类的救恩是那么奇妙,连先知们也要寻求考察;不单先知是如此,连天使也希望明白呢!这段经文将先知们如何受灵感,如何书写等问题,都有较明确的描述。

(一)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有关先知的两个方面:第一,他们寻求考察那将要来的救恩;第二,基督的灵告诉他们有关基督的事。由此可知,灵感有赖于两个条件──人类寻求的心志,及 神的灵的启示。有人曾如此说:写经文的作者们,就好像 神手中的一文笔,或如一管洞箫,被 神的灵所吹奏;又或如七弦琴一般,被圣灵所拨动而已。这也就是说:那些作者们只不过是一些被 神所操纵的工具而已。但这一段经文却告诉我们: 神的真理只临到那些有心寻求的人。在灵感的过程中, 神与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灵感同时是人寻求的心志,与 神的圣灵启示的结晶。

再者,这一段经文也告诉我们,圣灵也就是基督的灵无时无刻不在世界上工作。每当人一睹美善,淡尝真理的滋味,胸怀想望 神的意念时, 神的灵就在那里。圣灵一直在各处感动人去求 神,引领人到 神那里,祂从来没有失职,一直忠心到底。有时候,人类愚顽无知,错解圣灵的引导,或只领悟其中的一部分真理。无论如何, 神的灵都一直不懈地引导那努力寻求的信徒。

(二)这一段经文也告诉我们,先知们曾谈及基督受苦及得荣耀的事。诗篇廿二篇,以赛亚书五十二章十三节至五十三章十二节等经文涉及基督受苦的预言已经应验了;诗篇二篇及十六篇八至十一节及一一○篇等涉及基督得胜、得荣耀等经文也得了应验。我们不必强调先知们预先看见耶稣其人;他们乃是看见将来有一位人物要来,他们的梦想及异象都会在这人身上获得应验。

(三)这段经文也告诉我们先知是向谁传说;他们乃是向人传扬 神拯救的信息。他们本身还未曾尝过这拯救的滋味。有些时候, 神给人看见异象,但同时却向那人说:‘应验的时候还未临到。’ 神领摩西上毘斯迦山顶,将应许之地全都指给他看,同时又对他说:‘我使你眼睛看见了,你却不得过到那里去。’(申卅四1-4)有人曾看见一位盲者,在黄昏的时候点燃街灯,他凭着其敏锐的触觉,摸索前行,燃点每一盏街灯,将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灯光带给别人。正如先知们所深深体会的,获得异象是何等的福份,就算自己不能亲自看见异象的应验,但只要将异象传给世人,让后人能体会异象的应验,他们也就觉得无比的荣幸了。

使者的信息(一10-12)(续)

这段经文不单告诉我们有关先知们的异象,同时也告诉我们使者们所宣扬的信息。这些使者将救恩的信息带给念彼得书信的读者们。

(一)信息的中心:救恩的来临。不同的背景及时代,会有不同的信息。这固然不错,但最基本的信息,乃是宣扬福音,也就是大好的信息。传道人有时要传警戒、责备的信息,或间中提醒信徒们有关 神的审判及 神的忿怒,但基本上,传道人应宣扬救恩的喜信。

(二)信息的来源:透过从天而来的圣灵。传道人的信息并不出于自己;乃是 神所赐的。他并不是传扬自己的意见或体会;他乃是传扬圣灵所赐的信息。他要像先知一般地寻求考察,要努力学习研究;但他必须等候圣灵的感动与引导。

(三)信息的奇异:连天使也欲知道点滴。我们不能再为我们所传信息的平淡无奇,而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掩饰。我们要为不能引起听众同感的信息负责。 神救恩的信息是超然奇异的。

救恩的信息,基督的灵的感动,是传道人传扬信息时不可或缺的装备。

信仰的动力(一13

彼得一直在谈论基督徒将来的盼望及荣耀等;但基督徒永不会失去将来的盼望,他必须在目前的争战中,奋勇地前进。因此,彼得便向其读者提出下列三个挑战。

(一)要约束他们的心: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描述,因为东方男子们穿着长袍,故此行动或干粗活时都不太方便。他们便在腰间束上宽阔的皮带或布条;在干粗活时,便将长袍的下襬夹在腰带中,这样,行动就方便多了。通俗的来说,就是卷起衣袖,或脱去外衣的意思。彼得乃是告诉他的读者,应随时准备他们的头脑作有深度的思考。绝不应该以拥有一柔弱而又未经考察的信仰为满足;他们必须要下定决心,若不将问题想通便绝不罢休。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可能要放弃某些意见,又可能会犯一些错误。但是经历过考验的信仰是巩固的,也没有人可以夺去的。

(二)要他们谨慎自守:这字的希腊文有两个意思,即避免醉酒,及心思应稳定。他们不应被含酒精的饮料所醉倒;他们应维持敏锐的判断力。基督徒很容易被标奇立异的思想所影响,没有定见而随波逐流。彼得劝告其读者们,既深知本身所信的,便应该站立稳固,在邪风异俗的冲击下,作中流砥柱。

(三)要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他们的恩:基督徒生活的特征乃是他活在希望之中,因此,虽遇各种试炼,但仍能屹立不倒。这便是为甚么运动家们苦练,及学生们苦读的原因。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最好的福分仍在将来。我们要为过去的恩典感谢 神,要立志鼓起勇气面对目前的挑战,更要存无比的盼望,因为在基督里,一切上好的事物仍在未来。

没有基督及充满基督的生活(一14-25

在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见三个信息,以下便逐一讨论:

一、耶稣基督是救赎主及主宰

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信息。

(一)耶稣基督是释放者,人可以藉着祂而脱离罪和死的捆绑;祂也如同没有瑕疵及无玷污的羔羊(19节)。当彼得用如此的字句来描述耶稣时,他的思想一定是专注于两处旧约经文以赛亚书五十三章论及那位受苦的仆人,藉着祂的受苦,人可以得着拯救及医治;另一段便是有关逾越节的羔羊(出十二5)。在那一个难忘的晚上,也就是他们离开埃及为奴之地的晚上,每一家以色列人都要杀一只羔羊,用血涂在门楣门框上,当灭命的天使要击杀埃及地一切头生的时候,凡门楣门框上有血的记号的房子,灭命的天使便会越过去,不进入那一家。故此,逾越节的羔羊起码有两重意义:从奴役中得着释放,从死亡中得着拯救。无论我们怎样解释,若要将人从罪恶与死亡中释放出来,耶稣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二)耶稣基督是 神永恒的目标:在创世以上前,这工作已经预先交给耶稣了(20节)。这里包涵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通常以为 神先是创造者,然后是救赎主;就是说当 神创了世界以

后,罪恶滋生, 神便立刻设法透过耶稣来施行拯救。但这段经文却明显的告诉我们,在 神还没有创造世界以前,祂已经是一位救赎主了。 神的救赎计划,并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临时被逼所采取的紧急措施。这计划在创世以前已经确立了。

(三)彼得的思想是新约中广泛被接纳的:耶稣基督不单是被杀的羔羊,更是 神所尊贵的那位从死里复活,得胜的一位。新约作者经常都将十字架与复活两者相题并论;凡提及基督的牺牲,一定也会提到祂的得胜。罗杰士(Edward Rogers)在其所著好使他们得生命(That they might have Life)一书中,曾提及他有一次非常小心地查考耶稣受难及复活的经文,然后想用戏剧化的手法来表达这一段记载,结果他却表示:‘我深深地感觉得过份着重十字架上的苦难,而淹没复活的光辉的手法是非常错误的;若认为人类救恩的成功,是偏重于忍受苦难,而不是超凡的爱的话,这也是无稽的谬误。’他问在大斋即预苦(Lent)期,基督徒最常见的是甚么呢?‘是正午时分,黑暗笼罩大地,描写十字架的痛苦?或是清晨的光辉,从空的坟墓里四散,光明一片?’他跟着说:‘现在有许多非常诚恳的福音信息及神学著作,不幸的是,这些数据似乎给人一个印象,就是被钉十架的痛苦阴影笼罩了复活的光辉, 神在基督里的计划,在加略山已经完全实现了。我们必须强调应以主复活的立场来解释十字架的苦难。若不然,这会引起莫大的属灵危机。

透过耶稣的死,人类便从奴役及死亡的束缚下得到释放;但透过这凯旋的复活,我们能对 神有信心与盼望(21节)。

在这个篇章里面,我们看见耶稣为要释放我们而死在十字架上;我们也看见耶稣是 神永恒的救赎计划;我们更看见耶稣是胜过死亡的勇士及荣耀的生命主宰。祂是生命的赐予者,死亡在祂面前毫无作为;祂所赐的盼望是世上任何权势也不能夺去的。

二、没有基督的生活

彼得很明显地写出了没有基督的生活的三大特征:

(一)蒙昧无知(14节):异教世界为了 神的不可知而惶恐终日:因此,人便在黑暗中摸索,欲一瞥这秘密。柏拉图曾如此说:‘欲要找寻这位宇宙的设计者也就是宇宙之父,是何等的难啊!即或找到的话,也绝没有可能将所了解的点滴,明确地表达出来。’哲学家要找到 神是极困难的事;对普通人那就更不用说了,连了解 神也是不可能的。亚理斯多德说 神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因’,人类千方百计欲寻找,但结果却是空白一片,没有任何人能了解。古代世界中的人类并不怀疑 神或神祇的存在,不过他们却相信,这位冥冥中的 神是深不可测,神秘非凡,对人类及宇宙毫无兴趣,不闻不问的。在一个没有基督的世界里,人认为 神只是一个谜,一股超凡的力量,但从来不是炽烈的爱;在这样的世界里,在危难中的人没有谁可求助,可作为他们的盼望。

(二)放纵私欲(14节):当我们接触由那个世界所孕育出来的作品的时候,我们真不得不慑服基督教那股清新、满有冲劲的生命力;特别是基督教也是从那黑暗的世代中出来的,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真令人惊讶!当时的社会中,贫富悬殊的现象,成为极尖锐的对照;富有人家夜夜笙歌,奇珍异味,比比皆是,如孔雀脑,夜莺舌等,花费无数。威特留(Emperor Vitellius)皇帝的豪宴用了二千尾鱼,七千只鸟。不顾贞洁,马苏(Martial)曾提及某女子已下嫁第十位丈夫;犹文拿里(Juvenal)另提及某女子在五年内已有八个丈夫;耶柔米(Jerome)提及在罗马城有一女子下嫁她第廿三任丈夫,而她本人却是男方的第廿一任太太。在希腊及罗马,同性恋极为普遍,且被认为是很正常的活动。这是一个人欲横流,被私欲所奴役的世界,只一味寻求更新鲜、更疯狂的方法来满足内心的欲念。

(三)虚无缥渺:这个世界的基本困难乃是虚无。卡土拉(Catullus)向其爱人李丝彼(Lesbia)倾诉爱的温馨,恳求她要把握时机,尽情享受那速逝的享乐:‘太阳东升西落,循环不息;但当我们的一线微弱灯火熄灭之后,一切皆成虚幻,毫无所有,而我们将会在这漫长的黑夜中,长眠不起。’如果人将如狗一般地死去,为何不过如狗一般的生活?人生虚幻,只有短暂的光明,接着便是永远的虚无。生与死皆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死后甚么也没有的话,那么,人生真如一场悲剧!

三、基督充满的生活

彼得描述基督充满的生活的三大特征,同时,又提出理由证明其观点。

(一)是顺服与圣洁的生活(14-16节):被 神拣选的事实,包括了权利与义务。彼得还记得那古老的希伯来宗教的中心要求,即 神要求祂的子民必须圣洁,因为祂是圣洁的(利十一44;十九2;二十7,26)。圣洁一词的希腊文是hagios,这字基本来说有‘与众不同’之意。圣殿可说是hagios,因为与其它建筑物不同;安息日是hagios,因为与其地日子不同;基督徒是hagios,因为与其它人不同。基督徒是 神所拣选,属于 神的子民。他之所以被拣选,因为他有一项特殊的使命,及拥有一处永恒的家乡;又因为他在今生要为 神而活,在来世则要与 神同住。在这世界里,基督徒必须从 神的律法,活出 神的生命。基督徒有一项神圣的使命,就是要与众不同,要有分别。

(二)是敬度的生活(17-21):敬虔是因经常活在 神面前孕育出来的一种心态。在这五节经文里,彼得提出三个理由来说明基督徒为甚么要过敬虔的生活:

(甲)因为基督徒是寄居者,生命对他来说,是在永恒的境界之中;他不以身处何方而挂心,只以身住何处而欢呼。

(乙)他要归向 神那里;他可以称 神为父。不错,这是事实,但这一位父 神在将来要大公无私,不徇情面地审判世人。基督徒永不能忘却这审判之日,在那日,他将要面临一无比的考验。所以,今世的生命是无比的重要,因为要藉以通往来生。

(丙)基督徒必须过敬虔的生活,因为这是由耶稣付上的代价而成功的。自此之后,生命便具有崇高的价值,不能浪费丝毫,也不能自暴自弃。大凡有见识的仁人君子,总不会浪费那有无限价值的生命。

(三)是手足情深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外征,是对弟兄们有诚恳、恒久的爱。基督徒是由不能朽坏的种子所重生的人,这意思或许是下列两个解释之一:基督徒的重生不是人为的,而完全是 神的工作;另一个解释则是如约翰所说:‘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 神生的。’(约一13)更有可能的解释,就是道的种子进入他里面,使他重生再造;这可由撒种的比喻可见(太十三1-9)。在这段篇章中,彼得引用以赛亚书四十章六至八节,而第二个解释则与此相合。无论我们如何解释,基督徒的重生是一个不可推翻的事实。因为他已经重生了, 神的生命也在他里头。爱是 神生命的特征,因此,基督徒必须将那神圣的爱,彰显人前。

基督徒应过一个基督所充满的生活,这生活有与众不同的特质,从不忘怀这生活的永恒义务,这生命既由 神所赐, 神的爱也应充满其中,使之绚烂无比。──《每日研经丛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