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六章
字号:A | A

  1 作者在五章11节作出的警告,在这一整章经文继续下去。这是新约圣经中一段极具争议的经文。既然这么多敬虔的基督徒,对这段经文的解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就不能武断了。以下提供的解释,相信是最能够与上下文和新约的其它部分协调配合的。

  首先,作者劝勉读者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从字面上来说,即“有关基督之始的道理”(格连特),或“基督在起初所说的道理”(乌斯特)。据理解,这是指旧约圣经所教导的基本宗教教义,目的是要使以色列人准备好迎接弥赛亚。本节的下半部分和第2节,将教义列了出来。这些教义并非基督信仰的基本要义,而只是一些初阶,为将来的主体立下基础。这些教义的重要性,比不上复活了和得荣耀的基督。作者鼓励读者离开这些道理,不是要将他们弃如敝屣,而是要越过它们而达至成熟的地步。作者暗示,犹太教时代只是属灵上的婴孩期。基督信仰才是完全长大的成人期。

  根基既立好了,下一步就是在其上建造旧约圣经已立好了教义的根基;这包括六方面的基本教训,现在列举如下。这些教训都只是开端而已。新约圣经中关于基督、衪的位格和工作的伟大真理,才算是成熟完善之境。

  第一个旧约道理,就是懊悔死行。众先知和弥赛亚的先驱者都不断作这方面的教导。他们都呼吁百姓离开死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并不生发信心。

  死行也可以指一些以往有益正确的行动,现因基督的来临都变成死的了。例如,所有与圣殿敬拜有关的事奉,都因基督所完成的工作而成为废弃的。

  第二,作者提到信靠神。这也是旧约圣经所强调的。新约圣经差不多由始至终以基督为信心的对象。这并不表示对神的信心已遭取代;然而,只相信神而不相信基督是不圆满的。

  2 至于各样洗礼,不是指基督徒的洗礼5,而是指各种洁净的礼仪。这些礼仪在祭司和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显要的角色(参看九10)。

  利未记一章4节、三章2节和十六章21节描述了按手之礼。献祭的人或祭司将手按在祭牲头上,即以祭牲作其代替品。这祭牲便象征性地担当牠所代表的人的罪。这仪式象征代赎。相信这里所指的,不是使徒和初期教会其它信徒所行的按手礼(徒八17;一三3;一九6)。

  约伯记十九章25至27节和诗篇十七篇15节论到死人复活,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0至12节也有暗示。这个在旧约中模糊不清的观念,在新约时便昭然若揭了(提后一10)。

  最后一个的旧约基础真理是永远审判(诗九17;赛六六24)。

  这些基本道理概括了犹太教的教义,并为基督的来临作了准备。基督徒不应满足于这些道理,而应竭力得着他们今天在基督里可以得着的、更圆满的启示。作者鼓励读者,应从“象征进到真实、模型到实体、外廓到核心,从众袓先没有生命的宗教模式进到永活的基督的真实”。

  3 作者表示神若许可,他愿意帮助读者如此行6。然而,问题不在神,而在读者。神愿意帮助他们在属灵上长大成人,但他们必须积极地响应神的道,就是实践无伪的信心和忍耐。

  4 继后是警告离道者的主要内容。所警告的对像是一些不能从新懊悔的人。明显地,这等人曾经悔改(虽然圣经没有说明这是因相信基督的缘故),经文清楚地指出他们不可能再次悔改了。

  这些人是谁呢?答案在第4和5节。当我们细看他们所享有的种种褔气时,有一点须注意,就是未曾得救的人也可以享有这一切。圣经从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是已经重生了的。经文也没有提到各种要素,诸如得救的信心、基督宝血的救赎和永生。

  他们是已经蒙了光照的。他们曾听过神恩典的褔音。对于得救之道,他们并不是蒙昧无知的。加略人犹大曾蒙光照,只是他拒绝接受真光。

  他们也尝过天恩的滋味。主耶稣是从天上来的恩赐。他们曾经尝过衪,却从没有凭信心肯定地接受衪。只是尝味而不吃喝吞咽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当人将调了苦胆的酒给钉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稣时,衪尝了,但却拒绝喝下(太二七34)。只尝过基督并不足够;除非我们吃了人子的肉,喝了衪的血,即是说,除非我们真心接受祂作我们的主和救主,否则我们内里就不会有生命(约六53)。

  他们又于圣灵有分。我们毋须马上下结论说,这必定是指人相信主;我们必须谨记圣灵是会在人信主之前并在人的生命中作工的。衪使不信的人成为圣洁(林前七14),使他们得着外在的褔气。衪使不信的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一六8)。衪引领罪人悔改,使他们明白人只能倚靠基督。因此,人毋须有圣灵内住,也可享受衪所赐的褔气。

  5 他们也尝过神善道的滋味。他们得听褔音,并受褔音所感动吸引。他们就像落在石头地上的种子;他们听了道,马上欢喜领受,心里却没有根。这些道理在他们心中只是暂时的,及至他们为道遇上患难或逼迫,便立刻跌倒了(太一三20,21)。

  他们也曾觉悟来世权能。这里的权能,是指“神迹”。来世是指千禧年,即在将来基督要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带来和平昌盛的日子。初期教会在传褔音时施行的神迹(来二4),预示将来在基督国度里要出现怎样的神迹奇事。第一世纪的信徒见证了这些神迹;事实上,他们或曾参与其中。就以五饼二鱼作为例子。耶稣喂饱了五千人后,人群便跟着衪到海的那一边去。救主心里明白,虽然他们经历了神迹,但却并非真正相信衪。因此,主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约六26)

  6 他们既已享受了所列举的各种好处,若是离弃道理7,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他们已犯了离道反教的罪。他们正踏上通往地狱之路,路上毫无光明。

  离道反教是罪大恶极,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本节下)。这表示他们不是因疏忽而没有理会衪,而是刻意地、恶意唾弃基督;表明他们是断然地拒绝衪,站到与衪对立的阵在线,并嘲笑衪的位格与工作。

附篇──离道反教

  叛教者就是一些人听了褔音,声称是基督徒,又加入基督的教会;后来却放弃他们所曾承认的信仰,断然地否认基督,离弃基督徒群体,并成为主耶稣基督的敌人。只有非信徒才会犯离道反教的罪,他们不是遭蒙骗的人,而是蓄意地、全心地、恶意地背叛主的人。

  不应混淆,一般非信徒在听了褔音后没有正面响应,并不是离道反教。举例来说,某人可能在圣灵多次邀请之下,仍不肯接受基督。不过,他并不是叛教者。只要他肯将自己交托给救主,他仍可以得救。当然,如果他在生命终结时仍然不信,他就会永远失丧;然而,只要他仍有相信主的机会,他就不会是没有希望的。

  离道反教也不可等同于软弱后退。一个真正的信徒,有可能会远远地离开基督。因犯罪的缘故,他与神的关系备受破坏。他甚至可能走到一个地步,没有人会觉得他是个基督徒。但只要他认罪、离弃罪恶,他便可以立即与主恢复完整的关系(约壹一9)。

  离道反教与褔音书提到不能赦免的罪并不相同。后者将主耶稣的神迹,看成是鬼王的作为。事实上,衪是靠圣灵的能力行神迹的。将神迹看成是魔鬼的作为,就是亵渎圣灵,将圣灵等同魔鬼。耶稣说,这罪是永不得赦免的,不论是在当世或是在将来的世代,也是如此(可三22~30)。离道反教与亵渎圣灵唯一相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是永远的罪,仅此而已。

  我相信离道反教的罪,即约翰壹书五章16节下所提到的“至于死的罪”。约翰谈到的是一些声称是信徒的人,他们曾参与地方教会的活动,但后来却接受了诺斯底派的异端,抱敌对的态度脱离基督徒的相交。他们刻意地脱离了,显示他们从没有真正重生(约壹二19)。他们既公开地否认耶稣是基督(约壹二22),就是已经犯了至于死的罪;这样,为他们祷告,希望把他们挽回过来也是徒然的(约壹五16下)。

  一些诚恳的基督徒,往往读到希伯来书第六章或类似的经文时,就会受到困扰。撒但特别利用这些经节,来扰乱那些在身体、思想或情绪上陷于困境的信徒。他们恐怕自己已从基督那里堕落了,再没有与衪和好的希望。他们担心自己已离开太远,失落了救恩。不过,他们既还会担心,就足以证明他们并不是叛教者!叛教者不会这样惧怕担忧,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否定基督。

  如果信徒不会犯离道反教的罪,那么今天谁会犯这罪呢?举例说,一个青年人声称相信基督,并看来有很好的发展,但后来却遭遇了一些事。他可能遇上猛烈的逼迫。他可能在道德上沦落了。又或者他上大学去了,在那里却因无神论老师对基督信仰的猛烈攻击而动摇。虽然他对真理清楚认识,却决意离弃真理。他完全否定基督,并对基督信仰中每一样神圣的基要真理进行恣意践踏。圣经说,要把这样的人挽回过来,使他悔改,确认圣经的真理,是没有可能的。我们认识不少离弃基督的人,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回转归向衪。

  这世代快将结束,预料离道反教的浪潮将会出现(帖后二3;提前四1)。因此,日子一天一天的过,我们对离弃真理的警告就愈来愈感到实在。

  7 作者继续用大自然的事物来比喻真正的信徒(本节)和叛教者(8节)。两个比喻都以地土比喻人。第4和5节所提到的褔气,用使万物生气勃勃的雨水作比喻。生长出来的植物说明人对所承受之褔气的最终反应。这反应又决定那地会得祝褔还是受咒诅。

  真正的信徒就像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长出有用的植物来,因而从神得福。

  8 叛教者也像一块饱吃雨水的土地,可是他所长出来的不是别的,而是荆棘和蒺藜,是罪恶的果子。这块地接收了一切,却没有生出有用的植物来。这样的土地毫无价值,是已经被定罪的了。他的结局就是焚烧。

  9 本节和10节有两方面强烈的指示,前几节提到的叛教者并不是信徒。首先,作者突然转用别的代名词。作者论到叛教者时用“他们”。到这里,他却用你们和你们的,来对真正的信徒说话。

  第二方面的指示就更加明显了。他对信徒说:“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译按:或作“而且这些行为是随着得救而有的”)。”意思是指他在第4至6节和第8节所提到的,并不是得救的人会有的表现。

  10 有两件事是随着得救而有的,会在圣徒的生命中表现出来──他们所作的工和他们爱心的伺候。他们的好行为,将他们的信心表露出来,而且他们拥有真正基督信仰的特征──对信徒一家表现实际的爱心。他们为了主的缘故,不断服侍衪的子民。

  11 随后两节经文的对像似是另一类人;对这一类人,作者无法确定。这一类人,正陷于退后返回犹太教的危险。

  首先,他希望他们能够与真信徒一样,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他希望他们继续为基督坚持下去,直至基督徒最终的盼望能在天堂实现。这是以真实为证。

  12 他们不应懈怠,不应让脚步放缓,斗志松懈。他们应力争上游,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真信徒。

  13 本章的结束部分,承接第12节凭信心和忍耐向前迈进的劝勉而来。作者以亚伯拉罕的例子作为激励,并肯定信徒的盼望是会实现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基督徒似是处于不利的位置上。他为基督的缘故舍弃了一切,且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报酬。所应许的一切都是将来的事。故此,他又如何能确定他的盼望不会落空?

  答案就在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这应许会在基督身上一一实现。当神作出这应许时,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

  14 这应许记载在创世记二十二章16至17节:“耶和华说……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褔,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神指着自己起誓;所以,这应许必定要成就。

  15 亚伯拉罕相信神;他恒久忍耐,结果得了所应许的。事实上,亚伯拉罕相信神,是十分稳当、毫无风险的。宇宙之中,最肯定的莫过于神的话。神的任何应许都肯定会成就,程度就像已实现了的一样。

  16 在人事上,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例如,在法庭上,人起誓会说真话,然后加上一句:“愿主助我。”人指着神起誓,以肯定将要说的都是真实的。

  当人以起誓作为承诺的实据时,一般就能了结各样的争论。大家都明白,起誓者会遵守承诺。

  17 神希望衪的信徒绝对确定,衪所应许的一定会成就。事实上,衪的应许本身已是足够肯定的了;然而,衪要显明比应许更肯定的程度。于是,衪在应许之上还加上起誓。

  那承受应许的人,是那些凭信心成为亚伯拉罕子孙的人。这里所说的应许,是指一切相信衪的人,都可以得着永远救恩的应许。神应许亚伯拉罕要得子孙,而这应许在基督身上圆满、最终地实现了。一切因与基督联合而享有的褔气,都蕴含在这应许中。

  18 信徒有两件不更改的事作凭据──神的话和衪的起誓。这是再稳当、肯定不过的了8。神应许要拯救一切相信基督的人,并起誓作实。因此,结论是毋容置疑的,信徒是永远稳当的。

  作者在本章余下的部分,用了四种比喻来透彻地阐明,基督徒的盼望是绝对可靠、稳当的:(1)避难所、(2)锚、(3)先锋、(4)大祭司。

  首先,作者形容所有的真信徒正从这注定要毁灭的世界逃往属天的避难所。在他们逃难的过程中,神赐给他们一个不会叫他们羞愧的指望,这指望是以衪的话和衪所起的誓为根据的。

  19 在风雨飘摇的人生中,这指望成为了灵魂的锚。我们不会被怀疑与失望的狂涛淹没,因为知道我们必得荣耀,这就像既成的事实一般。

  这锚不是抛在这世上的流沙中,而是牢靠那在天上的至圣所。由于这锚就是我们的指望,即是说我们的盼望稳靠于在幔内的神身上。这锚既已牢靠在那里,我们也必定到那里去。

  20 耶稣作为我们的先锋,已经进入幔内。祂既在那里,便保证了一切属衪的人最终都能进去。跟那些已进天家的圣徒并无分别,世上最普通的信徒也可以进入天堂;这样说毫不夸大。

  安伯里这样写道:

  在整本新约圣经中,“先锋”一词只在这里出现过。这词表达一个在利未制度下前所未有的观念,因为本来大祭司只是以代表的身分进入至圣所。他所进入的地方,是没有其它人可以进去的。然而,我们的先锋却成为保证人,衪在那里,我们也将会在那里。衪既是先锋,便(1)宣布了我们也要到那里去;(2)代表我们先将属天的荣耀承受过来;及(3)先走一步,以便将来当祂的子民到达时能欢迎他们,并将他们呈献给在天上的至高者9

  第四个表象是大祭司。我们的主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衪既是永远为祭司,便永远保守我们。衪的死既确保我们与神相和;衪的生也必能──衪在神的右边作我们的祭司──使我们得蒙拯救(罗五10)。

  这里提到耶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为大祭司,令我们回顾五章10节,作者为慎重地警告离道反教的人,曾暂时离开这个题目。现在,他打算重新讨论,说明基督大祭司的职分,超越了亚伦。他很有技巧地重新回到主要的论题上。──《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