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提摩太的使命(三1-5)
1我们既不能再忍,就愿意独自等在雅典,
2打发我们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 神执事的提摩太前去,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
3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
4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预先告诉你们,我们必受患难,以后果然应验了,你们也知道。
5为此,我既不能再忍,就打发人去,要晓得你们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诱惑人的到底诱惑了你们,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
三1“我们既不能再忍,就愿意独自等在雅典”
本节原文开始时有“为此”(思高)一词,63表示这里所说的决定是由于上文所提及要再次见到帖人的热切想望(二17-18)。配合着复数的“我们”,原文分词“忍”字、动词“愿意”及形容词“独自”64都是复数的;本节的解释引起了至少四种不同的看法。(一)这里用的是信扎体裁的复数“我们”,所指的其实是保罗一人(当圣:“我自己”)。65第五节“我既不能再忍”一句似乎支持这看法,但此说有两点困难:第一,上文(二17-20)将“我们”和“我保罗”(二18)分开,因此本节的“我们”最自然的解释,是指上一段的“我们”所指的,即是保罗和他的两个同工(二19的“我们(主……)”则可能指“我们基督徒”)。第二,复数的“独自”很难解为单指保罗一人;事实上,此复数词在保罗书信出现的另外三次(罗三29;林前十四36;腓四15;西四11),没有一次是指一个人的。(二)“我们”并不包括保罗的同工,而是指保罗和在雅典信了主的人;保罗的思想不难从“我和我的同工”(上文)转到“我和当地的信徒”(本节)。66可是,此说要假定保罗写此信时已赢得一些雅典人归主,但这点不能肯定;更为重要的,雅典的信徒怎可以被描写为“被留下”(原文67直译)在雅典呢?(三)本节用了一种松散(即是不甚严谨)的表达方式,其意思是:“我们(我们三人,或我和提摩太)决定,我应独自留下在雅典,提摩太则应再到你们那里去。”68若作决定的“我们”是保罗和提摩太,复数的“独自”仍然是个困难;但若作决定的是保罗和他的两个同工,这解释便和下一个看法实质上相同。(四)复数的“独自”提示,保罗差派提摩太前往帖城之后,仍有西拉和他在一起,而“我们”所指的就是保罗和西拉。69这是原文最自然的解释。
按此解释,保罗被人从庇哩亚带到雅典后(徒十七13-15a),西拉和提摩太旋即照着保罗的嘱咐也到了雅典(徒十七15b-16;本节);保罗征得西拉同意,就把提摩太打发回帖城去探望教会(2、5节),而西拉亦因事再回马其顿去(可能是重访腓立比教会)。二人相继离开保罗后,他也离开了雅典,下到哥林多,西拉和提摩太后来在该处再次与保罗会合(徒十八1、5);不久之后,保罗便写了此信。
“忍”字在原文与“房顶”(可二4;太八8;路七6)是同字根的,70此字根的基本意思是“遮盖”。由这个基本意思,此字继而获得两个相反方向的意思:“留住”(像无裂口的器皿不让所盛的液体漏出去),即是“隐藏”;或“挡住”(像密不透水的船只不让海水渗入船内),即是“抵受”、“忍受”。71这字在新约只出现另外两次,一次指保罗为免福音受到阻碍而“忍受”一切(林前九12),另一次指爱是凡事“包容”(林前十三7)。在本节和第五节,“不能再忍”的意思可能是不再能“留住”(即是抑制)内心随时爆发的强烈感受,也可能是再“抵受”不住外在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许两者都可包括在内,因为外在的环境(保罗被逼与帖人分离,无从坚固他们的信心,又没有他们的消息)使内心的感受(挂念帖人,亟欲再见到他们)更为强烈。“不能再忍下去”(新译)的结果就是“不能再等下去”(现中):保罗和西拉“愿意”(即是“乐意”,见二8注释)独自留在雅典,打发提摩太回去探望帖人;在此“愿意”含有“决定”(现中、新译、当圣;参思高:“决意”)的意思。
63 dio.
64 stegonteseudokesamen...monoi.
65 Ellicott 37 a;Neil 62; Whiteley 51; Morris I 60-61, II 99, III 1822 b; Idiom119.
66 Mentioned byBest 131.
67 kataleiphthenai = 'to be left behind'(Lightfoot40).
68 Marshall 90.
69 Moffatt 4;Frame 125; Bruce 60.
70 二字分别为:stego, stege. Cf. W. Kasch, TDNTVII 585-587, TDNTA 1073.
71 Cf. MM 587 b(s.v. stego );Lightfoot 40.
三2“打发我们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 神执事的提摩太前去”
“打发”的主事词是“我们”,即是保罗和西拉;提摩太是保罗的“副官”(参一1注释),因此差派他回去探望帖人大概是保罗的建议(参5节),而西拉则表示赞同。保罗在其它书信中另外提及他所“打发”或计划打发的同工,包括提摩太(林前四17;腓二19、23)、以巴弗提(腓二25、28)、推基古(弗六22;西四8;提后四12;多三12)、亚提马(多三12)、没有记名的“几位弟兄”(林后九3,十二17)和“那位兄弟”(林后十二18),以及由教会举荐把捐资送到耶路撒冷教会去的哥林多信徒(林前十六3);此外,他又把阿尼西母“打发……回”腓利门那里(门11)。72这种字眼提示,保罗对这些人是有某程度的权柄的。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保罗“劝”或“请求”(思高)提多往哥林多去,把捐资的事情办妥(林后八6,十二18),又“再三的劝”或“多次请求”(思高)亚波罗到哥林多人那里去,但为亚波罗所拒(林前十六12)。
“兄弟提摩太”一语在保罗书信出现三次(林后一1;西一1;门1),但“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则只见本节(及来十三23)。有释经者认为“兄弟”在此不仅是“基督徒同道”,而是有“传道同工”之意;较准确的讲法,是说保罗用了通常指“基督徒同道”的“弟兄”一词来称呼他的同工。73这显示保罗感到与提摩太在主内情同手足,也反映了他的谦卑:虽然他显然是宣教队伍的领袖(参徒十五40,十六1-3),提摩太更是他在福音上所生的儿子(林前四17;提前一2、18),他还是把提摩太与自己(及西拉)列为同等。他更进一步称提摩太为“作 神执事的”(参思高:“作天主仆人的”)。这双重的称谓都有强调提摩太的身份的作用;保罗这样做,大抵是因提摩太起初在建立帖城教会一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显著(徒十七1、4、10只提到“保罗和西拉”,14-15才提到“西拉和提摩太”),保罗恐怕帖人会认为他并不是个重要的使者,故此刻意强调他的身份。
不过,虽然“作 神执事的”这说法有较强的抄本外证支持,但原来的说法较可能是“作 神同工的”(和合小字),因为后面这个说法最能解释其它异文的出现,但若原文实在是“作 神执事的”,这说法很不可能会被改成“作 神同工的”。74“作 神同工的”这话有两种解释:“与我一同作 神工人的”(当圣,参现中:“我们的同工,为 神……”),或“和 神同工的”(新译)。75后者才是正确的看法,理由如下:(一)此词组在抄本中呈现的多种异文“作 神执事的”、“作神的执事和同工的”、“作神的执事和我们同工的”等等──无非是要除去或缓和“与神同工的”这种大胆的讲法,这表示对有关的抄者来说,此词组的意思显然是“与神同工的”而不是“与我们一起为神作工的”。(二)“同工”这名词的原文76在新约另外出现十二次,除了一次外(约叁8),其余的都在保罗书信内,其中七次提到“我的同工”(单数:罗十六21;腓二25;复数:罗十六3;腓四3;门24)或“我们的同工”(单数:罗十六9;门1),其意思显然是“与我/我们同工的”;因此,当他用同样的原文结构说“神的同工”时(本节及林前三9),他的意思乃是“与神同工的”。77
提摩太与神同工是“在基督的福音上”(新译);这是信上第五次(亦是最后一次)提到福音。“基督的福音”与“神的福音”(二2、8、9)及“我们的福音”(一5)在实质上并无分别;但这些不同的称谓提醒我们,保罗所传的幅音有以神为中心的一面,亦有以基督为中心的一面,二者在神藉基督的死和复活救赎世界的计划上熔合为一。78不少释经者认为“基督的”一词的意思,是指基督同时是福音的内容及来源(创始者),或除了是福音的内容及来源外,也是福音的宣讲者及使福音成为有效的。79不过,将“基督的”解为“关于基督的”似乎较符合“基督的福音”一辞在保罗书信一般的用法(此点见冯:“腓立比书” 172-173)。80“在基督福音上”的意思,即是在“传扬基督的福音”(当圣)的事工上;从下文可见,这工作不单是向未信的人传福音,也包括用福音的真理劝慰和坚固信徒。提摩太获得“神的同工”这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从事这种工作。
72 在上述经文中,林后十二17及提后四12用apostello , 林后十二18用synapostello, 门11用anapempo, 其余皆用pempo.
73 分别见:Moore 52;Henneken 22-23及Marshall 90(against E.E. Ellis).
74 详见 Metzger 631; cf. Whiteley51-52; Best 132-133; Bruce 59; Henneken 20.二辞在原文分别为:diakonon toutheou, synergon tou theou. F.W. Beare(IDB IV 625 a)则基于外证而接受前者为原来的说法。
75 分别见:Grayston 77及Ellicott 38 a; Lightfoot41; Frame 127; Henneken 23-24; Bruce 61; Marshall 91; Collins 180-181.
76 synergos.
77 Cf. hosynergos/hoi synergoi mou, ho synergos hemon and ho synergos/hoi synergoi theous. 林后一24虽然用了基本相同的结构,但synergoi tes charas hymon的意思显然不可能是“与你们的喜乐同工的”,而是“跟你们同工合作,为要使你们有喜乐”(现中)。林后八23及西四11则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构:synergos/synergoieis....
78 Beker, Paul 8.
79 分别见:Marshall 91;Collins 294; G. Friedrich, TDNT II 731, TDNTA 271; W. Grundmann,TDNT IX 543, TDNTA 1330及Henneken 26-27. Morris III 1821 a则认为福音称为“基督的”,是因它来自基督代赎之死。
80 tou Christou= objectivegenitive, of content(cf. Keck, Paul 32-33).
“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
这是提摩太被打发回帖城去的目的。“坚固”一词的原文在新约共出现十三次,除了两次外,一贯的意思都是“坚固”(例外是路九51,十六26;但前者的“定意”直译为“坚固祂的面”);同字根的名词81只用了一次,指在信仰上“坚固的地步”(彼后三17)或“稳固的立场”(现中)。在动词方面,“坚固”有五次指人的行动──彼得(路廿二32)、保罗(罗一11)、提摩太(本节)及信徒(雅五8;启三2);但有五次是指神(三13;罗十六25;彼前五10)、主耶稣(帖后三3)或二者一起(帖后二17)的行动;另一次则没有明说是谁的行动(彼后一12)。这现象提示我们,神或基督可以亲自或使用别人来坚固信徒,但信徒亦有责任坚固自己;无论如何,神的旨意是要信徒的“心”,即是他们整个内在的生命得以坚固(三13;雅五8),要他们“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帖后二17)并在他们“已有的真道上”(彼后一12)得到坚固。就本节而论,“坚固你们”的主要意思就是使帖人不致被诸般患难摇动,在逼迫中仍然坚持他们的信心(3、5节,参帖后一4)。
“在你们所信的道上”一语中的介系词有两种解释:(一)“为了(你们所信的道)的缘故”,此语的意思即是为要建立和促进你们的信心;(二)“关于(你们所信的道)”,即是指出提摩太的劝慰是关乎帖人的信心的。82由于随后的一句(即3节上半)是解释本句的(见该处注释),第二个解释似乎较为可取。一些中译本将此语看为同时形容“坚固你们”及“劝慰”等字,而得出“在你们的信仰上坚定你们,劝慰你们”(新译)、“在信德上坚固鼓励你们”(思高)或“坚固和帮助你们的信心”(现中)等意思。但和合本的译法可能较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坚固你们”本身已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帖后三3;罗十六25;彼前五10;参徒十八23;路廿二32),而且这里的两个动词在后书二章十七节以相反次序再次出现时,显然是分开来用的。不过,虽然从文法角度来说“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应与“坚固你们”分开,但在意思上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在后的一句(按经文次序)表达了“坚固你们”的方法,或是“坚固”的行动中特别的一面。“劝慰”在原文与“劝勉”(二12)相同(见二3注释);这译法(新译同)正确地将原文视为在此包含“安慰”及“劝勉”两个意思,“鼓励”(思高、当圣)这译法正确地将重点放在劝勉的一面,但“帮助”(现中)则仅是一种意译。
81 原文分别为:sterizo,sterigmos.
82 (1)hyper = 'for the sake of': Ellicott39 a; Lightfoot 41; Best 134; (2)hyper = peri:Robertson, Pictures 4.47; Frame 127; Idiom 65; MHT3.270; H. Riesen-feld, TDNT VIII 514. Cf. MM 651 b(s.v.).
三3“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
“免得”(新译同)这种译法(参思高:“不叫”;现中:“使……不会”)将原文词组看为相等于该词组之前加上介系词,其功用是表达“坚固你们”的目的;83另一个看法将原文词组看为表达第二节全节所引致的结果,得出的意思也是差不多。84较佳的看法,是认为此句乃直接附属于上文不限定格动词“劝慰”的受事词,它解释和指出了劝勉的内容,而词组开首的冠词的作用,就是使随后的不限定格动词“动摇”更像一个名词;85新约多处其它地方(主要为保罗书信)都有原文结构这种用法(即是作为动词的受事词)的例子(太二十23;徒四18,廿五11;罗十四13;林前十四39;林后二1,十2;腓二6,四10),86有力地支持了上述的解释。换言之,提摩太对帖人的劝勉就是:“任何人都不要……”
“被诸般患难”的原文87直译是“在这些困苦中”(思高)。“患难”(关于此词的字义见一6注释)在此主要指“受迫害”(现中);“这些患难”所指的不仅是保罗自己所遭遇的苦难,88而是保罗与帖人最近在帖城一同经历的苦难,以及他们分别在哥林多(7节)和帖城继续遭遇到的困难,不过重点是在帖人过于在保罗的身上。89“在”字的原文亦可译为“被”,90那一个译法较为可取则视乎我们对随后的动词如何解释而定。“摇动”(现中:“退缩”)一词的原文(在新约只见此处)原指犬只向人“摇尾”乞怜,从而获得“谄媚”、“诱骗”之意;按这个意思来解释,保罗就是恐怕帖人会在他们所遭遇的患难中(参新译)被犹太人诱惑(放弃信仰便可免受逼迫)而离开正路。91对保罗来说这是一种“骗诱”,因为如此免受逼迫,所付的代价就是失去永远的救恩。这解释符合文理,尤其是与第五节“恐怕那诱惑人的到底诱惑了你们”那句话吻合。虽然如此,可能“受到动摇”(思高)才是原文的意思,理由如下:(一)早期的拉丁文译本及希腊语的释经者(教父)一致将原文那个动词解为“被摇动”。(二)1941年于开罗附近发现的一份蒲草纸文献,记载了教父俄利根和赫拉克利底斯主教的对话,92其中俄利根于结束一次的谈话时说:“一切曾烦扰我们的信仰问题都探讨过了”,他所用的“烦扰”一词,93正是在讨论中的动词的主动体态格式。这清楚表示此动词可以解为“被摇动”。(三)三世纪的希腊主教赫西紏亦将此动词诠译为“被摇(移)动、受困惑、被搅扰”等意思。94(四)“被摇动”与上文“坚固你们”及下文“你们若……站立得稳”(8节)构成非常合适的对比,也是较显易的意思。95因此,我们接受“任何人都不要被这些患难摇动”为原文正确的意思和译法。
83 即是将to medenasainesthai看为相等于eis to medenasainesthai: Idiom 140; Bruce 59. Frame 128及F. Lang(TDNT VII 55 n.4)分别提出另外两种对原文结构的了解与此不同、但要旨仍然相同的解释。
84 Lightfoot 41-42('Translate "to the end that"').
85 Ellicott 39;cf. Robertson, Pictures 4.25('epexegetica articular infinitivein accusative case of general reference').
86 原文结构作名词用的例子还有:太十五20;可九10,十二33;罗四13,七18,十三 8;林前七26,十一6;林后七11,八10、11,九1;腓一24;来十31。 Cf. MHT 3. 140-141.
87 en taisthlipsesin tautais.
88 Veldkamp 64with n.
89 Cf. Ellicott 40a; Lightfoot 42; Moore 53; Marshall 91-92. Malherbe(Paul 65)认为所指的是保罗因被逼与帖人分离而感受的痛苦。但这解释与文理(3b-4节)不符。
90 en withdative = 'by'(RV, RSV,NASB, NIV).
91 Cf. MM 567 b(s.v. saino );Lightfoot 42; Frame 128; Neil 64; Morris II 101.
92 Published in1949 as Origen's Dialogue with Heraclides(Bammel,'Preparation' 93)。
93 esenen.
94 Hesychius:'sainetai: kineitai, saleuetai, tarattetai'.
95 这些理由见:F. Lang, TDNTVII 55-56, TDNTA 994-995; cf. Whiteley 52;Best 135; Marshall 91; Bruce 62.
“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
本句提出一项重要的理由来支持上一句的劝勉:任何人都不要被这些患难摇动,因为“我们是注定要受苦的”(思高)。值得留意的一点,是本句和下一节是保罗在忆述提摩太重访帖人的始末当中,直接向帖人说的话,因此有直接劝勉的作用,好像保罗在提摩太完成了他的使命之后,还要不厌其详地再次强调上一句的劝勉似的。“命定”或“注定”一词的原文96在新约共出现二十四次(保罗书信占了五次),大多数(十七次)是用于其字面意思上,指斧头“放”在树根上(太三10;路三9)、城“建”在山上(太五14,新译、思高)、田产“积存”在仓房里(路十二19)、婴孩耶稣“卧”在马槽里(路二12、16)、在迦拿婚筵的现场“放着”六口石缸(约二6,思高)、在耶稣钉十字架的地方有一个盛满了醋的器皿“放在”那里(约十九29)、在主的身体“安放”的地方天使向妇女报信(太廿八6;约二十12;参路廿三53)、彼得看见在耶稣的坟墓里细麻布和裹头巾不是“放在”一起的(约二十5、6、7)、打鱼回来的门徒看见岸上“放着”一堆炭火(约廿一9,思高)、约翰在异象中看见有宝座“安置”在天上(启四2),从天而降的圣城“是”(直译为“卧着”)四方的(启廿一16)。此外,这词亦用来指全世界都“伏在”那恶者的手下(约壹五19)、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提前一9)、犹太人读旧约时有帕子“盖在”他们的心上(林后三15,思高)、基督是那已“立”好的根基,此外无人能另“立”根基(林前三11)、耶稣“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多人跌倒,多人兴起,并要作毁谤的话柄(路二34)、保罗是为看护福音而“被立”的(腓一16)。
最后两节原文所用的结构与本节相同,这结构的意思是“被指派要……”。97“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直译是“为此我们被指派”:就如保罗是“派来为福音辩护的”(腓一16,新译),护福音是他从神领受的使命,照样所有信徒(“我们”在此包括保罗和同工、帖人及所有其它信徒)是被指派要受苦的。保罗自承特别负有为教会受苦的使命(西一24),但他一再表明,苦难也是信徒“所必须经历的”(现中;参徒十四22,该节与本章二至三节用了一些相同〔或同字根〕的词藻):因为在我们所蒙的恩里面,“信服基督”与“为他受苦”是分不开的(腓一29。关于使徒及信徒与基督“一同受苦”的意思,可参冯:“腓立比书” 368-370)。保罗说这方面的真理是帖人“自己知道”的,98这话的解释在下一节。
96 keimaikeisthai serves as a quasi-passive of tithenai(Bruce 59).
97 keisthai esi= 'to beappointed to/for '(F. Bu/chsel, TDNT III654).
98 “自己”在原文是强调的代名词autoi,这词在此意思可能是“实在、事实上”('actually': cf. Adamson, James 111-112).
三4“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预先告诉你们,我们必受患难”
本节开首在原文有“因为”一词(参思高),99这个“因为”重复了上一句的“因为”,进一步解释了帖人为甚么不应“被这些患难摇动”,亦同时解释了“你们自己知道”那句话。“在你们那里”(新译同)较贴近原文的译法是“跟你们在一起”。100“预先告诉”(现中同)原文用的是过去未完成时式的动词,101表示保罗和同工曾不止一次向帖人预告(思高):“我们必受患难”,也许同时反映他们和帖人在该段时间内不止一次受到不信者的攻击。
在“我们必受患难”一句里面,“我们”与上一节的“我们”有同样概括性的意思,指所有信主的人。“必”字的原文102本身是个动词,可解为“将会”、“即将要”、“注定要”等意思。这词在新约共享了一百零九次;保罗书信占了十四次,除了三次(本节;罗四24,八13)以动词的格式出现外,其余十一次皆以分词的形式出现。在保罗的用法里,这词通常的意思是“将要”,如在“将来得算为义的人”(罗四24)、“以后要信他、接受永恒生命的人”(提前一16,现中)、“为将来建立坚固的根基”(提前六19,现中)、“将来的事”(罗八38;林前三22;西二17,现中)、“来世”(弗一21)、“来生”(提前四8)等词语中。但若所提及的是按照神的旨意和命定发生的事,这词便获得“必会”的意思,如在“将来要向我们显出的荣耀”(罗八18)、“那要来的信的道理”(加三23,新译)、“将要审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稣”(提后四1,新译)等词语,以及在下列经文中:“亚当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罗五14);“如果随着肉体而活,你们必定死”(罗八13,新译);“我们必受患难”(本节)──因为这是神所命定的(3节)。
“受患难”的原文动词103在新约共出现十次,保罗书信占了七次。这词主动体态的字面意思是“挤压”,如在“免得人群拥挤他”(可三9,现中)一句中;其譬喻性的意思是“将患难加给”(帖后一6)。其余八次皆为被动体态,且都是用在譬喻性的意思上:一次指引到永生的路是“狭〔新译、思高〕小〔和合〕难走〔现中〕”的(太七14),另外七次指一些需要救济的“困苦的人”(提前五10,新译)、因信而受患难的无名英雄(来十一37),以及保罗和同工“受患难”、“四面受压”、“周围遭患难”(林后一6,四8,七5)104的经历、帖人受患难的经历(帖后一7)和所有信徒“必受患难”的命运(本节)。在此原文所用的现在时式表示,“受患难”不是一次过的事情,而是信徒不断的、重复的、经常的,甚至可说是正常的情况。这不仅是保罗的教训(参提后三12),也是使徒时代整个教会的教训(参约十五18-20;来十三13;雅五10-11;彼前四12-13;约壹三13)。
99 kai gar-'garintroducting the reason, kai throwing stress upon it'(Ellicott 40 b).
100 pros hymas(亦见于帖后二5,三10)。pros +accusative = 'with'(of'position'): Idiom 53; M.J. Harris, NIDNTT III 1204. 参可六3;约一1、2;及比较下面注121。
101 proelegomen.prolego 在新约的用法,详见四6注释 。
102 mello.
103 thlibo.
104 后二节在原文用了同一个结构:en pantithlibomenoi.
“以后果然应验了,你们也知道”
本句原文开首有“正如”105一词(参一5b注释),表明了其后事情的“发生”(现中、思高)是一如保罗所预言的。“正如……你们……知道”重复了二章二节、五节(及一章五节)同一句话,这提示我们,保罗在此的用意不单是以“你们所经历的是我们早已预告的”这事实来鼓励帖人,也是同时以此事实驳斥犹太人的巧言欺哄:后者说,帖人所受的患难证明他们所领受的福音是一种“错误”(二3),但保罗反驳说,他和同工早就预告帖人必会受患难,以后果然应验了,这事实正好说明,他们所领受的实在是神的道(二13)。106
105 kathos.
106 Cf. Frame 124,128-129.
三5“为此,我既不能再忍,就打发人去,要晓得你们的信心如何”
“为此”可能指随后的一句(我打发人去,因我不能再忍),但较可能是指上文提出的事实(参二13注释):由于他曾预言的苦难已发生在帖人身上。107“我”在原文是“我也”,108这“也”字可像二章十三节“我们也”的“也”字那样解释(见该处注释,连注7、8),得出的意思是:“我打发人去,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我”字在原文是强调格式的代名词;这里从第一节的“我们”转为单数的“我”,就像二章十八节从“我们”转为“我保罗”一样,突出了保罗个人在这事上的参与;保罗如此强调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因为犹太人的毁谤是特别针对他的。就事实而论,保罗第二次的布道旅程是他自己计划的,他也是宣教队伍的领袖,因此打发提摩太回帖城去很可能是保罗的主意(不过西拉也表示赞同,参1节),这显著的角色在这里由“我”字表明了出来。109
“不能再忍”和“打发”(原文并无“人”字)重复了一节和二节相同的字眼(只是由复数改为单数;见该处注释)。这里补充了打发提摩太重访帖人的初步目的(第二节则表明至终的目的):“要知道你们的信心(到底怎样)”(现中)。原文所用的“知道”一词,在本书和后书只用了这一次(见一4注释之注59),在此指透过亲身接触和实地观察而得的知识(参思高:“探悉”);所用的过去时式亦与此意思相符。110这是“你们的信心”一语在本章出现五次中的第二次(参2、6、7、10节),原文“信”字所指的不是帖人“所信之事”,111而是他们的“信心”(现中、新译同;参一8及该处注释)。
107 分别见:Bruce 63;Ellicott 41 a.
108 kago = kai ego.
109 C. Lecompte(asreported in NTA § 27 1983 -446)则认为本节及五27的“我”是西拉,不是保罗。
110 gnonai(aorist)= 'to come to know'(Burdick, 'Oida andGinosko' 353).
111 fides quaecreditur(Bammel, 'Preparation' 92 n.3).
“恐怕那诱惑人的到底诱惑了你们,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
“恐怕”正确地译出了原文结构的意思。112“那诱惑人的”或“那试探人的”(新译)指魔鬼,亦即撒但(比较太四1、3;可一13;路四2;亦参二18注释);牠一方面阻挠保罗和同工重访帖城的计划,另一方面对帖人施行诱惑,要他们离弃真道,放弃他们的信仰。“诱惑”一词的原文113在新约共出现三十八次,保罗书信占了七次;这词有三次的意思是“想要”,即是“设法”或“企图”(徒九26,廿四6,思高;十六7),另有六次是“察验”(林后十三5,新译)、“试验”(约六6;来十一17;启二2)或“试炼”(启二10,三10),还有九次指耶稣的敌人“试探”祂,即是存着“陷害”(现中)的意图向耶稣问难(太十六1,十九3,廿二18、35;可八11,十2,十二15;路十一16;约八6),以及四次指“试探”神(徒十五10;林前十9;来三8)或圣灵(徒五9)。其余的十六次皆为“试探”(即是诱之犯罪)之意:耶稣在公开传道之先曾在旷野受魔鬼的试探(太四1、3;可一13;路四2),祂在世为人时亦曾凡事受过试探,因此祂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四15,二18〔二次〕);神不试探人(雅一13b),人受试探(林前十13;加六1;雅一13。〔两次〕)乃是被自己的私欲所诱惑(雅一14),也是被撒但所引诱(林前七5;帖前本节〔两次〕)。撒但引诱帖人离弃福音的方法,主要不是叫他们被保罗的经历(从一城被逐到另一城)吓倒,114而是利用他们自己所遭受的逼迫患难(一6,二14,三3-4;帖后一4-6),要使他们半途而废。
保罗所惧怕的有两方面:(一)撒但诱惑帖人的行动──“到底诱惑了你们”。原文所用的结构115表示所指的乃是已成为过去的事,就是说,不论撒但有或没有诱惑帖人,在保罗写此信时这都是属于过去的;“诱惑”一词在此的含意,是“成功地诱惑了”,而保罗的恐惧就是这行动实在已经发生。(二)这行动对宣教士的意义──“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原文所用的结构116表示所指的是属于将来的,就是说,宣教士的劳苦会否显出为、证实为徒然,在保罗写信时仍是未知之数,要等提摩太回到帖人那里才可以知晓;而保罗的恐惧就是提摩太可能发现帖人实在离弃了真道,宣教士的劳苦“也就”(“叫”字原文直译)归于徒然。117关于“劳苦”一词,见一章三节及二章九节注释;这词在此主要指传道事工方面的劳苦,但不必排除保罗因自食其力而付出的劳碌工作。“徒然”一词已在二章一节出现过(参该处注释),这里的意思是“没有效果”:徒然劳苦(加四11)及“徒然奔跑”(加二2)与“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腓二16)相对,二者分别表达了保罗对他一生的恐惧和目标。118本节(及刚引用的三节经文)一方面表达了由于认识使命之艰巨而来的强烈责任感,同时也反映着对神恩典的大能的强烈信念,即是在正常情况之下,“为主工作绝不会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现中)。119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虽然神对帖人的拣选已经透过使徒的宣讲和人的相信而达成(一5-6),保罗也知道帖人是蒙拣选的(一4;我们可以假定这“知识”是保罗仍与帖人在一起时便有,而不必等保罗写此信时回顾之下才有的),但他仍然深感需要“打发人去,……恐怕……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这就提示我们,神的拣选和人的努力(帖人要坚守所信,不为患难所摇动;保罗要差提摩太去坚固、劝慰他们)绝非互相排斥的:尽管神的拣选是先决条件,人的响应和其后的努力也是不可少的(参四1注释末段;腓二12-13,及冯:“腓立比书” 270-277)。耶稣不是早就说过,唯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得救么(太十22,廿四13;可十三13)?
112 me pos(withphoboumenos understood): 参罗十一21;加四11。
113 peirazo
114 W. Foerster, TDNTVII 161.
115 me pos +indicative(epeirasen).
116 me pos +subjunctive(genetai).
117 这种结构和意义上的分别,亦见于如二2(参冯:“真理与自由” 99注380)。见:Robertson, Pictures4.26; Zerwick 344; MHT 3.99; BDF 370(2).现代中文译本于本节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我不相信魔鬼已经迷惑了你们,而我们的工作落了空!”──跟原文结构所表达的恐惧与焦虑大不相符。
118 eis kenon(本节;林后六1;加二2;腓二16〔两次〕;参赛六十五23,七十士译本)的同义词除了eikei(加四11,三4〔两次〕;罗十三4;林前十五2;西二18;参太五22)还有eis maten(诗一二七〔七十士译本;马索拉抄本一二六〕1)和kenos(赛四十九4,七十士译本)。Radl('Alle Mu/he umsonst' esp.146-149)指出,保罗提及他的使徒工作“归于徒然”的时候,所用的词藻是受了七十士译本赛四十九4的影响。
119 Cf. A. Oepke, TDNTIII 660, TDNTA 426-427.
三 提摩太的报告(三6-10)
6但提摩太刚才从你们那里回来,将你们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报给我们,又说你们常常记念我们,切切的想见我们,如同我们想见你们一样。
7所以弟兄们,我们在一切困苦患难之中,因着你们的信心就得了安慰;
8你们若靠主站立得稳,我们就活了。
9我们在 神面前,因着你们甚是喜乐,为这一切喜乐,可用何等的感谢为你们报答 神呢?
10我们昼夜切切的祈求,要见你们的面,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
三6“但提摩太刚才从你们那里回来,将你们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报给我们”
“但”字有转折作用:保罗在上一段(三1-5)解释完提摩太如何被打发回帖城去,现在(三6-10)转而描写提摩太的报告所带来的反应。译为“刚才”的副词在新约共享了三十六次,保罗书信占三份之一;在保罗的用法里,这字的意思大多数是“现在”(与过去相对:加一9、10;与未来相对:林前十六7;帖后二7;与终极的将来相对:林前十三12〔两次〕),包括一次作形容词用(林前四11),三次用于“(直)到如今”一语中(林前四13,八7,十五6),但有一次的意思是“此刻”(加四20;参太三15,廿六53;约十三37),而在本节的意思则是“刚才”(参太九18)。120这表示提摩太回来后不久,保罗便写此信(甚或提摩太一回来报告行程后,保罗便立即写信)。“回来”在原文作“回到我们这里”(思高);121倘若西拉从马其幁回来的时间比提摩太早(参徒十八5),“我们”所指的可能就是保罗和西拉,如在第一节一样;但若西拉还未回来,所指的就是保罗和哥林多的信徒。前者较为可取,因为下一节的“我们”不大可能是指保罗和哥林多人,而显然是指保罗和他的同工。
“将……好消息报给”在原文是一个字,这字在新约共享了五十四次,保罗书信占二十一次,除本节外,其余二十次皆为“传福音”的意思。122有释经者认为,这词在本节也不是完全属世俗的用法,因为“福音”在广义上可包括基督在信徒身上显明为大能救主的好消息,这种消息可引致未信主的人相信祂,及使信徒更加坚信和感恩;故此提摩太带来有关帖人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确是一种“传福音”的行动。123但较简单和自然的解释,是把本节这词看为非专门性用法的一个例子,其意思不是“传福音”,而是“报好信息”(如在路一19)。
“信心”和“爱心”在保罗书信中经常一起出现:除了在“信、爱、望”这个组合(一3,五8;林前十三13;西一4-5)外,还有在一些基督徒美德或相关的系列里(林后八7;弗六23;提前二15,六11;提后三10;多二2;参弗四2-5;罗五1-5),以及以“一双”的姿态出现(弗一15;提前一14;提后一13;门5)。有释经者认为保罗在本节故意使“爱”的意思模棱两可,不说明是帖人彼此的爱或对神的爱。124但后书一章三节同样提到帖人的信心和爱心,而后者明指“你们众人彼此相爱的心”,因此本节的“爱”可能是指同样的事情(参12节,一3);保罗书信另一些与该节相似的经文(弗一15;西一4),以及“爱”字(名词及动词)在本书和后书的用法(见一3注释),都支持这个结论。在本段上述的经文中,爱心和信心好像是两项分开来的基督徒美德,但二者其实有不可分的关系:最佳的注释,就是“以爱的行动表现出来的信心”那句话(加五6,现中;详参冯:“真理” 302-307)。帖人对神的信心,除了表达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上忠于基督的见证外(见一3注释),亦可见于他们彼此相爱的行动(一3,四9),包括他们对宣教士的想念(本节下半)。
加尔文认为“信心和爱心”简洁地表达了“敬虔〔生活〕的总和”;我们若不忘记二者的正确关系,这话是可被接受的。125本节只提信心和爱心,没有同时提到盼望(比较一3,五8),并不是因为帖人在盼望上比在信心和爱心上有更大的“不足”(10节)之处,而可能是因为盼望其实是信心的一面,信心可说已包含盼望在内,故此虽然盼望是“信、爱、望”这个“三组合”的一部份,但保罗亦多次只提前两样而把后者省略不提(参弗一15;提前一14;提后一13;门5)。126
120 Cf. Thayer 75(s.v. arti); BAGD 110(s.v.);Collins 221 n.66
121 elthonros...proshemas.介纟词pros在此(如在太廿六57)有其基本的空间性意思,指动向或方向(M.J.Harris, NIDNTT III 1204).参较上面注100。
122 euangelizo. 这字的主动体态在新约只出现两次(启十7,十四6)。在保罗书信的二十一次中,一次为被动体态(加一11),二十次为关身体态(middlevoice),后者显示了五种不同的结构:(一)单独用──罗十五20;林前一17,九16(两次)、18;林后十16;(二)with dative ofperson──罗一15;林前十五2;加一8〔两次〕,四13;(三)with accusativeof person──加一9、16;(四)with accusativeof thing──罗十15;加一23;(五)with dative ofperson and accusative of thing(即是合并:〔二〕及〔四〕)──林前十五1;林后十一7;弗二17,三8,帖前三6。第六种结构(合并〔三〕和〔四〕)在新约只用了一次(徒十三32;徒十七18其实与此不同,故不能计算在内)。
123 Marshall 94(withreference to C. Masson); Whiteley 53; cf. Best 139-140.
124 Moore 55.Malherbe, (Paul 67)认为两者都不是,而是帖人对保罗的爱。但本节的结构显然将帖人的“信心和爱心”与他们对保罗及同工的“记念”分开。
125 Calvin 354; cf.Best 140.
126 Cf. Best 140;Marshall 94.因此我们不必认为,三6已暗示帖人的主要问题(参四 13)是他们对主再来的信心已不复存在(Hyldahl,'Auferstehung Christi' 123).
“又说你们常常记念我们,切切的想见我们,如同我们想见你们一样”
这是提摩太带回来的好消息的第二部份(首部份是他们的信心和爱心),也可以看为他们的“爱心”特别的一面。副词“常常”(参一2注释)在新约共享了四十一次,保罗书信占二十七次;在保罗的用法里,这词可放在所形容的动词或分词之前或之后,127因此在本节“常常”可形容“记念”或“切切的想”,不过解为“常常记念”似乎较为自然(参现中、新译、思高、当圣)。128“记念”在原文作“有好的记念”,这名词129在新约共享了七次,全部在保罗书信里,四次用在“(祷告时)提起”130一语中(罗一9;弗一16;帖前一12;门4),另外三次的意思是“想念”(腓一3;提后一3;本节)。鉴于“有”字有副词“常常”形容,这动词所指的是一种始于过去,至今仍然继续下去的行动;131换言之,自保罗和同工被逼离开帖城后,帖人一直没有忘记他们,而是对他们有“好的记念”。
“好”字的原文在保罗书信共享了四十七次(新约共一○二次),除了作名词用之外(廿四次;见五15注释),此字作形容词的用法显示了多种不同的意思:在外在“有用”的意义上,指“良善”(即本意是要使人得益)的诫命(罗七12),以及造就人的“好”话(弗四29);在“有内在价值(尤指道德价值)”的意义上,指“待人有恩”的年青妇女(多二5)、神在信徒生命中已开始的“善”工(腓一6)、祂所赐的“美好”(即是真实可靠)的盼望(帖后二16)、“无亏/无愧”的真心(提前一5、19,和合/新译)、人(包括信徒)所行的“善”或“好”行为(〔单数:〕罗二7,九11,十三3;林后五10;九8;西一10;帖后二17;提前五10;提后二21,三17;多一16,三1;〔复数:〕弗二10;提前二10)、仆人应对主人显出“实在”的忠信(多二10,思高),以及帖人对保罗和同工“仁慈”(太二十15,新译;参彼前二18)的记念(本节;留意这意思与多二5的“待人有恩”基本相同)。132所谓“仁慈的记念”,意思就是帖人对保罗等人有美好愉快的回忆,他们不是想起那些宣教士便感到苫涩,因后者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而是怀着喜乐的心、友善的态度以及亲切的感情来记念他们。133
“切切的想”在原文是个复合动词,134这词在保罗书信出现七次(新约另外两次:雅四5;彼前二2),分别指信徒“切望”得到那从天上来的住处(林后五2,思高)、接受哥林多信徒捐赀济助的贫穷圣徒“切切的想念”他们(林后九14)、以巴弗提“很想念”腓立比人(腓二26)、保罗也“切切的想念”他们(腓一8)、“切切的想”见罗马人(罗一11)和提摩太(提后一4),以及帖人“切切的想”见保罗和同工(本节)。保罗又用同字根的形容词称呼腓立比人为他“所想念”的弟兄(腓四1),及同字根的另两个名词分别指他多年来要走访罗马的强烈“心愿”(罗十五23,思高)和哥林多人向他的“想念”(林后七7、11)。135由此可见,这组字汇最常用来指保罗对信徒的想念及信徒对保罗的想念;本节的独特处,是在于最后一句的“如同”一词(见二11注释)指出了一种彼此渴望相见的现象。
“有好消息从远方来〔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就如拿凉水给口渴的人喝”(箴廿五25);提摩太带回来的好消息,消除了保罗的恐惧和焦虑(3、5节),使他大得安慰、振奋和喜乐(7-9节)。从下文可见,最使保罗得到安慰和鼓励的,是这个好消息的第一部份(本节上半),第二部份(本节下半)则可说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也是保罗“甚是喜乐”(10节)的部份原因。
127 pantote在前──林后二14,四10,九8;腓一20,二12;西一3,四12;帖前四17,五15、16;提后三7。在后──林前一4,十五58;林后五6;加四18;弗五20;腓四4;帖前一2,二16;帖后一3、11,二13;门4。缺动词──西四6。受争议的──罗一10(可能是在后);腓一4(可能是在前)。
128 Also AV, RV,RSV, NEB, NASB, NIV.
129 mneia.
130 mneianpoieisthai.
131 Frame 132; cf. Moodsand Tenses 17('the present of past action still in Progress').
132 Cf. Thayer 2-3(s.v. agathos); BAGD 2-3(s.v.).
133 Cf. Moore 56;Bruce 66; Marshall 95. Malherbe(Paul 67-68)则解为帖人继续以保罗为他们的教师,渴望再见到他,并记得他的教训和榜样。
134 epipotheo .
135 这三个字依次为: epipothetos,epipothia, epipothesis.
三7“所以弟兄们,我们在一切困苦患难之中,因着你们的信心就得了安慰”
“所以”原文作“为此”(思高;参5节,见二13注释);“此”所指的就是上一节提出的事实──提摩太从帖人那里带了好消息回来。136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六次直接称呼读者为“弗兄们”(参一4注释);上下文表明保罗和帖人的命运是相关的,因此这称号在这里特别显得有意义。“我们”指保罗和他的同工;“得了安慰”(新译同;参思高、当圣)的原文亦可翻译成“得到了鼓励”(现中;见二3注释),不过前者比后者更符合“在一切困苦患难之中”这句话。137这里的“患难”即是第三节“这些患难”中属于保罗和同工的那部份。“困苦”一词的原文138在保罗书信出现九次,新约共十七次,其中十二次的意思是“必须”,139另外五次的意思是“灾难”或“困苦”,分别指耶稣预言要临到犹太地的大灾难(路廿一23)、信徒所经历的“现今的艰难”(林前七26),尤其是使徒保罗及其同工不断遭受的“急难”(林后十二10)、穷乏(林后六4)和“困苦”(本节)。本节这两个词,有释经者认为可以这样区分:“困苦”特别指缺乏身体所需之物,“患难”则指逼迫以及一般来自外面的痛苦。140但新约的证据并不支持这种严格的区分;而且这两个字在哥林多后书六章四节再次一起出现,这现象亦见于七十士译本的约伯记十五章二十四节、诗篇二十四(马索拉抄本二十五)篇十七节、一一八(一一九)篇一四三节,以及西番雅书一章十五节,表示二字是连着使用的一对。141因此,“困苦”与“患难”可视为几乎同义。142
释经者多认为这里的“困苦患难”是指外来的痛苦和试炼,143但其实当中可能亦含有内心痛苦的成份。因为“一切困苦患难”原文作“我们的一切困苦患难”,这“我们”指保罗和同工,而他们的“困苦患难”除了包括三人在帖城与帖人一同遭受的患难(参一6,三3及该处注释),以及保罗其后在哥林多所遭遇犹太人的敌对(徒十八6)外,还包括他们与帖人分离后为他们挂心那种“不能再忍”的焦虑(1节),以及保罗在哥林多时那种“又较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林前二3)的感受,这感受跟他在马其顿不止一次被人从这城逐到那城的经历不无关系。144这样,“一切”便可自然地解释为包括外来和内在两方面的患难,而不必解为单指外来患难的强烈程度。145
原文于“在我们的一切困苦患难之中”这话之前有两个小字,思高圣经译为“由你们”,之后才是“因着你们的信心”这词组。这两个词组146先后指出保罗和同工“得了安慰”的原因和媒介:“由你们”较正确的译法是“因你们”,147“因着”较严格的译法是“藉着”或“透过”。换言之,保罗先说他和同工因为帖人而得安慰,然后进一步解释,那是藉着他们的信心(即是因看见他们有坚定而活泼的信心)。在“你们的信心”一语中,原文强调“你们”一词:148帖人的信心是经得起“这些患难”的考验而屹立不倒的信心(参3、8节)。保罗将提摩太带回来的好消息(参6节)浓缩为“你们的信心”,因为“信心”就是最能概括地描写整个新生命之根基的字眼(这信心最值得注意的表达法就是爱心的行动)。149
136 由于dia touto这短语在保罗书信另外的二十一次(见二13注释连同注10)都是在一句的开端出现──在此语之前有一或二个小字的只有帖后二11、提前一16及门15三处地方---上一节(帖前三6:此节在原文并不是独立的主句,也缺少主句应有的动词)可能是一句没有完成的句子(Best 141; Moore56;留意RSV在本节开首的破折号)。若把上一节看为附属本节主句的子句(elthontos...kaieuangelisamenou...dia touto pareklethemen),则可见前面两个分词(genitiveabsolutes)不仅是指出时间的temporal participles, 更是指出原因的causalparticiples, 而dia touto则把两个分词综合起来。
137 Cf. O. Schmitz,TDNT V 794, 797; G. Braumann, NIDNTT I 571.
138 ananke.
139 太十八7;罗十三5;林前九16;来九16、23;(echein ananken:)路十四18;林前七37;来七27;犹3;(ex anankes:)林后九7;来七12;(kataananken:)门14。
140 Lightfoot 45;Frame 133; Neil 68.
141 ananke kaithlipsis(本节;伯十五24,七十士译本);thlipsis kaiananke(诗一一八143及番一15,七十士译本);en thlipsesin, enanankais(林后六4); haithlipseis...ton anankon(诗廿四17,七十士译本)。
142 H. Schlier,TDNT III 146; R. Morgenthaler, NIDNTT II 664.中译本对这二字译法上的不一致,也反映将二字严格区分的困难(参上注原文):
本节 | 林后六4 | |
和合 | 困苦 患难 | 患难 穷乏 |
新译 | 困苦 患难 | 患难 贫乏 |
现中 | 患难 困苦 | 患难 困苦 |
思高 | 磨难 困苦 | 艰难 贫乏 |
当圣 | 困苦 患难 | 患难 艰苦 |
留意原文二字在两节的先后次序刚好相反;亦留意现代中文译本于林后六4以该二词翻译原文的三个字 (thlipseis,anankai, stenochoriai).
143 Best 141;Marshall 95; Cf. Ellicott 43 b(on ananke ).
144 Cf. Bruce 67.(作者甚至认为本节所指的困苦患难是心理方面过于身体方面的。)在哥林多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全家归主的事实,势必使不信的犹太人更如反对保罗(徒十八8,参12节),不过这事发生于“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徒十八5)一段时间之后,帖撒罗尼迦前书可能早已发出,故此保罗等人在哥林多遭遇的患难,只有最早期的可包括在本节的“困苦患难”之内。
145 As in Best 141-142. 在epi pasei teianankei 一语中,介系词的意思是“在”('in': Robertson, Pictures 4.26); Frame 133则认为介系词在此表达目的:“得到鼓励……去面对一切缺乏和逼迫。”
146 eph' hymin, daites hymon pisteos.
147 即使“由你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不是“从你们那里”而是“由于你们”,“因你们”仍是较清晰的译法。Bruce 67把原文词组译为'over you','with regard to you',但用在表达感受(如“安慰”)的动词之后,这里的介系词常有指出原因的作用(cf. BDF 235.2),故宜译为'because of you'(Best 191;Marshall 95).
148 MHT 3. 190: emphatichymon in attributive position.
149 Denney 335a.
三8“你们若靠主站立得稳,我们就活了”
原文开始时有“因为”(思高)一词,表示本节跟上文有逻辑上的关系:保罗和同工藉着帖人的信心而得了安慰,因为他们的生命跟帖人的生命是连在一起的。按原文的次序,接着的一句是“现在〔思高〕我们就活了”,然后才是“你们若靠主站立得稳”。副词“现在”的原文在保罗书信出现五十一次(新约共一百四十七次),其中显示了多种不同的用法:(一)作形容词用,这字出现在下列的短语里:“今时”(罗三26,八18,十一5;林后八14)、“今世”(提前六17;提后四10;多二12)、“今生”(提前四8)、“现在的耶路撒冷”(加四25)。150(二)与冠词连起来作名词用,这字见于下列短语:“直到如今”(罗八22;腓一5)、“从今以后”(林后五16。)。151(三)作副词用,这字有一两次与另一个小字连用,如在“就是如今”(林前三2)和“甚至现在(或现在也如此)”(腓一20;思高:“尤其是现在”),152有几次与“从前”(罗十一30;加一23;弗五8)或“当时”(罗六21,新译;加四9、29)相对,153但最常见的情形是单独使用。154在上述三种用法中,这词都是指时间上的“现在”;但(四)另有几次其意思是所谓逻辑性的“现在”,155意思即是“既是这样”、“在这情况下”、“事实上”,156(五)有一两次更可能同时包括时间上和逻辑性两方面的意思(林后七9;西一24)。现在的问题是:本节的“现在”属于那一种用法?释经者的答案包括(三)、(四)和(五);157笔者认为文理支持最后那个看法,因为“现在”不但与保罗未听到关于帖人的好消息那段时间相对,亦含有“既是这样”、“你们既是信心坚定”之意。
“活”字原文已在一章九节出现过(参该处注释),除了在该处提及分词作形容词的用法外,这字在保罗书信中显示了下列多种不同的用法:(一)指有肉身的生命,与“死”相对──分词作名词用,其意思是“活人”(罗十四9b;林后四11,五15a;帖前四15、17;提后四1)。作为动词,在一般意义上指“活着”(罗七1、2、3,十四8a、c;林前七39;提前五6)或“活命”,即是继续活下去(林后一8;腓一21);或特指传福音者靠福音“养生”(林前九14),信徒要像出死“得生”的人,把自己献给神(罗六13,新译),基督死后又“活过来”(罗十四9a,新译),并靠着神的大能“活着”(林后十三4a,新译),保罗也是靠此能力与基督一同活着(林后十三4b,现中),甚至可说如今活着的不再是保罗,而是在他里面的基督(加二20a、b;参林后六9);或用在神用来起誓的“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原文直译为“我活着”)一语中(罗十四11)。(二)指享受那真正的生命──这生命是因信(罗一17;加三11)并藉着圣灵(加五25)而得的,尽管理论上可藉遵行律法而得(罗十5;加三12);信徒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就必活着(罗八13b);基督替我们死,其目的就是要我们与祂同活(帖前五10)。(三)指过生活──“在肉身”活着(加二20c,;腓一22)不等于“顺从肉体”活着(罗八12、13),反而可以是生活在对神儿子的信靠内(加二20d,参思高);信徒不应“在世俗中”(西二20)或在罪中(罗六2;西三7)活着,乃要“有节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多二12,思高;参提后三12);没有一个人是“向自己”活的(罗十四7,原文直译),乃是“向主活着”(罗十四8b,原文直译);就如基督是向神活着,信徒也当看自己是在基督里向神活着(罗六10、11);基督替众人死,目的是叫人不再为自己而活,乃是为主而活(林后五15b);为神而活乃是保罗向律法死去的目的和结果(加二19,参现中);他曾在“没有律法”的情况下过生活(罗七9),其后以使徒身份指摘彼得,因他虽然自己“按照外邦人的方式,而不按照犹太人的方式”过活(加二14,思高),却仍强迫外邦人犹太化。
至于本节的“活”字,其意思不大可能仅是“可以松一口气”(现中),158而是有较强的“可以活下去”(新译,参思高)或“活〔过来〕了”(和合)之意,二者之间又以后者较为可取。因为保罗的生命,是跟他的教会的属灵景况连在一起的:他天天为众教会挂心(林后十一28),他常把信徒放在自己心上,与他们同生共死(林后七3),他们的软弱使他焦虑(林后十一29),同样,他们的悔改或长进使他感到快慰(林后七6-13;门7)。现在提摩太带来有关帖人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不但使保罗和同工“大得安慰”(7节,当圣),更好像给他们打了强心针,把一股新的生命和力量注入他们里面,使他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得以在他们的“一切困苦患难之中”振奋前行。159使徒行传十八章五节的记载,可说间接地支持这个解释:西拉和提摩太来到哥林多后,保罗就“专心传扬主的道,向犹太人极力证明耶稣是基督”(徒十八5,新译),这事实可能不但反映西拉及提摩太带来了马其顿的教会给保罗的经济支持(参林后十一9;腓四15),以致他可以“用全部的时间传讲信息”(徒十八5,现中),同时反映他们所带来关于那些教会(至少是或尤其是关于帖人)的好消息,使他脱离初到哥林多时所经历的疑虑和缺乏信心的景况(参林前二3),坚强有力地宣扬福音。160
在接着(按原文次序)的子句里面,“站立得稳”原文只是“站立”;这词161在新约共享了十次,两次描写“站着”的姿势(可三31,十一25),一次指魔鬼不“守”真理(约八44;原文直译为“不站在真理上”,思高),但在保罗书信的七次其意思皆为“站稳”(除本节外:帖后二15;罗十四4;林前十六13;加五1;腓一27,四1)。“靠主”(参当圣)的原文直译是“在主里”(新译,参思高);而“在主里站立得稳”(亦见于腓四1)跟“在信仰上站稳”(林前十六13,现中,参新译)不但在意思上互相协调,甚至可互相解释(详见冯:“腓立比书” 419-420),二者同样需要信徒不断地运用对主的信心和不断地顺从祂。“在主里”(亦见于五12)或“在主耶稣里”(四1)跟“在基督耶稣里”(二14,参一1)的分别,可能在于后者是关乎神已经成就的救赎工作,前者则是关乎这工作如何在信徒的行为上实施和显明出来。162
“若……站立得稳”在原文所用的不寻常结构,163引起了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说认为原文动词的实事语气,表示事实是与这里的条件相符的:“你们若站立得稳”的意思即是“如果你们站立得稳(而你们实在如此)”。164另一说进一步的将这结构看为表达原因,意思即是“既然你们站立得稳”。165又有释经者认为这条件文句藏着劝勉:“要继续在顺服主的事上站稳,因为这会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许多患难中得到安慰和力量”;或认为不是句子的格式,而是保罗在此用条件句的事实,暗示保罗对于帖人的信心仍然有点保留。166最好的解释可能是这样:原文的特殊结构是一种俗语性的用法(参可十一25),167本身并不表示条件已经达到──此意思乃是由上下文(7节、9节)表达出来。但保罗在“现在我们就活了”之后(留意原文次序)加上这条件子句,可能有呼吁的用意,即是要帖人继续“对主有坚定的信心”(现中)及顺从祂,以致保罗对他们的信心(因他们而得的安慰和喜乐)会显明为不是落空的。“你们”在原文是强调格式,与上一节的“你们”(也是强调的)前后呼应,这里的意思可能是:“你们这些与我们同受患难、为我们所亲爱所挂念的一”。
150 原文依次为:ho nyn kairos,ho nyn aion, he nyn zoe, he nyn Ierousalem.
151 achri tounyn, apo tou nyn.
152 eti nyn, kainyn.
153 opposed topote, tote.
154 罗五9、11,六19,十一31(两次),十三11,十六26;林前十六12;林后五16b,六2(两次),七9,十三2;加二20,三3;弗二2,三5、10;腓一30,二12,三18;西一26;帖后二6;提后一10。
155 英文分别称为temporal nyn及logical/ethical nyn.
156 罗八1;林前五11,七14,十二20,十四6。
157 (3)Marshall 95; (4)Ellicott44a; BAGD 545b(s.v.); (5)Lightfoot 45; Morris II 107 n.16; Best142. G. Sta/hlin(TDNT IV 1109)则认为这字在此也许只是个连接词。
158 Cf. BAGD 336a(s.v. zao ):'removal of anxiety'.
159 Moore 57;Whiteley 54; Marshall 95-96.
160 Cf. Neil xv;Morris II 20; Marshall, Acts 294.
161 steko.
162 Bruce 68 (withreference to C.F.D. Moule).参冯:“腓立比书” 120连注26 。
163 ean stekete = ean + indicative (not subjunctive).
164 Moore 57; Best 143; cf.Zerwick 330, 331.
165 BDF 372 (1a); MHT 3.115-116.
166 分别见:W. Grundmann, TDNTVII 637, TDNTA 1082及Frame 133.
167 Bruce 65 n.b.(acolloquialism; ean + subjunctive = more classical). Cf.MHT1.167-168, 2.73.
三9“我们在 神面前,因着你们甚是喜乐”
这在原文是本节的后半部,中译本按中文语法的要求把它提到前面来。“因着你们”可按第六节解释:由于帖人的信心和爱心(后者包括他们对宣教士的想念),保罗和同工“满有喜乐”(新译)。168“在 神面前”原文是“在我们的 神面前”(新译;参一3):这“我们”可能不仅指保罗和同工(因为神不仅是他们的神),而是指他们和帖人。保罗等人“在神面前”喜乐有两方面的含意:(一)他们的喜乐是真实(不虚假)和纯净(不自私)的,可以受得住神的鉴察;他们不是沾沾自喜,更不是自以为颇了不起而有一种飘飘然的满足感。(二)在他们的喜乐当中,他们认定一切美好的事物皆从神而来(参林前四7;雅一17),因而将感谢归给祂(参利廿三40;申十二12)。
168 hei (dative)有两种解释:(一)cognateaccusative(参太二10:echaresan charan)attracted to the case ofits antecedent(Robertson, Pictures 4.26; Ellicott 45 a; MHT 2.419 : 'a special form of tautology').(二)instrumental of manner(参约三29:charai chairei):Lightfoot 46.不过这关系代名词应如何解释并不影响其意思和译法:hei chairomen = 'with which we rejoice'.
“为这一切喜乐,可用何等的感谢为你们报答 神呢?”
按原文的次序,这是在前的主句,上一段所讨论的是在后的子句。原文开始时有“因为”一词,169若按其字面意义解释,本句便与上文(尤其是上一节)有某种逻辑关系;但由于这关系不容易界定,得出的结果也不太令人满意,170这词较宜看为相等于“那么”、“既是这样”(这词在问句中有时可如此解释:参徒八31,十九35)。171“用何等的感谢……报答神”的意思即是“怎样感谢 神”(当圣);不过这辞令式问句的格式使人想起诗篇一一六篇十二节(七十士译本一一五3)。172动词“感谢”在上文已出现过两次(一2,二13),这里用的是名词;173这词在新约共出现十五次(保罗书信占了十二次──文法结构见冯:“腓立比书” 439注68),除了一次指对人的“感激”(徒廿四3,新译、思高),其余皆指向神感谢的行动(本节;林前十四16;林后四15,九11、12〔复数〕;弗五4;腓四6,西二7,四2,提前二1〔复数〕,四3、4;启四9,七12),没有一次是指圣餐,该种用法的例子在“十二使徒遗训”和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约于98-117年间殉道)的书信中才开始出现。174
“报答”原文是含有两个前置词的复合动词175在新约另外出现六次,三次用在好的意思上,指“报答”(路十四14,两次)或“偿还”(罗十一35),三次用在坏的意思上,指“报应”(帖后一6;罗十二19;来十30)。同字根的两个名词176分别出现两次和一次;前者的意思分别为“报答”(路十四12)和“报应”(罗十一9),后者(西三24)则为“赏赐”、“报酬”(思高)或“报赏”(现中)。严格说来,这三个字(动词和名词)里面那两个前置词(见注175)各有意思,第二个表达“回”报之意,第一个则表示所回报的是与有关的善德或恶行“互相对称、完全相等”的;一些释经者认为本节的“报答”应按这个意思解释。177不过,在上述例子中,明显地强调这“对称、相等”之意的只有一处(帖后一6);即使我们说当回报者是神的时候,这些字可能有这个意思,本节也不符合这个情形,因这里是人向神回报。故此我们不宜严格地解释动词内的前置词;保罗的用意,只是抒发他那种在领受神的恩典之余、深感无以为报的心情。他向神报以感谢是“为你们”(新译),即是“关于你们”的;178所指的仍是“因着你们”(本节)的“信心和爱心”(6节)。保罗将帖人的美好表现,以及这事给他们带来的“这一切喜乐”──“一切”指喜乐的全部179──都看为向神感谢的原因,就如他所教训读者的(五18)。与此构成鲜明对比的做法,就是希西家在其祷告蒙耶和华应允后,“不但没有照他所受的恩惠还报,反而心高气傲”(代下卅二25,思高)。180
169 gar.
170 例如:Frame 133将本节的“因为”看为与上一节的“因为”平行,再一次证实“因着你们的信心”一语──帖人的信心使保罗和同工不但得到生命,而且得到喜乐。Ellicott 44a及Bruce 68则分别认为“因为”所证实的是上一节那句话,或是解释了为何有关帖人信心稳固的消息对于保罗和同工构成一股生命气息。
171 Best 144;Marshall 97; cf. BDF 452(1).
172 比较:
tina ... toitheoi antapodounai peri hymon(本节)
ti antapodosotoi kyrioi peri panton(诗一一五3,七十士译本)
173 eucharistia.O'Brien(Thanksgivings 156)指出,这里用“我们能〔过去时式〕以怎样的感谢报答神”这讲法,而不用“我们常常感谢神”,表示此“保罗听见提摩太带回来的好消息后的实时反应。
174 即是以eucharistia = Eucharist; cf. BAGD 328-329(s.v.).
175 antapodidomi = anti + apo + didomi.
176 antapodoma,antapodosis.
177 Lightfoot 46;Morris II 108 n.18 。
178 peri hymon.
179 'all the joy' = 'the joy taken in itswhole extent'(Ellicott 45a). 另一解释认为“一切”指喜乐的强烈程度(e.g.,Best 144; O'Brien, Thanksgivings 157),但本节的“一切(喜乐)”跟第七节的“一切(困苦患难)”(参该处注释)前后呼应,似应同样解为“全部”。
180 七十士译本此节的翻译,用了本节的动词“报答”和注176列出的第一个名词:kai ou kata toantapodoma, ho edoken autoi, antapedoken Ezekias, alla hypsothe he kardiaautou.就如名词在这里指耶和华的“恩惠”,动词在七十士译本诗一一五3b(上面注172)hon antapedokenmoi 一句里面指耶和华所“赐”的厚恩;二者都没有“对称、相等”的含意。
三10“我们昼夜切切的祈求”
“昼夜”在原文是“黑夜〔和〕白日”(思高),这短语已在二章九节出现过(见该处注释),其意思不是“从朝到晚,整天不停的……”,而是“在晚间和在日间都……”。181“昼夜……祈求”与二章九节的“昼夜作工”可说前后呼应:这两句的平行状态提示我们,至少有些时候保罗是一面工作一面祈祷的(他以皮匠身份制造帐幕的工作,容许他这样做)。昼夜向神呼吁(诗八十八1;,马加比书贰二,十三10;路十八7)或在夜间祷告(诗廿二2,七十七2)表示极大的需要或极度的关注。副词“切切的”有力地加强了后面那个意思。原文由两个前置词和一个形容词组合而成:182(一)形容词本身有“多〔于〕”(太五37)或“丰丰富富”(约十10,现中)的意思;由这个形容词构成的副词的意思(原级)是“分外”(徒廿六11)或“非常”(现中、新译),或是(比较级)“更加”(新译:太廿七23;可十五14,十26)。(二)形容词加上第二个前置词(见注182)作副词用,其意思是“十分”(可六51)。这短语在狄奥多田(二世纪)所修订的七十士译本中用来描写尼布甲尼撒的火窑(但三22),意思是烧得“极”热。183(三)这短语再加上第一个前置词,直译便变成“超过十分”或“超过极度”,表示一种绝顶的、无以复加的程度;但以理书三章二十二节在两个希腊文版本中就是用了这个字。184
保罗除了在本节用这个复合副词来表达他为帖人的祈求是极其“恳切”(现中、思高)或“迫切”(新译),亦在五章十三节用它来指信徒应该以“最大的”(现中)敬意对待教会中劳苦事奉的人,又在以弗所书三章二十节用它来指神能够成就一切,“远超过”(现中,参思高)我们所求所想的。在新约作者中,保罗特别喜欢使用一些表示极度之意的动词(例如:帖后一3,“格外增长”;其它例子见冯:“腓立比书” 252注353)和副词,后者的例子还有:“远超过”(弗一21,四10)和作形容词用的“超级”(新译:林后十一5,十二11)或“超等”(现中、思高)。
“祈求”一词的原文185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五次,新约共享了二十二次,一贯的意思是“请求”。请求的对象包括耶稣(路五12,八38,九38)和祂的门徒(路九40)、亚基帕王(徒廿六3)、哥林多人(林后十2)、保罗和同工(林后八4)以及不信者(林后五20);若随后(甚或之前,按原文次序)有直接引述讲者的话,这词的意思相等于“请……”(路八28;徒八34,廿一39;加四12)。若请求的对象是神,这词的意思便是祈求(太九38;路十2,廿一36;徒四31,八22,十2;罗一10;本节)或特指代求(路廿二32;徒八24)。“祈求”与“祷告”(五17、25)186的分别,在于后者一般指向神祈祷,前者则指为明确的需要向神请求帮助和供应(参冯:“腓立比书” 82-83)。当代的犹太人和基督徒都有一日三次定时祈祷的习惯(参诗五十五17;徒三1,十30),可能本节的“祈求”也是在这些有规律的祈祷时间内作的187(参一2注释)。
思高圣经将本节看为保罗对上一节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我们惟有黑夜白日恳切祈求……”。188可是这两节在原文的结构并不支持这种分法:“祈求”是个分词,因此这词必须视为延伸了上一节开始的问句,直到本节末了。若把这分词连于上节主句的动词来解释,得出的意思便是:“当我们昼夜恳切祈求时,我们能以怎样的感谢报答神呢?”189较好的解释是将分词看为附属于上节子句的“甚是喜乐”一词,而二者在文法上被连起来,不是因任何的逻辑关系,乃纯为联想的结果:保罗提及他们因帖人而喜乐,同时想起他放在祷告中的一个心愿──就是本节下半所说的。190
181 Collins 359认为此短语在本节的意思并不是“在晚间的祈祷和日间的祈祷”,而是表示保罗的祈祷在天亮前便已开始,并会整天继续下去(Paul 'isindicating that his prayer had begun before the break of day, and that it willcontinue through the day').笔者认为前一个意思正是原文的意思;后一个意思似乎是在本节和二9(见该处注释)比较之下引申出来的,但同一个短语用在“作工”和“祈祷”此二事上,虽然有相同的基本意思(见正文),但其含意不一定完全相同(即是在“整天作工”和“整天祈祷”此两句中,“整天”的意思不必是两次完全相同的)。
182 hyperekperissou= hyper + ek + perissou. perissou = genitive of perissos.Adverb of perissos = perissos.
183 Bruce 68. 狄奥多田 = Theodotion.
184 BAGD 840 b(s.v.).
185 deomai.同字根的名词为deesis.
186 proseuchomai.同字根的名词为proseuche.
187 Wiles, Prayers182.
188 Reese('LinguisticApproach, 215)持同样的看法。
189 Ellicott 45a;Wiles, Prayers 184 n.4.
190 Lightfoot 47.
“要见你们的面,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
这是保罗等人昼夜恳切祈求的目的和内涵。191原文有“并且”一词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直译是“要见……并且要补满……”(新译);另一方面,两个动词同属一个冠词之下(见注191),表示“见”和“补满”不是保罗祈求的内涵中可分开的两部份,而是紧连在一起的两面(参思高:“为能见到……,为能弥补……”,好像将二者等同),前者必然引致后者(参和合、当圣;现中──“……去看你们,来补足……”──甚至将前者只看为引致后者的方法)。“见你们的面”一语已在二章十七节出现过(见该处注释)。192
“补满”一词的原文193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四次,新约共享了十三次,主要有三方面的意思:(一)使恢复原状──如“补”网(太四21;可一19)、“挽回”被过犯所胜的弟兄(加六1)。(二)置于正当的状态中、使之完全──“成全”信徒的是神(来十三21;彼前五10);哥林多的信徒要在同一的心思和意见上“团结起来”(林前一10,新译,参现中),他们也要“改过自新”(林后十三11,原文试译);一个“受过完备教育”的学生也仅如他的师傅而已(路各六40,思高)。(三)创造、预备、装备──宇宙是藉着神的话“造成”的(来十一3);祂曾为基督“预备”了一个身体(来十5);祂使颂赞“发”自婴孩和吃奶者的口中(太廿一16,参现中),又多多容忍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罗九22)。同字根的内个名词(见注193)分属第二(“改正到完全的状态”,林徒十三9)和第三种用法(“装备”,弗四12,新译);本节的“补满”(新译同)或“补足”(现中)则是属第二种用法。这个意思是与随后的受事词“不足”相对之下而得的:保罗书信另有五次提到各种的“不足”或“缺乏”时,相对的动词总是“补足”或“补满”(林前十六17;腓二30;西一24;林后九12,十一9),可见本节的动词亦是“补足”的意思。194
“不足”一词的原文195在新约共享了九次,只有一次不在保罗书信里。其中五次指与富裕相对(林后八14,两次)、需要别人补足(林后九12,十一9)的物质或经济上的缺乏(路廿一4);两次指教会信徒未能亲身探候保罗而构成的“不及之处”,这份不足由他们的代表填补了(林前十六17;腓二30);另一次指基督“为着……他的教会所忍受而未完成的苦难”,这些苦难保罗乐意自己努力分担(西一24,现中);在本节则指帖人“在信心上的”(现中)不足之处。鉴于上文保罗曾热烈地嘉许他们的信心(6-8节),“你们的信心”在这里可能不是狭义地指“信、爱、望”三组合(参一3)中的第一样,而是广义地指他们整个的基督徒生命和经历;这里提到帖人信心上的不足,其后的祷告随即祈求他们的爱心增长(12节),同样表明“信心”在本节指信徒继续的生命。196倘若“不足”一词是单数的话,“信心的不足”便可能指帖人的信心本身有不足之处,但“不足”在原文是复数的,表示保罗想及的是帖人的基督徒生命和经历中一些明确的“缺陷”(思高),一些保罗极想回到他们那里去满足的“需要”(现中)。197
有释经者认为,由于一章三节和五章八节(即本书的首章和末章)都提到信、爱和望,但提摩太的报告只提到帖人的信心和爱心(6节),而且信上多次在重要的地方强调盼望(一10,二19,三13)及主的再来(二19,三13,四15,五23),帖人信心上的缺乏就是关乎盼望的层面。198不过,第六节不必有这种含意(见该处注释),原文用复数的“不足”一词亦肯定不支持这个解释。从下文看来,帖人在信心上的缺陷主要涉及圣洁(四3-8)、弟兄相爱(四9-12)以及已死信徒与主再来之关系(四13-18)等问题(详见下面注释)。199在四章一节至五章二十二节这段里面,保罗多次提到帖人已从他和同工领受的一些教训(四1、9,五1),同时也补充他们在帖城传道时未有需要或机会提出的一些教训(例如:四13-18);由此可见,帖人的“缺陷”不能仅视为“资料上的缺口”,200其实部份是他们道德灵性上的失败,部份(可能较少的部份)才是由于他们未有足够教义上的知识引致的。201保罗以牧者的身份,直言不讳的指出帖人的缺陷,却没有对他们严斥怒;他表示极想亲自再到他们那里,针对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但在这个祈求蒙应允之前,他只能以书信暂代自己(参提前三14;加四20)。
在本段(三6-10)里面,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代名词出现得特别频密:“我们”一词出现了六次,另外隐含着“我们”在其中的第一人称动词四次;202“你们”一词出现了十次(两次特别强调),另外隐含“你们”在其中的第二人称动词两次。203这情形反映了保罗等人与帖人之间丰富的感情。204一方面,保罗显出极大的喜乐,强调他们的喜乐是“因你们”(7节,见注释)、他们的感谢是“为你们”(9节),又于首末都提到走访帖人的事(6、10节),这一切提示我们,犹太人的毁谤仍然在保罗的心头。205第十节提到他昼夜恳切祈求的事实、目的和内涵,不单为接着的祷告(11-13节)预备道路,也机巧地为其后的劝勉做好准备。从这个角度看,本节和接着的三节可说是过渡性的一段,让保罗平顺地将思想重点从上文的感恩和自辩转到下文的劝勉上去。
191 原文用eis toidein......kai katartisai......关于这结构,见上文二12注释之注202。
192 “你们的”一词在两节的位置不同(该节to prosoponhymon, 本节hymon toprosopon),但后者亦是正常的位置,因此并无强调之意(MHT 3.189).
193 katartizo .同字根的名词有两个:katartisi,katartismos.
194 Lightfoot 47.在上述五节经文中,原文用了三个同字根的复合动词,依次(第一、二处,第三处,第四、五处)为:anapleroo,antanapleroo, prosanapleroo.
195 hysterema.
196 Wiles, Prayers185.
197 W.L. Lane,NIDNTT III 955 . U. Wilckens(TDNT VIII 599, TDNTA 1241)将原文短语解为“在末日之前对信心本身所存在着的不足”("adeficiency which exist, for faith as such in the time before the end'),就是说,帖人需要使徒的教导和劝勉,以及神和主耶稣亲自使他们刚强(11-13节),才能坚持信心到底。但这样对“信心的不足”作出客观性的解释,不及把此语解为主观性的“缺陷”来得自然。
198 Donfried,'Cults of Thessalonica' 347-348.
199 一些释经者(如Frame 11-12; W.L.Lane 〔同注197〕)认为,帖人的问题涉及五14所提的软弱的人(参四1-8)、闲懒不作工的人(参四9-12)以及灰心的人(参四13至五11);但Best 231-232对此看法(即是把那三种人肯定地认同为那三段经文所涉及的“问题人物”)提出异议。见该节注释。
200 'gaps ofinformation'(Bammel, 'Preparation' 92).
201 Cf. Best 145;Neil 70; Whiteley 54.
202 计为:hemeis一次,hemas 两次,hemon两次,hemin 一次。(第九节的hemon不计算在内,因为这个“我们”可能包括读者在内。)动词:pareklethemen,zomen, dynametha, chairomen.
203 计为:hymeis 一次,hymas 两次,hymon 六次,hymin 一次。(强调的为第七节末的“你们”,及第八节的“你们”。)动词:echete, stekete.
204 Cf. Best 139.
205 Frame 130.
四 保罗献上祷告(三11-13)
11愿 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一直引领我们到你们那里去;
12又顶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
13好使你们当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在我们父 神面前,心里坚固,成为圣洁,无可责备。
三11“愿 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
本节和随后的两节构成信上第一个“祈愿”(五23是第二个);所以称为“祈愿”只是因原文用了愿望语气而非请求语气的动词,206在意义上与直接的祈求并无分别(比较:民十35:“耶和华啊,求你兴起!”诗六十八1:“愿 神兴起”)。207原文开始时有两个小字,208在本书和后书的五次祷告中,有四次是以此二字开始的(五23;帖后二16,三16),余下的一次(帖后三5)则只用了第二个小字开始(参罗十五5、13),可见第二个小字并无反语气作用,而只是引介一个新的思想阶段;209至于第一个小字,“自己”或“祂”可能是诗篇(诗人称神为“你”)的回响。210鉴于这些用法,这两个小字本身似乎并不包含与上文相对的意思,若有这种意思,也是由文理表明出来的(如在诗廿二19,见注210)。就本节而论,我们不必认为“自己”与离此甚远的“撒但”或计划受阻的宣教士(二18)构成对比;211保罗的信念──神活跃地在人的事上施行统治,没有祂的帮助,事情便不能成功──足以解释为何他用了强调的“自己”或“亲自”(现中)这个词。212
“神我们的父”在原文是“我们的神和父”,如在一章三节那样(见该处注释)。帖人生活上的佳美表现都是在这位神的面前(一3),祂也自然是保罗祈求的对象;但保罗以“和”字将“我们的主耶稣”213与“我们的神和父”连起来(重复的“我们的”一词增强了两个短语的平行性和合一性),214使祂与父神并驾齐驱地也成为保罗祈求的对象,显出为与神同享指引人当行之路的特权(参诗卅二8,卅七23;箴三6,十六9)。如在一章一节,主耶稣与神并列的事实显示基督在保罗心中所占的崇高地位。
206 kateuthynai = optative(notinfinitive). On the optative, cf. BDF 384.“祁愿”英文为'wish prayer'(Wiles, prayer52).
207 Bruce 70-71.
208 autos de.
209 Ellicott 46a称之为'the de metabatikion'(过渡性的de)。
210 例如:七十士译本之诗二十一20(旧约诗廿二19)sy de, kyrie;一○一(一○二)27 sy dediameneis. Cf. G. Schrenk, TDNT V 1007 n.373; Bruce 71.
211 As in Moore 59and Ellicott 46a, respectively.
212 Morris II 111n.20; Lightfoot 48; cf. Frame 136. Cf. also MHT 3.40-41.
213 原立直译是“我们的主,耶稣”(hokyrios hemon Iesous),而不是“我们的‘主耶稣’”(ho kyrios Iesous hemon)。关于耶稣在本书和后书的七种称呼,详参一10注释(连注190)。
214 G. Schrenk,TDNT V 1007.
“一直引领我们到你们那里去”
“引领”一词的原文215在新约另外只出现两次:撒迦利亚预言弥赛亚要“引导”在黑暗中的人的脚,走上平安的路(路一79,新译);保罗为帖人的另一个祈愿,就是要主“引导”他们的心进入神的爱及基督的坚忍里去(帖后三5,见该处注释)。“我们到你们那里去”在原文是“我们去你们那里的道路”(思高);“道路”一词的原文216在新约共享了一百零一次,在保罗书信一共出现六次,其它五次(罗三16、17,十一33;林前四17,十二31)皆有喻意性的意思,只有本节才保持其字面意义(“道路”,亦可解为“旅程”)。217七十士译本不乏“引领”和“道路”二字连着出现的例子,这方面的证据显示,原文那个动词固然有时确是“引导”之意,例如:“愿我的道路蒙引导”(诗一一八〔旧约诗一一九〕5),“他〔聪明的家仆〕的道路必蒙引导”(箴十三13。〔此节只见于七十士译本〕);但亦多次含有“直”的意思,例如:以色列家投诉耶和华的“道不公平”(结十八25,三次);愚昧的妇人向“直行其道”的过路人呼叫(箴九15);“行事正直的”,为恶人所憎恶(箴廿九27);诗人求神“使你的道路在我面前正直”(诗五9b〔旧约8b〕);所罗门训诲人“要修直你的道路”(箴四26b)。这两个意思不是互相排斥的,有时可以交换来用,甚或合并起来,例如:犹太女英雄犹底特求神“引导她的道路”或“修直她的道路”,使祂的子民可以重新起来(犹底特书十二8),这话思高圣经翻成“指给她一条……正路”,即是合并了“指(引)”和“正(直)”两个意思。照样,本节“一直引领”这译法,看来也是合并“引导”和“修直”(思高:“铺平”)这两个意思的结果。不管我们采纳那一个翻译,保罗的意思显然是求神除去一切拦阻,给他们通达的道路直到帖人那里去(参新译、现中:“开路”)。
如上文指出,“愿……一直引领”在原文是个愿望语气的动词(见注206),这种用以表达愿望的动词在新约共有三十八个例子,保罗常用的“断乎不可”占十五次(除了路二十16,全部在保罗书信里),在其余的二十三次里面,保罗书信占了十五次(罗十五5、13;门20;提后一16、18,四16),包括本书和后书九次(本节、12节〔两次〕,五23〔两次〕;帖后二17〔两次〕,三5、16);在全部三十八次之中,只有一次(门20:第一人称单数)不是第三人称单数的。218本节的动词是单数,但祷告的对象却是复数(神和主耶稣),这现象引起了几种不同的解释:(一)两个主词用一个单数的动词这现象,通常发生于那两个主词非常密切地相连着的情况下,如在马太福音五章十八节:“就算天〔和〕地废去〔单数〕……”。219本节是相同的情况。(二)单数的动词表示基督(就其神性而言)是与神合一的(参约十30)。220(三)与此有关的一点,就是同一个现象亦在后书二章十六、十七节出现,该处的次序是“主耶稣基督,和……父神”,而“自己”一词则是连于“主耶稣基督”(见新译);因此有释经者认为前书本节的“自己”是同时指神和主耶稣二者221(参现中:“愿 神……和我们的主耶稣亲自开路”)。(四)单数的动词并无特别的神学意义,只是与较接近它的那个名词(即是主耶稣)相符的结果。222
笔者对上述的解释都未能感到完全满意,因此建议这单数动词的问题可按下面的步骤解决:(一)原文所用的结构是两个主词在先,动词在后;若动词在先,多过一个主词在后,单数的动词可解释为与第一个(即是较接近或最接近动词的那个)名词相符的结果(例如:太五18;可二25;约二2,十八15,二十3;徒十一14,十六30;罗十六21;林前十三13;提后一15)。这解释不能用于本节(或帖后二17)。(二)在两个主词之后,所用的动词有时是复数的,例如:“天〔和〕地要废去”(可十三31),但较多的时候是单数的,例如:“天〔和〕地要废去”(太廿四35),“那里〔地上〕有虫和锈〔将财宝〕毁坏”(太六19,原文直译),“连风和海也听从他”(可四41),“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一17),“血肉之体〔原文作‘肉和血’〕不能承受 神的国”(林前十五50)。223(三)由此看来,在两个主词之后用的动词是复数或是单数,个别作者有权决定(比较:可十三31及太廿四35;可十三31及四41);但在上述(第二点之下)用单数动词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件共通的事实,就是有关的两个主词,就其与动词的关系而言,是密切相连的,以致二词可被看为一个主词。(四)在本节,单数的动词本身并不足以表示基督是与神合一的(尽管基督确是与神合一的),正如同样的结构并不表示天和地、虫和锈、风和海、恩典和真理是合一的;但此单数动词的确表示耶稣与神同为“引导”者。(五)因此,就事实而论,“自己”或“亲自”一词可同时连于主耶稣及父神(如在现中),但从文法的角度还是较宜看为只连于前者(因二者各有自己的冠词和所有格的代名词224)。
215 kateuthyno.
216 hodos.
217 Cf. W.Michaelis, TDNT V 69, 113 n.14.
218 MHT 1.194-195; BDF384; Idiom 32.
219 Whiteley 55.
220 Robertson, Pictures4.27; Ellicott 46b; Denney 336b. J.A. Hewett(asreported in NTA §20 1976 -560)认为保罗采用这不寻常结构的原因,是要避免将神和基督二者完全分开或完全合并起来。
221 Frame 136-137; Best147.
222 Bruce 71, II1158(agreement with the nearer subject.).
223 Cf. MHT 3.313,314.
224 ho......hemonkai ho......hemon. autos不能同时指此二者。
三12“又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
保罗祈求的第一部分是关乎他和同工的(“我们的道路”,11节),现在第二部份(12-13节)是关乎帖人的。“你们”于原文是在句首的强调位置,隐含着与“我们”对比之意:不管神会否赐他们通达的道路回到帖人那里去,保罗求主把极大的爱心赐给帖人。“主”指“主耶稣”(11、13节):虽然保罗一般的做法是以神为祷告对象(见一2注释,参五17注释),但在其书信中亦有几次直接向主耶稣祷告(帖后三5、16;林前十六22,提后一16、18;参林后十二8),像司提反那样(徒七59、60),另有一两次则同时以二者为祷告的对象(11节;帖后二16-17)。
按原文的结构,两个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更严格地说是造因式的用法:“愿主使你们增长、充足”。“在爱心上”则指出帖人要在其中增长、充足的范畴:225“增长”这词在后书一章三节(该处译为“充足”)是用来形容帖人的爱心,可见本节“在爱心上”此短语不应只连于(按原文次序较为接近的动词)“充足”,而应同时连于“增长、充足”两个动词。“增长”一词的原文226在新约另外出现八次(只有一次不在保罗书信中),全部属不及物的用法;除了一次的意思是“有余”(林后八15),其余七次的意思都是“增多”,其主词分别是:罪(罗五20,两次)、恩典(罗六1;林后四15)、爱心(帖后一3)、“果子”(腓四17)和基督徒美德(彼后一8)。本节所指的“增长”不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灵性上的长进和扩张。这动词已有“充充足足”(新译)的含意,227但第二个动词更加强化这方面的意思。
“充足”一词的原文228在保罗书信共出现二十六次(新约全部三十九次),其中二十二次是不及物的用法,四次是及物(或造因式)用法。在前一类用法中,有九次以事物为主词,分别指:神的恩典和赏赐“丰盛的临到”众人(罗五15,参新译);基督的苦楚,加在保罗等人的身上“越多”,他们藉基督而得的安慰也“越多”(林后一5a、b,参思高);保罗求腓立比信徒的爱心“增长”(腓一9,思高);他们的夸耀会因保罗之故“越发加增”(腓一26);神的真实会因人的虚谎“越发显出”祂的荣耀(罗三7);新约称义的职事比旧约定罪的职事“越发有”荣光(林后三9);马其顿信徒满溢的喜乐和极度的贫乏,“汇流出”丰厚的慷慨来(林后八2,新译);供应圣徒之需的事,使许多人对神的感谢“格外增多”(林后九12,新译)。另有十三次以人为主词,分别指:保罗懂得如何“处富裕”(腓四12a、b,新译);他因为收到腓立比人的馈赠而“绰绰有余”(腓四18,新译);食物不能使我们被神看中,因此我们不会因吃了甚么食物而在这方面变得富裕起来(林前八8,原文意译);保罗劝勉哥林多人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林前十四12),要在主的工作上时常“发愤勉力”(林前十五58,思高),并且要在捐输的事上“超群出众”,就如他们在好些其它事上都“超群出众”一样(林后八7a、b,思高);在保罗的观念中,信徒应是藉着圣灵的能力“满有”盼望(罗十五13,新译)、“满有”感谢的心(西二7,新译)、“多行”各样善事的(林后九8b);他一再嘱咐帖人,在讨神喜悦的生活和弟兄相爱的事上,要照他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努力”(帖前四、1、10,现中)。在及物用法的四次里面,这动词分别指:恩惠(由于蒙恩的人增多)使感谢也“越增加”(林后四15,思高);神能将各样恩惠“多多的加给”信徒(林后九8a);祂已将恩典“充充足足的赐给”我们(弗一8,新译);保罗求神使帖人的爱心“多而又多”(本节,新译)。
这两个动词的分别,在于前者(“增长”)在新约里总是表达一个生长、繁衍或增多的过程,而后者(“充足”)则表达一种极其丰富的性质。229本节以后者加强前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使你们增长至满溢的地步”(参思高、当圣);230换言之,保罗祈求神使帖人成为有极度的爱心,成为爱心满溢的信徒(参腓一9)。231所指的爱包括“彼此相爱的心”,即是“弟兄们相爱”(四1;原文是个名词,参思高),以及“爱众人的心”──“众人”不是指“众弟兄”(五26、27),而是指不信主的“人类”(现中)。保罗似乎了解到,教会很容易成为一个内向的群体,因此他像彼得一样提醒信徒,有了“彼此相爱的心”,还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参五15;加六10;彼后一7);232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成为天父的儿女(太五45-48;路六32-36),也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有效地领人归信基督。
225 en agapeidenotes the 'sphere in which'(Frame 138)rather thanthe instrument 'with which'(Ellicott 47b)they are to be enlarged.
226 pleonazo.
227 G. Delling, TDNTVI 265.
228 perisseuo.
229 W. Bauder, D. Mu/ller, NIDNTT II131.
230 原文用aorist时态,表示重点是在“增长满溢”(思高)的事实(而非过程)。但“增长”此行动本身是渐进性。
231 Denney 336b.
232 Cf. Whiteley55; Best 149.
“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
这子句在原文并无动词,直译只是:“就像我们对你们一样”(参思高)。这种省略语法在本章六节已用过一次,该处的“如同我们想见你们一样”在原文并无动词,“想见”是根据上文补充进去的。照样,本句若按上文补充动词,全句的意思便是:“就像我们在对你们的爱心上增长、充足一样”。233按此解释,这两个动词在本句是不及物的用法,在上句(主句)则为及物(造因式)用法;这种现象亦见于哥林多后书九章八节,该处的动词先是及物用法(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各样恩惠向你们)显为丰富”),然后是不及物用法(使你们能“多行”各样善事)。234不过,我们不能排除另一个可能性,就是保罗并没有很清楚明确地想到他所省略的动词是甚么,235因此一般中译本对这子句的译法(新译、现中、当圣大致与和合本相同;思高作:“就像我们对你们所有的爱情”)也许足以表达保罗的意思。无论如何,保罗提出他和同工对帖人的爱作为帖人的爱心量度的标准(关于“如同”一词,见二11注释),这就表示本节不仅为对主的祷告,也同时是对帖人间接的劝勉,要他们让主成就祂的计划在他们身上。236
233 kathaper kaihemeis(pleonazomen kai perisseuomen tei agapei)eishymas─括号内的字是补充进去的。
234 Ellicott 47-48; Frame137.
235 Lightfoot 49.
236 Marshall 101.
三13“好使你们……在我们父 神面前,心里坚固,成为圣洁,无可责备”
本节并不是保罗祈愿中的第三部份(如在新译、当圣:“愿……又愿……(也)愿”),而是第二部份的延续:“愿主使你们……增长满溢,……好坚固你们的心……”(思高)。换言之,“坚固”这行动的主词仍然是上一节的“主”。“好坚固你们的心”一语在原文所用的结构跟本章二节“为了要……坚定你们”(新译)所用的相同,237其作用是指出上两个动词(“使……增长满溢”)所描写的行动之目的:保罗求主使帖人的爱心满溢,好使祂能“坚固你们的心〔使之〕在圣洁中无可指摘”(原文直译)。其中的逻辑关系下文会较详细讨论,现在我们先留意本节本身的意思。
“坚固”这动词已在本章二节出现过(参该处注释),该处是人(提摩太)的行动,坚固的对象是“你们”;这里是神(主)的行动,坚固的对象是“你们的心”。238“坚固你们的心”这个讲法可能反映旧约的词语,239不过那些词语所指的跟保罗所指的是不同的事。“心”(参二4注释)在这里一定包括人的意志:帖人信主未久,且一向在异教的道德标准下过生活,故此特别需要主使他们“心志坚定”(现中),才能抗衡旧日的思想和行为继续向他们发出的引诱。但保罗的祈愿所关注的不仅是他们的意志,而是他们整个的“心”──就是神向之说话,宗教生活植根于其中,并断定道德行为的那个“人里面的中心”(如在二4一样)240──都被主坚立到“在圣洁中无可指摘”的地步(参思高)。“圣洁”在原文并不是四章三节“成为圣洁”那个字(指“成圣”的过程或其效果;241见该处注释),也不是在新约只出现一次,用来描写神的“圣洁”那个字242(这字描写一种抽象的素质),而是另一个字。243这字在新约另外只出现两次,一次用于“圣洁的灵”(罗一4,新译)此短语中,另一次则指信徒在身体和心灵上成为圣洁的状态或情况(林后七1)。不管罗马书一章四节所指的是“圣善的灵”(即是圣灵?)或是基督“圣洁/至圣的神性”(现中/思高),“圣洁”在本节的用法显然跟另外那一节较为接近;鉴于保罗是在谈及信徒的心,“圣洁”首先指内心的圣洁,一种纯净清洁的性情和气质,这种内在的圣洁会化为道德生活上的圣洁表现(参二10)。244“无可指摘”的原文245在新约另外出现四次,两次指在遵守律法或遵行神的诫命规条上的完全(路一6;腓三6),一次指头一个约(即旧约)不是“没有瑕疵”(来八7),还有一次指信徒在人(尤其是不信主的人)面前“无可指摘”(腓二15);这里则指信徒的心要“在圣洁中无可指摘”,意思即是,他们的心要“完全圣洁”(新译、当圣)。
保罗在二章十节曾提到他和同工在帖人中间“是何等圣洁……无可指摘”,该处所用的是副词,后者与本节的形容词“无可指摘”是同字根的;虽然该处的重点是在保罗等人对待帖人的态度和行为(见该处注释),但“也有神作见证”一句表示他们的“圣洁”和“无可指摘”也是在神面前的。本节则明明把重点放在“在我们父 神面前”,强调所说内心的完全圣洁是经得起神鉴察的。“我们父 神”原文作“我们的神和父”(参11节及一3注释);神是信徒的父,表示他们与神的关系不再(如未信主时)停留在犯人与审判者的层面,但这并不抹杀他们仍要受到审判的事实。246本节提示信徒要在神面前受审(参罗十四10:“在神的台前”),二章十九节则提示审判是“在我们的主耶稣面前”(参林后五10:“在基督台前”),这些不同的讲法意味着基督与父神同享审判的特权(参约五22、27;徒十42,十七31)。但两节所提施行审判的时间是一样的。
237 eis to sterixai +accusative of object.
238 hymon taskardias -“你们的”在“心”之前,并不表示强调。 见上面注192。
239 例如:诗一○四15(参思高;七十士译本〔一○三15〕作:“面饼坚固人心”);士十九5、8(七十士译本作“用饼〔块〕坚固你的心”);诗一一二(七十士译本──)8。此语亦见于传道经六37(参思高)及廿二16(思高德训篇廿二19)。
240 J. Behm, TDNTIII 612-613, TDNTA 416. Collins 362则认为“心”在此指整个人。
241 hagiasmos.
242 hagiotes.和合及新译于林后一12译为“圣洁”的亦是这个字;不过该处的原文较可能是haplotes(现中:“坦率”;思高:“直爽”)。Cf. Metzger 575.
243 hagiosyne.
244 Cf. O.Procksch, TDNT I 108, 115, TDNTA 18.
245 amemptos.
246 Cf. Best 151-152.
“当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
这是信上第二次用“来”这名词来指基督的再临(参二19注释),本句的特点在于加上了“同他众圣徒”此短语──直译是“和祂所有的圣者”。247“圣者”一词的原文248在信上另外出现四次,都是形容词(一5、6,四8,五26),但在本节是形容词作名词用。这些和基督同来的“众圣者”(思高)是甚么呢?这问题引起了三种不同的答案:(一)他们是基督的“信徒们”(现中;参新译、当圣)──或是在基督里已死的信徒,或是已死的和活着的信徒。249这个看法的论据如下:“圣者”的原文在保罗书信其它地方一贯的意思是“圣徒”,这意思很适合本句的文理(当主再来时信徒要圣洁,12节),250而且后书一章十节谈及主降临要在祂的“圣者”身上得荣耀,所指的肯定是信徒(在该处“祂的圣者”与“一切信的人”是平行的);还有,原文不一定要解为基督和已死的信徒来到活的信徒那里,而可解为“在我们主耶稣荣耀的同在面前”,这样,祂的“众圣徒”便可包括已死的和活着的信徒,也许这正是保罗用“所有”一词的原因。可是,这种解释有至少两方面的困难:第一,若“众圣徒”包括已死的和活着的信徒,“来”字便要解为“同在”而非“再来”;但上文曾经指出(见二19注释),“来”字于新约用在专门性意思上的其它十七次(只有一次不是指基督),其意思都是“来临”而非“同在”,亦无足够理由要我们将本节的“来”字看为例外处理。251第二,若“圣徒”是指已死的信徒(与活着的信徒相对),“所有”一词便难以解释(“所有的圣徒”不能解为“所有已死的信徒”);而且,保罗显然预期他的读者会明白“同祂的众圣者”是甚么意思,若“圣者”是指已死的信徒,则保罗早已将这方面的真理告诉帖人,可是他在四章十三至十八节解释已死信徒的命运时,却好像是在向读者提供一些他们前所未知的新数据。
(二)“祂的众圣者”是指陪同着基督来临的天使。252这看法的论据如下:保罗很可能引用了撒迦利亚书十四章五节描写耶和华的日子所用的话(“有一切圣者同来”在七十士译本作“并所有的圣者和祂〔一起〕”),该处的描写是基于旧约较早时对耶和华显现的描述(例如:申卅三2,参现中),“圣者”指的是“天使”(现中);虽然自十二使徒遗训(十六7)开始,“圣者”常被解为圣徒,但在新约本身(太廿五31)以及犹太书十四节引用的以诺书中,“圣者”是被解为天使的。事实上,在旧约及两约之间的犹太教文献中,“圣者”经常指天使(例如:伯十五15;诗八十九5;但四13,八13各节参现中)。253此外,福音书把天使和人子降临(太廿五31;可八38;参可十三26-27)及审判(太十三41)连起来;后书一章七节明说主耶稣要“同他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显现,施行审判。以上各点都支持本节的“圣者”应解为天使,其中以第一点和最后一点最具说服力(因为是属前后书本身的内证)。第一点的意义尤其重大:保罗几乎不自觉地(也可说不动声色地)把撒迦利亚书形容耶和华的话用来描写主耶稣,对于按正统的犹太信仰及严谨的法利赛派教条受训的保罗,这种以耶稣“代替”耶和华的做法实有惊人的含意;“圣者”要按撒迦利亚书的原意解为天使,才可使这含意充份地显明出来──那些与基督同来的众天使,表明了基督再临之时要作的,正是先知描写为父神要作的。254
这看法涉及两点困难。第一,若保罗的用意是说众天使将与基督同来,那为甚么他不干脆用“天使”一词,如在后书一章七节那样呢?第二,新约其它地方从没有用“圣者”一词指天使。不过,这两点不足以推翻这个解释。关于第一点,保罗用“圣者”而不用“天使”的理由可能很简单,就是因他引用了撒迦利亚书的话。关于第二点,“圣者”一词的原文(见注248)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七十五次(新约共二三三次),作形容词用的占去三十六次;255其余的三十九次都是作名词用,解为圣徒。256这词在新约其它地方出现的一百五十七次中,作形容词用的占去一百一十七次;257作名词用的四十次中,十一次指圣所或至圣所,258七次指耶稣基督,259一次泛指圣洁的人(启廿二11),其余的二十一次则指圣徒。260可见在新约将这词作名词月的七十次中,没有一次是指天使,却有六十次是解为圣徒。不过有一件事值得留意:除了在后书一章十节外,“圣徒”这词从来没有在论及基督再来的文理中出现,而唯一例外的那节经文,并没有描写信徒陪着耶稣。261因此,鉴于第一个看法(“圣者”=信徒)所牵涉的困难,以及支持第二个看法的正面理由,我们可以将这词在本节的意思(=天使)看为特别的个案。而“所有的”可解为有强调主再来时的威荣之意。
(三)第三个看法认为“圣者”同时包括天使和已死的信徒。用以支持此说的理由其实不多,说服力也不大,例如:没有理由认为保罗的思想只限于二者之中的一样;“所有的”一词可支持此说;后书一章十节的“圣者”是与“信的人”平行,而且保罗真正关注的,乃是基督要在神面前把属祂的人坚立于圣洁中的那个时候,那也是他自己的工作要接受评估的时候,因此“众圣者”可能包括信徒。262如上文指出,保罗在下一章才处理已死信徒的问题,因此不大可能在这里已包括他们在“众圣者”一语中,而且此词的用法并不支持这个看法。
基于上面的讨论,笔者接受第二个看法为正确的解释。保罗在本节的祈求(即是他的祈愿的第二部份),是要主耶稣坚固信徒的心,直到当祂同祂所有的天使来的时候,他们的心在神面前是“在圣洁中无可指摘”的。这种“完全圣洁”的地步可说总括了生命的意义,它是主耶稣要成就在信徒身上至终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信徒当追求的目标,而他们之所以有可能达到这目标,是因为他们已因信称义,并在那个基础上领受了圣灵(四8),263这位圣灵的运行和结出的果子是神所喜悦的。264在这方面,加尔文提醒我们一点重要的真理:保罗的祷告并不排除赦罪的道理,因为这是我们的圣洁在神的眼中站立得住的方法,不然的话,我们的“圣洁”是满了污点的。265
现在我们要回到本节注释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就是“在爱心上增长、充足”与“心里坚固,在圣洁中无可指摘”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保罗以“好使”二字将后者连于前者,这表示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因为爱的本质是以别人最大的好处为目标,若没有强烈的爱为基础,信徒的意志很容易引使他作出违反神旨意和呼召的事,即是有不洁的行为(参四3-8);相反的,信徒若在爱心上增长充足,便不会过看一个以己为中心的生活,亦即是说,便会脱离罪(罪的本质正是以己为中心)而趋向圣洁。266不过,以上的解释过份将“圣洁”的重点放在消极的一面(圣洁即是罪或不洁的反面),尽管这重点也是四章三至八节的重点(特别留意3节)。其实“圣洁”的基本意义是一种分别出来归属于神的特殊关系(详参冯:“腓立比书” 67-68),同时有正面和负面的含意。从消极的角度看,圣洁即是脱离罪恶不义,因此已包括“无可指摘”的观念;从积极的角度看,圣洁就是归耶和华为圣,即是有神所称许的行为,后者可用“爱人如己”一语总括起来(罗十三9),因为“爱别人的,就成全了律法”(罗十三8,新译;参罗十三10;加五14──后者见冯:“真理” 324)。这样,在本段的文理中,“爱心”和“圣洁”并不是众多美德中的两项,而是包括了一切基督徒活动的概括性字眼:就对人的关系来说,信徒的整个生活行为都应是爱心的行为;就对神的关系而言,则应为圣洁的表现。267简言之,爱心与圣洁可说是实质上相等的;但鉴于保罗用了“好使”二字,我们也许应把二者的关系看为目标与途径的关系:他祈求主使帖人的爱心增长充足,“这样”(现中)便会使他们的心被坚立到“在圣洁中无可指摘”的地步。268从信徒的角度来说,“追求圣洁”(来十二14)直到“在圣洁中无可指摘”是目标,“追求爱”(林前十四1)是达到这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有些抄本在本节末了有“阿门”一词,在这(外证)方面支持和反对双方可说势均力敌。从抄写过程的角度来看,可能有抄者认为保罗书信的主体有“阿门”一词是不适合的,因而将原有的字省去;亦可能有抄者认为,在这里加上“阿门”,可使这段经文(以本节为结束)适用为礼拜仪式的一部份。经文批判学者对此点未有一致的结论。269若“阿们”确实是原本有的,则其作用可能是加强和确定上文的话(即是表示保罗实在衷心地如此祈求,或强调主耶稣必会同祂所有的天使来临)。(关于“阿门”一词的用法,可参冯:“腓立比书” 498-499。)无论如何,保罗的祈愿终于得以实现(徒二十1),不过那是约五年后的事。由此看来,连使徒保罗也有祷告“尚未”蒙应允的经验。
保罗的祈愿(三11-13)一方面是向神直接的祈求(11节)和代求(12-13节),另一方面是向帖人间接的劝勉,鼓励他们在追求爱心与圣洁以及预备主的再来这些方面更加努力。270这祈愿更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第十节报导了保罗等人的祷告,是要见帖人的面,补满他们信心的不足;保罗的祈愿一面重复了那个祷告的内容(11节响应“见你们的面”,12-13节回应“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但同时插入了两点新的思想:(一)他们的不足若不是由保罗再访他们而得以补满,便是由主直接补满;(二)主的再来是万物所指向的目标。与第十节比较之下,祈愿的重点不是在第一部份(要见帖人),而是在第二部份(要他们信心的不足得到补满):他们在爱心、圣洁以及预备主来这些方面需要继续长进。这新的重点为下文的劝勉铺好道路:圣洁(四3-8)、弟兄相爱(四9-12)和主的再来(四13至五11)正是本书第二个主要部份所论的一些问题。271
回顾本段(二17至三13),我们看见保罗与帖人关系上的三个要素:(一)爱──与帖人分离,恍如孩童丧失父母;虽然身体离开,但心灵仍与他们在一起(二17a);很想见他们,不只一次想到他们那里(二17b、18,三6b);以他们为盼望、喜乐、荣耀及夸耀的冠冕(二19-20);挂念他们到了不能再忍的地步(三1、5);因接到关于他们的好消息而满有喜乐和对神感恩、(三6-9)。(二)愿望──要他们在患难中得安慰、抵挡诱惑、在信心上坚固不动摇(三2-3、5、8),要补满他们信心的不足,要他们成为爱心满溢、于主再来时在神面前完全圣洁的人(三10、12-13)。(三)行动──想尽法子要见帖人(二17b);打发褆摩太去帮助他们(三2、5);昼夜恳切祈求(三10-13)。在这三样之中,爱是根源,其它两样是果实:爱产生愿望,愿望被爱推动,便化为爱的行动。
247 meta panton tonhagion autou. M.J. Harris(NIDNTT III1206-1207)指出,meta + genitive较适合表达密切相关或相随的情形;syn + dative则较适合表达个人密切的联合之意,如指信徒与基督联合(西三3)或永远与基督同在(帖前四17)。
248 hagios.此字的字义研究见下文,及五26注释。
249 分别见:Denney 337a;Moore 60.下面的论据主要引自后者。
250 Lightfoot 50将13节的“在圣洁中”和本节的“圣者”这样拉上关系:“……在圣洁中,使你们预备好加入圣徒的集会,他们会于主来时陪伴祂。”
251 Mearns('EschatologicalDevelopment' 144)认为“来”字在本节是双关语,一方面指复活的主如今已“在”祂的国里,另一方面指祂从天上荣耀的再临。但这看法(对笔者来说)没有说服力。
252 Frame 136;Grayston 78; Vos, Eschatology 137; Ladd, Theology 557; O.Procksch, TDNT I 109, TDNTA 17; Ross, '1 Thessalonians 3.13'
253 以上论据参:Mofatt 33a; Best152-153.
254 Bruce II 1158b;Whiteley 58; Kreitzer, Jesus and God 117-118. Cf. Steele, 'JewishScriptures' 14a.
255 十九次于“圣经”(罗一2)、“圣殿”(弗二21)、“圣召”(提后一19)及“圣灵”(罗五5,九1,十四17,十五13、16;林前六19,十二3;林后六6,十三13;弗一13,四30;帖前一5、6,四8;提后一14;多三5)等二字短语中;十七次形用其它项目:神的殿(林前三17)、律法和诫命(罗七12a、b)、使徒和先知(弗三5)、新面和全团(罗十一16a、b)、教会(弗五27)、信徒(弗一4;西一22,三12)、信徒的身体与灵魂(林前七34)、信徒的儿女(林前七14)、活祭(罗十二1)、问安之吻(罗十六16;林前十六20;林后十三12a;帖前五26──各段参现中)。
256 六次于卷首问安(罗一7;林前一2;林后一1;弗一1;腓一1;西一2),四次于信未问安(罗十六15;林后十三12b;腓四21、22),二十九次于其它部份(罗八27,十二13,十五25、26、31,十六2;林前六1、2,十四33,十六1、15;林后八4,九1、12;弗一15、18,二19,三8、18,四12,五3,六18;西一4、12、26;帖后一10;提前五10;门5、7)。
257 七十四次于“圣灵”一词中(太5、可4、路13、约3、徒41、来5、彼前1、彼后1、犹1);二十八次于二字短语中:“圣父”(约十七11)、“圣仆(或子)”(徒四27、30)、“圣天使”(可八38,路九26;徒十22;启十四10)、“圣‘无数’”(犹14,“千万圣者”原文直译;参现中)、“圣先知”(路一70;徒三21;彼后三2)、“圣约”(路一72)、“圣诫命”(彼后二21,新译、思高)、“圣山”(彼后一18)、“圣城”(太四5,廿七53;启十一2,廿一2、10,廿二19)、“圣地”(太廿四15;徒六13,廿一28)、“圣物”(太七6)、“圣洁弟兄”(来三1)、“圣洁妇人”(彼前三5)、“圣洁生活”(彼后三11,参新译、现中)、“至圣的信仰”(犹20a,新译、现中);三次在“圣哉!圣哉!圣哉!”此公式内(启四8);十二次形容其它项目:“那召你们的”(彼前一15a)、神(彼前一16b;启六10)、神的名(路一49)、信徒(彼前一15b、16a)、他们所构成的祭司群体(彼前二5)和国度(彼前二9)、有份于头一次复活的(启二十6)、摩西所站之地(徒七33)、施洗约翰(可六20)、头生的男丁(路二23)。
258 “圣所”:来八2,九1(参新译)、2、8b、24、25,十19(参思高),十三11。“至圣所”:来九3(两次)、12。三7(原文)。
259 “神的圣者”:可一24;路四34;约六69,“圣者”:路一35b;徒三14,约壹二20;启三7(原文)。
260 太廿七52;徒九13、32、41,廿六10;来六10,十三24;犹3;启五8,八3、4,十一18,十三7、10,十四12,十六6,十七6,十八20、24,十九8,二十9。其中只有来十三24一次是用于信末问安。
261 Best 152.
262 分别见:Morris II 114-115, III1823b; Ellicott 49a; Bruce 74, 'Thessalonain Correspondence' 334. Cf. Lightfoot50; Neil 74; Ridderbos, Paul 266, 531, 534.
263 Cf. Fung,'Justification, Sonship'.
264 W. Grundmann, TDNTIV 573, TDNTA 580.
265 Calvin 356-357.
266 Cf. Frame 138;Neil 73; T. McComiskey, NIDNTT II 144.
267 Best 151 .
268 Cf. Denney337a. Jewett(Anthropological Terms 316-317)问道:“爱心增长如何能使〔信徒〕面对主的来临时心得坚固呢?”他的答案是:爱心是末日国度临在的记号(一3,二7、8、11),因此,信徒若在爱心上不断增长、充足,就是不断地证明神的同在和能力,他们的心就会因此得坚固。但作者在他的问题和答案里,都省掉那非常重要的短语──“在圣洁中”。保罗不是仅说“坚固你们的心”,而是说“坚固你们的心(使之)在圣洁中无可指摘”。Neyrey('Eschatology'223)谓耶稣救我们脱离神的忿怒(一10)所用的方法,就是把教会坚立于圣洁中(本节),就加祂受死是为要拯救教会脱离它的罪(五9-10)。但本节和一10能否这样拉上关系,值得怀疑。
269 Cf. Metzger631.
270 Cf. Wiles,Prayers 71, 69.
271 Cf. Wiles, Prayers53; Frame 135-136; Marshall 99. Best 146-147则认为:第十一节显然与上文(二7至三10)有关,但第十二和十三节所论的都是一般性的重要课题,很难证明此二节和四章一节以后一段(除四3外)有任何真正的关连。
──《天道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