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至十四节
培灵会的宗旨,是培养灵性。若要把灵命培养长大,必定要多读圣经。不但是来听,来研究,更要负责多多祷告,求主的灵引导我们。
现在我们研究是歌罗西书,这是保罗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信。
歌罗西是一座古城,建造在来奈古司河上。离城一里路那么远,可以看见河的下游,有两座很重要的城;在北岸的是希拉波立城;在南岸的是老底嘉城。歌罗西是属福尼迦省,罗马统治的时候归属亚西亚省。主前四百年歌罗西城地位握以弗所伯拉河的要冲。九里之外有雪山,是众山之父。马路通过山的隘口,那里是军事要地,其后波斯王来攻打就住在歌罗西城。主后二十年那城变了小城,保罗写信给他们的时候,那城算是顶小的城。商城是在老底嘉。历史家记载主后六十四年歌罗西老底嘉,希拉波立,于地震后被毁。一个历史家说主前二百年有两千家犹太人从巴比伦迁回到歌罗西城居住。
保罗似乎没有到过歌罗西,他和歌罗西人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很尽力教导他们。歌罗西教会是谁创办的?是以巴弗所创立的。保罗在以弗所三年,以巴弗听道而回到歌罗西布道,或是保罗差他到歌罗西布道创立教会。
这书是在甚么地方写的?四本监书是保罗在罗马监牢中写的。最近有人说不是在罗马监牢而是在该撒利亚两年所写的。但古教会证实是在罗马监中写的。他们所用的凭据很好。
写书的时间是在主后六十三年。
写书的宗旨是因以巴弗报告歌罗西有异端:那些亚力山大神哲主义者说神有等级。最高级的神是灵。其下有一级一级的低级神。最低级的神是物质化神,渐升而成为半物质半灵质的神。他们造世界,造人,造物质。人拜神藉低级与高级神相通。神人中有天使,摩西律法是天使所写给他们的,天使掌管水,火,风,雨,光,暗。这是神哲主义的异端。
犹太教又说信主不够,必定要行割礼,守律法,守节期,守月朔。以巴弗所传的是保罗福音。人只要悔改信神,与神发生直接关系。异端派说:神与人相隔很远。保罗排斥异端,高举基督为神人中保。这是保罗写这书的宗旨啊。
第一章一、二节是问安。三至十四节是祷告。保罗为歌罗西教会感谢神,因为他们有信心信主,有爱心爱信徒们。信心和爱心都是为存在天上的盼望,若是没有存在天上的盼望,那末有信心爱心都是靠不住的,因为没有根基,没有能力,保罗为歌罗西人感谢主,因他们的信心爱心有天上的盼望为根基。保罗说这盼望是由福音所生的,神的儿子降世舍身流血救人,这是福音。信祂而得救而有天上的盼望。
保罗为歌罗西人祷告,求主赐他们有属灵的智慧和悟性,满心知道神的旨意,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神喜悦,在一切善事上多结果子。完美的人生如同树有根有干有枝。
根是甚么?是有智慧知神旨意。神设立救主救赎我们,这是祂的旨意。我们不要信其它一切智慧,遗传,理学,只要信靠主而得救。
干是甚么?是行事为人对得起主。行事为人原文是一个“行”字。是信徒的生活对得起主,原文是配得上主。怎样是配得上主?即是对主有相当的态度。人整个人生如同时镖要以主为日晷。时计快慢以日晷为标准。我们一言一行,何去何从,对这事对这人,应当甚么态度,一一要以主为标准。而且主为我们流血,我愿奉献一切,凡事讨主喜悦。
枝是甚么?枝是结果的。保罗说在一切善事上结果。有人性情柔和令人佩服,但是不够勇气,不热心为主,这是缺点。有人热心勇敢,为主牺牲,但是出言伤人,自高自大。很多人在善事上结果子,但不是在一切善事上结果。人要知神的旨意,愈行愈知,正如子女不知父母的爱。要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父母的爱啊。
十一节,照祂荣耀的权能,得以在各样的力上加力,好叫你们凡事欢欢喜喜的忍耐宽容。”人生遭遇痛苦艰难,是神试炼我们的忍耐。我们的器皿不够大,遇见刺激就担当不起,救神赐能力,叫我们能忍耐宽容。这是不容易,但是很重要。十二节第一句说:“又感谢父。”人遭遇难处应当赞美主。虽然痛苦也当感谢。帖前五章十八节说:“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所定的旨意。”好事苦事都当感谢,这样可以荣耀神。
十二至十四节,保罗感谢神,第一是因神叫我们与众圣徒在光明中间同得基业。以色列人出埃及过旷野而得迦南为基业;我们脱离魔鬼经过世界而得天国为基业。现在虽未得进天国,但是有把握可以感谢主。第二,感谢神救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黑暗掌权的是魔鬼,蒙主拯救我们脱暗就光,把我们迁进爱子的国里。第三,感谢主,因为在爱子里得救赎,罪得赦免。日后还有身体的救赎使我们脱离身体的卑污,穿上光明,与主相似,这是完全的救赎。
人犯罪,认罪祷告悔改而得赦免,但是不可任意犯罪,例如轮船上有救命圈。船若坏了,人跌下海里,就用救命圈救他上来。但是你肯不肯把救命圈围在身上而跳下海里?人把你拉上来,你肚子已饱喝盐汤,头昏目眩,人把你肚里的水挤出来,你已半活半死了。这个滋味好吗?下次你还再跳下海吗?信徒有蒙赦罪的恩惠,可以用这恩惠而随时犯罪吗?很多人犯罪而患病。主内有赦罪的恩惠,但是你是智慧的人,必定不肯妄用。
再说,我们要知神旨意,并在一切喜事上结果子。凡事感谢神。祂使我们得基业,脱离黑暗,进到爱子国里。并为我们预备了救赎之恩。──周志禹《歌罗西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