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1~18)
加拉太书最末了,叫我们看到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神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究竟要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里。在这一个生活态度上面来生活,也就领我们进到神拯救的目的。从第六章十一节开始,保罗就说,“请看我亲手写给你们的字是何等的大。”(11节)为什么保罗说这话呢?是他的字很漂亮,是不是?当然不是,因为这里不是说漂亮还是不漂亮,乃是说出他写的字非常大,比一般人写得都要大。为什么会这样大呢?我记得头一次我们跟希曾弟兄开始有交通的那一年,他来到我们当中有交通,在这里久一点的弟兄们,大概还记得,那时候他的白内障很严重,他根本就看不见东西,几乎是瞎了眼一样。所以那时候他要读的经文,他都写得那么大一个字一个字拿出来,是那么大的一个字。他必须写得那么大,他才能看得见,才能认出是什么字来。
保罗的签名
保罗当时也是这个问题,弟兄姊妹记得吗?在第四章里,他不是这样说吗?“起初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我眼睛有毛病。那时候你们就是为我把眼睛挖出来,给我换一个眼睛,你们也情愿。”我们不知道保罗的眼睛当时是有什么毛病,也许是白内障,但是他那个时候那么年轻是不应该有白内障的,可能是很严重的砂眼,或者是很严重的近视眼。这个我们不必管他,但是在这里,保罗特别提到,“你看我亲手写的字是何等的大”,弟兄姊妹你注意一件事,保罗的书信,绝大部份都是别人给他写的,他讲,人家就给他写下来。他顶多就是在末了的时候,签上他自己的名字。在帖撒罗尼迦书上,你看到这一个,保罗说,“有人冒我的名写信,现在我写这一封信给你们,你们看我的签名就是这样,你们以后要认这一个签名。”所以在好多书信上,你都看见是几个人签名写的,甚至罗马书明显说,“给我代笔的德丢”。
在加拉太书上,我们在这里有这样的领会,整卷书都是保罗从头到末了亲手写的,因为第一,你在起头没有看见别人陪着他一同具名,底下也没有看见谁给他代笔。在这里他说,“你看我亲手写的字是何等的大呢。”(11节)当然这里写的字不是签名,而是整卷书都是他写的,才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为什么他要那么辛苦还写这一封信?这是我们要问的。我们倒不必问他有什么毛病,我们要问的,乃是他眼睛既然看不见,他为什么还拚着老命去写这封信?只有一个理由,因为加拉太书所对付的那真理的问题是非常严肃,保罗为着这一个,就有一个非常重的负担,他不能让别人来替他卸下这个负担,所以他就自己来卸下这个负担。
要注意人里面有没有真理的光
为什么他要卸下这个负担?他乃是让加拉太的弟兄们,看见一个在主里面寻找到主的人,他是如何的为着主来摆上他自己。他从这句话就引出底下的事实,他说,“你看我的字写得那么大,很难看,但是我不计较这一个,因为我根本不注意外面的事情是如何的表现。只有那些不认识主的人,他们才会注意外面的事情,我只是一心一意放在主的事上。虽然我知道,我这样写这一封信,对我来说是很辛苦,但是我里面实在有那么重的负担,巴不得你们加拉太人,能看见主的真理,看见主所作的已经作到完全的地步。你们不要再寻求人的愚昧,来满足自己的无知。”
保罗亲手写了这封信,就引出一个问题来。他说,“那些人严肃的鼓励你们,催促你们去行割礼,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这些人都是要看外面的,他们要有一个敬虔的外貌,他们盼望人承认他们是敬虔的人。他们愿意人在那里说,某某人是很热心向着神。这些是外面的称赞,但是人的天然就是喜欢这些外面的称赞。”弟兄姊妹记得吗?我们的主在地上的时候,跟门徒说,“有人请你吃饭的时候,你不要争先坐在那个首席,你要坐在最末后的那个位子上,如果你坐在那个首位上,要是有一个比你更有面子的人来,主人家就请你下来,你就很难看。你若坐在末后的席位上,主人家看见,过来请你到首位,那你就有光彩了。”
我们的主这么说,是说到人的天然那一种倾向,人都盼望得着外面的体面,人都愿意在人的中间被人称赞,被人高举。怎么才能表达他们配受这样的高举呢?他必须在外面做一些事。现在耶路撒冷那边有消息来说,所有信主的人都应该受割礼,若不受割礼,就不能得救。如果你要得救,就必须受割礼,你如果还没受割礼,就补一个割礼。他们想办这件事很好,因为第一可以响应耶路撒冷教会。第二,自己也可以表达个人的热心和虔诚。第三,反正疼是疼在你身上,不在我身上,那有甚么为难呢!
逃避十字架
事实上是他们怕背十字架,因为在那时,保罗已经是到处被人拒绝,被人践踏,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叫外邦人不要守律法,不必要行割礼。如同主当日在地上的时候,他没有在安息日满足人的要求,犹太人就对付祂。他们对付保罗与对付主是同一个原则,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你受割礼,就响应了耶路撒冷的人。你不受割礼,你就被从犹大来的那些人看做不是自己人,甚至给你很多的难堪,就像他们对付保罗一样。
人都不喜欢受对付,人都不喜欢被排挤,但是来到属灵的事上面,我们会看到,为了主的原故受排挤,这个是十字架。按着人的天然,谁喜欢被人孤立呢?都是喜欢与人调和在一起。你说我好,我也说你好。你奉承我,我奉承你。你捧我,我捧你。这样大家都开心,但是你不跟着这个风气,你说我是跟随耶稣基督,我要从一些应分别的事上分别出来,人家就觉得你怪,人家就会把你排挤,很自然就产生一个被孤立的感觉。
人的天然没有想到,这样作是因着主的原故。他只看见一个外面的现象,我被人孤立了,我没有朋友了,我没有谈得来的人,也没有人谅解我,我很难过。这样,他就在考虑,我这样摆上,值不值得?人如果落到这一个迷惑里,定规他就不再考虑十字架的结局,他只是定睛在十字架的现象上。他觉得这不大值得吧!因为将来主怎样赏赐,我现在没有把握。但是我现在被人孤立,我就有亲身的感受,这个划不来。弟兄姊妹们,这是人的肉体的另一面,头一面是盼望得着外面的体面,另一面是不甘心自己现在受损失。
保罗在这里用他写的字,引出这样的问题。那些人强迫你们去行割礼,一面是他愿意得着人的称赞,另一面是逃避十字架。弟兄姊妹,我们看到那些人的时候,我实在盼望我们不是真的看见他们。正如我们看雅各的时候,你不要只是看一个历史上的人物。我们必须求主在灵里面给我们看见,那时候的雅各就是今天的我们。同样的,那时候的加拉太人也就是今天的我们。这样我们才能进到属灵的益处里。我们的天然就是这样,我们喜欢热闹,我们不喜欢为主忍受孤单,但是这些都是虚假的。
在外面活的不是
保罗接着就说,“那些受割礼的,连自己也不守律法。他们愿意你们去守割礼,不过要藉着你们的肉体夸口。”(13节)夸他们敬虔,夸他们工作有成绩,夸他们把人带回律法里,他们就得着称赞。但是我们要注意,保罗在这里说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保罗说这些叫你们去受割礼的人,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守律法。弟兄姊妹你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守律法?我们只说一件事就好,他们那时还献祭不献祭?他们不献祭了。他们那时还守安息日不守安息日?你读使徒行传你就知道,他们没有再守安息日,他们都在七日的第一日来事奉、聚会、敬拜。弟兄姊妹你看到了,如果要守律法,为什么不守安息日?如果守律法,你为什么不献祭?
弟兄姊妹你看到了,那些叫你们去守割礼的人,他们只是盯着外面的动作,却没有实际的看见。如果他们要追求外面的事,他们必须要回到律法里去,他们也要守律法,事实上他们并不守,这样,他们要你们行割礼,目的在什么地方?那不是很明显吗?并不是叫你们回到律法里,口号是叫你们回到律法里才能得救,但事实上,他们自己也不活在律法里。弟兄姊妹你记得使徒行传十五章,那时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们跟使徒们给外邦的教会写了一封信,那封信的内容是什么呢?“你们外邦教会不需要守律法,也不要行割礼,只要你们守几件事就可以了。”什么事呢?就是“不要奸淫,不要拜偶像,不要吃祭偶像的物,勒死的牲畜和血,你们能记住这几样就好。”
但弟兄姊妹留意,这一封信并不是真理的发表,虽然那信是这样说,“圣灵与我们定意”告诉你们这几件事,但是我们必须留意,为什么当时圣灵也在这一点上定意?底下就说,“因为从古以来,摩西的律法在各城传讲。”所以弟兄姊妹看到了,不是因为有新的启示,乃是当时为了犹太人跟外邦人的信徒当中彼此和睦,所以在那一点上有一点保留。原则上是不守律法,但是律法上有几件直接牵连到日常生活里的事,那些事太尖锐了,所以在这些事上你们要留意,不要去作,奸淫是不道德,吃偶像的物是拜假神的问题,勒死的畜牲和血是同一个问题,就是不吃血的问题。这几样在律法里是有重点的,他们当时就保留了这些。也就是说,在耶路撒冷教会的人,他们就是用这样的认识来处理他们日常的生活。
只夸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
既然教会老早就有了这样一个共识,为什么现在又突然跑出割礼的问题来?明显的目的,不是真正为了遵行神的话,乃是为着人有可夸的地方。因着这样的情形,保罗就说出他自己的生活态度来。他说出他在神面前的心思,这种心思或者说这样的态度,是一个进入救恩里的人所必须要有的。弟兄姊妹注意,保罗从正面积极的那一方面说出他自己怎样活。他说,“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14节)弟兄姊妹,你看见在保罗心思里,已经再没有外面的事物潜伏在他里面。他不寻求外面的事物来作他的满足,他更不把他的喜乐建筑在这些外面的事物上。所以他说,“我断不以别的夸口。”
人是留意外面的表现,人是以外面的表现作为好事。但是保罗说,我不是这样,我注重的不是外面的,我注重的是在我里面的。我里面的是什么呢?是基督的十字架。如果我要夸口,我就夸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为什么呢?因为他看见一件事,我今天成为何等样的人,乃是藉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作成的那一件事造成的。没有基督钉十字架,我保罗今天还是一个不认识神的人。没有基督的十字架,我如今还是活在罪恶过犯当中。没有基督的十字架,我根本找不着到神面前去的路,我仍旧在神的作为外面摸索,所有的热心都没有叫我遇见神。
自从我认识了基督的十字架,因着祂的十字架,我找到了路回到神的面前,我找到了路进入神的丰富里,我找到了路把神在基督里所作的一切,都完全接过来成为我的所有。所以在保罗里面,他说,“我断不以别的夸口,我只夸基督耶稣的十字架。”这也是哥林多前书里所说的,“除了基督和祂钉十字架,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知道这一件事。”
弟兄姊妹们,这不是唱高调,很多神的儿女们以为这是唱高调,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基督,没有完全的认识基督。若没有接受基督的十字架在你身上作过工,当然你就不知道基督和祂十字架有多高多大。人经历过基督和祂钉十字架,也就看见基督钉十字架这件事,给我们的是一个何等的转变,那时,你就会宝贝基督的十字架了,你不会再追求外面人看为体面的事,你只注意一件事,基督能不能从我身上活出来。
十字架是活出基督的路
说到基督从我们身上活出来,这是两方面的。一面是说出基督的荣耀从我们身上出来,另一面是说到基督的丰富从我们身上出来。基督的荣耀从我们身上出来,这是现在的问题﹔基督的丰富从我们身上出来,这是我们享用神的问题,或者是享用神的应许的问题。弟兄姊妹们,你看在保罗里面,他一直就是注意这一个,我能不能成为神的见证?我是不是在享用神在基督里的丰富?如果我是,我就知道我是走在十字架的道路上,因为基督钉十字架的事向我打开了一条准确的路。如果我不是,那也让我知道我已经不在主的路上走。弟兄姊妹们,你们看到在保罗里面有这些明确又汹涌澎湃着的心思,你才了解为什么他写字写得那么辛苦,他还是要亲笔来写这封信,因为他巴不得在他里面的基督可以发表出来。我们感谢赞美神。
我们要注意保罗心思里的实际,刚才只是说到他心思里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看他心思里的实际,你们留意这一点,他说,“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从我的感觉里,在我的观察里,在我的倾向里,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是说,世界对我已经死掉了,是世界给钉在十字架上。弟兄姊妹们注意,保罗说这话的时候,他是把基督的十字架摆在他的面前,十字架的那一边是世界,十字架这一边是他自己。所以他说,“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因为我从这边看来,世界和十字架是连在一起的。连在十字架上是一个什么的事实?那就是死的事实。所以他说,“我看世界,世界已经被钉死了,既然世界是一个死的世界,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对它还有什么祈求呢?我向它还有什么寻找呢?它不过是一个死的东西。”我们用路加福音上的话来说,这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世界就是“这世界”。然后保罗又说,“就世界而论,站在世界上边来看我,我是被钉在十字架上,因为从它那边看过来,我与十字架是连在一起。”我连在十字架上,就是我死了,这样世界看我是世界不该有的人。但是我却看见一件事,我跟十字架连在一起,那就说出我是活在“那世界”里。因为基督的十字架,从这面看来是死,从另一面看来是复活。死是结束旧造的一切,复活是把人带进新造里,进入基督里,进入神的荣耀丰富里。
弟兄姊妹你看到,保罗里面的实际原来是这样,他是这样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假的,都要过去的,都没有意思的,我的心根本就不在“这世界”上,所以我也不追求外面的东西。我的心是在基督里,我的心是在“那世界”里,因为藉着基督的十字架,我死在那里,但我又活过来,活在基督的荣耀里。感谢赞美我们的主!弟兄姊妹,你看到这一件事,这是一个好大的光,脱离这世界,活在那世界。这一个光,叫保罗整个人就不再计较他自己的遭遇。他只计较一件事,就是基督能不能从我身上出来。
要紧的是作新造的人
所以就带出一个结论来,他说,“加拉太人啊,现在你们可以看见了,受割礼不受割礼是不要紧的,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些都是外面的东西。”(参15节)从前我们读罗马书的时候,我们已经提过了,割礼是在律法以前已经有了,跟律法根本没有关系,所以说,受不受割礼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呢?你要“作一个新造的人”(15节),你就是要作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你就是要作一个让基督作你生命的人。
我们感谢神,要作一个新造的人,就是要作一个随从圣灵的人。你必须先要有了生命,你才能随从圣灵。你没有生命,你就不能随从圣灵。现在你作一个新造的人,你就是有了生命。你既然有了生命,你就要随从圣灵了。弟兄姊妹,我们从第五章的末了一直看下来,不是提到末了这一大段的话,都是因着“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引起的么。现在问题在这里,你怎么能靠圣灵行事?你必须要作一个新造的人。你行割礼,你并没有圣灵。你守律法,你也没有圣灵。你必须接受基督,毫无保留的接受基督和祂钉十字架,圣灵就重生了你,你就是从圣灵入门了。你从圣灵入了门,你就可以随从圣灵。因此,你看到了,割礼不割礼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你要作一个新造的人。要紧的是你要作一个有圣灵的人,有基督作生命的人,然后你才能随从圣灵,活在神宝贝的心意里。
我们感谢主,保罗把话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就说出一个结论来。他说,“凡照此理而行的,愿平安怜悯加给他们,和神的以色列民。”(16节)弟兄姊妹们,怎么保罗会加上这一句话?不加这一句话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但加上这一句话的目的在什么地方呢?很明显的告诉以色列人,不要以为守律法是你们得恩典的路,你要得着神的记念、怜恤、同情,你只能照着此理而行。不仅是外邦人该这样,连以色列民都是这样。因为律法的任务已经结束了,割礼的功用也已经结束了,在基督里这些都已经结束了它的功用。如果你不能作一个新造的人,那你就与主无份无关了。你全守律法也与神没有关系,你再受割礼也与神没有关系,要紧的是要作一个新造的人。
带着耶稣的印记
保罗说完了这一个,他就说,“从今以后,人都不要搅扰我。”(17节)你搅扰我也没有作用,“因为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17节)耶稣的印记是什么?从一面来看,它就是向这世界死了。从另一面来看,神的喜悦常在他身上。现在在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人轻看我也好,人践踏我也好,人拒绝我也好,我都不放在心上。我只留意一件事,神喜悦我就够了。感谢赞美主!
末了就是一句祝福的话,“弟兄们,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们心里,阿们。”(18节)是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们心里。加拉太书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在结束的时候,我愿意和弟兄姊妹们再多讲一些话,就是加拉太书到了末了,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信息。从开头一直到末了,我们看见是从福音的内容一直说到福音的果效,这是从里面所记载的内容来看的。但是这些字句向我们带出一些什么的信息?
我想在末了第六章就非常明确的让我们看到两件大事。头一件事是跟随主的方向。人若跟随主,他的方向该怎么走呢?第一是高举基督,如同保罗在这里就是高举着基督。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也不计较什么事情,但是我不能放松对基督十字架的拣选,我不能脱离十字架的道路,我不能让基督在我身上暗淡无光。这是跟随主的方向,你要看这方向是把你领到什么地方去,领你到基督那里去?还是领你到基督以外的事物那里去?如果不是把人领到基督那里去,这个跟随主的方向就错了。如果是把人领到基督以外的事物去,这个并不是跟随主的方向,这是头一样。
其次是接受十字架的实际。你不能光是知道十字架的道路,你必须接受十字架的实际。十字架的实际是什么呢?乃是把人的自己拆毁。因为这两件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要高举基督,你就必须失去自己。你要保留自己,你就没有办法高举基督。所以我们说,跟随主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虽然我们把它分成两个小点,但却是一件事。你有这个,你就有那个。你没有那个也就不能有这个。我们感谢赞美主,这也就是约翰福音所说的,“祂必兴旺,我必衰微。”我们不衰微,主就不能兴旺。我们不降卑,主就不能在我里面升高。这是跟随主的方向。
另外的一个信息乃是说,一个跟随主的人必须要有的经历。首先是要作一个新造的人。作一个新造的人,不是作一个基督徒,更不是作一个宗教徒。我说不是作一个基督徒,乃是说现在一般人眼中的基督徒,只是看你信耶稣就是基督徒。但是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乃是基督与人联合在一起,这一个联合能显出来的基础就是作新造的人。许多人接受基督教的道理,甚至是接受救恩的道理,但是却没有救恩的经历。
加拉太书就很清楚的给我们指出,你作什么都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要作一个新造的人。当然,哥林多后书就告诉我们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弟兄姊妹你注意,“若有人肯信耶稣,他就是新造的人”,圣经不是这样说,因为“信耶稣”的定义太广泛了,你信哪一个耶稣?你怎么信法?这是有讲究的,所以你看哥林多后书那里是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你必须进到基督里,就是你让基督进到你里面。加拉太书说得更清楚,什么外面作的事都不要紧,要紧的你要作一个新造的人。这是一个跟随主的人必须要有的经历,因为这是跟随主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你根本就没有条件谈跟随主。
其次乃是完全安息在主的救赎里,不容外面的事来搅扰。这也就是保罗在这里说,“从今以后,人都不要搅扰我。”为什么?因为他非常稳妥的把自己放在神的救恩里,或者说安息在这个救赎里。神既然付了这么重的代价来买赎了我,祂还能让我遇到一些叫神的工作不能成就的环境与事物吗?不会的,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许多的搅扰,但是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是把我自己放在神救赎的果效里,我安息在祂所作成的工作里。
弟兄姊妹们,这也是一个跟随主的人必须要有的经历。如果我们跟随主,一段时间过去了,我们从来没有在主面前享用过安息,我们只是看见一个难处过了,第二个难处又来。一个误会好不容易停止,另一个新的误会又出来,苦死了,没有安息。弟兄姊妹们,神从来没有应许我们不碰到难处,但是祂却应许我们,在祂里面可以得安息。因此我们在跟随主的路上,我们必须要有的经历,就是享用安息。不是说你从开始到末了都享用安息,我们承认我们有软弱,我们有些时候会失去安息,但是最低限度,你总经历过什么叫做安息。如果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恐怕我们还不是一个跟随主的人。但愿主怜悯我们,叫我们看完加拉太书,我们不仅是得了一些真理的光,我们也得着一些神给我们的信息,让我们知道如何活在祂的光中,等候见祂的面。──王国显《得着儿子的名分──加拉太书读经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