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1:1-8
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这两封信,是他所有作品里最引人注目的。我们将谨慎地来一一研读。
首先请看开宗明义的第1-2节:
“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
有一两件简单但是重要的事值得一提。保罗写这封信是在回复早先哥林多人写给他的信。这是很明显的,因为第7章开头保罗写道:“论到你们信上所题的事。”他并未一开始就答复他们信上题的问题,因为他心中有更重要的事,必须先向教会交待。他首先对付他们的光景,这是他早已留意到的。1:10里我们看到他如何发现这些事实:
“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题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分争。”
我们对革来氏所知不多,只知道她住在哥林多,是教会的一份子,与保罗有交通。她曾写信告诉保罗关于教会的一些光景。所以保罗在回答哥林多人提到的问题之前,先对付他所知道哥林多教会里存在的一些事实。
我们首先留意这封信的结构;
1·第一部分是从1章-11章;
2·第二部分从第12章-16章。
这两部分的区别很明显,但彼此也有密切之关连。
第12章开头说,“弟兄们,论到属灵的恩赐。”在英文圣经里,“恩赐”(gifts)一词是用斜体字印刷(译注:中文圣经则在两字旁有小点),通常表示这一个词在希腊文里原无相等的字,是翻译的人为了达意而增加上去的。大半时候这一类添加的字都非常有助于阐明原意,但有时也会造成妨碍。我认为此处的“恩赐”一词就加得有点画蛇添足,它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离了使徒心中真正的想法。加果我们继续读12:4说,“恩赐原有分别,”那里的“恩赐”则用得恰到好处。但是此处的希腊文pneumatika,直译成“属灵的事”才符合保罗的本意──“弟兄们,论到属灵的事。”那么在此前,保罗谈论的是些甚么事呢?我敢说,是一些他很乐意去对付清楚的事。11:34说,“若有人饥饿,可以在家里先吃;免得你们聚会自己取罪。”可见他前面一直在对付他们的错处和不正确的习惯。但他接着说,“其余的事,我来的时候再安排。弟兄们,论到属灵的事……”他已经谈够了前面的话题。他从革来氏家听来的消息,和哥林多人在信上对他题出的问题(见第7章),显示他必须先对付他们中间那些混乱的事,纠正一切错误。他作完这一切之后,显然还有一些事是他不赞成的──“其余的事,我来的时候再安排。弟兄们,论到属灵的事……”
那么,他在第一部分所对付的是甚么?他对付的是情欲的事,世上的事,属肉体的事,就是那些进入他们中间,破坏哥林多人见证的事。如今他似乎说,‘让我暂时将这话题告一段落,来谈谈更崇高,更美,更正面的事。”就是“属灵的事”。这是一道清晰的分界限,将整封信划分为二。
因此我们可以说,哥林多前书分成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论到属世的事,目的在矫正;
2·第二部分论到属灵的事,目的在建立。
他对付哥林多人,因为他们有责任去纠止失败之处,头十一章将理由叙述得很清楚。然后他引领他们到属灵的事上,我们将发现在属世和属灵的事之间,有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甚么是属世的事?分争,轻忽职守,生活中的难处,这一切都是情欲引起的。这三部分是头十一章主要的论题。待他转到属灵的事时,首先谈到合一的灵;其次是爱的不变法则,然后是复活得胜的福音,这三项属灵的事将纠正一切属情欲的事。
我们先来看本书的开头部分,是向读者介绍这封信的作者。
作者是谁?
是保罗和所提尼。“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在希腊文原文里没有“作……的”二字,是后来译者添加上去的。保罗不是说,他被召去作一个使徒,而是说他就是一个使徒。他在宣告他的职位和工作。他特别强调这一点。
接下去一节,“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保罗不断用这样的话作为信件的开头语,只有帖撒罗尼迦书,腓立比书,腓利门书例外。我们知道他在这三封信开头省略这番话是有其原因的;但除此之外,他写的每一封信,包括哥林多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和其余的书信,不管在开头或结尾,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话,申明他的权柄。毫无疑问的,保罗要不断地为他的使徒地位争战。他曾告诉人,他“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参15:8)。在许多人看来,保罗没有正统的使徒地位;但他说,我是“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不管他写信给这些人是要纠正他们,或指导他们,他都提醒他们他的身份。虽然有人对这事实心存怀疑,但他一开始就坚持这一点,“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
然后,很有趣的是,他介绍所提尼。他说,“同兄弟所提尼。”希腊文“兄弟”前有定冠词,“这兄弟,”似乎要特别指明他的兄弟身份。他的名字在使徒行传18:17又再度出现,当时他曾被众人揪打。我们不敢确定两处指的是同一个人。无论如何,这里保罗和他同列名,作为这封信的发信人。他是他的“兄弟”。保罗将论到有关属灵的奇妙事务,但他和一个有着兄弟心肠的人同时具名。我毫不怀疑保罗曾和所提尼谈论过这封信,并征询他的意见。这卷书信是两人合作写的。
然后来看读者──“在哥林多神的教会。”我们这些处于基督徒时代、拥有新约的人,很熟悉这话的含义。但假设当时负责传递此信的人在抵达这城时将信遗失了,而信被一个哥林多巿民拣到。由于当时写信的习惯是一开始就注明发信人和受信人,不像我们现在开头是“某某先生大鉴……”,结尾才写上名字“某某敬上”。那人打开书卷,开始读下去。“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嗯,我听过保罗的名字,他曾来过这里,我也听过有关耶稣基督的信息。但这个拾信的人若不是教会的人,一定会对接下去的话大感纳闷:“在哥林多神的教会。”那是甚么意思?“神的教会”原文是神的聚会──在每一个希腊城巿里都有聚会之处,套用现在的话,就是议会。它是希腊城镇里的政府组织,由市民代表组成,负责监督巿政。奴隶无权担任这项职位,只有自由公民才可以参与其事。这位哥林多人当然知道哥林多的议会,但哥林多神的聚会又何所指呢?他一定喃喃自语:“这到底是甚么意思?这个人写信给神的聚会。我从末听过这类名词。”
但我们却知道保罗的意思。他写此信时心中想到的,不单单是古代希伯来人对教会的观念──会堂,聚会处,以及使徒行传所译的“旷野会”──而且也包含了希腊人的观念,就是一群人在某种权柄下形成的聚集,就是属神之人的聚集。这就是教会的意义。“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9)。这是主的话,教会是道德的权威,可以捆绑,可以释放,她握有代表文士职位的钥匙。保罗就是写信给形成聚会的人,他们是属神之人的聚集,是在哥林多神的教会。
哥林多在当时是罗马帝国最大的城巿之一,以它的财富、奢华、放纵而闻名,它拥有世上最顶尖的知识和哲学。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在当时被认为是希腊语的最高层次。那时流行一句话“说话在哥林多”,意思是哥林多人的语言极典雅精致,深富艺术品味。哥林多也是各种知识的枢纽;但本质上它是顽梗的、腐败的,充满淫乱秽行。
保罗写信给位于这样一个城巿中的教会,“在哥林多神的教会。”有趣的是,他并末说“哥林多的教会”,因为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圣经。教会是普世性的,而在不同的地点彰显出来。教会只有一个,但位于许多不同的地方。保罗是写给位于哥林多的神的教会。
从下一句里,我们看到自已也是受信人之一。这封信不是单单写给在哥林多的教会,而且也是给“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我深信保罗写这信时一定有一种感觉:这信将广被流传。所以他将受信人的范围扩大到神教会里的每一份子,就是在哥林多及世界各地凡求告主名的人。这些人是谁?他们是圣徒,是分别为圣的人。
这是一封奇妙的书信,由保罗发信,他将兄弟所提尼与他并列,寄给一处教会(就是在道德权柄下的聚集),组成教会的这一群圣徒带有一个福音的信息,要传给他们所住的那个充满引诱,欺骗,骄傲,痛苦的城巿。他们被称为神的教会。他们在基督耶稣里被分别为圣,称为圣徒。这是一群在生命中与主联合的人,他们“蒙召作圣徒”。
要记住,这封信的运用范围极广。它不仅仅是写给那个许久以前曾鼎盛一时,如今一切繁华烟消云散,只剩一堆废墟的城巿,并且也是写给所有求告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这是一封写给我们的信。
接下去的一段(3-8节),有三件事需要细加研讨;
1·使徒对哥林多教会的问安(3节);
2·其次,他为他们而献上的感恩(4节);
3·他们的装备,这也是他感恩的缘由(5-8节)。
对哥林多教会的问安(3)
他已称呼他们为神的教会,他们是成圣的人,接着就是他的问候,“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他用了两个词──“恩惠”和“平安”,那是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所赐的。
“恩惠”是新约圣经里极宝贵的一词,我们几乎可以在保罗的每一封信的每一段落里找到它的踪迹。不论保罗在辩论,责备,教训,或安慰人时,“恩惠”一词总是会出现。圣经其它作者固然也使用这词,但它似乎格外受到保罗的喜爱。
恩惠是甚么?恩惠的全部意义都涵盖在这句问安的话里。“恩惠”一词首先是指整个有关美、秩序的领域。它是一个智识的,艺术的用语,是与丑恶相对的美,与疾病相对的健康,与混乱相对的秩序;它的整个范畴都是美丽的。这是它的第一个含义。其次,在希腊文里这个字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添上了新的意思,这也是我们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希腊文的“恩惠”后来的意思是指神这方面的心意──祂渴望将这些井然有序、美丽生动的事物赐给人。那就是恩惠,是一种给予。最后,是它在新约里的最终意义,这是其它希腊文里所未见的。新约的“恩惠”一词已不单单指美丽、秩序的领域,和神愿将这一切赐给人的心意;它同时指神实现这心意的行动。那就是神的恩惠,神的行动。恩惠最终乃是神的行动将祂所喜悦的一切美好事物,赐给原本有罪的男人,女人,任他们支配。那就是保罗一开头所用的问安语──“恩惠”。
“平安。”我们无法把它和恩惠的次序倒过来。这是圣经的特色。我们必须依照神所定的次序。“恩惠平安”这词的次序本身也具意义。我们读到“主耶稣基督”时也当谨慎,不可说成耶稣基督主。同样的,“愿恩惠平安”一词次序也不可颠倒。平安是恩惠所产生的结果。神的行动为祂的儿女带来平安。“平安”也是我们最熟悉的用词之一。希腊文里“平安”一词有特定的时态,不是静止的,或中断的行动,或停留的状态。希腊文的“平安”(eirene)意指超越冲突的平安。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指劳苦、冲突的结束。这种平安只有透过恩惠才能临到。“恩惠与平安。”
“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留意这里用奇妙的方式将这些名字连在一起。在所有恩惠的行动,和其带来的平安里,这些名字都是紧紧相连的。恩惠已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那里临到。请注意使徒的含义:本质的一致和行动的一致,“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这是保罗对基督徒的问候。他不是期望他们能得到恩惠和平安,他乃是认识到他们已拥有了这些。恩惠平安也属于我们,属于基督徒,和神的教会,属于“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
然后是他的感恩。他以感恩的心想到他们。“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神,因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那就是感恩的理由。他的感恩主要是根据前面提到的事实:恩惠平安从神和基督耶稣归与他们。这里他没有说到平安,但已将它包括在内。他感恩是为了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他们的恩惠,也就是透过主自己(祂既是神,也是人)所彰显出的神恩慈之行动。基督是导管,透过祂,恩惠才能临到人类。借着祂自己,和祂的死,我们蒙恩惠;这恩惠最大的价值在于我们得以被洁净,被神所悦纳,与祂的生命联合。因为祂是得胜的主,我们可以靠着祂得胜;因看祂的死,祂的生命,祂的同在,我们向罪死,在祂面前有圣洁的生命,并且透过我们与祂的关系而常常得胜有余。他不是为某一项的富足感谢,而是为肯定的事实感谢。他总是为神在基督耶稣里赐给他们的恩惠感谢,而不是为他们的表现感谢。在哥林多基督徒里面,有许多事是他无法为他们感谢的,但他为他们能够达到的潜在光景感谢。不论我们如何失败,在耶稣基督里我们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然后是他们的装备。紧接着感恩之后,他指出所谓的恩惠是那些事,以及他们所作所行的。第5节以下提到的每一件事,都是在阐明这恩惠。他为这些事而感谢。如今他要说明这些事是甚么。“又因你们在祂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正如我为基督作的见证,在你们心里得以坚固;以致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祂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
他所为他们感谢的事是甚么呢?
1·“你们在祂里面凡事富足。”
2·“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
3·“祂也必坚固你们到底。”
这里有回顾,有现况,也有前瞻。“你们……凡事富足”──这是回顾。“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这是现况。“祂必坚固你们到底”──这是前瞻。这一切都是从恩惠产生的结果。
回顾
“你们……凡事富足。”多么美好!“富足”一词,在希腊文里是“ploutizo”,意指极为富有之人。我们成为富足!这乃是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所赐的恩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他们在甚么方面富足?乃是在“口才知识都全备”上。我们或许以为,保罗是因他们在私人的、属世的事上之富足而感谢。不!“口才知识都全备。”“口才”在希腊文里是“logos”。他们有丰富的财富,只待去领取。他们有一个信息,就是“道”,但这智慧的言语不仅仅是供他们拥有而已,也要他们去说出来。他提到神的恩惠为他们成就的事,现在又提醒他们,他们必须为所领受的恩惠负责任,必须将这恩惠传讲给别人。
然后是知识,这不单指经验,也包括智识上的领悟。恩惠使我们富足,使我们拥有一个必须去传达的信息,并使我们能明白这信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传讲了信息,也看重这信息,但却末花时间去真正明白它。因此我们需要好好思想属神的事,试着抓住它们的含义。恩惠是任由我们支取的,它不仅提供信息,并且也照明人的心思,意念,和理智,使我们能明白这信息。哥林多人的情形亦如此。保罗不是写到他们的生活如何蒙福,快乐,或者属天的盼望等等。他对哥林多人说,借着神的恩惠,他们成了富足人,那是哥林多城内其它富人所未曾拥有的财富。哥林多教会的财富蕴藏在所交托给他们的信息里。神已经使他们知识全备,光照他们的心,使他们能明白这信息的意义。这是回顾的部分。
他接着说,“正如我为基督作的见证,在你们心里得以坚固。”基督的见证在他们心里得到坚固。透过他们,基督被启示、彰显出来;基督的信息必须被宣告,不单单是用口,用智慧宣告,并且也表现在他们的生活里。人们相信,是因为他们看见你里面有基督耶稣的恩惠和平安。
回顾过去的历史,圣灵借着使徒将教会启示出来,我们也看见基督在祂的教会里得着了甚么。祂得到了见证,那是出于知识的领悟,这见证包含着一个伟大的信息,是关乎恩惠与神的作为。我们不可忘记这一点。新约的整个教训就是,神已经得着了,并且仍然在透过教会得着见证。教会是异象的工具,是彰显的媒介,是神在人中间工作的方法;若没有教会,祂就无法在世人中间作工。保罗在另一封书信里用一种醒目的表达法来说到教会:“神的基业。”神在圣徒里有基业,基督在教会里有基业。让我们心中记住哥林多,记住这一个黑暗,富裕,腐败的城市。神在那里有一个教会,有一群圣徒。保罗向他们问安。他为他们感谢神,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得着,而是因为他们在耶稣基督里·并通过耶稣基督已拥有这恩惠。他告诉他们这恩惠的意思是他们可以富足、全备。从这里我们看见基督在祂的教会里所得到的:祂在哥林多已拥有一批圣徒,在为祂作见证,在遵行这恩典的福音的一切。这恩典的福音最终必能在这一群属基督的人身上得到印证。
现况
然后他谈到他们的现状。“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他们拥有一切必要的恩赐。这里最重要的词是“恩赐”,指圣灵的恩赐,是基督透过圣灵赐下的恩赐。他们拥有一切完成他们的功用所需之条件。他们有口才,有知识,在生活里已成为基督的见证。他们拥有在哥林多城内作工的一切必要条件。
前瞻
最后是瞻望未来,“等候。”这个动词在希腊文里是指完全的期待,完全的确定。等候甚么?等候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显现,“祂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因此他感谢神的这“恩惠”,涉及他们的过去,他们已成了神教会的一份子;也涉及他们现在的富足,并且确立未来的盼望。
哥林多前书1:9
本讲只集中研讨一节经文,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容一笔带过。它实际上是这整卷书信的基础。前面八节经文中,我们已看到称呼,问安,感恩,以及哥林多人的装备。如今保罗写下这节惊人的宣告,“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祂所召,好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
即使我们将这句话从信中挪开,似乎也丝毫不影响全信的连贯性。然而它具有非凡的价值,全信由头至尾都是建立在使徒的这个宣告上。他后面所写的,包括头十一章的纠正,和接下去的建立(12章-15章),都是从这句话包含的伟大事实萌生力量的。
先来到这封信的结尾,15章最后一节,看看两者的关连。他在第15章里开始为此信作结论。至于他尚未说完的部分,例如圣徒的捐项,劝勉,问安,则放在第16章。但在15章最末了一节经文说,“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许多解经家对于这节经文为甚么出现在这里,感到大惑不解。他们认为使徒说的“所以”,是指他前面刚刚提到的复活荣耀之日,那时死亡要被吞灭。我相信使徒说,“所以……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时,心中确实想到复活的事。但我认为还不止这样。我个人相信这句话不单单指复活这一章奇妙的经文,并且“所以”一词可以遥遥接上1:9。界于这两处经文中间的每一件事,纠正也好,建立也好,都是根据这两节经文。如果我们要找出他在15:58提出的最终论据,可以在1:9里找到,“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祂所召,好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立刻我们就能发现这两节经文的关系,以及1:9的深湛含义如何蕴藏在15:58的范围内。他呼吁哥林多的信徒,以及各地求告主名的人,务要坚固。神是信实的,所以你们务要坚固。在何事上坚固?在主的事工上坚固。神已使你与耶稣基督一同得分,因此你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多作主工。这两节经文界定了这卷书信,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和最后的呼吁。
1:9揭示了两个事实。
1·有关神的事实,“神是信实的。”
2·我们被召与祂的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
接着我们要探讨这两个事实,只是将次序对换一下。
我们与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
首先看这句叙述,“你们原是被祂所召,好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我们很快会被“一同得分”(fellowship)这词所吸引。这是多么熟悉的用词!我们不但耳熟能详,并且赋予它某种属灵的价值。约翰的那三封书信都是关乎得分(又作相交)的事。他在第1章里清楚写到:“我们乃是与父,并祂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那里的“相交”和此处的“一同得分”是同一个字。
相交是甚么意思?这词的价值可以从一件简单的事实显明出来:在修正版的新约圣经里,同样的这一词,有许多不同的译法。它的希腊文“koinonia”是一个抽象名词。英文也有“koinonos”,是普通名词。它指的是甚么?我们在指出“koinonia”和“koinonos”这两字的区别时,将会发现有一种质量是两者兼具的。“koinonia”有时被译成相交,捐项,相通,有一次甚至译成职分。它有时也译成供给或捐输。至于普通名词的“koinonos”则译成有分,同伴,同领。
这个词包含的共同质量是甚么?有时我们称之为交通或捐助。旧的译本曾一度译成供给,但修正译本则译成相交,捐项,职分,同领,同伴,有分。这一切译名都是根据希腊字“koinonia”或“koinonos”的上下文,来表达其所具有的意义。简单言之,这字的字根是“koinos”,它最佳的意译见于使徒行传2:44。那里记载早代的信徒在五旬节之后聚在一起,“凡物公用。”那就是“相交”(koinonia)的意思。也就是说,除非每个人都享受到特权,否则没有一个人可以独享特权。他们凡物公用、分享。这也是分享一词的意义,不要觉得它过于简单。神是信实的,祂已召你“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我愿意大胆地采用使徒行传的说法这样说:神是信实的,祂已召你进入一个地位,就是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共享祂所拥有的一切。或许你会被这种说法吓一跳,但这正是这节经文的含意,凡物公用。现在来看这事实──合伙人。首先,“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这种安排头衔的方式极有价值,在新约里饶富深意。请注意保罗说,“祂儿子,”将我们的主与祂的父连结起来。“祂儿子”即是指神的儿子。祂是谁:“耶稣”,就是借着祂,将神自己,神的心意,神的作为彰显出来的那一位。“基督”,被膏的那一位,将神旨意在世上实行出来的那一位。“我们的主”,有完全权柄的那一位。祂就是与我们相交的合伙人。
这里提到的“你们”,必须用前面的经文来解释,“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这些人已蒙了恩惠和平安,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你们”不单单指哥林多人,也指各地求告主名的人,是一群人,“你们”,和祂,就是神的儿子,主耶稣基督。这里记载的乃是合伙的关系。
我们与基督一同得分。在我们现今的语言中,“一同得分”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是商业用语,指两个人合伙作生意;一是属人际关系的范围;我年轻时常听到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为伙伴,或合伙人,如今已很少再听到了。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事业上分头发展,互不相干。合伙是人类友谊最高的领域。我们今日用到这词时,想到的就是合作的生意或共拥有的友情。这也正是此处经文的意思。我们被召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合作事业,也被召与祂作朋友。
这种合伙的关系(不管在商业或友情的领域里),究竟是甚么呢?它至少包含三件事:
1·相互的兴趣,
2·相互的贡献,
3·相互的行动。
相互的兴趣
祂对我有兴趣,包括我这个人,我的灵,心思,身体;祂对我的发展深怀兴趣。我也对祂有兴趣,包括祂的奥秘和尊荣,祂旨意的奇妙和荣耀。相互的兴趣,那就是“一同得分”。
相互的贡献
其次,更进一步的是相互贡献。祂的一切资源都是我的。有一句话极其伟大奇妙,令人敬畏:“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在祂里面。祂所有的丰盛都任由我使用,包括祂的智能,权能,祂透过整个受造物所显明的无限和丰富。祂的就是我的──这就是“一同得分”。反过来说,按照理想,我一切的资源也是祂的,包括我的个性,能力,财产,不管它们的情况如何,都是祂的。当然这样说是附带有条件的。但我必须说,我们的一切资源都应该是祂的。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祂,正如祂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我们。我们与祂一同得分。
相互的行动
此外,还有一层意思──相互的行动。这又何等奇妙啊!祂适应我们的软弱。不!我不是说祂因而变得软弱。祂乃是管理我们,呼召我们与祂的目标契合。另一方面,我们也被提升,与祂的能力配合。这是一同得分的伟大奥秘之处。
祂适应我们的软弱,自己却不变为软弱。旧约有一处经文在解释上很容易产生疑难,“他们在一切苦难中,祂也同受苦难”(赛3:9)。这话带来安慰。但经过审慎的研究,我个人相信这里的翻译有误,漏掉了一个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他们在一切苦难中,祂却不受苦难。”我们会认为这样说就挪去了安慰的含义。真会如此吗?旧有的翻译固然美,但不妨思想另一种说法。他们在一切苦难中时,祂在那里,却末受苦难,未被击倒,没有被苦难削弱。“耶和华……并不疲乏,也不困倦。”我们的主就是如此;祂适应我的软弱。祂等在那儿,一旦我步履蹒跚,祂立刻停在我身旁。我记得一位朋友曾在一次会议中说,如果神领我们进入艰难之境,祂一定会引我们出来;但如果我们自找麻烦,陷入自己造成的困境,我们就得设法自己出来。感谢神,这不适用于我的生活。我有不同的经历。确实,神若领我进入困境,祂一定会领我出来;但如果我因自己的愚昧身陷困境,祂仍然紧跟在我身边,要领我出来。一同得分就是相互行动;祂以一切的大能来调整我的软弱,而我也因着合伙的关系,在祂的能力扶持下被提升。祂不只是调整我的软弱,并且赐我能力可以作那原本不可能的事。
对我们而言,这是伟大的、基本的保证。我们蒙神所召,与祂儿子耶稣基督一同得分,就是在事工上、友情上与祂合伙。
再回到第一句话,“神是信实的。”这句子简单直率,更显明它的确定。它是永垂不朽的真理。“神是信实的。”我们必须明白使徒用“信实”(pistos)一词的含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说神是真实的,固然真实包括在祂的本性中。它也不是说神有信实。它真正的意思是甚么?或许可以译成可信靠的。神是值得信靠的,我们可以倚靠祂。祂召我们进入这种关系里。祂是可信靠的。“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祂是可信靠的。我们在这奇妙的事工上与神的儿子,耶稣,救主基督,君王,一同得分。我们在事工上,友情上都是祂的合伙人。我们毋需战兢。神绝不跌倒,永不失败。祂召了我们,祂是信实的。
所以这短短一节经文,就启示了教会的能力和责任。教会的能力是甚么?乃是她与主一同得分。那是教会得力的秘诀。教会的责任是甚么?“你们务要坚固,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我们不是要试着为了祂而去找一些事情作,乃是加入祂的事工。祂在世上的工是甚么?不论是甚么,我们就应与祂合伙同工。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基督在哥林多、在世界各地的事工,是由祂的教会来分担,因此教会是祂的合伙人,“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未了。”
哥林多前书1:10-17
保罗写完一般性的开场白之后,就开始论到他从革来氏家听来的那些事。钦定译本记载,这些事是向他“宣告”的。修正译本则作:“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表示。”两种译法差别甚微。希腊文里这字的意思是,说清楚。这些事是革来氏家里的人向保罗明白说出的。译成“表示”比“宣告”要佳,但可能还无法涵盖整个意思。希腊文这字是指清楚的说明,以别于一般可能落为谣言的传说。保罗不是在对付传言,而是在对付千真万确的事实。他对所发生的事一清二楚,就是带着这样的认识,他开始了要讨论的主题。
他将笔锋转向他们中间有分争的这件事。“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题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分争。”希腊文的“分争”一词可以译成争吵,争辩。不仅只是意见不合,这些不合已经形成了争吵,争辩。译成“分争”也差强人意了。在哥林多教会中,这一群被召作圣徒,又被神所召与祂儿子一同得分的人,竟然花费时间在争吵上。教会因此四分五裂,党派林立。
第10-17节,保罗论到这事实,虽然并末充分、完全解决它。这一部分的讨论一直延续到第3章;4章则是结论。整大段经文(1:10到第4章)都与哥林多教会中的分争事实有关。此处的经文(10-17节)是广泛的论及这主题,全段可分成三部分。
1·第10节是劝告。
2·第12节描述可怕的事实。他告诉他们实际的情况,也就是他从革来氏家听到的详细、完整之报告。
3·接下去(13-17节)是概括地讨论这件事,并且较充分地作说明。
劝诫他们
他写下了神是信实的,又召他们与祂儿子一同得分的那些话之后,就用急切的语气说,“弟兄们,我……劝你们。”“劝”这字将呼吁、辩证合并在一起了。这字含义深刻,是从与“paraclete”(保惠师)相同的那个字根演变来的。保惠师是基督给圣灵起的重要名字之一。从字面即可看出,圣灵是训慰师和中保。作为中保,祂在我们里面辩护基督的事;作为训慰师,祂使我们与基督相交,除去我们的寂寞和孤单。耶稣说,你们不再是孤儿。祂领我们到得能力之处。祂是训慰师,是中保。保惠师一词的意思即是指一个人被呼召去站在另一人身旁。圣灵被召,站在我们身旁,其目的有二:
1·作我们的中保。基督是我们与神之间的中保。圣灵是基督与我们之间的中保。
2·作我们的训慰师。
我的挚友查德维(Samuel Chadwick)有一次说,他反对称圣灵为训慰师。他的理由是,圣灵是一个中保,他绝对不会称自己的律师为训慰师。我接着他之后起来演讲时说,我的看法不同,如果我有一位律师,我会称他为我的训慰师,因为知道我的案子交在他手中,他会为我辩护,这是何等的安慰!保罗说,“我劝你们”,就像一个人被召站在你身旁,作你的中保,安慰你。这就是“劝”的意义。语气中夹杂着一种温柔的迫切,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他说,“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以前九节为例,看看他如何不断提到“耶稣基督”,“基督耶稣”,“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这九节经文里,这伟大的称呼就出现了九次之多。“我藉”这位我们被召与祂一同得分的耶稣基督之名劝你们;透过祂,我们接受了从父神来的平安和恩惠。保罗借着这一位主的名劝他们。留意他语气中的迫切。
他劝些甚么?“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这段话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注释,但我个人相信,当保罗写到“一心一意”时,他是指基督的心意,就是他前面已提到的那一位。“一样的话”是甚么?回到4:5。他们在基督里享有一切;“你们在祂里面凡事富足,口才(──道,就是他们要说的话)知识都全备。”“我……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这里就是指他们的信息。“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保罗是一个通达的心理学家,他深谙人的心理。他明白自己所提到的这些事。首先,他对付有关意见的事。“只要一心”,就是不要坚持自己不同的意见,因为这是引起分争的主因。要有正确的观念,一心一意。如果我的解释不错──这里的心意是指基督的心意──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保罗的腓立比书中看到对这心意的解释。此处保罗由哥林多人分争的现象推溯到本源,要“一心”,“一意”。不要分裂,争执,吵闹,只要在心意上合一。
这样就能产生同样的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同样的心意表达出来,就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合一的,牢不可破的见证。记得哥林多这一群人已在基督耶稣里一同得分,分享祂的事工,祂的友情。现在保罗说,我劝你们要有正确的想法,然后就会有正确的表达,你们自然会说一样的话。他用一句美丽的话来承接上句,“完全相合”(中文圣经作“彼此相合”)。这不是说他们将变得完全。完全相合是指连合在一起。一旦你们完全相合,那么教会和每一个不同的肢体就能结合完全。就好像拼图,每一片图画本身都是不完全的,但如果把每一片都放在适当的位置,整幅画就显明出来了。这就是保罗的理想,也是他为这些人祈求的,盼望他们有正确的观念,一心一意,说同样的话,完全相合,好使基督的身子一无裂痕或分争。
哥林多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甚么引起他们争吵?是甚么使他们意见分歧?我不是暗示,意见分歧是不对的。只是当分歧的意见产生了错误的结果,使基督的身子分裂、分争时,它就是不对的。保罗一直到第3章开头,才详细道出他们分争的原因。“弟兄们,我从前对你们说话,不能把你们当作属灵的,只得把你们当作属肉体,在基督里为婴孩的。”那就是麻烦之所在。“我是用奶餧你们,没有用饭矮你们,那时你们不能吃,就是如今还是不能。你们仍是属肉体的,因为在你们中间有嫉妒分争,这岂不是属乎肉体,照着世人的样子行么?”此处他告诉他们,教会真正的问题之所在──属肉体。他们不是属灵的,乃是属肉体的。
这里替研究新约的人敞开了一片宽广的探讨领域,好让他们了解直正的基督徒门徒训练是甚么。我们看见哥林多教会的问题。他们是属肉体的。他们活在肉体的范畴里。他们已降到更低的层次,让肉体主宰其思想。他们以分争为荣。这是属肉体的,不是属灵的。世上有两个层次存在,一是肉体,一是灵;每一个人在基督徒的生活和经历中,不是被那个,就是被这个层次所控制。我可能被本性中较低的层次,就是肉体所控制;我也可能被本性中较高的层次──灵──所控制,就是与神的灵相交。这些人已经堕落到生活中较低的层次里。他们作事不是被属灵的价值和观念所驱策,乃是受肉体、世俗的欲望所指使。这就是整个问题的根源。
可怕的事实──分党
再来看第12节,它是在解释第17节,“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走为传福音。”请留意其中的对比,“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稍后保罗还会提到“基督的十字架”,并论到“十字架的道理”。此处他是说“智慧的言语”。这正是哥林多人的特色,也是引起分争的因由。研读哥林多前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哥林多这个城巿的精神已渗入了教会。这一直是教会的危机。常有人说,传道人应该把握住时代的精神。我完全反对。我们的工作不是去抓住今世的精神,而是去矫正它。把握、受其奴役,是和矫正它有天渊之别的。哥林多教会的人不应该受这城巿的影响,反而应当去影响这城。“智慧的言语”是极特殊的用词,毫无疑问的,那是指哥林多里面的各种哲学派别。这城充满各类学说,真是百家争鸣,鼎盛一时。他们争辩字句,人文观念,或者套用学院派的用语说,他们热衷于无止境的字义之争。保罗知道这一切,他看见这种精神已侵入教会,他们为字句起分争,以偏概全。他们在教会里仍自称是基督徒,拥有基督徒的真理,但却彼此争吵,分党结派,只一味强调偏执的道理,却忽略了整个真理的价值。这就是哥林多教会的光景。有人说,我们相信保罗。另一群人说,我们是属亚波罗的。还有人说,不!我们是属矶法的。最后也有人说,我们是属基督的。那些说“我是属保罗”的人接受了保罗的福音。他建立了这个教会,他们就对这个建立人一片忠心。另一群人说,不!保罗建立这教会之后,是亚波罗来作教导,他深受希腊文化的熏陶,有独特的观点,我们与其说属保罗,倒不如说属亚波罗。还有一个小团体说,不对!我们最好回到中心──耶路撒冷。我们是属彼得(就是矶法)的。还有另一个小团体──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人数最少,但我相信他们是引人注目的一群──说,我们是属基督的。
保罗说,你们都错了。你们所强调的是错误的,你们竟因偏重某一人而致分争。保罗,亚波罗,矶法,当然都不错,基督更是如此。但并不能为了强调其中一个,而废除其它。他们都错了。问题是这些人围绕在看来似乎正确的重点四周,但当他们以部分取代全部,使他们在心意上不能与其它人交通时,他们就使神的教会受了亏损。
纠正──分党
最后,保罗提出纠正,稍后他还要更详细地对付这问题。他说,“基督是分开的么?”这话尖锐无比。他已经在开头时提了九次祂的名。他在这段话里又提主名。如今他问道:基督是分开的吗?任何的分争都有错误的因素存在。任何事若破坏基督和祂信息的合一,这其中必有问题。“基督是分开的么?”
接着他大方地以自已为例,“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么?”这多么吸引人!他们信仰的基础是基督的十字架。如今他们将信仰建基于何处?“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么?”他把这个问题留给他们。
他又问第二个问题,“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么?”十字架是他们信仰的根据。奉祂的名受洗不是指水洗,水洗是一个记号,是神圣的,但奉主名受洗是指受圣灵的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洗吗?你们在水中受洗,就是受洗进入基督,父,圣灵的名里面。如果说十字架是基督徒信仰的根据,那么受圣灵洗就是所有人进入基督徒生命的必经之路。他们如何与这样的生命接触?难道是因他们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
然后是有趣的论述:“我感谢神,除了基利司布并该犹以外,我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接着他立刻想起另一个例外,司提反家的人。他说,是的,我为这些人施洗。此处保罗是指水洗而言,这是加入教会的仪式之一。他们不是由他施洗,也不是奉他的名受洗。他们是奉基督的名受洗,接受了生命的恩赐,圣灵的恩赐,并且从此展开他们作基督徒的经历。
因此我们看到基本的合一。
1·是十字架,也就是他们信仰的根基。
2·圣灵的洗。他们都被同一个灵施洗,进入共同的交通和经历里。
保罗以这一句话总结一切,“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不是用智慧的言语,不是用你们从哥林多学来的那一套小学,作字义之争,因为那样只有败坏基督徒的信息。保罗说,我奉差遣传福音,不是采取那导致你们分争的方式,“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下面我们将看到他更详细地论及这一点。此处他标明了一个对比,一方是咬文嚼字,斤斤计较于字义,另一方是基督十字架合一的信息。
哥林多前书1:18-31
在哥林多的教会已被分成几个派别。教会中有了分裂。分裂意谓着破裂,缺口。外衣还在那儿,只是有了破绽。如果照“分裂”的本意讲,他们尚未发展到这地步。惟一的迹象是,他们中间有了分争,这是分裂的一个征兆。他们激烈争吵,而且似乎乐此不疲。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因为这样会妨碍了他们的事工。他们在哥林多,与基督一同得分,在事工上、情感上都是祂的合伙人。如今他们应该向哥林多人所作的见证,却因他们内部的分争而受到拦阻。
保罗已对分争的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现在他继续论到同一主题。他深深感到这是一件攸关重大的事,所以不惜花四章的篇幅来对付。
本段一开头说,“因为十字架的道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话与前面提过的一些事密切相关。在此之前,使徒声明他受差遣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他又提及传福音的方法,“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这话标明了使徒心目中一个鲜明的对比:“智慧的言语”和“基督的十字架”。两者互相对立。使徒末采用第一个方法“智慧的言语”;他的负担──传福音──是以一个伟大的信息为中心,那就是“基督的十字架”。这两件事并列,但包含着相对的方法和信息。此处智慧的“言语”用的是复数,暗示着分裂,差异。“基督的十字架”用的是单数,表明合一和完整。
因此使徒在这里讨论的主题是智能。希腊文的“sophia”意指智慧或哲学。我们常常提到旧约里的智慧书卷,并且在里面发现到希伯来的哲学,这是完全正确的。此种思想贯穿这整段经文。从1:17到第3章末了,智慧(sophia)一词至少出现十六次。这里使徒是论到那从哲学探讨和辩论而来的智慧。另一方面,他也论到启示的智慧。这两种理念贯穿整段经文。我的同工锺马田医生(Dr. Lloyd Jones)说,近来这一股趋向于现代主义的潮流,不但损坏神的教会,并且几乎摧毁活的福音;而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至人类开始由启示转向哲学的那一刻。哥林多教会的情形亦相仿。虽然锺马田提到的是几十年前兴起的一个运动,但这里我们看见,此运动早在哥林多教会中已萌芽了。就这方面而言,日光底下确实没有新事。这也是我不愿意称其为现代主义的一个原因。它本是古代的产物,只是重新被挖掘出来而已。此处我们就发现了它的踪影,它根本的差异是,一个是从哲学来的智慧,一个是从神的启示来的智慧。
“sophia”(智慧)一字仅见于圣经或先贤的著作。它有一个形容词子句:“今世的智慧”。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两种智慧,一是今世的智慧,另一种是神的智慧。这两者是互相对立的。古代的教师最初被称为“sophist”,就是智者的意思。有趣的是,曾有一阵子他们不愿意再被称为智者,这证明他们还有某种程度的谦逊,因为他们自称为“喜爱智慧的人”。到了今天,“sophism”的含义已经退化,沦为诡辩之意。
本段经文中有四件事值得注意:
1·使徒宣告十字架的道理之影响(18节)。
2·他指出世上的智慧之无用(19-20节)。
3·他说明神用甚么来供应这个哲学破产的世界(21-24节)。
4·最后,他在结论时作了一个惊人的对比──我们常常怀疑,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真理。
十字架道理的影响(18)
十字架的道理,是指经由十字架所启示出的整个真理。道理就是真理,但不仅仅是真理,而是被启示,被彰显出来的真理。希腊文这字的意思即是如此。它用在圣经里,“十字架的道理”就是指成形、蕴含在十字架里的真理,而这真理已被宣告、启示出来了。保罗告诉我们其果效。“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愚拙”一词在希腊文里的含义更尖锐,我们可以译成“愚笨”或“荒谬”。在那灭亡的人看来,这道理是荒谬可笑的。
这是甚么意思?由于他们将灭亡,所以这道理对他们而言是愚昧、荒谬的?不!他们灭亡,是因为他们视十字架为愚拙、荒谬的。他们灭亡的原因,是他们的态度。这些人拒绝探讨任何与他们自己的思想、哲学相对立的事物。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凡是这套哲学领域以外的事物,他们绝不考虑。这种态度是愚笨的,因此他们将灭亡。
“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再度,我们看见救恩的秘诀。由于那些拒绝听从人思想范围以外事物的人,他们轻看十字架为愚昧,因此对注意十字架和其信息的人,十字架就是拯救的大能。我们不得不引用这节伟大的经文:“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男人和女人只要相信,注意并思考十字架的道理,信靠十字架,就会知道十字架正大有能力地在他们里面动工。这是神的大能。请留意这中间的差异。对自以为是的人,十字架是愚拙的;对得救的人,十字架是能力,可以产生行动,导致结果。如此,保罗将十字架的道理与智慧的言语作了对照。
世上智慧的无用(19-20)
很有趣的是,他引用了以赛亚的话。我们不妨翻开以赛亚书29章,先知说出了有关列国的信息之后,转过来对付神的选民。他以京城的立场称呼这个国家:“唉!亚利伊勒,亚利伊勒,大卫安营的城。”在赛29:13,14我们读到:
“主说,因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所以我在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聪明人的聪明,必然隐藏。”
以赛亚笔下的这些人究竟怎么回事?他们远离神,却仍称祂的名,自称是虔诚的,心却远离祂,专注在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观念上。神说,祂要消灭智慧人的智慧。保罗引用这段话来描述哥林多人,他们的光景正相符。他们只注意人的思想,当代的哲学,并且在教会里制造字义之争,各自拥护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甚至坚称只有自已的这一派才是真理。
保罗于是用讽刺的语气问他们,“智慧人在那里?”换句话说,智慧人有甚么用?他们作了甚么?到达了甚么地步?“文士在那里?”这是特别指犹太人的态度。“这世上的辩士在那里?”指的是希腊人的态度。这些有甚么用?在神的管理下,世上的智慧都变成了愚拙。这些人轻看十字架,视之为愚拙。神借着祂所成就的,和十字架的道埋,证明他们的想法多么愚笨荒谬。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信中就说,“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1:22)。
所提出的解决之道(21-24)
他现在要告诉他们,神面对这世界智慧破产的现象,所提出的解决之计。第21节他特别强调这一点。神仍然在掌权,治理。“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世上一切的哲学都无法发现神,认识神。这是他的指控,这世界的智慧已经破产了。
有任何解决之道吗?有,神已经拣选了愚拙人,借着他们传讲的信息,拯救那些信的人。再来比较一下那些无用的哲学,世俗的虚谈,和所谓的智者和哲学家。他们没有找到神。他们找不到祂。针对着这世界智慧和哲学的破产,神差来祂的儿子,借着十字架,祂传达出一个信息,道理,和宣告,“愚拙的道理”;这就显出了神的智慧。我们怎么知道?因为它能拯救,有行动,有果效,并能改变凡相信的人。
使徒接着提到相反的要求。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们主在世上的时候,他们曾多少次向祂求神迹!结果十字架对他们不是一个神迹,反而成了绊脚石。绊脚石是使人跌倒的。这些犹太人总是求物质范围里的神迹,而丧失了对属灵事物的领悟。他们听到十字架是拯救人类的方法,就跌倒了。这对他们是一种冒犯。
至于希利尼人,十字架对他们而言是愚拙的。然而这十字架的道理却成为神的能力和智慧。使徒在最后一句话里总结了一切。“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我们很自然会感觉到,使徒仍在审视两种不同的人:犹太人和希利尼人。福音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希利尼人为愚拙。为甚么?在希利尼人看来,道成肉身的事是愚昧可笑的,荒谬的,超过他们理解的范围。这个道成肉身的人,根据保罗和其它人所描述的,应该是道地道地的人;而这人行事处世一点也不论及哲学。如果说,这人是神,简直愚不可及。若告诉他们,十字架是使人道德更新,生活得力的惟一法则,他们更认为荒谬无比。这是当代人对十字架的态度。但保罗说,在希利尼人思想下所视为愚拙,却胜过人的聪明。神借着启示,彰显了最高的、至终的智慧。
至于揂太人,却视十字架为软弱的证明。他们知道耶稣,听过祂的事迹。他们说,不错,但祂毕竟被鞭打,被击败。十字架是挫败的记号。你们说,十字架是通向得胜和生命之道,我们无法了解。我们跌倒了。我们无法跟随这十架。使徒说,是的,然而神在十字架的软弱远比人强壮。
这是多奇妙的对比!看看这些人,这些智慧的言语,我们看到了甚么?对心灵力量的需求,暗示,辩论,争辩,结论,如此而已!这是人的方法。神嘲笑人的这种愚昧无知;祂要给人伟大的十字架,作为一个启示,信息,和大能。
这段话的主旨是:世上一切的哲学都是无用的,痲痹的。从前如此,现在也如此。哲学的功能是建基于启示,而启示是从十字架来的。人若来到十字架面前,相信它,他们就得拯救,因为他们将发现,十字架本是神的大能。
保罗继续的教导(26-31)
关于他们中间的分争,和随之而起的危险,以及哥林多教会的功能;如今他提醒他们,人以为的智慧是多么无能为力。这就是最后一段(26-31节)的大要。
整段话的宗旨可以在最后两节里清楚显明出来:“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使徒用的“夸口”一词有深刻含义。它指明一个事实:那些哥林多人指着别人的名──保罗,亚波罗,矶法,或基督──而自夸,沾沾自喜。
他提醒他们蒙召的事实。“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这很自然使我们想到书信的开头,“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那是他们的呼召,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身分。他们是圣徒。现在他说,“可见你们蒙召的。”看看你们的背景,教会,和所蒙的拣选。他要他们看甚么呢?“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
保罗要求他们观察的,是一件醒目的事实。我们也当将这事实铭记于心,另一方面也不为之泄气。我们可以想象,或许哥林多教会里的人有时候难免感到失望。似乎保罗察觉到这一点,所以要求他们面对事实。有不少教会认为,如果他们中间有一些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教会就会更强壮。使徒说,“不多。”他不是说,“一个也没有。”很多教会以为,他们若有一些“有智慧的”人,即高等知识分子,和“有能力的”人,即能干精明之士,和“尊贵的”人,即出身高尚的人,教会的景况就会好转。许多世纪以来,人的本性丝毫未改。保罗要他们纵目四顾,看看这样的人“不多”。教会历史总是从底部开始,逐渐向上伸展,从未自高往低处发展。它总是由“不多”的智慧人,和单纯的百姓开始。“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这是主的话,是不变的真理。使徒如今也同样提醒他们。他不是说,照世人的标准,没有智慧人,没有能干的人,和尊贵的人。但他说,“不多。”他三次重复这话。
基督教会一直是如此。它从末由精英份子开始。记得我小时候,有些人就是用教会散会时停在门口的华丽马车之数目,来衡量这教会的影响力。我一再听到人们说,今天外面有十辆,十二辆,二十辆马车。唉!这显示说话的人何等堕落,他们已从基督教最高的真理堕到低下的物质主义之层次!
于是使徒在属肉体的观念和神的供应两者之间,作了鲜明的对比。这是非常吸引人,寓意深刻的一段经文。“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叫那些强壮的,就是世人所看重的自惭形秽。“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留意这几节经文暗示的对比。第一,有智慧的,强壮的,尊贵的,这些都受人敬重,被予以高度的评价。其次是这世界看为愚拙的,软弱的,可厌恶的,这些与世人所看重的事全然相反。
这世界的一切看法,都是由当代的哲学衍生出来的。我们必须记住,保罗写这封信的时候,哲学和宗教已经式微,濒临死亡。他们的哲学曾盛极一时,但到了那个时代,所谈论的不过是死去之人的看法,如果说除了死人的意见之外,别无可谈的,那么这哲学已经凋零,一如死去的人了。这就是哥林多人的光景。从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译注:希腊哲学家,约主前500-430年)以后,哲学曾有一段风光日子,此后却沉寂了两千年,后来出了培根(Bacon)和笛卡儿(Descartes),直到现在。当时人们以得意、兴奋的心情谈论哲学,并兴起字义之争,连带的,教会也受到波及。
请注意其中的对比。“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那是说,当代世人轻看,认为愚拙的人。我们也可以将它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那个世代看轻许多愚拙的人,他们认为其中最愚拙的人就是基督徒,因为基督徒的中心信念是:十字架是人类得救的惟一法子。这在希利尼人看来,实在愚不可及。神却拣选了基督徒,好叫这些热衷于讨论、争辩,急于找出真理和生命奥秘的人羞愧。
神拣选了世上软弱的,那是指甚么?那个世代最软弱的就是它的道德标准。当时的道德标准极其低落。如果说哥林多人的特色是口才,知识都全备,那么同时,它也以道德腐败,纲纪荡然著称。道德标准被轻视,被认为是愚拙、软弱的。但神拣选了软弱的,就是公义,真理,正义,和道德标准,叫那不义的人羞愧。
另外,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其原本被那些教师、争论者所鄙视,但神拣选了这些被看轻、被厌恶的,就是单纯,圣洁,美丽,真实的事物。
接着的话令人讶异,“以及那无有的。”无有的事何所指?就是未来的领域,死后的生命。哲学家会说,不!不!让我们只谈实际的事。让我们只论及事实,和可触知的,可眼见的东西。我们正置身于缤纷的世事里。至于死后的生命,根本不存在,我们毫不考虑。然而神拣选了这些在人的智能看来一无价值的事,因为人的智慧被这世界和物质所束缚,他们予以高度评价的事,在神看来却是愚拙,软弱,低贱,虚浮的。
于是来到这节灿烂的经文:“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接下去是对比,“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从神的立场看,一切智慧的言语都不能产生果效。但有一种智慧是属于神的。只要你在耶稣基督里,这智能就属于你,你可以任意使用。此处我有一点看法,可能不一定广被学者和教师接受。我相信这里讲的一切都可归纳在“智慧”二字里。有人说,保罗此处是在描述,耶稣可以成为我们的四种事物,“智慧,公义,圣洁,救赎。”这样说固然不错,但我的了解是,所有事物都包括在“智慧”一词里。因此智慧一词所包含的就启示在接下去的话里:公义,圣洁,救赎。希腊文原文略有分别,它用了两个不同的连接词。在智慧和公义中间,用的连接词是“te”,意思是“两者皆”(both);至于公义与圣洁,圣洁与救赎之间,用的两个连接词都是“kai”,意思是“和”(and)。因此看来是四件事,其实是两组──智慧单独成一组;公义,圣洁,救赎是另一组。保罗想要表达的是,与一切假智慧相对的,是神的智慧,在耶稣基督里,神的智慧就成为我们的智慧。一切智慧都在祂和祂的话语里面。智慧是甚么?保罗用三个美妙的词来分析它:“公义,圣洁,救赎。”
公义是甚么?有些字简化以后反而更有力量。公义一词即是如此。简而言之,公义就是义。指完全符合标准的事。标准是甚么?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神自己,这是世人尚待学习的。人类生命中的公义,或义,就是完全符合神在基督耶稣里所启示的标准。奇妙的是,保罗这里说到神使基督成为我们的公义──那就是智慧的根源和基础。
他又说到圣洁。圣洁是甚么?那是指分别出来,成为洁净。我不打算在这个题目上作任何神学或教义上的争论,许多教会往往因这题目而分争。关于圣洁的问题,有两派不同的说法。我们常听人说到“第二次的祝福”。我完全不同意。有些人经历“圣洁”之后就到处宣告他们已得到圣洁,并且趾高气扬,四处炫耀。我不想和任何人争辩。我们是可能由于突然临到的启示、光照,而进入成圣的经历里;而事实上,我们重生的那一刻,就已成为圣洁了。我们相信耶稣,成为祂身子(即教会)的一份子,那一霎时之间,基督的这一切都成为我们的了。
然而这其中是有顺序和过程的。公义,是的,我们立刻就称义。圣洁,是的,是渐进的。最后是救赎。这有点特别。我们很容易想把救赎放在最前面,但保罗却用它怍总结。事实上,这里的救赎有不同的含义,它是指人类最终脱离了一切束縳。这个特殊的希腊字在新约一共出现十次,每一次都是指着未来,而非现在或过去。“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13:11)。在这种意义下,基督成为我们的救赎,确保我们最终逃避一切束縳和限制,完全进入救恩真正的意义里。那时祂要更新我们卑贱的身体,使我们与祂荣耀的身子相似。这一切都等在那儿,都已为我们预备妥当。
哦!这些聪明人的争论是何等幼稚,无聊!他们忽略了人生命的整个事实。但神使我们这些在基督耶稣里的人有智慧,公义,圣洁,救赎。以前的人常讲到归于义,这正是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光景,在祂里面我们被归属于公义。当我们相信祂并得重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归于义了。我们不可能全然公义,完全清洁。但凭着信心,我们能将祂的义化为己有。它已归于我们。这种归属的行动是在对付人性最重要的部分──灵。成圣是渐进的。在成圣的过程中,基督不是归予,而是分赐;这是渐进的,所对付的是人的心思,将人的心意转变,满有祂的形像。最后是救赎,注目那最终的事物。这时基督是注入,最终要对付我们的身体。这是最末了的事实,祂要更新我们卑贱的身子,好与祂荣耀的身子相似。
这是神的智慧,与人的智慧相对立;我们在基督里,它就成为我们的智慧。基督将公义归属我们,将圣洁分赐我们,将救赎注入我们。使徒讲这一切,目的在替徒劳无益的事和真正的能力之间画出一道分野。人类的哲学缺乏属灵或道德的力量。相信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哲学本身也不敢宣称它具有属灵和道德的能力。哲学忽略,甚至可以说鄙视神的智慧。但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神对人所发的智慧言语,却对付了人的灵和道德。那是神的智慧运用到人的灵,人的心思意念,和人的身体上。这使我们不禁想起那些基督徒的愚昧,他们本当用嘴唇和生命来见证这些伟大的事实,但他们不但不去作见证,反而浪费时间在无益的争论上。──《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