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七章
字号:A | A

使徒行传17:1-15

上一讲我们讨论过基督教透过保罗在欧洲获得的第一次胜利。本段经文里,这个运动继续向前推进。由于试炼和迫害,使保罗不得不离开腓立比。很可能他将路加留在这里,自己旅行一百多哩到帖撒罗尼迦,途中经过两个城市,显然他未在这两个城中讲道或作见证。他首先路过暗妃波里,那是一个军事基地,距腓立比三十三哩;然后又往前行三十哩,经过亚波罗尼亚,最后再行七十三哩,到达帖撒罗尼迦。

也许有人觉得奇怪,为甚么保罗只是路过暗妃波里和亚波罗尼亚。或许从人这方面看,最适当的答案是,在这些城里没有会堂;虽然保罗目前的使命很明显是服事外邦人,但不论他到那里,都仍旧遵守先向犹太人讲道的原则。当然,这种说法只是出于猜测。在他经过的那些城市中,我们认出是神的灵一直在引领。我们越读使徒行传,越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们无法替圣灵的引导方式骤下定论。每一页,每一个行动,都启示出重要的原则。许多教会和宣教事工上最重要的价值,往往是借着一些次要、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启示出来。我们读这一页时,最强调的事,可能最不具价值。

本段经文记载保罗在欧洲的两个城市──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作工的经过。两处地方都有胜利,也有苦难,正如我们在腓立比所见的一样,这也是使徒整个事工的特色。

我们先来研读这个故事,然后试着从其中找出永恒的价值,和现今能应用的功课。

这两个城市有不同之处,不是里面住的犹太人不同,而是城市本身有所区别。帖撒罗尼迦位于交通要衢上,庇哩亚则是在僻路上。帖撒罗尼迦是行旅必经之处。暗妃波里和亚波罗尼亚也和帖撒罗尼迦一样,位于这条远近驰名的罗马大道上。

因此,本段经文启示了在交通要道上的得胜和艰辛;也记载了在偏僻小路上的得胜和艰辛。保罗并不是为了特定的宣教目的而到庇哩亚,他是为了逃避犹太人的迫害而到那里。

他首先在帖撒罗尼迦停留。他直接去犹太人的会堂。这个事实显示了多美妙的原则!回想我们已讨论过的,他第一次在亚洲各城的宣教旅行。他每到一城,一定先向犹太人讲道;每次他必须转去向外邦人讲道,都是因为犹太人对他露出敌意。他在亚洲各城受到的逼迫,都是犹太人引起的。此刻展开了新的一页。他顺服马其顿的异象,由特罗亚跨海到腓立比。那里没有会堂,他就到河边祷告的地方。这是何等的机会,使他突破他一直珍惜的一个遗传。他在亚洲时,始终谨守先向犹太人讲道的方法;如今他到了欧洲,想起过去所遭受的逼迫,他大可直接去向外邦人传福音,而躲开犹太人的骚扰。但他不久之后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里,求神见证他是如何为他的骨肉之亲忧愁,心里时常伤痛。即使到了帖撒罗尼迦,他也不顾过去的遭遇,而先到犹太人那里。

于是我们看见他,一连三个安息日出现在会堂。他的信息都是“本着圣经”。那当然是指旧约。使徒当时出外旅行,手中并没有新约。当时是否有任何我们现存的福音书,我们不得而知。保罗在犹太人会堂中使用的经文,必定是旧约的经文。“讲解陈明”显示了他的方法。“讲解”一词是路加专门的用语,在新约其它地方只出现过一次,就是路加福音24章,记载耶稣向那两位往以马忤斯去的门徒,讲解经上的话。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会堂里所作的完全一样。“讲解”是指说明,弄清楚,解释。“陈明”一词很容易被误解,我们必须留意。这词不是指武断的叙述,而是指有次序地整理,然后展示出来。保罗拿起圣经,向他们讲解,陈明;他这样作,是照着一定的秩序,向他们说明律法书,先知书,诗篇,及其它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

他在会堂宣告两个事实。他首先宣告,根据他们的圣经,弥赛亚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这是他的教训中第一个重点。从这里记载的先后次序可以看出,他在讲述基督的事迹之前,先让他们看清,他们自己的经卷对于弥赛亚说了些甚么;这正是犹太人没有把握住的地方,他们完全忘记了这一点。我们手中只要有古代的预言,譬如以赛亚书,若研读之后,人很难不看出,神的仆人在通向得胜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苦难;然而犹太人却看不到这一点。当时有一些预言解释家,文士,教师,拉比,对这问题感到困扰,他们就教导说,有两个弥赛亚要来,应验古代的预言;一个是受苦的弥赛亚,一个是争战得胜,建立宝座的弥赛亚。很可能这种观念促使施洗约翰差人去问耶稣,“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这并非显明约翰轻忽先知的作品,他熟读先知书,但是心中感到不明白。他在狱中时,不禁想到,那些拉比的话是否有理?必须有两个弥赛亚吗?有没有第二个弥赛亚要来呢?我想,这就是他提出的问题之含义。

保罗如今的工作是要向这些犹太人宣告,根据圣经教导,弥赛亚必须受害,并且要从死里复活。有人想,他究竟引用那一段经文,是以赛亚的预言呢,或何西阿书里一些更奥秘而深刻的字句?他是否省略了诗篇16篇,就是彼得在五旬节讲到耶稣复活时所引用的那一段话?

“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
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那也是保罗在另一处地方所引用的。或者他效法主的榜样;主复活之后,曾从摩西和众先知说起,凡经上所指着祂自己的话,都对祂的门徒讲解明白。不论如何,我们知道,保罗的事工首要之务,在向这些犹太人指明,他们自己的圣经确实教导过,他们长久以来所渴望,所等待的弥赛亚,必须受害,并且复活。

然后他宣告,那位应验古代预言的人,就是耶稣。他向他们传讲国度的事,因为稍后他们指控他传讲另一个王耶稣。他写给帖撒罗尼迦的书信中曾安慰那里的人,因为他们曾为了忠于国度的原则而受苦。保罗传讲基督是王,是犹太人等候的弥赛亚。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所使用的方法显示:一个人若明白旧约,必然会产生一个结论,耶稣是弥赛亚。因此,他将基督介绍给他们。

他在帖撒罗尼迦得到了胜利。有些犹太人摒除成见而相信了;许多虔诚的希利尼人,和尊贵的妇女,都被福音的亮光所吸引;他们从前活在黑暗中,毫无盼望,如今他们都信服了。“附从”一词表示被教师的论证所折服。他们附从使徒,加入他们的团体;在那一刻,我们看见帖撒罗尼迦的教会诞生了。不久之后,保罗曾写两封书信给他们。

但是,他在帖撒罗尼迦的事工并非只有胜利。犹太人因心生嫉妒,而引起骚乱。“嫉妒”一词译得并未完全达意。它应该译成“热心”;因为保罗曾在罗马书里使用同一个词:“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

那些犹太人“耸动合城的人”;如果我们将这句子口语化,可以这么说:他们纠集了在市场闲荡的无赖,引发起一场骚动。

他们控诉使徒的罪名,第一项是企图革命。然而从他们指控的话里已显明使徒赢得的胜利:“那扰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他们最中心的指控是,这些人违背该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

我们对结果甚为熟悉。使徒离开了帖撒罗尼迦;然而他们在那城所获得的胜利,只有借着帖撒罗尼迦书来予以衡量。即使使徒离开了那城,但它成了一个中心,福音从那里出发,传向整个地区。保罗描述他们,“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等候祂儿子从天降临。”保罗和西拉被打发走了。那位收留他们,并因此被捕,后来交保出来的耶孙,协助他们逃离这城。耶孙是一个帖撒罗尼迦人,我们对他所知不多,以后也不再见他出现,除了有一次保罗在罗马书16章里提到他的亲属“耶孙”,可能系指他而言。

于是他们到达庇哩亚,他们再度进入犹太人的会堂。毫无疑问的,保罗讲道的过程仍然不变,但请留意效果的差别。这里的人比帖撒罗尼迦人聪明,他们领受这道,天天查考圣经,要证明这道。他们高尚之处在那里?我们读了这段记载也许会说,因为他们准备好接受福音。确是如此,但甚么促使他们预备好呢?答案是,他们决心考察寻索。他们所以聪明,并不是因他们听了很快就相信;其实地们是存着疑心的,但他们的疑心伴随着一探究竟的决心。聪明的听众并不是一听传道人开口,就点头称是的人。聪明的听众乃是听了之后,反复查考圣经,要查明这些话是否合于真理。我有时想,庇哩亚的人得了地利之便,他们是住在偏远小路上,而不是交通要衢上。我们住在大都市的人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一切知识精华都交汇于大城市中。其实不然。有人以为在伦敦站讲台传道,是最难的事。不一定如此。在高山低谷、穷乡僻壤的男女,常常会放下圣经,对传道人说,这样讲对吗?那就是聪明之处。那不是预备好一听就相信的聪明,而是决心探究人的解释是否合乎圣经真理的聪明。

保罗在庇哩亚人面前解释圣经,他们用一种怀疑而又诚恳的态度凝神细听;他们决心要考察明白,并用圣经来测验人的解释。很有趣的是,路加用不同的词来描述帖撒罗尼迦人和庇哩亚人的相信;虽然两者的基本意义相同,但仍然隐含着一些区别。路加说帖撒罗尼迦人“附从”保罗和西拉,指他们被使徒的论证所说服。他又说庇哩亚人多有“相信”的,那不单单指被辩词说服,而是指灵里的完全相信。那些次等的人需要别人说服他,他们的信心是建立在“被说服”的基础上。至于聪明的人,他们抱着察考明白的决心,就得到了更大的信心。

也许我们因此认为,庇哩亚人以后变得更聪明,这个安静廦远的地方将成为福音重镇,不断有消息传出来。但不是这样,我们没有再听到关于这城的消息。我们也可能以为,帖撒罗尼迦人的信心如此,加上他们曾逼迫使徒,恐怕从此它就从教会史上消声匿迹了。但不是如此。保罗有两封书信是写给帖撒罗尼迦人的,他并且宣称主的道从他们那里传扬出来,直到邻近各地。那么,这是否意谓帖撒罗尼迦教会比庇哩亚教会好?不然!往往越少被提及的人或教会,是越有能力的。

本段经文的故事,只是在整本使徒行传中担任“接续”的功用。每一页都显明了基督徒事工上苦难与得胜的关系。保罗如今深深投入的这个伟大运动,其发端始自耶路撒冷教会受逼迫,见证人四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的时候。由苦难中,生出胜利;但胜利也会导致苦难。每一次新的得胜,都是重新受一次血的洗礼。每一个新的胜利,都启开苦难的另一个领域。然而,苦难带来胜利,胜利导致苦难,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但愿我们将这原则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为主受多少苦,我们在神的事工上就得胜多少。不付上代价,就不能指望有收获;而每一次十字架的得胜,必然带来新的逆境,新的忧愁。因此,我们都要受苦难,因为它最终要促使神的国降临。

我们也注意到这段经文在基督徒事工上的价值。使徒们在帖撒罗尼迦讲道的方法,也是任何时代讲道的方法。讲道的工作就是讲解,陈明;或者陈述圣经上有关基督的教导;介绍基督是应验预言的那一位。在庇哩亚,我们看见听道者的两种态度。这里提到两件事:他们倾听,那是一种敞开的心;他们考查,那是一种谨慎的心。今日,我们两者都需要。第一,是敞开的心。如果我们紧闭心门,不让任何新的亮光照入,求神怜悯我们。但如果我们门户大开,任何自称亮光的事物都一概接纳,那么,我们也需要神的怜悯。我们要有谨慎的心。“你们所听的要留心。”

本段经文最后引人注意的,是它启示了这个基督徒运动得胜的关键。传道人面对最大的难处是甚么?就是宗教的偏见和骄傲。这里显示了最有盼望的光景是甚么?就是一颗敞开的心,例如那一群希利尼妇女。这件事启示了福音的荣耀和美丽。希利尼的文化和哲学中究竟对女人抱着甚么态度?我看到这些高贵的希利尼妇女转向福音,并不觉得惊讶。今日,我们除了福音,还有甚么更好的能够给妇女?千万不要低估了这里所含的价值。这些地位尊贵的妇女心中厌恶希利尼文化所产生的腐败妇女角色,转向那更广阔、更光明的福音。这是伟大的得胜。

另一方面,希利尼的男子也带着渴慕的心聆听;因为他们的宗教业已死亡。在保罗那时代,有成千上百的希利尼人改信犹太教。他们厌倦了虚假的宗教,和无法使人心得到满足的哲学。他们归依犹太教,因为它传讲的是一神的教义;但他们没有犹太人的偏见和骄傲,一旦独一真神的道临到他们,向他们显现,他们一切的神秘思想就在明光照耀下消逝无踪。今日福音最大的胜利,不是在一群充满宗教偏见和骄傲的人中间得到的。福音最难得胜的地方,就是那些对信息存刚硬的心,而对外在宗教仪式自满自足的人聚集之处。我们读到保罗有好几次离开心存偏见骄傲的人,转向那些内心饥渴、预备接受福音的人,必然会完全了解他这样作的原因。

使徒行传17:16-34

从某方面而言,使徒行传中没有其它故事比保罗在雅典的这段遭遇更生动。它将两个最醒目而有趣的名字连在一起──雅典,“异教的圣地”;保罗──最能忠实代表基督徒的性格和情感之人。

我们来看保罗在雅典遇到的事。他被犹太人赶出帖撒罗尼迦,逃到庇哩亚;那里有一群门徒接待他;他们又陪伴他跋涉二百哩的行程到雅典,就留他在那里。路加被留在帖撒罗尼迦。西拉和提摩太被留在庇哩亚。本段经文一开始即宣告,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等候”一词本身饶富趣味和含义,提醒我们,一个基督徒如何在一个不敬拜神的城市中等候。

这个故事可分成两部分。

1·由16-21节,我们可以称之为初步的相互印象;雅典给予保罗的印象,和保罗留给雅典的印象。

2·从22节开始到本章结束,我们不妨称之为最后的相互印象。我们从其中看见雅典给保罗的最终印象,然后是保罗留给雅典的最后印象。

这个故事是描述一个基督徒在一个式微的异教城市中之情景;当时,雅典往昔的繁盛风光已成过眼烟云,它已成了一个颓废不振的城市。

首先注意雅典留给保罗的印象。

他心里讶异。再看保罗留给雅典的印象;他宣讲耶稣和祂的复活;以彼古罗和斯多亚的学士对他大感兴趣,要求他说得更详细。

在提到保罗对这城市的印象时,必须注意三件事。

1·它引发了保罗的兴趣;
2·它搅动了保罗的感情;
3·它鼓舞了保罗的服事,使他试图在那里偿还他在罗马书里所说的债──“无论是希利尼人,化外人,我都欠他们的债。”

这城市引起他的兴趣。我们很熟悉别人对保罗的批评,说他曾经过希利尼诸城,甚至到了雅典,然而他在后来的书信中或言谈里,却对这些城市只字未提,似乎他对这些城市中最吸引别人的地方毫不在意。我们倒对保罗这种态度感到兴趣。雅典一切光辉荣耀的历史(至少可以从保罗那时代往回溯四个世纪),都被他忽略了。他甚至绝少提到希利尼思想中那些声名显赫的人物;只有少数几次他提到希利尼的诗,但其作者也都属于默默无闻之辈。有一位作家说,雅典的神比该城的人还多,那是指雅典合城充满了最精致、美丽的雕像。它是艺术之都;但保罗从未提及雅典的艺术。它是哲学的中心。他确实曾与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学派的哲学家接触,但引人注目的是,他完全不顾他们的哲学,他只偶尔举出一两例,来证明他们的愚昧。保罗这个人,对别人瞩目的事似乎无动于衷。路加用短短一个句子,归纳了他纵目观看这城市之后的感想:“就心里着急。”保罗所忽略的那些历史、艺术、哲学方面的事,如今已不存在,他们都是死的。容我引用几句包撒尼亚(Pausanias)的描述:“当时雅典的人只是在利用不是他们自己创出的成就,”这就是它的历史。至于哲学呢?它不过是“死板扳地重复古老的哲学”。它的艺术和荣耀呢?“它的荣光不再是天赋的光采,而只是残余的回照之光。”

所以当我们批评保罗对周遭的艺术、哲学毫不关心时,不要忘了,那些都是死的,已经没有生机了。尽管昔日的繁盛还存留残迹,但已经缺乏生命了。

那么保罗在雅典看见甚么?有两件事使他留下深刻印象。

1·这城满是偶像;
2·有一座坛引起他注意,上面写着“未识之神。”

根据较保罗晚五十年的旅行家包撒尼亚在他那有关希腊的六大册作品中的描述,雅典城中庙宇林立,市中心有许多祭坛。有特为哲学,福祉,谣言,耻辱而设立的坛。雅典人不只奉拜人,也拜某种思想和能力。城中各处都可见到人们所敬拜的对象之表征。包撒尼亚也提到,有一些坛是为未识之神设立的;保罗发现了其中的一个,“我……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就是吸引保罗注意的东西──偶像和这座坛。

他所眼见的东西对他产生甚么影响?“就心里着急。”不要将“着急”一词等闲视之。这词的希腊原文,是现今英文“突然爆发”(paroxysm)一字的字源。置身于雅典辉煌的艺术、哲学中,这个人──保罗,内心搅动,焦虑不已。这种感情不是偶然的,出于观光客的那种感情。他内心着急,愤怒,因为每一个偶像都显明制造的人之愚昧;每一个偶像都代表着人的腐败。他内心着急,是因为他知道这些偶像和祭坛的设立,说明了人被造就是要敬拜,要寻找神;他知道这些偶像、祭坛、庙宇能破坏个人,瓦解社会,使雅典落到现今的光景。包撒尼亚只是一个观光客,他的目光集中在这城市的艺术和美景上。他不明白这城所受的束缚;他似乎对当时流行的哲学所表达的烦恼、苦闷一无所动。但保罗,这位犹太人的基督徒,他没有时间描述艺术,绘画,和美丽的事物,因为他内心充满愤怒。他认识到人性的败坏,人用错误的方式去满足他们里面对神的需要,就是大建庙宇,祭坛,设立偶像。到处都有人在敬拜,但他们拜的是虚无。最后,保罗看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他看出拜偶像最大的悲剧。人在拜遍诸神之后,又想触及一个不可知的领域,他们认为这领域中确实有某种神祇存在,但对其又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就为这不知名的神设立祭坛。

因此,一股激情,愤怒,驱策力,火热,燃烧的热情,从保罗的内心深处滋生出来。那是真理对谎言的愤怒,建立对抗破坏的愤怒。是一个人发现雅典有能力敬拜神,这能力却受到腐蚀,而生出的愤怒。因此雅典给保罗最初的印象,先是吸引他注意,然后搅动他的感情。

但这印象也激发他的服事。他立刻开始工作。他先在会堂,其次在市场,然后在亚略巴古工作。那篇含义丰富、充满了对宣教事工的指南的讲道,不是在市场讲的。路加没有记载保罗在市场讲道的细节;但我们可以从以彼古罗和斯多亚学士的话中窥知一二。他讲道的重点是耶稣和祂的复活,这使他们震惊不已,“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甚么意思?”想想看,这样的讲道多么适合他们!耶稣和祂的复活,那是对一个垂死城市的福音。保罗并不是有些人所想象哪样不懂情趣的人。他看见雅典的美丽,感觉到这城所散发的吸引力;因此在面对垂死的历史、艺术、哲学时,他传讲耶稣和祂的复活。他清楚知道,只有借着复活的那一位,雅典才能起死回生,由废墟中起来,进入更祟高而高尚的境地。

保罗给予雅典甚么印象?他进入会堂,但经文未记载众人的反应。沉默的抗议可能潜伏更大的危险。值得注意的是,路加未像其它地方一样,记载他们接受保罗的信息。这里也未记载他们的反对。那些犹太人是住在一个喜爱听说新闻的城市,因此他们很可能乐意听这些新鲜事。另一方面,他们似乎也无意迫害他。

在市场,人们对他产生了一些印象,主要来自以彼古罗和斯多亚的学士。以彼古罗学派宣称,至善即是享乐。斯多亚派则主张,至善即是美德。保罗抵达雅典时,这两派都已式微。以彼古罗主张,生命中最高的层次就是享乐,他自已过着田园生活,因为根据他的教导,享乐包含着免于肉体痛苦和心灵困扰的自由;为了达到这理想,惟一的方法是过简单的生活。以彼古罗的理想是崇高的,可贵的,但这整套哲学已经退化;至于他的主张──至善即享乐──经过阐释之后,也多有失误之处。

期多亚学派声称,至善即美德,但这理想也同样堕落了。它成了一套缺乏实际的理论。他们认为以彼古罗所教导的东西不值得重视;但他们自己的主张也缺乏诚意,只是虚有其表;在美丽堂皇的声明之后,隐藏着腐败和作恶。“斯多利亚”一词最终有“自杀”(suicide)的含义。就是这样的人在听保罗讲道。

保罗带给他们的印象和以往各场合都不一样。这些人带着轻视说他,“这胡言乱语的要说甚么?”这个以说故事为生,到各处将道听途说的东西重复讲给别人听的人,只是一个胡说八道的人。但另外有人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里闪烁着一线亮光。这些人显然忽略了保罗的意思,他们认为复活本身是一种神,耶稣是另一个神;他们完全误解了其中的本义。他们以为保罗在讲宗教领域里的事。“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于是他们心生好奇,因为我们读到,“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我们不要认为这中间含有任何暴力的成分。他们只是将他带到一个公众地方,要他向大家解释“这些事是甚么意思?”这是他给雅典的第一个印象,轻视,疑问,或许他的话里真有几分道理,他们感到好奇,想要弄清楚他所说的是何含义。

我们距离保罗和包撒尼亚的时代已经远了。但有的时候我又想,我们相距的何等近!历史不断交织着基督的影响,而人们也不断忘记祂。艺术曾因将基督作为主要对象而灿烂一时,但它正在漂流远离祂。哲学曾一度以基督的观念为主,但现今的哲学则倾向于忽视祂的存在。大体说来,我们有很多方面仍活在过去,我们的城市与当日的雅典一样偶像充斥。基督的影响力固然使我们不能竖立实际的祭坛或偶像,但拜偶像的精神还在我们里面;我相信,当日雅典城中的每一个偶像,都可以在现今的大城市中找到。我们神化人的心灵时,就是在拜雅典;我们崇拜肉体,就是在拜大地之母狄密特(Demeter);即使现今这时代,我们仍奉拜力量之神宙斯(Zeus)。我们也为哲学、谣言设立祭坛。谣言是最卑鄙的女神,它日以继夜地在人们耳际响起,直到人的生命被它的谎言搅得无法安宁。我们也在拜羞耻;到处都可见使我们道路蒙羞的祭坛。以彼古罗仍在我们里面;就是冷漠,无动于衷。斯多亚派也依然存在,形成所谓的伦理社团。我们城市中的基督徒到那里去了?我们应该从他们的着急、迫切认出他们。但那不是一般常见的印记。今天许多基督徒都是安静,满足,虔敬,常常敬拜的。不!如果没有热情,能力,愤怒,心碎,牺牲,他们就不能被称作基督徒!

使徒行传17:22-34

前一讲里,我们讨论了雅典给保罗的初步印象,以及保罗留给雅典的最初印象。本段经文记载雅典人对保罗的好奇所产生的结果。

这是新约最后一次记载有关雅典的事。从此以后,新约就未再提过雅典。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人的信上提醒他们,他已从雅典打发提摩太到他们那里去;我们可以从那句话引发出许多联想。保罗原先在雅典等候提摩太,后来提摩太到了。然而他并未留下提摩太,反而打发他往帖撒罗尼迦去。保罗独自离开了雅典。

如今我们看见他站在亚略巴古当中,那是指他们的正式聚会之处,它原是指最高法庭。有人解释这段经文,认为保罗是以囚犯的身分站在那里;这种说法毫无根据。我相信斯多亚的学士们将他带离市中,到一个较安静幽僻之处,好听他作更详细的解释。他可能就是站在当年苏格拉底作囚犯时所站的那一块石头上。雅典到了保罗的时代,已不复当年苏格拉底时代的光采。它已逐渐没落。城中到处可见往昔伟大风光的遗迹。它的哲学家们彼此唇枪舌剑来往,但所谈的哲学却无法运用在实际生活上。它的艺术亦逐渐死亡。距离苏格拉底上一次站在这里已有四个世纪之久了;如今保罗来到同样的地方,但雅典已失去了它的热诚,他们没有诘问他。他并未受审判。“他们就把他带到”这句话不含任何暴力成分,而是带着几分礼貌。他们领他到那里去。这些雅典哲学家的心中未存任何热烈的反对。保罗从未弃绝一个逼迫他的地方,但他弃绝这种情况。这些人只是在玩弄哲学和宗教,他们想要听听这个说故事的人说些甚么,因为他们“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一个重要的场合。他的四周尽是庙宇、祭坛;和以大理石、金、银、铜、木雕塑出最美丽的艺术

另外必须记住一点,我们前面已说过,保罗这一席话不是在传福音,他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为自己讲过的道作辩护。当他在雅典等候时,举目望去,合城偶像充斥,他不禁忧心如焚。于是他在繁忙的市集中向个人和团体传福音。以彼古罗和斯多亚门派的人听见了,“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甚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其复活的道。”保罗在亚略巴古的谈话,就是针对这问题而作的回答。

从这一篇谈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雅典与保罗之间最后留下的相互印象,并学到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功课。我们首先注意到,保罗透过以彼古罗和斯多亚门派的人,所留给雅典的印象,这些人向他提出挑战,他就响应他们的挑战;其次要看雅典留给保罗的印象。

为了明白保罗留给雅典的印象,我们必须先探讨他所用的方法,其次是他实际的教训,最后是结果。

研究保罗在亚略巴古的谈话,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他采取的是和解的方式。他没有一句话带着尖酸的指责。英文修正译本将第22节译成“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是迷信的。”旁注中指出,“迷信”可用“虔诚”一词取代。希利尼人确实有的时候用“迷信”一词时,指的是宗教上的虔诚。保罗确是一开始就采取和解的姿态,他选用温和的字,从头至尾没有存心抵挡这些人,也没有企图将这群他渴望得着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他承认他们的宗教本能。每一个偶像都证明人渴望寻见神。每一个庙宇都表明人对敬拜的需要。偶像不能证明人会找到神。庙宇无法证明透过它,人可以发现敬拜的中心之处。但这些东西确实揭露了人的可能性,使徒也承认人这方面的潜能。

他从其中的一个祭坛,看见有一扇门向他们的心灵打开了。他在城中看到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他认为这座坛是他通向这群人的一扇门。

他另外也引用他们的诗。他引用了亚拉突(Aratus)和克瑞安提(Cleanthes)的诗。亚拉突也是基利家人。保罗从小在大数长大,很可能对他的诗耳熟能详。保罗整篇谈话充满了和好、有礼、友善的语气。他在开始谴责他们的举止,指出他们的愚昧,最后向他们宣告福音之前,他的态度已经吸引他们。

他用的方法也是使徒式的。在回答他们的批评时,他引用了他们自己的话。请比较18节和23节:

“还有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甚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

“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他们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但使徒说,不!我不是传讲外邦鬼神的;我在这里,是要将你们所设坛敬拜的那神告诉你们。他的话是针对他们的话所作的回答,他所用的字句本身是极有力的论证。他的谈话另一方面也是在维护他们的真理。他们的诗里说,我们是神所生的。保罗用他们自己的真理来抵挡他们对真理的滥用。我们既是神生的,就不应该用金、银、石来雕刻祂,贬损祂的尊严。雅典诗人已经宣告,人是神所生的;然而雅典人却用比他们还低的东西来雕神像。这个举动是因贬低了他们的真理而产生的。如果这些人用比他们价值还低的物质来雕偶像,然后拜这些偶像,他们就是在诋毁他们自己诗中所宣告的真理。他们应该拜那生他们的神,而不是拜他们手中所雕刻的偶像。所以保罗试图将他们从对真理的误解和误用中指正过来。

最后,他所用的使徒式方法是暴露他们的问题。“未识之神”的牌子揭露了不单是雅典人,也是一切异教徒最终的问题。“未识之神”是界限所在,没有任何哲学家,任何庙宇能回答它。人的技巧、手艺也不能解决这难题。雅典人知道有未识之神的问题存在。使徒实际上如此说:你们一切的需要、不安,都包含在“未识之神”这个牌子上了;让我将这神告诉你们。于是,为了回答他们的批评,护卫他们的真理,解释他们的问题,他说出了他的信息。

但他的方法不单单是和解,也是积极的、带有权柄的、决断的陈述。总结这位使徒在亚略巴古的宣告,他首先证实神;其次是矫正人的错误;最后引向最中心的事实,就是基督徒的福音。他印证神,目的在纠正人对神、对自己生命的错误观念。然后他逐渐循着这主要方法,向人传讲福音。

他首先介绍说,“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为狄密特,雅典女神,宙斯所建的庙宇,祭坛,都是雅典人引以为傲的。但有一个为“未识之神”所设的坛,正是他们无知的象征。使徒只用一个词──“无知”──就否定了异教的整个事实。然而这词本身并没有不友善的意味,使徒清楚宣告“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之后,立刻接着说,有一个新的日子,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这新纪元乃是从他所宣讲的福音而产生的。

仔细察看使徒的教导,我们会从其中发现神学,哲学,和宗教。

他在亚略巴古向那些学士所宣讲的是甚么样的神学?他宣告神是造物主,是统辖万有的,是管理天地之主。如果我们已因现今的基督教气氛和思潮而将这些事实当作稀松平常的教义,那么要记住这些事对当时那些人所含的意义;使徒是如何用一种礼貌但肯定的语气,推翻了那些听众的整个神学。斯多亚派是泛神论的,而以彼古罗基本的观念是无神论的。保罗宣称,他要将他们设坛敬拜,又称之为“未识之神”的那位神告诉他们。他宣告祂就是造物主,是使万物存留的神;祂不是万物的总和或实体,乃是万物的根源。他又说,神无法借着人所能意识到的一切事物表达出来。祂远超过人所认识的最辽阔的宇宙界限之外。祂是创造万物的主。

保罗又进一步宣告,祂是统辖万有的主。祂不是一个客观的抽象概念,不单单只是想将万物浏览一遍而已,祂乃是万物的主宰;不是被囚在创造之中,被受造物所奴役,而是创造万物,又用祂的能力托住万有的那一位。

因此,他最后宣告,祂是宇宙最高的管理者。“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如此,他宣告岁月和年代就像物质一样,都是受神的管理。正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言,神建造世代。保罗也同样提醒这些人,他们生活在雅典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神早已定下了人所住的疆界。他说,神是至高的主,因此祂远远超越世上其余的人。

他据此辩称:人的庙对神一无用处,因为祂“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在某种意义下,所有祭坛也不值一文,因为祭坛是人将礼物带来给神的地方。人无法用礼物来服事祂。祂并未要求人献祭。如果人是神所生的,那么难道人以为能用一些没有气息、没有感情、没有智力的东西,来代表神的神性吗?当保罗对以彼古罗和斯多亚门派的学士们讲话时,他们必然看到了一些更伟大、更高贵的事物。

至于哲学部分,见于他所坚持的一个事实:神是至高的,超乎万有之上,而同时又在万有之中。“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祂里面(中文圣经译作:“都在乎祂”)。”这对那些希利尼人真是一个惊人的挑战。你可以从自己里面发现神。你是祂所生的。那么,为甚么要用这些偶像来表达祂呢?它们充其量不过是表达你那贫乏、脆弱、愚昧的一面罢了。保罗已经看见他们的艺术之美,都表现在用金、银雕刻的偶像上面;但他攻击雅典人用这些金像来代表神,这些金子在他眼中不过如渣滓。这正是基督徒一向的观点。我们记得彼得那带着讽刺的话:你们得救,“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对这些人说,你们若真想寻见神,不要用金、银作的像来败坏你自己。聆听你自己存在的最深刻之事实,在你这奥秘的生命面前噤声,然后仰望看我告诉你的这位未识之神。

保罗这番教训最后一部分涉及宗教。“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一个新的时刻已敲响了永恒的钟,这时刻的人要留心,因为新的日子已露出曙光。那个新日子是甚么?“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为甚么?“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祂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这一句话将整个基督教的事实浓缩进去了。第一个重要的词是“悔改”。使徒在亚略巴古宣告的中心事实是,神已经定了一个日子,那日祂要用公义审判这世界。人如何知道这是真的呢?因神已“叫祂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那就是证据。

保罗宣告人的责任在于“悔改”。神不计较人蒙昧无知的时刻。神看见了雅典四处林立的庙宇,但祂以怜悯慈爱对待他们,并不斥责。然而如今新的时刻到了。神已经指定一个人来按公义审判天下。这不是指末日的审判。使徒宣告,神不仅是要这世界最终受公义的原则所管理,祂采取进一步行动──命定一个人来作王。这世界不是透过一个偶像,祭坛,抽象的事,哲学,而服于公义的管理之下;乃是透过一个“人”。为了这个目的,神给人一个凭据,就是使这“人”从死里复活。拒绝复活,就是拒绝福音,拒绝基督徒的信仰。如果这“人”从死里复活的事实被推翻,那么这世界按着公义受审判的事也纯属空言了。

雅典人当如何行?悔改,改变心意,再三深思,重新考虑它的立场,远离错误的观念和虚假的行为。这是福音的关键所在。在神将派祂所指定的人按公义审判这世界的亮光中,重新反省自己。

结果如何?他们听见复活的事,有的人讥诮,有的人拖延。各世代的人性都一样。我们所探讨的这些事都不是古老已死亡的事。他们何时开始讥诮或拖延的?当使徒提到复活的时候吗?不!那只是借口。那么何时呢?是当他将教训运用在道德上的时候。保罗谈到他们那未识之神的坛,发表他那异于他们的哲学时,他们安静倾听。一旦他说,“如今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祂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靠的证据,”他们就开始讥笑他。当神命令人要合乎道德时,人常常会为自己的拒绝道德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除非保罗说,“如今……都要悔改,”否则他前面有关祭坛的讨论和关于神的理论都一无价值。那正是人们开始讥笑、拖延的关键处。

但另外还有一些结果。丢尼修、大马哩,还有其它人相信了。从教会史我们得知,雅典产生了惊人的结果。下一世纪中,雅典出了帕彼路斯(Publius),夸达徒(Quadratus),雅里斯底德(Aristides),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等伟大的圣徒,许多教父和殉道者。第三世纪的雅典教会以爱好和平,信仰纯正著称。第四世纪时,雅典学派为基督教会贡献了巴西流(Basil)和贵格利(Gregory)。人们不能用讥诮抹杀整个基督教的事实。人也无法全然拖延。使徒可以离开,但他的事工完成了,他永远留下了狄尼修(Dionysius)和大马列士(Damaris)。基督总是赢得最有利的据点。

雅典留给保罗的最终印象是甚么?有两句话可以涵括一切。一句在本段经文里,一段在下一章开头。“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离了雅典。”当人们恼怒他,他就与他们辩论,胜过他们。当人逼迫他,他仍回到原先受逼迫之地。但对于那些知识上自高自大,道德上不诚实的人,他就无话可说。那是最真的态度,也是当日主在世上时的态度。今日每一个传道人亦当存此态度。

每一个虚假的宗教都对真理敞开着一扇门。人们往往不愿意通过这门迈向真理。错在于人。我们的福音是论及那复活的一位,只有当我们领人到祂那里去时,他们才能开始发现他们错误制度里那些真实事物的价值。我们要当心,千万不要以为那些置身在错误制度里的人,有一天会因他们制度里的真理因素而找到真理。我们也必须铭记于心:我们应该从那敞开的门开始,但不能停在那里。除非我们对这些人宣告复活的主,以及他们必须悔改,否则我们的信息就不完全。──《摩根解经丛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