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五章
字号:A | A

使徒行传15:1-35

本段经文记载的事件,有时被人称作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公会议。发拉尔(Farrar)在他的著作《圣保罗生平与事工》(Life and Work of St. Paul)中提出极佳的理由来反对这种说法。他指出耶路撒冷的这次聚集,并不是各教会推派代表来开会,而只是耶路撒冷教会接待从安提阿教会来的代表,所举行的聚会,以讨论宣教事业上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这次耶路撒冷的聚会,目的在互相商议,而不是作最后的、教义上的决定。当然,保留“会议”的名称也不错,至少让我们明白一个会议应该是甚么样子,并且由此看出以后许多所谓的会议所犯的错误。

这第一次会议之后的每一次大公会议,目的都在研拟某种仪式,成制定表达某项重要真理的信条。但这次耶路撒冷的会议却不是这样。我们已说过,这次会议的真正功能在商讨一个急迫的问题,并找出实行的方针。然而像这一类的研讨和探索必然对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代表们在耶路撒冷聚集时,他们讨论的是由宣教事业中心──安提阿──所产生的问题;这问题是由从犹太来的人所引出的,这些人不是控告外邦信徒不受割礼,而是坚持他们若不受割礼,就不能得救。会议即是针对此召开的,要听听安提阿教会代表的报告;其目的不是要知道耶路撒冷教会对此有何权威性的评论和指示,让安提阿教会去奉行;会议的宗旨是,在面对这样严重的情况时,联合更多的基督徒来共同讨论谋商。

我们必须用保罗在加拉太书里所说的话,来诠释路加此处所描绘的画面。我不是暗示两者都有误,但我相信若将两者合并一起读,必然会发现其中的出入。保罗对这事件的记载,显示他清楚感觉到众人中(甚至包括他的同工)有某种态度,是冲着他来的。他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语气,使我们相信,若会议的结果是另一种情形,他就绝不会顺从。他不是在寻求耶路撒冷教会的指示,他也不是要求雅各或彼得对这真理的看法;他前去只是要和大家商量。如果会议的结论会成为外邦人的束縳,他就不惜为真理的缘故,与耶路撒冷及众使徒决裂。他对这事的记载中有一些证据,显示他们在达成最后的决议之前,有过一番冲突,歧见,争论。

但从路加所记载的历史,看不到辩论、纷争的细节,只看到最后一致的决定。如果我们认清两点,那么这事件就更具趣味性

1·从这第一次聚集,以及接下去的讨论中,可知与会者中间有相当大的歧见,有些人甚至带着偏激、急烈的态度;

2·当意见分歧的信徒,经过讨论,根据一个主要原则,最后说,“圣灵和我们,定意……”时,那真是神圣而奇妙的时刻。

我们先来观察这次会议,然后试着将它的结论应用在现今的世代。

首先我们要问,这次会议中,主要的歧见是甚么?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研究他们的讨论,最后我们再简短看一下他们的决定。

让我们回到当时的气氛下,了解这难题的本质。对犹太人而言,基督教就是旧制度的完成和持续。因此犹太人的心理态度,与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以及那个地区一切新信徒的心理态度截然不同。对希伯来人而言,相信耶稣基督这举动,并不是摧毁他祖先一贯的信仰,而是去完成这信仰。然而基督教的信仰已经发展超出了他们祖先的信仰,而是一个神圣运动的延续。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讲道时,论及神的一致性,以吸引希利尼人的心;但他也说到整个希伯来运动,看见它在基督里,在祂的福音里完成了。

但在叙利亚的安提阿所兴起的运动,完全未受到那个传统的影响。确实,安提阿的运动后面甚至没有使徒的传统;它是由基督开始的,因此安提阿人对遗传的事不太经意,也没有多大兴趣。

请留意这中间的差异。犹太人基督徒认为,基督教是直接从他们祖先的宗教衍生,持续,完成的,然后传到安提阿和其它城市。他们发现,那些与希伯来宗教和遗传毫无关系的希利尼信徒,其信仰是直接源自他们对基督的认识。立刻,我们就看出难题的本质何在。这些希伯来人,许多还是虔诚人,认为希利尼信徒不能从中途起步而得救;他们单单从认识基督开始,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被领到一切为预备基督来临而设立的事物中。他们必须遵守摩西的律法和仪式。

这个问题相当严重,因为它会不断在新的宣教中心里出现。它会在基督徒里面,加强希伯来思想和希利尼思想的冲突,这现象在过去几年间已逐渐明显。当大数的扫罗被主以一个特殊的目的得着时,主是得到一个内心掺合着伯来思想和希利尼思想,而又互相冲突的人。但如今这两者已在他心中合成一个基督徒新的属灵境界。他是希伯来人生的希伯来人,但又是大数的扫罗。有关束缚,拒绝,献祭的思想,是希伯来的思想;有关自由,文化,生命的充实,则是希利尼的思想。他在基督里发现,人可以通过束缚,达至自由;通过死亡,得到生命;通过希伯来思想所代表的,实现一切希利尼思想的理想。那是大数的扫罗所赢得的胜利。如果希伯来思想要求那些位于希利尼思想地区的新教会也拘守旧仪式,就会在基督徒运动中引起分裂。那是极危险的情况。如果这些从犹太来的教师胜利了,那么从早代直到如今,希伯来教会与外邦人教会就会纷争不断,而由纷争引起的仇恨只有互相伤害对方,使教会向世界作见证的功能丧失殆尽。因此,召开耶路撒冷会议的目的,不仅仅在辩论一项仪式或规条,它有更深刻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另一项威胁教会的因素。神设立割礼的最初旨意,在治疗人的自以为义。那是一个外在的、可见的记号,表明这个民族被分别出来,归属于神,倚靠神;他们在这世上所行的一切,都在神的管理之下。我们从此可看出,希伯来人历代以来完全忽略了他们所坚持维护的仪式,其真正的含义。如今割礼反而被当作自以为义的工具。当初用来代表毁灭、缺欠的记号,如今成为炫耀、获得的表记。割礼和希伯来人的仪式条文,已经违反了神的旨意;人们利用它来彰显自己的义。这一向是仪式主义的危险。对至高神的信仰,已变成附属于外在仪式的次要品了。保罗看出这是基督教会的危机,人们企图用仪式或典礼来取代最重要的属灵生活和信徒合一。这正是他感到愤怒、关心的;不久之后,彼得下到安提阿时,保罗就曾严厉责备他的装假。这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乃是关系重大的事。在基督教会最深刻的事上,他们意见相左。

关于这次会议的讨论内容,我们可以相互对照使徒行传15章,和保罗在加拉太书里的记载。显然保罗和巴拿巴受到耶路撒冷教会热忱的接待,他们和长老也举行了一次私下的会议,15:6如此记载,“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路加的叙述很简略,我们对开会内容无从得知,但可确定那是一次平和、私下的会议。叙利亚的安提阿教会所推出的代表包括保罗,巴拿巴,提多,可能还另有两三人。第4节说到他们被接待的事,“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他们述说他们如何带着胜利,欢喜地离开安提阿;述说在别加,亚大利所发生的事。他们到了耶路撒冷,只是述说福音的得胜,并未提出任何难题。

保罗在加拉太书里谨慎地陈述这个关头所发生的事。2:2说,“我是奉启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那是保罗对这事的记载,当使徒和长老聚集商议时,教会并未出面。保罗不是将他得胜的故事摆在他们面前,他只是传神的福音。在第一次的接待会里,他述说神在那地区所行的一切事;但对较小的这一群人,他只述说他在各地所宣讲的福音。

他与众使徒谈论福音,并得到彼得,雅各,约翰的赞同(如加拉太书所记)之后,教会再次聚集;接下去就是在会议中的讨论。这里有三件事要注意:

1·彼得的谈话;
2·巴拿巴和保罗的谈话(我们无法断言两人中是谁代表发言,因为圣经未记载这段谈话);
3·最后,是雅各的谈话。

彼得对这次讨论提供两点建议,包括一个事实,一个推论。彼得的谈话不是由神学观点出发。他不是在争辩一个教义。他没有用艰深复杂的方式来论及仪式。大胆,直率,高尚的彼得实际上如此说:这里有一件事实,这里有一个推论。事实是,神已经差他往外邦人那里去,并在哥尼流家赐下圣灵,“正如给我们一样。”推论是,他们不应该试探神。旧约记载了试探神的事,在希伯来人中,在哥林多教会里,都有试探出现;而最大的试探是我们的主在旷野中所受的试探。试探神就是拒绝遵行神的指引。魔鬼对耶稣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耶稣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意思是,不可拒绝仰望神的引领,你不可在祂旨意之外的环境中故意制造危险,来看看祂会不会帮助你。彼得说,这里有一个事实,神已经给外邦人所有的恩典,尽管他们没有任何仪式,条文,典礼。这里有一个推论:不要害怕顺从神,即使祂似乎在打碎一些我们心爱的事物;不要拒绝祂的指引,免得犯了试探神的罪。

保罗和巴拿巴只是述说神藉他们所行的事;他们实际上这么说:彼得所说的事实已在各地出现千百遍。他们被安提阿打发出去,所经各城都可看到彼得提出的事实;神没有给外邦人定下任何仪式,典礼,但祂已赐下恩典和圣灵给他们。

最后发言的是雅各。他首先提到彼得所说的事实,一方面赞同,一方面再度强调它的价值和重要。“方才西门述说。”然后他指出,彼得的事实,以及保罗和巴拿巴提到的事实,与先知的预言完全符合。他引用阿摩司预言里的话,那段话预告了外邦人要因着以色列的胜利和恢复,而蒙受祝福──这预言一直到了如今,才完全应验,并且毫无疑问地应验在神的制度里──五旬节那天,当那一个希伯来小团体成为神的真以色列时,这预言的原则就应验了;不久之后,这预言的应许又应验在外邦人身上。雅各接着说,“据我的意见,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有人说,雅各是耶路撒冷的大主教,在教会中享有最高权柄,但从这里的记载,我们看不出任何证据。有人指出,“我的意见”这里所用的“我”一字,在希腊文里是一个强调字,端赖当时的声调和语气而定。我们必须配合新约里其它地方出现的这字来解释。如果据此而断定,雅各在这时刻所表达的意见就是最终的决定,毫无商量的余地,那是无稽的。雅各是一个实际的人,是雅各书的作者,主的兄弟,他最后站起来发言;他的谈话还是相当保留,他意识到别人的意见之重要。他用加强语气的“我”,只是表明他表达的是个人的意见。然而,教会同意了他的看法。他们所达成的决议,不是出于一个人的决定。当他们决定了,写下来,并差人送往安提阿时,他们不是说,经过商议,大主教雅各如此决定……等。他们的说词充满尊荣,“圣灵和我们定意。”

这项决定的第一个特色是它的一致性。它代表了使徒,长老,和教会的共同意见;而这种一致的态度,其秘诀在于圣灵的同在。“圣灵和我们定意。”

这项决定是,他们不再为难希利尼信徒,但劝诫他们一些不可作的事。为一切世代所作的决定是:

1·人不需要借着仪式来得救;
2·在人这方面,要成为属基督的人,也有当遵行的事。

他们决定不再为难,打扰,强迫他们,或用一些与救恩无关的仪式来困扰他们。然而,接着又勉励他们,作为一个基督徒,必须持守某些合乎基督的道德标准之态度和习惯。他们必须禁戒拜偶像和奸淫的污秽,勒死的牲畜及血。这就是他们的决议。

那么,结果如何呢?归纳言之,就是:安提阿的休息期,为未来事工的预备期。这次会议是界于使徒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宣教旅行之间,形成了一次必要的停顿,并且一次解决了难题,这样以后那些犹太教的教师再到各地宣讲他们的教义时,就无法仗持使徒或教会的权柄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从当时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整个教会史。

最后,这个故事如何应用在我们身上?我们可以好好思想他们作决定的方法。有几个最重要的字燃亮了本段经文:“圣灵和我们定意。”它标明了由一个中心向外面事物发展的过程。它最根本的基础是,借着圣灵与基督联合。其次是所得到的结果:教会与圣灵采取一致的行动。没有联合,就没有一致的行动。除非教会籍着圣灵与基督联合,否则不可能实现一致的理想。耶路撒冷会议给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一群共享基督生命的人聚在一起,没有个人的私心欲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明白主的心意。这是任何团体胆敢开口说“圣灵与我们定意”的先决条件。现今的世代,不管是地方教会也好,或教会联合会议也好,似乎都不能如此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已很少听到这一类的话了。我们常常读到,某项决议是经由过半数人同意而达成的,但这是另一回事。绝大多数人的同意,往往意味有少数人心有未甘,耿耿于怀。当我们根据一个共同基础──想要知道主的心意──来自由、坦白地讨论各人的歧见时,我们应该可以达成一致的决定。如果我们参加一项教会会议时,心中早有定见,非要事情照我们的意思办不可,我们就阻碍了圣灵,使祂无法显明祂的心意。但我们若一方面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仍渴望知道主的心意,那么会议结束时,我们也能像往日使徒时代一样,以极美的荣耀和能力说,圣灵与我们定意。

今日我们可以从这次早代的会议中学到甚么功课呢?第一个功课是,基督徒和教会不受希伯来思想的束缚。从某方面而言,我们不受希伯来思想的影响。用另一种说法来叙述这原则:我们得救不需要其它条件,只要相信基督,有圣灵活在生命中,其它诸如洗礼,擘饼,遵守任何仪式,典礼,都不能使我们得救。让我们如同参加耶路撒冷会议的人一样,决心不再为难人,不再坚持某种仪式是人得救的必备条件。

第二个功课是,我们需要属灵生命的律之束縳。基督徒一定要禁戒拜偶像的污秽,和许多不当行的事;不是因这些违法,而是为了使我们分别为圣。这些外邦人必须禁戒勒死的牲畜和血,这不是希伯来思想的条例,也不是摩西的律法。早在摩西之前,神已经定下这条禁令。在神与挪亚所立的约,就是正当人类开始一个新的局面时,神就颁下了这一条律法。所以,对犹太教师而言,雅各所引的经文真是满有智慧。他跨出希伯来的制度,提到神针对人类生命所定下的律法,并且说人都当遵守这些律法。

因此这次会议的决定,具有永恒的实用价值,就是人不必靠着仪式典礼得救;但人必须禁戒偶像忠于神对人类生命的理想,遵守神为人类福祉所定下的律。

使徒行传15:36-16:10

很显然的,在15:35,36之间,有一段历史上的间隔。前一段末了宣称,“保罗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和许多别人一同教训人,传主的道。”这段间隔可以从加拉太书(加2:11-21)找到说明。那里记载,彼得来到安提阿,依据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坐下来与外邦人一同契饭,照他自己的话,“不分别等类。”但过了不久,从耶路撒冷下来一批受犹太教影响的人;圣经没有说这些人提出任何责难,反而是彼得──借用保罗的话来形容──装假,当着他们的面,退去不再与外邦人一同吃饭。虽然巴拿巴也同情他的举动,但保罗立刻严厉地责备他。然而,结果是和平的。彼得受责之后,停止了装假;两人心中也未留下任何芥蒂。

当难题解决,未来行动的方针确定之后,保罗立刻开始为将来的旅行和事工作准备。保罗的第二次宣教旅行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足迹踏上了欧洲。再一次,这个圈子扩大了,我们看到使徒跨过边界,直抵欧洲。马其顿的呼声得到响应,福音又向更遥远的地域推进。

本段经文中,我们终于来到特罗亚,这事本身具有历史的趣味。特罗亚位于海岸线上,从这海岸线一直延伸上去,就到了欧洲大陆;历史上有名的古战场特洛伊(Troy)即位于欧亚两洲之间。我们可以从荷马(Homer)和威吉尔(Virgil)的史诗中读到这些战役。这就是本段经文最后描述使徒足迹所到达之处。

前往欧洲传道,原本不在保罗的计划中,但显然早已在圣灵的心意中。保罗离开安提阿,踏上第二次旅程时,心中毫无意图要去欧洲。本段最后说,“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以为”一词充满兴趣和价值,它显明了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保罗最初计划这次旅行时,目的是要重访他已建立的各教会。他在特罗亚意外地见了异象,听到新的呼召,看见新的门打开,更广大的工场展现在他眼前,新的工作机会摆在前面,他相信这一切都是出于主的心意。

这段经文(15:36-16:10)所包括的时间必须加以研考;但读了路加精简的记载,会发现引向这个异象的一切事都是暂时的,初步的,有一个更伟大的运动等在前面。本段结尾时提到的“以为”,正是所有先前事物的结果。

分析这段经文,可以将它分成几项个人事件。首先是保罗和巴拿巴的争论和分手。然后是保罗如何在西拉的陪伴下启程,并在路回得得着提摩太。其次记载他们继续旅行,直到特罗亚,在那里保罗见到马其顿的异象。然而本段经文最高的价值,不在独立的各事件,而在综合起来的事实上。我们从圣灵引领的亮光来看各独立事件,会发现这些奇异,冲突,麻烦的事件逐渐揉合,凝聚,成为一个清晰美丽的画面,显明了神的统辖和管理。

我们不妨由两方面来看这段经文;一方面是人的经历,一方面是神的引领。这是本段经文价值所在,其中充满了冲突。使徒行传前面部分流畅、和谐的运动似乎到此结束。如今,在这两个曾搭配事奉且大有能力的人中间,起了争执,有了难处。结果他们的计划受阻,目的受挫。保罗想再度拜访他与巴拿巴从前到过的那些城市,但这次旅行中他却未能如愿去到那些地方。他确是到了曾传福音的城市,但未到达他建立教会的各城。他没有照计划路过别加,旁非利亚,反而被驱使到叙利亚,基利家。不久之后,那里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就通过大数,到达特庇和路司得。然后他一心渴望往某处去,但圣灵却拦阻他,将他驱往另一方向。当他再度面向北方的庇推尼时,圣灵又把他赶往另一方向。这条河流似乎险阻重重,但它是在神的旨意中流动。这段经文的属灵价值很明显的是,它启示了神如何借着拦阻来引导人。

首先看看所发生的事。保罗原先的意思是重访以前到过的城市,探望他们目前的进展。他心中关怀着他的儿女,除此以外,他还有其它的动机。他还关心各地的教会,因为福音要从这些中心,传向更遥远之地。有一位著名的教师说过,他情愿培养一个圣徒,去作传福音的事工,胜过呼召数百人决志开始基督徒的生活。保罗也深刻体会到坚固教会使她成为传福音的中心是多么重要,以使教会完成她真正的功能。这位使徒心中最大的渴望,不仅仅是看望他的弟兄,并且要观察教会的光景,因为他知道教会事工的重要。

他们正要启程时,保罗和巴拿巴中间起了争执。不要将此事淡化,说他们之间只是心平气和的讨论。译成“争论”一词的希腊原文,是英文“突然发作”(paroxysm)一词的字源。我读到这里,心中甚感安慰。我感谢神,将这些人的人性显露出来。如果我从未读过保罗当面指责彼得,保罗和巴拿巴起争执,那么我反而会担心。这些人不是天使,他们是人。关于他们两人孰对孰错,各方意见不一。大概拥护保罗和巴拿巴的各占一半,旗鼓相当。我个人比较同情巴拿巴,事实是,教会打发保罗和西拉出去,把他们交于主的恩中;而记录中未说,他们替巴拿巴和马可祝福。保罗比较严厉,他认为一个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人,不能从事这工作。马可曾在他们面对着别加和旁非利亚的艰险时离开他们。他没有继续与他们同工。巴拿巴认为,应该再给马可一次机会。可能在某方面说,巴拿巴和保罗都没有错。马可可以同时从他们两人的行动得到益处。他与巴拿巴一起坐船往居比路去,由此他们的行踪就从使徒行传的记载中消失。我们还知道更多关于马可的事。他与巴拿巴同工一阵子之后,又回到保罗身边;因为保罗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信上,称马可是与他“一同作工的”,并将他推荐给教会;保罗在世的最后一段时间,曾嘱咐提摩太将马可一同带到他那里去。我们所知有关马可的最后一件事是,这位“耶稣的仆人”,虽然保罗曾一度不信任他,但蒙巴拿巴绐予第二次机会后,却写下了有关那完全仆人的福音──马可福音。或许马可的道德勇气因保罗的严厉而受到激发,因巴拿巴的温柔而得以坚立。

如今,保罗前往叙利亚和基利家的教会。此处没有记载他此行是否在基利家建立任何教会。大数是基利家的首府;可能在巴拿巴尚未去找保罗之前,保罗曾在那里建立了几个教会。不管怎样,他这次又回去,坚固基利家的教会。──《摩根解经丛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