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二章
字号:A | A

使徒行传2:1-4

本段经文记载了基督教会建立的经过。我们对这段经文可能已熟悉到能倒背如流的地步。因此我们不需要再介绍其细节,可以直接探讨这奇妙事件所具有的属灵意义。

时间是五旬节,就是逾越节过后的五十天。被描述为“他们”的那一群人,包括了前一章提到名字的十一位使徒,加上马提亚,几位妇女,耶稣的母亲及弟兄。他们聚集的地点并未清楚指明;毫无疑问的,必定是在圣殿中(比较路24:52-53;徒1:14;2:1;2:46)。就在这群因着同样对耶稣的爱与忠心而联合的人中间,那奥秘的圣灵之浸临到了。他们得到两个表记──一个是可听的,一个是可见的。那声音的表记是“一阵大风吹过”;视觉的表记是“舌头如火焰”,此处“舌头”在原文里是复数,“火”是单数,指舌头有许多,但火焰是总体的。

这两个现象只是表记,除了作为那时刻的兆头之用外,没有其它的价值。我们必须注重事实本身,因为世俗之人总是渴望看见兆头。这些兆头都是物质方面的,在今日已无此必要;只有初期的教会才需要兆头。

最重要的应该是他们的经历──“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圣灵是不可见,不可听的。风声只是基督选来作为代表圣灵的表记,但不是圣灵;他们没有听到圣灵来的声音;他们是听到“一阵大风吹过”的声音。耶稣曾用过风声作比喻,祂对尼哥底母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因此,这表记必然提醒他们回想到祂的教训,及祂所强调的圣灵之同在。圣灵不是火,也不在他们所看见的火里面。那只是给他们的表记,以后从未再出现过,因为无此必要了。一个永恒的事实是,圣灵充满了那些正在等候的人。

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日子露出了曙光;神计划里的一个新纪元诞生了。如果圣经是神与人交往的历史记录,我们会发现,在此之前圣经从未记载过类似的事,虽然万事万物都一直在望向它,等候它,盼望它。

彼得被圣灵充满后,在他的第一篇讲道里就引用约珥的古老预言,来阐释这件事。纵观整本旧约圣经,在一切预表,影子,耳语下;在闪砾的亮光,希望之歌,未来事物的异象里,都可以发现,这事件是历代人们所引颈期待的。彼得开始解释他与其它门徒所遭遇的事时,他说,“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到目前为止,只有期待,没有实现。

然而,这不是说,圣灵向来与人的事务毫不相干。创造的恢复乃是圣灵的工作,圣灵运行在水面上,就产生了井然有序的万物。旧约也一再提到神的灵,祂使人穿上神性,又使基督穿上人性;祂以大能临到个人身上,以帮助他们成就大事;祂以甜美的温柔将艺术启示人,好叫他们能有巧妙的手艺,用金子,银子和其它材料建造神的殿。

但五旬节这样的日子从未来临过。这是神的制度里一个新的纪元,不是由失败的过去促其诞生的,而是为了完成过去的一切而产生的。在神制度里的一切事都是为它作预备。在此之前,都是如此。然而,时刻到了;万事都成了;一切预备工作告歇,人类历史上诞生了新的一日;神国度里诞生了一个新的制度。

为了明白使徒行传其余部分所说的,并明白我们自己的生命和服事,我们必须思考两点:

1·紧随着五旬节而来的新事实;
2·五旬节世代的限制。

随着五旬节而来的新事实

我们以三个标题,分别列出紧随着五旬节之后出现的三个新事实:

1·与基督有关的新事实;
2·教会的新事实;
3·世界的新事实。

与基督有关的新事实

谈到与基督有关的新事实,必须先回想五旬节之前与祂有关的事。我们不妨简短归纳为道成肉身与离世。

道成肉身──祂来到世上,祂奥秘的诞生,祂成为人,出现在人类历史上──这些都在五旬节之前完成了。祂的离世也同样完成了,那包括被钉十字架,复活,升天。

约翰福音记载,主用下列的话来表达祂的使命,“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是指道成肉身。“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是一句简短的陈述,奇妙而含义深刻地将祂的十字架,复活的得胜,升天的荣耀,都包括在里面了。这一切都是五旬节之前完成的。道成肉身的价值是启示;离世的价值在救赎。祂来,是为了启示;祂来,是为了救赎。祂借着道成肉身而启示,借着离世而救赎。

道成肉身就是启示。让我们替启示换一个词──展览。我们将这词和特别的展览联想在一起。然后再试试换另一个词,那个词的意思大同小异,就是陈列。

展览是何意?它是指人们在一个地方聚集,将焦点放在某些从遥远地方来的东西,好看清楚,并明白这东西。陈列是甚么?那是一种展示的工作,是一种揭露,显明的方法,使人们面对面看见一些事物,这些事物若不亲眼去看是无法明白的。或许最好的例子就是一八五一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虽然现今世界博览会的性质已纯粹商业化了,但当初最主要的目标乃是展览世界有关各民族的生活真相,以促进世界大同。

在五旬节之前就是陈列。耶稣自己是那位伟大的陈列者;向人展示神,以及属天的事、真理、各样属灵的事。这不是说,这世界已经看见了,门徒已经看见了。也许有人会说,他既未看见,也不明白。但基督已经将一切重要的真理展览、陈列、启示出来了。

我们可能参观展览之后,却一无所见。我们可能路过展览会场,然后告诉朋友说,我看过展览了,事实上我们从未跨进大门一步。或者我们进了大门,花一两小时在里面;但我们并未观尽全貌,我们看到的只是整个展览的一部分。

神借着道成肉身,将祂自己陈列在人类的历史中,但人却未看见祂。这是五旬节之前的事。

另外“离世”也是五旬节前完成的──祂藉十字架,复活,升天,而出去,回到父神那里。因此在五旬节之前,基督已经完成祂启示和救赎的工作。

与五旬节同时来的新事是,救赎运用在人们实际生命中;透过这些蒙救赎的生命,祂的启示加倍增添。

五旬节那天,基督借着祂圣灵的降临,而将祂十字架确实的价值转交给那些信靠祂的人。所以他们一被圣灵充满,就是与祂同钉十字架了,因祂在他们里面供应祂十字架的价值。在那一刻,祂也能将祂复活的大能转交给他们,这样他们就能过一个前所未有的生活,因圣灵带给了他们复活的能力。在那一刻,祂为他们赢得了升天的胜利,也们因此开始喜爱“上面的事”。

借着圣灵降临,基督找到更新,更广大的服事机会──祂的降世正是为此。这使我们又回到使徒行传开头的那段话,“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如今,基督这位启示者和救赎者,借着圣灵,将救赎运用在人们实际经历里;并透过这些得蒙转变、有祂样式的人,使祂的启示更加倍增多。

到了这地步,问题自然产生了。这些人在五旬节之前是否重生了呢?亚伯拉罕有没有重生?旧约时代的人有没有重生?答案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众先知,旧约时代的人,都按着他们对神的信心,被带入与神真实的关系里。他们因对祂的信心得到了奖赏。你可说,这些人的灵命得到更新,他们是重生的人。我们对他们的重生和接受神的生命毫无异议或怀疑。

但五旬节所发生的事,不单单是这些人的生命有了更新;并且他们里面注入了新的生命胚芽,新的生命原则,那是他们从未有过,亚伯拉罕也从未有过的。他们被赋予了基督的生命,所以他们能与基督合而为一,并且彼此互相联合,成为所设立第一个教会的肢体。

教会的新事实

接着来探讨第二点──与教会有关的新事实。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教会”这一词译得并不够理想,没有将原意表达透彻。当然这个词还是很有用,我无意暗示它需要更改,但我们必须明白“教会”一词真正的含义。目前已广泛通用的教会(church)一词,它原来字根的意思是“主的”。在希腊文里,教会(Ecclesia)的意思是聚集。目前我们译成“教会”,就未抓住它聚集的本意。新约里,有三种关系都是和聚集有关的。我们读到“旷野聚集中”被译成“旷野教会中”(注:中文圣经译作“旷野会中”)。另外一处是“神所聚集的”,译作“神的教会”(徒20:28)。还有一处是提到一异教城市里“聚集的人”(徒19:32),则是直接译成“聚集的人”。

上述例子中的“聚集”,都是指一群被拣选出来的人,他们具有某种资格,并受托去从事某种事工。古希腊的“议会”(assembly)直译就是“聚集”,这议会是由自由人组成的,该城居民的福祉,就托付在他们身上。他们是那个城市的管理机构。这就是希腊文“assembly”的意思。

希伯来人使用这词来指明,希伯来国家是神的特殊子民。基督说到“我的教会”(My Ecclesia)时,祂是在应用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希伯来人明白它,对他们而言,那指的是一件事。希腊人也明白它,但他们所了解的是另一个意思。我们收集希伯来人和希腊人使用这词的原则,合并起来,就会发现耶稣说到这词时祂内心真正的意思──我所聚集的人。祂是指那群祂所呼召的人,他们符合某些条件,并受托去作某项事工。就这层意义言,基督徒聚会在五旬节之前是不存在的。五旬节产生了基督徒聚会。

现在,我们来看看逾越节筵席的记载(路22:1-34)所提的先决条件,因为那里出现的人,和五旬节筵席出现的人是相同的。

他们都是门徒;这就是为甚么他们忠心于祂,尊祂为夫子和主的原因。他们也是同工,所以甘心情愿在祂受试楝时尽所能站在祂旁边。他们是仆人,所以愿意为主奔跑,传递祂的信息。这是他们在五旬节之前的光景。

那么,圣灵来了之后,产生甚么新的结果?总括说来,这些人,门徒,朋友,仆人──他们虽然爱祂,忠于祂,但一直是站在祂实际生命的外头──如今在圣灵的浸里,借着奥秘的方式,与祂真正的生命合而为一。他们成为基督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以前从未到达这地步。情感上,他们与主是合一的。他们同意祂的理想,向祂委身;但是他们和所有学生一样,与老师是分开的,独立的。释迦牟尼是一个罕见而奇异的人,但终其一生他无法让他的子弟与他实际的生命相沟通。孔夫子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伦理教师,但他不能使他的子弟与他的生命相连结。世界历史上其它的教师也作不到这一点。五旬节之前,门徒们就只是门徒,站在近处──虽然距离不远,但仍未与祂合而为一。

圣灵降临之后,祂实际的生命进入他们的生命中;从那一刻起,他们能说出保罗在加拉太书里所说的那一段生动陈述:“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祂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

这事件对他们造成甚么影响?是否改变了旧有的关系?不,而是充实了那关系。他们仍是门徒,但有了新的异象。不是一个外来的异象临到他们,而是祂的生命在他们里面散发出新的异象,所以他们开始看见祂所看见的。这就是基督教会的奥秘,庄严和奇特之处。当我看一事物时,基督并不是从外面向我解释,而是用祂自己的眼光透过我蒙眬微弱的双目,照明一切外面的事。于是,我明白了五旬节的意义。五旬节之后一个半小时内,他们对耶稣基督的认识超过了他们以前所有的认识。彼得,仍旧是一个冲动暴躁的人──因为圣灵并不改变人天生的脾气──他成了使徒,在耶路撒冷宣讲十字架,尊崇十字架,因为基督透过他的眼睛观看,透过他的舌头说话。这真是极大的奥秘。

他们从此不再是耶稣的朋友?当然不对。他们仍是祂的伙伴,但不再是单单站在一旁袖手旁观的同伴,而是与祂生死相共的朋友。祂住在他们里面。祂曾受苦,喜乐,争战,如今他们受苦就是祂在受苦,他们的喜乐就是祂的喜乐,他们的争战就是祂的争战。

他们不再作祂的仆人了?当然还是仆人,但不再是祂打发他们出去。祂与他们一同出去,他们是祂的器皿。他们的手就是祂的手,去轻轻触摸人们;他们的脚就是祂的脚,去快跑奔走爱心的服事;他们的眼睛就是祂的眼睛,放射着祂温柔的慈爱火焰;他们是祂自己的一部分。

这是神秘的。基督教本身是奥秘的。但不只奥秘,也是事实。除非你能对事实提出其它说明,否则只一味否认奥秘的存在,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诚实的。看看有关这群人的事实,他们外貌改变了,行为改变了,道德更新了,充满道德感情和高尚的虔敬;若不是出于奥秘,你又如何解释呢?

世界的新事实

再看看世界方面的事实。根据约翰的说法,这世界一直有那不被接受的光存在──这光从未熄灭,它总是各地照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它照着。这光曾因道成肉身而来到世上。但五旬节之后,圣灵来了。“祂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真理的灵来了,就产生教会;圣灵要透过教会,使这世界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因此,这世界有了新的定罪。这种定罪的性质,分量,后果都是新的。

另外,教会也有了新的激励;祂大爱的激励遍布在会众心里,最终也要扩及会外的人,吸引着他们。教会散发的光芒照射在黑暗之处,将罪显明出来,并指引一条通向圣洁之路。教会已经借着牺牲,赢得了基督的胜利,除此别无它法。教会必须先受伤,才能得胜。她必须借着忧患,死亡,受苦,才能与基督同工。不论在何处,或是偏远的宣教工场,或是大都市,或是贫民区,基督的身体若受苦,祂的生命就流入这世界。五旬节为世界展开了新的一日;这世界有了新的定罪和激励。

五旬节时代有甚么限制?

那么,五旬节时代有甚么限制?首先来看基督这方面。祂的资源是无止尽的。祂在世上时曾说过,“我是何等的受限制(中文圣经作“何等的迫切”)。”如今祂不必再如此说了。在祂自己里面,有那最终的,最完全的启示;借用旧约的话就是,祂里面有“丰盛的救恩”。祂用无尽的资源去作祂的工。

但是,基督在祂的身体(就是教会)里就受到了限制。即使早期的教会在忠心方面是完美无瑕疵的,祂仍然受到了限制。只有透过祂身体的臻于完美,祂才能得到最终的胜利。因此,历代以来,祂在祂的身体(教会)里是受限制的。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不能归咎于教会或其它因素;这只是神计划的过程中之一部分。

就另方面言,教会也必须为此事承担极大责任。若不透过教会,祂无法触及中国人,无法使祂的话语传到非洲大陆。这是令人怵目惊心的真理,是人难以领会的奥秘,但这是神的方法。祂不能透过天使宣讲使人和好的信息;祂必须借助于祂的身体,就是教会。神通向最终胜利的过程,在祂的身体(教会)里受到了阻碍;在某方面言,这是必须的,妥善的,正确的;但就许多方面言,这是不必要的,不合宜的,不对的。

这种想法很自然将我们带入下一个想法──五旬节带给教会的限制。我们还是得从原出发点开始──教会的资源是无止尽的,但教会是有限的;第一,因为她需要成长。即使到如今,教会仍不是一个完美的器皿,没有成长到她在基督里完全的身量。这是正常的限制。我们常常因人生的短暂而急躁不安,想要速速促成这些事;但在安静的时刻,当我们意识到神的永恒时,就知道急躁是无济于事的,仓促作成的工也无多大价值。从人看来,神的过程必然奇慢无比;但这过程是以绝对稳定的步调迈向神最终的目标。

五旬节之后的时代,当教会使圣灵担忧,销灭圣灵感动的时候,她就受了限制。这两个词:“担忧”“销灭”颇富含义。“担忧”是与教会生活有关;“销灭”是与教会服事有关。多少时候,教会使圣灵担忧,销灭圣灵的感动,而她本身也因此受局限。这是多令人心碎的事!

那么,五旬节带给世界甚么限制?我们再度从同样出发点开始──在基督里世界有无限的资源。世界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祂里面找到。它所需要的社会福利,政治自由,以及提高人类质量的一切,都在基督里面。祂是世界的救主,祂的资源无穷无尽。

但世界因教会的失败而受限制。那不是世界的错。若要追究责任,应该归诸教会。

然而世界毕竟也因它的抗拒而受到限制。这是圣经说到圣灵工作受拦阻时所用的第三个词。“抗拒”这词不是用来指教会,而是指教会外面的人。人能够抗拒圣灵。

资源从未减少过。我们很容易这么说,也同意这一点;但教会真的如此相信吗?我们潜意识里是否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认为五旬节已过去了,五旬节的能力正随时代演进而逐渐式微?事实不然。今日我们的资源和当日一样源源不绝。我们心中应当问的是:基督是否在我们里面受到限制?如果祂因我们的软弱或不成熟而受限制,我们就用不着忧虑,因为神的过程总是缓慢的。但如果祂的受限制是因我们使圣灵担忧,销灭圣灵感动,那么神的审判必然先从祂的家开始。我们必须悔改,认罪,转回。

除非教会复兴,这世界就无法复兴。只有基督在教会里不受任何限制,内住的圣灵可以任意运行时,亮光才会照在外面的黑暗之处,最伟大的得胜才能来到。

世界是否在我们里面受限制?若是如此,是因为基督在我们里面受到限制。“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我们呢?若是没有,原因何在?让我们各人用心思考这问题。

使徒行传2:5-13

本段经文启开了教会见证的记载。教会为了遵行主的命令,开始在耶路撒冷作见证。这段在耶路撒冷见证的记载,是教会最初所作的事,极具研究和欣赏的价值。接下去我们将看到:耶路撒冷的第一个印象;在五旬节的大能之下传讲的第一篇信息;对初期教会的第一个反对;教会第一次试图实行凡物公用;第一次严厉而可畏的管教,借着这次管教,教会得到洁净;教会第一次遭遇的逼迫;教会第一次设立执事;教会的第一位殉道者。

我们研究这些,就会发现在圣灵的旨意下教会生活的轮廓,教会的服事;因为圣灵来了,要解释属基督的事,并要在教会里,以及透过在世上的教会,来实现这些事。

我们现在来研讨教会见证所产生的最初印象。可以分两方面来思考:

1·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实;
2·所产生的印象。

本章讨论的重点不是事实,而是印象。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在读五旬节的记载时,过分强调所表现出来的事实,而忽略了它们所造成的印象。

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实

第一件事是,“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路加又说到,“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

毫无疑问的,我们现在这样的翻译要远比另一种翻译“这消息传播出去之后”要好得多。后者似乎暗示,众人是因为听到门徒用乡谈说话而聚集过来;但显然这不是作者的原意。译成“声音”的那个希腊文名词,从未用来指一项谣传或报导。它通常是指某种引人注意的声响。这里毫无疑问的是指,耶路

撒冷全城的人都听到了那好像大风吹过的巨响。那是一阵惊人的声音,彷佛狂风暴雨横扫而过。

路加描述它是“从天上”来的。它好像一阵旋风,由天上降下来,落在一个地方,就是这些人聚集的圣殿。耶路撒冷的人都听见了这奇妙而神秘的风声,就聚集过来。这是第一件给人深刻印象的事实,一件不寻常的,超自然的事发生了。

但那一天更叫耶路撒冷人讶异的是,那一群门徒的表现。他们看见并听见大约有一百二十人同时“说话”,述说(很可能也歌唱)神大能的工作。彼得和那一群男女所咏唱、述说的主题和古代希伯来诗人咏唱的主题是一样的。但聚集的犹太人大感惊讶的不是他们歌唱的内容,他们的主题,而是他们居然清楚而正确地用各地方的方言──帕提亚,玛代,以拦,米所波大米等──说话,歌唱。这些新近被圣灵充满的人,用许多种乡谈方言,清晰而狂热地歌咏着神;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那群讶异而又凝神倾听的群众。“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使徒行传,哥林多书信,和以弗所书有关说方言的记载,都指明那是一种狂喜的言词。那些人不是在讲道,而是在赞美;不是陈述既定的讲词,而是倾倒他们灵里所满溢的喜乐。在圣灵的充满之下,他们对主有了新的异象;重新认识到祂的生命如何在他们的灵里悸动。他们明白,过去一切的盼望和渴望都已经得到满足了。他们知道,神的江河已透过祭坛的方式来到,如今他们浸浴在使人得医治、得生命的活水泉源里。他们因神的大能工作而赞美祂。

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正在用别的方言说话?无人能全然肯定这一点。他们以前是否熟悉这种方言呢?可能不是。他们用新的灵赞美,将心中的诗歌倾倒而出,以致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从罗马来的客旅,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的人,讲各样方言的人,都倾耳细听。他们都听到了用自己乡谈所唱的歌,是那么正确,清楚。歌声里最先提到的是复活,那也是使徒讲道时最先说到的。我们多么希望当时自己也在场,聆听教会发出的第一首赞美诗。

耶路撒冷产生的印象

“众人就都惊讶,猜疑,彼此说,这是甚么意思呢?还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教会给耶路撒冷的第一个印象。它包括了三重性质:首先是惊讶,其次是困惑,接着是批评。

这种惊讶的性质是甚么?那是一种心理上的被吸引,但却不明白。他们不知道所闻所见的那些事有甚么含义,心中不禁生出好奇。由好奇而产生崇拜。但好奇心一止,崇敬心也止息了。在那一刻,耶路撒冷人将注意力从其它事物上转移到这件事,这只是一个开端,因为至少接下去一两个小时内,人们离开学校,停止辩论、争吵,忘了彼此间的差异,而聚集在一起,共同为这一件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不寻常事件感到惊奇;虽然谁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他们一面观察,一面倾听,渐渐的他们除了惊讶,又生出困惑。如果说惊讶是心理上的被吸引,那么困惑就是心理上的被击败。惊讶是表示他们不明白,困惑是表示他们知道自己不明白。一个智慧的心灵若体察到自己的不明白,那就大有盼望了,因为那是向未知探索的良机。

紧接着困惑的,就是批评。批评是心理的活动。这些又惊讶,又困惑的人得到一个结论。他们首先提出待讨论的问题:“这是甚么意思呢?”有人下结论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意思是,他们都喝醉了。这些人现在比较接近事实了。他们起初是惊讶,然后是困惑,如今心思开始活动。这些事到底是何意思?看看那些门徒,他们的眼睛散发着光彩。听听他们的谈话,充满炽热的情感。对某些人而言,这种现象只有一个解释:他们喝醉了。

事实上他们所说的比他们想象的更接近真理。他们的结论并不错。仔细观察彼得的回答,“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意思说,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再拿保罗在以弗所书5:18的训谕来比较。一种是想用虚假方法来实现完整的生命,另一种才是真正而有效的方法。

这段记载和我们现今活着的世代有何关系?

首先必须记住,五旬节的神迹仅仅是最初才有的,并未产生任何永恒的结果。在众人中说方言的恩赐固然引起大家(甚至包括使徒)的惊讶,但它本身并未带来任何结论。它并未使人因此知罪,认识基督。它需要预言来促其完成。它为预言制造机会。它直接的效果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产生惊讶,困惑,批评,以及彼得利用它来说预言。请注意说方言与预言之间的关系,看看保罗是在何等和谐的启示下教导我们这段话:“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预言才是带领人相信,并完成神旨意的最终方法。

这一切都只是开端,尚未完全。就如在当时神迹是必要的,为的是吸引耶路撒冷人注意,待属灵的事实一一发展之后,神迹的必要性就消失了。在这种关系下,我们最好记住基督对于神迹的态度。人总是追求神迹。邪恶和淫荡的世代总是说,给我们显一个神迹;基督总是回答,没有神迹给你们看。神迹只是偶然出现的,没有神迹才能成就更好的事。基督对祂的门徒说,“你们当信我。”那是祂迫切的呼吁。祂接着说,“即或不信”──如果你们作不到这一点,觉得“相信我”这件事太高不可及,太难了,太高贵了,以致无法作到──“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这些奇迹都是证据,用来吸引人注意,但它们从未使人因而信服。使人相信的是从圣灵大能里所发的预言。但在一开始,必须有从天上来的大声响,有如大风吹过的巨声,有用各种方言说出的奇异而狂喜之话语;但是这些除了引人注目之外,别无其它作用。它们是直接从神来的,是有正面功用的;但它们只出现片时,倏忽消失,从此未再出现过,因为已经无此必要了。

那么这段记载到底有甚么永恒的价值?自古以来,教会总是向这世界显明超自然的现象,造成世界的惊讶,困惑,批评。这些现象是随时代的需要而改变。在使徒行传里即可见到这些现象转变得极迅速。我们读毕全书,会发现不论基督的使者那些被圣灵充满的见证人──到何处,那里都会发生一些事,使得人们惊讶不置,其效果和五旬节的方言所造成之结果一模一样。一会儿是跛足的人得医治,一会儿又是监狱被震动,使徒得释放。不久又看到新的团契诞生,许多原先不是顺服同一位主的人纷纷加入团契。再来是一位殉道者的死。司提反被人用石头打得头破血流。但看看他的脸!有一种前所未见的荣光闪耀着。那是超自然的死亡。当时有一位年轻,体面,极有教养的法利赛人在场,目睹了司提反那张散发荣光的脸,这事对那位年轻人造成了长远的效果。他感到惊讶,困惑,他开始批评;但是最后他悔改信主了。不久我们又看到使徒在撒玛利亚的事工,那里冇一位叫西门的,想要用钱购买彼得和约翰的权柄。然后是保罗的悔改,以及这事对腓力斯,非斯都和亚基帕王的效果。

惊奇,困惑,批评,这些都是方言造成的效果。神用许多方法制造效果,但这些惊人的方法,其真正价值总是在它们造成的效果上,就是它们为预言所造成的机会。

如果教会不能使世界产生这些印象,那是因为教会没有被圣灵充满。神的教会是否使这城感到惊讶,困惑,进而起来批评呢?问题往往是,世界一点也不惊讶,不困惑,不批评,因为无事值得他们惊讶,困惑,批评。教会的工作应该是被圣灵充满,使全城的人惊讶,困惑,批评。我们是否作到这一点呢?感谢神,我们作到了,但只是偶尔作到。

必须再补充一点。只要有人批评,就很值得了。世界批评教会喝醉了,这是很有价值的。是否有人批评你这个基督徒喝醉了?恐怕很少有人认为我们喝醉。我们缺乏发亮的眼睛,动人心弦的歌唱,引人归主的狂热;这些都是使众人惊讶,困惑,批评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为预言制造机会。

我们的责任不是努力去制造过去的现象。一个人用不着急切地想听别人说其它地方的方言。这个成了过去的现象里面隐含着完整的理想。初期教会因为没有时间去学习当时的各种语言,所以神供应这项属灵的恩赐来满足种族复杂的群众之需要。有一次我听见一位纽约来的传道人说,纽约所以问题丛生,是因为它聚集了各国各地的人种。但这正提供五旬节那样的良机。我们缺乏说方言的恩赐,但我们可以花时间学不同的语言。神绝不会因为我们懒于学语言,而行神迹来弥补我们因懒惰造成的缺乏。

教会的责任是,每一个肢体都被圣灵充满,好使圣灵能够制造新的现象,来叫世人惊讶。教会却一直对于政治,国家,财富,神学,组织的兴趣,大过对圣灵的追求。只有被圣灵充满的教会才能使众人惊讶,困惑,批评。那样,教会才有机会传讲福音。如果彼得讲道时,世界无动于衷,毫不惊讶,他的讲道有何用处?传福音最佳的良机就是当人们惊讶,困惑,批评的时候;这正是一个被圣灵充满的教会向人作出活见证的结果。那时,惊讶不已的人们将听见神的道如雷贯耳,又好像赐福的恩雨,其结果必昭然可见。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被圣灵充满。

使徒行传2:14-47

这段经文记载了第一篇五旬节信息,以及接着产生的结果。本段经文极为重要,因为它一方面启示了讲道的真正方法和主题,一方面描述这种讲道所产生的效果。我们将在本讲里概略地论及每一点,包括信息的方法与内容,讲道的效果(包括立即的和长远的);至于使徒在圣灵浇灌的大能下对那群聚集在耶路撒冷的人所说的实际事情,则延缓到下一章才讨论。

来看这篇讲道所用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其中的原则得到启示,知道正确的讲道方法是甚么。

这牵涉到三方面,第一是身体的,第二是心理的,第三是超然的,属灵的。

身体的

我们不必花太多时间讨论第一点。它全部包含在这一句话内:“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高声说。”

这实在是蒙召讲道的人最佳的模范。“和十一个使徒站起。”这本身是一个新方法,和拉比所用的方法大不相同。耶稣在离世前,曾意味深长地对祂的门徒说,他们将不被称为拉比。他们不再单单作教师,也要作使者。教师是坐着的,使者是站立的。

“高声”二字的重要是不需再赘述的。如果有三千人在场,只用对三十个人的声量说话显然无济于事。这声音必须使最远的听众都清晰可闻。

下一个词同等重要。彼得高声“说”。在希腊文里这个“说”是指清楚的宣告;是一种正确的发音,好叫群众中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特别的字也出现在其它两处地方。第一处是在第2章,“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另一处是保罗站在亚基帕王面前为自己申诉时,他回答非斯都指控他是癫狂的

话说,“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两处地方的“说”都是指清楚的宣告。因此这第一位讲道的人以使者身分站起来时,他提高声音,好叫全体听众都听得见;又用清晰的话向众人宣告。

最后,但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是他“对他们说”(中文圣经无“对他们”三字)。

今日的讲道往往是在人“面前”讲道,而不是“对”他们讲道;事实上这两种方法有极大的差别。

不久前在一个传道人的聚会中,我听到一位传道人说,传道人的工作在几年前就如战斗一样,不断与灵魂角力,强迫他们顺服;他大为感叹良机已不再。假如情况正如他所讲的,那就太可惜了。因为传道人的工作本来就是要使人的心灵顺服,即使他们有能力用高言大智的话语,动人心魄的词句讲道,但若是这篇讲道只以隽言睿语或感人肺腑的话结束,而不能叫人的灵魂顺服,他的讲道就彻底失败了。

心理的

接下去探讨讲道时用的心理方法。请注意到,彼得一开始就承认他们有权利发问。我们只要观察一个简单的字及它在本段中的位置即可一目了然。这个字即是“道”。“这件事你们当知道”(14节)。“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16节)。

聚集的众人开始批评时说过,“这是甚么意思呢?”他们所用的“这”字含括了他们所见所闻的一切;那些使他们惊讶、困惑的事;如大风吹过的响声;那群人狂热的赞美歌声;而最令他们讶异的是听见那群人用各地的乡谈说话。

于是群众说,“这是甚么意思呢?”

彼得开始讲道时说,“犹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这件事你们当知道。”他的意思是,我就要解释“这”是甚么;我即将回答你们的问题。于是他开始反驳他们自己找出的愚蠢答案。他们中间有人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彼得说,“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醉了,因为时候刚到巳初。”巳初是一天献祭的时刻,人们在巳初之前是不吃也不喝的。他回答了这项错误的假定之后,接着解释他们的困惑:“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在这句话里,他将这些事和古老的预言连接在一起。

然后他追溯拿撒勒人耶稣的历史,结尾时如此宣告,“祂……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

整段信息是根据一个前提:众人有权利要求解释。“这是甚么意思?”是一个诚实而妥当的问题。“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是想要探知真相的盲目猜测。彼得并未动怒。他既不因他们的错误推论,也不因他们想要察知真相的态度而恼怒。他说,“这件事你们当知道。”请听我解释,这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怪诞离奇。“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他是你们自己的先知;更进一步,还有你们都认识的拿撒勒人耶稣,祂“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一个传道人最基本的心理态度是,承认人有询问的权利,并且愿意回答他们的问题。

再度,这位使徒提到他们已经知道的事。他着手解释他们所不明白的事之前,先带他们回到已经熟悉的事上。这是你们自己的先知所写的。这是你们所认识的人子耶稣,祂的诞生,死亡,复活所带来的结果。

这才是真正的讲道。不论在世界各角落,或蛮荒地带,或富庶都会,原则都一样。若你在雅典讲道,不妨引用一些希腊古诗;若向吕高尼的人讲道,就拿罗马神话里的神和耶和华作对比。你要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作开端。

传道人必须常铭记于心: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亮光照着他们,神绝对不会使人类毫无见证可看。因此真正的传道人和宣教士应该从人们所熟知的事物着手,指出这些事与基督的关系。

仔细观察这篇讲道如何将真理有次序地陈列出来。我们现在只是稍微提一下,后面会再详细讨论。首先是,“拿撒勒人耶稣,”接着就将有关基督的整个真理依序说出来。

讲道的心理方法最后一点是,宣告基督是主。“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

这就是讲道的心理方法──承认他们有权发问;使用他们已知的事物;依序陈明真理;最后宣告基督是主。

超然的──属灵的

属灵的原则是至为紧要的,但不必多作解释,因为它相当显明易晓。我们首先观察彼得是如何预备好去顺服圣灵。不到两周之前,基督对他和其余的人说,“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作我的见证。”圣灵来了,即刻就有圣灵的方法赐下,那个方法就是迅速而直接地顺服圣灵,抓住良机,趁群众惊讶,困惑,批评时,把握机会传讲基督的信息。

但也请注意这位传道者的坚定信念。那种清楚的异象是圣灵光照的结果。整篇信息里找不到“很可能”,“假定是……”这一类的句子。从头至尾,我们看不见一句语意模糊的话。那篇信息是正面的,可信的,谦恭的宣告。

传道者的勇气也显而易见。众人固然都怀着惊讶,困惑,批评的态度,但所有官长仍对拿撒勒人耶稣心怀敌意,视其为异端。然而彼得一开始就提到拿撒勒人这几个字。他面对着从犹大或其它地方聚集到耶路撒冷来的人,大胆地说:“神借着拿撒勒人耶稣……将祂证明出来……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这是从圣灵来的勇气,是圣灵光照的结果。

对所有听见的人而言,这是双重的见证;一是人作的见证,一是圣灵的见证。后来撒都该人开始反对他们,官长对他们说,你们凭甚么胆敢传讲我们所禁止的信息呢?请注意他们的回答,“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我们为这事作见证……圣灵也为这事作见证。”

最后一个属灵的记号是得胜。它最终彰显在相信的众人身上;但最初它是彰显在传道人身上。神的灵,带着响声和风、火的表号而来,将这位七周以前还畏缩、胆怯的人,转变成新时代的一位先知,使徒,传福音者,使他的第一篇讲道得到极大的胜利。

简短看看这篇讲章的内容

彼得一开始就引用旧约经文;显然他选择引用约珥的话,是最适合不过了。约珥若不是最早代,就是最近代的先知,他有关圣灵的信息远比古代其它的预言要清楚明白。彼得选上了那篇信息。他引用了那信息中刚刚应验的一部分,和正在应验的一部分,以及尚未应验的一部分。主的日子尚未来到,因此祂来的兆头尚未出现。彼得引用整段预言,因为他知道基督升天,圣灵降临之后,整个计划已经开始了,虽然到最终完成之日还有一段时候。

接着他宣告基督的事。我们一一列出来:

耶稣的事实:“拿撒勒人耶稣。”
祂的人性和事工之完美:“神借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
耶稣的死:“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耶稣的复活:“祂原不能被死拘禁。”
祂的升天和接受圣灵:祂升上高天,得着荣耀,“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
祂的活动:“就……浇灌下来。”

这篇信息的结果是立即的,也是持续的。立即产生的结果是相信,询问;指示,劝诫;顺服,加添。众人说,“我们当怎样行?”彼得立刻答复他们,继续带领、栽培他们。

至于持续的结果则是:产生了新的条例,新的团契,新的经历及增长;我们都应该回到这一切上面来。

我们可以将这一例子,应用到更广的范围。我们明白了,一篇信息就是宣告神要对人说的话。有写成的道──约珥的预言;有活出的道──拿撒勒人耶稣;但神总是有话要对人说。传道者的工作就是将神要对人说的话告诉他们。传道人的职责不是猜测一些真理,或者试图将真理迎合世俗的潮流。他应该对这世代说,“耶和华如此说。”

这篇讲道揭明了进一步事实,就是传道人若针对属灵的事,就必产生属灵的结果。他不是从事情的圆周着手,而是直接从圆心开始。他对每个人说,要先对神右手边的基督加冕,然后由那中心点出发,重新调整你的生命,更新一切事。

最后,我们也从这一讲里学到,作为一个基督的使者,他必须要有经历,否则无从讲道;他必须被圣灵充满,否则讲道没有果效;他必须有智慧,因为“有智慧的必能得人”。

使徒行传2:16-21

本段经文的关键在“这正是”三个字上。从这几个字,我们看出彼得是要回答那群惊讶、困惑、批评的群众心里的问题──“这是甚么意思呢?”彼得承认他们有权发问,他立刻把握住机会,首先带他们回到熟悉的先知书上,提醒他们这些事都是先知所预言的──“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

先知已预告过这一类的事,所以彼得可以提醒他们,他们所见的现象早已在预言中说明起因──“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因此他提出解释,这些人并不是如他们想象的那样被新酒灌满了。

五旬节的圣灵浇灌和古老预言之间的关系颇吸引我们注意。先挑出“这正是”三个字作正文,然后我们将回顾那篇古老的预言,看看它最先在那方面应验了,以及它如何暗示到这个圣灵的时代。

对约珥书作一概略认识

探讨彼得引用的预言时,我们首先对约珥书作一概略认识,研究那篇预言的本文和其上下文。

背景──年代

我们很难从历史上来确定约珥预言的年代,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若不是最早代的先知,就是最近代的先知。他没有提到古列,也没有提到亚述人或迦勒底人。但他提到推罗,西顿,和非利士。他在整卷书里未提到拜偶像和腐败。贯穿全书,他不断讲到当时仍保持着圣殿的敬拜。他对君王和王子的事保持缄默,但却不断提及领袖和祭司。他不像其它先知书那样贬低祭祀的价值;相反的,他因为人们在蝗虫为害时未带任何祭物到圣殿而悲叹。约珥书里的不少预言也在圣经其它书卷出现,这表示他引用了别的预言,不然就是别的先知引用了他的预言。一般都同意,约珥的预言不是在阿摩司到该撒利亚这段期间写的。它不是在这段期间之前,就是在其后。它特别提到圣灵的工作,讲得如此清楚,准确,断然,实际,本身就自成一体。以赛亚也明白提到过圣灵的降临,但是所有古代的著作里,没有一段经文像彼得在五旬节选用的这段预言,如此准确,肯定,符合实际。它或者是最早期的预言,是关于圣灵的赐下,目的在默示那些跟随神的人;它或者是最近期的预言,用清楚的陈述将一切说过的事总结起来。

约珥书的默示

那么、整个约珥书所默示的是甚么?约珥首先感到怵目惊心的是当时全国遭遇的蝗虫之害,一切作物尽被啮噬一空。当时的人意识到灾难临头,却未从这事联想到他们与神宝座之间的关系。今日亦然,一些天灾,人祸,战争,会使人们深思,密切关心,但却未能使他们爬到高处,从他们与神宝座的关系来诠释当代的危机。

然而,约珥却作到了。他的预言主要是针对当时实际发生的蝗害。他首先呼吁人们好好思想一下。他对老年人,醉酒的,少年人提出呼吁,要他们回顾往日,仔细思考。然后他宣告,这场蝗害乃是耶和华在祂的日子里所采取的行动,接下去神还要因他们的罪审判他们。他又呼吁他们,一方面要沉思,一方面要谦卑。

他观察了他那时代所发生的事,并向人们解释其中的含义;然后他预告另一个审判,使用过去的事来预表即将发生的事,他用蝗虫来预表将有大军临到,与他们争战,审判他们。

在这两种关系之下,他指出神的审判,并宣告神的恩典。他告诉百姓,他们若在神面前悔改,谦卑下来,祂就必拯救他们。到目前为止,这个预言似乎对我们不大相干。但是,先知接着说,“以后……”我们的圣经里,约珥书2:28,是希伯来文圣经的第三章一节。修订的人以为他们这样安排比希伯来原文的安排高明,事实不然。我们现在的秩序似乎暗示,接下去的事是紧接着发生的。事实上,“以后”这词显出,先知如今攀到更高的地方,看得更遥远。他极目远眺,看见一个惊人的、希奇的,在他百姓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事,“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

这位先知已经超越了他的时代,他的未来,看见他所描述的事,“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作异梦。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们就要说预言。”

这些话一字一字地打击着希伯来人的偏见态度。神的灵并不单单浇灌希伯来这国,而是“浇灌凡有血气的”。说预言不仅只是祭司或利未人的特权,也不只是男子的特权,而是“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也不单单是儿女,并且仆人和使女也置身先知的行列里。就是说,神的灵要浇灌所有人类。祂的灵将给男人和女人说预言的能力。神的灵赐下,要扫除一切阶级制度,给奴隶极高的权柄去宣告属灵的奥秘。

他还看见甚么?“在天上地下我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之前。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钖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到那日,我使犹大和耶路撒冷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我要聚集万民。”

如今,这位先知的眼光越过了五旬节的圣灵降临。他仍继续眺望;在他的视野中,千载岁月和无数世代之后,是那奇异而奥妙的景观。他看到末后的日子,神将犹大和耶路撒冷被掳的人召回;祂要将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聚集起来,带他们回到那有特权,能力,责任之地。但神尚未作到这点。那个预言尚未应验。

总结

总结说来,约珥是站在他当时的环境里,他看见蝗虫灾害是出于神的行动;因此他将那预言应用在他的世代里。然后他升到较高的异象中,看见他们犯罪的结果必带来新审判,于是他宣告审判将要来临。接着他又爬到更高的位置,看见圣灵将浇灌凡有血气的那世代;那时儿女,仆役,使女都要说预言,少年人要见异象。然后他说,在主的日子到来之前,天上地下将有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那时,凡求告主名的必得拯救。

在约珥的预言裹,我们看见了对圣灵降临的完整描述;它的开端──“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它的特质──“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作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它的完成──在耶和华的日子未到之前,“在天上地下,我要显出奇事。”

根据这预言,圣灵的赐下是无法估量的。它没有告诉我们时间。它一开始就提到圣灵要浇灌凡有血气的。它的特质是说预言和见异象。最后以超自然的神迹奇事作结束。

五旬节那天,众人在惊讶,困惑,批评之际,问道,“这是甚么意思呢?”彼得回答说,“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

五旬节的含义

这位新制度下的使徒将印记印在约珥的预言上,那么,我们当如何解释五旬节的含义呢?就历史而言,五旬节那天是圣灵浇灌凡有血气的日子。就时代主义分期法而言,五旬节是预言,异象,和异梦时期的开端。最后,五旬节是最终行动开始之前的阶段,超自然的神迹奇事将显示神对付这世界的新方法即将来临。

那么,现今我们在那一阶段?黎明已经过去,白日接着来到;黑暗尚未来临。黎明是,“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白日是,“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作异梦;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黑暗是,“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那日子尚未来到。

这段先知的教训可以使我们谈到五旬节时不再叹气惋惜,好像五旬节已经一去不返了。黎明固然已经过去,但当日头高挂天际时,谁还会去悲悼黎明的逝去?我们有时候会以为黄昏已近,暮色已经笼罩大地,似乎我们正在接近恩典时代的尾声;但我们的心里用不着悲哀,悔恨。我们不相信这样的安排是神对世界的最后一个行动。我们的盼望也放在那更远之处;事实上,祂要从犹大和耶路撒冷召回祂的民,用其它方法继续完成祂的旨意。现今我们用不着思索神的整个目标,我们只需记住,我们所生存,所服事的时代,是神计划里的一部分。神从未想要拿人类来作实验。祂始终坚定,确切地向前行;而我们所生存的这时代只是一个更大时代的一部分。我们毋需为黎明叹息;我们当为它献上感谢,破晓时分发生的事将长久吸引着我们。我们毋需浪费时间去寻索时代末了的事,因为它来之前必有超自然的兆头预告它的临近。

圣灵降临那日的特色

最后来看看圣灵降临那日的特色。那是圣灵浇灌的日子。圣灵与人类的历史一直息息相关。圣经一开头就可看见圣灵:“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我们不断在圣经中发现圣灵的踪迹──祂替自己穿上人性,又替人穿上神性,将巧妙的技术默示人,好让工匠用金用银建造会幕。在过去的世代里,圣灵被发现,来临,离开;再访,隐退。正如创造天地时,祂运行在混沌黑暗之上,祂同样运行在接下去的混乱上,直到道成肉身,童女从圣灵怀孕生子为止。五旬节那天不是神的灵开始运行之日,那是圣灵“浇灌”之日。是一个确定而特殊的开端之日。神的灵不再是访客,不再住在个别的灵魂里,而是丰丰富富地浇灌下来。

圣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人”。不妨打开旧约,观察“凡有血气”这句子如何一再出现。有的时候──例如但以理书出现过一次,其它先知书也出现多次──它是指一切从最低到最高层次的动物;但它若用来指人类,总是指所有人类。旧约里,“凡有血气的”从末用来指一个国家,或希伯来国。圣灵浇灌凡有血气的。那是说,在五旬节那天,神的灵要与整个人类发生关系。圣灵透过基督,浇灌凡有血气的;有关这位基督,经上如此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这不单单是描述那个拿撒勒人耶稣,它也有广泛的意思,指出祂来是与整个有肉身的人类有连系。祂成了肉身,不是取了天使的本性,而是穿上人性。祂成了肉身,不是只成为希伯来族的一分子,而是全人类的一分子。祂成就了作为人类代表的工作就升到高天,不久圣灵就浇灌这一个人类,使这个人类和祂相联合。

圣灵浇灌凡有血气的,其中有特定的目的。圣灵要使凡有血气的认识到罪,公义,和审判。祂要给人类阻挡恶者的能力,祂也要一直阻挡,除非祂被迫离开那个人。

圣灵降临那一日的特色是,异象,异梦,和预言。

异象是甚么?

是守望者所见到的景象。

异梦是甚么?

是沉睡之人所看见的事物。

异象是给少年人的,因为他们随时儆醒守望。异梦是给老年人的,因为他们常常休息。

新约的先知就是用口作见证的人。不论男的、女的,为奴的、自主的,都可作先知。圣灵来,就摧毁、焚烧一切虚假的界限和藩篱;祂来要联合全人类,毫不介意人的阶级,性别;是儿子或女儿;是仆人或使女。

我们最当畏惧的是甚么?第一,沉默。我们若不能为主开口作见证(不一定是对公众说话,而是有任何传福音的机会),那么我们就当畏惧。圣灵浇灌可以带来说预言的能力。我们不应当再保持沉默。

另外,我们也当畏惧的是,缺乏异象和异梦。若我们真是没有异象和异梦,原因何在?那是因为我们对圣灵毫无反应。若是如此,不单单我们要失败,同时我们限制了神;因五旬节时代最奇妙惊人的奥秘是一一圣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人,祂等待一位合伙人,这人必须是一个人,男子,或女子,或是小孩。神将我们带入与祂的交通里,好使我们能传递祂的信息,加速天国的到来。

使徒行传2:22-36

我们越仔细思考这篇在圣灵大能下讲的第一篇信息,就越发觉察它的奇妙。上一讲已讨论这篇信息的第一部分,最后总结在“这正是”几个字里。现在要继续探讨第二部分,是以“祂就把……浇灌下来”数字来归纳全段主旨。这部分有三件事情极为重要。

彼得首先追溯导致五旬节事件的过程;他以“拿撒勒人耶稣”开头,以“祂就把……浇灌下来”作结束。

我们读这段经文,会发现有好几处是括号句,就是加插进去的句子,第25节,“大卫指着祂说,”我们可以感觉到,彼得暂时离开他自己的时代,离开谈话的主题,引用诗篇的话,然后再将所引用的经文实际应用出来。第32节他重复第24节的话,“神叫祂复活。”因此这一整段经文(第25-28节)都是插入句。我并不是说这段经文不重要,我反而认为它至关紧要,因为它显示了彼得正在讲述耶稣使命中极重要的事实。

彼得追溯了导致五旬节事件的过程,并且特别提到复活的事实之后,他作了五旬节的宣告,就是耶稣是主,是基督。

首先来思想导致五旬节圣灵降临的过程。使徒彼得清楚地指出七个阶段:

1·他一开始就指出人子耶稣的名字,使用众人最熟悉的称呼:“拿撒勒人耶稣。”

2·其次他说到,这拿撒勒人耶稣在他们中间所表现的,是一个完全人──“神借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祂证明出来,这是你们所知道的。”

3·接着他用饶富意义的语句,提到这人的死:“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籍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4·然后他宣告,同一位人子,已从死里复活,“神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祂复活;因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

5·接着他证实,这位从死里复活的人子已升到高天,“祂既高举在神的右边。”

6·然后他宣布,这位被高举的人子已使耶和华古老的预言在某种特殊的方式下应验了,“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

7·最后,他宣告同一位人子要把圣灵浇灌下来:“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

这些阶段可以简化为:使徒说到那人;祂所彰显的完美;祂的死;祂的复活;祂的升天;祂接受圣灵;祂赐下圣灵。

这一切的中心事实,就是复活。

有三阶段在它之前:

1·成为拿撒勒人耶稣;
2·祂的完全;
3·祂死在十字架上。

另有三个阶段在复活之后:

1·祂升到神的右边;
2·祂接受圣灵;
3·祂将圣灵浇灌那些等候的门徒。

因此我们可以说,耶稣的中心使命就是复活这事实。

现在让我们来思考这七阶段。我们将试着一一研讨每一个句子。

成为拿撒勒人耶稣

彼得首先使用一个人人熟知的称呼,“拿撒勒人耶稣。”如此标明了他要集中讲论的这人之身分。他使用听众已经熟悉的称呼。当时耶稣已名闻遐迩。许多人曾亲眼见过祂。即使未见过祂的人也多半听说过祂。祂已经是远近驰名的“拿撒勒人耶稣”。根据已有的记录,腓力是第一个如此称呼耶稣的人。他对拿但业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这种称呼马上引起拿但业的注意和批评,他说,“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么?”不久之后,一个被鬼附的人看着耶稣的脸说,“拿撒勒的耶稣,我们与你有甚么相干?”耶稣服事阶段的末期,一天骑驴进耶路撒冷,我们都认为那是一个得胜的场合,但合城的人说,“这是谁?”群众中的加利利人回答,“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祂被出卖的那夜,兵丁前来捉拿祂。祂问他们,“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彼得在大祭司的下院烤火时,一位使女看着他说,“你素来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罗马巡抚彼拉多命令在十字架上面写道,“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主复活那天,天使对一旁等候、哭泣的妇女说,“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有两个门徒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遇见一位陌生人,问他们为何面露愁容,他们说,“你在耶路撒冷作客,还不知道这几天在那里所出的事么?”祂说,“甚么事呢?”他们说,“就是拿撒勒人耶稣的事;祂是个先知,在神和众百姓面前,说话行事都有大能。”我举这些例子,是在强调这事的重要性──就是祂被人广知为“拿撒勒人耶稣”。

彼得使用这个特殊的称呼,是因为这是人人皆知的。他接下去要开始介绍他们所熟知的耶稣之人性,所以他用“拿撒勒人耶稣”这称呼来提醒他们祂的人性。

圣灵浇灌人的生命之后,接着发生的一切事都和耶稣基督的人性有关,都和祂来到世上,成为人类一分子的事息息相关。这个一开头的称呼,使我们立刻感觉到与祂是多么接近;毫无疑问的,这正是彼得的用意,要强调他们与基督的关系。

祂的完全

在称呼之后,紧接着是:“神借着祂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祂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们必须极谨慎地来看这几句话最初、最单纯的含义。使徒并无意用这些话来宣告拿撒勒人耶稣是神喜悦的。我们很容易这样解释“证明”一词。让我们换一种说法,把“将祂证明出来”改成“将祂彰显出来”。

彼得宣告,这位拿撒勒人借着异能奇事神迹,被证明给他们看。问题是,这些神迹奇事到底能证明甚么?要回答此问题,必须仔细考虑整段叙述。先来看看彰显(或证明)所用的方法。那就是异能奇事神迹。“异能”是指运用一种大能。“奇事”指大能对人心所产生的影响。“神迹”指大能和奇事所造成的价值。

彼得宣称,这些都是神的工作,是“神借着祂在你们中间施行”的。乍看之下,这种说法似乎掠夺了耶稣的一些荣耀,但必须记住,祂自己说过,“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作的;我说这些话,乃是照着父所教训我的。”那些奇事,神迹,都是神作的,是祂借着耶稣完成的。这拿撒勒人乃是神作工的器皿,完全任由神使用;神借着祂来运用祂的大能,产生奇事,给人神迹。这些证明和耶稣有何相关?这些乃是彰显祂的神性,显明祂完全明白神在祂属人生命中的旨意;因此,祂是一个工具,全然合乎神用,神借着祂来工作。那就是从人的层次看,耶稣和我们之间的区别。我们都是人;祂也是。我们不完全,祂却是完全的。神不能藉我们作祂一切的工。作为神的工具这方面来说,耶稣是绝对完美的,所以神能透过祂在罪人心里行奇事,将祂要世人知道的事启示给他们。使徒对于导致五旬节过程的第二部分解释让我们看见,耶稣是一个完全的人,没有任何罪的瑕疵。

祂死在十字架上

然后使徒进入这过程的下一个阶段。他仍然强调这“人”,他说,“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这段陈述涵盖了整个十字架的奥秘。使徒认识到十字架属神的一面,和属人的一面。我们如今距离主钉十字架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但是当时在场听彼得讲道的人距离那日子却只有七、八个星期之久。他们对十字架的记忆犹新;那个粗糙,冷酷,血迹斑斑的刑具仍历历在目。他们知道钉十字架的意思。彼得提到它时,并未一开始就提到它的残忍和粗鄙。他从高处,无限遥远之处着眼:“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这正是十字架的真谛,是当人知道自己是罪人时能够紧紧捉住十字架的原因。我们不是因一个人的被杀而得救。我们乃是因一个按着神的定旨和先见而死的人而得救。那不是一次卑鄙的谋杀暴行,它有更多的含义。那是“按着神的定旨先见”发生的。“定旨”的“定”在希腊文里正是“地平线”一词的字源。“定旨”系指神的计划,是在神的旨意范围之内的。彼得在五旬节那天说到,耶稣的死事实上不是一件意外,也不是人手造成的。那是神永恒的旨意和计划在人类历史上的实现。

但十字架也有属人的一面。彼得使人的罪与十字架面对面相向。注意他所仔细分别的两种人:“你们”,“不法之人”。“你们”指他当时说话的对象──以色列人;“不法之人”指外邦人,罗马官长,兵丁。所有人都包括进去了:以色列人,外邦人。这是从人这方面来看的。十字架被举起的那一刻,人子被钉在上面;律法之下的人罔顾律法;无法之人泯灭他们的良知。从人这一面看,祂的死是罪造成的,是一件可鄙的,卑劣的罪行,但祂并未犯罪。这位完全,无罪的拿撒勒人耶稣,按着神的定旨被交出来,被人的罪所杀戮。

祂的复活

彼得立刻接下去说出中心事实,“神……叫祂复活。”我们将在下一讲里用使徒所引用的那段诗篇,来解释这一句话。但此刻我们必须强调这里面的一贯性。自始至终,彼得所提到的都是同一个人:拿撒勒人耶稣;一个被彰显的人;祂被交在人手中;神使祂复活。如果这里不承认所指的是同一人,整段经文就毫无意义,那么基督教最重要的根基就只是建立在人的想象上,或是谎言上,这是极荒诞无稽的。

祂升到神的右边

使徒又用这几个字描述下一阶段:“既被神的右手高举。”这是指祂的升天。

稍微注意一下第34节,可以帮助我们解释“高举”一词。那里引用了大卫的话,“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很多时候,采取希伯来文的形式来解释圣经更清楚明白,此处即是一例。希伯来文这节经文是,“耶和华对我主说。”我们若翻到诗篇110篇,可以看到这句话的含义。那篇诗是弥赛亚诗篇,这是所有希伯来解经家和基督徒学者所一致同意的。我们从其中看见弥赛亚被加冕,登上王座,赢得最终的胜利。那就是彼得宣告的意义,说明神已将祂高举。这位拿撒勒人耶稣,完美的人,被钉十字架,复活,升天,被高举到大能和权柄之处,到神的宇宙中心,祂的升天是为了最后的得胜“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

祂接受圣灵

接下去的句子充满奥秘,向我们启示宇宙中心所发生的事。其奥妙实非言语所能尽述。彼得宣告,耶稣正如大卫所预告的,被高举到神的右手边,直等神使祂仇敌作祂的脚凳,然后,“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这几个字──“所应许的圣灵”──使我们想起我们的主在离开他们之前所说的话,“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那么,父所应许的是甚么?让我们一瞥古代的经文。神借着以赛亚说,“我要将我的灵浇灌。”祂又借着约珥说,“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祂借着耶稣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如今,彼得说,这位钉十字架,复活,被高举的拿撒勒人,已从父接受了所应许的;那应许就是,祂要为凡属血气的领受圣灵;这灵是为新世代所预备的。因此,彼得用美丽而实际的话形容这个事实,当拿撒勒人耶稣来到宇宙的中心时,神就应验了祂的古老预言,赐给祂圣灵;不是为祂自己,而是为凡属血气的;“又从父领受了所应许的圣灵。”

每个人读到此,很难不体认到这事件的庄严和荣耀,想象拿撒勒人耶稣如何升到高天,被高举到祂得荣耀之处。祂是第一个进入天上完全亮光中的人,进入到祂自己的圣洁里。以前天上从未接纳过一个这样的人。所有义人的灵都在那里,那是出于神的怜悯。但在主升天之日,有一个不需恳求神怜悯的人来了。这位毫无玷污、瑕疵,已完全得胜的人来到天上的荣光里。

但我们注视祂时,会忍不住说,为甚么这完全人身带伤痕?祂手上,脚上,肋旁的伤痕是甚么意思?只有一个答案,是从我们被赎的本性里发出来的:“因祂爱我,为我舍己。”神为了祂所赎回的族类,将祂的灵赐给这位受伤的人,因祂已为失丧的人赢得了胜利。

祂将圣灵浇灌那些等候的门徒

然后彼得结束整个过程的述说,并宣告结果。此处再度与开头强调的人子联在一起。“祂把……浇灌下来。”耶路撒冷人所惊讶的一切异象,狂热,亮光,能力,都是从拿撒勒人耶稣来的。

最后来看彼得最主要的论证,那就是,耶稣的整个使命都是从神来的。神彰显祂的完美;神将祂交付死亡;神使祂从死里复活;神将祂升至宝座;神赐祂圣灵。这启示了恩典如何胜过罪。人只能作到一个地步。他们观望耶稣,听祂说话,然后将祂钉在十字架上。这是他们能作的极处了。在钉十字架的行动里,显明了人的罪。但恩典从头至尾控制着过程。恩典将人的生命给耶稣;把祂交付死亡。再继续下去时,罪停住脚步了。神使祂复活,将祂高举,赐祂圣灵。在十字架上,罪与恩典的冲突昭然可见。得胜的是恩典,而不是罪。

那支刺入祂肋旁的矛,
带出使人得拯救的血。

借着所赐下的圣灵,彼得向所有蒙神恩典得胜的世代,作出了这个宣告。

使徒行传2:24-32

本段经文在解释使徒那篇讲道的中心事实──拿撒勒人耶稣的复活。有关复活的句子,在彼得整个讲述里居最中心位置。在其之前有三件事实──耶稣成为人,彰显祂的完美,死亡;其后有三件事实──祂的被高举,接受圣灵,祂将圣灵浇灌聚集的门徒。头三件事的高潮集中在复活;后三件事是复活产生的结果。

让我们简短而谨慎地来看这段经文的结构。它包括三部分──宣告,证实,解释。

1·宣告:“神叫祂复活”;
2·证实:“祂原不能被死拘禁”;
3·解释则见诸所引用的诗篇。

这个宣告简单而明确。紧接着的证实则大胆而具挑战性。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代名词上:“‘祂’原不能被‘它’(中文圣经作‘死’)拘禁。”“祂”是指那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拿撒勒人耶稣。这句证实的话有一个最简单的意思,就是从整件事的本质看,神有责任必须叫祂复活。

然后他引用诗篇来解释这证实:

大卫指着祂说,
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
祂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
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舌快乐;
并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
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你已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必叫我因见你的面,得着满足的快乐。

彼得接着为他引用诗篇而辩护。很可能当时在场的人会说,你有甚么权利将那段话应用在基督身上?因此彼得宣告,诗篇所指的一切事都未在大卫身上应验,因为大卫“死了,埋葬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彼得解释这诗篇是在预言复活;他明白诗篇的作者是指着一个经过死亡,胜过死亡,从其中出来的人说的。大卫并未作到这些;他死了,被埋葬,他的坟墓到当时仍在他们中间。彼得宣告──我们必须记住,这宣告是他在圣灵的默示下说的──大卫写的这段诗篇,其预言成分远多过诗的成分:“大卫既是先知,又晓得神曾向他起誓,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坐在祂的宝座上;就预先看明这事,讲论基督复活。”

彼得的证实──“祂原不能被死拘禁”──是如此大胆,具有挑战性。这种胆量是出于信心,相信神绝不违背永恒的原则。具挑战性则是因为他确信,死亡已经在耶稣的复活里被征服了。

他的宣告清楚揭露了复活的证据,这是必要的。我们常常用历史证据来为复活的真理辩护,并且在这件事上,历史也实在给了我们充分的证据。因为如果这些人的见证无法被接受,那么我们就不能倚靠任何见证来证实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了。然而,彼得此处的见证并不是说他已经看见过复活的基督,虽然不久之后他说,“我们都是为这事作见证。”此处他强调的重点是,如果他所作有关耶稣的宣告都是真实的,那么复活就是绝对必要的,否则神就违背了永恒的原则。若是这位拿撒勒人耶稣真的借着异能奇事神迹彰显出祂的完美,无罪,那么祂虽然死,也不能被死拘禁。彼得似乎这么说,若真晓得“祂”和“它”(死亡),就会知道“祂”和“它”没有任何最终的关系;祂的进入死是必须的,是出于自愿的行动。但虽然祂进入死,死仍不能抓住祂,拘禁祂。它曾拘禁大卫。大卫预先看见了得胜;大卫唱出伟大的信心之歌;大卫满怀盼望;然而大卫还是死了,被埋葬,他的坟墓今日仍在我们中间。但是这位耶稣与大卫不同,与任何人不同,祂不可能被死拘禁。彼得的证实可在他引用的诗篇里找到原因。我们先来查考这段诗篇,它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述生命

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
祂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
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舌快乐。

第二部分是描述死亡

紧接着是描述死亡,其中对死的态度是一般人不可能有的,除了那一位之外。

并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
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第三部分是描述复活

描述了生命和死亡之后,是对复活的描述。

你已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必叫我因见你的面,得着满足的快乐。

这段引用的诗篇,每小段之间都有因与果的关系。我们无妨从果来追溯因。先看复活的效果。复活是从死亡的特殊性质产生的。生命的道路已指示给那独一的一位,因此祂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祂的灵魂必不被撇在阴间,祂的身体也不见朽坏。死亡的特殊性质则是从生命的特殊本质产生的,这生命能如此说:

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
祂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
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舌快乐。

我们仍循同一条思路,但由不同的方向来观察结果。这里描述的生命,是在死亡中仍有盼望;为了维持永恒的法则,这种死亡对于复活是必要的。

现在按着这里的次序,来思考复活的原因。诗篇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描述,启示了对于罪的三重得胜:

1·胜过主动犯罪的可能性──“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
2·胜过外来的邪恶──“祂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
3·胜过犯罪所带来的责任。

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舌快乐,
并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
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胜过主动犯罪的可能性

从“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这句话,可以看出对于主动犯罪的胜利。我们每想到这拿撒勒人,就必须记住祂独特的属性。祂是人,也是神。祂兼具神与人的属性。祂不是一般人,因祂也是神。祂不单单是神,因祂也是人。因此当这位拿撒勒人,这位神来到人类中间时,神的宇宙有了一个新的“人”,新的创造。祂来到世上,第一个行动就是取了奴仆的样式。保罗在腓立比书里描述,祂从高天降下,本有神的形像。但祂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接下去是“成为人的样式”。我们目睹这位宇宙的新“人”时,首先要考虑的事实是,祂是一个仆人,虽然与天使同列,但却没有天使的属性。祂由尊贵降为卑微。这是难以完全解释的奥秘,它完全超越了人类的经历,但我们可以活在这奥秘之上,好叫我们看清第一重胜利的意义。

我们看见这位拿撒勒人既是人又是神,祂与永生神之间永恒的关系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如此我们立刻看出一个新的可能性,就是魔鬼的产生。犹大宣告这些堕落的天使“不守本位,离开自己住处”。天使的罪与亚当的罪是不同的。人不是因自己的叛逆而致罪;他是因响应了罪的试探而犯罪。宇宙中犯罪的神秘历史远比人类的历史长远。天使的堕落是因为他们离开自己的住处。“离开住处”并不是他们所受的惩罚,而是他们所犯的罪。以赛亚唱出巴比伦王的堕落之歌时,他也解释了恶者的神秘。明亮之星,早晨之子离开他的住处说,“我要升到天上……与至上者同等。”于是他离开当住的地方,不守本位,以致于堕落了。就我们所知,这是撒但的起源。

当神的儿子为了实现神永恒的计划,而来到一个新的存在领域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机会,导致魔鬼出现。因为神为祂的仆人立定了一住处;他们维持住处的法则就是常将主放在他们面前,尊祂为王。在撒但的例子中,他和那些跟随他的天使都是选择恣意妄行,违反神的命令。在那一刻,魔鬼产生了,不是因外来的引诱,而是由想要不倚靠神,自己独立的意志所产生的行动。

“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这句子包含了一个观念:受拣选却堕落的恶者,不是受外来的引诱犯罪,而是出于自愿的行动。说这话的人子似乎如此说:我从未想要独立自主,或自行其是;我从不离开住处;因此我守住自己的本位。我取了奴仆的形像,从未违背这职分,或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祂的奥秘和独特,可能使祂成为撒但攻击的中心目标。但祂说,“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我从未与神须臾分离。祂是惟一能如此说的人。那是祂对魔鬼的第一重得胜。

胜过外来的邪恶

再看下一个宣告:“祂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这和上一个宣告的区别很明显。第一个宣告可以如此表达:“我尚未摇动。”第二个宣告可以如此表达:“我不至被摇动。”我没有被悖逆所摇动,没有选择与神背道而驰;我未容许任何外来的攻击破坏我与神的联合。这使我们想起耶稣在世时的地位,以及祂成为人的事实。祂来到一个撒但正猖獗张狂的世界。祂在世的那些年,一直站在两种争论中间,一端是义,一端是恶,正如我们今日的光景一样。祂位于两个势力之间,一个势力吸引祂更接近宝座,一个势力把祂拉离宝座。祂必须像所有人类一样,在两者中作抉择。天使堕落,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悖逆和选择。人堕落是因为他听从,顺服悖逆的一端。耶稣既站在天使,也站在人的地位上,祂必须作双重的选择。关于前者,祂说,“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至于后者,祂说,“祂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舌快乐。”意思是:我找到了获得单纯快乐的方法,因我知道祂与我亲近,祂是我的盾牌,要保守我抵挡恶者一切的攻击。祂胜过一切外来的试探,因为祂不断与神交通,神就在祂的右边。作为神的仆人,祂将神放在面前,祂从未离开自己的住处。作为人,祂承认神在祂右边,要以能力护庇祂。因此祂不被外来的势力所摇动。所以祂一方面胜过主动的犯罪,一方面胜过外来的恶。这位人子获得了双重的胜利。

胜过犯罪所带来的责任

祂的第三重胜利,是透过死获得的。我们看见祂作为仆人,从未偏离本位;作为人,因不断与神交通,仍保有祂的纯洁和圣洁。因此,祂没有理由死亡。但我们看见祂经历死亡。现在来注意观察祂对死的态度。祂说,“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祂看见超越死亡之上的事,“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如今祂说,我即将被置死地,但死不能拘禁我。罪的代价乃是死。死是因人悖逆神所导致的后果。但死不能拘禁我。

这是祂的宣告,祂已胜过人犯罪所带来的责任。这位完全人为何要死?我们只有从新约找到解释。使徒的话可提供一些线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离世时所说的话也有相同的暗示:“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祂舍命的原因在同一段经文里揭露出来,“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新约的作者皆一致宣告了这死的意义。“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这位完全得胜的人进入死亡,是因为祂要承担我们犯罪所带来的责任。“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实在很难明白,一个人怎能承担如许责任?但我们若记住承担责任的是谁,就不难明白了。不要忘记,祂不单单是一个人或仆人;祂在世的时候曾说,“我与父原为一”;“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作的”;“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就是这一位,进入死亡,埋在坟里。

祂从此不再出来吗?坟前的大石不再辊开吗?这拿撒勒人从此一去不返吗?若是这样,我们就是最可怜的人了。我们所传的道,所持的信心都归于枉然。然而,事情并未结束。如果祂的完美生命是真实的,那么神若允许死亡拘禁祂,神就违背了永恒的原则。这正是彼得的意思,“祂原不能被死拘禁。”神使祂复活;复活是得胜的最终证据,祂胜过了主动去犯的罪,胜过外来的罪,胜过罪所带来的责任。我们接受彼得的宣告,“祂原不能被死拘禁。”我们接受复活的见证;所以我们知道祂担负人类犯罪的后果,祂也能完成神的旨意;祂将异象转变成得胜,将得胜转变成美德。

我们从未站在天使的地位上,自然不会有天使可能犯的那种主动的罪。但我们一直站在人的地位上,不断听到试探的声音,也常常向试探屈服;我们的记录上污痕斑斑,我们曾经失败,堕落。但这“人”从末失败过,祂承担起我们的失败所带来的严重,奥秘,无可补偿之责任。祂进入死亡,却仍唱道:“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祂自死亡里出来,祂的灵魂从阴间上来,祂的肉身未见朽坏;透过复活,我们知道我们能享受祂死的代价。基督若赢得了这三重胜利,死亡就不能拘禁祂。基督复活,是因为祂已大获全胜。因此基督徒信仰的中心,和所传之道的中心,就是复活。这解释了十字架的真谛,也必定带来以下的结果:祂被高举,和祂的再来。

使徒行传2:34-36

本讲要讨论使徒讲道的最后一部分;它总结了前面的论点,并构成了五旬节的宣告。

彼得一开始时说,“这件事你们当知道。”接着他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乃是应验古老的预言:“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接的事,都是耶稣在世上服事的结果。

现在彼得结束解释,开始实际应用。他已经完成论证,打算作结论。他最后一段话是,“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这宣告前面,是一段令人瞩目的说明:

“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说,
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
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

要研讨彼得这篇讲道的最后一部分,必须先来看他最后的宣告,再回过头来看宣告之前的说明。

这里的宣告将听的人又带到使徒最初提到的拿撒勒人身上。彼得一开头就依据他们所熟知,并以轻视的称呼来介绍人子,他说,“拿撒勒人耶稣。”然后他引领他们一一面对有关基督的事实,这些话一句句向他们的信心提出挑战,很可能使他们心中产生许多疑问。他们听到彼得按步就班地叙述,陈明耶稣的事,从祂被神证明,直到升天,将神所应许的圣灵浇灌下来为止。他们屏息凝听着,可能逐渐失去了拿撒勒人的印象,因所听见的希奇之事而忘记了他们将耶稣钉十字架的罪行。因此,使徒最后必须带他们回来,面对同一位人子。他说,“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这是至关紧要的,目的在强调从头至尾,他所说的都是同一个人。

彼得的宣告──“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是强调复活的中心教训。这位被神的右手高举,被立为主,为基督,使历来的应许和计划得应验的人,就是被钉十字架的那人;因此也就是复活的那一位。

若以自然的态度读这宣告,会发现彼得只有一个单纯的意图,就是宣告复活的事实;神借着这一切难以言喻的奥秘,明确地将耶稣放在双重地位上──“主和基督”。这里的“立”字是常见字,但它总是用来指某项单一的行动;暗示一个关键时刻──现今过程结束了,结局已经来临。“神已经立祂。”

使徒宣告的主要目的,不是指明基督永远是主的身分,虽然这也包括在其中。这里有一层意义,祂公开服事的那些年间,祂一直是被膏的那一位,一直用主和基督的身分说出大有权柄的话语。使徒在此的主要目的是指明一个事实:在某一关键时刻,神借着单一的行动,明确而积极地立祂为主,为基督。在神永恒的计划和旨意中,早在人犯罪之前,神的儿子就是救主了,因为羔羊是在世界创立之先,就按着神永恒的旨意被杀了。但到现在,这事实一方面是神旨意的一部分,一方面也成了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这就是五旬节宣言。神已立祂为“主”;这词暗示祂个人无上的地位。神已立祂为“基督”,指出祂相关的无上权力。

神立祂为主,那是说,神已申明祂为主的身分;在天上,地上,地狱面前宣告祂的超然无上地位。神已借着祂的复活,被高举,证实了这宣告。拿撒勒人耶稣是主,祂是众子中为首的,无论在理想,伦理目标,道德成就,恩慈,庄严,美德上,祂都是无可伦比的。不管我们是否尊祂为主,是否选择其它的主治理我们,都不是问题;祂仍然是主。

无人堪与祂相比。人类所想象出的任何理想,都无法与四福音书所记载拿撒勒人耶稣那至高无上的美丽和光明相比。

这是神所承认并证实的主。神已从人类中间将人子高举,放在主的地位上。耶稣在人的地位上,不仅实现了人类的盼望和渴望,并且完成了神的计划和旨意。“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造人”是古老而永恒的计划。看看耶稣里面的“人”,神已立祂为主。

但感谢神,还有另一个词。神已立祂为基督。我们必须依据旧约来解释基督一词。若要知道“基督”一词的含义,必须回到旧约的条文,礼仪,盼望,渴望,日增的亮光,以及旧约的悲泣,叹息,歌唱里。但仅了解这些还不够,我们也需要新约告诉我们“基督”是何意思。我们首先从旧约着手。这词最先是发自以色列历史上一个黑暗的日子。当士师时代,各地纲纪荡然,一片混乱;那时有一妇人凭着信心得到一个孩子,取名撒母耳;她随口唱出赞美诗歌。可能哈拿并不知道她唱出的歌所具有的更宽广之意义,但它确是诠释了神在那黑暗世代所用的方法。它的结尾说到“受膏者”,古希腊文版本将其译为“祂的基督”。于是这个伟大的理想第一次出现了。根据那首歌,基督就是那将要来的王。我们顺着历史的轨迹,来到先知时代,那时异象已更趋清晰。先知书所启示的基督是受膏去释放被掳的,打开监狱的门,安慰伤心的人,宣讲我们的主蒙悦纳的年代,和神愤怒的日子。在那里我们看见被膏的那位有极荣耀的王权;但我们也看见被膏的那位因忧愁痛苦而垂首,而被击打。我们听到先知说,“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现在,彼得说,神已经膏立祂──耶稣。祂正是那应验盼望,实现渴望,带来救赎,使人恢复的一位。

我们必须用彼得前面的论证来解释这最后的宣告。若要了解祂作为救主和弥赛亚的最终意义,必须再一次来看那七个阶段。神立为主,为基督的这人是谁?是拿撒勒人耶稣;是神所证明的;被交付死亡;从死里复活;被高举到神右边;接受圣灵充满;把圣灵浇灌地上等候的人。这一切都是必要的,目的在解释耶稣的王权,和祂作为救主的特质和价值。

让我们换一种方式,将七个事实再重复一遍,试着从历史事实来推论它们的道德和属灵价值。

1·神已立“祂”为主,为基督;
2·祂是被加冕的人,位于宇宙的中心;
3·被证明是圣洁的,祂手执令牌;
4·祂舍下自己的命,为了拯救别人;
5·祂从死里复活,赢得最终胜利;
6·祂接受父所应许的,与神和人建立起交通。
7·但更进一步,祂将这恩赐浇灌软弱的人们,重造他们原本瘫痪的生命。

因此,基督的主权所具有之道德和属灵意义是──被加冕的人,圣洁,牺牲,得胜,交通,能力。“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

让我们再回到彼得的说明。他对那些熟悉经文的人说,“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这使我们想起彼得先前论到复活时所说有关大卫的话,“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的对你们说,他死了,也埋葬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现在他说到升天和作工时,表达的也是相同的思想。

这句话清楚阐明了彼得对升天的看法。如果升天的意思仅仅是指灵魂脱离物质的限制,进入更广大的生命里,那么大卫也确是升到天上了。但如果升天系指一个人的身体从死亡出来,进入天上,那么大卫就没有升天,因为使徒说,“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彼得现在引用诗篇的一段话,并说这篇诗是大卫写的。那是诗篇110篇。有人想,如果彼得未曾听过耶稣自己引用那篇诗(太22:44),不知道彼得还会不会如此引用?

这篇诗很明显的是弥赛亚诗篇。它分成两部分。头四节介绍这位弥赛亚君王与耶和华的关系,祂被耶和华膏立,从耶和华得到能力,被祂的子民围绕;祂是王,又是祭司:

“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
永远为祭司。”

这篇诗后半段是说到同一位王,祂大有能力,得胜地通过审判,建立祂的国度。彼得引用这诗篇来解释他为拿撒勒人耶稣所作的宣告。诗中表达了诗人在某一处高山,遥遥望见的那模糊异象,已经完全在基督里应验了。基督是耶和华所有,所坚立的。基督是众民所围绕的,他们在祂显能力的日子围绕祂,好像清晨的甘露,是如此清新,美丽,满有能力。那是彼得心中所想的,他们所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是神所立定的。

再来看看我们的主如何引用同一段经文。这事记载在马太福音。

“法利赛人聚集的时候,耶稣问他们说,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祂是谁的子孙呢?他们回答说,是大卫的子孙。耶稣说,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祂为主,说:
    主对我主说,
    你坐在我的右边,
    等我把你仇敌,
    放在你的脚下。

大卫既称祂为主,祂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一言。”

让我们将基督的问题,和前面发生的事连在一起。祂的仇敌已问祂三个问题,祂只提出一个问题。他们问的,祂都一一作答。但祂所问的一个问题,他们却无言以对。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政治性的,由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联合提出,讲到纳税的事。第二个问题是神学性的,由撒都该人提出,是关于他们所不信的复活的事。最后一个问题是伦理性的,由一位律法师提出,他很可能是其余众人的代言者,问到诫命中何者最大。

耶稣详细地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关于纳税,祂说,“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关于复活,祂说,“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关于律法,祂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要爱人如己。”然后祂解释这些回答,将重心移到祂自己身上,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宣告。“主对我主说。”那人是谁的子孙?是大卫的子孙。那么为何大卫还称自己的子孙为主呢?在场的人一下为之语塞。但我们知道答案。大卫的子孙又是大卫的主,因为大卫的子孙一方面有大卫的属性,一方面有大卫所无的属性。

拿基督自己引用这诗篇的方法来解释这段引文,就知道基督是“主”的意思乃在,祂是一切政治,神学,伦理事务的最终权柄。祂仍然是一切国家和国际事务的最高权柄。祂不单单是主宰永恒生命,胜过死亡的主;更甚者,祂是现今的主,治理现在的生命,赐给我们处理现今世代光景的法则。死亡只是一个过程,因为我们现今已在祂的国度里,并且要永远在祂的国度里。

这段引文显示,基督被立为主,祂同时要享安息。

“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右边是权力和平安之处所。神的属性里没有惊惶,认识祂的人也没有必要惊惶。

但最后我们必须注意它的限制。“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不是“当我把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时”。神不是一面立耶稣为主为基督,一面进行为祂预备国度。神尚未开始使祂的仇敌作为祂的脚凳。这过程是在现今世代之后的。

再引用另一段经文:“祂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祂的声音。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祂凭真实将公理传开。”当祂传出通向得胜的审判时,祂就要折断压伤的芦苇,吹灭将残的灯火,借着审判的过程最终胜过那些悖逆的心。

那日子尚未来到。它何时来?我们不知道。神没有给我们一份日程表,我们也不要求知道。我们的安慰是,祂正坐在神的右边,祂是主,是基督。

那就是五旬节的信息;包括了今日圣灵所作的一切见证;因此也是教会所当作的见证。只有如此,教会才能祈求得到五旬节的能力。我们的责任──求神让我们看见不只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衷心的渴望──是在我们的家里,城市中,广大的世界上,尊祂为主,为基督。

使徒行传2:37-47

在希伯来人的制度里,五旬节被描述为“收割节”,“所收的是你田间所种劳碌得来初熟之物。”这节期的属灵含义,在基督教会开始时的这个五旬节得到了应验。

我们已探讨过彼得的讲道,现在要来看这篇讲道的结果。头五节(37-41节)记载了立即的结果;至于持续的结果则记载在本段经文余下的部分(42-47节)。

立即的结果是:

1·相信和发问;
2·指导和劝诫;
3·最后,顺服,接受圣灵的人数加添。

他们听了使徒的信息,就觉得扎心,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这句话是紧接着彼得宣告耶稣是主之后所提出的。他作那个宣告时,曾提醒在场的人,他们犯了置死耶稣的罪,“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因此听见的人心中会浮起两个念头──

1·耶稣是主的事实;
2·他们在主的亮光下显出有罪的事实。

他们看见这两个事实,就立刻问道,“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

一篇讲道若要使人心中认出自己的需要,就必须先介绍基督是主。耶稣的无上主权能使人认识自己的罪。常有人说,这一代的人已缺乏上一代人那种对罪的敏锐感,这种敏锐感也是我们祖先思想上的特色。今日人们最大的难题是,对罪浑然不觉;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太容易把人带到摩西的律法前,而很少将人带到基督那纯然威严尊贵的主权面前。今日有许多人,可以将十诫背得朗朗上口,心中却毫不战兢;但我们从未看见过一个人能面对面站在主耶稣基督透过祂救赎大功所赢得的主权之前时,能够泰然自若,毫不知罪。我们若用任何律法的标准衡量自己,也许不会栗然而惊;但我们若站在主前──首先看见祂的亮光,圣洁,和祂本性的尊荣,然后面对祂受难的奥秘,和祂受死所显明的大爱,就会禁不住将手放在嘴唇上喊道,我是不洁净的。彼得重述了拿撒勒人的事迹,介绍这位加冕的主,神永恒的典范,和完美的救赎者,那些人就看到自已的罪,而感到扎心。

这种认罪是由双重见证造成的,一是人的见证,一是圣灵的见证。一个人若想单凭自己的能力传讲基督来造成这种果效,是必然要失败的。另一方面,圣灵要倚靠人的见证,因此当两者联合在一起时,这些果效就接踵而至。

接下去是使徒的指导和劝诫。他对罪的指示是,“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他对于基督的主权这样指示:“就必领受圣灵。”提出问题的人,有一部分责任须尽,就是从罪中转回,相信,受洗;此外他们还必须接受圣灵,才能认识基督的主权,并顺服祂。使徒在字里行间鼓励他们如此行。他宣告说,这古老的应许是给他们,他们的儿女,和神所召来的人。他进一步警告他们,要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现在留心观察接下去的记载,“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约添了三千人。”“添”这字颇富趣味,值得注意。旧的版本作,“添给教会。”后来将“给教会”数字省略了,改以“给他们”。事实上,原文中两者俱无,所以现在的版本将两者都除去了,而是“那一天,约添了三千人”。其真正目的在表明教会的增长。译成“添”的那字,直译就是放在前面;意思是,将某些东西放在已经存在的东西旁边,因此已经存在的东西数量上又增加了。其次,这些人是加给原有的一百二十人,加给使徒的行列;然而根本上他们是加给主。当圣灵浇灌那一百二十人的时候,他们是被加给主,作祂身子的肢体,作祂的肉,祂的骨;根据新约深刻而奥秘的教导,他们开始分享基督的生命。同样的,在五旬节那天,那些人相信了,顺服了,被加给主,他们同时获得了祂受死的代价,和祂美好的生命。因着他们被加给主,祂有了更多的器皿去宣讲祂的信息,作祂在世上的工。

因此我们看见第一篇五旬节讲道的结果。它造成了悔改,相信,询问;这不是讲道者的滔滔雄辩和口若悬河所造成的,而是因他借着圣灵的能力宣讲有关耶稣的真理,并且圣灵在听的人心中显明了所宣告的真理。

他们接受圣灵,是在被加给主之后。紧接着就是因归向基督,认罪,而导致的顺服。于是教会增长了,主借着教会来传达祂的信息,继续祂的事工。

再略看一下接着发生的结果。在五旬节能力下所讲的那篇道,其产生之后果显然难以估量。从天下各国来的虔诚人聚集起来,擘饼祈祷。这三千个听了道之后悔改相信,并接受圣灵,被加给主的人,都是从各地各方来的。他们回到各人本乡本土之后,必然以基督奥秘身子的肢体之身分,分享祂的生命。他们所到之处,那里的人都有机会听见基督。

使徒行传里回至少有两件事可以显明这真理。最突出的可能要算罗马的教会。保罗曾写信给罗马的众圣徒。他因想念他们,又受拦阻不克前去,就写一封信给他们。罗马教会是从何处来的?从未有记载任何使徒曾到过那里。“从罗马来的客旅”听见了五旬节的讲道。“从罗马来的客旅”顺服了那信息,他们回去之后,很可能就成立了初期的罗马教会。大数的扫罗在路上被大光击倒时,他正是要去逼迫大马色的教会。大马色教会从何产生的?没有记载显示曾有使徒去过那里。很可能也是这篇讲道带来的后果,人们回到大马色之后,就在那里建立教会。没有人能一言道出这篇讲道的影响有多深远长久。在圣灵能力下讲出的这篇信息产生了立即的结果,但是它持续的结果却是难以估量的。那群人散开以后,各分东西,散处各角落;他们走到那里,就将福音和圣灵所带来的基督生命之能力,带到那里。

但是还有其它清晰可见的结果。新的团体──甚督徒教会──的画面是充满兴味的。注意其仪式。“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这是基督徒团契的四个仪式。受洗并不是基督徒团契的仪式,而是进入这团契的标志。在基督徒团契里必须不断遵守的仪式是: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这也不是事奉的条例,而是装备我们去事奉,并维系教会的肢体生活。关于使徒的教训,我们不必赘述,新约已有充分教导。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彼此交接。我们岂不是常常将“教训”“交接”并在一起读,似乎它们指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岂不是以为彼此交接只是一群听从使徒教训的人,彼此在感情上互相依附?但这却不是“交接”一词在这里的含义。此处的“交接”是指众圣徒聚集时某些特定的习惯。基督徒在一起似乎很难彼此谈论有关基督的事。他们平常见面,天南地北甚么都可以谈,就是不涉及属灵生命里最深的事;那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深的经历,不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神和祂国度的事,而是因为他们从未学会如何借着交谈属灵的事彼此造就。那些早期的基督徒在一起谈论他们属灵生命的事;除了这种交通,没有别的方法更能保守、加强基督徒的生活。旧约最后一卷书对这一点有极佳的说明。玛拉基大声斥责当时拘泥虚礼的人,他呼吁,“敬畏耶和华的彼此谈论。”那不是祷告聚会,而是交通聚会。

然后是擘饼。就是一家的人,围着餐桌,遵守主所教训的,享用饼和葡萄汁,为的是记念主,并宣告祂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死。

最后的仪式是祈祷。那不单单指个人的祷告,而且是大家聚在一处,有系统,明确的,积极的祷告。

这群人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的结果是,“众人都惧怕。”外面的群众看见这一个新团体在他们中间成立,就感到害怕。

在属灵事物上彼此交通可以产生其它的交通──物质上的交通,敬拜上的交通──他们天天在殿里敬拜;家庭生活的交通──他们在家里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他们作这一切时,都是满心赞美神;注意下面一句话──“得众民的喜爱。”早代基督徒从未遭受民众的逼迫,他们所受的迫害都是来自官长和祭司。

“得众民的喜爱。”如果教会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我们当怎么办?离开教会,并严厉批评她?万万不可。应该正视失败的事实,悔改,作起初的工,实现基督徒的交通,开始赢回所失去的民众之喜爱。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教会在许多方面都未能得到大多数民众的喜爱。原因何在?基本上说,是因教会没有作到合一的地步,未能将基督的生命彰显出来。她已经转向其它的主,采用其它的方法,而放弃了基督的方法。

基督的教会──就拿一个地方教会来说──应该是让圣灵随意运行的教会,如此圣灵才能透过教会,照明外面的世界,使世人讶异,困惑,发问;一个地方教会,里面的每一分子若与基督相交,为基督作见证,她必然是一个得众人喜爱的教会。我们不是要故意讨好群众,但我们要彰显基督,好叫基督成为吸引万民瞩目的焦点。我们一旦离开祂,就失去了群众。一个尊基督为元首,不但在私人生活,并且在彼此交接的生活里彰显基督生命的教会,必然是一个能吸引疲乏、忧伤者归向她的教会。我们现今称某一个教会具影响力,是因为她的会友是举足轻重的人,不然就是因为她能轻易募捐到可观的经费用来推动慈善事业。早期有一个教会曾如此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但那在金灯台中间行走的主说,“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今日祂也会对许多我们称为“有影响力”的教会说同样的话。一个有影响力的教会乃是一群忠心的人,他们“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他们存欢喜诚实的心用饭,在个人和团体生活里都彰显出基督的美丽,荣耀,和大爱。这样的教会必然得着众民的喜爱。

本讲对于基督徒工人,特别是传道人,有很明显的教训。

1·传讲使人知罪的道。
2·讲完道之后,花时间去收集讲道的结果。
3·将这些结果一一整理出来。

最后,有一点可以使我们得到鼓励:我们若是让神的灵引领,那么我们教训和讲道的一切结果都是无可估量的。我们如果能估量一篇讲道的结果,这篇讲道无疑是失败的。但任何人若来到神面前,带着他的无知或学识,带着他的软弱或能力,带着他的拙口笨舌或雄辩之才,将这些全放在神面前,任祂的灵引导,他所讲的道就必不致失败。罗马能感觉它的能力,大马色能受到它的影响。世界最遥远之地,有一天都会感受到这涟漪的触动;而只有到末后那日,他才会知道这篇讲道所造成的影响。──《摩根解经丛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