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三次旅行传道的结束 二十1~廿一16
从第二十章开始,保罗第三次旅行传道的高潮已经将要结束了,因为他已经准备要回耶路撒冷去。所以从本章开始到廿一章16节,是保罗回程的准备和经过的记录。在第十九章21节的经文批注里已经提过,在以弗所时,保罗就已开始为耶路撒冷的教会筹募一些钱。虽然行传没有明说,但在这段时间保罗写给各教会的书信却都曾提到。
保罗为甚么要为耶路撒冷城的信徒募捐呢?其实他在这个时候(保罗准备回去时约在主后五十四年)开始为耶路撒冷的信徒募捐,在时间上已经太晚了(饥荒的时间是在主后四十七、四十八年)。因此保罗为耶路撒冷城的信徒募款,最大的目的,应该不是为了巴勒斯坦的信徒。一个隐含而没有讲出来的秘密,我们只能由他的坚持回耶路撒冷城的态度上看出来。原来第一次旅行传道后,保罗和巴拿巴回耶路撒冷,他们的外邦传道工作已被正式地承认。然而到外邦传道这么久了,外邦教会一直没有与耶路撒冷的教会有连系,他们尚未得到耶路撒冷教会的承认。也许因为当时有人怀疑,如果没有得到耶路撒冷的教会承认,就不是属于基督的教会。保罗极愿意外邦教会得到耶路撒冷的承认,极愿意两个教会有个连系。当时,刚好马其顿和希腊的教会出于好意,愿意捐出一笔钱来帮耶路撒冷城穷苦的弟兄(参罗十五25、26)。保罗为了要使两个教会在主里合而为一,他愿意作一切的尝试。他明知耶路撒冷的弟兄或犹太人一定不欢迎他,但坚持要回去。他希望藉着所募捐的钱,表示外邦教会对耶路撒冷教会的敬重(林后九12~15),盼望由此得到耶路撒冷信徒的好感。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保罗冒生命的危险前去。他原可再在外邦传道,作一个成功的传道人。他也知道回耶路撒冷时,他个人要冒生命的危险,也许从此再也不能出来传道。在这得失之间,保罗选择为外邦教会与耶路撒冷教会的和好而冒生命的危险;他没有选择继续在外邦拓展教会,而毅然选耶路撒冷之行。这两者之间哪一个重要,只有保罗自己能够体会到。我们外人只知其果而无法知道其因。也由于这个事实,我们知道保罗是一个为传道的事工和 神旨意奉献自己生命的人。他不是一个献身在 神的事工上施展自己才能的人。
一 离别马其顿和希腊 二十1~6
保罗要离开传道地区以弗所、马其顿和希腊,作者都没有告诉人任何理由。在这段短短的六节经文,保罗跑了许多地方,又在希腊(作者不愿说是哥林多)住了三个月,罗马书可能就是在那里写的。为甚么有那么多的人与保罗同行往耶路撒冷去?作者不愿说,但这些人可能是各教会来的代表。他们不但代表教会拿钱要去耶路撒冷救济,也代表他们的教会向耶路撒冷教会问安,但这些事作者都没有让它在文字上表现出来。作者要如此做的原因大概是要使保罗的经历和受难受到重视,因此把其它的事情略过不提了。读这一段要注意些要点:
1 这是一段很简单淳朴的记录,没有教义色彩。很可能是日记的记载,史实的成分很高。
2 从别的书对照(罗十五25~29),我们发现保罗正忙着要去各地募款。因为不太顺利,因此,保罗必须要多跑好些地方。并且他也写信请别的地方教会帮助。
3 从第五节“我们”才又开始出现,可见“我们”数据的作者与腓立比非常有关系。因为它,“我们”从特罗亚(十六10)开始,在腓立比结束(十六16),因为他(我们的作者)一直留在腓立比,现在他又要与保罗同行了。
4 这一段简单无华的记录,表现出一个传道者的真诚无伪。他为教会的缘故到处奔走,操心,以及要为教会完成一件事情之艰难,可由字里行间中看出。保罗的奉献不是像祭司拿一件现成的东西,高举它摇一摇就献给 神。他的奉献是经过策划、奔跑、操劳、与人同工等。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后,才奉献在 神的面前。
二十1、2
乱定之后,保罗……就辞别起行,往马其顿去。走遍了那一带比方,用许多话劝勉门徒,然后来到希腊 暴乱平息后,以弗所的基督徒并不因此而解散。只是保罗的目标太明显,所以离开以弗所。但当地的教会信徒仍然存在,并且要继续传福音。因此,保罗劝勉他们,鼓励他们。
保罗在马其顿“走遍”的地点,大概是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徒十七1~13)。作者不知道为甚么原因,不愿意说保罗是来募捐的。其实马其顿的教会,尤其是腓立比教会,是最会支持保罗的(罗十五26)。
二十3、4
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将要坐船往叙利亚去,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他就定意从马其顿回去。同他到亚西亚去的,有庇哩亚人……还有特庇人……也有亚西亚人 那时大约是主后五十四年的秋天。作者不愿说是在哥林多,只说希腊。即使在保罗自己的书信里他也称哥林多为亚该亚(林后九2)。这是作者在这一段写作的特色。三个月是大约的时间。保罗是在哥林多募捐成绩不一定很好(林后九2~5)。商业发达,收入丰富的哥林多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要奉献的钱,因此保罗在那边空费了些时日。保罗也许看到所收的数目不多,因此在这三个月的时间中写了罗马书,盼望得着罗马那边的帮助。
原来每年都有犹太人回国朝圣的船从哥林多开出。保罗原打算要乘朝圣的船回去,犹太人在船上很容易把保罗推下海去。大概这个消息被犹太人的弟兄知道,然后告诉保罗。
本节所提的人很可能就是各地教会的代表,负责携带他们教会奉献的钱到耶路撒冷去。但他们也可能是保罗派去各教会募捐的人。例如该犹是特庇人;提摩太是路司得人;推基古是亚西亚人;特罗非摩是以弗所人(徒廿一29)。他们也同保罗从马其顿到特罗亚。因此,他们也可能是被保罗派去各教会募捐的人。但文中没有提到腓立比的代表,这件事又被作者隐盖起来了。其实腓立比的代表可能就是“我们”的作者本身。
二十5、6
这些人先走在特罗亚等候我们。过了除酵的日子,我们从腓立比开船,五天到了特罗亚,和他们相会 这一段至少有三件事情没有交代清楚:(1)他们到底是谁?是不是亚细亚人推基古和以弗所人特罗非摩,他们知道关于行船的事情,所以先到特罗亚去预备航船?(2)保罗为甚么经过他心所爱的腓立比而没有进去访问?所谓的“我们从腓立比开船”是不是指明他们已在腓立比访问过了?(3)这一群与保罗同行的人怎么没有提到哥林多和腓立比的代表呢?是因为哥林多教会没有奉献才没有派代表呢?腓立比的代表是否就是“我们”资料的作者?因为作者没有交代清楚,所以很虽解答上面的问题。保罗在腓立比过除酵节,这时的犹太基督徒(当时的成员以犹太人为多)还过着犹太人的生活──守节期。
保罗写哥林多后书的时间如果是在特罗亚(因他在那里住了一周)的话,是很不可能再从哥林多拿到钱的,因为过了一周保罗便要回耶路撒冷了,保罗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又写信又募捐,又从哥林多取到钱。哥林多后书应当是当他在以弗所的时候写的比较恰当,因为保罗写了募捐的哥林多后书以后,再亲自到哥林多去取钱比较合乎常理。
二 保罗访问特罗亚和米利都 二十7~16
二十7
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就与他们讲论,直讲到半夜 犹太人的安息日是由星期五的日落算到星期六的日落前。星期六下午日落以后便是一个星期的第一天。因为犹太人除了一星期的第一天没有宗教节目以外,其它的日子都有。又因耶稣是在一星期的第一天复活,因此基督徒把这一天,没有犹太人宗教节目的一天,也是耶稣复活的那一天,当作是纪念耶稣的日子──主日。这一节是我们所看到的数据中,第一个清楚地告诉我们,初代教会如何守主日:有聚会,有擘饼(现代中文译本此处作分享爱筵),有人讲道。但看样子并非很正式,当中没有严谨的宗教仪式。
所谓擘饼(分享爱筵),就是大家一起用食。这是普通的犹太人吃饭的方式。但耶稣已使他们在分享饭食时,赋予互爱的意义成为爱筵的聚会。刚开始时,爱筵是真的用日常的食物,大家都吃饱。后来因为人多难准备,就演化成用象征性的食物。
这一次的聚会为甚么是在星期六的晚上?是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这一次大概是特别的,因为保罗第二天的天亮就要动身。其它地方的记载,基督徒的聚会都在七日的第一天早上。因为后来外邦的基督徒增多,他们就不再以犹太人的算法来算第一、二日了。他们以天亮为一天的开始,天黑为一天的结束。
保罗可说是操心过急,想在一夜之间把道都讲完,因此直讲到半夜。
二十8
我们聚会的……楼上,有好些灯烛 聚会的楼上有许多灯烛到底是好或是坏呢?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法。有的人认为当时四周的住家都是穷人,外面一片漆黑,但基督徒聚会的地方,特别当保罗来到时,“有些灯烛”,这表示一片光明。这个家庭有三楼,主人大概是个家道不错的信徒。但西方抄典加上一句说“窗户很小”。这意思是说油灯多,窗户少,于是造成犹推古掉下楼去的原因。
二十9~12
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保罗讲了多时,少年人睡熟了,就从三层楼上掉下去。扶起他来,已经死了。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抱着他说……他的灵魂还在身上……有人把那童子活活的领来 年青的犹推古睡沉了,那时睡的人大概不只犹推古一人。坐在听众当中的,应当还有别人睡着了。只是犹推古的位置很危险,他处于危险的位置而不儆醒,这是极大的疏忽。他掉下去不是死了,死是大家的猜测,因保罗下来看时,发现他还有气息,他是昏过去了。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拥抱他,这都不是今日正确的医学施救法。如果他有骨折的话,不可随意抱他。如果他有脑震荡的话,也不可伏在他身上。保罗所用的纯粹是旧约里的信心行为。例如以利亚伏在死孩子身上(王上十七21);以利沙伏在书念女子的儿子身上(王下四34)。保罗的另一些信心的表现是:他叫众人不要慌乱;他又仍继续与大家一起擘饼。那年青人大概还一直放在他们当中,等天亮时,大家把他“活活的领来”。
二十13、14
我们先上船开往亚朔去……保罗……他自己打算要步行……在亚朔……我们就接他上船,来到米推利尼 保罗为何不与他的同伴一起坐船呢?是怕那一段的水路风浪大不好走吗?是要个人静思才走陆路呢(也可坐陆路的交通工具)?是有些事情没有做好,要顺着陆路做呢?是否想沿海岸线看一看那边的村落?因为这是一种日记的写法,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保罗真正的意图是甚么,作者只照保罗的安排行程而记录下来。因此我们无法正确的了解。
二十15、16
从那里开船,次日到了基阿……又次日,在撒摩靠岸……来到米利都……保罗早已定意越过以弗所……他急忙前走,巴不得赶五旬节能到耶路撒冷 他们的船都沿着陆地航行,大概是很顺风的样子,所以过了三天就到米利都。沿途这些站都不是顶重要的地方,也没有特别事情发生。但显得“我们”的作者对航行相当有见识,他能够以航海人的手笔,以日记的方法简明地记下这段行程。
保罗并不是赶着要到耶路撒冷过五旬节,才不在以弗所停留的。因为他到了米利都时,还请人到以弗所去叫长老来米利都,可见他有充分的时间在五旬节前赶到耶路撒冷。真正的原因一定是保罗在以弗所曾冒了丧命的危险。他不愿在回程的时候再惹上甚么麻烦,何况他有重任在身(路加不愿明说保罗为着要把救济的钱送到耶路撒冷。他只把保罗说成是个敬虔的犹太人,要在五旬节前赶到耶路撒冷)。另外一个原因也可能是保罗藉着这个停留在米利都的时间,一方面与当地的教会连系,另一方面坚固以弗所众长老的信心。
保罗有没有在五旬节前赶到耶路撒冷?作者没有交代清楚。但看保罗一路上的停留,好像回去的时间不是很匆促的样子。
三 保罗在米利都的演讲 二十17~35
照日记的史实上看来,保罗在米利都一定约了以弗所教会的领袖来此一聚。但演讲的内容是否与作者所记录的一样?这原则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我们不必作太多的计较。因为有许多历史上的事,在有限的资料里,实在无法查究。我们只能研讨,这段数据到底表现些甚么样的内容和意义而已。
1 作者在这一篇演讲里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读者能够知道保罗是怎样的人。特别是作一个福音的传道者,他是如何地以谦卑的态度和忧伤的心事奉主。他是如何地坚强自己,去承受一切的磨炼。他是如何地谆谆善诱,用心造就信徒。他是如何地廉洁,不贪求物质和人家的赠与。他是如何地勤劳,亲自作工供养他自己和别人的需要。以保罗一个很好的传道者品格,让后代的传道人当作学习的榜样。
2 演讲中也提到保罗的神学观点,特别是教会观。教会是 神藉着自己儿子(有些抄典写主耶稣)的死所换来的(28节)。会友就像基督的羊群(29节)。 神曾应许一些福泽要给信徒(32节)或称教会是 神应许要赐福的地方。信徒的责任是要坚定信心(32节)。长老的职责是为全群和他们自己谨慎(28节)。
3 演讲也多少透露了一些历史数据。就是保罗在以弗所传道约有三年。教会中有人教导别种思想,保罗认为这些人会造谣撒谎,骗取信徒去跟从他们。耶稣曾有一句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4 藉着演讲提醒教会要坚守正统的信仰,要有正当的行为;以免在异端思想和不正当的行为中败坏教会。
5 这篇演讲的结构可分三段,以保罗的三个时期为主:a 从前的保罗(二十17~21)。b 现在的保罗(二十22~24)。c 将来的教会(二十25~35)。
A 从前的保罗 二十17~21
二十17
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 照罕真的估计,从米利都到以弗所一趟要三天的时间。两点间的直线是三十二英哩长。长老们走路的时间可能要再长些。保罗请他们来米利都是件很费时间的事。保罗认为值得花这么多时间(至少停留七天),并认为值得长老们这样走。大家也为了他已不能再回来与他们见面了(38节),所以情愿走一趟。
二十18、19
保罗就说……我……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 保罗第一次来到以弗所是在第二次传道结束时,他与百基拉和亚居拉一起来的(徒十八19及下文)。第二次传道时,他曾想入亚细亚境内传道,但因为圣灵不肯(徒十六6~8),所以只在亚细亚省绕了一个圈而已。第三次旅行传道时,才正式到以弗所来。保罗在这次的演讲里提到他的“到亚西亚的日子”,这大概是指他第一次来到以弗所之意。但到底以哪一次为第一次,这不是很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保罗一直以很谦卑的心,坚信他所传的为唯一得救之道,并且以爱护真理,爱护信徒的心事奉主。
根据行传十九章保罗在以弗所遭遇的暴动之害是来自外邦人。但这里却说是来自“犹太人”。大概保罗已发现那外邦人银匠底米丢所引起的暴动也是来自犹太人的挑拨(徒十九25~27)。一个有福音信仰的人,他的可贵之处并不完全是有 神为他安排料理一切的事,使他处处一帆风顺,而是他能靠着基督,在痛苦艰难中得胜有余。这是保罗的信仰哲学:他认为作一个使徒必须参与基督的受苦,并且要有从受苦中得到基督帮助的经验(林后十二10)。
二十20、21
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又对犹太人,希利尼人,证明当向 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教导”是保罗传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十一章已提过)。只有教导才会产生有素养和有深度的门徒。有了有素养的门徒,传道的根基才会稳固。因为他们所体验的真理较深刻,而且是训练过,经得起考验的,不是情绪化的一时冲动。保罗在传道上也保留一个“施比受更为有福”的精神,就是尽所有的教导人,毫无保留。
保罗无论在造就门徒或传福音上,都是按着一些原则进行的。在这里作提供了三个原则:
1悔改:对听众或门徒施以行为训练,使他们从恶习中改过来,并且训练好成为一个基督徒,一个有好品行的人。
2向 神:这是认知的训练,他要基督徒真正地懂得自己所信的真理,不是盲从或迷信。他使信徒自己的信仰有把握,知道 神与偶像之间的不同。所以转向 神是经过认知的程序,价值判断的结果而产生的。
3信靠主耶稣:这是信仰与生活统合的训练。相信耶稣,就是接受耶稣的道。并以耶稣的训言,行为和作人的态度,作为他个人的人生准则。
这段好像告诉我们,保罗信了耶稣以后,这便能够一切都以耶稣的心为心,以耶稣的意念为自己的意念,以耶稣的行为作行为的准则。相信不只是知识上的认识而已,相信也是接受。也不只是接受耶稣的一切概念而已,并且以此身体力行。所以保罗能够因为相信主耶稣,而跟从耶稣,奉献他自己的一切。这种境界有如保罗自己说的,信是与基督合而为一(加三26)。相信耶稣的人,他们可以不受律法的约束而随从圣灵的引导(参阅加五18)。
B 现在的保罗 二十22~24
二十22、23
我往耶路撒冷去……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甚么事。但知道圣灵……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 保罗上耶路撒冷是出于圣灵的指示,是被圣灵感动而去的。但圣灵同时也让他知道,他的前途是多么地艰难,有捆锁与患难等着他。不但如此,又派好几个人,例如先知亚迦布(徒廿一10及下文),劝他不要去。保罗要去耶路撒冷是出于圣灵,劝他不可去也是出于圣灵,两个方向都没有违背圣灵的旨意。一个有信心的基督徒,他的信心不是在蒙昧、茫然无知中,凭着运气向前摸索。对 神有信心的人,他有充份的认知权利和机会。他知道自己的前程,知道自己的处境,但他为自己选择如何为主,为人而活。圣灵感动人也不像暴君一样地,一味发号施令,把人当作完成他欲望的工具。圣灵感动人,使人知道事情的全部,然后呼召那些愿意为他而活,并愿意奉献自己的人来完成 神的旨意。
二十24
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 神恩惠的福音 保罗之所以有伟大的生平,作了许多伟大的工作,是因为他一开始时,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他的与众不同并不是在其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有许多不珍惜生命的人,白白地浪费了一生,并没有甚么成就)。保罗之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在他一旦把自己委身于某种任务时,就把自己投入所“委身”的任务上。并且把它当作是一生的职事,然后倾全力以赴。
保罗的职事或是他所委身的,不是为着他自己的利益,或完成他自己的愿望。他是为了要完成别人的愿望,尤其是主耶稣的愿望(交给他的工作)。这样他工作时,处处不能以自己的满意为足。他的工作必须要力求那位把任务交托给他的主~耶稣的满意。
C 将来的教会 二十25~35
二十25~27
如今我晓得你们以后都不得再见我的面了……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因为……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 保罗说他们不能再见到他,大概有感于前程的危险,生命没有保障。其次大概是他已计划要经罗马而到士班雅(按即西班牙)去(罗十五23、24),不打算再来东方了。
他觉得他应作的事都已作完了,就是在各方面:当说的话,无论是为外邦人、犹太人或基督徒,他都说了。当做的事:他传 神恩典的福音,建立教会,教导信徒,设立羊群的监督(长老)。一切的事他都没有因困难而不做,也没有任何话因怕得罪人而不说。正如他曾说过“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提后四7)。虽然剩下的就是听福音的人要负责操练自己,使自己配得所受的恩典,与保罗所传的福音相称。但保罗仍然觉得他欠他们的债,他要勉励他们。
二十28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牧养 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 这一节对两个名词加上了定义:(1)长老就是“教会全群的监督”,他们的职责是自己谨慎,也为 神交托他们的全群谨慎,他也要牧养教会。牧养是从犹太文化的概念而来的:把 神的子民的领导者当作是羊群的牧者(耶廿三1~4)。初代教会的领导者,也是讲道者,有时称之为长老,监督或监护者(彼前二25)。这个定义是要看作者从哪一个角度看“长老”的功能而定的。(2)教会的定义:在这段的后半段,教会的定义在抄典与抄典之间的经文差别很多。很可能最原始的抄本没有最后这一句“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但后来的抄写者在“ 神的教会”之下,抄写下了自己的说明。因为这一句不是原抄典所有的,因此每个抄写的学派对“ 神的教会”之定义都各有差别。最普遍的有“主的教会”,“他用他自己的血所换来的教会”、“ 神的教会”、或“ 神自己的教会”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发现初代教会按着他们自己对教会不同的了解,给与教会不同的定义。那些定义只代表使用者对“ 神的教会”的认识而已,并不代表教会的本质。我们不能因为在“ 神的教会”后面有一句话说明“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就认定教会的本质就是赎罪论的成果。
二十29~31
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就是……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你们应当儆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流泪,劝戒你们各人 这里所指的豺狼是异端思想。他们不只是教会外的,也有来自教会内的。在初代教会史上,异端思想的兴起,并不在保罗离开以弗所教会以后,而是保罗离世以后。当时显著的异端是灵智派的思想(Gnosticism)。他们重视灵魂,轻视肉体和物质;不相信耶稣的肉身;也不承认耶稣曾死过。他们认为耶稣从头到尾都是天上的灵体。他们自认为有一种“知识”,就是超自然的神秘智慧。信奉的人可以藉着这智慧了解宇宙;可以从物质的世界中被拯救出来。新约反对这思想的有提前六20、21;犹太书17~23;彼后三16、17;指出他们都自以为有“知识”而自己迷失了信仰的方向。
保罗认为防止发生这类异端的最好方法是作“长老的”要儆醒,又为全体儆醒,要记得他的劝戒和教导。当时的长老并没有所谓“主教权”的记载。
二十32
我把你们交托 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保罗一方面要求以弗所的长老要为全群儆醒,尽一个人应有的努力。另一方面,在人力有所不逮之处,他求 神以祂的恩典补足。这两者之中并不互相矛盾,也不是相辅相成:或以为人神各尽一份心力。保罗的祝福是一种尽人力,顺天意的作法:如果 神要保守信徒的话,祂可以排除一切人力的不足而完成祂的旨意。如果 神不愿帮助的话,人不可因为 神不愿帮助而不做一个人应有的努力。因为我们只是一个人而已,我们惟有在努力尽人力中才知道 神的旨意;我们只有在努力尽人力时,才体会到 神的帮助,并知道我们所做的是否合乎 神的旨意。
保罗认为 神的祝福有两方面:一种是地上人们的信心,另一种是上天和将来的福泽。
二十33~35上
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 保罗不贪图任何贵重的东西,所以才能奉献自己。欲望有时会帮助人进取,努力去获得自己的需要;但欲望不能帮助人奉献自己,舍己为人。保罗亲手作工的事,在他的书信里时常见到。也许他在以弗所的收入较丰,不但可以自给,也可以供给同工的需要。但在哥林多时,他的工作收入只勉强到不连累别人而已(林后十一9)。他日夜辛劳,也只足够生活,不成为别人的负担(帖前二9)。他之所以要自己做工,是因为他尽量不要去连累别人,成为别人的负担。他以这样的行为立下作为后代传道者的榜样。
二十35下
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这一句话虽然没有出现在福音书里,但合乎耶稣的精神。在登山宝训里,耶稣也曾有类似的话劝勉人这样做(太五42;路六38)。
二十36~38
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众人痛哭,抱着保罗……亲嘴,叫他们最伤心的,就是他说,以后不能再见我的面那句话 37节说众人哭了,抱着保罗亲吻,跟他道别。这情景所用的语文很像创世记卅三章4节以扫亲雅各的样子。作者一定认为犹太人一直保留着这种习惯:基督徒要用爱心彼此亲吻问安(彼前五14)。在这个送别会中,大家不是把保罗当作要暂时离别的,而是当做永别的。因此以非常伤心的心情送别。然而,保罗虽然“知道”这一次的惜别是永别,他却没有因为对“永别”的畏惧而留下来。众人送保罗,使他壮胆地走上了 神要他走,也是保罗自己甘心走的路。──《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