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六章
字号:A | A

第十六章

一 新同工提摩太 十六15

十六1、2

  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是希利尼人 由于这一段的报导,我们知道在特庇和路司得,甚至在以哥念都有了教会。保罗当初不仅是传道而已,他也一定同时训练了一些人来主持教会。使他走后,信徒不至于因无牧者而分散。这是保罗从安提阿教会的风气,“教导”人学习主道而来的。

  提摩太的父亲是卡利尼人(Hellenist),这个字的意思不一定指他是真正的希腊人,当时说希腊语的外邦人,有时就称之为希利尼人。保罗第二次再到达加拉太时,提摩太的为人和作事得到路司得(讲吕高尼话)和以哥念(讲弗吕家话)弟兄的称赞。这时的提摩太可能是这两个地方教会的传道人。他也许是保罗第一次旅行传道时就信了主的少年。但保罗第二次再来这地方时,他已长大成人,并且能够在教会工作。

十六3

  保罗……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提摩太)父亲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保罗替提摩太行割礼的记载。这件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争论。赞成这件事为历史的真实性的学者,认为保罗这样作的原因是为了传道的方便,让提摩太的传道容易被犹太人接受,因为大家知道他的父亲是外邦人。况且保罗曾经说过,向犹太人他就作犹太人,跟外邦人在一起,他就作外邦人,为要多得人(林前九19~21)。然而在加拉太书,保罗斩钉截铁地表示:他自己所拆毁的,决不再建造(加二18)。他说,如果人跟 神和好是凭借律法而不是恩典,基督就是徒然死了(加二21)。因此同他一起上耶路撒冷去参加会议的提多,他也没有要求他行割礼(加二3)。加拉太书是寄给以哥念、路司得、特庇一带信徒看的。他在书中那么激烈地反对守律法和行割礼,“我保罗告诉你们,若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加五2);难道当他到路司得时会破例为提摩太行割礼,而一反他一贯的主张?

  较适当的解释应是这样的:(1)使徒行传经过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作者并不是以历史为主题而写作的,作者最感兴趣的是神学,尤其是教会的宣教。(2)行传中的保罗与保罗自己著作中的保罗并不尽相同。行传中的保罗谨守律法,书信中的保罗重视 神的恩典。(3)行传极力地说明外邦传道是因为犹太人弃绝了福音,像保罗那样谨守律法的基督徒,也被犹太人弃绝。因为犹太人不要福音,所以他就开始向外邦人传道。(4)为提摩太行割礼只是表明保罗是守律法的基督徒,保罗自己过犹太人的生活,但他不要求外邦人如此行。

十六4、5

  他们经过各城,把……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依照这一段的说法,保罗好像是带西拉来宣读耶路撒冷的信。信里的规条对外邦的犹太基督徒来说,可能是件好消息。因为当时的教会还是以外邦犹太人为主,他们都会乐意接受。有了这些规则,住在外邦的犹太人一方面可作基督徒,另一方面可以过自己的犹太人生活,不会和当地的会堂冲突。因此,加入教会的犹太人日见增多。

二 到马其顿去传道 十六6~十七15

A 马其顿的呼声 十六610

  这又是一段很关键性的经节,也是一段引起许多问题的经节。它的关键性是因为从此以后福音传到欧洲的马其顿,又由马其顿传到亚该亚就是当时的文化中心雅典。这一段的重要性,是因为当中有个“我们”的语句出现,很可能是作者与保罗同行的数据。引起问题的地方是,为何圣灵或耶稣的灵不许他们在亚细亚传道?保罗的传道是不是毫无自己选择的余地?是否要完全由 神的指挥?或是所谓的“圣灵既然禁止”只是一件信仰上的语言,表示那条路行不通的意思而已?保罗根据甚么标准知道某些事是圣灵许可的,某些事是圣灵不许可的?是异象的指示呢?或是在这条路上一切事都不顺利呢?还是时常生病呢?如果这些问题是肯定的话,人是否可以根据异象,工作进展的顺利与否,或是身体的健康与否,来断定哪些是出于圣灵的意思,哪些不是?我们是否可以说凡是进行顺利的都是出于圣灵?凡是不顺利的工作都违反圣灵?

十六6~8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到了每西亚的边界……耶稣的灵不许,他们就……下到特罗亚去 保罗取道经过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就是因为弗吕家和加拉太是相邻的地区。这一句话的希腊文也可读为“取道弗吕家人居住区的加拉太”。因为弗吕家并不是一个省份,它是亚细亚省与加拉太省当中一群弗吕家人居住的地方。这一带是高地,人口稀少。保罗和西拉不知道是否有到达北加拉太的安该拉。很可能这些地方都没有犹太人的会堂。保罗传道的习惯都是重点式的在大城市建立教会。也许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耶稣的灵不准许他花费太多时间在这偏僻的地方。但保罗最低限度已到过接近北加拉太的弗吕家人居住的地区。

  由于圣灵不准许,他们就向西走了很远的路到每西亚,然后想回东北力的庇推尼省。这个地区也是和北加拉太一样,人口稀少。因为耶稣的灵禁止,所以没有成行(这时他们大概在亚细亚省的中北方)。因为已经到过南方以哥念等地区传道,东北方和北方(北加拉太和庇推尼)圣灵或耶稣的灵都不准许,所以唯一可走的路就是西方。因此,他们就绕过每西亚到了海港特罗亚。

  也许因为保罗在亚细亚省的中北方有许多方向可以选择,我们不知道为甚么原因保罗选了往特罗亚方向的路。是不是为了要解释保罗作了这样的选择,作者才说到别的路上去都没有得到圣灵的允许?读这经文时,我们的印像中似乎保罗一直在赶路往特罗亚去。其实,从中亚细亚到特罗亚的路上有好几个大城市。例如推雅推拉、别加摩,这些地方都设有教会。启示录提过这些地方。所以很虽说保罗往特罗亚的路上是马不停蹄的。相反的,这条路上也许耽搁了好几年才到达,因为他沿途一路传道,设立教会。

  特罗亚是每西亚一带到马其顿去必经之港口,在爱琴海东北岸。全名是亚历山大特罗亚,后来简称为特罗亚。这个地方也是保罗传道的重点。第三次旅行传道时,保罗曾在这里停留一下子(林后二12、13)。第三次传道回程时,又再到此地逗留(徒二十1~12)。在监狱里保罗曾吩咐提摩太把他留在特罗亚迦布家里的外人和书卷带去给他(提后四13)。

十六9、10

  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来帮助我们……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 神召我们 保罗第二次旅行传道时,原计划去加拉太,或亚细亚,但他突然想往特罗亚;许多人推测,也许是因为途中遇到了一位马其顿人(欧洲人),作他的同伴。这位欧洲人有意回乡,他的故乡可能是腓立比。保罗与他同行至特罗亚,在路上他曾听过这位欧洲人叙述有关马其顿的事。因此,他才会有异象中听见马其顿人的邀请。这位与保罗同行的同伴,许多人推测是医生路加(西四14)。他与保罗相遇后,不但能在信仰的认识上互相沟通,也许他对保罗的身体大有帮助,因为保罗不是很健康的人(林后十二7)。也有人推测,像保罗这么样的伟人来到特罗亚,以英雄亚历山大为名的地方,自然而然地会激起他的雄心壮志。使他想要从亚洲的要塞特罗亚,以福音征服马其顿,作一个历史性的壮举。从前亚历山大以武力从欧洲跨越亚洲;现在他要以福音,从亚洲跨越欧洲。无论从哪方面引起的异象,我们都无法追查。但保罗却从异象中查觉了 神的旨意而服从之。

  在本章十节以前,使徒行传都以“他们”称保罗和他的同伴。从本节起至廿八章,凡有水路的旅行,都有“我们”的文字出现。因为“我们”的字都出现在由下船开始,到上陆就结束。因此,又可以推测这数据是来自一些水陆航行的日记。“我们”是不是代表行传的作者与保罗同行?所有“我们”的数据并不符合保罗实际的传道情形,也没有目击者的要素在里面。因此巴雷特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之资料的作者,把自己,在感情上参与了保罗的传道。“我们”的数据里确有日记的要素,但并不全是日记。

B 在腓立比传道 十六1140

1 吕底亚归主 十六1115

十六11、12

  于是从特罗亚开船……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我们在城里住了几天 撒摩特喇是特罗亚和尼亚波利之间的中途岛。尼亚波利是腓立比城的港口小镇,保罗在第三次旅行布道回程时也经过这路线。腓立比是保罗在欧洲传道的重镇,以后的监狱书信,保罗写给腓立比时心理充满了喜乐(腓四10)。保罗一向不接受人的馈赠,但他接受腓立比教会的帮助,并且也接受由他们那边派来的服侍者(腓四16~18)。保罗把这个教会当作是他的知己。

十六13

  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住在腓立比的犹太人也许不多,或不到十位成年男人(十个犹太男人是组成一个会堂的数目)。在此种情况下,他们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大家共聚集在一起祷告。保罗和西拉到腓立比住了几天。到了安息日,他们想要去找一个犹太人祷告的地方,保罗依他们犹太人的习惯推测,祷告的地方大概在野外,有草地的河边。可见保罗和西拉到了腓立比时,不是住在犹太人的家,而是住在那位与他同行的马其顿人的家。如果住在犹太人的家,他们一定知道如何找到祷告的地方。使徒行传多次地提到腓立比,并且在这段的腓立比教会设立史中多次提到“我们”,使好些学者怀疑作者可能是腓立比人。在河边祷告的地方也许是犹太人妇女经常去洗衣服的地方,或者是卖紫色布吕底亚染布的地方。

十六14

  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 神……主就开导他的心 推雅推喇是在亚细亚的中部。吕底亚是外地迁移来的人,但吕底亚这名字在希腊语也可称之为“吕底亚人”。在亚细亚省的西南方,有个古国叫吕底亚,主前二二三~一八七年约有两千名犹太人从巴比伦移居此地(详见中文圣经注释第廿九卷新约概论,周联华着)。使徒行传没有提到保罗到过吕底亚传道。但启示录提到七个教会中的三个,推雅推拉、撒狄和非拉铁那,这三个教会都在亚细亚省的吕底亚。那边的紫色布是远近著名的。加果这位“吕底亚”的女人是指其出生地,而不是她的名字的话,她可能是谁呢?是腓立比书所指的友阿爹或循都基当中之一位吗(腓四2)?紫色布是有钱的人穿着的人料,这位女人(吕底亚人)一定也是富有的人。但主开了她的心,使她听道听得进去,而且信了主。

十六15

  他和也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请到我家来住 这位女人一定是位有才干,有主张的人,因为犹太女人到外面作生意,在当时仍然是少见的。她也一定是很有主见的人。由于她的信主,她的一家,连丈夫都跟着信了主,并且受了洗。我们稍微看她请保罗和同伴到她家去住的情形就可以了解她的性格;她请保罗和他的同伴到她家时,所用的话都是“激将法”:如果你们认为我是真心信主,请到我家里来住。保罗和同伴不得不卖面子。经文接着说:“于是强留我们”,或者如现代本说:“于是她坚决地把我们留下”。因为她有那么“坚决”的个性,于是难免和别的女人合不起来(参阅腓四2)。

2 狱中传道 十六1637

十六16~18

  后来……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他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他主人们大得财利。他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至高 神的仆人……传救人的道……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说……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 巫鬼原文是“神灵,蟒蛇”,也可以说是蟒蛇的灵。它是亚波罗神秘语的守护者。后来那地方的人相信这种神灵会附在人身上(住在人的肚腹里)说话。保罗传道时共有两次冒犯了人家利用神灵赚钱的机会(参徒十九24下文)。“至高 神”原意是至高的神。这句话都是外邦人称呼犹太人的 神的用语,表示和外邦的众神明比较起来 神是至高。“得救的道”是希利尼宗教普遍的用语之一,基督徒采用这一句作为宣教的内涵。

  被鬼附着的人到底是人,她本人总想摆脱鬼灵才会呼求至高 神的帮助。但呼叫 神的仆人时,到底是她本人呢?或是巫鬼本身认识至高 神的仆人而呼叫的?福音书里常有这种现象,鬼灵时常喊出耶稣的身份(可一23及下文)。如果以“ 神国来了”作为新约的特征的话,鬼灵一定会惊惶的,因为 神国要赶逐他们,于是他们便惊慌地呼喊。保罗原来不想干涉地方宗教的事,但因为他一直吵得保罗不胜其烦,所以奉耶稣的名把鬼赶出。“奉耶稣基督的名”是使徒行传里医病赶鬼的主要能力。

  女奴的主人以人的命为摇钱树,不管这女孩子的幸福,健康和生命的目的。福音的特质就是要“……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被掳的得释放……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 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四18、19)。女奴的被释放,却触怒了她的主人,然而却合乎福音的本质。因福音原是解脱人的捆绑、要祝福听信的人。

十六19~24

  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犹太人……骚扰我们的城……官长吩咐……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主人不知道犹太人当中有基督徒和犹太教徒的不同,所以一并控他们为犹太人。十六章的“我们”,在保罗被捉时便不见了,变成了“他们”。这也许是“我们”之数据的写作者跑掉了,也许是“我们”的写作者是腓立比人。因此,当人家控告犹太人时,作者没有被捕捉。他们被控告的罪名是扰乱城市,提倡违法的规矩,是罗马人不能接受的。直到如今,人们控告传福音的人都不以真实的话说:“他们宣扬真理,主持公义,扶助软弱的,引人归正,为受压逼的人讲话……”,到如今人们还是以“扰乱治安”的罪名控告他们。

  “内监”是重罪犯被关的地方;因怕囚犯凶暴或逃脱才用木狗(脚镣)。传和平福音的人被当作凶徒看待,实在大可不必。保罗在腓立比受逼害,他在自己的书信上也曾提过(帖前二2),因此这是一件事实。

十六25、26

  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 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忽然地大震动……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炼也都松开了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祷告、唱诗,赞美 神,这是犹太民族和宗教专有的特性。不只保罗和西拉如此,犹太史家约瑟夫被鞭打,关在监狱时也复如此。原来犹太人是个多灾难的民族,常遇到周围的外族侵犯。并且他们国内土地也不肥沃,生活艰苦。在这当中他们不能以悲伤、怨恨、消沈来毁坏自己的生存意志。相反的,他们要以赞美、祷告和感谢来打消沈闷的心志,并且藉着感谢提升生存的意志。试想保罗和西拉如果在狱中自怨,自哀;伤感自己因传福音而受的冤枉和苦楚,他们决没法再提起勇气来传福音。但藉着赞美和感谢,使他们生气勃勃,对传福音的前途充满了希望。这种不寻常的举动,不是每个犹太人都能作得到的,必须智识上受过训练,有坚定的信念和深度人生理解的人才能作得到。这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别人的关心,同监狱的人都侧耳倾听。

十六27~30

  禁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禁卒……战战兢兢……说,二位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地震时门会掉落是常有的事。但连锁炼也掉落,显然不是自然的现象,是 神的作为。禁卒看见门开了,猜测囚犯一定会乘机逃走的,他怕抵不起罪所以想自杀(参徒十二19)。但对囚犯来说,这不寻常的现象,使他们晓得这是 神以不寻常的作为来帮助他们。有 神的帮助和关心,他们就不想逃走了。禁卒察觉这不寻常的现象是由保罗和西拉引起的。因此,他不向别人求,只向保罗和西拉求那基督福音独具有的“得救之道”。也许这位禁卒已经风闻保罗平时传福音的信息内容。

十六31~34

  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禁卒……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他和全家,因为信了 神,都很喜乐 保罗以他的信仰主题“信耶稣必得救”告诉这个禁卒。现代人能了解的是,福音的信仰是个人的事,别人不能代替。但当时的人相信,一个人的相信会带动他全家得救。尤其是当时家长权力很大时,家人若得不到家长的允许,无法随意改变信仰。家长一信主,全家都会跟着信,连小孩带仆人一起信(参阅本章14、15节)。因此,当时的信念与我们今日不同。

  狱卒怎可将囚犯私自带到他自己的家去?别的官长会不会查问?也许因为那时是夜晚,别的官长没有来,禁卒因为知道保罗和西拉的情形,所以由他自己负责,带到外面给他们洗涤伤口。又带他回家,使全家人不但信了主,也受了洗。他们全家不因为地震监狱的门开了而害怕,却因为信了主而有喜乐。喜乐一直是腓立比教会的记号(腓三1)。

  那么这位禁卒到底是谁呢?可以推测出来的线索共有两个:第一是古抄本有两册用小写字体写成的抄本,注明这位禁卒的名字是司提反。第二是保罗自己说他很少为人施洗(林前一14),他只为两个人,另外记忆中又为一个家庭叫司提反的施洗。然后保罗又说这位司提反又是希腊的第一家基督徒(应当读为第一家希腊基督徒,林前十六15)。但因为吕底亚一家是否受保罗的洗?他们是否正如行传的记载,早于禁卒而受保罗的洗?因为保罗只承认在希腊为一个家庭施洗而已;不可能这两家全是保罗施洗的。因此,我们无法太确定这位禁卒的名字叫作司提反。

十六35、36

  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罢……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的去罢 罗马官长想要释放保罗和西拉可能考虑到:(1)明知他们没罪,但已经鞭笞他们,又监禁了。(2)想把他们赶逐出境。(3)狱卒第二天早上向官长说些保罗与西拉的好话。狱卒对保罗西拉说了一句当时基督徒常用的话:平平安安地去吧。

十六37

  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罢 没有经过适当的审判而鞭打罗马公民是犯法的。保罗为甚么不先表明他的身份呢?是否因为群众太多,慌乱中无法争取他们的权利,也许是那时打他们的人根本不听保罗述说自己的身份?保罗像这样无可分诉地被罗马官员鞭打共有三次(林后十一25)。但在耶路撒冷的那次,他向一位军官提出他的罗马公民身份(徒廿二25及下文)。叫那些官长来领他们出监,等于要他们道歉,承认自己的审判错误。但保罗对这些人的要求只止于此,没有要求控诉。

十六38~40

  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二人……往吕底亚家里去 保罗的所谓罗马人,其实是指他的罗马公民权。没有审问就鞭打罗马公民,严重时会受免职的处分,尤其是那些非真正罗马人的官长,更会害怕遭此处分(参徒廿二28及下文)。这些官长怕的是市民闹事,使他们受上司的指责。因此虽然释放了保罗和西拉,还是不敢拿出自己的能力来维持治安,只用消极的方法劝保罗离开那城,免得群众闹事。

  保罗和西拉到了吕底亚的家,或者说,那吕底亚人的家,和会友们辞别。尽管有这次的逼害,保罗和腓立比教会都维持了最好的关系(参腓四14~19)。后来保罗再访问腓立比至少两次(徒二十1、2;参腓二24;徒二十6)。保罗把腓立比教会当作是他的知己,是最令他心里愉快的教会。因此以后的腓立比书充满了喜乐的字眼。保罗写腓立比书时也不像对别的教会一样用劝戒的话,而是像对知己一样地,写满了一些关怀与思念的话。──《中文圣经注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