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7:1-10
节经文里,记载了在比哩亚那个安息日下午所发生之事的最后一部分。主责备了法利赛人的嗤笑之后,再度转向祂的门徒,祂所说的教训仍是连贯的。本段经文包括祂所教训的四个主题。
1·绊脚石(1-2节),
2·饶恕(3-4节),
3·信心(5-6节),
4·服事(7-10节)。
绊脚石(1-2)
1,2节是为了耶稣所谓的“小子”而说的。马太福音里,我们看到有一次祂也用了同样的词“小子”,显然那是指小孩子。但此处祂不是特别指小孩子。我不是有意将小孩子排除在外,他们当然包括在其中,但祂说这话是特别指那些与祂有亲密来往,却为法利赛人所轻视的群众。
请注意祂当时所看到的世界的光景,今日世界的光景依旧如此。祂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在一切小子四周,在一切男女的周围,都有绊脚石,使他们跌倒、失败、犯罪。祂看出这些事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祂严厉地说,“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这话启示出,引起人绊倒的行为是错误的。
今日这个事实仍然存在。我们放眼去看,今日的国家、城市、各地人们生活的光景,不管是贫民窟彧林荫大道,不管是学府或监狱,只要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绊倒人的事。我们的主因此说,“绊倒人的有祸了。”
尽管绊倒人的事是无可避免的,但绊倒别人的人不能因此就逃脱他们的责任。我们不妨广泛地来考虑、应用这句话。我们的主此处是在追溯人类犯错、失败、犯罪的原因,找出那些置放绊脚石的人。祂看到的不只是小子们的跌倒,并且看到这事后面隐藏着的那个绊脚石。我们的主不是说,跌倒不算犯罪。祂也没有说,跌倒之人所犯的罪不是真正的罪。但此刻,祂所考虑的是原因。祂实际上是说,在小子的道路上置放绊脚石的人,他要比那因绊脚石而跌倒的小子更为有罪。
再来看看这祸。“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这里没有为“祸”下任何定义。我们的主不是说,要将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那只是逃避祸害的方法。“还强如”,基督的意思是,一个人与其让他绊倒小子,还不如将他淹死在海里。那还可能是一个逃避因绊倒人而面临的祸害之方法。我们若忘了这话是主紧接着论死后之事的话之后,对门徒说的,就会认为主丝毫没有描述、解释这个祸害。如果我们读了那个被放在财主门口的“小子”拉撒路的故事,就会多少了解一些这祸害。
我们要好好思想这一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世界局势和光景,也适用于我们自己身上。世上那些男女、老幼,那些单纯的人,愚昧的人,都会在各处遇见陷阱,他们也会因之跌倒;但是那些置放绊脚石的人,他们最终的罪要比这些被绊倒的人更大。
饶恕(3-4)
在此祂就论到第二个主题。“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
我们的主毫无中断地直接谈到这题目,虽然这个转换有些突然,但祂实际上是从另一面来谈同一件事。假如有人在我的道路上置放绊脚石,假如他犯罪得罪我,我对他的态度应如何?我应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如果在一天之中,他七次放置绊脚石,或者也放了七个不同的绊脚石在我的道路上,又七次回转说他懊悔了,我就当饶恕他七次。绊倒人的固然有祸了,但你自己也要提防小心。如果弟兄得罪你,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我若这样作,就不致使那绊倒我的人,因我而被绊倒。
请小心注意,我们的主说,他若懊悔,就饶恕他。如果一个人毫无懊悔的样子,就不要饶恕他。如果他毫无回心转意的迹象,如果他坚持犯罪,不断作我们所劝戒他不可作的事,就不要饶恕他。饶恕是建立在他的懊悔上的。主又说,他若七次得罪你,又七次“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这话实在使我受责备。祂首先说,他若懊悔,就饶恕他;然后祂知道人的心,就从另一个层次着眼,祂说,如果这人“说”他懊悔了,就要饶恕他。情愿饶恕一个口是心非的人七次,以获取我们灵魂的圣洁和美丽,也比拒绝饶恕一个真诚懊悔的人要好,免得我们绊倒了他。
信心(5-6)
然后我们读到,“使徒对主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如果这话是西门彼得说的,我就不会觉得惊奇。但路加此处所用的“使徒”是一个复数。他们一致感觉到为难。他们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这是他们说过的最有智慧的话。这个请求表明了他们认识到,要实现主所提出的这种生活是何等困难。因此他们说,“加增我们的信心。”那是一个聪明的请求,因为他们没有说,求主加增我们的爱心。不,他们说,加增我们的信心。信心可以抓住末见之事,以支持生活中各样的活动。“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加添我们的信心,使我们对永恒的事,具有更大、更坚定的把握,否则我们就无法活出你所要求的这种生活。
耶稣的回答颇有意义,也富启示性。祂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
我曾说过,他们的请求很有智慧,但请注意祂的纠正。他们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祂实际上是说,你们不需要更多的信心。如果你们谈论的是信心的大小,你们只要有芥菜种那么小的信心就够了。你们需要的不是信心的量,而是信心的质。
一粒芥菜种的里面,有甚么特殊之处?就是生命。芥菜种里面的生命最后生长起来时,不仅足以拔起桑树的根,也足以拔起一座山。主在另一个场合也说到山,“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
意大利有一个受人瞩目的坟墓,是根据埋在其中的那人生前的嘱咐,而以花冈岩造成的。他生前安排,要用一大块花冈石覆在他的坟墓上面。他说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若真有复活的事,他不致于从坟中起来。我们会对他的愚昧一笑置之。有趣的是,那块数吨重的花冈石现今仍在那儿,但已经一分为二了。原来当他被埋葬的时候,工人正将花冈石置于他的坟上之际,忽然有一只鸟衔着一粒橡子飞过,正巧将橡子掉在那儿。他们彭的一声,将花冈石覆盖上去。你现在去看,就能看见那块数吨重的花冈石,自中间整齐地分裂为二,那棵由橡子生长出来的橡树,正从裂缝中直挻挻地长出来!橡子里面活的生命,竟分裂了那块花冈石。
耶稣说,如果你有芥菜种那样的信心,你的信心若有活生生的本质,你的信心若超越死板的教义,而不仅仅是接受智慧的道理,你的信心若是活的,那么它就会在你的生命中产生一些结果,与你所宣告的信仰互相一致,这样就没有一件事是不可能成的。你就可能饶恕你的弟兄七次,你也不致成为任何人的绊脚石。
服事(7-10)
然后,祂来到最后一个主题,这里再度呈现一个明显的对比,但祂单刀直入的说出来。“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这是和前面互相连着的。祂知道人若有芥菜种的信心,足以移山,就可能会产生骄傲;因此祂说,“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
祂用一个对比的比喻,来介绍这个观念。我们把这个比喻(7-9节)铭记于心,再回头看路加第12章的记载,“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自己好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他来到叩门,就立刻给他开门。主人来了,看见仆人儆醒,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叫他们坐席,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他们。”
主在那里是论到祂自己,祂宣告说,祂的仆人作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祂就要叫他们坐席,祂要伺候他们。此处祂说,你能想象这种情况吗?这是寻常之举吗?这是一个相对的比喻。祂在这个比喻中向门徒指出世界的方法。祂警告他们,要避免属灵的骄傲。祂刚说过,你们若有芥叶种那样的信心,就必看见有大事成就。现在,祂实际上说,你若见有大事成就时,不要忘了那是因为你有活的信心;你不能在所成就的事上居功。即使在属灵的胜利时刻,你也要逃避骄傲,因为即使我们是佼佼者,我们也不过是无用的仆人,我们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
奇妙的是,不久之后,祂要为我们作那些世上的主人不可能为他们的仆人所作的事。那全然是出于恩典,我们无权要求,也不能因此沾沾自喜,以此夸口,或趾高气扬。服事的目的若是为了得奖赏,那就是自私的服事。但很多时候,我们仍喜欢谈论将来要得的奖赏。这种为奖赏而服事的态度不是基督徒的态度,而是非基督徒的态度。主为我们虚己,祂是为“那摆在前面的喜乐”而服事。但祂的喜乐是甚么呢?乃是拯救别人、祝福别人的喜乐。
这一个安息日下午的奇妙故事就到这里结束。让我们再略为回顾一下。我观察到,耶稣在经历这一切环境时,所表现的是何等光明、奇妙。首先是别人批评祂破坏安息日,因为祂在安息日医治了一个人。然后他们继续批评祂与罪人来往,并嗤笑祂那超越世俗的观点。我观察那一个安息日时,第一个吸引我注意的是,在世界的层面上而言,祂是没有安息日的。祂在各处都不得安息。那法利赛人首领家中的聚餐使祂不能安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虚假的。犯罪的群众使祂不能安息,因为他们正陷于痛苦、忧伤、和需要中。那些气势凌人的官长也以无礼的话和嘲笑,破坏祂的安息。即便是祂虔诚的门徒,也因他们的迟钝愚昧而使祂不得安息。
但是当我们再仔细看时,就能看见在远离世界的喧扰之处,有一个永恒的平面,在那儿祂有永远的安息日。祂以全然的沉静,和永不枯竭的力量,经历尘世的道路。祂在安宁和自信中,走完了祂的道路。祂是我们光明的主,祂为了人类,放弃一切安息的念头,但祂至终安息在神怀里,在那里得着了平安。
路加福音17:11-37
从历史的观点或时间先后的顺序来看,路17:10,11中间,是有一段空隙的。毫无疑问的,主在比哩亚的时候听到拉撒路生病的消息,祂在那里停留了几天,然后前去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这段事迹记载就在约翰福音11章。在那一章经文中,我们又读到祂叫拉撒路复活之后,就往北走到以法莲,我们不知道祂在那里停留了多少天,但显然祂在那里安静地与祂的门徒共处了一阵子。
此处路加的记载,就是从这一点衔接上的。我们发现祂更往北走,到了撒玛利亚和加利利的交界处。“耶稣往耶路撒冷去,经过撒玛利亚和加利利。”那并不是说,祂进入了撒玛利亚,也不是说祂进了加利利。祂已经离开了加利利,一直到祂钉十字架、复活之后,祂才再回去。本段经文一开始的“耶稣往耶路撒冷去”,并不是说那时祂真的走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9:51标明了耶稣事工中的该撒利亚腓立比阶段,和最后六个月的阶段之间的界线。“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祂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那是祂钉十字架的前六个月,在那六个月中,祂毅然地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路加一直将这个事实铭记于心,因此他在这里写道,“耶稣往耶路撒冷去。”在下一章(18:31)第三十一节里,我们读到,“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那节经文正式开始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
本段经文包括了两件事:
1·一件是十个长大痳疯的故事,
2·另一件是耶稣有关神国的教训。
十个长大痳疯的故事(11-19)
我很想说,十个长大痳疯的人的故事几乎用不着甚么解释。这是一个如此清楚、美丽的故事。然而,我们也不妨稍停下来,强调其中的两三件事。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那十个人不敢靠近耶稣,只是远远的站着。因为患大痳疯,使他们产生了共同意识。那十个人中间有一个是撒玛利亚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当然撒玛利亚人也不和犹太人来往。但我们看见那十个人因为同样的病而连结在一起了。他们因为疾病而不得不产生共同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忘记了彼此之间的分野。因此如果痛苦能够使人产生共同的意识,忘记彼此的区别,那么在某些情况下,痛苦还不失为一件有利的事。在苦难来临的时刻,人们就会忘记了他们以前所争论的事,和引起他们分裂的事。问题在于一旦苦难过去,他们又都记起来了。
这故事另一点引人注意之处,是耶稣对待那些人的方法。第5章记载了耶稣医治一位长大痲疯的,“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痳疯,看见祂就俯伏在地,求祂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律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痳疯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耶稣吩咐他,你切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请注意耶稣对待那人的方法。
现在耶稣用了不同的方法。这些人“高声说,耶稣,夫子,可怜我们吧!耶稣看见,就对他们说,你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祂没有摸他们,也没有说,我肯,你洁净了吧。祂只是说,你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早先的那件事,祂是先洁净了那人,再叫他去见祭司。现在祂先打发这十个人去见祭司,然后在他们去的路上洁净他们。我不知道为甚么祂要在两件事上用不同的方注,但这中间的区别说明了主对付人的时候,常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然而基督的跟随者们,却常因微不足道的不同而分派别,这实在值得怜悯!
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在这两个场合中,祂都打发长大痳疯的去给祭司察看。为甚么?答案可在利未记中找到。利未记13章;14章记载了有关长大痳疯的律法。在神的制度里,祭司被任命去憸查一个人是否真的患大痳疯病;并且如果这人得了洁净,也要由祭司来宣布他的洁净。因此耶稣告诉这些人,要遵照摩西的律法去给祭司察看,让祭司来宣布他们得了洁净。
祂对待这些人的方法是,在洁净他们之前先打发他们去见祭司。因此他们前去,乃是凭着信心去。显然的,他们一动身就得了洁净。
然后,惊人的事出现了。十个得洁净的人中,只有一个回来感谢神。耶稣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么?那九个在那里呢?”这个事实启示了基督是看重感恩的,如果人不表达出来,祂就得不着感恩了。第7章里我们看到一个相关的例证。祂到西门家里作客,却未得到犹太人家庭一般的待客礼节。“你没有给我水洗脚……没有与我亲嘴……没有用油抹我的头。”我们是否也可能像那九个人一样,忘记了我们的赞美?我们几乎已经丧失了纯粹赞美的艺术。甚至我们的赞美诗歌也只变成感恩的诗歌,而赞美应该比感恩包含的更广。感恩是表达我们因神对我们的恩典而来的喜乐;赞美则是敬拜,颂扬,表达出我们认识到神的良善和荣耀。不要忘了神在旧约圣经里默示人所写的那句话,“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至少我们应该为祂所作的献上感谢。得洁净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那里呢?
下一段经文包含了有关神国的教训:
1·对法利赛人说的(20-21节),论到眼前的神国;
2·对门徒说的(22-37节),论到最终的神国。
论到眼前的神国(20-21)
法利赛人问祂,“神的国几时来到?”他们这样问,是带着讽刺的。让我们看一下19:11,“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那句话指出了人们对祂的态度。当时人普遍地相信,祂就要去建立神的国了,那是他们对于“建立神国”的了解。我们的主在祂整个事工中,一直使祂感到为难的是,官长和百姓对神国都抱着错误的观念。他们只期待一个世上国度的建立。他们期待有一天罗马的势力崩溃,罗马的暴政告终,那时就有一个物质的国度被建立起来。耶稣在祂一切的教训中,始终极力抨击这种错误的、物质化的观念。这些法利赛人知道耶稣正要往耶路撒冷去,就问祂,神的国几时来到。这个问题显然带有讽刺的意味。
我们了解他们发问的精神,就能明白祂回答的意思。祂的回答包含二点消极、一点积极的因素。第一点消极的回答是,“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第二点消极的回答是,“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积极的回答是,“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
祂首先说,“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的经节,像这节经文这样使解经家大伤脑筋。有一种说法很有趣,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神的国不声不响地来到,以致于人们看不见它。其实不是这个意思。神的国来临时,不管是个人或国家都能立刻见到它。
重点在“眼所能见”这个词。事实上,我们译成“眼所能见”的这个字的希腊原文parateresis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这么一次,它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从它衍生出来的动词paratereo在圣经中也很罕见,只出现几次(可3:2;路6:7;14:1;20:20;徒9:24;加4:10),若细察这些经文,就会发现这个字都是指带着敌意的窥探。(加4:10中文圣经将此字译作“谨守”,原文有窥伺别人是否谨守的意思──译注。)
因此我们的主宣告,神的国不会对那些带着批评的眼光和带着敌意的人显现。耶稣又说,他们也不能说神国在这里,在那里。意思是,神国来时绝不会只影响某一个地区,因此人们不能说,这里是神国的中心,或说那里是神国的枢纽。
然后祂作了一个积极的宣告。祂说,“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见中文圣经小字)。”不是在你们“心里”,而是在你们“中间”。这个字的原文entos与复数一起用时,都是指“在中间”;不是在个人的中间,而是在一个团体的中间。这里我们又遇见了一句普遍被人误解的重要经文。有人言之凿凿,认为耶稣的意思是说,神的国存在每一个人心里。其实祂一定不会说,神的国在那些与神国为敌的人心里。祂当时说话的对象,是一群祂后来斥为伪君子、假冒为善者的法利赛人。神国不在他们里面。当时神国在他们中间,是因为神国的君王在那里。
论到最终的神国(22-37)
然后祂转向祂的门徒,“祂又对门徒说,日子将到,你们巴不得看见人子的一个日子,却不得看见。人将要对你们说,看哪,在那里;看哪,在这里。你们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随他们。”祂是在谈论将要临到他们的事,那时祂将不会像从前一样在他们中间。
在路10:23,24说,“看见你们所看见的,那眼睛就有福了。我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那时祂是指祂在地上作工的日子。此处祂是说,日子将到,我就不再像现今这样与你们在一起。现今因我在这里,神的国在你们中间;日子将到,神的国就不再像这样在人中间了。然后祂吩咐他们,到那时,他们不要受人的迷惑。祂不在了,就会有人起来,说基督在这里,基督在那里。他们会将神国局限在某一个地方。那时,你们不要被迷惑。
现今我们就处在这样的时刻。虽然属灵上来说,祂一直存在;但就肉身上来说,祂自从升天以后就不在世上了。从那时起,就断断续续有人起来说,看哪,祂在这里,祂在那里;或说,这里是神国的中心。可悲的是,几世纪以来许多神的选民都受了迷惑。我们的主就是警告祂的门徒,要防备这样的危险。
祂提到将要发生的那日子之后,接着就告诉他们最终的景况。“人子在祂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祂不在世上的这段时期,将因人子的显现而告结束。祂要在公开的方式下显现,以致所有人都知道祂来的日子到了。
“只是祂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这世代弃绝。”甚至祂的门徒都盼望祂将要在物质的基础上建立祂的国度。祂说,不!我现在正走向十字架,在最终的显现之前,必须先有十字架。
祂继续指出祂降临时的光景。祂告诉他们,在祂降临的那日,也就是人子结束隐藏时期,向人显现的那日,有许多人会没有预备好等待祂。就像挪亚和罗得的日子,人们照常吃喝、嫁娶、买卖;就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子突然显现了。人子显现的时候,是突然出现在世界的事物上。
祂说,那日子还要带来惩罚。那是一个刑罚和分别的日子。“我对你们说,当那一夜,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就教会而言,此处所论的并不是主第二次再来。我们的主是在论世界的光景,祂宣告说,那些反对祂的人将受审判。人子来的时候,是如此明确、积极,没有人不知道。就好像闪电的光,照亮天际。那日祂将发现世界的光景正如挪亚和罗得的日子,有人对祂忠心,有人沉溺罪中。因此祂的来临,一方面要审判,一方面要区别。
门徒问祂说,“主阿!在那里呢?”这不是很令人吃惊吗?祂明明警告他们,不要将这事局限在一小个地方,他们居然还问,“在那里呢?”他们的问题是地域性的,属物质的。祂怎么回答?“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
祂的回答是普遍性的,道德性的。他们说,那里有这事呢?你来临是以那里作中心呢?祂说,那里有尸首,那里就有鹰。那里需要对付,我就在那里显现。这是整个宇宙的事,是在对付一切的生命,并且是彻彻底底地对付。
这一切教训都与世界的光景有关。这里根本没有提到天上,也就是属神的众圣徒将要聚集之处。祂使用的是那些期待国度之人所用的词句,和法利赛人的批评中所用的词句。祂实际上是说,是的,这国度有一天将要在地上建立起来。人子来时,这国度就在地上建立了。祂来的时候,不需要特别的宣布,全地都会知道的。祂会发现全地都在等候祂吗?祂稍后说,“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
祂没有同答那个问题,但显然的祂在暗示祂来的时候,将看不见信德在世上得胜。那时世上将有许多掺杂。此处祂也在启示同样的真理。世界还是照常吃喝,嫁娶,买卖。但祂来了,整个过程就要结束;一切犯罪的事都要告终,新的秩序将要建立起来。只有与神的王权互相和谐的事物才能存留。──《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