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八章
字号:A | A

路加福音8:1-18

这段经文的头三节是一个摘要,概括地描述了主的工作对公众日增的影响。从第4-18节,路加记载了主的两个比喻,毫无疑问的,这是主日益受人注目所产生的结果。

摘要(1-3

这一小段中,路加描述了我们主的工作,告诉我们与祂一同周游各地的同伴,以及祂和祂所呼召的十二个门徒如何得到供应。

关于主的工作,他说,“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神国的福音。”旧的译本作“指明神国的好消息”,不管是宣讲也好,指明也好,都是传福音的意思。

“传道”这个词,清楚说出了我们主早期的方法,祂的风格和态度。“宣讲神国的福音”则启示了祂传道的内容。每一次祂宣讲福音时,祂就是在传道。每一次祂讲道时,祂就是在宣讲神国的好消息。

“传道”这个词指明了祂的风格和态度。这个词在希腊文(Kerusso)里的意思是以先锋的身分宣告,这先锋是君王的代表,因此他的信息充满了权威。“传道”就是在君王的名下,带着王的权柄宣告。

“宣讲……褔音”则启示了传道的内容。传甚么道?传讲福音。甚么福音?神国的福音。这就是我们主传道的内容。

常常有人问,天国和神国有何区别?答案很简单,它们没有区别。马太特别爱用“天国”一词,其它的福音书作者则用“神国”。马太用“天国”一词时,他没有排除神国的意思。路加用“神国”一词时,也没有排除天国的意思。“天国”是指神最终要在这世上建立的国度。马太一直渴望着天国的降临。“神国”也是指这个,但还有更多的含义。它的意思是,神现在就是王,祂永远是王。神的国已经存在了,神的宝座从来没有被人夺走,这也是耶稣所宣讲的。也许换一个词来说也无妨。假定我们用“王权”来取代“国”,这样作并无不可,因为国度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王权,至于领土倒是其次的。祂宣告的是神的王权,神的统治,以及主作王的事实。这就是耶稣向世人宣讲的福音。并且祂来到世上,要告诉人,借着恩典,人也可以拥有这国度。祂自己就是王,祂在恩典中行事。祂宣告说,这位永远的、看不见的王已经预备好了一条道路,好让悖逆的人得以归回。因此福音就是有关神的王权,这王权已经存在,并且人也能够得到。

祂周游各地,不是向众人提出一个福音,要他们考虑考虑,祂乃是报告神给人的信息,宣告这好消息。祂走遍各城各乡,宣讲神国的福音。

那时祂不是单独旅行的。祂的十二个门徒与祂同行,另外还有一群曾被祂医治、祝福的妇女,显然她们也忠心地伴随着祂。这里只提到三个妇女的名字,但路加说,还有“好些别的妇女”。一个是“抹大拉的马利亚,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一个是“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约亚拿”,是属于作官的阶级,福音书中还提过她一次,就是主复活那天早上,她也在那群妇女中。另外一个是“苏撒拿”,我们没有她的其它数据。她们“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

在我们的主公开传道的这些年间,祂没有一个明显的来源供给祂的需要。祂在拿撒勒一直是木匠,靠自己的劳力维生。如果传说属实,约瑟应该是去世得很早,耶稣就必须与弟兄共同负担家计。祂离开拿撒勒时身无分文。祂的十二个门徒亦非富人,他们大部分是以捕鱼为生的渔夫。约翰在耶路撒冷拥有一间房子,但通常渔夫都是很清寒的。因此在这幅图画里,我们看见有一小群富裕的妇女,正照顾着耶稣和祂的门徒。这实在是件美事!我每次读到这里,就看到基督的恩慈,在从事祂的工作期间,祂满足于这种供给的方式。我认为将来在那荣耀之地,这一小群妇女一定有她们尊荣的地位,因为荣耀之主在世上服事的那些年间,她们照顾了祂。最初是基督服事她们,然后她们服事基督。容我恭敬而确定的说,除非她们先顺服神和祂的信息,否则祂不会接受她们物质上的帮助。至少我们注意到,福音书中从未记载有任何妇女对耶稣怀着敌意。

两个比喻(4-18

撒种比喻(5-8)

这里的比喻若不是马太13章记载的那一连串比喻的一部分,就是耶稣在另一个场合所说的撒种比喻。由时间的顺序看,这是在主传道事工中同一期间发生的,但是马太福音有关撒种的比喻,又和这里的撒种比喻有明显的区别。它们所强调的不一样。马太福音先记载了撒种的比喻,然后是稗子的比喻。我们的主解释稗子的比喻时,清楚说到,“那撒好种子的,就是人子。”另外在马太福音的撒种比喻里,祂说的种子不是指神的道,乃是指个人,“那撒在……的,就是人……”。但在路加福音里,祂却清楚说,“种子就是神的道。”

这中间并无矛盾。马太福音里的种子是“天国之子”,谁是天国之子?就是接受这道,实现这道的人。所以种子还是指“道”。我们的主在马太福音里指出,这种子能在有生命的人身上繁殖、长大。这是马太福音所强调的。它与此处的比喻并不冲突。这里的种子不是指个人,乃是指神的道。神的道植在人里面,可以变成神国的种子。

灯的比喻(16-18)

然后祂继续说了一个灯的比喻。我们在马太福音里也可以找到灯的比喻,但不是在那一连串用比喻的讲论中,而是在登山宝训的国度宣言里。我相信祂在那时说了路加所记录的撒种比喻,以后祂又再说一遍,不是抵触原先所讲的,而是加以补充,使其中的教训更进一步,并且指明神的道如何透过有生命的人而滋长繁衍。

让我们来看这两个比喻。祂先公开讲了撒种的比喻,然后在私底下加以解释。4-8节是祂公开的讲论。10-15节是祂私下的解释。

祂讲了撒种的比喻之后,门徒问祂这比喻的意思。祂回答时,先声明了祂使用比喻法的原则(4节)。祂说的这几句话,是新约圣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看起来耶稣似乎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晓,至于其它的人,我只用比喻,好叫他们无法明白这奥秘。坦白说,几年前我研读这段经文时,也是这样想。这使我受责备,我一再告诉自己,它不是这个意思。耶稣不会用某种方法去传道,以阻止人们明白祂。我发现一些正统的解经家也如此解释,但我极力反对这种看法。你不妨翻开马太福音,祂在那里有完整的解释。祂引用了以赛亚的话,不过省略了其中一部分。

祂的意思是,你们和我在一起,我可以不用比喻就将奥秘解释给你们听;但对其余的人我就必须用比喻。祂声明祂不是要用比喻来隐藏,乃是用比喻来启示。至于所省略的以赛亚引文部分,我们可以去翻以赛亚书来寻找解释。百姓的心刚硬,他们的眼睛盲瞎,他们不愿意去看,去听。现在主要用比喻的、图解的方法,打开他们的眼睛。祂是对那些不肯听主明白的宣告,并且存心悖逆的人使用比喻法。祂说完一个比喻后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有人说祂是在捉弄他们,祂先说他们不明白的事,又要他们去听。不!不是这样的。祂用比喻的方法,是要吸引、诱导那些硬着心肠反对祂的人。这就是祂使用比喻法的意义。

祂道出了这个原则以后,接下去就解释这比喻。祂的解释我们都很熟悉,在此不多赘述。祂特别描述落在荆棘里的情况。荆棘就是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前两项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它们看起来是彼此对立的。其实贫穷固然产生忧虑,富有也会产生烦恼。人们听了,接受了,但对生活的忧虑滋长开来,就挤住了种子。有人听了,接受了,但仍受世上财富的控制,种子也被挤住了。

祂继续说下去,特别对门徒说,你们点灯不是要用器皿盖上,或放在床底下,乃是放在灯台上,叫人看见你的光。

第17节清楚说明了祂的比喻不是在隐藏甚么,祂告诉门徒,祂是要使人明白这些事,因此他们的责任就是出去显明这些事,好叫人知道。

我们来观察这整段经文的价值。对十二个门徒来说,撒种的比喻让他们明白他们出去传道时,听他们讲道的群众将会有的几种反应,那也是祂的任何仆人讲道时会面临的情景。我们宣讲祂的道,就是撒下了种子,有的落在路旁,有的落在盘石上,或荆棘中,或好土里。

对当时在场的众人来说,这比喻可以测验出他们是否听进了道。“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说了这些之后,祂又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这是指听到的人。另一个比喻结束时,祂也说,“所以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听。”当祂说完灯盏发光的比喻之后,祂立刻说,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听。意思是,你要听,以便宣告出来。你要听,好让神的话在你里面成为光,照射出来。

这里有三种光景是令人失望的,落在道旁,被人践踏;落在盘石上,无法生根;落在荆棘里,被挤住了。但它们都毫无希望了吗?英国的伯尔屯博士在他一本有关路加福音的书中说,

哦!不!那些土地不一定是毫无盼望的。荒地可以开垦,岩石可以击碎,荆棘丁以拔除,沙漠可以绽放出美丽的玫瑰。

因此,那些带着宝贵种子出去的人,将带着禾捆回来。他们出去的时候,心中知道他们的听众可能有好几种,但他们从不认为这些人是没有盼望的。我们被呼召,要将福音传给各种光景的人,我们作这事工时,必须有信、有望、有爱。

路加福音8:19-39

本段经文中,路加记载了我们的主继续祂在群众中的事工时,所发生的三件事。

1·19-21节记载了祂母亲和弟兄的来访。
2·22-25节记载祂平静风浪的奇迹。
3·26-39节记载祂在格拉森,救了那个被鬼附的人。

耶稣母亲和弟兄来访(19-21

路加所记有关祂母亲和弟兄来访之事,非常浓缩、简洁。这时我们主的事工正接近第三年的尾声,即将到达该撒利亚腓立比的紧要关头,就在这时,发生了这件事。马可福音3章有较完整的记录,可3:20说,“耶稣进了一个屋子,众人又聚集,甚至祂连饭也顾不得吃。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祂,因为他们说祂癫狂了。”

他们的话并无恶意,也不是恶毒的批评。那些爱祂的人只是相信,祂有陷入心理失常的危险。许多跟随耶稣基督,极度劳苦工作的人,也常常受到别人如此的批评。但愿这些人能受到主自己的安慰。

他们为甚么来找祂?当然他们想要救祂,因为祂一直在不眠不休的工作,祂的精力几乎消耗殆尽了。就人的层次来说,祂真是精疲力竭了;所以我们看见,不久之后祂要门徒把船开到对岸,祂好有机会休息。祂的母亲认为,祂正在伤害自己的健康。让我们看到这事所隐含的美意和柔情。她带了耶稣的弟弟同去。她说,我们一定得阻止祂,祂简直疯了,祂这样下去会把命都丢了。他们说的话纯粹是出于人的真挚情感,他们前去是为了劝祂放下工作,与他们一起回家。他们到了那里,发现许多人围着祂,就打发人去传话给祂。然后,我们的主就说了这段奇妙的话,“听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了。”

祂指的是谁?马太告诉我们,祂是指祂的门徒。

祂的家人出于爱,想要帮助祂,但祂如果允许这种行动奏效,祂的工作就要受拦阻。作为基督的工人,我们面临的最狡猾的阻力,不是从敌人来的。我们反而喜欢那从反对者来的阻拦。如果有人攻击我,我可以打起精神全力以赴。但是我的亲友,他们不太了解一些事情的意义和原由,想要阻止我那些克己劳苦的服事工作,这就成了更严重的拦阻。祂的母亲就是想这样作。祂宣告说,祂的亲属不是祂肉身的母亲和弟兄,乃是那些在属灵上忠于祂的事工,忠于祂的热诚,忠于神旨意的人。肉身的亲属关系固然是崇高、柔和、美好的,但却低于遵行神旨意之人与祂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圣经中找到完整的解释。有一次,耶稣告诉那些自夸是亚伯拉罕后裔的人说,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不是亚伯拉罕的儿女。因为如果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儿女,就应该作亚伯拉罕所作的事。他们虽然与亚伯拉罕有肉身的关系,却没有属灵的关系。保罗后来写道,“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当基督的爱心,当神的旨意成为我们自己的爱心和意思的时候,我们就与祂有了属灵的契合,有了最高的亲属关系。

平静风浪(22-25

第二件事与前面那件事有密切的关系。路加说,“有一天”,祂要求门徒渡船到对岸去。马可说他们就把祂“一同带去”。祂上了船,就直接到船尾较隐秘的地方,躺下来睡觉。祂实在是疲倦了。神在人疲倦时给人睡眠,这也是祂防止人过度疲倦以致于损及健康的方法。一个能入睡的人,就不会丧失他的理智。我们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件事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祂居然没有被暴风吵醒。那不是一个寻常的暴风。路加形容湖上忽然“起了”暴风。那个湖上的暴风通常起自高山,骤然而降,猝不及防。可能十分钟以前,加利利海仍平静如镜,但瞬间湖面就会因由山上下来的狂风而掀起滔天巨浪。这个湖上风暴是如此激烈,以致路加说,“船将满了水,甚是危险。”但是祂却没被惊醒,祂依然在船尾酣睡。

然后我们注意到门徒的焦虑。他们在唤醒祂之前,尝试了一切可行的措施,他们都知道自己是操舟的老手。他们深谙行船的技巧。当他们尽了一切努力,发现于事无补,船已快装满水,他们快要灭顶的时候,他们就去叫醒祂。我们最好坦率地指出,在这一点上,他们作错了。这样说很简单,我想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一定比他们更早些唤醒祂,但是如果我这样作,也和他们犯了相同的错误。

祂醒过来,平静了风浪,然后祂转向他们说,“你们的信心在那里呢?”马太、马可、路加都用不同的字,记录了这一句话。他们都声言,基督平静了风浪以后,就责备那些唤醒祂的人。祂批评他们,是因他们的举动显示了他们缺乏信心。他们唤醒祂是不对的。我自己很难接受这一点。他们犯了错误,因为他们没有必要唤醒祂。为甚么?你想有基督在船上,这条船会沉下去吗?

他们不了解这一点,他们没有这样的感觉。他们焦虑甚么?他们说,“夫子,我们丧命啦!”“我们”包括了他们和耶稣。我不认为这些人是怕死,这不是他们最焦虑的问题。他们担心他们要淹死了,他们害怕祂也会淹死。他们害怕的就是这些吗?不!他们感觉到,如果船沉了,祂所代表的一切也都要毁灭了。他们听祂讲道已将近三年,他们听祂的教训,与祂在一起生活。借着祂的解说,他们看见了神国的荣耀,看见了这个理想是多么宽广、美丽、蒙福。也们看见祂努力的目标所发出的光彩。他们感觉这一切都要化为乌有了。如果我们丧命在这船上,那么神的国也要毁灭了。这是门徒所焦虑的。船快沉了,那些有关国度降临的比喻怎么办?

今日也有许多基督徒认为,船快要沉了。我已经听到太多这种悲观的语调。船不会沉的,因为有耶稣在船上。

暴风不能打扰祂,但门徒的不信却能唤醒祂。祂虽然被他们打扰,但仍耐心、温柔、坚定地来到船舷,望着翻腾的海水。马可告诉我们,祂说,“住了吧!静了吧!”译得白一点,祂对海水说,“嘘!安静!”这是很有趣的。我发现祂对被鬼附的人说话时,也用相同的字。我认为祂知道,那场暴风后面藏着魔鬼,我也相信约伯记所记的,撒但要控制一切事物,以拦阻神对它们的旨意。魔鬼自以为他有可能摧毁神的整个计划。他真是愚不可及!

25节让我们看到,透过这次的经历,他们更深地认识了祂的奥秘和奇妙。这才是最大的收获。今日的世界,充满艰难试探,很多时候神的计划看起来似乎岌岌可危。基督似乎睡着了。但是,不要叫醒祂。不要以为神想借着你我的手来保护方舟,来托起小船。祂不需要这样作。

在格拉森救了被鬼附的人(26-39

然后来看第三件事。这件事用了很多篇幅记述,但颇引人注目。我很喜欢开头的话,“他们到了。”只要基督在船上,我们总是可以安抵目的地。“他们到了”,却是到一个奇异的地方,在那里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

马太、马可、路加都记录了这事。其中有一点引起许多争论。有人说,基督无权摧毁牲畜。我们主的传道事工里,只有两个场合祂曾毁灭东西。一次是叫无花果树枯干,一次是这里的叫猪投在湖里淹死。就我看来,这事无须争论。我有三个事实要说。

1·祂作这事是正当的

我从不怀疑耶稣所作的任何事。如果你说这个理由对你还不足够。

2·比较两千头猪和一个人的价值

但这还不是最终的答案,最终的答案最简单:这些人住在犹太人的领土上,他们属于犹太国,他们无权养猪。祂是犹太人的弥赛亚,祂允许鬼进猪群的同时,也是在扫除一项违反律法的生意。那些投资养猪的人对耶稣大发雷霆,就像今日某些人对立法者所订的禁则发怒一样。如果你出面干涉他们违法的投资,他们就认为你大煞风景。他们丝毫不考虑道德上的后果,他们就是当日那些养猪人的后继者。

3·有三个世界在这故事中相遇了

恶者的世界,人类的经验世界及神掌管的世界。这里我们看见了恶者的世界,它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我们看见这些鬼都渴望附着在一种物质或身体上,它们想要抓住人,进入人里面,控制人。他们一旦被赶出人的身体,就情愿进到猪里面,免得没有任何物质可以附着。耶稣说,“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却寻不着。”

污鬼在人身上找到安歇之处,一旦它被逐出人身,它就得不着安歇,因此它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为甚么污鬼一定要寻找一些物质或身体上的接触呢?这乃是它们一贯的目标,因为只有当它们在人身上,或退而求其次,在较低层的其它生物上找到有利的位置时,它们才能妨害神在万物及这世界中的工作。这是极奇妙的启示。

另外,污鬼也怕无底坑。“无底坑”在新约里一共出现九次,一次在这里,一次在罗马书中,其它的在启示录里。启示录里的这词,是指没有底的深渊。所有的邪灵都怕它。因此我们看见,污鬼惧怕无底坑,它们想要附着在人身上,透过人来表达它们的邪恶意图,并且与人和神对抗。

但是再来注意,这个故事如何指明了耶稣的权柄。“至高神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甚么相干?求你不要叫我受苦。”它们求祂,不要叫它们下到无底坑里;它们如果一定得离开人身,它们情愿进到猪里。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恶者世界的本貌,它们害怕无底坑,渴望附在人或动物身上以实现它们的毐计,它们也承认耶稣的权柄。

们求祂,不要叫它们下到无底坑里;它们如果一定得离开人身,它们情愿进到猪里。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恶者世界的本貌,它们害怕无底坑,渴望附在人或动物身上以实现它们的毐计,它们也承认耶稣的权柄。

我们接着来看,这故事中有关人类的经验世界。人一旦被鬼附着,就落到极可怕的光景中。这个人被鬼附了(其实有两个人,但路加只提到一个人作代表),但那城中其它的人则被贪心所附,他们的光景更糟榚,更难对付。

那个住在坟墓中的人,耶稣已经赶出了他身上的污鬼;但是那些被贪心所附的人,因他们拒绝耶稣,祂就任由他们贪心,离开他们走了。今天,那个地区的居民被人称作Toglodites,翻译出来就是“住在坟墓里的人”。那城因拒绝祂,祂就离弃了它。几千年来我们还可以看见那城因拒绝祂,所带来的后果。

这引我们注意到第三个世界,就是神掌管的世界。基督有完全的权柄管辖恶者的世界。祂也有绝对的权柄管辖人的世界,祂能将人从撒但手中救出来,也能将人交给撒但。祂如何运用祂的控制权,完全看人对祂的态度来决定。若一城拒绝祂,祂绝不强留在那城。祂上了船,离开他们。祂曾在那里,以祂的大能施行拯救。祂给他们一个例子,说明祂能在人身上作工。但是他们不要祂,因为祂使他们损失了两千头猪。今天,同样的可悲画面仍一再出现。如果祂一上岸,就责备我们的过犯和我们所作的生意,赶走我们所豢养的猪,我们若让祂继续下去,祂还会作甚么?还会改变甚么?干脆把祂赶走算了。于是祂离开了他们。祂背弃他们,就是定了他们的罪,祂有权柄这样作,就像祂有权柄赶走那人身上的污鬼一样。

因此,我们看见了三个世界;管辖这一切的权柄,乃是在我们的主,那位救赎主身上。

路加福音8:40-56

“耶稣回来的时候。”

这句话将这里的事件和前面的事件连结起来。祂曾去了格拉森,那里的人赶祂走,祂就走了。

“耶稣回来的时候,众人迎接祂,因为他们都等候祂。”这话显示了当时耶稣在加利利是如何受人欢迎。然后路加述说了睚鲁的故事,和患血漏女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彼此穿插,彼此相关。这段经文有一个非常美妙之处,因为这两个故事之间有极鲜明的对比,但又有极奇妙的吻合。

睚鲁的故事──她的女儿病了

这幅画面的背景非常光彩。睚鲁是管会堂的官,在当地是知名之士。也许那个会堂,就是当那百夫长托几个长老去求耶稣时,他们所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配得的,因为他……给我们建造会堂”的那个会堂。显然睚鲁认识耶稣,以前看过祂行的奇事。他有一个十二岁的独生女儿。对睚鲁来说,这十二年是充满阳光的岁月,小女孩的歌声、脚步声、笑语,洋溢在整个家中。

这幅画面的前景却是一片阴暗。她“快要死了”。她得了重病,快要死了。睚鲁离开她,满怀着忧虑,带着即将丧失爱女的悲恸去见耶稣,求耶稣到他家里去。他的信心不同于百夫长的信心。百夫长对主说,“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这人的信心还末到达百夫长那样高的层次。他要求耶稣到他家里去。请注意,耶稣立刻去了。祂不因信心的种类不同而稍有踌躇。那里有信心,祂就立刻响应。这人相信耶稣若去他家,必有帮助,基督就去了。

在这故事第一阶段的结尾·路加谨慎地告诉我们,“众人拥挤祂。”马可也提到这点,但他用的词句没有路加强烈。我们最好注意到这两个动词,路加所用的词有压挤的意思。路加是遗词用字的好手,显然他要给他这本书的读者提阿非罗一个印象,就是当时的群众是多么热心,渴望。他说,他们拥挤祂,使祂几乎寸步难移。马可用的词较缓和,说到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欢迎的群众是如此热情,以致耶稣几乎动弹不得。

患血漏女人的故事

然后我们看到了那个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这个画面的背景,是一片黑暗和痛苦。睚鲁的家中,过去的十二年是充满阳光、歌声、喜乐的岁月;但对这女人而言,过去的十二年却充满了痛苦。这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例子,我们不可用现今对疾病的态度来解释。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情景,才能透彻地了解它。根据摩西的律法,这样的女人不可以接触任何人,任何人也不可以去接触她。律法要求患这种病的女人必须被隔离。这里是一个例子,让我们看见遗传如何强加在有关卫生的律法上,这是很残酷的。人们认为任何女人患血漏,是由于个人的不道德所引起的。这是绝对错误的观念。利未记并未如此教导,但当时的人就是如此相信。他们在利未记的卫生法则之外,加上了遗传,将患这种病的女人隔离出来,又加上诸多的限制。有十二年之久,这女人被圣殿、会堂、每一个聚会的地方赶出来。根据摩西的律法,隔离这种人的原因是她患了血漏;但对这种病的错误观念却造成了一个遗传,将她当作无耻之人,把她摒弃在她的家庭和社会之外。十二年之久,她这样被人摒弃;她挣扎了十二年,想要重获健康,但是她终于陷入深深的绝望中。她所经历的黑暗阴影,和睚鲁家中过去十二年的明亮愉悦之岁月,形成了一个多刺目的对比呀!

但是,今天她的心中燃起了希望。因为耶稣经过那地。她已经听过祂,知道祂来了。每一次我读马太、马可、路加所记的这故事时,都会为她接近祂的方式感到讶异。一个软弱的人在需要的时候,竟会变得刚强无比,这是多奇妙的事!

她作了甚么?我们一直读的是,她摸了祂的衣裳繸子。事实上,“摸”这个字无法正确表达希腊文这字的意思。

她不只是摸,她乃是紧紧抓着。也许用“紧抓不放”意思更接近些。她不只是伸手摸祂,她是用手抓住。

民数记15:37-41中,耶和华命令百姓,要在衣服边上作繸子,好叫他们看见这繸子,就记念遵行祂的命令。这是神的命令,不是遗传所加上去的仪文。毫无疑问的,耶稣遵守了这命令,祂的袍子有繸子,繸子上钉了蓝细带子。当穿上这种袍子时,袍子的一端披在肩上,走起路来,总会有一条燧子向后搭在背上。那女人所抓紧的,就是这一条繸子。她穿过人群,用手抓住这条繸子。那实在是大胆而绝望的举动。律法规定,她不可以接触任何人,但她正陷于苦闷和无助,她一直被人驱逐,她的力量正逐渐消退,她想,耶稣在那里,只要我能触到祂,我就能得帮助。

那是一个信心的秘密举动,同时多少含有一点迷信。发拉尔说,“她认为基督行神迹是一件极自然的事,不用出于祂的意志和权力。”

这话说得很对,也很清楚。她想,只要她能接近祂,祂里面的某些东西就会自动的帮助她。但这也是信心,信心透过盲目的信而作工。使徒行传19:11,12说,“神藉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我们再度看到,这也是迷信,但后面有信心。他们的信心虽是以迷信的方式表达出来,但他们仍然得了医治。这女人也得了医治。这一切都颇发人深省。

只要有信心在,即使睚鲁的信心比不上百夫长的信心,即使信心是以迷信的方式表达出来,祂还是尊重这些信心,将迷信搁置一旁。

她虽然得了医治,但她还是必须出面,她的见证可以帮助睚鲁。因此耶稣停下来问,是谁摸我?彼得看见拥挤的群众,就对耶稣的问题提出反驳。根据路加的记载,那是门徒们一致的意见,但一致并不一定表示正确。祂知道好奇群众的拥挤,和一个出于需要和信心的人之摸触之间的区别。祂说,“总有人摸我,因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

如此,祂使那女人来到祂面前,说出真相。然后祂望着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

你的信心,而不是迷信的举动救了你。你得救,不是因为你摸了繸子,乃是因你这样作是出于信心。虽然你的行动是迷信的,但你与我有了接触,你就得了医治。

然后祂给她未来的计划。“平平安安的去吧!”

睚鲁的故事──她的女儿死了

这时候,睚鲁一直在旁边等着。他一定想到了耶稣的耽搁。我相信耶稣停下来,问是谁摸祂的时候,众人必须让开一条路给那女人,那时睚鲁一定有些不耐烦了。也的女儿就要死了,耶稣还一再迟延!尽管他心焦如焚,他还是听见了这女人因摸耶稣而得痊愈的事,这对紧接着发生的事颇有影响。

然后,致命的打击来了!有人从睚鲁的家来,对他说,不要劳动夫子了,你的女儿已经死了。霎时之间,也的信心动摇了,他的爱受了伤害,他的盼望瓦解了。路加记载,耶稣听了信差所说的话,立刻对睚鲁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得救?一两分钟以前,睚还听见耶稣对那女人说这句话,现在他又听到耶稣对他说,“你的女儿就必得救。”

让我们想象,他们继续前进,往睚鲁家走去,这段路程的情形。我不知道这段路有多远,但他是凭着信心走的。这信心的意思,不一定是指他确信他的女儿会活过来。也许他在沉思,他有一点动摇,但他的信心仍使他有盼望。他们到了,我们的主赶走围观的好奇群众。从别的福音书中我们看见,那些人讥笑祂,嘲讽祂。祂将他们都赶出去。祂说,“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按照我们对死的定义,她确是死了。祂也曾说到拉撒路,“这病不至于死。”但是拉撒路死了。我们所看到的死,在基督的眼中并不是死。灵魂离开了身体并不是死,死亡有更深的意思。

睚鲁的故事──她的女儿复活了

然后,路加告诉我们,祂拉着她的手,对她说话。马可记下了祂实际所说的话,有些场合祂是使用祂的母语亚兰话,祂说,“大利大吉米。”意思是,小羔羊,起来吧!她的灵魂就回来了。她的灵魂没有死,虽然她的肉体没有了生命,她那最重要的部分仍然活着。

我们不要漏了这故事的结尾,“耶稣吩咐给她东西吃。”这是何等美丽、温柔的举动!祂知道她需要甚么。她已经回到了尘世,给她东西吃吧!这件简单的事,却含有非常深刻的哲理,并且在运用上有远大的影响。我们这些成圣的人应该把握住这个哲理。──《摩根解经丛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