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十四章
字号:A | A

马可福音14:1-26

“情绪”是本段经文的主调。我们研读时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情绪上的悬疑、压抑、表白、谨慎和勇气。整个气氛充满了情绪上的感触。要了解当时的情景,我们首先要注意到有关的人物:祭司长、文士、长大痲疯的西门、马利亚、犹大、门徒,还有中心人物耶稣。看他们的脸孔,听他们讲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语气中那种紧张的感觉,和冲突矛盾的情绪,愤怒和爱戴,敬虔和憎恶,邪恶的快乐与高贵的忧伤都汇集在一起。聚集在人子身边的,有祂的敌人和朋友,他们的情绪都受到了奇异的激动。

开始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主的仇敌设计要杀害祂。这段经文的两个主要中心是两次的晚餐。第一次晚餐耶稣是客人,第二次祂是主人。这两个场合相距六天。约翰告诉我们,在的那次晚餐,时间在逾越节前六天,而本段经文指出,祭司长和文士用诡计要杀害耶稣的时间,是在逾越节前两天,而第二次的晚餐则是在逾越节当天举行的。结局快到了,不管他们知道多少,人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因此他们的情绪特别活跃。我们思想这段经文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这里我们看到耶稣仇敌心中的邪恶情绪,看到耶稣朋友心中复杂的情绪,也看到耶稣本身单纯的情绪。

让我们看耶稣的仇敌:一群人和一个人。所谓一群人是指祭司长和文士;一个人是指犹大。我们先看祭司长和文士这群人,注意他们,以了解他们的情绪。我们看到他们充满了愤恨,他们感觉到畏惧,但是他们也快乐。他们心中这三种不同的情绪,可以从这段经文中的故事清楚的看到。

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耶稣的恨。我们不必多谈这一点,只要指出他们对祂真是深恶痛绝就够了。但是,有一样因素促使他们不敢有所行动。他们有所畏惧,他们决心要行一样恶事,但是暂时不敢动手。正当他们处在这种既深恶痛绝却又畏惧的情形下时,突然又有一种新的不圣洁的快乐出现在他们心中。

为甚么这些人如此恨耶稣?因为在祂整个公开事奉工作中,一直都在指责他们的理想。理想永远与行为相关连,所以祂的全部教训就是在指责他们的行为。

祂事奉工作晚期,所指责的是他们没有好好牧养百姓。功能上的失常永远与器官的失常有关。有时医生告诉我们,某个器官的功能发生问题,但器官本身并无大碍,我们总觉得还稍可安慰。可是你若追问,医生就会承认,功能上的失常总表示器官本身有问题。指责这些人没有尽到应有的功能,就等于表示他的组织器官有问题。在耶稣的服事工作中,特别是在末后的那一段时间,这些人被迫承认自己是败坏的,也没有尽到应有的功能。他们对耶稣的恨乃是因为祂揭露了他们的过失。

请注意,他们的恨恶等于是对耶稣的赞美。一个人被某些人恨恶,有时乃是对他最高的赞美。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朋友,而在于仇敌所表现的。我们看到这些人恨恶基督,可是他们的恨反而成为祂额前的华丽装饰。

他们心中也有恐惧,不敢行他们想要作的事。请读这句话,“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乱。”为甚么他们怕百姓生乱?他们了解人类的良知,他们深深知道群众同意耶稣的理想,同意祂所指责的他们之错误。他们怕百姓生乱。为甚么怕百姓生乱?百姓生乱一定不好吗?他们的惧怕纯粹出于自私。在他们惧怕百姓生乱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罗马的畏惧,怕失去了罗马人对他们的好感,怕丢掉了自己的官位。这些人害怕百姓生乱,也是对耶稣的一种崇高赞美,因为这表示百姓喜爱、并相信耶稣所代表的一切。

关于这些恶人的情绪,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追随耶稣的人当中有一个,就是使徒之中的一个,来告诉他们有方法可以杀掉耶稣,报他们的仇。他们快乐了。他们的快乐是因为那个人有诡诈的计谋。这些人在道德上和属灵上教导百姓,可走自己却因那人的诡诈行为而快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竟可以不顾自己的道德教训。

现在我们要看本段经文所显示的,犹大这个人的情绪状态。首先要注意一个事实,这段经文本身写得不太清楚,但参考其它福音书,特别是约翰所记的一段话,我们就可了然。这个人的情绪受到了贪心的控制。约翰的那段话显明了犹大的为人,约翰先记录了犹大问的问题,“这香膏为甚么不卖三十两银子赒济穷人呢?”接着他加上了一段话,“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这里可以看出犹大心中最主要的动机是甚么。“贪心”一词并不会叫人感到惊讶。提到贪心一词,普通人不会脸红,也不会脸色变白。可是贪心是诸罪中最可怕的罪。十诫中只有一条能叫大数人扫罗承认自己的罪,这是他在罗马书中自己所承认的。这一条就是,“不可贪心。”他可以昂然站立在其它各条诫命之前,可是读到这条诫命,他惟有俯首认罪。贪心是所有罪中最狡猾的一个。

请注意与犹大有关的事实,“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是否因为他是个贼,所以才带着钱囊?不,因为他有能力管理财务方面的事,所以才带着钱囊。无疑的,在这一小群使徒中一切都很有秩序。也许这是一件小事,不过我要指出,耶稣是秩序的主。犹大的软弱就在于他的能力太强。他的能力乃是他被任命为这一小群人管帐的原因,而他的软弱就在他的能力或他的刚强之内。事情经常都是这样的。使徒保罗曾经在一封信中如此宣告,“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他所讲的是一个人真理。换另外一个方式,我们可以说,“我甚么时候刚强,甚么时候就软弱了。”在人有能力的事上,经常都潜伏着试探。具有管理金钱能力的人,经常都有可能犯欺诈的罪,虽然他不一定真的会欺诈。要犯欺诈的罪,没有管理金钱能力的人也有可能,不过具有这种能力的人犯这罪的可能性比较高。这事实过去如此,今天也如此。因此犹大这一个被贪心所辖制的人,对我们是一个警惕,他的能力,他的刚强之处也正是他软弱之处。

可是如果我们再看他情感的本质,还有一件事更令我们惊讶。他的贪心促使他作出这种卖主求荣的事,还不算很令人惊讶,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能硬下心作出这样的事。注意他的硬心。这个人与耶稣一起生活,一起行走这么久,竟然还能作出这样的事。

再说,他的狡猾诡诈更令我印象深刻。他选择的时间以及等候机会的方式都很狡黠。他情感的本质是恨。是的,他贪心、硬心、狡猾,这一切毫无限制的激动着他。

我们再看一遍本段经文,注意经文中所显示的有关情感方面的事。这次我们要看耶稣的朋友。我们要看的还是一群人和一个人,所谓一群人是指门徒,一个人是指马利亚。

看一下这群门徒在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第一次晚餐时的情景。无疑的这也是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的家,西门必定与他们有亲属关系。我们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他们生气,他们非常非常的气马利亚,他们且以为自己是在发义怒。因为犹大那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把他们导入了歧途,所以他们全然误解了这个女人的举动。他们生气,因为在这么多穷人还有需要的时候,她竟如此浪费。是犹大先指出她这么作是浪费的。而他之所以这么讲,因为他心里有贼性存在。他是个贼,常常带着钱囊。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就其它门徒来说,他们生气并非出于他们的贪心,他们以为自己生气是最公义的,他们以为这女人太浪费了,这些钱原可用来赒济穷人的。

再看一次这一群人,看他们在第二次晚餐时的情景。他们不再快乐,而是忧愁满面。因为他们有很大的恐惧,所以被笼罩在低沉的忧愁之下。耶稣的一句话震惊了他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那时每一个人都怕,都忧愁,所以一个一个的问祂说,“是我吗?”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时刻,也是一个表达忠诚的时刻。耶稣问的这句话,迫使他们个别的与祂面对面。他们问的不是关于别人,而是,“主阿!是我吗?”在这个时刻每一个人都警觉到,尽管他们不喜欢,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卖主求荣的可能性。我们看到他们被忧伤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灵所激动着。

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一次晚餐的情景,看看马利亚。我们又可发现,整个场面充满情感。首先注意这个女人的理解。那一天她看到,也了解了使徒们所没有看到,所不了解的事。她过去曾经与耶稣有亲密交通的经验,路加记载了一次,约翰记载了另一次。首先,路加所记载的是发生在阳光普照,诸事顺利的日子。路加记录了她如何尽本分作了家事服事主以后,又坐在耶稣脚前听祂的话。在那个快乐的日子,这个女人分出一段时间,生在祂的脚前,安静的接受教导,听主的话,赞美主。另一次是约翰所记载的,那是发生在天色阴暗,心里忧伤的情况下。拉撒路死了,被埋在坟里,在这种痛苦无助的光景下,她来到耶稣的脚前。结果如何,我们都已知道。而现在,这是祂痛苦、孤独的时刻。这个女人发现了耶稣的痛苦,别人却没有发现。她心里有一个敏锐的直觉,这是别人所没有的。她感受出耶稣心里遭遇的一切。于是马利亚带着那瓶珍贵的真哪哒香膏,来到这位忧愁的人子脚前。她能有这样的理解力,真是一件罕见的事,很少人拥有这种能力。我有时认为,对别人最高的称赞,莫过于说那个人善于理解别人。

其次,她是一个激动的妇人。有人认为激动是软弱的表现,其实激动是一种优点。当然这要看为何事激动而定。不过激动本身可好也可坏。往往我们都以为激动或情绪化是不好的,结果反而蒙受不少损失。这是一个激动的举止,不但不合时宜,出乎意料之外,而且从马利亚这方面来看也是不够端庄。当然犹大不了解这一点,甚至使徒们也不了解。马利亚这个举动是出于深厚的爱心,是不计算任何代价的,没有细心地先用数学,用机械的方式计算要付出多少,只是把最珍贵的礼物拿出来,倒在祂的头上和脚上。

这是一个高贵的激动,是毫无保留的情感,而其最高的价值乃在于藉此她不但在理解上,在实质的合作上,都和耶稣有了真正的交通。我们主称赞她的话不是随随便便说的。祂对门徒说这话时,也不是随随便便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这段话显明了和马利亚的举动有关的一个奇妙真理。请注意,祂把“这福音”和“这女人所作的”相提并论。那时距离各各他的时间还有六天,这福音必须经历过十字架那测不透的黑暗和奥秘及复活的光辉之后才能完成。而“这福音”,以及“这女人所作的”却要并存直到永远。那敏锐的爱的直觉,那不计一切的爱的流露,是属神的。这是与神的作为相交的举动。而神的作为是要使全世界都得救赎。在这里我们不要用知识的理解来看马利亚,而要从她的心来看她。

最后,我们要以最尊敬的态度来看本段经文所显示的耶稣。本段经文所显示的耶稣纯粹是情感方面的。从某些方面看,这里在知识方面没有记载甚么大事,但在情感方向有三件事使我印象深刻。第一,在马利亚的事上表现了祂对爱的欣赏。第二,在犹大的事上表现了祂对叛徒的责备。最后,祂为以后自己与门徒间的情感相交作了预备,这乃是设立晚餐的真正意义。

首先当我看我们的主时,我对于祂对爱的欣赏有深刻的印象。不要试图把耶稣对马利亚的态度淡化,这有损于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让我们像小孩子一般单纯的来看这件事,看看它是怎么发生的。那时他们正在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吃晚餐。那是一个美妙的时刻,马大仍然忙着服事,从死里复活的拉撒路也坐在桌旁,门徒们围着主,在悟性上他们仍然不理解主最近教训中的奥秘。接着这女人带着珍贵的香膏进来了。请注意使徒间的交头接耳细语,以及耶稣突然、迅速、且几乎带着怒气的抗议,说,“由她吧!为甚么难为她呢?”不要怕照着耶稣的意思解释祂的话。我以为祂的抗议正显明了祂欣赏她的爱。我们很难以理解,不过让我们试着来了解她这举动对祂的意义。从人性来说,那时这位耶稣正被盲目的怨恨所包围,而现在却发生了这个出于理解爱心的举动。祂正遭遇到种种拦阻祂活动的企图,可是现在却发生这个热爱祂的举动。祂正在这黑暗而孤独的地上,可是,看哪!从一个女人的心底流出一道清洌的泉水,是为了满足基督流出的。祂看重这事。

请再看祂在第二次晚餐时的情形。仍然要小心,不要把这故事的力量消减。祂知道犹大心里背叛的意念,也知道他所安排要捉拿祂的计划。祂憎恨这样的叛逆。请尽力设法了解祂的感受。记住!祂的旨意是爱,可是在这条爱的道路上竟有这个恨的举动。记住!祂的力量是为帮助人的,可是现在竟然有人试图拦阻祂发挥这种力量。请设法理解祂对这世界的慈心,记住在祂执行这慈心的道路上,竟然遇到了这个恶毒的行为。这样,我们读到祂对这背叛的举动所讲的严厉话语,以及祂心灵里对这举动的憎恨时,就不会觉得惊讶。

这个叛徒离开逾越节的筵席后,耶稣就设立了这个新的、神圣的晚餐。主的晚餐最高的价值是在情感上,而不是在知识上。这些象征的记号并不启示任何奥秘,只是提醒我们有关奥秘的事。马可没有完全记录当峙主所说的一切话,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记得,祂说过,“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这个记念的举动可以再次激发我们的感受,再次唤醒我们感恩的心。主的晚餐也是祝谢餐,祝谢餐的意思就是感恩。分享主晚餐的基督徒男女都是感恩的祭司,献上赞美的祭。我们的主设立晚餐时也看到末日,这样的预备也是因情感而作的。这样安排是为了预备祂自己与那些爱祂的人之间,将来可以永远不断的相交。因为藉此他们就可以记念祂。

挂在墙上的相片,也许是你所爱的,远在他乡的母亲或儿女,其价值何在?这相片的价值在提醒你记念他们。看到了墙上的照片,你的心可以再受到一次新的提醒。墙上的照片不是要教导你知识上的甚么东西,而是要激动你的情感。所以在这最后的时刻,我们的主设立了这个简单的晚餐。只要人真心遵守它,就可生动活泼的记念祂,使我们的情感再次对祂奔放。

这晚餐如何结束?是以十二个人唱歌作结束。耶稣和十一个门徒“唱了诗,就出来。”请翻开诗篇,读一遍第一百十三篇到第一百十八篇,这些都是赞美的诗篇。无疑的,耶稣和祂的门徒唱的就是这些诗篇。他们唱这些诗篇,只为了表达他们的情感。

哦!情感的价值和力量何等大!邪恶的情感杀了生命和荣耀的主,而祂那纯粹的情感却拯救了那些杀人的凶手。

所以,我们应该谨慎保守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情感受甚么控制?受甚么所激发?是自我吗?或是基督?假如是出于基督,我们就要相信并顺服我们的情感。我们永远不要单单听从那些依照统计学,机械式计算出来的结论。按照这些结论作出来的计划,必定是太过谨慎,放不开,碍手碍脚的。我们应该敢于照基督所感动的,放开我们的心,尽情地用我们的情感赞美祂。

也许我们会说,假如祂今天就在我们当中,我们就能这么作,我们也会这么作。哦,是的,祂现在就在我们当中。你看到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吗?你感觉到基督在你心里的感动吗?这为了你的好处,照着祂在你情感中的感动去作吧!

马可福音14:27-52

本段经文记载了紧接着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这段记录显示出马可的特殊手法:非常简短,许多细节都被省略;可是又非常清晰,中心事件十分明显。耶稣和祂的门徒在一起唱为逾越节专用的诗,就是诗篇113篇-118篇,也是所谓哈利路亚诗篇。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到,他们离开那楼房和城市前往橄榄山时,这些诗篇最后的几节一定还留在他们心中。最后这几句话特别有意义。

耶和华是神,衪光照了我们,
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
你是我的神,我要称谢你,
你是我的神,我要尊崇你。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衪本为善,
衪的慈爱永远长存。(诗118:27-29)

他们从楼上下来,离开城市,前往安静的橄榄山。在那里耶稣告诉他们,牧人要被击打,他们就要分散。他们立刻提出激烈的抗议。彼得是他们的发言人,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看法和意愿。接着他们前往客西马尼,于是那些神圣的事件就发生了。

接看是犹大的到达、耶稣的被拿、以及彼得用刀削掉大祭司仆人的一个耳朵。耶稣抗议他们捉拿祂的方法,却同意被捉。那时所有的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马可附带记录了一件事,有一个少年人,可能不属于门徒中的一个,正在路旁一间房子中睡觉。那一群人带着耶稣回城途中,把他吵醒了。仙就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群众想要捉拿他,他就丢掉那块麻布,赤身逃走了。

这里总共记载了七件事,其它福音书所记录的许多细节,在这里都被省略了,但是这七件事却组成了一个单元。这段经文的基调是耶稣所讲的,“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最后的一个音符是悲剧性的叙述,“门徒都离开衪逃走了。”

本段经文最明显的是关于意志,前面我们所思想的那段经文,基本上论到的是情感。这里我们看到人子和神的旨意之间那完美的关系。祂清楚的了解神的旨意,所以能把即将发生的事,明确的告诉门徒。牧人将被击打。祂和神的旨意完全和谐,以致于我们看到祂在与神相交中,敢于在神的面前把祂对那黑暗时刻的畏惧说出来,虽然祂已明白宣告这时刻的来临是无可避免的。最后,我们看到祂与神的旨意合作,虽然祂反对他们的方法(捉拿祂如同捉拿强盗),祂还是让自己被他们捉拿了。我们看到门徒们畏惧、害怕、逃走了,因为他们的意志被眼见的事,而不是被信心所控制。另外,我们也看到耶稣的敌人按着他们的意志,作出他们自己的选择。最后,我们看到不管他们如何,神的旨意还是得胜了,并且是借着他们而得胜的。祂使他们的愤怒成为祂的赞美;而那些不能成就祂旨意,不能成为赞美祂的,祂就不使它们发生。

以耶稣在开始时所讲的话作为基调,我们首先要思想的是“牧人被击打”,其次是“羊就分散了”,最后要思想的是,被击打的牧人和分散的羊群。

首先我们思想牧人被击打。我们主清楚的告诉这些人将要发生的事,“你们都要跌倒了。”意思是说,你们因我的缘故都要跌倒了。新的翻译本省略掉“因我的缘故”等字,可能是有充分理由的。不过虽然原文没有这些字,意义还是很清楚的。我们的主并不是在责备这些人,祂只是告诉他们一个即将发生的事实,“你们都要跌倒了。”并不是说,“你们都愿意跌倒。”后者是指责他们,而前者只是说出一个事实。在天还没有亮以前的黑夜中,他们所有的人都要因祂的缘故跌倒。

说了这话以后,祂又解释说,“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耶稣是引用撒迦利亚书的预言,“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这里祂按照自己的习惯,也是新约作者的习惯,并不是逐字引用旧约圣经,但是经文的属灵真理还是保存了下来。所以祂说,他们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牧人被击打,乃是羊群分散的原因。

这里祂引用这段旧约的预言,指出即将临到自己身上,以及祂门徒身上的一切事。这预言宣告说,百姓的牧人将要被耶和华亲自击打。借着这段预言,我们深入了解了当时主的心意。正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祂完全了解犹大已经离开,去接洽卖主的事宜。祂清楚的看到,祂过去不断告诉门徒们的那些事,就是祂必须上十字架的事,就要发生。然而现在在这黑暗的时刻,祂和门徒们同唱赞美诗章,“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时,祂宣告,祂的死并不是出于人恶谋的击打,而是出于神的击打,是出于耶和华的击打。

不管我们主在前往黑暗的客西马尼途中所说的这句话有多深奥的意义,请记住,祂这句话是,“你们都要跌倒了。”为甚么?“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记在那里?记在古代的预言里。那预言的背景如何?“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这样我们看到主内心的深处,看到祂并不是在人类残忍与恶意手下的一个牺牲者,而是行走在耶和华的道路中的。行走在这道路中最激烈的痛苦和奥秘,乃是牧人要被耶和华亲自所击打。

可是,如果要根据古代这预言来解释我们主的教训,我们还必须把另一件事包含进去。请再听撒迦利亚的话,“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所以我们主所面对的被击打,乃是和耶和华一同忍受的。我们立刻可以想到,按照祂自己的想法,祂所面临的这个时刻并不是和神冲突的时刻,祂并不是要藉所遭遇的痛苦的奥秘以改变神,使神对人类有一个新的态度、心意和旨意。祂所要面临的时刻是奇异的击打,和痛苦的奥秘。而这一切都是在与神的相交中经过的,也是神对人类永不改变的慈爱和怜悯所带来的结果。“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这里我们主作了一件祂从不忘记作的事,祂把自己受苦和因受苦而得到的能力联合在一起。祂借着复活的光辉照亮了即将临到的十字架的一切阴影。我们主每一次提副即将临到祂的十字架,一定连带的提到即将临到的复活。我们只能站在一边以崇拜的心,惊异的态度来看祂所面对的奇异和黑暗的痛苦。虽然祂必须说到自己的受苦,虽然祂必须说,祂要受击打,而羊群因此要分散,可是祂立刻接着说,“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被击打是走向得冠冕和得胜利的道路。被击打和黑暗的时刻,是他们重新聚集的前奏,也是为这重新聚集所作的预备。而在这重新聚集的事上,祂要在他们之前引领他们。

如果在这时刻我们真看到基督内心深处的奥秘,我们看到的是祂决心被击打,因为祂知道这是耶和华的击打。祂也清楚的看到,藉此祂可以进入一个更大的服事工作,可以进入最终的得胜,祂的心所追求的就是这事。我们所能作的最虔敬的事乃是,安静的思想客西马尼。因为耶和华的击打是在那个园子里临到祂的,牧人是在那里被击打的。

让我们以敬畏的态度观看祂。祂把八个门徒留在那园子的入口,只带着三个人与祂一同稍往前行。然后又把那三个人留下来,自己单独进入那绝对的圣洁中。我们要注意两件事:祂与父的相交,祂与父的合作。

这个客西马尼的故事乃是一完全相交的故事。不信者(有时候信省也一样),常以批评的态度来论这事。那些不信者单从人的理智,很精明的论这时刻,说,我们主在受苦的面前退缩了,,许多殉诡者都还不至于如此呢!

这不是一幅完全相交的画像吗?其它还有甚么人能与伟大的神有如此完全的相交?祂甚至敢把每一个感受对神述说:祂的恐惧、祂的痛苦、祂的忧伤。祂把这一切和那个最高的目标联在一起:阿爸父阿!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

这就是完全的相交。神最恨恶的,莫过于听到人唱信靠顺服的歌,实际上心里却充满了背逆和不顺服。在这样的时刻,祂宁可听到我们述说自己的怀疑和恐惧。这一幅画像最崇高之处是,人子把祂自己心里的恐惧,和祂愿意顺服于神的心意告诉神。“父何!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这就是与神相交。

这样把意志降服于神,本身就是与神合作。从这一幅画像中,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一颗摇摆不定的心,而是那个牧人将自己降服于神的心,虽然祂知道摆在前面的痛苦奥秘和黑暗,虽然祂感觉到那沉重的杖击打在自己的身上,虽然祂明白宣告自己的恐惧,然而祂还是进入与神更亲密的相交,与神的合作中。

就我个人来说,我的领受只能到此,不能更接近了。因为这光:“……太明亮,非罪人脆弱眼光所能见。”它是因那大光而黑暗,这大光是我眼所不能看到。但从祂自己的记录,我知道这事实。那时刀剑兴起,攻击牧者,就是攻击那位称为神同伴的人。

关于击打牧人这个奥秘,虽然我们看得非常不完整,但至少我们已经稍微一瞥,现在我们要转过来看这些分散的羊。

我们主指出,羊要分散的第一个迹象是,他们感觉中的那种虚假的安全感。当时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彼得说这话是出于真心,一点也不虚假。在他所受的全部门徒训练中,彼得从未说过一句比这更美的话。但耶稣对他说,天还没有亮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就极力否认。我们也许会批评他,生他的气。但是请不要忘记,耶稣没有生他的气,也没有责备他。还有,请注意,不但彼得,众门徒也都是这样说。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各人对耶稣的赤胆忠心。他们以为靠着自己的意志力量,就可以对祂忠心到底。这个虚假的安全感是他们即将被分散的第一个迹象。

第二个迹象可以在客西马尼园里面看到。耶稣正在祷告时,他们都睡着了。身体的疲倦形成了理性上的迟钝和灵性上的软弱。主对他们说,“你们心灵固然愿意。”但祂没有说更强烈的话。让我们暂且不要想到这件事属灵的背景,先从人的水平来看这事件。我们立刻可以看到,这些人能在如此情况下睡着了,正表现出他们对于他们的主所要遭遇到的那些事,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理性迟钝,乃是因为他们灵性软弱的缘故。一个妇人在她病重垂危的孩子面前,可以连续几个钟头、整夜、甚至好几昼夜不眠不休的照顾。自己所爱的人遭遇到危险时,一个人也可以昼夜不眠。然而这些门徒竟然在这时睡着了。我不责怪他们。我相信是他们的理性迟钝了,他们自己也无可奈何。我相信这是他们的灵性软弱了,这也不是他们自己所能负责的。但这个事实是明显的。这是羊即将分散的第二个迹象。

第三个迹象是在他们醒来以后发生的。首先由彼得发难。他空有热心却无知识。他在那个时刻还用刀,正如我们主特别对他说的,这是因为他不认识圣经,所以对他的主当时的遭遇没有真正的认识。彼得用刀是要表示自己的忠诚和勇敢。然而事实上,这正证明了他的恐惧。他还没有进入那不能被征服的属灵领域里,所以才充满了害怕。我们主现在就住在这不能被征服的属灵领域里,被祂的弥赛亚职分和救赎工作的能力所充满。

最后他们逃走了。“门徒都离开衪逃走了。”思想到这件事,我们或者会以为彼得是带头逃走的一个。但是更小心的看一次,我们将可发现,他是少数几个没有逃走的门徒之一。他远远的跟着耶稣,门徒逃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必责怪他们。他们逃走并不是罪,也没有甚么不对的地方。这是因他们无能为力。我们主早就知道这一点,也对他们明说了,“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如果说他们有错,他们性一的错误是没有信靠祂对他们的判断和认识。如果知道会有复活,那么要背负十字架就比较容易了。如果在基督教信仰中,只有十字架而没有复活,这些人必定要逃走,而且逃得远远的。后来彼得在他的书信中曾经写到,“衪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在那天晚上,他们心中没有这盼望。耶稣被捉去钉十字架的时刻,是人类心灵中最黑暗的时刻,所以这些人逃走是不可避免的。人的心,人的理智,除非得到复活的光照,否则是无法了解十字架的。

让我们再一次看那被击打的牧人和那分散的羊群。我们研究这段经文最美的事,是注意观察祂对付他们的方法。

首先注意祂如何预备他们。祂没有预期他们会在那园子里与祂有相交。祂也对他们如此明说。这并不是出于祂的优越感,而是出于祂有无限的怜悯,祂对他们的能力有完全的认识。祂对他们所作的预备真奇怪,祂预备他们逃走,预备他们否认祂。然而如果我们认识祂,就不会觉得奇怪。祂事先告诉他们,所以不久以后那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时,他们就可以回想起祂的话。在那个时候,祂不但预告了他们的失败,祂也预言了即将来到的得胜。

要了解这故事的美,请读约翰的记录,从第13章开始,那里所记的是同样在这楼上发生的那些事件。“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那里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彼得说,主阿,我为甚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耶稣说,你愿意为我拾命么?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你们问我,我往那里去,“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虽然你们里面有软弱,以致于你们不认我,但我还是要为你们作这些事。这故事就如此进行下去。牧人和羊群在一起,预备他们,宣告他们将失败。但接着述说祂的能力。因此不久以后,在他们陷于最痛苦的深渊中时,他们有些东西可以抓住,可以藉此把他们拉出那深渊。

这一点之美妙不止如此。如果我们注意祂对他们的耐心·更可领会到这美。请听当祂发现彼得睡着时,如何温柔的提醒他,“你睡觉么?不能儆醒片时么?”这话不是责备,而是提醒。提醒他,以前祂所说过的话。提醒他,他曾经激烈的抗议耶稣的这句话。“不能儆醒片时么?”

记住我们主在那时对他们的完全认识,“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请再注意,这最美的事,“第三次来,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够了,时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罢。看哪!那卖我的人近了。”

如果只按表面这样读,就会产生一些困难。许多解经家认为这段经文有困难,原因就在此。他们说,主最后一次来到门徒那里,是用讥讽的语调对他们说,“睡觉吧!”事实不然,祂是对他们说,“现在你们睡觉安歇吧!”他们真的继续睡觉,而祂就在一旁看守着,让他们安睡。从祂允许他们仍然睡觉安歇的时刻到他们醒来之间有多久,我们不知道。不过,一定有一段相当的时间。祂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够了。”祂的意思是,时刻还没有到,犹大还没来,所以你们现在继续睡,歇息吧!然后,祂在那里等候。不久以后,祂说,“等候到了,看琊!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从祂允许他们继续睡觉到叫醒他们这段期间,那一幅情景十分宝贵。

如果我是画家,我一定尝试把那珍贵的景象描绘出来。他们不能与祂一同儆醒,他们睡意太浓了。实际上祂对他们说,去睡吧!我看守你们。而他们睡觉的时候,祂真的就在他们身旁看守。这位牧人即将被击打,十字架就摆在前面,可是祂竟如此以耐心对待那些不能与祂一同儆醒片时的人。祂让他们睡觉,自己却在一旁看守。人子的脸,在弯腰祷告时,一定充满了痛苦。可是在看守这些沉睡中的门徒时,一定满了最慈祥的爱的光辉。在这最黑暗的时刻中,最美妙的事莫过于看到在客西马尼园中三个门徒正沉沉入睡,而祂独自在一旁看守他们。后来他们离开祂逃走,但祂却永不离开他们。这样,他们也就可以永远不离开祂。“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这一段经文之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我们启示了好牧者的形像。

哦!真牧人啊!我可能软弱,我也许会否认你,但让我跟随你吧!你必带我安然经过,因为你是好牧人,你是大牧人,你是群羊的大牧者。

马可福音14:53-72

从前面我们思想的那段经文,我们听到主和祂的门徒同唱哈利路亚诗篇最后的一段,然后和他们出去,前往安静的橄榄山。我们听到祂的预告,就是说他们很快就要分散。我们也听到门徒激烈的抗议。我们带着敬畏的心,跟随祂进入客西马尼园。我们看到祂把八个门徒留在入口处,只带着三个门徒往前走。然后又把那三个门徒留在那里,自己再往前走,单独的在那里祷告。我们看到祂与父相交,祂与父合作。这经验的奥秘是无法测度的。我们又看到犹大来了,人子被捉了。我们看到十一个门徒逃走了,也看到那个没有被提到名字的少年人。思想那段经文时,我们对于那牧人的恩典和荣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要思想,那一个卖主的黑夜里所发生的其余事件。这段经文充满了痛苦、激动和不安。

首先,我们看到一群人很快的聚集起来。这是不合法的。大祭司、祭司长、长老、官长、以及整个公会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换句话说,当天晚上,他们就召开了“三合林”(公会)。这是不合法的。按照律法规定,他们的公会,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在晚上开会。

其次按律法的规定,公会开会的原因,若是为了审判某一个人,不可在当天定罪,定罪的时间要延后。然而他们却在当天立刻决定判祂死罪。

显然他们是有备而来的。他们在等候祂的被捉。他们和那个卖祂的门徒定了一个不圣洁的约。他们完全了解犹大已经带那一群武装齐全的群众去捉拿祂。因此,祂一被捉拿住,他们就在黑夜,在大祭司的家中迅速集会。

我们听到一些混乱不清的见证。我们不知道这些见证人的见证是个别讲的,或是同时讲的。如果他们是分别讲的,他们的见证是互相矛盾的。看起来当时的光景不是按常规进行的集会,因为在正常的集会中,见证人要听彼此的见证,盘问对方,彼此争辩。

在大祭司对被捉犯人讲话之前,有一段严肃的安静时刻。按照马太所记,大祭司要祂起誓。马可只有记载说,大祭司问祂,“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马太记录他的问话,说,“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这是按律法规定要求犯人起誓的正式仪式。耶稣的回答是以严肃的起誓方式,说出祂是弥赛亚,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

紧接着的是一个混乱的场面。大祭司在愤怒中又作出了一个不合法的举动,就是撕裂他的衣服。利未记的律法明文规定,大祭司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情绪如何激动,都不可像外邦人那样撕裂衣服。大祭司作了这个不合法的举动以后,紧接着是公会的人毫不留情的污辱基督。他们吐唾沫在祂脸上,又用衣服蒙住祂的脸。这是判祂死刑的记号。他们又用拳头打祂,对祂说,“你说预言吧!”“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接着差役接过祂来,用手掌打祂。

同一个时间,在下边的院子里(可能是外院,中间有几个台阶隔开),差役、使女、兵丁在那里议论纷纷。彼得也夹在人群中烤火取暖。从接下去的记录可以看到,他的焦急不安,他的言行不当和他的否认主。

整个故事充满了骚动不安、狂热和痛苦。但是其中还有一种能力的因素。这能力和荣耀都集中在那个犯人耶稣身上。祂的能力首先显明在祂虽默默无语,却显露出的尊贵庄严上,其次显露在祂那深刻而含义深远的话语上。

我们,思想这段经文时,可以感受到其中充满了人类生活中那些最基要的因素;那里有情感,既强烈又敏锐的情感;那里有意志,已经决定了的意志。不过,最明显的不是情感,也不是意志,而是知识。本段经文所发出的问题,是关于造成人行为的原因。这段故事显露了那些人心中之所以有那些观念的原因,而他们心中的那些观念就表现在他们实际的行为上。这里要注意的,最重要的是观点、观念和存法。假如我们能够看到那些迅速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人物之内心,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强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显明了他们内心深处秘密的动机和观念。就是因为有这些动机和观念,才发生了那些事。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研读这段经文,思想这段经文中所记录的那些事,我们肯先可能要说,“真理在街上仆倒了。”这里我们看到那个世代的知识完全错了。许多年以后,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书信中曾经提到这事,容我引用他的话。他论到这世界的官长缺乏智慧时说,“这智慧世上有权有位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他们若知道,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这里我们也看到那位发咒起誓的门徒里面所发的光辉和爱心,虽然那时这光辉和爱心受到了遮蔽。

本段经文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真理受到伤害、被打倒、被践踏在脚下、被破坏了。但是从另一面看,我们可以发现真理从未像那时一样昂然屹立。请看祂先是安静,不讲话,连一句话也不讲,可是祂的安静却是最好的演讲。最后,我们听到祂开口讲话了。祂用的辞句很简单,但很清楚,使人不致于误解祂的含义。因为祂的话,所有的谎言都被戳穿了,最后那些人被迫必须在光天化日之下作他们所计划要作的事。原先他们是打算在暗中行这些邪恶之事的。

从智能或知识的立场来看这些景象,肯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启示,就是官长的知识被贬低了;第二,彼得的知识受到污辱和伤害;第三,主本身的知识得到了胜利。

就官长们来说,他们基本的错误在于对整个案子心存偏见,这是十分明显的。“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见证。”目的不是要

发现事实的真相,而是要“控告耶稣,要治死衪”。这里可以明显的看出一些人在知识上的两面讨好。他们聚集,表面的理由是为调查事实,实际的目的却是决心要杀害那个站在他们前面的人。光不能照进他们的心。他们已经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要毁灭这个犯人。他们容不下光。人所说的任何话语都被他们歪曲了,用以达到治死祂的目的。

我们要看看审判的过程,因为这过程显明了一些重要的事实。这些人出于不良的动机聚集,目的是要治死那个犯人。可是他们被迫不得不承认真理的权威。否则他们何必寻找见证人,为甚么不随便下一个判决就执行祂的死刑呢?不!他们还不敢如此作,他们必须寻找某些控告祂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必须看起来像真的一样。他们必须找见证人,他们必须为自己所要作的事找到一个理由。在不知不觉中,这件事反而成为邪恶的诡计对荣耀的真理之赞美。

是的,他们早就准备好,只要有任何可以支持他们的理由,他们就采用。哦!这是一件何等不圣洁的事,这是一幅何等可怕的图画。可是这也奇妙的说明了人类的是非感,这种代代相传奇妙的是非感,是人类过去从来不能逃避的,将来也不能逃避的。人若忘记尊重真理,人性就完全无望。

圣经只记载了一个见证人控告祂的言辞。我们不知道其它的见证人说些甚么。无疑的,圣经所记的这些见证人的话,正表现出了他们心里的态度。他站起来作假见证控告祂说,“我们听见衪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这是一种以最邪恶形式出现的谎话,因为这见证虽不真实,但它里面也含有一点真实的东西。我们记得丁尼生(Tennyson)说过一句名言,“全然的谎言,人会立刻加以反驳;半真半假的谎言,人最难提防。”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个见证人的话没有一句是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话是建立在某些事实的基础上。(附带一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祂的话被人所紧记于心。不止那些爱祂的,连那些恨祂的人也一样。)在祂公开服事的早期,第一次洁净圣殿时,曾有人问祂,祂凭甚么权柄作这事。那时祂回答他们,“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这是一句奥秘的话,当时听到的人不能了解,甚至祂的门徒也要等到祂复活后才能了解。当时听祂讲这话的那些人,不但不了解反而笑祂,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么?”甚至按照他们所了解的,祂所说的“殿”是指耶路撒冷城内的那座建筑物,请注意祂的话是,“你们折毁这殿。”不是祂要拆毁这殿。祂所讲的是他们所要作的事,而不是祂所要作的事。他们所拥有的是拆毁的能力,而祂所拥有的是建造的能力。并且这建造的能力远胜过他们拆毁的能力。“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今天我们知道祂所说的“殿”是指自己的身体。但他们不了解,他们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回想起三年前祂所说的话。请注意他们如何歪曲祂的话。

马可两次记录了他们所作的见证“各不相合”。虚假的见证必然不能相合。为了遮掩一个谎言,必须说出其它几个谎话。

耶稣公开服事的年日,这些人观察了祂的工作。他们听祂的话,看祂的作为,他们完全了解祂所宣告的。这一点从大祭司的话可以看出来,“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假如他们不了解祂所宣告的,又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然而,尽管们们听了祂的话,看了祂的作为,他们还是决心杀害祂。不管他们在理智上对祂的话之荣美,对祂的作为之恩慈,有如何肯定的确信,他们还是必须贬低、拒绝自己所确信的。虽然他们心里有这样不良的态度,他们还是必须假装符合真理,试图寻找一个谎话可以杀害真理的主。

现在,让我们看这故事中最后的一件事,就是彼得的画像。我们在彼得身上看到他是一个理智被光照了的人,是一个理智被光照以后又奇妙回应的人。到底甚么事把彼得带到那外院呢?是他自己心里的光把他带到那里的。那光发出大光芒。他认识他的主,他也认识他主的洞察力。从第一次他兄弟安得烈带他面见基督时,他就知道耶稣的洞察力。当时基督对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在那时刻,彼得发现耶稣能了解他最深处的本性。后来基督又对他那么有耐心,对他内心潜在的能力认识那么透彻。彼得没有忘记这些事。他知道这三年以来,主用无限的恩慈待他、领他、教他,带领他在爱心和颂赞上与主更亲近。对彼得而言,爱心与颂赞乃是清楚的认识所产生的结果。

我们不要忘记,也不要低估了一个事实,就是六个月以前,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曾经讲过现在大祭司所讲的那句话,“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那光仍然在彼得心里照耀。他用那光所产生的爱来爱他的主。就是他对主的这种爱,把他带到大祭司家的外院。虽然彼得只是远远的跟着祂,他究竟是跟随了祂。除了约翰以外,没有其它门徒这么作。而约翰的情况不同,他这么作不必冒甚么险,因为他和大祭司有某种关系。但彼得进入那里,则必须冒着大险。

我们也不要忘记,彼得曾拔刀砍了马勒古一刀。他的动机是正当的。有时正当的动机也会作出错误的事情。摩西不能进入应许之地,就是因为他有一个正当的动机,却作了一件错误的年情。我们越看清这一切,就越能了解当天所发生的事是何等可悲。然而彼得竟然沦落到发咒起誓说,他根本不认识耶稣。

让我们把这两边所发生的事合并在一起来看。耶稣和祭司长老所站的那个院子,地点可能比较高,也许和外院之间相距有几个台阶那么高。按照马可所说,外院乃是“下边”的院子,兵丁、使女、和彼得就站在那里。首先我们听此起彼落的假见证,接着大祭司要耶稣起誓。耶稣起誓所说的,等于宣布彼得几个月以前所作的宣告是正确的。其次在外院中的兵丁之间起了一阵耳语,然后听到一个使女以轻佻的笑声对彼得说话,你素来与他们是一伙的。彼得的心一怔,就在使女的笑声中跌倒了。不久之后,他又发咒起誓说,他不认识耶稣。而他在外院发咒起誓的同时,耶稣也正在内院发咒起誓。彼得住外院发咒包誓说,他不认识耶稣。耶稣却在内院发咒起誓说,彼得以前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彼得对于自己的信心说了谎话。他认识耶稣,不但如此,更奇妙的是他了解耶稣。他违背了自己的爱。这里我们看到罪人彼此此之间互相矛盾的实例。他伤害了自己的心灵。我们必须把这一点紧记于心。彼得对耶稣的爱从不失败,他对耶稣的信心也从不失败。基督对他说,“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他的信心也真的没有失去。他的盼望失败了,盼望的光消失了。他的勇气失败了,然而他的信,他的爱永不失败,永不跌倒。这里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人,相信耶稣,又真心爱耶稣,否则他就不会跟着祂到了外院。他否认他的信仰,他的否认是句谎话;他否认他的爱,而他的否认是句谎话。他自己的理智受到了污辱。真理还在他里面,并没有真正的被毁灭,面是在污泥中打滚。

请再看引导他进入外院的那光。虽然那光因他的说谎受到了污染,但它仍然继续存在,最终还是主宰了他。最后的一件事不再是否认,而是眼泪。这画像最后的一幕,不再是咒诅,不再是因使女的一句话而变成懦夫,最后的一募是他收拾衣服,匆匆的走出外血,进入黑夜里。一个大男人竟然哭了。另外一本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看了他,可能在大祭司所站的外院和仆人所站的内院之间只有一幅幔子隔开,而那时幔子又拉开了,所以两边可以互相看见。耶稣是从内院向下看外院中的彼得。而当时彼得必定也正看着耶稣。我曾经听过一个人用这一段经文,讲道。他说,“请不要忘记,耶稣向彼得看是多余的,假如彼得不也是正向着耶稣看的话。”彼得向主观看,这事本身就是一个启示,正如主向彼得看一样。

耶稣看彼得到底有甚么意思,我不想多作解释。不过我敢肯定说,祂的意思,不是“我不是对你说过吗?”虽然没有这么明显,但我也敢肯定耶稣的意思不是“彼得你为甚么这样待我?为甚么如此伤害我?”基督绝不自私,祂看彼得时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意思。我以为祂的意思是要对彼得说:“彼得你为甚么伤害自己?”那时彼得就出去,哭了。诗人有时讲到“泪眼模糊”。有时流眼泪真的会叫人行不清楚。我也哭过,有这经验。不过这里他所流的眼泪不是叫他视线模糊,而是叫他看得更清楚。

彼得哭了,他的眼泪乃是他心灵对于他所信的真理怍了响应的明显证据,也是他的心灵对于他的爱作了响应的明显证据。当他否认他的主时,这爱受到了残酷的污辱和伤害。

最后,我们要以尊敬的态度来看这幅画像中的中心人物。虽然那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刻,祂的理智表面上已被打败,可是实际上却得胜了。祂的理智没有被眨低,也没有被伤害。真理拒绝和谎言作争论。我们主在审判过程中,有时静默不言,有时却侃侃而谈。作见证的人是在说话,他们曲解了祂的话。“你甚么都不回答么?”大祭司问祂。而祂连一句话也不答。在谎言面前,真理静默不言,因为甚至连真理也不能叫谎话止息,但另外,谎话也分亳不能伤害真理。

但是当大祭司要祂起誓回答时,祂就开口了。而祂的回答在那施行审判的院子里产生了极大的后果。大祭司问祂说:“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祂回答说:“我是!”祂这样回答等于把一切谎言讳避之处都摧毁了。原来他们希望用那些谎言来掩饰自己。请听大祭司的话,“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祂的回答把那种需要也扫除了,因为耶稣的回答迫使他们必须在光天化日下行那邪恶的事。他们若要杀害祂,所持的理由必须是因为祂自称基督,而不是因为他们所捏造的虚假理由。祂的答话等于起誓说自己是弥赛亚,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祂除去了一切作假见证的,把他们谎话的避难所都摧毁了。这样人们就可看到,那些杀害神儿子的凶手是何等的可恶,因为他们杀祂的原因是他们拒绝祂是基督,而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祂真是基督。

耶稣承认自己是基督以后,接着又说,“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全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这宣告带着诗意,辞句借自先知但以理的书。在那里预言到人子往天上去(不是到地上来),要坐在亘古长存者的右边,作为宇宙的统治者。基督告诉这些人,他们将要看到的就是这件事。不是祂的第二次再临,而是祂要坐在有权柄的地方。

最后一点对我们最有帮助。在黑暗中那光所发出的最主要的光辉乃是,它让我们看到那个门徒心底深处的爱和忠诚,又让我们看到我们主的举动和恩慈,如何使那爱和忠诚在偏离之后还有一个新的机会回转。在那卖主的黑夜里,最后所看到的一件事是彼得的眼泪。在这些泪珠中,神脸上的光升起了。这些光像彩虹一样发出光辉,彷佛在对那些曾经信祂,爱祂的人说,虽然你们一度愚昧,否认了我,我仍然要给你们开一条路,使你们可以归回。──《摩根解经丛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