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廿四章
字号:A | A

马太福音24:1-25:46

当王从圣殿中出来的时候,祂的门徒将那殿的建筑指给祂看。他们为何在那样的一个时刻,使祂留意那殿的建筑呢?他们曾多次同祂到圣殿去,也曾多次与祂在耶路撒冷的街道经过,行过圣殿的外院,聆听祂的教训。直到现在他们才特别要祂注意到那殿的建筑。毫无疑问的,他们的这个行动,与祂不久前所说,“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只是你们不颂意。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的这话有关。其中所说的成为荒场,应该不是指形体而言,因为当时耶路撒冷毫无荒凉的迹象。犹太人对他们的圣殿,正怀着极深的钟爱。自然那殿在往昔所罗门时代的荣光早已荡然无存,它也在某些方面始终未再恢复旧观。但当日的圣殿,在外观上比所罗门时代的殿更见辉煌。当耶稣走出圣殿的时候,祂的门徒进前来,将殿的华美,雄伟,坚固指给耶稣看,很可能表示它的实际情况与耶稣所说的正相反。他们彷佛这样对主说,难道你说这殿将成为荒场?看看它有多美丽,我们请你细细地加以察看。祂立即回答他们,“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么?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

这显然是一项十分确定的预言,约在一代之后,这预言完完全全的应验了。但当我们的主说这话的时候,似乎绝无可能发生那样的事。当时希伯来人和统治的罗马政权,相处得十分融洽。虽然先前曾有一些反抗和冲突,但这些大体上已经平息。罗马政权统治的基本政策,是不干预民间的宗教,除非他们以宗教煽动对罗马政权的不满。以当时的情形来看,每一方面似乎都充满希望,呈现着繁荣。

王从圣殿往橄榄山走去。祂在山麓坐下,祂的门徒来到祂的跟前,对祂说,“请告诉我们,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

我们若不顾他们发出这一个问题的背景,而把它当作是有关末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是误解了那些门徒的意思。这样的解释也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先确立这个问题,与他们将殿宇指给主看的行动,和主说它将被拆毁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的问题是由这个背景而发的。主的回答却远超过他们所问的范围。

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方式来看,很明显的,他们认为圣殿的被毁,必然发生于时代的末了,祂降临的时候。在以比喻论天国的第13章里面,有一处的翻译很容易引起误解,那就是“世界的未了”。翻译的本身并无不准确之处,但我们对它的解释却往往不准确。我们常常把它解成,那是指属物质宇宙的解体。我们对审判之日的印象,认为一切有形质的无不销毁,都将不再存留。但那并非它的意思,如果将它译成“时代的末了”,更符合它的原意。在13章里面,我们的主所说的“世界的末了”,是指一个时代的结束,这里祂在对祂门徒的回答中,也是这样。很明显的,他们在心中,将殿宇的被毁,耶稣的降临,时代的结束这三件事相联在一起。究竟他们观念中的“时代”是甚么意思,很难有人能说清楚。也许他们的观念和基督所说的未尽相同,但他们多少在观念中知道神有一个目标,而这个时代正朝着神的目标发展,有一天要完成。他们在等候一个属物质的国设立在这地上。

我们若不先领会这班门徒的心意,就绝对无法明白耶稣所说的这个预言的意义。我们必须先领会他们所提出问题的意义。论这个题目的著作非常之多,几乎千篇一律的总是从我们所领会的耶稣的回答,倒过来了解这些问题。这样处理也许并无不可,但远不如从所问的问题开始。

这些门徒因耶稣而深感困惑,已经数月之久。从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他们与祂之间,似乎不若以往那样和谐无间;他们对祂所作的无法全然明白。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先,他们跟随主十分热切。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以后,祂开始讲论十字架。从那时起,他们就不能了解祂。他们注意祂来到耶路撒冷,看见了祂和百姓的官长之间的争执,听见了祂所发的斥责,和祂用比喻对官长的攻击,最后,又听见祂亲口宣告对官长们的判决。现在还听见祂说,这美丽的殿宇将要成为荒场。因此他们对祂说,主阿,且看看这些美丽的殿宇。祂对他们的回答是,“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因此他们就闭口无言。他们沉默地走出耶路撒冷城,下了山,走上橄榄山的另一边。他们看见祂正面对着耶路撒冷,就来到祂的跟前,对祂说,“请告诉我们,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这是他们向祂所发的问题。

他们所说的“这些事”“你降临”“世界的未了”,究竟是甚么意思?没有人能相信,他们这样问,就是问祂甚么时候再来?不过他们思想中的这些事,却是只有在祂再来的时候才会发生的。而他们对祂再来的事根本没有任何观念。祂的再来,必须有经过十字架的死,和从死里复活的事实,而他们对于复活完全不明白。祂虽然一再的告诉他们,祂必须受苦受死,然后从死里复活,但他们始终未能领会复活的真理,也无法接受祂必须上十字架的这件事。他们对十字架的观念心存抗拒,对复活的事实全然盲瞎。因此我们若单就他们的问题来看,祂不久即将从人的跟前消声匿迹,也许会逃脱那些首领们的敌视。但是他们却明明听见祂说过,他们眼前所见的这一切,将要成为荒场。他们说,“请告诉我们,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如果这些事将要发生,倘若这殿宇将要拆毁,如果你要来实施审判,你将怎样而来?你甚么时候来?他们所问的,最简单的意思就是,你甚么时候作这些事呢?

对于这个问题,基督给他们一个很长的答复,新约中所记载祂回答人的问题,没有一个比这更长。祂的回答除了24章之外,还包括25章,就是一般所称的橄榄山上的预言。在这里基督成为先知,祂讲的是预告性的话。先知是宣告神心意的人。基督在祂传道事工中所作的,一直是向人说明神的心意。不过先知的预言中,有一个因素,虽然不是最重要,但是最明显的,就是说出预告性的话。基督此时成为说出预告性的话之先知。在这之前,祂所说的话中偶尔也指向将来,但现在,面对着祂自己的门徒,在寂静的橄榄山上,祂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完全是预告将要发生的事。研读这一段话极其重要,我们当怀着郑重谨慎的心来从事。

从整体上来看这个预言,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门徒向主所提出的问题,目的是想明白将来的事。基督并未对他们的这个愿望加以拒斥。祂曾警告他们,一味猜测将来是很危险的,但祂仍回答他们的问题,因为那是合理的关切。在我们主的回答中,首先我们看见祂的警告。“耶稣回答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我们不应将这一点轻轻放过。当基督论到将要发生之事,祂以先知的身分说预言时,祂警告门徒,要提防被人迷惑。无论甚么时候,当我们提到将来的事,我们所涉及的事,不只重要,也满了危险。今日有许多人,偏离了圣经明显的启示,去盲从那些凭己意而歪曲的解释。甚至不少神的儿女也受了迷惑,完全忽视圣经对将来的启示,不再去查考圣经究竟怎样说。基督深知这个危险。这些人抓住了最恰当的时刻,正当阴影笼罩,黑暗势力紧逼的时刻,来求祂告诉他们将来的事。祂回答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此当我们读这两章圣经的时候,需要时刻受这警告的鉴戒。“你们要谨慎!”我们不能轻忽随意的来读其中的一切。

第二件当留意的事是,在读这两章圣经的时候,要留意我们的主很仔细地将他们所问的各部分,明显地加以区分。他们所问的问题是一个,向祂说明他们心中的困惑不解。他们对祂说,“请告诉我们,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在他们的想象中,这几件事紧紧相联。我们往下读这预言的时候,我们所发现的头一件事,就是基督矫正了他们的错误印象。他们说,“……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预兆。”而祂所说的“这些事”,就是耶路撒冷的将遭毁坏,祂早先已经说到这一点。然而祂接着又说到人子的降临,和时代的末了。祂说,“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引到耶路撒冷的被毁,这一切必要发生,而且已经临近。但是祂说,“只是末期还没有到。”

然后让我们留意,祂怎样将“祂的降临”“这些事”分开。祂曾警告他们,要防备冒祂名的假基督,他们必然会来,自称“我是基督。”针对着这一点祂说了,“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意思就是说,人子的降临将是有目共睹,至为显然的事实。用不着先知出来宣告说,祂已经来了。

接着祂又说,人子降临的时候,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祂的选民,就是以色列人,将要从四方被招聚了来。最后祂告诉他们,“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祂这样说,乃将人子的降临,和圣殿的被毁这两件事分开了。

我们也许可以说,当耶路撒冷被毁的时候,从属灵上讲,祂是在场的。这自然毫无疑问。但是在祂的回答中,祂很审慎的将祂在时代末了的降临,和耶路撒冷的毁灭分开,使之不相混淆。

在祂所作的宣告中,也说到与审判同来的这一切恐慌、灾难、毁坏,将随着耶路撒冷的被毁而告终。王在祂的这一个预言中,一直都把这一点区分得很清楚。祂矫正了门徒们的错误印象。祂让他们明白,即将临到的审判,和人子的降临,以及时代的末了,是三件不同的事。

如果我们看清了这个分野,我们就会发现,为了一般教导之用,我们的主所说的这个重要的预言,可以分作三部分,而这三部分并不是按时间先后来分的。祂先向他们指出,他们这些在肉身上是以色列人的将遭遇甚么。然后祂又指出,按灵性来说是以色列人的教会,将遭遇甚么。然后是外邦的列国将遭遇甚么。每一部分都清晰分明。从5-35节,是关于以色列族将成为被弃绝之国的预言。

从36节“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起,一直到25:30,祂是论到作为属神的真以色列人之教会的责任。祂用比喻来说明,从耶路撒冷遭毁灭,到人子降临,神四散的选民被招聚时,这期间教会所处的地位。

最后,从25:31-46,王所注视的是列国的受审判。这一切正与旧约的教训相符,也和全部圣经的教训相符。非常明显的一件事是,神的拣选并非为着要拒绝任何肯转向祂的人。神拣选的目的,是为藉蒙拣选之人的服事,使亮光透射出去,信息传递开来,至终使神的旨意能以实现。

末了我们的心思想要集中在王自己身上,留意祂在橄榄山上孤单独处的光景。不错,当时有祂的门徒和祂在一起;我们岂不也有虽受众人包围,却仍感到孤独的经验?因为众人以为了解我们,其实完全不了解。因着门徒对祂完全不了解,所以祂是孤单独处。百姓的官长们弃绝了祂,正当祂和祂的门徒坐在橄榄山麓的那一刻,他们正在密谋要将祂杀害,对此祂也知道得很清楚。祂早已定意面向十字架而去,因为祂所看到的超过十字架,祂还看见祂的得胜,看见神的得胜。然而在这一刻,祂是孤单的。这一刻祂知道祂仇敌的态度。他们满以为他们的密谋极隐密,但在祂的眼中,所有的事都是显明的。

祂同时也深知爱祂者的脆弱,他们此时热切的想知道一点将来的端倪,但不久他们都将转背逃跑,一个不剩。祂的十字架已经在望,我们且看坐在橄榄山的祂。无论我们对这些预告是否了解,让我们恭敬的就近祂的跟前。这里端坐着的是王,曾被藐视,遭弃绝,“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然而祂穿过幽暗,看见亮光;越过层层艰难,看见成就。我们的眼目集中在王的身上,祂极镇静的端坐着,祂的眼目透过将临的黑影和艰辛,祂可以看见,这一群爱祂的人将给祂加冕、将得胜。

倘若祂能在十字架的阴影之下作如此的讲论,我们只能衷心信服祂是神的儿子,也是人子,祂是基督。新约圣经的作者每逢提到这名的时候,总是代表极大的奥秘。

一个人对自己所作的宣告如果出于虚构,或者祂只是被跟随祂的徒众的谄媚恭维所蛊惑,当他对将临的死亡,并知道他徒众将作鸟兽散的时候,他定会立刻崩溃的。然而以我们的王而论,祂深知这世界的一切权势都与祂为敌,而祂自己的朋友也是那么脆弱,已经濒临弃祂而逃的一刻,但祂仍能镇定安详的,说明这时代末了将要有的事和过程。若有人怀疑祂对遥远的事所作的预告是否正确,请不要忘记,祂说耶路撒冷城将要被毁,这预言就在那一代的人过去不久后都应验了。

因此我们再一次看见王,和祂的尊严。让我们重新向我们的王降服,恭敬聆听祂发言,使我们能以知道如何事奉祂。有一件事是十分确定的,那就是惟有听见祂的话,明白祂的教训的人,方能事奉祂。

马太福音24:1-44

在研读这段比较长一点的经文以前,我必须先说明几点。这段经文是本福音书中很艰难的一部分,我们解释它的时候一方面要存着恭敬的态度,一方面必须承认一项事实:历来对这一段圣经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现象仍继续着。认识了这几点,我们就可以接下去讨论。

我们对基督所说的这一个预言的态度如何,基本上取决于我们对旧约中一切预言的态度。这样说似乎有一点令人吃惊,事实上我们对旧约中预言的观念,常常会不知不觉的影响我们对基督所说之预言的态度。

我们看古时众先知的预言,和我们的主在这里的预言时,所持的观点是,古时的众先知所论到以色列的事,凡是尚未应验的,至终必要应验。此外还有一点极重要的事,我们必须清楚明认,我们的主确实将属地的以色列百姓弃绝。祂宣告说,祂要将那为神国结果子的责任,从以色列民身上转移到其它的国家身上。

因此我们现在要注视的,不是那被弃绝的国;我们要留意的是祂新指定的百姓,借着这一班人,神的主要目的将得以成全;祂的计划将借着他们实现。

我们眼前所看的这一段经文,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并不感到关注,因为很少可以应用在我们身上。但对这一部分的清楚领会,却有助于我们对下一段经文的了解,那里说到我们今日所处的地位,和所承受的责任。

45节说,“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这卷福音书前面的部分。13章的结尾,我们的主说过天国的比喻之后,祂又说了一个家主的比喻。家主的责任关系到天国的真理,祂将这责任交付了祂的门徒。祂在那里说到门徒们的新地位,是受了天国教训的文士,因此他们像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如今在这橄榄山的预言中,我们的主发出这个问题,“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从这时起,祂由原来论到属地的以色列人的预言,转过来启示祂的门徒和教会,就是属灵的以色列人在现今的责任。从45节祂的回答,一直到25:30,我们看见了有关教会责任的预言,和童女的比喻,按才干分银子的比喻。从31节起,是第三,也是最后一部分的预言,“当人子……降临的时候……。”

我们的主很审慎,很明确地警告那些提出问题的人,祂的警告也可以应用在我们身上,因它有不变的价值。“耶稣回答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耶稣的这个警告,本身就非常重要。他们所问的问题涉及很奥妙的境界,非常艰深,他们很难明白祂的讲解,祂也知道这一点。而且祂非常清楚,在解释神将来的作为这一方面,很容易给假基督和假先知留地步,因此祂首先对他们提出严肃的警告。

接着祂开始发出祂的预言,是关乎属地的以色列人的。首先祂论到即将发生的事。“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未期还没有到。”这些话说得不能再清楚了。祂清清楚楚地对围绕在祂周围的这些人说,他们正处于惊慌艰难的前夕,但他们不用惧怕,因为祂说,“末期还没有到。”我们必须从他们的问题,“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来看这个回答。

在紧随着的讲论中,祂非常谨慎地指出末期还遥远。但祂很清晰地向他们指明,不久将发生的事和它们的过程,就是那一代的人有生之年将发生的事。

从6-22节中,祂所预言的每一件事,都在那一世代中,耶路撒冷城陷落之时完全应验了。

说过这些事和殿宇不久必将被拆毁,但“末期”还没有到之后,祂向他们说明祂降临时的光景。从预言的开始到末了,祂一直强调一个事实,就是没有人知道那日子,也没有人能知道祂甚么时候来,但祂必定要来,那是确定的事实。

因此我们来到了44节的结语,“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

向这世界报仇的日子尚未来到,但我们的主在橄榄山上最后的谈话中,已经看到那日子,说到那日子,就是人子将要显现之日。祂今日仍是仆人,祂不争竞、不喧嚷、不扬声。但祂还有另一个方法,我们可以从压伤的芦苇和将残的灯火那个比喻中明白这方法。将残的灯火本身包藏着毁灭的因素;芦苇原本脆弱,一经压伤更是不堪摧折。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古代的预言,并不是形容忧伤痛悔的人寻求怜恤,而是形容背逆之子在神眼中的光景。当审判之日,王的方法将异于不扬声之温柔的仆人,祂要将压伤的芦苇折断,把将残的灯火吹灭,达到最后的胜利。在那沉静的橄榄山边,别无其它的人在周围,我们的主和祂自己的门徒在一起,祂看见末了的一些事。祂用过忍耐方法之后,再要用的乃是祂权能的方法。多年来,祂对人容忍担代,循循善诱,耐心地等待着,要向他们施怜恤;有一天,眩目慑人心魂的火焰,将从祂的荣光中射出。当报仇之日,祂要赶走一切邪恶。今日祂有无限的恩惠,祂暂时保留祂的威严和权能,但在审判之日祂就要天天伸张祂的权能。以属地的以色列人来说,耶路撒冷城遭毁时,正是他们受审判的日子。以全世界而论,它受审判的日子尚未来到。

马太福音24:45-25:30

这是耶稣在橄榄山上预言的第二部分,它和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都有明显的不同。

在这一大段里面,从祂问“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起,一直到25:30止,我们的主提到祂自己的时候,不再自称人子。这是有充分理由的。“人子”的称谓是我们的主在地上传道时最常用的自称。我们甚至可以说,除了在回答人对祂的批评,询问,和调查时,祂不得不自称是神的儿子之外,祂从不以神的儿子自称。“人子”的称呼,指明祂要在地上建立天国的目的。基督到世上来的使命正是为此。这样说,丝毫没有否定祂来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这个事实。祂要改变人,使人在地上受察验的日子完毕之后,能进入永存的家,得以在神面前享受喜乐和安息。但是我们若将耶稣的使命,看成只是来救世人,使他们将来可以进天堂,那么我们就错解了祂所说的一切话,和祂所作的一切事,以及丧失了祂教导人当求的事。祂在国度的宣言中,清楚说明了基督心中对这世界的热爱。祂教导门徒求国度的降临,求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因此在新约的其它著作中,没有使用“人子”这个称呼,是有重大意义的。它从未在书信中出现过,写书信的人没有提到它。同样令人注意的是,“人子”一词在启示录中又出现了,不论我们今日如何应用启示录,它显然是以画面说明巴比伦被毁灭的过程,及神的国至终得以建立的事实。“人子”的称呼就在这种情形之下重新出现。这个称呼出现于这个预言的第一部分;然后再度出现于25:31,那是这预言的第三部分──“当人子在祂荣耀里……。”另外,这一部分里面,从未提到先知,也未提及圣殿和安息日,这些都是代表旧时代的神圣表记。这些表记原是用来指明有关神在世上执政管理的真理。

一旦祂开始以救赎掌权的时候,这一切标记的使用就永远成为过去了。

我们要从消极面转向积极面。这一段经文包含三个比喻,指出当祂肉身不再和他们同在的这段期间,属祂的人所当负的责任。三个比喻之间有显然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明确的分别。

我们先来看三个比喻之间相似之处。每一个比喻都提到主人不在。头一个比喻中,那家主将责任交付他的仆人之后,就出门去了。第二个比喻里,众童女等候新郎。第三个比喻中的主人,将家业交给他的仆人,给他们银子,就往外国去了。

其次,是这些人和他们出门去的主人之间的关系。从第一个比喻来看,他们是代表他的权柄;第二个比喻中,他们等候他,证明他们对他回来的信心;第三个此喻中,他们运用他所交给他们的银子去作买卖,银子所代表的不是他们的才干和能力,因为才干是没有数量的,而这个比喻中谈到了数量。

再说,很明显的,每一个比喻中,这些仆人的责任都是针对他们的主人,单单对他负责。那个家主的仆人,只对离家外出的家主负责。等候新郎的童女只对新郎负责。同样那分受银两去作买卖的仆人,也是对往外国去的主人负责。

现在让我们看这些比喻中不同的地方。区别虽然不是太明显,然而十分确定。头一个此喻中的关系是共同的,画面显现的是祂不在家时的家业。第二个比喻中的关系是个人的,画面中所表示的,是每一个人──无论是聪明的或是愚拙的──和祂的关系。末了一个比喻的关系是有关王权的,说到祂留下来的人,要有责任在世上从事祂的事业。第一个比喻中的两种仆人──忠心有见识的和邪恶的──完全预表神的教会,祂是教会的主人。关于童女的比喻,如果我们从整体来看,是说到每一个人,当祂不在之时对祂的态度。末了的一个比喻,是关乎祂的仆人当祂不在之时,对祂的事业之责任,祂交给他们不同数量的银子,要他们去经营。

在这一大段里面,包含许多细节,但我们将从整体来看,才不致忽略其中对基督徒最重要的信息。许多预言性的信息,失去了使我们觉醒的威力,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偏重其中的细节,因而忽略了基督对祂自己百姓的信息。为此让我们从大处着眼,来看这些比喻。盼望我们能掌握这些信息中的精义,得以明白在祂升天之后到祂再来之间,祂对神的教会最重大的信息。

在家主的比喻中,祂所用的字本身颇富含义。耶稣说,“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在希腊文中,译成“家里的人”这个字,此后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启示录中我们所读到“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医治”“医治”“家里的人”两者有甚么关联呢?只有明白“家里的人”究竟指甚么,方能回答这个问题。今日医学上所用的“治疗”这一个词,就是来自这一个字,基本的意义就是医治。“家里的人”是指家中一切服事的人。

头一句话,“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这里的仆人是奴仆;而“家里的人”这一个字,和另一个指仆人(不是奴仆)的字相通。这一个字是指爱心的服事,有藉服事使人痊愈的目的。这是一种修辞上的换喻法,以别的字来代替,也能说出所指的意义。就如我们说一个人有口福,是指他常享有美食。因此这个字在这比喻中,是指一个极大的庄院,它有一位家主,凡在这家中受命于他的人,无不以他的利益为念,听他的命令行事。祂所用的字,指明了他们的服事是本着爱的原则,那种柔细的医治,只有从爱里能发出。因此从我们的主闪耀着光亮的话中,我们能发现,我们的主对祂的教会,在祂不在这一段时间的观念。祂家中的人都在服事,是本于爱的服事,是要施行医治的服事。

现在让我们留意祂的话,“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这话必须从我们的主一贯的教训来解释。祂教导我们,要被称为大的条件就是服事。这仆人“为主人所派”。他为甚么被派呢?因为他是仆人。这里所说的不是关乎祭司的事奉,或者是现代观念中的传道人的服事。祭司或传道人并不是奉派管理教会的,他们是奉派服事教会的。“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这里给我们看见,基督心目中的管理众人,就是服事众人。这里所说到的,绝不是某些人高居管理的权位,凌驾于众人之上,这里是说到每一个人在爱里发出医治的服事。

现在,在这比喻中我们看见两种态度。头一种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他们所作的就是按时分粮给人。家主不在的这段期间,他们关切家里的每一个人,这样行是为着主的缘故。在这比喻中也说到另一类仆人,耶稣称他为“那恶仆”。那恶仆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祂一时还不会回来。主既不在,他就在家中任意妄行。他本当关怀、分粮给同作仆人的,他竟动手打他们,完全忘却应该对远行的主尽忠,竟去和醉酒的人为伍。

这比喻也说明两种结果。当主人回来的时候,那向着出门的主人尽忠,以爱服事其它仆人的人,主人就赋予他新的权柄,而恶仆则受到极重的处置。

我们切切不可超越这些比喻本身的范围,而将它们任意应用。这是一幅图画,主要是关乎一个家,和家中的一切人与出门去之主的关系。我们可以归纳起来这样说,我们在神的教会中,向那尚未回来之主的忠心,就是表现在教会中彼此的服事上。我们若打弟兄,残害弟兄,那正是我们对不在之主不忠心的明证。

在第二个比喻中,新郎的来临,是众童女共同的盼望。这里有两种态度。头一种态度是愚拙的,它只是预料新郎会来──他们“出去迎接新郎”;但他们粗心大意,没有妥加准备──“……拿着灯,却不预备油。”我们越过其中的细节,从它的结果来看这是甚么意思。新郎对这一类人说,“我不认识你们。”此外没有再说甚么。切勿将它和另一次主所说,那些凭着他们所作的工,自认有资格进天国的比喻相混。这里所说的不是工作,它所说到的是个人与祂的关系。他们显然预期祂的莅临,愿与祂相会。但他们却不是切实的等待祂的抵达,因为他们拿着灯并未预备油。从这富有诗意的比喻来看,等不多久他们来到已经关闭的门外,请求容他们进去,他们所能得到的回答只有一个。那是一个完全公平,出于那无所不知者的回答,“我不认识你们。”──《摩根解经丛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