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十二章
字号:A | A

马太福音12:1-21

12章包含三个段落,都以耶稣与文士和法利赛人之间的争端为主题。头一个段落以安息日的争论为中心,从1节起,一直到21节。然后是关乎祂权柄得自何处,以及祂权柄的性质之争论,这一段话始自22-37节止。最后的争端是关乎神迹,他们要耶稣显神迹给他们看,祂加以拒绝,这一段是38-50节。

在祂开始传道工作时,法利赛人和文士等官长,不只对耶稣感到兴趣,而且还被祂吸引,对祂钦敬。有人请耶稣去家中一同吃饭,有人向祂提出问题。但这种光景不常。在第9章里面,我们已经读到因着耶稣宣告祂有赦罪的权柄,他们就和祂决裂。这是他们头一次与耶稣公然决裂;但他们对祂的钦敬,早在看见祂与罪人为友时已经消失,因为他们认为祂完全违背了公义和洁净的原则。他们观念中的公义和纯洁,是在外表上和罪人并罪人的恶行完全隔绝。现在我们已经接近祂传道事工的一个阶段,人对祂的敌意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积极。这种态度一直继续着,直到他们在各各他山顶,双臂环胸,志得意满的时候,因为他们终于将祂置于死地了。

在这二十一节圣经中,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安息日。首先是头八节说到耶稣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王宣告祂的权柄;其次是9-21节,说到王在安息日治病,这是祂根据祂的权柄所行的事。

在开始细读这两段经文之先,我们应当特别指出,这个安息日所引起的争端,正是导致官长们决心将耶稣置死的主因。他们先前反对祂,论断祂,要找出对付他的方法。四本福音书的著者,都提到这一个事实──虽然每一本福音书,因着背景与环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记载──这些人决心将耶稣除灭,是由于祂对安息日的态度。倘若这个看法成立,那就说明安息日问题的重要,不容只从表面来解释这几节圣经。

举一个例,最常见的说法认为耶稣对安息日的态度,是为了对抗拉比对安息日的观点。一般人都认为祂为祂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吃而辩护,与祂自己在安息日使人痊愈,都是为了叫人脱离安息日的虚假仪式。这种说法固然有些道理,但若停留在此,就忽略了这一段圣经最深邃的价值。王在这一段中声言祂是安息日的主,所以祂在安息日作的是执行祂的工作。祂这样作,激起官长们的忿恨,开始密谋要将祂杀害。倘若祂只是要开阔人对安息日的观念,这些人也许不致于激怒到要取祂的命。对于耶稣在麦地和会堂所作的究竟是甚么,我们还得更深入探索。安息日是犹太教奉为最神圣的标记,它也是犹太教特有的标记。在希伯来人的历史中,还有其它要遵守的一些事,例如他们献各种祭,守割礼,和圣殿中各种特殊的细节,但这一切事,也以某些形式出现在信奉异教的外邦人中。燔祭也习见于闪族语系的各种族之间。也有许多外族像犹太人一样行割礼。至于供奉神祉的庙宇,更是随处可见。惟独安息日,是犹太人所独有的。他们将这一天分别出来,专为培养自己里面的灵命,并藉以承认他们与永恒的事之间的关系。按照希伯来人的制度,他们并非将一天归神,留下六天归自己;安息日乃是一个标记,象征神百姓生活中最深刻的事情。

无论是去麦地,在会堂或其它的场合中,耶稣论到安息日,与祂和安息日的关系时,那些尖锐批评祂的人,对这些都清楚得很。因此他们达成一个决定,要否定祂所作的宣称,惟一的办法乃是将祂杀害。在耶稣的教训中,再没有其它的题目,比论到安息日时更强调祂与它的关系和祂的主权。在目前所读的这一段圣经中,我们看见祂的声明,以及他们反对这个声明的原因。

让我们试着以单纯和自然的态度来看它们,好使我们明白耶稣到底说了些甚么,并了解祂有关安息日的声明,从而发现何以这声明会激起那些人的愤恨。

首先我们看,从麦地经过的那个安息日,王宣布祂是安息日的主。那时王和跟随祂的门徒,正为着执行祂的工作,从一城到另一城,宣讲天国,医治疾病,给人祝福,呼召人回转归向神。他们在路上的时候,门徒们饿了。这一个事实的本身,包含着一项奇妙的教训;这事实向我们说明他们的清贫。更令人称奇的,是王在属地的事上,也是贫寒缺乏,祂甚至不能使跟随祂的人得饱足。

他们经过麦地,就掐起麦穗来吃。在门徒来说,那是极简单,极自然的事。这事实也清楚说明,他们估定主的心,丝毫未担心主会责备他们。他们是希伯来人,当然知道法利赛人必定会反对他们这样行,但他们如今跟着主,已经熟知祂的言行和祂对安息日的态度,因此他们就自由的掐取麦穗,用手搓后进食。这些事使我们看见基督与门徒之间的关系。门徒没有丝毫迟疑,也毋需求问,也没有惧怕。他们的行动,立刻招来法利赛人的论断。法利赛人早已等待论断祂的话柄,他们正窥视着耶稣的脚踪;如今时机来临,他们立刻升火攻击。

再注意到法利赛人没有直接论断门徒,反而责问基督,将门徒的责任加在主的身上,这事实也说明基督和门徒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的责问是向着祂发生的。“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说,看哪,你的门徒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了。”他们清楚明了门徒的行动是反映出他们主人的态度;无论是借着教训或实例,祂已经使他们脱去若干传统的束缚。

现在我们来看主怎样回答他们的指责,这是无比重要的。第一,在祂的回答中,祂承担了门徒行动的全部责任。祂在替门徒辩护时,并无意让人以为门徒所行的与祂毫不相干。祂提醒他们,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作的事,藉此说明祂与门徒的行动是息息相关的。

还不止如此,祂借着所学的例证,确认门徒所行并无不当。祂虽然未明说,但例证中的史实是最坚强的辩证。祂让他们回想大卫当年所作的,以说明自己的行为。大卫虽然有失败之处,但他在他们的历史上,是一位合神心意的王。所罗门也是一位伟大的王,但对于真正的希伯来人来说,所罗门的名字远不及大卫的名字那么扣动他们的心弦。祂回溯到他们历史上一个最接近理想的君王,说,“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作的事,你们没有念过么?他怎么进了神的殿,吃了陈设饼。这饼不是他和跟从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独祭司才可以吃。”按照他们的标准,大卫当日所行的,与律法不合,也与礼仪的规条和祖先的传统不合。耶稣不是仅仅说他们和传统不合,主在分别摩西的律法,和先人的传统上,永远是泾渭分明,从不含糊。祂说,大卫如此行了,并没有罪。

接着祂又从大卫王,转到希伯来人历史上另一等重要的人物,祂论到祭司。祂声称安息日那天祭司在殿里敬拜,这件事的本身就犯了安息日,因为他当安息日时还在殿里作工。但他们仍然没有罪。这推断十分清楚。

我们若忘了,主的这些话是对着法利赛人说的,就不能充分领略这些话的力量。这班人是官长,是百姓的夫子。耶稣的话无异是这样说,你们批评我的门徒犯了律法,你们的批评不是出于对律法的无知。你们对所见的事妄加论断,不是因为你们对神深奥的事,有完全的认识,相反地,是因为你们漠视并误解了神深奥的事。“‘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先知何西阿的意思是,神所寻找的是怜恤,不是祭祀;一个人若只带祭物来,心中没有怜恤,他献的祭就变成一种亵渎。耶稣对这些人说,你们若知道你们圣经中的含义;你们若明白,无论是不是安息日,饥饿的人都需要食物,你们就不会将无罪的当作有罪了。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涉及最深的关键。以上所说的,还不致引起法利赛人忿恨到要将祂杀害的程度。那致命的话是,“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安息日是神赐恩典的一个凭借,神借着它使人得着帮助,得着能力和祝福。神并非用它来捆绑人,将人系住,使它成为人的重担。透过安息日,神以无限的爱来鼓舞人类下沉的心;那位人子,就是众人之主,祂是安息日的主。祂来是要照着神心中的原意,使安息日的意义得以成全。虽然在守安息日的事上,祂似乎宁可与先人的传统相抵触。在外表上,这是违背了律法的条规,但王宣告祂有完全的主权,照着祂所愿意的,使用安息日。王已经清楚的指出,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还是没有罪,因为他是在殿里敬拜。祂接着又说,“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倘若祭司在殿里,虽然看来似犯了安息日,也不算有罪,那么这些与我同行的人,掐取麦穗充饥,岂不是更没有罪么?我所作的是合理的,因为那是我作的;我的门徒所作的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是在从事服事我的工作。你们不明白经上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我明白这话的意思,我所作的事,正是在人间执行神无限怜恤的旨意,我是安息日的主。

因此,那些百姓的官长,听见这从加利利来的一个平民,竟然宣称祂有特权,且是神独有的特权,祂竟带着独一神的权柄说话,祂胆敢说出从未有人敢说的话。祂竟伸手触摸希伯来民族最尊崇的神圣记号(其实他们已在灵里亵渎了安息日),祂竟称自己是安息日的主,又为跟从祂的人辩护,说他们在安息日所作的,并不遧背律法,因为他们这样作是为祂的缘故。

现在我们看到第二部分,地点转到会堂。在这里我们所看见的教训更美丽,更奇妙。那天又是安息日,耶稣来到会堂中,在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画面的中心是基督与手枯干的人。你曾否发现基督的仇敌,不知不觉的表示了对祂的推崇。当耶稣来到会堂中,他们立刻把那患手疾的人找来,然后问祂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在这个问题的背后,藏着恶毒的计谋,他们的用意是“要控告祂”。祂对安息日已经作了惊人的宣告,他们定意要处置祂。他们设法使祂坠入圈套,好控告祂。

祂以问为答:“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这里又有一点细节,需要加以留意。祂所说的不是“你们中间谁看见一只羊”,祂所说的是“谁有一只羊”。祂说,你的羊若掉在坑里,你就将它抓住拉上来,你救它是因它属于你。“人比羊何等贵重呢?”你有羊群,就爱惜它们,拯救它们。

现在我们又看见了新的亮光和荣耀。人子现在所作的宣告,不再围绕着安息日,祂转到了人的身上。现在人子不单说祂是安息日的主,而且说祂是人的主。人是属祂的。祂说,我来此就是为救人,使人脱离今世恶者的限制。你们这些批评我的人,心里十分明白,安息日下坑救羊,虽然犯安息日,也没有罪。你们更应该明白,安息日的至高目的,是为接触到人,以拯救人。

主在这里的讲论中,所强调的一点,是关乎所有权的思想。基督耶稣不是基于祂的权柄,来解释祂将要作的事。这乃是祂本分之内的事。祂是说,我不得不作,因为他是属我所有的人。这是发自那颗伟大之心的吶喊。

另有一次,他们为安息日论断祂,约翰福音记下了这一件事,可以给我们一些亮光。祂经过毕士大池旁的廊子时,曾使一个人痊愈。因为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祂的行动引起了他们的非议。祂回答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换一句话说,人是因着犯罪,而破坏了神的安息日,而神是为了成全使人得安息的目的,而作工拯救人。因此主对在会堂中批评祂的人说,这个人没有安息,你们看他那枯干的手,他不安、受苦痛、受限制;我是安息日的主,是我使麦地中金色的穗子摇曳,我已经宣告,我是安息日的主,现在我运用我的主权,在安息日救属我的人,成就安息日最深刻的目的。因此祂说,是的,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

耶稣说这些话的时候,法利赛人就定意要将祂除灭,因为祂自称是安息日的主,是人的主,人是属祂的。祂有君尊的王权,本着最柔细的爱,行祂心中所喜悦的事。

于是耶稣离了会堂,许多人簇拥着祂。“耶稣……离开……有许多人跟着祂,祂把其中有病的人都治好了。”

祂嘱咐他们,不要因他们所得的医治,为祂传名宣扬,“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先知以赛亚早已看见,他所描写的这位耶和华至高的仆人,将要超越一切偏见与国族的界限,去到那些被撇到一旁的人──外邦人中间。通常人都引以赛亚的这一段话,来说明基督的柔和──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祂只扶持帮助。实际上这一段话的意义,是说到祂在施行恩典的日子,祂将延缓审判。祂离开会堂,使祂不至于因他们假冒为善而击打他们。压伤的芦苇,说明原本软弱的,越发衰残;将残的灯火,本身藏着毁灭的因素。主说,这些敌挡祂的人是压伤的芦苇,是将残的灯火。在我降下审判之先,我不将他们折断,吹灭;到了审判的时候,压伤的芦苇就被折断,将残的灯火就被吹灭。

这不是在否认祂以温柔对待软弱的人,乃是要认清这段引文在此处没有这种含义。

我们看见,那宣称自己是安息日之主的,是那位伟大的君王,祂并宣告人是属祂的。祂对那些亵渎祂的人,没有立刻施以烈火的审判,是为着要按照祂自己的方法,完成祂的工作,同时也将祂医治的信息传给外邦。祂耽延审判,是因为祂施怜恤的工作尚未完成。

在这一段研读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基督所作的宣告。祂比殿更大,祂是安息日的主,祂是万众之王,是祂将审判延缓,直等到祂愿意的日子。让我们再以嘴亲祂的令牌,在至高的君尊跟前屈膝,并说,“齐来称颂耶稣之名,祂的名有何其大的能力!”

马太福音12:22-37

现在我们要思想有关官长们反对主的第二段落。我们已经看见,耶稣分别回答了他们从不同立场发出的攻击。我们能看出,祂的方法是渐进的。首先是答辩。在他们对祂关于安息日的宣告提出非难时,耶稣是站在防卫的地位上答辩。其次,就是我们现在将要研究的这一段,在他们进一步反对之下,祂不只对他们的指责提出答辩,而且在答辩中,加上严肃可畏的警告,告诉他们所面临的危险。最后,我们将看见,祂弃绝他们,定他们的罪,断然拒绝他们要求证据的请求。

现在我们将这一段经文,分成几部分,分别加以思想。22-23节告诉我们引发这一次冲突的场合。

“当下有人将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就医治他,甚至那哑吧又能说话,又能看见。众人都惊奇,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么?”

紧接着的24节,虽然很短,却十分强烈,那是官长们针对主在他们和百姓的面前,所行的这神迹而施加的攻击。

本段所余下的部分,是基督对这攻击的回答。

我们将先看这次冲突的场合;再看他们所施的攻击;最后要特别留意基督的回答。

引起冲突的场合,是主医好了一个被鬼所附的人。有人将一个被鬼附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这一个人的身体,备受鬼的摧残,又瞎又哑。主没有用任何当日赶鬼的方法,祂只用一句带权柄的话,就医治他。从他立刻又能说话,又能看见的事实证明了鬼已经从他身上被赶出去了。那是当时耶稣常行的神迹之一。

从这个神迹对众人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法利赛人指责和攻击祂的真正原因。当时众人看见耶稣在那人身上所行的奇事,他们十分惊奇,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么?”这是那些深感困扰之众人的问题。他们已经注意祂多时,听祂的讲论,留意祂所行的奇事,现在又看到这么一件奇妙的神迹,祂丝毫不费气力,只说一句话就成了。因此他们发出困惑的疑问,这岂不是大卫的子孙?这问题的含义是,我们不知道怎么说,我们深感困扰!

我们只要听见众人的疑问,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就能领会,为甚么法利赛人要接着说那些话。法利赛人和官长们,一直在担心,他们将失去对百姓的控制。在另一些场合,他们曾说,“我们怎么办呢?”“世人都随从祂去了。”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众人若接受祂的教训他们就会失去权柄。因此他们看见这神迹,不禁感到彷徨,他们犹豫地说,这会不会就是大卫的子孙?他们就企图以这神迹不是出于神的说辞,来解释所引起的疑问,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阿。”他们若不是明知那是谎言,就是他们的德性已经堕落到一个地步,将善与恶颠倒,天与地不分,纯洁与污秽混淆。无论是出于那一种情形,至少他们企图将那神迹,归功于邪恶的势力,以转移众人的注意力,使他们离开基督。

王对这指控的回答,可以分成两方面:

第一方面是驳斥;
第二方面是一项宣告。

祂以逻辑反驳他们的诬控。耶稣很少用这样的反驳来对别人的攻击提出辩护。主平素对加之于祂的批评,大多置之不理,对问题则以简短而确定的话回答。若将四福音中,人所提出的问题,和主的回答,汇集研读,不单有趣,而且大有裨益。主回答问题的奇妙之处,可以从一个事实上看出,那就是我们在圣经中几乎找不出一个人,曾接连着问祂两个问题。到了今天,十九个世纪之后,还没有任何人,能对耶稣回答问题时,所启示的哲理,所采用的方法,所达致的目的,有更佳的改进。

然而在这里,官长们对耶稣作了极可怕的诬控,所以祂不得不加以辩论,以反驳他们的诬蔑。

他们控告祂所行的许多事,是与恶者勾结的结果。祂将鬼赶出,是靠着鬼王别西卜。在祂的反驳中,主攻击他们立论的不正,否认他们的指控;然后陈述并辩解祂所用的方法,申言祂是靠着神的灵赶鬼。

在祂的答复中,祂启示了五点:

1·这指控是愚昧的;
2·这指控中有矛盾;
3·这指控是由于他们执意背叛;
4·是他们的盲瞎,使他们发出这种指控;
5·这指控说明他们在暗中与撒但勾结。

因此主首先以逻辑,否定祂和撒但有任何关联,使他们闭口无言。在结论时,祂将他们与撒但勾结的事实,向他们引伸显明。

现在我们按着这些过程,一一的来看它们。

1·祂用一个很简单,合乎逻辑的说明,向他们指出那指控的愚妄。祂告诉他们一项极普通的常识:一家若自相分争,必站立不住,“凡一国自相分争,就成为荒场。”因此祂赶鬼若靠着撒但,撒但岂非自取灭亡。

2·祂指出他们的立场有自相矛盾之处。祂说,“我若靠着别西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谁呢?这样,他们就要断定你们的是非。”当时有很多赶鬼的人,用各种方法,赶逐污鬼,这事实有充分的证据可稽。主并未为他们辩护,也未对他们攻击,祂只是在辩论中,向这班人的父执,就是百姓的官长,提到他们。

留意祂辩解中最后说的话,“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在他们所指控的之外,只有一个可能,祂既然不是靠撒但赶鬼,就是靠神的灵赶鬼。因此,借着这个神迹,不单单看到了神国的主张,更看到了神国的能力。

不久之后,照着基督的意思,那些藏在深处的实情,就好像火炬一般,显明在这些人的面前。他们的指控不单不真实,自相矛盾,而且它的本质是背叛神的国。正因为他们是生活在背叛神国的光景之下,所以他们才攻击祂。

我们再往下看。一方面祂认为,他们说祂靠着鬼王赶鬼的说法不能成立,一方面祂又确定他说祂是靠神的灵赶鬼。祂肯定这两点之后,进一步辩说,“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财。”换一种说法,祂是这样对他们说,“你们控诉我靠着鬼王赶鬼,难道你们的眼睛看不见,我赶鬼的时候,正是证明了我已用手征服了鬼王?我非但未籍鬼王之力,相反的,我将鬼赶出,正是已将他制服的结果。我进了壮士的家,将壮士捆住,因而抢夺了他的掳物。”将那壮士捆绑的,是基督的完美。不单单是借着耶稣的死,更是由于祂纯全的人性,使祂能将壮士捆绑,能抢夺他的家财。祂以人的身分,胜过了撒但对祂的试探,将他捆绑,并且抢夺了他的家财。那借着十字架,进入祂得胜境地的神的儿女,或多或少知道,捆住壮士的意义。祂的十字架是得胜的权势,使我们能自由抢夺壮士的家财,抢救受制的灵魂。

祂还用反驳的方式说了另一件事,“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在这一个说明中,包含着几项历久不变的原则。留意主话中的层次。那“不与我相合的”,所指的首先是撒但,在这一节满溢着的亮光中,有两个敌对者正面面相对,一位是收聚者,另一个是分散者;两者恒久彼此为敌。这话非但说明王没有与撒但勾结,而且说明一个事实,王与撒但所作的一切为敌。祂从一个人身上将鬼赶出,使这个人回复和谐及均衡的生活,将他招聚到祂的家中,也就是归回神的家。只有撒但将人分散,使之流离,他就是那掳掠者。

宇宙中只有两种力量在运行,一种是收聚,一种是分散。耶稣实际上是对他们说,不要将站在收聚力量中心的那一位,和站在分散力量中心的那一位相混淆。任何有逻辑思想的人,都必须分清楚善与恶的界限。

但主声明中那“不与我相合的”,也可以应用在每一个人身上。耶稣彷佛在对那些人说,人在生活上若不产生向心的作用,就必产生离心的作用。我正在收聚,你们所作的是甚么?祂的意思是他们所从事的是分散的工作,因此和撒但站在一边的不是祂,是他们。

这一个周全的声明是真实的,如同神是真实的一般──每一个人的最深处,也都知道它的真实性──那收聚者是在反对分散者。耶稣在两者之间划下清楚的界限,将祂所作的与撒但所作的分开,也将人如以区分。这分界线是审判的宝座。我们是与祂相合抑或与祂为敌?我们不妨自问,我们是在收聚或者正在分散?

现在我们来到本段末了那些令人战栗的话。耶稣所说的一切事中,没有一件事比这事更锐利,更严肃。每逢读它的时候,都令我们战栗。耶稣基督在此,向人揭露了一个境界,人一旦进入这境界,他就无可救药了。祂曾宣告说,祂来到地上最高的使命,是为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祂也曾宣告,祂能拯救,且愿拯救那些被人弃绝,被人认为毫无盼望的人,并要再造他们。如今祂又宣告,有一种人,他们心中的态度,使他们永远不能得赦免。如此严重的话,我们必须格外留心解释,理由有二:第一,使我们不致作错误的强调;第二,使我们不减轻它的严重意义。我们很容易犯这两种毛病。我们读这段话时可能加上祂原来所没有的意思;或者我们轻描淡写的解释,而将耶稣基督话语里的严重性抹去了。惟有用最简单的方法,才能帮助我们明白它的意思。

祂的全部声明可以分成三部分。

1·第一部分是一个严肃的警告。
2·第二部分是祂对毁谤祂的人,所作的申诉。
3·第三部分,是全部声明中最可畏的一段话,因为乍看之下,似乎连耶稣基督自己,都认为这班听祂说话的人,已经没有了指望。

第一,警告。为了不过分强调这段严重的话,先让我们仔细的观察,这些话只构成一项警告,并非一个宣判。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可以相信那些法利赛人,已经犯了不得赦免的罪,但他们已经靠近要犯这罪的边缘,以致一向对罪人抱着希望的耶稣,最后也不得不发出短暂的悲叹。显然他们几乎已经越过那可怕的界限。然而当主发言之时,他们尚未越过那界限。主的话是警告,不是定罪的宣判。因此我们若参照上下文,就不能说,诋毁人子靠着鬼王赶鬼,就是亵渎圣灵。他们所亵渎的是人子,主自己明说,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

那么这警告的性质是甚么?主曾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主说这些话,明显是要教导人,赶鬼若不是靠神的灵,就是靠撒但,再无其它途径。他们诬指祂靠着鬼王赶鬼,这样就否定了祂是靠着神的灵赶鬼。照着主的解释,这样作也就是拒绝了神的国。他们听到有关天国的声明,看到天国所彰显的大能,却仍然加以拒绝。他们若在这种情形之下,持续不变,刚愎到底,那就是干犯圣灵,永远不得赦免。干犯圣灵的罪,是至终拒绝相信圣灵为耶稣基督所作的见证。因此干犯圣灵的罪是坚持到底,执意刚硬,弃绝圣灵所彰显的天国之意义,并弃绝王的权能。

在王讲论的结尾,祂说,“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留意其中的原则。说话干犯圣灵并不是出于一个高深的理论,也不是无意之中,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一个人说他不相信这见证,乃是因为他心里弃绝王。这才是不得赦免的罪。因着祂无限的怜悯,借着十字架,天底下没有一样罪不能消除,除了那拒绝接受怜悯,将恩典弃置不顾的罪之外,因为那罪是抵挡王权,拒不降服。

那些人已经非常接近这罪。祂宣告说,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但人若坚持不愿顺从,拒绝接受祂的任何恩惠,那样就与赦免无分了。干犯圣灵的罪是明知故犯,而个人若弃绝圣灵的见证到底,他们心中所充满的,口里就说了出来。

接着祂又对他们说,“你们或以为树好,果子也好;树坏,果子也坏。”你们所以说一棵树坏,因为它结的果子坏;你们断言一棵树好,因为它的果子好。在祂的这些话中,包含着极大的怜悯,和巴不得帮助他们的意愿。祂请求他们,不要将善果归之于坏树,这正是他们所作的。祂为被鬼附的人赶鬼,他们却将这些善事归之于撒但的作为。祂要求他们事理一致,应当因这些事的缘故信祂。

最后祂向他们所发出的话,极为可畏,“毒蛇的种类,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这话虽然严厉无此,其中也藏着怜悯。对着这么一般人,那满有盼望的基督,似乎也感到束手无策。祂的意思是:你们口中怎能吐出真言?你们怎么能因果子好,就说那棵树好?你们怎能说出真理?你们是毒蛇的种类,你们在德性上败坏,你们没有道德上的分辨能力。

读这一段圣经,无法不感觉到,它对一个人的心和生命,那种深刻的鉴察力量。基督的大能,今天仍一样地明显。祂在我们这一个时代的工作,其奇妙远超过祂在肉身之日。今日有无数的见证人能述说,他们生命中的转变。除了祂的大能之外,无任何方法能带给他们这种改变;原先卑下怯懦的人,如今既勇敢又高贵。祂在各方面所显示的大能,都远超过当日祂行在物质范围里的奇迹。他们是耶稣今日在道德上得胜的明证。摩利逊(J. Cotter Morrison)在他所著的《人类的服务》(The Service of Man)一书中,自承并不相信基督,但他说,“基督教的教义,具有一种能力,能提升并发展一个人圣洁的品性,非其它哲理和信念能与之相匹。”对于这一点我们如何解释?这问题的答案,在乎回答问题的人里面的情形如何?我们的心若单纯诚实,那样,答案只有一个──那一个把污鬼赶出去的,自己是一位纯洁者;那一个把人从情欲中拯救出来的,自己是感情之主;那一个把人从卑贱中提升的,自己是高贵而诚实的。我们看见今天许多发生在道德范畴内的神迹,除非我们的心完全堕落了,否则我们就不得不亲吻祂的令牌,为万有的主加冠,谦恭地俯伏在祂的荣耀之前,向祂敬拜。

马太福音12:38-45

在这一段里面,有主和官长们冲突的最后一个阶段。前面关于安息日的问题,祂采取防卫的态度,宣称祂是安息日的主,并声明人是属于祂的。在争端的第二方面,论到祂的能力,他们控告祂和撒但勾结;祂为自己辩证时,说了前未曾说过的严肃的话,警告他们,他们正面临那极可怕的危险,他们如此控告祂,暴露了他们将善与恶倒置,缺少分辨的能力。

现在这一段以“当时”两字开始,说明他们求神迹的这件事,在时间上来说,紧接着王对他们严肃的警告之后。这一点本身就很重要,也多少解释了他们所得着的回答。那回答乃是断然地拒绝显神迹给他们看,紧接着就是对他们直接并严厉的指责和定罪。

在马太对这事的记载中,他先说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提出请求;然后是王慎重并有启发性的回答;两者都值得我们从当时的背景来细加深思,特别是我们才看过的,他们与主争执的过程。

这些人求看神迹的语调和气势,可以从前面所发生的事想象得到。如果我们要了解他们的请求,和王对他们的答复,就必须花时间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回过来看本章14节,就能立刻看出他们隐藏的动机。马太告诉我们,耶稣回答过安息日治病是否合乎律法的问题之后,为了进一步向他们证明,便医治了那枯干了一只手的人。于是,“法利赛人出去,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当他们控告祂靠着别西卜赶鬼的时候,心中仍在想着要除灭祂。祂的严词斥责,与严正的警告,引发了他们要看神迹的要求。他们并非诚心想看神迹,以便真正认识祂。这是一个恶毒的请求。他们已经作决定,要怎样处置祂。他们所提的要求,乃是出于恶毒的心,目的是要置祂于死地。

他们的语调带着讽刺,“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这一点可以从24节,他们论祂的话中清楚看出──“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阿!”这话表明了他们心中的不信,也显露了他们个人对祂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他们怎么可能是诚心要看神迹呢?他们根本不想接受神迹。倘若他们真想要神迹,主替那被鬼附的人赶鬼,已足够证明,正如祂宣称的那样,祂是与神的灵合作。他们却拒绝这个十足的神迹,反而用极可怕的方法来否定它。这一班人已经硬心拒绝了那么使人心服的神迹,现在又求神迹,且用讥刺的话说出,他们根本不接受祂所给的任何神迹,因为他们从心里恨祂。这正是祂那严厉的宣告所含的意思,“毒蛇的种类,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就说出来。”他们用“夫子”来称祂,本身就是一项侮辱,他们根本拒绝接受祂或祂的教训。他们的灵正如当年讥笑以赛亚说,“他要将知识指教谁呢”之人的灵。他们蔑视并拒绝这位伟大的教师,定意不接受祂的教训,竟然仍以“夫子”相称!他们心中充满了刚愎和邪恶的不信,却到祂跟前来求神迹。他们已经见过祂许多大能的工作,只因他们对祂怀着极深并日增的仇恨,所以主的一切异能都抹杀了;现在他们要求一个感官的,奇异的证明,好像主从来没有行过神迹似的。纵然主行了,他们也不会承认,祂的使命是神圣的,就像他们看见祂赐福给人,使人脱离身体和心灵的痛苦的那些大能工作时,不加理会一样。

这段话大部分都是王的回答。祂回答的每一方面,都非常突出。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祂用那么多话,断然拒绝了他们要看神迹的要求,又将这件事从当时的环境中提升出来,转而集中论到将来。为了更仔细地加以思想,我们要将这回答分作三部分。

1·第一部分论到将要赐下的那“末后的神迹”,暗示将给那世代的人另一个机会(39-40节)。
2·第二部分论到末后的审判,严肃的宣告那世代的人将要定的罪的性质(41-42节)。
3·第三部分是描写那世代的人未后的光景,就是所宣告的判决之性质(43-45节)。

因此面对着这一群代表当时代的人,祂的见证曾遭他们拒绝,祂所行的神迹被忽视。现在王论到将来,预言他们将要有的机会,将要有的定罪,将要听到的判决词。

祂虽然拒绝了他们要看神迹的要求,却又允许给他一个神迹。如此祂在他们恶毒的反对跟前,向他们预告,祂在这世界完成祂神圣的工作时,将给他们一个新的机会。祂的旨意原为赎回并拯救。因此祂拒绝了他们所要的神迹,因为对他们无益,祂却应许赐下惟一能吸引并激励他们的神迹,那就是当他们的恶行得逞,祂被置于死地之后,祂又从死里复活的神迹,使他们能有一个新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当时情形之严肃性,我们可以从王对那些人,以及他们代表的那世代对祂的敌意,所作的评估看出。在祂的评估中,祂用“邪恶”“淫乱”来描写那世代。邪恶是论到他们自身,而淫乱则道出他们与神之间关系上的失败。

“邪恶”这一个词,实在的意思就是有害的;王用这个词,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方面描述了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揭露了他们的真实本性。他们虽然在外表上谨守虔敬的礼仪,在本质上却是邪恶,诡诈的。因此纵然有那些事关虔敬和道德的规条,但从他们所发出来的影响,却是邪恶有害的;是以受他们影响的那世代,和他们一样邪恶。

“淫乱”这一个词发人深省,特别是出之于王的口,祂所指的并不是肉体上的淫乱,而是指灵性上的淫乱。这种说法对当日的这一班人丝毫不陌生,因为至少在他们自己的圣经中就能读到。这牵涉到旧约圣经中,一个极神圣的表号,说到耶和华聘祂的百姓为妻。先知何西阿所对付的那最可怕的罪,就是灵性上的淫乱。王用的这一个词,就是指这一班人不忠于他们与神之间那神圣而圣洁的约。他们犯了淫乱,不忠于婚誓。何西阿对百姓谴责的话,如同火焰一般灸人,他说“耶和华与这地的居民争辩,因这地上无诚实,无良善,无人认识神。”那正是先知对属灵范围中的淫乱或淫妇这表号的诠释。

这正是当日王对那班人的评估,也是对那世代的人的评估,因为他们来求神迹时,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发言。就在那充满恶毒,讥笑与不信的时刻,祂告诉他们,过不多久,祂将给他们一个丰富且是最终的神迹。这神迹主要的几方面,和他们所熟知的一个神迹很相似。他们都知道,约拿如何为罪孽深重的尼尼微,成了一个神迹,因为他原本被投于海,大鱼将他吞下,耶和华使他从死亡中起来,去作祂的使者。要解释王在此所说的话,惟一的关键在于约拿和耶稣相同的地方。其余的每一方面,约拿都和耶稣不一样。这可以使我们在读约拿书时得到一些亮光。但这不是我们此时要讨论的题目。

因此我们的主向这些人宣告,祂末后的神迹,就是在他们毐恨地将祂置于死地之后,祂要脱离死亡回来,证实祂所传讲的教训都是真理,也证明祂来到地上的神圣使命。这些事今天我们知道得十分清楚。王对那班心怀毒恨,却求神迹的人,说到足以彰显出这一切来的惟一的一个神迹。这也是最终的神迹。他们已经拒绝了每一个神迹,如今必须等待最后的这一个。

预告了最后一个神迹,王接着对这些人和那世代发出定罪。祂以两重的对比,说出双重的定罪。

祂所用的头一个对比,是将尼尼微人拿来,和祂所面对的这些人以及那个世代相比。尼尼微人不失真实。他们接受神迹,听从了约拿所传的消息,就悔改了。在这一点上,祂那一个世代的人,就完全作不到。这预言的准确,我们都知道。祂复活以后,这真理就传开了,并有五旬节的大能、神迹、奇事跟随着。其所产生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

祂的第二个对比,是以南方的女王,来和那世代相比。她从地极而来,殷切要听所罗门的智慧;相反地,他们却定意要禁止王发言。

王所宣告的定罪,是祂所作对比的结果。祂说到祂自己比约拿更大,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祂也比所罗门更大,南方的女王曾为听他的智慧,从地极而来。在对比中还有一层应用。他们是立约的百姓,熟知记载在先知书中神的制度,而尼尼微人是约外之民,他们没有以色列人所拥有的福分;至于南方的女王更属遥远之国,完全没有选民的一切权利和福气。

这些人受到较少的启示,听见的是较浅显的道理和教训,他们却遵守了。所以,那些听到祂话,以及那些将要看到祂最终神迹的人,他们应受定罪,这是十分明显的。

王回答的最后一部分非常奇妙,把一切总括在一起,又作了判决的宣告。祂以一个曾被鬼附之人的经历作例证;我们若细加考察,就能对王所说“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这话的应验有所准备。

这例证从一个赶鬼的事件开始。一个污鬼从人身上被赶出来。主指出那污鬼必须借着媒体方能活动。它若缺乏物质媒体,就会过来过去,得不着安歇。这一段话本身是一个奇妙的启示,让我们对这一个阴暗的题目稍有认识。但这不是我们目前要讨论的主题。现在我们所当注意的,是污鬼又回到那人身上,并发现那人内在的光景。圣经这样描写,“里面空闲,打扫干净。”令人不能忽视的是,那人“里面空闲”。那人已有若干改善,已经“打扫干净”,但是却并未被占有,仍然“空闲”!结果使所有的改善徒然无益。因为里面没有人居住、占有、掌管,于是那污鬼又进到那人里面,而且带了其它的恶鬼,使一切的改善都前功尽弃;那人未后的景况,比先前更坏了。单单赶出污鬼是没有甚么长久价值的,除非另有一个清洁的灵住进来。

主的这段话,本身是一个奇妙的启示,说到若要改造人和社会,所必不可缺的东西;王立刻将这事实应用在祂当时的世代,也就是祂当时所面对的那班人,和他们所代表的一类人。

因此主的这些话,间接的宣告了祂的降世以及祂的工作,已经使邪恶失势。祂的赶鬼虽遭人批评,却正说明了这个事实。当祂还在他们中间的时候,整个邪恶的幽暗世界,都在祂的管治之下,祂控制它一段时间,好给人以及那个世代一个机会,能转向更美善的事物。人的责任就在这一点上开始。人若单从邪恶的势力得释,那还是不够的。他们还得向善顺服。那驱逐恶灵的祂,自己就是王,祂能驻入那打扫干净,修饰整齐的房屋,使他们不致再空闲着,祂能以纯洁与得胜的能力占有他们。因为他们弃绝祂,所以房子虽经改善,“打扫干净,修饰好了,”却因更多更恶的鬼进入,景况比以前更悲惨。这项判决的宣告极严重,但解释得非常清楚;对于一切曾有机会与王接触的人,这话都可应用在他们身上。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曾偶尔注意到一点,现在要直接来看它,那就是王将官长对祂的反对,视为支配着那个世代的灵;因此祂面对的,虽然是那班官长,祂却不断的称他们为“世代”“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39节),“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41节),“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42节),“这邪恶的世代”(45节)。因此这教训主要是对一个世代说的,当然它也可直接应用在个人身上。

我们的世代,正活在这最后的神迹中。复活这事实证明了基督的福音,彰显了耶稣的王权。千千万万的人,他们在道德上和属灵生命上的改变,都是基督复活的明证。基督的王权,不仅仅是赶出污鬼,祂并且要住在人的里面,保守人,使人洁净,以对抗一切敌对的势力。这是前面所说,一切曾径历祂能力的人所能证实的。

祂的定罪中包含着一个教训,就是审判乃是根据各人所得着的机会而定。因此祂的复活既然已经见证了祂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高的君王,那么人若再拒绝祂的教训,背叛不服从祂的管理,理当得着最严厉的定罪。

祂宣告判决的警告极明显,而且十分中肯。基督在何处,祂就在那里松开邪恶的捆锁。无论人是否承认、降服,他总是能认识到这一点。有时我们就在这种情形之下,将房屋打扫干净,装饰整齐。但是我们要谨慎!这种打扫与装饰,对污鬼是极大的吸引。修饰好的房屋,若不借着圣灵让君王居住,占有,它后来的境况,往往比先前更坏。

马太福音12:46-50

在前面研读的三段经文中,我们所留意的,是法利赛人和文士对王的反对,他们从三方面对王发出攻击。

1·他们批评祂对安息日的态度;
2·他们诋毁祂能力的来源;
3·他们向祂要求显一个神迹。

祂为祂对安息日的态度辩护。关乎祂的能力,祂宣告祂是与神的灵合作,因而严重的警告他们,拒不承认这事实的危险。至于他们求一个可以眼见的神迹,祂拒绝了,却预先告诉他们,那最终的神迹,就是祂将要从死里复活。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很短的一段经文,初看似乎与前面反对祂的过程没有关联,其中说到在这期间,祂的母亲和祂的弟兄来到祂那里。

事实上,这里所记载的事,和前面所发生的一切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记载的,是另一种出于完全不同的动机,但却是最狡猾,最有力的反对。

在所记载的这件事中,王所说的话,极有智慧地向我们启示了用来抵挡神国建立的方式中最狡猾的一种。我们也可以从这故事中找到原因,说明为何在执行祂的工作时,主不依赖人的情感,不交托那些和祂仅有属地关系的人。

要明白这一段记载,我们首先要留意马利亚来见主的意义,然后再看王所说那段话的意义。

马太记载这件事,只说当祂正对众人讲话的时候,祂的母亲和祂的弟兄站在外边,要与祂说话。马可福音对这件事多了一点解释,说明何以他们在这个时候来到。当时众人都想靠近祂,要听祂讲话,以致祂和祂的门徒,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吃饭;“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拉住祂,因为他们说祂癫狂了”(可3:21)。

显然当时祂的母亲和祂的弟兄,并不和祂在一处,他们可能在拿撒勒,听见祂作工不息,忍劳受累,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听见祂与百姓的官长间有争执。这些消息使他们惊惧不安,他们认为祂癫狂了。他们急忙赶来,要将祂带走,阻止祂再这样工作下去。在他们听见祂的情形,和他们到达的这一段时间中,祂和官长们的冲突仍继续着,他们辩论祂的能力,又要求祂显神迹,只是马可并末将求神迹,和这件事并在一起记录。

祂的母亲和祂的弟兄终于到了迦百农,祂可能当时正在那里(可3:31)。

因此马利亚不辞劳苦,从拿撒勒跋涉到迦百农,纯粹是出于她的挚爱,因为她想,祂必是发愤工作,失去了理性,她急于要将祂从这种荒唐的情形中救出来。

倘若马利亚确是为此而来,那么我们立刻就明白,何以当人告诉王祂的母亲来了,祂会有这样反应。祂的态度清楚地说明了一件事实:神的国不能建造在天然的基础上。以属地的关系来说,祂的母亲是祂最近的亲人,但她显然无法完全明白祂作工的方法。祂的仇敌曾说,祂所作成的工,是出于别西卜,而爱祂的人又说,祂癫狂了。这是一项令人震惊的启示,爱和恨所达到的结论,竟然那样相近;双方都不明白,那些与神同工的人,背后有甚么力量在推动他们。

从这一层意义,来看马利亚的来到,我们就能对耶稣的话,有更深入的认识。在祂所发的问题,和接着的宣告中,清楚证明了一事,就是祂心中最切切顾念的,是要完成神的旨意。祂以是否能完成神的旨意,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作为决定关系的尺度。此外不管任何密切的关系,不管任何在人类伦理规则上认为十分神圣的关系,祂都看为次要。这些关系一旦干涉或危及祂那件至重要的事,祂就毫不迟疑加以拒绝。

这并不意味着祂对兄弟没有亲情或不爱祂的母亲。当祂身悬十架,在最可怕,最痛苦的时刻,祂仍想到她,恳切的求约翰看顾她。而祂在肉身的弟兄,我们至终看见他们也在祂门徒的行列中。但是在这时刻,因为他们不了解祂,于是出于爱的动机,要拦阻祂的工作,祂便毅然拒绝他们的意念。祂的话语中启示出了一个事实:在祂的心中,属地的关系不足与那属灵的关系相比,后者乃是由忠于神的旨意而产生的。

从这里我们看见王自己进入了祂先前所论到的经验里,“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

仔细点想这一段经过,令人无法不感觉,耶稣的母亲和弟兄的来到,比祂先前所遇见的阻挠更错综复杂。若我们可以本诸自己的经历,来解释祂的经历,我们会同意,抵挡明确的敌对,与公然的反叛,远比拂逆那些爱祂的人之意见要容易得多,这些人自以为是为祂的好处着想。面对这种危机,只有那些对神的旨意有明确的看见,并甘心顺服的人,方能站立得稳。

耶稣所说的那段话,在积极的一面,十分美丽;对于那些与祂同一心志,为成全神旨意而尽力的人,是极大的鼓舞。祂感于祂母亲和祂兄弟的错误,指着祂的门徒说,他们才是祂至近的亲属。这是一个真理,虽然相信起来不容易,却是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可以证实的。这也是真实婚姻的基础。同样的,在文学、艺术、音乐上,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关系亦奠基于此。他们看见这种志气相同的伙伴,比缺少同样志趣的血亲更亲密。这在那些对神的国有相同的看见,对神国的实现同具火热的心,对王自己矢志忠贞的人中间,尤其显著。

我们若想到门徒们的脆弱,这话就更令人惊异。他们在各样的压力之下,好像风前的糠秕;虽然如此,教会的历史却证实了王所说的恩言。不多久,借着祂从死里复活,继之以圣灵的降临,这一班人的眼睛被照亮,看见了祂使命的真意义,他们就在祂里面彼此联合,坚强亲密,远胜过血缘的关系。当他们前往世界各地以完成祂旨意的时候,能够像他们的主一样,不容血肉亲情的关系,胜过了他们对祂的忠贞。

这样的默想,使我们这些自承跟随祂脚踪的人,不能不自问,我们和祂的关系究竟有多亲密?我们若不单是羡慕,且切实遵行祂父的旨意,那么照着祂满有恩惠的话,我们是和祂紧紧相联,如同弟兄,姊妺和母亲;换一句话说,我们是祂至近的亲属。

我们已经提到过,以当时围绕着祂的门徒而言,祂的这段话,预言的成分超过叙述的成分。虽然他们当时相当忠于神的旨意,但是祂知道,不久他们将动摇并失败。然而他们已经作了抉择,撇弃一切来跟随祂,因而祂的能力得以运行在他们里面,使他们得以和神的旨意相符合。那结局我们都知道。祂的能力赢得了胜利,他们在成就祂的计划中,与祂完全合作。

祂的国度,就是借着这些在灵性上属祂的至近亲属,和忠于神旨意的人,得以建立。

这一段故事所启示的原则,今日正十分严肃的应用在我们身上。我们若仿效马利亚和主肉身弟兄的行径,对那些与主亲密之人的牺牲和服事,加以劝阻,那正是暴露自己与主的疏远和距离。──《摩根解经丛书》

返回